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第1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创意农业;综合规划;策划;协调合作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要得到大的发展就要转变发展理念,充分认识文化创意等无形资源是巨大的生产力这个现实,它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还可以改变我市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机制,包括加快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的促进机制,城乡统筹的共生机制,培育农民创意农业的专业人才队伍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营机制。只要我市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大力引导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将大大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1.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做好我市创意农业的综合规划和具体项目的策划

1.1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意农业资源、文化创意资源的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我市发展创意农业的总体规划,以及我市今后重点发展的区域和领域。

1.2做好重点区域创意农业的发展规划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将创意、农业、休闲、生态四个生产要素紧密地加以结合。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创意农业试验区或者创意农业项目孵化基地并与风投基金相结合,政府要对创意农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在发展较好的区域扩大推广面积。

1.3创意农业项目的策划和制定要依托当地的资源状况,同时广泛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采取项目招投标的形式进行,同时,要建立我市创意农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整合各部门资源,为全市各地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中介、推广、法律援助中介等服务。

2.促进产业融合,建立跨部门的创意农业协调合作机制

由市领导牵头,由农业、经济、商业、文化、科技、旅游、环保及相关科研院所共同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联手推动我市创意农业的发展。

2.1定期召开推进、落实创意农业发展的政府各部门联席会议,对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研究,并拿出解决方案。

2.2农委、发改委系统可以联手选择有条件的县、市或乡镇设立创意农业集聚区,在集聚区内的创意农业项目要给予优惠的土地政策和资金、技术的支持。

2.3文化部门、科技部门可以从专项基金中划出一块,专门用于支持创意农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同时着力引导、扶持城市创意人才到集聚区内发挥才干,帮助当地农民发掘、激活当地农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意、科技创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与促进。

2.4旅游部门可以结合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加大文化创意的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发展创意农业旅游项目;金融、税务部门可以对创意农业项目实施无息或低息贷款并在税收上予以优惠政策扶持。

2.5我市各级财政要安排创意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扶持创意农业建设。重点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农业项目。进一步拓宽创意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创意农业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题、金融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创意农业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创意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努力拓宽创意农业投入渠道,积极推进创意农业上市融资,增强创意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3.加强创意农业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

健全创意农业建设的人才支撑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把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创意农业作为企业家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鼓励大专院校和有关机构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创意农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创意水平。设立“创意人才奖励基金”,对在我市创意农业产业取得突出贡献的创意农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予奖励,并可以当选省、市劳模或人大、政协代表。

4.建立“创意农业园区”、“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努力打造东北创意农业亿元产业园区。

建立“哈尔滨呼兰创意农业园区”、“哈尔滨南岗―红旗创意农业园区”“中国哈尔滨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努力打造东北地区首批亿元创意农业产业园――部级呼兰创意农业园区、部级南岗―红旗创意农业园区。以发展特色精品蔬菜、水果、花木、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为重点,打造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景区,构建生态农业保护区、蔬菜、水果、花木生产中心和农业物流中心,使哈尔滨成为我国的创意农业强市。我市的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可包括:哈尔滨创意农业发展展览馆、哈尔滨创意农业研究中心、创意农业培训基地、创意农业科技博览中心、创意农居设计基地、创意农业品牌营销基地、探索一种以创意农业文化、总部经济为背景,产业集群、总部基地加创意农业旅游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创意农业龙头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5.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面提高我市创意农产品质量

以我市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创意农业生产基地为主体,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创意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把创建创意农业示范县、创意农业名镇、创意农业示范园区和创意农产品总部基地等与推进创意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创意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与本地及省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创意农业发展研发中心、研究所,研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创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我市创意农产品“一村一品”兴业富民工程,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规模,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速从单一的种、养业集群向农产品加工集群发展、流通集群的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向一域一业型产业集群转变。通过发展创意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淘汰劣势产业引入优势产业,引进市场前景佳、经济效益好、创意水平高的高能级创意农业企业,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化、集约化利用,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推进创意农业产业向农业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强、竞争优势强、创意优、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集群。

6.构建我市创意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构建我市创意农产品贸易信息收集、网络,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电子网络资源,结合未来我市物联网的建设,构建全省性创意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向农户国际、国内市场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进出口农产品品种、数量、价格、质量标准、国别等有关情况。加强创意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建设大宗优势创意农产品及其加工企业的网上交易。

第2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创意农业;发展思路;对策;建议

一、创意农业的概念

创意农业的内涵就是将科技、文化、知识产权、人的创造力等各项资源通过创意的手法变成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创造财富。具体说,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将农业生产和艺术创意相结合,生产创意农产品和设计创意农业活动,以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河南省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思路

发展创意农业应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两大引擎”,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这样才能开创出一条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创新之路。创意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在于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联接起来,形成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而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结合河南农业发展特点,河南发展创意农业的思路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生产创意要体现“形神兼备”。河南发展创意农业,首先是对传统优势农业更好地保留和提升。

1、在区域定位上,既体现“资源”的优势,又反映“市场”的意愿。

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做大做强做优市场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的优势主导农产品,逐步调减市场需求量少、经济效益差、产业化程度低的农产品。

2、在农业模式上,既强调生态的科学,又关注生态的和谐。

河南少数地区的循环农业很有创意,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按照专业的说法,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农业科技创意要关注农产品产前的技术专利和产后的增值技术。

1、要关注农产品产前的技术专利。同样是生产水稻,可以生产粮食,也可以是生产种子;同样是养牛,可以销售牛肉和牛奶,也可以提供胚胎移植。

2、要关注农产品产后的增值技术。据估算,河南目前近90%的农业科研都集中在产中阶段,而美国农业科研的70%集中在产后阶段,由于产后科研力量和科研项目严重不足,河南还有许多特色农产品的特色和增值能力没有研发出来,这将影响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今后河南还要加强农产品产后的技术研究,提升其保鲜和加工能力,开发和引进农产品分类、分级、清洗、打蜡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其产后附加值。

(三)农业服务创意要对接第二产业,联通第三产业。河南农业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今后应发展农业服务创意,带动农村商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让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

1、对接第二产业。“公司+订单+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农民不愁农产品的销路,一些龙头企业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要求,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工商系统各部门要在大型企业副食品采购、帮助郊区改良农机具、提升郊区农产品加工水平等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应相对独立起来,形成社会专业化服务产业,建立农业社会化一条龙服务工程。

2、联通第三产业。河南商品市场相对发达,但连接农户的市场却很落后。商务部组织启动“农超对接”活动,即由大型商业企业直接与农民及经济合作组织建立采购关系。根据商务部的计划,到2012年,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以超市等新型业态为中心促进城市农产品零售业发展,将地域品牌形象与连锁超市的整体品牌、连锁企业的整体形象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分散的农产品经营者无法比拟的。河南可以探索整合城市菜篮子工程等,鼓励批发市场试行配送服务,建立覆盖城市的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和农资物流的配送网络。

(四)农业产品创意要“内外兼修”。

1、创意农产品首先要搞好“外形创意”。河南农产品加工要由粗放式向创意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大力扶持以各类植物果实为本体,形成独特视觉艺术形式的各类农产品开发、农业观光、农产品包装等创意农业产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努力实现农业价值实现形式的根本性转变。

2、要在农产品“内涵创意”上下功夫,使之更具价值。很多外在创意易于模仿,不免流于表面文章。因此,结合河南地域特点,更应强化文脉和地缘优势,发展更具文化内涵的河南本土创意农产品。通过农作物品种改良、科技运用以及地方文史、民俗等多文化元素的结合,引发人们对创意农产品的感悟,体验原乡生活的鲜奇成果,将农业产业与地方自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创意性配置,充分调动各类文化元素的作用,使之具有生动、鲜活的美感。

三、河南省发展创意农业的对策建议

在河南发展创意农业的过程中,政府也应更多扮演引导与推动的作用,要从政策上对创意农业的发展给予积极支持。

(一)促进土地流转,为创意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土地空间

农民可以携地入股,加入创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列。农民也可以将承包土地委托给专业合作社经营,由专业合作社代表农民与创意农业企业紧密合作。在用地性质的认定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深度调研和科学分析,制定有关条例,对创意农业用地政策给予明确的规定。

(二)财税政策

继续对农业园区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发展发展创意农业。与过去财政支持农业园区修建道路、温室等基础设施不一样,对创意农业的财政支持资金,可以有较大的比例用于园区的知识产权投入和研发费用的补贴。此外,还支持创意农业园区参加会展,举办会展。对创意农业产业链中非农环节的生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可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农业环节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对创意农业领域有关人员知识产权的转让收入,视同于农业技术转让予以税费优惠。

(三)科技政策

科技部门应将创意农业的研发工作列入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范围。建议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加强河南创意农业的立项研究工作,促进农业、科技和文化的有机融合,也是河南在创意农业方面保持领先全国的优势。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创意农业知识产权的申报与保护。建议政府对有关创意农业专利申请与保护费用予以补贴。

(四)人才与教育政策

为鼓励国内外优秀创新创意人才落户河南,应研究制定人才招揽计划并配套相关政策。需要组建专家团队,研究制定创意农业人才的评判标准和评定程序,对应聘人员进行甄别筛选。要进一步鼓励河南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对于创意农业的专业人才的户籍评分,建议可以给予适当加分。在教育政策方面,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不仅对发展河南创意农业,就是对创建创新型国家,都非常重要。建议高中大学的入学门槛,加大对持有发明专利的青少年的优惠力度。

(五)加强合作,实施创意农业人才支撑工程

1、稳定现有的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待遇,使他们安心于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组织并培训这支队伍,使他们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发展,既要靠农业技术,更要靠文化创意。要实现由单纯的农技人才向综合型的创意农业人才转变。

2、建立创意农业人才的引进和聘请机制。鼓励和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引进和聘请创意农业高级人才。重点吸引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人员。

3、建立创意农业人才的激励机制。政府应设立“创意农业人才奖励基金”,对在创意农业产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门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予奖励。

4、组建和培养创意农业开发专业团队。创意农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单靠农民民间的创意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能“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创意农业开发专业团队培植机制。从项目策划、价值分析、市场定位、设计建造、招商营运等方面,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5、建立创意农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高等院校来培养创意农业人才,是发展创意农业、解决创意农业人才匮乏的重要战略。要尽快建设创意农业的相关学科,设置相关的专业。建议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地委托学校培养,学校可以采用“专业班”+“实验班”的方式,在学生归属自己专业班级建制的同时;又依据学生的就业地域、就业层次等现状,建立一个集中的“实验班”,学习和培训相应的创意农业知识。 (下转第208页)(上接第170页)

6、建立创意农业人才多元培训机制。建立劳动、教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合组织等多元培训机制,制订创意农业人才培训规划。采取定向、委培、实习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开展以文化传承、艺术创作为主的内容,和以经营管理为主的外贸知识、语言能力、市场拓展、世贸规则等内容的专业培训以及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主的技术知识等内容的技能培训。

(六)整合资源,延伸创意农业产业链条

1、以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功能建设创意农业产业链。以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园区为核心,构建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2、推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创意农业项目建设和创意农产品的开发。相关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大力推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创意农业项目和创意农产品的开发,运用创意产业的专业技术,设计开发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农业文化和各种相关文化活动,拓展创意农业的内涵,创造出新的消费形式。

第3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临县 农业可持续发展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52-01

临县位于山西西北部,吕梁山西侧,县域总面积29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万亩,据《2015年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5年年末全县总人口64.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9.9%。人口总数和国土面积均为山西省第二位。临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貌比例大致是五山四沟一分平,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全县红枣林面积83万亩,年均产量3亿斤,是全国以县为单位最大的红枣生产县。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受到地理、地利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粮食生产形势越来越严峻,产量增加和效益的提高空间越来越小。

1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1.1 地理条件限制 临县耕地总面积161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5.4万亩(包括菜地3.21万亩),高产一级地为4.51万亩,二级地为7.7万亩,其它耕地均为土壤养分含量很低的坡耕地或土层浅薄的滩地。作物单产提高的空间有限,加之经济发展和城市拓展用地需要,粮食总量增长已几乎不可能。

1.2 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 临县虽然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小型水利建设等,但真正投入到农田灌溉的资金很少,灌溉用水得不到保障,灌溉面积非常有限。农田基础设施总体还不够完善,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易旱易涝,自然灾害侵袭比较频繁。

1.3 科技水平低,生产投入大 近年来,国家虽然不断增加农业生产补贴,但种粮农民的收益仍然比较低,农药、种子、肥料成本远高于农业收入的增长。由于农业收入太差,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动力选择涌入城市,留下务农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由于总体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接受新技术能力差,致使农业生产模式单一,效益不高。

1.4 生产管理粗放 由于对耕地的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农户还是按经验习惯施肥,施肥中不注意养分元素间的搭配比例,基肥、追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下降,施肥成本加大,致使土壤板结现象较严重。另外,农户为了减少施肥次数,往往一次性将基肥、追肥施入,导致肥料利用率得不到有效发挥,造成肥料资源浪费和土壤环境的严重污染。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农户常常不按规定用药量喷施,而是随意增加喷施浓度,造成防治效果不佳和浪费。还有部分农户,为了省功省力,常常采用喷施药液的办法进行除草,而放弃中耕,由于农药逐年残留于土壤,除了使作物出苗受到严重影响外,对农产品的安全性也存在较大的隐患。

1.5 机械化程度不高 临县可耕作地以低山丘陵、旱平地和梯田地为主,难以适合大面积、大机械、全程机械化耕作,大部分作业还是靠人力为主,生产成本增加。机械化生产受限,不能更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效益低下。

1.6 专业管理组织不规范 农户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观念上,大户和相关专业组织私利性较强,相互之间信息不能互享、自各为战,对外形成不了竞争优势,缺少和龙头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造成有些资源浪费或不足而带来损失,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持续发展。

2 对策建议

2.1 因地制宜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济 利用我县丰富的红枣、核桃林等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带动形成畜禽养殖、优质杂粮、食用菌、蔬菜等农业产业板块,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的原则,实行“一村一品”。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集群,以带动全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大农业补助和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保障粮食安全,农民想的不仅仅是吃饭问题,更多的是怎样增加收益,现在种1亩地除去成本后收入400元左右。种1亩地不如打5天工。种粮的收益低,这样就需要通过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大农田补助力度,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步向大户集中,使农民从粗放的生产中解脱出来,从而加快推进全县现代农业进程。

第4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当前郯城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郯城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偏远乡镇也实现了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整体跨越,到2011年全县农机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9%,比2006年提高31.2个百分点。农机化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当前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土地分散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矛盾

郯城县土地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不利于大中型农业机械生产效能的发挥能的发挥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农机化发展结构不合理

从郯城县目前的农机装备方面看,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发展较快,但农机装备结构依然不尽合理。动力机械发展快,配套机械发展慢。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发展快,水平较高,配套机械发展速度相应慢,水平较低。从作业方面看,耕整机械、播种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栽植机械、收割机械以及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3.农机化发展不平衡

东部马陵山区和西部平原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不平衡,单机作业机械与配套农具发展不平衡,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种植业与林牧副渔及农村其它各业的机械化水平不平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4.农机、农艺不相适应

农机作业标准与农艺要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5.从业人员结构不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随着农机化的发展,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操作人员文化素养、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农机驾驶操作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新生力量不足,亟待补充。

6.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街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服务设施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人员老化严重、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起点不高、规模不大,运行机制有待完善,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投入不足,人员队伍薄弱;农机维修管理服务还不够规范,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二、当前郯城县农业技术装备需求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分析

作为农业大县,郯城县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具备,进入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大发展的历史阶段。从需求拉动角度看,今后应重点发展五个方面的农机:

1.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粮食生产重点攻关水稻机插秧和玉米机收获。

2.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设施农业是郯城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大力发展与设施农业相配套的机械,包括改善设施本身及其设施环境的机械。

3.生态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主要是与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相配套的机械设备,包括精少量播种和节肥节药等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机械化设备。

4.效益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主要是特色农产品机械化采收和产后商品化处理设备,包括清洗分级、储藏保鲜等处理。

5.其它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粮经比已发生很大变化,水产畜牧养殖和相配套机械需求在增长,特别是规模养殖,主要靠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推进。

三、加快推进郯城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抢抓机遇,实现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政府推动方略

把农机化工作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考核内容,制定激励措施,在政策和投入上加大支持力度;农机部门要把加快提升农机化水平作为当前农机化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精心谋划部署,采取切实举措抓出成效。

2.明确农机化发展主攻方向和重点

要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工作重点。一是围绕粮食生产,重点推广水稻育插秧和玉米联合收获技术。二是加快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机械化。三是逐步提高优势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四是围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重点发展节本增效机械和技术。

3.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今后的重点应把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调优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幅提高和扩大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机械、精细耕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田间植保管理机械、玉米收获机械、甜菜收获机械等机械装备数量。要通过国家和地方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关政策、国家和地方农业机械购置财政补贴政策及各种农业机械化发展项目等来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和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整体上与现代农牧业发展相适应,推动现代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4.加快创新步伐,搞好农机与农艺相融合

坚持农机与农艺融合,针对郯城县自然条件、种植制度、经济水平等实际情况,加强农机化技术与农艺的合作,进行农机与农艺相互配套适应性的探索。

第5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农民;劳动力;经济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的就业、子女入学、住宿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民工的问题既关系到他们的自身利益,同样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政治局面的稳定。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及准确定位农民工进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找出其发展的规律,制定出适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政策,才能减小负面影响。

1 农民工进城给城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1.1 农民工超生问题

由于城市的管理制度疏于对流动的农民工的管理,导致超生现象严重。据调查,农民工超生问题占到所在城市的一半以上,而且性别出现了严重不平衡现象。增加收入是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超生很大程度上是避孕节育的措施不得当。

1.2 社会治安混乱问题

近年来,影响城市治安安全的主要因素就是农民工,例如偷盗、、等。而农民工犯罪的主要原因有:①当自身利益、生存不能保障或者合法利益被掠夺时,他们因为法律意识单薄,多采用不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比如说偷走厂里原料,纠集农民工打架斗殴或者以暴制暴;②有些农民工不满城市人的歧视,对居住条件、收入、福利、子女入学的不平等耿耿于怀;③农民工的犯罪多表现为团伙作案,盗窃、、销赃、拐卖儿童,他们多为老实巴交的农民,多被同乡引诱犯罪;④孤身在外,缺少亲情、友情、爱情,导致躁动不安、寂寞,又无法及时有效的释放,时间一长就会滋生犯罪念头。

1.3 城市压力剧增的问题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涌上城市,城市不堪重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城市的环境污染严重,每天污水的排放过多、垃圾过多不能及时清理都造成了污染,特别是人口流动量大的火车站、农贸市场等地方;②食物、水、日常所需的供应压力加重;③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城市交通的压力。

1.4 农民工与城里人的矛盾

近年来,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导致社会群体利益的重新组合以及城乡关系的变化,矛盾及摩擦就产生了。主要表现在:①城乡关系的突变挑起了农民工与市民的矛盾,农民工的到来打破了城里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分享了他们特有的服务,带来了就业压力,所以在市民中多有排斥外来人的情绪;②农民工的大量涌进使得政府的管理工作失灵,更加剧了民众与政府的矛盾;③城乡差别导致不平等竞争的产生,因为学历高、家庭背景好,城市市民多能获得更好的待遇,使农民工处于弱势,既加剧了二者间的矛盾,又降低了农民工的积极性。如此,社会不公论就在农民工内心滋生。

2 农民工进城就业对城市经济的积极影响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处于发展中期。随着农村机械化的使用,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就必须从农村转出来,而我国的社会建设刚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是农村劳动力转到农村的大好时期。农村劳动力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密集型工厂、建筑工地上以及服务性行业上,比如说餐饮业、住宿等行业。调查显示,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也为城市解决了劳动需求问题,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3 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政策制度建议

首先,各大城市应该针对不同的劳动力需求量及素质要求,设立不同标准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农民工的数量。其次,户口问题,暂住户口、常住户口、寄住户口应该三足鼎立,流动人口必须办理暂住户口,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社会福利保障。然后是政府要放宽户口的转移制度,放宽农民工户口向城镇的转移的限制。最后是城镇必须以身份证作为管理的重点及手段。

3.2 逐渐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农民工的到来,改变了人力市场的形式,就以市场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但是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并不完善,面对大量农民工也是执行效果不佳。首先,要不断健全、规范政府对农民工劳动力的市场管理,建立一套促进劳动力流通的体系,保证及调控农民工就业的权利的法规。

3.3 建立一套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现在看来,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就是社会的保障,比如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低保等。首先是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必须实行低费制,要能保证农民在生大病时能享受一定的医疗保险,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样,可以施行农民工的合作医疗制度。其次,政策的推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推行必须分步、分层的进行,分步就是首先建立农民工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然后推行过渡性质的养老保险政策;分层就是针对不同程度的城镇化采用分层管理养老保险的方法。

4 结束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农民工是一个新概念,针对这一特殊人群,我们必须认真处理,才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稳定,不然很容易出现很多负面影响,例如社会秩序混乱、城乡矛盾恶化、人口压力剧增、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农民工的问题必须解决,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赵显洲.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 郝团虎,姚慧琴.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实表征及其制度变迁[J]. 改革. 2012(07)

[3] 李华梅. 中国经济发展与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J]. 改革. 2013(5)

第6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经济区;现代农业;驱动作用;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50-02

山东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蓝黄”经济区建设必将对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驱动作用。

一、“蓝黄”经济区建设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业集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1.政策倾斜为山东省现代农业配置了发展引擎。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加速实施,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民政部、国家海洋局等部委相继与山东省政府签订了部省合作协议,使得山东省现代农业不仅在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而且还被赋予了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驱动力,为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人才集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为更好地支持“蓝黄”经济区建设,山东省出台了有关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工作意见,加快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中心、博士后科研创新基地等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集聚力度,并重点选派经济区发展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赴海外进修培训,积极打造人才高地。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工作,为经济区建设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实用人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向农业等产业的集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3.资金集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注入了发展动力。为支持“蓝黄”经济区建设,山东省在增加“蓝黄”经济区信贷投放的同时,设立了“蓝黄”经济发展基金,积极推动银政、银企合作,与全国十多家银行和多家保险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温州、香港、首尔等地组织召开商务合作招商恳谈会和推介会,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促进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外来资金、民间资本、风险资金的集聚。首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共引进高效生态农业项目132个,合同资金195亿元[1]。2011年山东省政府又安排16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蓝黄”经济区内包括高效生态农业和滨海特色农业在内的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2]。大规模的资金集聚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的投入,为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4.科技支撑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增加了助推器。为更好地支持“蓝黄”经济区建设,山东省提出以重点高校和部级科研机构为依托,全面整合区域科技资源,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建成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构筑一批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高效型、生态型、创新型、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以建设创新型海洋科技示范基地、高效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国家高效生态农牧业开发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为主要内容,积极推动部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充分体现科技的支撑作用,全面提高“蓝黄”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二、“蓝黄”经济区建设把发展现代渔业和现代畜牧业放在重要位置,为山东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保障食物安全提供了有利条件

1.渔业和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山东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涵盖山东省全部海域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将逐步改变目前我国以近海、浅海、海面养殖为重点的传统渔业生产模式,通过建设海底人工渔礁、海洋牧场、远洋渔业基地和扩大现代化专业远洋渔船建造规模,大力推进渔业生产由海面向海底、由浅海向深海、由近海向远洋的全方位拓展,全面实现传统低效渔业向现代高效渔业的转变。现代畜牧业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依托黄河三角洲百万亩天然草场资源,进一步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积极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沿黄肉牛、滨海奶牛、西部肉羊、中部肉禽、北部生猪等畜牧产业带,努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3],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农牧渔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有效保障了山东省的食物安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广阔的海域资源是“蓝黄”经济区的突出优势,因此“蓝黄”经济区建设不仅不会因局部土地开发利用危及山东省的粮食生产,而且还能通过土地整理、盐碱地改造等措施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增加粮食产能。并通过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现代渔业,大幅度提高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产量,从而从量上有效保障了山东省的食物安全。高效生态农业是“蓝黄”经济区农业发展的模式定位,随着“蓝黄”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将在畜牧业和渔业中得以全面推广应用,这不仅有利于畜牧和水产养殖业产量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畜产品和水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在质上有效保障了山东省的食物安全。

三、“蓝黄”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提高山东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山东省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7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合行;贸易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083-02

一、贸易融资业务内涵

贸易融资业务是一种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它是依托于真实贸易背景下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而进行的融资,因此贸易融资发放过程中更为注重商品交易的可行性与真实性,其对象是特定的资产而非资产所有者,注重的是资产所衍生的未来现金流,而非企业现有的财务状况。

二、贸易融资业务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业务比较分析

1.授信准入条件差异。流动资金贷款需要企业满足银行内部评级标准,一般银行都要求A级或A+以上客户作为基本准入条件,而贸易融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降低借款人信用等级要求或不受信用等级限制,受企业整个基本面因素影响较小。

2.授信测算方式差异。流动资金贷款是根据银监会规定的资产负债状况和净资产等具体测算核定授信额度,因此对于整个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质量要求较高,在审核过程中一般都有一套标准的既定模式,需同时兼顾贷款偿还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的每一个因素,而贸易融资则侧重于贸易短流程中的风险衡量与控制,基于交易或者合同来核定授信。

3.担保与还款方式差异。流动资金贷款需要满足必要的担保、质押条件,其还款来源正常情况下为企业的经营利润和日常现金流,而贸易融资是借助上下游客户或商品的信用来实现信用增级,不同的付款方、不同的商品所表现的风险保障系数不同,与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有很大区别,其还款来源正常情况下为企业单笔交易的销售收入和确定的未来衍生现金流。

4.发展前景与收益差异。流动资金贷款只有利息收入,其利率定价方式受制于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等职能部门的法律上下限规定,其发展模式各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很难做到突破性创新,市场竞争力较弱,而贸易融资业务有很多中间业务收入,定价方式也较流动资金贷款更灵活,银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前端收费或后端收费,同时银行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特点与企业资金需求之间实现完美对接,从银行自身和各个企业不同的商业模式、结算方式、货物状态出发,量体裁衣为企业提供更专业的融资工具,由于贸易融资的技术含量较高、授信文化难以复制的特点,可以实现同业间的差异化竞争。

5.实贷实付的差异。流动资金贷款需要严格执行银监会受托支付规定,在实务操作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而贸易融资中的保理类、卖方融资类等应收账款项下融资,由于是一种交易行为,没有确定的资金用途,是可以不执行受托支付政策的。

三、农合行贸易融资业务落后原因分析

1.员工的业务水平不高。贸易融资重点关注的不再是客户资信和偿债能力,而是交易的真实性和安全性。目前农合行信贷队伍尚未摆脱报表审查、偿债能力分析的传统工作模式,对新业务学习掌握得不够,进而导致贸易融资业务无法有效开展。

2.缺乏贸易融资对口业务部门支持。目前农合行系统基本上仍然把贸易融资业务定位在依附于公司业务的产品线条,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主管该项业务,使得贸易融资业务的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风险审查等分布在多个部门,造成专业化较低、职能不清;同时各行社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间相对其他专业银行较短,联行建设与知名度、认知度尚不成熟,各种约束机制还不健全,有效控制贸易融资风险的经验还不足;与其他专业银行相比缺乏上级部门的有力支持,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风险与操作风险。

3.经营理念落后与风险防控能力薄弱。各基层行社由于受经营责任制考核指标的驱使,普遍存在盲目追求业绩目标,而忽视风险的问题,对贸易融资审核和风险控制趋弱,在实务操作中对于贸易融资额度确定、期限规定与贸易周期匹配、交易的真实性的把关上往往采取“变通”的手法,甚至出现明知是挪用而继续放款的严重情况;同时贸易融资这一相对较新的业务发生风险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疲于应付,基层行社在发生贸易融资风险后对未来开展该项业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受挫。

4.系统内资金调拨与流通困难。某些农合行由于进口开证企业较为集中同时单笔金额较大,企业在进口信用证到期以后对于融资的要求较多且迫切,但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单个行社在交易市场上拆借外汇资金无论在价格和时效性上均存在与其他专业银行的比较劣势,同时自身外汇资金又比较缺乏,由此导致贸易融资产品在数量、报价、速度上均不具有竞争力,而从整个系统范围内看,其他行社有可能存在外汇资金充裕而贸易融资需求不足的问题,但同一地区系统内资金调拨与流通的管理办法与操作模式仍处于自行其是的空白状态。

四、农合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及控制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

农合行目前在贸易融资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设计以及业务操作上客观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农合行必须积极寻求相关职能部门的技术支持,争取央行和银监会等职能部门的人员培训来提高自身对贸易融资业务管理规律的认识,完善贸易融资管理机制,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强化风险控制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金融基础平台的建设以及对农合行的市场准入门槛和产品开发给予优惠的配套支持。

(二)发挥浙江省联社的龙头协调与指导作用

一是建议浙江省联社改变贸易融资业务定位依附于公司业务的产品线条的现状,选调优秀人才成立专门的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从全省层面制定统一的符合贸易融资特点的客户评价标准、产品模块、法律文本格式及相关操作制度,通过借鉴国际银行、行、各基层行社已成熟的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办法,加强与专业部门如中国进出口保险公司、征信调查机构的合作,密切注意各贸易国宏观经济、市场、社会、汇率等风险,严格审查贸易融资企业的资信,在对传统信贷业务培训过程中有机穿插贸易融资业务的培训与平时风险预警提示等,切实改变各基层行社由于能力、人手、规模的局限而导致无力开发产品和把控风险的现状;二是发挥浙江省联社和办事处的龙头协调作用,尽早出台浙江省内系统资金调拨与流通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模式。

(三)完善农合行自身建设

1.加强产品经理队伍建设

借鉴外资银行对产品经理考核的 “双线考核,双线计价” 的基本原则来建设产品经理队伍,对于客户经理来说,客户在银行应用的所有产品,如存款、贷款,结算等产生的收益是其业绩体现,而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可能协助多个客户经理拓展了多个客户,就其所负责的产品,所有客户使用该产品产生的收益都计入产品经理的业绩。这样使得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之间不会产生利益分配的冲突,还会起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作用,有利于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之间的配合,切实改变目前农合行国际结算部的主任所作的工作相当于产品经理,其他员工都是具体的操作员,没有专门的产品经理的现实。

2.加强员工队伍的培训,增强防范融资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在实务操作中,必须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等知识的专业人才,通过培训强化员工对贸易融资产品真实性的理解。从对单个企业的考察转向对上下游交易对手、整个交易链的考察,更加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和控制风险,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对贷款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贷款发放后对物流、资金流的跟踪监控,从贸易背景风险类型识别、严格增值税发票真实性审核、贴现资金流向监督、应收账款回款控制四个方面入手,严格遵守详尽的事前调查制度、合理的事中审查制度和严格的事后检查制度,确保贷前、贷后管理的正常实施。

第8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村饮水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水价偏低,政府补贴不到位,水厂难以维持正常运行,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水价偏低,远低于成本水价。

2、政府补贴不到位。

3、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大修理费和设备折旧费不提留,长此以往水厂将面临瘫痪。

4、工程建设标准低,供水管理人员素质低,服务质量差,造成供水保证率低,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二:针对水价偏低,远低于成本水价。意见和建议:

为了保证农村饮水工程正常运行,确保改水工程的良性运行,改善亏损运行的状况,我办于2007年5月委托新疆申信有限责任会计事务所,对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了固定资产清查、制水成本核算,核定单位供水成本为1.84元/方,单位售水价为2.18元/方。而我县农村供水管理站目前仍执行县物价部门1997年核定的水价0.8元/方,仅达到成本价的43%,造成水厂长期处于亏损运营,折旧费、大修费等无从提取,给水厂今后的运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建议:分步调整水价。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144号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办法》第十八条和自治区新政办发[2012]129号《关于推进自治区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第五条规定以及国家和自治区一号文件精神,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定价,实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非居民生活用水分类计价,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在“十二五”末接近或达到供水成本。按照促进节约用水、确保农村公共供水工程可持续利用原则,按不高于城市供水价格水平核定,成本不足部分由当地财政补贴”的要求,先将水价调到城市水价,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

三:针对政府补贴不到位的意见和建议:

虽然国家、自治区多次下发对饮水工程用电、水价进行补助的文件,但是,由于我县财政困难,至今未落实各项补助政策。因此,建议: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自治区《关于推进自治区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新政办发[2012]129号)文件的要求,进行电费的补贴。根据2010年度至2012年的电费支出情况,2010年电费支出38.18万元,2011年支出47.1万元,2012年支出54.53万元。同时,按照水利部下发的《关于印发〈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的通知》,按照因事设岗,依岗定责,按量定员的原则,将供水站岗位划分为单位负责、行政管理、技术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运行、计量监测和安装维修以及辅助等岗位,按供水站实际日供水量确定人员数量的标准,我县供水站共需105人,公益性应占水厂管理人员的50%,即53人为公益性岗位人员,该岗位人员工资由财政补贴。

四:针对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大修理费和设备折旧费不提留,长此以往水厂将面临瘫痪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水价偏低,目前水费收入只能维持水厂一般性运营,从2010年至2012年农村供水管理站收支情况看,2010年水费收入为197.61万元,年总支出218.42万元,其中:人员工资为88.87万元,维修费为42.25万元,电费为38.18万元,其它工作经费49.12万元,年亏损20.81万元;2011年水费收入为269.56万元,年总支出301.73万元,其中:人员工资为95.01万元,维修费为92.61万元,电费为47.10万元,其它工作经费67.01万元,年亏损32.17万元;2012年水费收入为279.32万元,年总支出290.76万元,其中:人员工资为99.99万元,维修费为109万元,电费为54.53万元,其它工作经费27.25万元,年亏损11.44万元。因此农村供水管理站处于连年亏损运营状态,无法提留大修理费和折旧费。建议:将大修费、设备折旧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设立专户统一管理,以便保证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后能正常的发挥应有的工作效率。

第9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根据大会安排,我向大会报告县农业局工作评议的情况,请予评议。

一、基本情况和近两年来的主要工作

县农业局属政府组成部门,机关内设经作股、种植业股、农业产业化办、农机化办等10个股室(办),下辖农技推广中心、农村能源办、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机安全监理站等12个二级事业单位,现有在职干部职工57人。主要职能有:贯彻执行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与措施,并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农业法律法规,依法监督管理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质量、农资生产经营等工作,并确保规范有序;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加强农业科技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临时工作,协助配合相关部门服务“三农”、维护稳定,确保全县农业农村及农业局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近两年来,县农业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的战略目标,认真行使工作职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有效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按照“科学规划,一村一品,整村推进,高标准开发”的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食用菌、畜禽养殖、果茶等主导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稳固来源。2008年全县食用菌规模达8000万袋,水果达到3.3万亩,生猪出栏达26.46万头,优质稻达到5.9万吨。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按照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全县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森源香菇、垭丝牌白厂丝、远野风黄豆牛肉酱荣获名牌产品,森源香菇、楚园春白酒、鸣凤优质米荣获著名商标,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科技兴农成效明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采用编简报、发短信、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将农业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示范等形式,培训到全县每名农技人员、主导产业大户;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每年在全县分产业创建农业“三新”试验示范样板10多处;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6.59%。四是农业项目工作取得新突破。坚持把争取建设农业项目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先后争取、实施了农村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食用菌板块基地等项目,2008年争取项目资金达到700多万元,同比增长129%,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均达到了项目建设标准。五是依法监督管理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农资市场、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农业机械安全等监管,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六是认真落实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代表对建议办理满意率达到100%。

二、工作评议及整改落实情况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这次县人大常委会把农业局作为评议单位之一,充分体现了县人大常委会及各位代表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迫切期盼和对农业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的殷切关怀。为了扎实做好评议工作,确保评议活动效果,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一是精心安排部署。我局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抽选精兵强将组建了工作评议办公室。同时,各二级单位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落实了工作人员,为评议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全系统及时召开了工作评议动员大会,传达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座谈会精神和要求,统一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增强了接受评议、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二是切实强化责任。层层落实了工作评议及整改落实责任,将工作评议情况纳入每个单位每个人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先后召开3次班子会,研究制定《县农业局关于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调查意见整改方案》,对每项整改任务逐一落实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时限。三是创新活动载体。集中组织开展了“十项惠民”服务活动,即举办一次蔬菜生产技术培训、一期沼气池建设技术员培训班,召开一次食用菌生产座谈会、抗污染农作物品种展示会、水稻等农作物病虫防控现场会、农机联合收割现场会、农业“三新”样板观摩会,开展一次柑桔产业发展调研、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柑桔大实蝇联防联控演练。四是强化监督督促。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方式,主动加强与10余名县人大代表和30余名服务对象的联系,积极倾听、吸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了开门开展工作评议,将整改工作置于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监督之下,提高整改效果。强力实施检查督办,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局长碰头会,听取阶段性评议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安排下阶段工作,对整改意见逐一督办,推动了整改工作落实到位。

(二)突出重点,扎实整改

对县人大常委会反馈的7个方面24条意见建议,我们照单全收,并结合自己组织评议调查掌握到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认真反思,深刻剖析,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狠抓整改落实。

1.不断优化策略,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访基层”等形式,广纳社会各界意见,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措施。在柑橘产业发展上,探索推广了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目前已建集中假植园基地600亩,可供今明两年发展2万亩高标准柑橘基地。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进一步明晰了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积极发展以茶树菇为主的非耗材食用菌,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之策,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稳妥推进之法,今年采取招标,依托大户建立茶树菇示范基地6个,百万袋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实施食用菌科技项目5个,食用菌总规模达到9350万袋。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积极探索研究茶苗无性繁育技术,采取招投标模式,建设6个连片500亩以上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全年可新发展5000亩以上。

2.坚持“三个到位”,着力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一是技术培训到位。开展知识更新培训,今年7月,我局牵头组织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一期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全县46名农技人员全员参加了培训;举办第二期柑桔栽培技术骨干培训班,75个生产大户或基层干部参加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分产业召开现场会,以会代训,直接培训到所涉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村组干部、生产大户。二是示范引导到位。坚持开展粮油优良品种栽培试验示范,今年开展了22个品种的水稻品比试验,28个品种的水稻新品种展示试验,22个品种的玉米新品种展示试验,12个油菜品种展示试验,2处各100亩的高产栽培示范;坚持分类办点,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创办示范样板,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今年共举办各类样板18处,辐射带动农民1.5万人。三是巡回指导到位。广泛吸纳专业人才组建了8个专家组,在重大关键时节深入乡村田块开展技术指导,做到专家服务到现场,信息技术入农户,全天候有求必应;强化监测预报,建立病虫情况监测点50多个,随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研究防控之策,当好参谋,信息(已发放科技资料12万份,农信通短信3.2万人次),指导科学防控。

3.开展农超对接,着力拓展优势农产品的销售途径。科学谋划,精心组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成功组织开展了两次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组织5家龙头企业参加武汉市政府和宜昌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09汉宜农商农超对接洽谈会暨宜昌市优质农产品推介活动,大自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野风食品有限公司、莲花贡米产销专业合作社与武汉商超签订合作协议1.15亿元。9月,在广泛调研,充分总结前期对接工作的基础上,邀请武汉市大润发、新一佳、好又多、武商量贩、白沙洲批发市场、中商农产品等武汉大型超市来我县考察,成功举办了县优质农产品推介洽谈会,森源公司、野风食品公司、莲花贡米产销专业合作社等企业与新一佳、好又多、武商量贩、白沙洲批发市场、中商农产品等大型超市签订合作协议5000万元。

4.强化依法监管,着力维护农资生产经营管理秩序。一是大力规范蚕种生产经营管理,严格蚕种生产许可,蚕种质量检验和蚕种经营“五统一”(统一设点,统一挂牌,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票据)等制度,加大蚕种执法检查力度,蚕种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二是扎实开展农资专项整治,4-6月组织执法力量,对种子经营门店、菌种生产企业进行了为期二个月的专项整治,抽取农作物“两杂”种子样品232个,现场纠正违规行为13起,下达警告通知书6份;7月,集中一个月时间对全县农药市场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检查农药经营门店191家,检查率达到100%,未发现国家禁用的高毒、高残假冒伪劣、过期农药。三是积极开展农残检测。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新购置一套蔬菜农残快速检测仪器;加强对夏季蔬菜抽样检测,已抽检17个品种,200多个样品。

5.坚持争建管并重,着力加强农业项目建设和管理。成立项目建设专班,精心编制项目报告,积极向上争取,今年已争取国家项目资金561万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管理“四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严格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做到专帐专款专用,运作规范;严格检查督办,确保项目建设按时、充分发挥效益。今年已发放农机购置补贴161万元,补贴机具514台,受惠农户513户,已新建户用沼气池3152口,新增农村沼气服务网点12处,建立沼气联户工程12处,均符合项目建设管理规定。

6.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将工作评议与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作风建设年活动、效能建设年活动、五型机关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认真查找干部职工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开展体会交流,聘请老师辅导,帮助职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质效。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大走访”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到基地、到企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为农民和企业排忧解难。全面实行“首问责任制、工作责任制、限时办理制、服务承诺制、整改落实销号制”,发扬和倡导“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透明办”的办事作风,用工作落实成效考核每个干部,用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检验整改落实工作。

(三)扎实努力,成效明显

在县人大常委会及评议督查联络组的领导和精心指导下,通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努力,我们突出整改落实这个重点,全面完成了工作评议四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坚持以工作评议推动工作,以工作任务的完成检验工作评议,实现了“两手抓”、“双促进”。全县主导产业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多变强,农业产业化纵深推进;农业“三新”广泛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化和效益水平大幅提高;农资供应充足,生产经营秩序规范有序,农产品质量、农机运用安全稳定;项目建设成绩喜人,全年可争取到位资金600万元以上,为全面完成县政府下达的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有效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工作评议,全方位接受社会各界的指导监督评价,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经历了一次全面检验,发展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接受监督意识明显增强。科学判断能力、依法行政能力、狠抓落实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能力全面提升。深入基层做实事,开动脑筋解难事,雷厉风行、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基本形成。振奋精神,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氛围日益浓厚。

3.集中解决了一些热点问题。通过对县人大常委会反馈的七个方面24条意见建议的集中整改,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消除了少数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思想疑虑,澄清了部分群众对个别政策落实的不详理解,缩小了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民对其所需的差距,整治了农资市场的违规行为,解决了项目建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解决了干部职工服务“三农”意识和作风中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已整改落实到位的22条,受相关政策影响还需努力争取的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