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容管理论文范文

市容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市容管理论文

第1篇:市容管理论文范文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内容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的内容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农业企业管理学还广泛地吸取了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运筹学等学科为农业企业管理学提供丰富的养料,使它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在20世纪初,欧美的农场经营学和农场管理学,主要研究劳动力诸要素的选择和利用、生产组织与管理等问题。本世纪50年代以来,它们的研究内容和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广泛地运用决策理论和技术,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企业经营计划和目标,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和数量分析方法来考查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效果;运用信息和市场预测,掌握市场动态,以便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等。

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农业企业的形式、特征,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任务,企业管理的体制与组织结构,企业的经营预测和决策,企业的经营战略与计划,生产诸要素的合理结合和利用,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农产品的销售,企业的财务、成本和收入分配的管理以及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等。

由此可见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广泛,远超过了经济学科的范围,我们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它、研究它,以便更好地为农业企业管理实践服务。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对象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生产关系的调整及上层建筑的协调等。

在研究生产力的组织方面,主要是研究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在质上的相互联系性和量上的比例性。如企业内的产业结构、生产布局、生产调度、不同生产要素在时问和空间上的合理组织和利用等。

在研究生产关系的调节方面,主要是研究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如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经营权与所有权。生产责任制中的责、权、利关系,产品分配中的三者利益关系等。

在研究上层建筑的协调方面,主要是研究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领导方法,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经济法规的贯彻执行等。同时还包括企业的政治思想教育、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农业企业管理学是在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中国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管理上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接受市场调节的推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管理的性质也决定了企业管理研究的对象,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体现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起调节生产关系的职能,即管理的特殊职能,这一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农业企业管理学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去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人们可以运用这些规律再去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

农业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除了研究农业企业管理的规律和理论外,还必须研究管理的方法、技巧及其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管理上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接受市场调节的推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管理的性质也决定了企业管理研究的对象,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体现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起调节生产关系的职能,即管理的特殊职能,这一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农业企业管理学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去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人们可以运用这些规律再去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

农业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除了研究农业企业管理的规律和理论外,还必须研究管理的方法、技巧及其应用。把力量、方法与管理实践联系起来,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内容和对策相关文章:

1.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

2.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3.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4.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第2篇:市容管理论文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逐步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学分制管理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考核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情况,以形成组织型、自主性和开放式的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新格局,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

二、学分制管理的内容与方式

依据近年来建立的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有关制度,对党政领导干部每届任期内的理论学习采取学分制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脱产学习培训、理论知识考试和坚持做好理论学习笔记、撰写理论文章和进行述学等方面的情况。

对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将管理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累计和平均计算积分,综合评定等次。

领导干部学分情况,每年由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结合年度工作总结经认真审查核实后填报一次。

三、学分制管理的标准与体系

依据管理的内容及方式,设定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学分制累计积分统一的量化标准。其中,参加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满分10个学分;脱产学习培训满分10个学分;理论知识考试满分10个学分,一般在领导干部每届任期内统一集中组织1-2次,按考试成绩计分;理论学习笔记满分10个学分;撰写理论文章满分10个学分;述学10个学分。达到规定标准的记满分,并设定加分因素给予加分(凡涉及加分的须提供有关材料);不参加和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不记分并予以扣分。

在学分制累计积分统一量化标准中,脱产学习培训、考试两项,当年没有完成或没有统一组织,不计分和不作为年度考核综合评定等次的标准条件。但领导干部五年任期届满必须全面完成任务,累计或平均所有项目的积分,综合积分情况评定等次。

每年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理论学习笔记、撰写理论文章、述学等四项内容为考核指标,全部参加并达到规定标准起点分40分以上的为合格,50分以上的为良好,60分以上的为优秀。五年平均计算上述四项积分,并与脱产学习培训、理论知识考试两项一并综合评定等次,达到规定标准起点分60分以上的为合格,70分以上的为良好,80分以上的为优秀。

每年年底各单位填报领导干部的积分情况后,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共同对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考核,并结合领导干部个人累计积分情况,综合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评定优秀、良好、合格或不合格等次。

四、学分制管理结果的运用

对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其管理的领导干部学分情况与换届时选拔任用干部衔接、挂钩。理论学习优秀的,作为提拔任用的依据之一;理论学习不合格的,安排其离职学习或将其工作岗位进行调整。

五、组织领导及要求

学分制管理工作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协作,共同负责。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具体承担领导干部脱产学习培训、理论知识考试和述学的学分管理审核工作;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具体承担领导干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理论学习笔记和撰写理论文章的学分管理审核工作。

要切实加强对学分制管理工作的领导,坚持常抓不懈,真正把学分制管理工作摆上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正常的管理轨道。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并带头执行各项理论学习制度;领导班子成员要积极参加各项理论学习活动。要上下协调、部门密切配合、单位党组织高度重视,努力做到统一管理、部门管理和单位管理相一致。

要努力做好学分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各项理论学习制度,形成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各项理论学习制度的落实情况要有案可稽、有备可查。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

第3篇:市容管理论文范文

而且前期差错更正不仅说明上市公司财报存在虚假信息,也说明了相关的审计工作没有发现会计差错,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行为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说明了审计不尽责的现象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独立审计质量还达不到公正公允的地步,发现前期差错上力度不够,而且上市公司往往以临时公告形式来向外界披露前期差错更正的内容,而且往往以尚不明确等理由拒绝及时公布前期差错更正的详细情况,而且放在定期报告中披露,这导致投资者无法根据前期差错更正的情况及时做投资决定。

所以研究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的动因及表现形式,还有调节会计利润的方式、特征,以及如何遏制并杜绝前期差错更正的滥用,并提早察觉并防范,如何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达到监管的成熟、完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前期差错及其更正来操纵利润,使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利益受损,研究上市公司前期会计差错的动因及手段,并提出改正措施,有益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所以,研究重大前期差错更有重要的意义。前期差错更正的相关研究,在理论领域有助于改善财务处理方法,有助于扩展盈余管理内容,丰富我国会计理论内容,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和治理结构改革。

研究内容:论文首先概述了会计差错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规定,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的内容规定,从会计制度框架下,对会计差错及其更正的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对会计差错及其更正的不正当动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会计差错及其更正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最后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主观故意会计差错的表现形式,在综合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防范对策及建议。研究方法:论文在论述会计差错更正的概念和会计制度规定、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内容上,主要采用了文献阅读法,通过对会计制度文献和已有研究的深入阅读分析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

第4篇:市容管理论文范文

2004年3月15日,为了加强互联网的舆论宣传,促进基层宣传文化战线的信息化建设。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启动了“湖北省新闻宣传统一上网工程”,建设湖北省对外宣传网络平台。

经过荆楚网与各地宣传部门的共同努力,“湖北省新闻宣传统一上网工程”目前已经在全省数十个县市建立了地方新闻网站,使湖北省互联网新闻宣传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为宣传湖北,树立湖北良好形象做出了贡献。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利用不好,就会传播错误信息。引发矛盾,涣散人心。因此,必须认识县市新闻网站的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主动自觉地搞好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

1 加强主流新闻网站建设。整合传统新闻媒体的优势特点。

县市新闻网站要利用传统媒体的政策信息优势和宣传优势,办好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形成一批取信于民、为民所系、为民所用的主流新闻网站,掌握网站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新闻网站可以整合传统媒体的一些特点,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引导作用。由于网络舆论形成非常迅速,舆论引导者应及时作出反馈,提供最新新闻事实,采用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等形式,集纳网络媒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和超文本链接,深化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2 研究网民心理特征,强化引导艺术。

新闻媒体只有吸引受众,才能引导受众。新闻网站可以通过网上调查或交互式交流的方式,了解网民的心态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引导方法。比如,网上论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在把握网上主流舆论的同时。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宣泄原理,有节制地反映某些有强烈反响的社会舆论,再加以引导,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化消极为积极,也有利于营造一个健康宽松的舆论环境。针对网民上网易受权威左右的心理特点。可在网上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以真名参与讨论,强化正确的主导声音,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3 加强技术防范与内容管理。避免有害信息滋长。

互联网提供的是一个舆论多元的信息空间。要避免或减少有害信息的扩散,除了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控制方式外,还应加大技术防范的力度,加强和规范网站的信息内容管理,配合公安机关对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处理,防止和剔除有害信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 加强网站从业人员的行业自律,提高专业素质。

新闻网站要发展离不开商业化的运作。但一些网站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争夺受众眼球。盲目迎合网民需求,在网上不负责任地散发虚假信息、虚假广告、黄色新闻等有害内容,误导受众,毒害人们的思想,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在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新闻网站从业人员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对虚假信息的防辨能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认真钻研、改进舆论引导的方法,以获得网络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

新闻网站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开拓创新,奋力进取。要严格按照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网上舆论导向。要勇于创新,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做大做强,大力整合当地的新闻资源。为网民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机制,尽快地把网站的运行与管理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网络新闻传播和整个宣传文化事业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应有的贡献。

地方特色是县市新闻网站的生存之道。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商业门户网站和各种行业门户网站已经牢牢占据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还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及省级新闻门户网站的竞争。人、财、物都是短板的县市新闻网站怎么办?关注度是网站的生命。县市新闻网站要实现网站的本土化,本着为本地网民服务的宗旨,使本地网民对网站有归属感。

目前。县市新闻网站大多有媒体背景或媒体支持。例如。天门网就是由天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天门市委宣传部主管。天门日报社承办,是天门市惟一一家具备依法新闻信息资格的网站。因此,在本地新闻宣传方面较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大型商业网站有先天优势,能够做到本地新闻的快速、全面地。可以说,大多数登陆天门网的网民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来的。

县市新闻网站不能只是对传统媒体稿件内容简单的转载,应该有效地整合和收集本地信息。突出网络媒体的特点。县市新闻网站编辑要对传统媒体已经的有价值的稿件或者新闻线索作进一步发掘,寻找新闻的外延和内涵,形成持续的深度报道。

另外,突出特点也不可缺少。比如,中国广水网的“广水论坛”就是当地十分活跃的社区。它通过与网民互动的形式,让地方政府部门与网民进行沟通,讨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以其“广交天下朋友,萍水相逢成知己!”的口号,吸引大量本地及外地网友在线交流,成为一个地方的网络文化交流窗口。

增加网站的实用性、趣味性、可读性。

县市新闻网站以新闻为本,但绝不是只有新闻,仅仅依靠新闻来吸引本地网民是不够的。趣味性、实用性、可读性作为网站内容的另一条腿,越来越被业内所关注。

生活实用资讯因为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更受到网民的青睐,上网找信息正在成为一种习惯,这也是提高网民粘着度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旅游、交通、文娱、教育、生活类的资讯是地方新闻网站的重要内容。这样,本地人可以通过网站方便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地人,可以通过网站详细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

网络媒体和其他媒体不同,人们上网大多是寻求一种轻松自在的娱乐,所以网络新闻就具有娱乐性特点。尤其是一些图片新闻,这种娱乐特点显得更为明显。

县市新闻网站要有互动,但必须严格管理、注重引导。

目前,网站的互动主要是以“评论、论坛、博客”等方式来实现。

县市新闻网站互动板块的管理,必须牢牢树立“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主导思想,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注重各种形式的积极引导。

互动板块的管理,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化管理机制。要避免“人治”,要在实践中磨合产生规章制度,照章管理。

第5篇:市容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层持股;公司绩效

一、引言

近年来的公司丑闻事件说明管理层持股措施并没有成功解决公司治理问题,该政策遭到质疑。近些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的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丑闻。其中,引起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是各大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的“天价”薪酬,最后引发了公司高管薪酬的“完美风暴”。理论界、政府和市场各参与主体对管理层持股措施到底是否具有激励效用、管理层持股能否改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关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重新审视。目前,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尚无一致的结论,研究二者关系对完善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在关于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方面的研究,结果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迄今都还没有得到一致性的结论。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界关于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二者关系的研究比较早,他们为了解释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前前后后共发展起来九种理论。这些理论分别是:激励相容论、堑壕论、结合理论、回报论、内部人回报论、内部人投资论、资本成本论、并购溢价论和自然选择论。而其中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激励相容论和堑壕论。

(一)激励相容论

激励相容论认为,管理层持有股份越多,那么管理者与公司股东的共同利益部分也就会越多,所以管理者持有股份的增加能提高公司绩效,这也就是管理层持股产生的激励相容效应,与激励相容论对应。国外著名学者Jensen和Meckling(1976)、Leland和Pyle(1977)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当管理层拥有较高的持股比例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就是管理层持股的激励相容效应。

此外,Morck et al.(2000)、Carl R.Chen et al.(2003)分别采用日本证券市场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Jensen等人(1976)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后,也得到了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正向线性关系的结论。

(二)堑壕论

持堑壕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当管理者持股比例较高从而对巩固自己在公司的管理者地位的拥有足够的控制力时,他们就不会去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与此同时,对公司价值最大化、提升公司绩效的努力也会相应减少,所以管理层持股往往会降低公司绩效。与之对应的是管理层持股导致的堑壕效应。Fama、Jensen(1983)也在研究中指出,经营者持股比例增加会产生不利于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果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一定水平以后,管理层拥有足够的资本确保自身在公司的地位以及利益,就会促使管理层追求非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这个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堑壕论。Demsetz(1983)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Stulz(1988)和Morck et at(1988)在研究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时发现,当管理层持有股份比例达到某一水平后公司绩效开始下降。因为管理者对于来自外部的监管机制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这个结论与堑壕论是一致的。Denisetal(1994)选取1985年-1988年间的美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变更情况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管理层持有股份在1%及以上时,随着管理者持有股份比例的增加,公司绩效会随之下降。

(三)非单纯线性关系

除了上述的激励相容论与堑壕论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是呈非单纯线性关系,即存在区间效应—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激励相容效应与堑壕效应交替出现。对于结论,各学者观点并不统一。例如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认为二者关系是呈N型,McConnell和Servaes(1990)认为二者是倒U型,Hermalin和Weisbach(1991)认为是M型,还有学者如Cui和Mak(2002)认为是W型等多种看法。

三、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中国的制度背景、法律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能否起到降低委托成本、提高公司绩效的作用,对此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总体上看,国内大多数学者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方法,他们的研究结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相关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无关论和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区间效应论。

(一)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相关论

刘国亮、王加胜(2000)通过对经理人员持股比例、职工持股比例与公司ROA、ROE、EPS的关系分别进行研究后得到的结论为:公司绩效与经理人员的持股份额呈正相关。张俊瑞等(2003)、许承明和淮卫东(2003)分别发现公司绩效与董事长、总经理的持股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上海荣正证券公司(2004)的研究报告指出,董事长总经理的持股市值与公司业绩呈弱正相关关系。宋增基、徐叶琴(2007)发现大股东控制力过强会削弱管理层股权激励效应,股权制衡程度与管理层持股水平之间存在替代效应,管理层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两者间的正相关关系。

(二)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无关论

王战强(1998)利用1997年底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有股份和公司绩效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1997年底,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平均拥有公司股权0.0488%,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0052,二者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袁国良等(2000)、李增泉(2000)和魏刚(2000)的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管理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并不显著。高明华(2001)、张宗益和宋增基(2003)、胡铭(2003)和常健(2003)、鄂继明(2009)也得出相同的研究结论。

(三)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区间效应论

关于区间效应,国内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黄小花(2004)的研究结果认为:当管理层持股比在0-0.441%的范围的时候,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区间0.441%-32.88%的时候,二者关联程度还有所加强;但如果管理层持股比大于32.88%的时候,管理层持股比例则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徐大伟等(2005)则发现当管理者持股比例在0-7.50%的这一区间内时,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指标—ROE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呈现正相关关系,在7.50%-33.35%这一区间时,二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但是在管理层持股比例大于33.35%二者关系又恢复为正相关。巩震、金永生和王俊韡(2008)通过实证检验得到结论:理层持股比率与公司经营绩效指标呈三次函数关系;当管理层持股比率在22.19%-54.83%之间时,其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在这一区间之外时,其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

四、简单评述

从国内外文献中可以看出,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文献比较多,得出结论也各不一样,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选用的数据、使用统计方法、模型有差别

某些学者在研究中使用的是反映样本公司某一年公司绩效数据的横截面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有的则是以反映某个公司的连续几年数据的时间序列诗句作为研究对象。前者使用的是截面数据模型,后者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两个统计模型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无法分析在一个行业内,技术进步、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公司绩效。在统计方法上,有的用简单线性回归,有的用多元线性回归,有的使用参数检验方法,还有的用主成分分析法,数据、模型和方法的不同极有可能导致了最后结论的不一致。

(二)对公司绩效的指标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净资产收益率(ROE)既是反映资本获取收益能力的国际性通用指标,也是杜邦系统中的核心指标。该指标的优点是综合能力强,但缺点是容易被人为操纵,特别是上市公司考虑到增资配股等对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可能会通过改变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法来操纵可操纵的会计项目,因此其有效性受到影响。

(三)无法全面考虑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

影响公司绩效的因素非常多,除了受管理层持股影响外,还受到上市公司行业差别、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等因素影响,漏掉其中一项重要影响因素都会非常容易导致有偏误的估计结果,情况严重的甚至会掩盖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真实关系。然而,许多学者的研究往往使用简单的方程,选取少量的控制变量甚至不采用控制变量,仅仅采用管理层持股作为解释变量,其所得出的结论很难让人信服。

此外,国别因素也是无法得到统一结论的重要原因。国家不同,其制度背景、法律环境、金融环境、会计准则以及其他都均有所不同。采用不用国家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就很难取得一致性结论。美国学者对美国以外的资本市场进行了研究,如Keloharju和Kulp(1996)对芬兰资本市场,Short和Keasey(1999)对英国的资本市场,Morek et al.(2000)和Carl R.Chen et al.(2003)对日本资本市场,Rose(2005)对丹麦资本市场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学者得出的结论也无法达到一致性意见,这说明不同国家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会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

注释:

①Jensen M.C.,Meckling 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u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13):305-360.

②Fama,E.,Jensen,Michael.,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26):301-325.

③Stuz,Rene M S.Managerial Control of Voting Right:Finacing Policie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305-360.

④Morck,R.,Shleifer A.,and Robert W.Vishny.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20):293-315.

⑤Morck,R.,Shleifer A.,and Robert W.Vishny,1988.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293-315.

⑥王战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状况研究及政策建议[J].证券市场导报,1998(9).

⑦巩震,金永生,王俊韡.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M].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4-48.

参考文献

[1]蔡吉甫,陈敏.控制权性质、管理层持股与公司治理效率[J].产业经济研究,2005.

[2]陈朝龙.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Demsetz.H.and Kenneth.L.1985.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Causes and Consequences.Journal of Politcal Economy,Vol.12.

作者简介:

翁维(1985—),女,湖南岳阳人,现供职于云南师范大学招生与就业中心招生处,研究方向:上市公司财务与会计。

李飞(1982—),甘肃天水人,现供职于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研究方向:计算机信息与科学。

第6篇:市容管理论文范文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它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而生的复合性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属于管理类,但是,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其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工程技术知识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工程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投资策划、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学科方向分为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投资造价方向居多。总体来讲,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均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1)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工程建设全过程所需的综合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3)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4)在管理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知识,初步具备各类用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已由城市规划专业肩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转变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所以,基于其角色转变,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由于科技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引发的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较为熟悉。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平台课,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点,由此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有关政策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城市规划学科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的空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设施的布设、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等,与政策相关的叙述性、理解性的内容比较多,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失去注意力。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学生困惑。课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地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知识面广,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的特点,令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学科的框架、体系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缺乏相关实践性让学生只会被动学习。课程中包括建筑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规设计、城市详规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压缩为一章或一节,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整个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能理解、不感兴趣。

三、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

要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的的确定

综合前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平台,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原理又是这个基础的一门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深入解析学科的知识点,又要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全过程性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理清该学科的脉络体系,从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两方面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消除城市规划的深奥感。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而做的规划和计划。其次,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角度,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大量多方面的信息,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待问题能以一定的深度去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基础,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揪住细节不放。第三,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意识深处,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等,以指导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

2.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

对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构架的梳理与整合重构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对内容的梳理,首先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工程管理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着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监督、管理、咨询、施工、设计等工作,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住课程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众多知识点中失去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按主题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关系,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和城市发展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掌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讲述组成城市空间各类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城市用地构成、城市总体布局,这两章对各类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它们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设计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第三部分讲述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具有的行政职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今后的微观建设行为具有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要在课程框架下紧抓脉络、逐层解析各种基本类型,在把握住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教学,从而做到以点、线带面、举一反三。此阶段可以将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设疑、理论讲述、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比选、总结评析这一过程反复训练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利于学生更迅速、更牢固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的迁移。以便今后能够灵活运用,能动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之,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工作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适合,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是在上述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除了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理念引入教学中,还要注意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教学互动。因此,在课程构架的梳理、重构的基础上和理清教学内容主次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1)突出规划理念的渗透式教学。如:反映宏观思维模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的章节,以及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章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即针对宏观知识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配以一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具体可以通过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个别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课外调研的方式,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宏观综合的理论理解和消化。

(2)普及规划知识的发散教学,以案例讲述式教学和网络式教学并重,讨论式教学为辅;针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部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借助大量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规划阶段的成果内容。如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绿地规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部分规划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还应当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各个规划阶段成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规划知识和身边社会关系的理解,达到对已经熟视无睹的城市问题能理解与思考的目的。

(3)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对工程管理学生可以采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看结果。具体讲就是要在实践过程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规划实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用规划的眼光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校园、居住小区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绿地、交通等,通过讨论,对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具体掌握规划中要考虑的几个常用要素。因为小区建设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的重点,也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教师先串讲之后,让学生用规划的眼光去参观不同层次的小区,然后进行交流,再通过一个小区或组团的规划设计课题来实践。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引、学、练、评”式的实践教学不但将重点知识点融会贯通,也会弥补很多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

(4)了解规划编制和内容的拓宽教学。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以及不同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属于了解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规划是如何从宏观向微观一步步控制并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尽量采用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加强自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并重在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相关章节还可以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效果会更好。

4.教学手段的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信息量大、图片多,而且多数知识点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理解透彻,配合图片甚至模型的直观展示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启发。首先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次它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识别与理解。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现场照片、播放城市建设的录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少现场参观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该课程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第7篇:市容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市容;市容管理;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62-02

2007年5月29日,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确定把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展开一场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旨在充分展现大都市风貌,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增强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战。通过连续几年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天津的市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天津市市容管理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1.精心组织,构筑生态宜居城市

2008年以来,天津每年都进行规模较大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为保证整治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全市建立了“三级指挥系统”。市级指挥部负责指挥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区县和市有关部门分别设立了分指挥部。实行指挥长负责制,责任明确到每条道路、每个点位、每项工程。各区分指挥部由各区区委书记、区长分别担任指挥和副指挥,对区属项目、跨区项目、市直管项目负总责。其中,区属项目所在区明确一名副区级以上干部任项目指挥长;跨区项目由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项目指挥长,相关区的副区长任项目副指挥长;市直管项目由市主管部门明确一名负责同志任指挥长,相关部门和区的分管同志任项目副指挥长。各指挥部明确项目经理,明确质量、进度要求,形成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指挥系统和全体参战人员,以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群众生活,突出重点区域道路提升,突出社区里巷整治,突出服务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取得了重大成果。通过环境整治,天津市入市环境焕然一新,城区道路风格独特,重点地区两点凸显,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更加显著改善,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2.坚持高水平规划,突出表现城市风格和文化

在市容环境整治过程中,天津市按照“突出洋气目标,准确功能定位,体现文脉传承,注重街景创新,彰显天津特色”的设计宗旨,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完善规划,充分体现系统性、超前性、操作性和权威性,确保不给城市留败笔,不给后代留遗憾。多次组织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入论证,努力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特别注重搞好细节处理,对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部位都精心设计,精雕细刻,打造精品,折射品位。聘请国内外专家科学论证,广泛征求全市人民意见,制定了《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等8项重大规划,确定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城市发展总体战略,优化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实施了加快建设以海港、空港、地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快速轨道交通为重点的现代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以水、气、热、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地下综合管网体系,加快建设以公园绿地、园林景观、环城绿化带、森林公园风景为重点的都市绿化体系。

3.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

自启动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以来,天津坚持用现代化理念管理城市,落实“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模式,作业、管理、监督层面高效运转。万米网格保洁、管理、执法、巡查、监督人员基本到位,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管理。数字化管理平台已经联通运行,科学管理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城市管理委员会协调机制初步建立,管理中的一些空白、难题正在逐步解决。“三考核、一监督”办法进一步完善,“以奖代补”政策发挥更大激励作用。

二、天津市市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容管理长效机制不健全

市容管理的短期效应在各个城市普遍存在,主要体现是管理工作的突击。经常是市容管理人员与车辆呼啸而来,占道商贩一哄而散,等管理人员离开又恢复原状;或者是在大型活动之前进行集中整治;或者领导发话,新闻曝光,环境恶化时突击。比如2010年承办夏季“达沃斯”会议之前,城建部门对全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市容环境空前整洁,但是在“达沃斯”会议结束后的几个月,一些原来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又慢慢凸现,一些地方的脏乱差又出现反弹的情况。经验证明,市容环境要实现长效管理,必须使由政府、企业、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所组成的管理系统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机制,这个系统应该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仍能够正常运转,并不断优化,即应该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自优化功能的机制。否则,如果只有不断给予刺激,这个管理系统才能运转下去的话,则意味着刺激过后马上会退步。这说明我们的管理系统缺乏良性运转机制。

2.市容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天津的市容管理方法和手段这几年虽然有明显进步,但是比起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尚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情况下还是靠执法队员来进行巡逻,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发现违章建筑的搭建,不能及时发现马路市场的形成,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管理的手段、方法还相对落后。据从事市容管理一线工作的干部反映,由于人手不足,执法队员装备落后,定人、定路、定时间、定责任“四定”难以落实,巡查力度不够,这些常常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

3.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并且管理薄弱

由于对市容建设与管理投入相对小,广告亮化设施建设滞后,绿化率较低,个别农村硬化率低,个别地区广告牌、店面招牌设置简单、粗劣,与城市建设的目标极不相称,严重影响城市容貌的繁荣亮丽。在基础设施的管理上,城市管理部门缺乏章法,造成混乱。许多马路新修好之后,又被开挖铺线,给水、污水、燃气、电力、热力等20多个部门协调不好,你挖完,我再挖,影响市容市貌,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也因此成为市容管理上的极大难题,成为非长效化市容管理的主要表现。

三、完善天津市市容管理的对策

1.建立和健全市容管理长效机制

市容环境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一套长效的科学管理机制才能保证效果。首先要理顺市容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部分城市,政府只赋予市容管理的相关单位组织与协调的能力,缺乏行政上的约束力,因此导致市容问题处理的效率低下。考虑到市容管理的复杂、动态等特性,并且在管理上存在职能必须交叉的部分,可以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保证市容管理问题处理到位,并且能保证管理效果长期保持。

其次是完善三级管理体制。要保证市级市容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和指挥权,加强区级市容管理部门的执行决策权,以及加强区级市容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上传下达的能力;同时,还要完善基层组织的执法力量,保证其执行能力,以达到总体联动的市容管理局面,保证市容管理长效化、有效化运行。

另外还要建立一套市容管理考评体系。市容管理考评机制是市容管理系统的重要方面,它能够对市容管理达到很好的控制,纠正管理中的偏差,使得管理目标向预期方向发展。建立市容管理的考评机制要注意以下几点:考评的标准要权威。比如国家卫生城市建设上的各项指标科学而有效,各市在设立考评标准时,可参照使用。其次,考评机制的可操作性要高。为了便于考评现场打分,判定考评对象的质量等级,考评标准要尽可能量化。同时,对于质量等级很高的考核对象,可以设立奖励措施,激励市容管理者。另外,考核的标准要依据城市发展变化及时更新,以更好符合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

2.更新城市市容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市容管理水平

城市市容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讲究方法和手段。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来实施城市管理,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教育手段,采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才能降低城市管理的成本,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优秀城市管理,都无一例外地注重加快引进和广泛应用信息、网络、自动化等现代先进技术,加快城市管理人才的技术培训,建立和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比如,深圳市建成了一套城管智能监控系统,在百米高的建筑物上安装摄像头获取视频信号,与交警110个摄像头接驳共享,使包括深圳经济特区内7.5平方公里和特区外中心城区、敏感地段的全市大部分市容市貌全在城管“千里眼”掌控之中。这些手段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天津市城市定位的提升也促使相关部门更新市容管理手段和方法,只有这样市容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

市容环境要达到标本兼治,必须创造必要的硬性条件,达到“疏堵”结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突出重点,着重优先解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缓解市容管理中突出矛盾。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个人、集体对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同时要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职能。例如,针对城市许多角落乱摆摊问题,乱摆摊多说明此地一方面人口密集、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说明购买力水平低。这两点表明附近存在一个巨大的低价位消费品需求市场,如果政府提供适当优惠的政策或者给予补贴,来引导投资商投资建立这类低价位消费品的供给市场,这样所建立的廉价而规范的市场不仅可以一如既往地方便群众,又改善了市容环境,同时也规范了经营行为,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关键是政府有关部门要把握好这个优惠政策的尺度,因为投资商的经营成本和税收成本高于乱设摊的相应成本是目前这类市场不能形成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杨宏山.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分析[J].城市管理,2009,(1).

[2] 毕东升,马雯广,等.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模式[J].江南论坛,2009,(1).

[3] 连玉明.中国城市30年[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 杨宏山.城市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潘家华,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 姚永玲.城市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市容管理论文范文

一、“四个统一”与“四化”建设为新时期的市场监管确定了新理念

(一)“四个统一”与“四化”建设是新时期市场监管的新理念

任何一种政府职能的发挥必须有一定的执政理念做支撑,而执政理念反映了政府发挥职能的政策取向和思想基础,决定着政府的执政思路和工作方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部门,也有自己的监管理念,无论是早些年提出的“三度理论”,还是其后提出的“动态监管”、“执法重心下移”等,均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理念。而今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服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挥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面临的新形势。在形势和任务发生新变化。适时更新监管理念无疑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着眼于服务改革大局和提高监管效能,适时提出了要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和监管与执法的“四个统一”及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的思想。应该说“四个统一”与“四化”建设思想的提出,正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既是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行使市场监管职能的必然要求。

从内涵角度看,“四个统一”把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与促进发展、服务大局、消费和经营维权、依法行政有机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是第一要义,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承担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作为监管的落脚点和中心任务,是必然的,也是顺理成章的,同时也为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发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四个统一”和“四化”建设思想的提出,体现了把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置于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进行思考和准确定位的战略选择,必将对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效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四个统一”与“四化”建设是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二位一体的必然选择

要进一步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必须探索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事实上,近些年来,为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正确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理顺管理体制、构建监管机制、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如周伯华局长所说的“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干部队伍,不仅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着眼于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就构建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而言,“四个统一”和“四化”建设二位一体是必然的选择。在二者的关系中,“四个统一”是指导思想,是基本理念和基本目标,而“四化”建设是实施保证。是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两者相互联系,互为作用。不可或缺,共同构成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的两大基本要素和基本内容。

在“四个统一”中,监管是中心点,发展是落脚点,服务是出发点,维权是关节点,执法是着力点,这种审视与定位,既凸显了工商行政管理的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能,即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和本质定义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同时又赋予了工商行政管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如果没有“四个统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也就没有了方向和目标。与此同时,无论是市场监管还是行政执法职能,其发挥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法律法规作支撑和保证。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的“四化”建设正很好地提供了这种支撑和保证的平台。制度化就是构建固定的监管模式,把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等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形式明确下来;规范化就是规范监管行为,杜绝任意行政:程序化就是明确监管和执法的步骤、顺序和环节。杜绝任意行政及责任不清;法治化就是一方面健全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监管。显然,这“四化”建设的内容都是保证“四个统一”实现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做到“四个统一”的同时,必须推进“四化”建设,两者不可或缺。

二、构塑市场监管职能新取向的战略构想

“四个统一”作为新时期市场监管的指导思想,从宏观上说不仅在市场监管理论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微观上对于指导市场监管实践同样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意义。既然市场监管理念已经发生转变,那么按照新的理念重构市场监管职能取向无疑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市场监管职能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规制市场主体行为、构建规范市场运行秩序等方面作用日益重化的大背景下,重新构塑监管取向,对于保证市场监管职能发挥的正确方向、找准着力点、强化效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市场监管职能的新取向至少应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进一步凸显市场监管的服务性

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体制因素,人们已对政府在市场经济高效、有序运行中的作用达成共识。但是,在市场经济已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不再认为政府是权力导向型的无限政府,而是一种服务型的有限政府,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能由市场机制调节和配置的就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发挥,而在市场不能或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即“市场失灵”和“市场低效”领域则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当今各主要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的管理体制是一种公共管理体制,在政府管理体制及职能的调整和改革中,大都以“新公共管理主义(new publicmanagement)”为理论基础,其基本的改革理念是建设“三E”加“三C”的政府,即“经济、效率、效能”和“竞争力、顾客导向、灵活性或变革力”。应该说这种政府理论和政府管理理念在当今政府管理实践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可以认为是一种国际惯例。建设服务型政府也已经

成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应该说,着眼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背景提出的“四个统一”正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因此。无论是着眼于进一步做到“四个统一”。还是建设服务政府这个大的改革目标,都要求市场监管职能的发挥进一步凸显服务性,以通过市场监管职能的发挥,通过创造优良的市场环境,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不是为监管而监管,要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在市场监管中凸显服务性,也就等于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服务政府的职能。因此凸显市场监管的服务性,必然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把握好监管者与服务者的角色,既不能以管理者自居,只讲监管不讲服务,也不能只当服务者,而放弃监管或忽视监管职责的履行,要做到监管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事实上。在凸显市场监管的服务性方面,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提出并打造“服务型工商”等。现在凸显服务性已经成为新时期市场监管职能发挥的一种必然要求,应该进一步系统地研究如何更好地打造服务型监管。

(二)要大力提高市场监管的和谐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理论也是我们党的一重大理论创新。而按照和谐社会理论着力提高市场监管的和谐性,无疑也是进一步做到“四个统一”的必然选择。按照和谐社会理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和文化和谐。显然。市场监管的和谐属于经济和谐范畴。

提高市场监管的和谐性,主要是提高市场监管主体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和谐,不断化解监管中的不和谐因素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监管关系,从而取得理想的监管效果,在和谐监管中。一方面作为被监管者,能够做到自觉接受监管,并切实按监管要求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另一方面作为监管主体要运用和谐理念指导监管行为。增强人本意识。做到文明监管、人文监管。给予监管对象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监管关系,从而促使被监管者主动接受监管、服从监管及配合监管。提高市场监管的和谐性,不仅对于进一步做到“四个统一”是必需的。同时它也符合经济学中的激励相容原理。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维茨(Harwicz)的观点。所谓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追求自身利益的一面,其行为会按自身利益的规则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种制度安排,使“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恰好与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则这种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按照这一理论。如果一种监管能够做到激励相容,使监管关系中的监管主体与被监管者利益一致,则大大有助于提高监管效果,因而提高市场监管的和谐性,则正符合构建激励相容的市场监管格局的要求。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着眼于进一步做到“四个统一”,都必须大力提高市场监管的和谐性。

(三)要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

在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四统一中,监管无疑是核心或者基础,这主要因为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放弃监管或监管缺位无疑等于没有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力。更重要的是,如果放弃监管或监管缺位,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环境恶化,促进发展、服务大局、生产者和消费者维权及行政执法也就都无从谈起。因此,在做到“四个统一”和推进“四化”建设中,必须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

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也就是提高市场监管的水平和合意性,做到监管内容适当、监管方式方法合理,以达到预期的监管目标。市场监管的有效性是决定监管效率与效能的关键因素,如果有效性差,即使实施了再多的监管或会出再多的监管成本,也不会取得预期的监管效果。影响市场监管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但一般地说主要包括监管者素质和能力、监管方法及方式、监管职能到位程度及是否存在缺位、是否存在监管失灵、市场监管部门对被监管对象信息的掌握程度等。近些年来工商部门在加强队伍建设、改革市场监管模式、改革和完善市场监管方式方法、推进职能到位等方面,无疑都有助于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方向和措施都是正确和有效的,应该继续推进和加强。而根据管制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要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除上述措施外。还应重点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改善信息约束下的市场监管,在现实中,监管部门与被监管对象常常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监管部门不完全了解被监管者的信息,即存在信息约束。政府监管理论近些年来最主要的发展就是在监管过程中考虑到信息约束。提出了激励性监管理论。在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中,也应该借鉴这一激励性监管理论,在监管中对被监管者实施以表彰、政策优惠等为主要内容的正向激励和以处罚、曝光等为内容的负向激励,并最终与被监管者达到激励相容。可以说。实施激励性监管也是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二是治理监管失灵,监管失灵指“政府作用的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或损害了市场组织的效率或带来自身的高成本、低效率”。其诱因包括“政府的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政府被某些企业或利益集团所俘虏、政府官员的、等”。监管失灵是制约监管有效性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市场监管实践中,这种监管失灵同样存在,因此必须下气力治理。

(四)要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的规范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体系中,市场监管职能是政府的一种重要经济职能,同时也是政府直接联系与接触社会各层面的重要平台和体现政府形象的主要窗口。监管行为是否规范不仅直接影响监管效果,也直接体现政府形象。因此。要进一步做到“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的规范性。

第9篇:市容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家都一致认可客户关系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支撑市场营销、销售和服务的运行,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客户关系管理(CRM)注重与客户的交流,经营以客户为中心,为了方便企业与客户的沟通,客户关系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客户的良好沟通和对客户的整合营销。客户关系管理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受到大家的认可。通过开设《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奠定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提高大学生就业后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输送人才。

一、《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实践性强

客户关系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客户的良好沟通和对客户的整合营销。因此赋予了《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对该课程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拥有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的基本技能,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内容跨度大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涉及的学科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等,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而且内容的跨度大,这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拥有多元化的知识面,也要求老师具有多样化的知识背景和技术能力,这样老师在教授该课程时才能游刃有余,抓住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验体系层次性明显

在理论教学层面上,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在实验操作的要求上,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成各种验证性实验。在应用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性实验,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环境和实验情境的确认、对实验流程的思考、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等。因此,相对于其它的管理类课程,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实验体系层次性更显著。

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以项目教学法增进学生对客户管理的理解

项目教学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课程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和最终评价。

客户管理是《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客户是客户关系管理中的核心对象,客户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客户资源数据整理、客户关系营销、客户定位与细分、客户满意度研究和客户忠诚度研究等。

在客户管理这一个章节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客户管理的全过程有理性的认识。

(二)以案例教学法增进学生对市场营销管理的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老师在教学中扮演着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市场管理主要是对市场活动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分析,对竞争对手和伙伴进行监控和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对市场计划的分解、市场活动目标的建立、市场活动执行情况等。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采用案例法教学,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真实的营销案例,通过真实的案例,对比在纯理论知识基础上做出的营销策略和在实践基础上做出的营销策略,从而加深对市场营销管理知识的理解。

(三)以情境教学法增进学生对服务管理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形象为主体,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场景,利用角色扮演等形式,将教学内容放置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论证了服务质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感知,是由顾客的服务期望与其接受的服务经历比较的结果。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顾客的感知,其最终评价者不是企业,而是使用的顾客。因此通过服务管理不断对客户服务的优化,从而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服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场服务、呼叫中心服务、网络自助服务等。在服务管理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带到现场服务场景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客户和商家进行现场服务和呼叫服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四)以软件演示法增进学生对客户服务管理系统运行的理解

软件演示法是指老师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客户服务和支持、销售自动化、数据挖掘等内容制作成相对独立而成体系的演示课件,在授课时进行展示讲解,目的在于逼真地表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

通过整合独立的知识模块,可以提高学生对分散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

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研究思考,这些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相关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