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

第1篇: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创新;财政资金;会计集中核算

一、前言

一般来讲,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及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与创新被誉为我国公共支出政策改革的三驾马车。当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如何加强财政体制的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满足市场经济体制和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公共支出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数据统计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总库检索(核心期刊及硕博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在2002-2013年期间,以主题“国库集中支付”为检索条件进行统计,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50篇,其中期刊论文727篇,硕博论文223篇。总体来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加快了改革的步伐:2001年,由国库分散收付制度转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试点开始;2006年,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发展阶段,比如国库现金管理出现;2008年至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进入了相对停滞的瓶颈期。

(一)时间分布分析

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国库集中支付领域的研究情况和被重视的程度大小。笔者选取的的具体时间分布见表1。根据表1,可以判断出近两年人们对于国库集中支付的研究进入了平稳下降的阶段,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整体运行平稳所致。

(二)论文的来源统计分析

财政类的期刊刊发的论文数量比重很大。此外,硕博论文数量占比也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标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感兴趣,并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探索该课题。

(三)机构统计分析

通过表3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形成了官产学研共同对国库集中支付问题重视的局面,尤其是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研究相对集中。

(四)中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笔者对950篇论文所涉及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归类,得到的数据如表4所示,发现从我国高校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比重很大。

三、论文的研究综述

笔者通过检索、总结,发现国外关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研究主要是以本国既定的政治体制框架为基础。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学术界和实务界在借鉴国外国库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对国库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和相关的构建思路,具体如下:

(一)从加强国库资金管理的视角

曹伟(2002)、沈光勋(2003)、王星飞(2004)、肖卫坤(2006)、叶丹(2007)等分别对国库现金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总结:税款占压现象很多,预算收入资金长时间库外运转;对预算收入退库的监督力度不够,国库资金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对财政拨款把关不严,严重影响了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及分配等。马慧、高建设、李晓妮、尹莎莉、负莹环、杨龙、王桂玲、王延红(2009)专门对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供给渠道单一、多头管理、监督不力、结构不合理及投资绩效评价工作滞后等,并从投资决策、组织管理、监管控制和绩效评价等四个方面系统地构建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的新型模式。韩(2010)以某沿海城市为实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提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实施原则和运作模式。袁庆海(2012)透过当前我国国库资金规模急剧扩大问题,针对如何保证中国国库资金安全、平滑国库资金经济效应以及提高现金管理效率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从我国高校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视角

寇铁军(2002)、李化(2003)、贾艳梅(2004)、包尧兴(2004)等分别对2002年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石油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邹长城等(2005)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探讨。陈恒永(2009)从我国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结构困境切入,提出了路径依赖思考。徐孝民(2010)基于组织定位和活动规律的视角,对高校财务运作方式进行了传统分散支付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比较分析,从而提出了高校循序渐进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韩娜(2011)提出了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我国高校产生财务管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高校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即社会组织属性、职能及教育改革方向等直接导致高校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诸多问题。荆璐璐(2012)对包头市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具体内容,比如支付方式以及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同时还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体系对包头市高校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具体影响。

(三)从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视角

汤孝军(2002)、齐守印(2003)、刘扬林(2004)等认为国库资金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凭证风险、入库风险、支付风险及核算风险等,提出了需要建立以财政资金支付实时监控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财、税、库、行通力协作以及人员培训经常化为保障的多种监管方式,并且强调需要加强财政事前、事中监管的国库全过程动态监控体系,从而有效保障预算执行的科学化、规范化及透明化。崔文瑞(2007)、吴敏强(2008)、王维民(2011)、潘艳军(2013)等分别从国库资金风险的成因及对策角度指出国库资金风险主要表现为制度风险、系统风险、操作风险、监督管理风险和人员风险等,就新时期如何找准国库资金风险点,最大程度降低国库资金风险度,防范和化解国库资金风险做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四)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视角

赵鹏华、朱苏荣(2000)在国外实地考察后发表了一系列考察报告,指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何苗(2011)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学习和分析,指出他们的共同点是统一由中央银行设置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来管理政府财政资金,而且根据不同管理需求,都在国库单一账户下又设置了多层面的分类账户,对政府资金的运作进行全面监督。于俊(2011)鉴于我国与巴西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对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国库单一账户的设置与管理、国库支付程序等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对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从试点单位调研总结的视角

王俊峰(2001)结合陕西省国库集中收付试点的基本做法,实证分析了现阶段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王坤球(2009)以在长沙地区率先进行支付改革的湖南省浏阳市(县级市)为例,对浏阳市支付改革的模式、特点、成效和经验进行了全面介绍,对于县一级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元华利(2011)对山东省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在账户设置、资金运行、银行、国库现金管理、国库监控机制、配套改革措施等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周玉坤(2013)以秦皇岛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案例为背景,讨论了秦皇岛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工作现状及改革成效,能够对其他省市的国库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赵灿灿(2013)以济宁市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融合改革为研究主体,系统分析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融合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六)从国库制度运行分析的视角

王敏(2001)、王彩琴等(2003)、马海涛(2004)认为国库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逐步实现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由国库统一集中收付,并从收缴制度、支付制度、预算制度、技术支持以及法制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王雍君(2005)、马洪范(2006)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分析了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运行体系及管理方式,初步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国债赎回等一些市场投资工具和货币市场拆借等金融市场产品。徐春武(2007)在对我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国库管理制度的可借鉴经验和我国国库制度的改革成效,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国库制度改革的建议。杨崇才(2004)、胡勇(2006)、马维娟(2010)等对我国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研究,提出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已势在必行。俞剑梅(2013)指出深化国库现金管理改革,首先在国库余额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从二级市场购买剩余期限较长的债券,从而降低政府债务余额并将节省利息支出;其次,要不断丰富国库现金的持有形式,在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之间选择一个适当的比例。

(七)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效率评价的视角

王中敏(2002)通过河北省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纪实,阐述了从省级到市县级的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叶斌(2006)基于深圳的数据,对国库制度改革后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加以评价,证实了国库制度的改革确实为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效率。马小燕、王易闻(2009)就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效率问题,分别从兰州和陕西两个地区的国库支付制度改革的背景、现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突出强调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重要作用。张广见(2010)以河南省阳市为例,对国库制度改革的成效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分析。蔡敏红(2012)、邓祖华(2012)、郝刚(2012)等分别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变化进行分析,对其具体影响和效果进行了肯定。

(八)研究述评

综上可见,我国对于国库集中支付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总体情况,即改革背景与内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程等方面,许多财政国库支付制度的研究至今大都停留在表面问题,或是某单一问题,或是某一问题的一个方面来谈论财政国库支付制度,而对于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理论适用性、政策抉择和未来的改革取向等研究相对薄弱,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较少。不足主要表现在:

其一:研究大多囿于国库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理论介绍,对于如何与我国改革实践相结合问题缺乏适用性研究,加之研究的时段、区域、方法以及变量等各有不同,可验证性和实用性也不强,提出的参考价值也收到约束。

其二:研究方法缺乏对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容易出现多重共线性、内生性等问题,使研究结果与现实存在较大偏差。比如对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考察较多,但是仅仅局限于个案介绍。

其三:对国库制度改革的阶段性成效评价的实证分析很少,综合全面的改革成效评价体系待深化补充。比如,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入,如何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成为目前最热门的课题之一。目前我国学者对其研究内容多偏重于会计账务处理的问题研讨,而且研究不全面,不系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其内涵和外延。

四、结语

笔者对主题为“国库集中支付”的950篇论文利用文献计量法进行统计分析,全面系统地对2002年-2013年国库集中支付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求实现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更深层次的理论把握和实践分析,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国库制度改革。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资料量比较大,加上笔者精力和知识有限,在论文的选取及观点的摘录总结方面难免存在遗漏或其他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从期刊论文及硕博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期刊、刊载机构以及关键词等统计信息中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 周春凌.论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机制的建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2)

[2] 吴莺舞.浅议如何增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效益[J].会计师.2013(11)

[3] 王晓华.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财会研究.2012(01)

第2篇: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融合

一、前言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国库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1998年6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加强预算执行和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5年, 中央和地方开始全面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 发现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有利于加强财政监管,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文章分析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成效与国库集中支付实施的内容和推行公务卡结算的益处,并就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融合的可行性与具体做法进行了论述。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成效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在“三不变”(即预算管理体制和部门预算编制程序不变、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与审批权不变和会计主体的法律责任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岗位,由会计集中核算机构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一种会计管理机制。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核心是对预算单位的会计工作实行集中管理,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服务融于一体。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成效:

(1)规范了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实行集中核算前,部分单位会计人员不具备从业资格,有些单位没有专职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十分薄弱,账户设置比较混乱。实行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在公开、透明的操作环境下,对所有的会计业务按照统一、规范的核算程序和要求进行处理,保证了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2)强化了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了腐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在中心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得到增强,一些不合理、超标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单位在办理有关经济业务前,先向中心咨询其合理性、合法性,把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支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中心人员的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中心的审核标准,认真审核每一笔支出。经过会计人员的严格把关,严肃了财经纪律,预防和遏制了违法乱纪行为。

(3)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4)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国库集中支付实施的内容与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的意义

国库集中支付制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财政性资金的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的核心是对财政性资金的缴拨实行集中管理,即: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运作程序是:预算单位按照批准的用款计划向财政支付机构提出申请,支付机构审核同意后经零余额账户向收款人支付款项,然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由国库单一账户与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财政零余额账户和单位零余额账户每日的余额为“0”,财政资金的日常结余都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中。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在财政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财政性资金流经环节多、拨付效率低、预算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增强财政性资金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另外,公务卡作为一种便捷透明、高效的现代支付结算工具,对规范现金使用、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打造阳光财政体制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是加强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是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下,单位财务从银行提取现金、保管库存现金以及单位工作人员预借现金、携带现金、办理报销手续等工作环节多,财务工作累、财务成本高、资金效率低、财务风险大、财务管理难,对于那些借款后长期不办理报销手续的“老赖”管理更难。使用公务卡结算,不需要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和保管现金,工作人员也不需要提前向单位借款,事后报销通过零余额账户汇划支票方式直接还款,有效的克服传统现金支用方式下存在的问题。再者,公务卡报销需要提供除发票外的银行消费小票,有效地杜绝了以往现金报销模式下有人需开发票的不良现象;二是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支付方式上存在不足,给预算单位用款带来不便。推行公务卡结算报销方式,是对现金结算方式的替代、补充和完善。三是有利于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目前我国银行卡快速发展,银行卡支付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持卡消费习惯逐步形成,银行卡已成为居民个人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为公务卡的使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同时,积极推广在公务消费中使用信用卡是提升城市形象、与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发展接轨的客观要求。

四、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融合的可行性

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之前, 各地政府为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对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进行的有益尝试。这种制度是在资金“三不变”的前提下, 撤销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和会计机构,会计业务改由财政部门设立的会计核算中心执行。实践证明,作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有益探索, 会计集中核算虽然也存在弱化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但它改变了分散核算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会计监督不到位的缺点,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强化了会计核算与监督,对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降低行政成本等有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国库集中支付主要解决财政资金拨付中多户头、多环节造成的资金闲置浪费问题,而会计集中核算则解决资金到达预算单位后在使用环节出现的胡花乱用问题。因此,将会计集中核算融入国库集中支付是完全可行和有效的。

(1)两种制度的理论基础一致。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都植根于公共财政理论, 都以公共财政和效益财政理论为指导, 以防范财政风险和提高财政资金

(2)两种制度的操作主体一致。会计集中核算是按照会计委派制的要求,由财政部和中纪委共同提出,多次会议部署的一项工作,作为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的。国库集中支付也是按照财政部和中纪委的要求和具体部署,同样也作为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的。

(3)两种制度的承担对象一致。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党政机关及直属机构, 其具体对象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显然, 其对象与国库集中支付完全一致。

(4)实施手段一致。会计集中核算制与国库集中支付制都要求:取消预算单位开设的不符合改革规定的银行账户。

(5)适用原则一致。两者都坚持了“会计责任主体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自与审批权不变”的原则。

(6)两种制度的最终目标一致。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通过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杜绝胡花乱用和铺张浪费,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则是通过改变国库资金拨付方式,解决国库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形成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两种制度的出发点尽管不同,但最终归宿是完全一致的。

五、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融合的具体做法

(1)机构与账户设置。将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设置在会计核算中心,整合人力资源,合并办公;中心在商业银行新开设两个统一账户,一个作为财政国库支付机构的零余额账户,承担具体支付和与国库的结算业务;另一个作为财政部门为单位开设的零余额账户,承担单位的具体委托支付和与国库的结算业务;单位非财政性资金则仍然通过核算中心原为单位设立的统一账户进行支付,实行分户核算;单位的小额、零星费用仍然采用备用金制度。

(2)会计核算中心原有的岗位可同时成为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工作岗位。会计核算中心原有的会计核算岗位可以成为支付机构的支付审核岗位,承担管理单位预算指标、审核单位提出的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审核单位的报销单据、登记单位的支出明细账等业务。原有的资金会计和出纳岗位可成为国库支付机构的资金会计岗位,承担管理国库资金、支付机构零余额账户和小额现金账户。签发国库支付令。账户与国库之间的结算工作等业务。原有的稽核岗位可成为国库支付机构的稽审岗位,继续履行稽核职能。

(3)中心的工作重点应从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变,并逐步承接部分国库支付业务。1)中心仍保留核算职能,单位各项支出仍经过中心审核后办理支付,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和报送报表。各核算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备查和辅助账簿,尽量简化核算工作。2)强化预算监督,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中心应参与单位部门预算的制定和审核,单位的部门预算制定后抄送中心,每月由单位报送当月的用款计划,中心代单位录入并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具体执行,监督各项财政资金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逐渐向重预算、轻决算、强化预算约束的严肃性转变。3)逐步执行国库支付业务。资金划拨采用财政集中拨付的办法。其主要业务一是单位的基建支出、商品、劳务采购支出以及其他专项支出。这些业务由单位提出申请报政府采购中心或相关部门。中心根据单位预算和用款计划审核确认后,通知国库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对政府采购项目之外所需的资金由中心向供应商直接支付。二是工资性支出,中心按规定审核每月的工资发放表,履行法定审批程序后,通知中心将所需工资支出拨到工资银行工资专户,由银行将资金转入职工个人工资储蓄卡。三是其他支出,指预算单位日常发生的零星费用支出。由于这些支出金额小、发生频繁,由国库将资金拨到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直接委托中心支付,由中心严格控制支出规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参考文献

[1]刘晓.试论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衔接[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4).

第3篇: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赤壁市 财政四项改革 问题 建议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南部,北倚省会武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有着1700多年沿革的蒲圻撤县设市。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县级市),现有人口52万,2004年财政收入3.1亿元。本文结合赤壁市近几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对县(市)财政四项改革工作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赤壁市财政四项改革现状

近几年来,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赤壁市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收支两条线等财政四项改革,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一块进“笼子”,市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起进中心,各项收入和支出财政一起管的财政资金运行新格局。从运行的实践看,各项改革运行平稳,不仅达到了增收、节支和规范的目的,而且对缓解县(市)财政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改革财政预算编制方法,全面推行部门预算。

1994年,赤壁市开始酝酿综合财政预算改革,1996年编制和实施了第一个综合财政预算。2004年起,按照上级要求,开始部门预算改革。

1、改革部门收入预算编制。将部门所有收入全面、完整地在部门预算中反映,并按财政部门核定的支出数额和项目填报。具体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八大类收入。

2、改革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部门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等两大类。

(1)基本支出预算,具体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①人员经费:按编办核定的编制内实有人数和工资政策据实安排。②公用经费:实行单项定额办法,分明细开支科目,逐项确定开支标准和定额,按单位编制数计算安排。

(2)项目支出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对单位人员、公用经费之外的资金需求,分项目进行申报,按轻重缓急排队。在优先保证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前提下,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报市长办公会讨论审定安排。

(二)改革资金收付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从2004年开始,赤壁市开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当年,在市直8家单位进行试点。2005年6月1日起,本着“边改边完善,过改边规范”的指导思想,分三批逐步将全市市直所有预算单位纳入范围。

1、重新调整股室间职能。一是重新调整了对口管理预算单位。按照“一个预算单位归口一个股室管理”的原则,重新调整了各业务股室对口管理预算单位,做到预算单位的预算内外所有资金全部交一个业务股室管理,既方便了预算单位,又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监管。二是重新确定了财政资金拨付流程。按照改革要求,打破了原有财政资金拨付惯例,重新确定了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流程。

2、抓紧业务培训。从6月1日起,按照“每增加一批预算单位,就组织一期业务培训”的要求,先后举办了3期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800多人次。

3、增强服务意识。赤壁市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部门的实际困难,取信于单位。如在设计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流程时,坚持“减少中间环节,方便单位用款”的思路,将原来的多道环节,统一简化到两个环节,即单位使用财政资金只需要2道环节:一是每月月初向财政局对口业务股室上报分月用款计划;二是每月中旬向国库收付中心申请用款。

(三)改革采购管理方法,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我市政府采购制度启动较早,从1994年开始,自发在汽车加油、维修、保险等领域,试行定点采购。2000年,大力阔斧地推行了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2005年,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相应组织编制了政府采购预算。在此基础上,根据编办批复的政府采购机构管办分离方案,配备5名工作人员,组建了政府采购执行机构——政府采购中心,由市财政局暂时代管。同时,配备2名工作人员,将原来政府采购中心改为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政府采购管理股,实现了政府采购机构的管办分离。

(四)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规范的管理框架。

根据上级要求,从2000年起,赤壁市严格按照“统一管理,捆绑使用,一个流向”的操作规程,在管理上采取“三个统一”、“两项监督”措施,引导预算外资金有序增长,合理流向,实现了所有权归国家、调控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的“三权”到位。

1、“三个统一”。一是统一专户储存。取消各单位收入过渡户,由财政部门统一在各专业银行设立财政专户,用于对预算外资金收支的统一核算和集中管理,收取的预算外资金直接缴存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二是统一预决算制度。坚持“核定收支、量入为出、综合平衡、一年一定”的原则,除保证单位经常性支出和部分建设性支出外,其余资金由政府统筹用于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三是统一票据管理。实行“凭证购票、限量发售、以旧换新、票款同行”的管理办法,建立收费票据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把好票据印制、发放、使用、核销、检查等五个关口。

2、“两项监督”。一是实行日常稽查制度。对单位预算外资金日常收支及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对预算外资金的收取、缴存、使用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漏洞。二是实行专项检查制度。1998年以来,每年都由监察局牵头,财政局、审计局、物价局配合,对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组织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严肃了财经法纪,杜绝了私设小金库、滥支滥用资金等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财政四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改革和实践,赤壁市财政四项改革工作逐步规范,保证了机关正常运转,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当前在推进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编制的弊端

1、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和完整性。目前,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结合起来,并以经济预测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的发展变化及收支结构的调整。

2、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一般在上年12月下达预算编制通知,次年3月就开始由人代会讨论预算草案,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对项目的充分论证,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加上预算编制留有硬缺口,在执行中只得频繁追加,频繁调整,出现了“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状况。

3、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目前预算编制基本上采用“基数+增长”法,即在编制下年度支出预算时,以上年度实际支出为基础,并考虑下一年度财政收入状况和各种增支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支出确定一个增长比例,从而确定预算。这种编制方法虽然较为简便,易于操作,但明显不太合理。

(二)预算单位账户清理难度大

目前,赤壁市单位尚有三种类型的账户游离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之外。第一类是部分未与主管部门脱钩的二级单位账户。第二类是部分在业务上实行垂直管理单位的收入过渡户。这类账户单独设置,直接将其收入划转上级部门,支出由主管部门直接拨付到单位账,管理漏洞较大。第三类是有贷款单位的账户。按照银行有关规定,凡在银行申请贷款的,须开设独立账户。目前,部分单位依照这一规定,在银行开设有独立账户。由于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账户清理难度较大,特别是后二类账户,预算单位和银行阻力都较大。

(三)预算单位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理解改革政策

有的预算单位所有收入并没有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管理,申报分月用款计划还比较混乱,不能严格按照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范围操作;有的部门对财政资金,特别是专项资金,片面理解是自有资金,认为无须市政府审批;有的怕政府采购程序麻烦,将应纳入政府采购的资金,作为一般公用经费填报,自行组织采购,逃避财政监管;有的单位认为改革后资金拨付慢,程序多。这既有软件限制及政策规定程序的原因,也有单位自身未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及流程操作等各原因,预算单位支持、理解还有一个过程。

三、深化财政四项改革的对策研究

推行财政四项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县(市)要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必须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理论的内在要求和改革的实践,继续深化财政四项改革。

(一)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实行综合零基预算

部门预算是部门在一个预算年度的全部预算收支计划,它是由主管单位本级预算和所属单位预算组成。从其资金来源看,既包括预算内资金,又包括预算外资金和单位自有资金;从其支出内容来分,既包括经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经费预算。部门综合预算应选择“零基预算”的方法进行编制。即在支出预算上,实行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指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不考虑上年支出基数,一切从零开始即对原有的新年度增加的各项开支都要重新进行审核和论证,而不仅仅是修改上年部分。在审核和论证过程中,可以对上年的不合理安排做出修正,将资金重新分配给重要计划和项目,年度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其具体做法是:

1、在预算编制中,实行因素法。对各类支出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以及跨年度的大型建设项目的年内各项支出做出科学的测算,从而编制完整、详细预算。

2、实行零基预算。对各项支出定额进行认真核定,不留缺口。预算确定后,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一般情况下,财政部门不接受预算追加报告,特殊情况确需追加的,先由财政部门对追加报告进行集体研究和审核,再送政府预算编制论证委员会研究决定。

3、加强预算论证,并成立政府预算论证委员会。预算论证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包括主要党政领导、人大财经委和宏观经济部门代表、财政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财政部门拿出的预算草案,先由预算论证委员会分析、讨论和修改,预算论证委员会通过后,再提交人大常委会批准执行。

4、在编制预算时,公开预算的编制原则、程序、方法、定额标准等,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二)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制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制虽然可以强化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但会计核算中心集核算、监督、服务为一体,不仅整天忙于报账、算账、记账、保管整理会计档案,向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等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而且还有常常使自己陷入矛盾焦点的旋涡中,承担名誉、行政、法律等多种风险,存在许多弊端。因此,在条件成熟时,会计集中核算制应逐步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具体做法为:

1、会计核算中心先由办理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核算中心仅对单位的报销凭证进行审核,审核确认后,加盖中心审核专用章,并从统一账户中办理支付手续,报销单据退回单位,由单位自行进行会计核算。

2、会计核算中心可逐步转换为财政国库部门的支付执行机构。核算中心原有的统一账户可改为零余额账户,承担具体支付和与国库结算业务;核算中心原来为单位开设的内部账户,可以转换为单位零余额账户,承担单位的委托支付和与国库结算业务;单位的小额、零星费用仍然采用备用金制度。

3、核算中心原有的工作岗位可转换为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设部门。核算中心原有的单位会计核算岗位可以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支付审核部,承担管理单位预算指标,审核单位提出的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审核单位的报销单据,登记单位的支出明细账等业务。原有的资金会计和出纳岗位可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资金会计部,承担管理国库资金、支付机构零余额账户、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和小额现金账户,签发国库支付令,账户与国库之间的结算工作等业务。原有的稽核岗位则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稽审部,继续履行稽核职能。原有的信息系统只要稍加改进则可以直接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信息系统。

(三)规范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

结合政府采购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将单位符合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的项目,严格按照人大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全面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其资金原则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直接到位中标单位和个人,切实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此外,进一步规范收支两条线改革,重点要落实“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打掉部门创收机制。

(四)强化财政监管,为财政四项改革保驾护航

深入宣传,坚持贯彻落实《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严肃财经纪律,继续抓好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扩大财政监督范围,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新机制。一是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监督检查,加大欠税的清缴力度;二是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三是开展对“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强化财政收费票据和单位银行账户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四是完善投资评审制度。对重大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要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将监督检查与深化财政四项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结合起来,着力推进依法理财,规范财经秩序。

参考文献

《湖北省财政厅2001-2004年财政年鉴》

《赤壁财政2005年1-8月收支月报表》

第4篇: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国内现状;国外现状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国外高校实施的现状

国外大学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比于国内大学在形式上大有不同,就英国公立大学来说,英国财政部门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对国库进行管理,从有关部门的预决算到借贷款等一系列国库管理的具体运作,都由财政部来实施。财政部在英格兰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将全部财政资金存放其中进行管理和核算。每年下达的预算,迅速补充和完备有关的财政制度,使每个部门预算的实施和资本运作的情况得到及时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研究型大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研究》一文中以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为例,对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央兰开夏大学属于英国的公立研究型大学,财政拨款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大约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此外,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被安排用于研究生学位论文业务经费和基建经费的支出。此外,高校财政性支出的方式为以下两种,一种是由学校财务部门的核销人员对票据进行核销,有些款项支出由财务人员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支付;另外一种是财政部门给预算单位下达的预算款项到位后,经过财务人员的核算,对符合支付的票据,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经财政部门的审核,直接付给供应商,报销人员还可以通过使用公务卡支付货款等,经过审核后国库财政资金出账由银行进行结算。同时,政府部门激励对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拨款有结余的,留给学校继续使用,超支部分由学校自己设法弥补。财政部门只对个别项目完成后的结余资金进行回收。综上所述,英国主要对政府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于大学而言则实行特殊的政策。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国内高校实施的现状

该制度在国内高校的执行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意义,使得高校财务工作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实现了由领导随即决策向科学化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由对资金的局部监管向全面监管,由重使用轻管理向使用管理并重的转变和跨越,各级各类人员对新型财务管理方式逐步理解和认可,并在工作中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和规范,按章办事,形成了财务管理的新观念和新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财政资金管理的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

实施该制度之前,高等学校每年在固定的时间根据下属部系的生均比例、师资力量等元素,向下属部系划拨资金,满足其用款需要,以实现将单位资金纳入统一由财务部门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高校财政资金区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大块,同时,按照不同类别的资金渠道来核算,并且还要求做到专款专用。这样一来,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发生变化,从以往下属单位拥有并可以较为方便地使用自己的“划块”经费,转变为由财务部门、归口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共同对财政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相互监督、相互约束。

2.财政资金拨付的方式有了巨大转变

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前,高等学校的财政资金在自己的账户上,资金的使用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和直接性。下属部门只要将用款申请报送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审核同意后,就可以直接将款项打到收款单位的账户上。每个年度,下属单位无需上报具体的用款明细,高校的上级管理可以将预算所需的资金全部直接打到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上使用,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后,财政、教委及其他相关部门每年都要对高校按照各归口明细的预算申报文本进行审核把关,核定批复之后,以一定用款额度的形式,将资金下达到指定的银行,高校付款要通过银行进行申报,申报后通过财政部门已经批准的额度进行支付。

3.会计核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在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时,财务部门有些打“球”式的会计业务操作,例如:高校向下属一些后勤单位进行拨款或交付水电费及物业费等极为普遍。这种操作在以前可以通过会计人员,经过对后勤单位使用资金的额度进行核销,开具支票或网银直接从学校的账户里给后勤单位转账。现相关制度实行以后,规定除独立法人以外的高校下属的后勤单位不得在校内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的转账,如此一来,使高校后勤单位不能便捷地从高校直接获取所需资金。

参考文献:

第5篇: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销售企业;完善;资金结算;工具

一、中油碧辟资金结算管理概况及销售企业对比差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经济活动中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渠道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相比于传统的现金支付,手机支付、网上支付和银行卡等现代支付方式因具有快捷性和方便性,逐渐在支付工具和支付渠道中占得一席之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对于成品油企业来说,以前只通过销售成品油就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但在市场经济的剧烈冲击下,成品油企业为了发展将经营范围扩展到了非油品和便利店等服务中来。这种销售网络规模的扩大,既给企业带来了收益,也给企业的资金结算提出了挑战。交易量的增加,如果还仅仅依靠先进支付的方式,客户付款就会遇到麻烦,企业就无法提供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在新形势下,成本油企业应转变经营思路,在资金结算中更多地使用现代支付方式和支付渠道,在提高资金结算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提高了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加。中油碧辟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经验和教训,对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了资金结算管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同行提供了借鉴的意义。

1.中油碧辟资金结算管理取得的成效

(1)资金归集及时。将油站的收入账户对接到总部银行账户,可随时或定时实现资金自动归集。

(2)现金管理平台提效强控。在RMS系统搭建现金管理平台,提高现金管理效率及资金安全管控。

(3)充值模式安全可控。在加油卡系统上增加银行接口,直接连接银行收款账户,有效解决了人工充值工作效率低、充值不及时等问题。

2.中油销售企业资金管理对中油碧辟的差异

(1)现金收款量大,滞留成本较高。

(2)现金保管及跟踪问题较多。现金涉及到保管和运输多个环节,企业无法对现金进行妥善的监督和跟踪,经济活动的透明度无法保证。

(3)加油卡结算方式较传统。主要是转账支票、网上银行、电汇等方式,到账后客户长时间不去充值点确认。

(4)银行卡结算手续费用较高。以2013年最新银行卡结算费率测算,加油站零售刷卡手续费率0.37%,批发刷卡手续费率0.76%,年刷卡97亿元,手续费约计3637万元。

中油碧辟通过自身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完善,提高了资金结算管理的效果,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现代支付工具成为大势所趋,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困难,资金结算管理的预期效果没有达到。企业应注重支付方式和渠道的进一步研究,实现现代和传统支付方式的融合,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

二、 完善资金支付工具管理的研究

企业要想进行资金管理,必须要有完善的资金结算体系作为保证。成品油销售企业因其资金的特殊性,需要加强现代支付工具和渠道的应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资金结算管理,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企业应顺应时代潮流,健全和完善资金结算体系,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现代化新型结算管理工具的研究:

1.网银支付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金融结构在网络上建立银行客户服务系统,打破了传统支付方式在实践和空间上的限制。

(1)企业网上银行服务特点:一是账户管理全面,资金更加安全。二是代收代付轻松,使用更加便捷。三是集团理财高效,结算更加及时。四是贷款融资灵活,流程更加简单,投资理财多样,产品更加丰富。

(2)网上银行的优势:一是服务方便、快捷、高效。二是成本低廉。三是服务更标准、更规范。四是私密性强。

(3)网上银行的劣势:一是受到人为和系统自身的问题,用户资金的安全性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二是银行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制定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出入,给数据在银行之间的传输和处理带来一定的麻烦。三是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网上银行的交易体系还不健全。四公民的信用意识不强,社会的信用制度不健全。

2.移动支付

通过在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了远程在线支付。通过在手机和PDA等移动终端上,发送短信、语音等支付口令,从而产生移动增值业务,实现移动支付行为。移动支付和网上银行支付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衍生出来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渠道,不同的是移动支付需要借助移动通信网络,通过移动终端来实现移动支付行为。

(1)移动支付的优势。消费环境更加灵活,客户能根据自身需要,随时进行移动支付。移动支付的门槛低,适用性广,各个年龄阶段都能很快掌握移动支付,这种钱包的电子化和移动化,为客户的支付方式带来另外一种选择。

(2)移动支付的问题。一是移动支付产业的技术标准没有统一,企业和公司使用不同的技术标准,给客户的移动支付带来技术上和收费上的困扰。二是相关法律制度与行业规范尚待完善。三是相对成本较高,终端设备如果自己购进,不设置一定优惠,比较难以让客户由现金、银行卡支付转为移动支付。四是客户会更多考虑信息安全问题。五是暂时没有成熟的行业卡与移动支付的对接。

三、资金支付工具的应用及整合建议

关于应用新型支付工具的应用及整合建议

1.拓展网上支付业务:开通网上银行,实现加油站缴费、加油卡充值功能,真正实现资金划拨“零在途”。

2.适当开展第三方付费业务。

3.加大与移动支付业务的合作,目前部分销售公司与电信公司合作“翼支付”业务,但仅实现了一半的智能服务,客户可以使用贴有“翼支付”储值卡的手机在电信提供的后台刷卡器上刷手机消费,加油站通过手机翼支付平台查询客户消费金额,再通过中石油加油卡信息系统刷卡器刷昆仑卡,由昆仑银行与电信公司完成资金划转,没有实现一步链接,实时划转。

4.统一支付平台,提高结算效率

建立统一支付平台的应用目标。实现整合银行卡、预付费卡支付终端,实现与便利店业务系统联动,建设统一支付平台,建立统一的自动对账机制。主要实现这些目标:⑴实现支付终端的整合,终端设备可满足支持各种消费卡(Ic卡、RFID卡、磁条卡)的使用。⑵实现网点便利店业务系统与支付终端之间的联动,业务系统发起扣款请求,支付终端完成扣款并反馈结果。⑶建设统一支付平台,实现网点支付终端与统一支付平台的统一管理,统一支付平成与银联卡、第三方预付费卡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业务系统与银联卡、预付费卡系统等第三方之间的自动核对及清账。平台提供各种查询功能。

5.支持新支付方式快速部署。

四、结束语

此次课题研究,得到了中油碧辟公司财务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课题组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课题制定原则,结合中油碧辟公司在资金结算管理中的实际工作经验及好的做法,针对资金支付工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新型现代化工具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上官建新.《程序与执行》.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

[2]帅青红.《电子支付与结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3]秦树文.《网上支付与结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4]《中油碧辟管理与实务分册》.

第6篇: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支付清算系统 监管 内容和方式 研究

支付清算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需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开发建设,并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它主要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支付清算系统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社会资金运动的大动脉,关系全社会资金安全和运转效率、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以及经济金融稳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类支付系统关联度的日益增加,系统风险的传播性、危害性也呈现出增加的态势。支付清算系统监管目的就是要防范支付风险、确保支付体系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支付清算系统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层面:监管法律基础尚不完备

《中国人民银行法》虽然赋予人民银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的职责和 “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执行有关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的权利,但是除此之外,还没有其他法律基础与《中国人民银行法》配套,形成完整的法律框架来具体明确人民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监管工作中的权责和范围,现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试行)》等运行规则,法律层次较低,尚不足以形成央行实施监管的法律支持。法律概念不确定,没有科学的定义“支付、清算系统”概念,合理界定其涵盖范畴,造成央行对“支付、清算系统”监管范畴不明晰。

(二)监管范畴:行内系统运行还未纳入监管范围

2008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行内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18.6亿笔、金额190.80亿元,分别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业务量的62.99%和金额46.55%;分别占各类支付系统业务总量的19.32%和14.55%。由此可见,行内系统是支付清算系统整体架构中一个组成部分,行内系统是否高效、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支付清算系统使用效率。目前,央行仅从系统参与者管理角度对银行机构进行业务管理,缺乏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难以真实反映其行内系统的整体风险状况以及控制水平,并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管。

(三)监管手段:方式单一、手段匮乏

一是监管手段仍以直接监管为主,监管主要依据行政规章或业务规范,大量运用的是通报、劝导、风险提示等行政手段,缺少法律手段。二是监管方式单一,监管通过收集运行信息、事后的考核评价等措施实施,往往是哪儿出了问题监管才到哪里,做不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更是缺乏监管的主动性和超前性。

(四)监督内容:重点不突出,缺少风险性监管

与发达国家完善的支付监管体系相比,我国支付系统监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受监管层次低、监管手段单一的制约,央行对支付清算系统的日常监管内容更多地体现为业务合规性管理,缺少风险性管理内容,尤其在准入环节和防范系统风险方面,未能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难以对整个支付清算系统以及相关接入系统的操作风险、运行管理、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等情况,实施全面、准确地评估。

二、支付清算系统实施监管的国际经验

十国集团中央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在《中央银行对支付结算系统的监管报告》中对监管含义的描述,对于理解监管内涵具有指导性意义,即“对支付结算系统进行监管是中央银行的一项职能,其目的是通过对正在运行的和计划建设的支付结算系统进行监控,按照安全与效率目标对这些系统进行评估,并在必要时引导系统改造,来提高支付结算系统的安全性与效率性”。该定义涵盖了监管的公共政策目标(安全与效率)、监管范围(支付结算系统)及监管活动的内容(监控、评估和改造),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一)监管的目标

虽然各国在监管的定义和表述方面有所差异,但对于支付系统的监管均以支付系统的安全和效率为主要目标。

(二)监管的实施

央行无论如何界定自己的监管范围,其监管活动应按照监测、评估、推动变革三个阶段展开。

1.监测。为了实现有效监管,央行必须对监管对象进行充分详尽了解,最大程度地获取有关信息,包括:有关系统设计和性能的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规章、工作流程、操作细则;的系统业务活动报告及数据;依据监管标准作出的自我评估报告及内部审计报告;与系统运行方及参与者座谈和征询;问卷调查;合规检查;其他渠道获取信息。

2.评估。通过监测获得的信息将用来评估这些系统是否达到了相关政策要求及标准,央行应设计评估体系,设置评估指标,运用科学的评估手段,得出相关结论。

3.推动变革。央行在对已收集的被监管支付系统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之后,如果认定该系统没有达到政策要求和标准,则有必要推动被监管系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变革,就现存问题进行修正,采取道义劝告、公开声明、要求实施改革的法定权利、签订自愿协议与合同、与其它监管部门合作、参与系统等多种手段来推动被监管系统实施变革。

(三)监管的标准

对支付系统的监管,应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重要支付系统核心原则》10项原则提出了支付系统为避免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运行风险及系统性风险在系统设计、管理方面应遵循的10项原则,同时也是央行对支付系统进行监管应采用的核心基准原则。

(四)监督方法

1.收集信息。一是从支付系统运行者那里收集书面材料(财务报告、统计数据、制度办法、管理机构的会议记录、审计报告等);二是通过与有关当事人(运行者、内部和外部审计人员、参与者等)进行讨论;三是通过现场检查。

2.分析信息。确定重要支付系统;使用核心原则和其他与支付系统相关的资料评估所有重要支付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评估其他相关机构所作的分析。

3.采取行动。通过讲话和出版物宣传监督目标和政策;劝说支付系统运行者修改制度办法;依据相关条件,为中央结算服务提供条件;与支付系统运行者签订正式协议。

(五)部分国家支付系统监管的立法经验

在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监督的立法方面,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法律法令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负有的监管责任和监管权力。其中,有些是通过中央银行法进行直接规范,如比利时《国民银行组织法》、意大利《银行法》,有些是通过专门法律条例进行规范,例如新加坡的《支付系统监督法》、香港的《清算结算系统条例》。从法律法规内容上,一方面明确了中央银行监督责任,例如“对支付、清算系统的平稳运行进行监管”(比利时),“促进支付系统平稳运行”(欧洲中央银行);另一方面,赋予中央银行监督权力,明确对指定系统具有收集信息、实施监督、促进改革等权力,这些权力体现于相关法律具体条文中。如新加坡《支付系统监督法》规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有权要求新加坡的所有支付系统、处置设施和清算设施提供信息,并有权管理支付系统和负责清算设施运转的个人。

三、监管启示与路径选择

研究各国支付结算体系监管内容及方式,对于更好的完善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确定人民银行对支付清算系统全面监管的地位和权力,科学划分相关部门监管职责,为人民银行有效开展系统全面监督管理提供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应考虑《支付清算系统监督法》,制定更加清晰透明的支付清算系统监管框架,明确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监管的目标、范围、原则、标准和主要方法。同时结合国情,努力采用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来实施支付清算系统的监管,丰富监管手段。

(一)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树立全新监管理念

在执行监管过程中应注重监管与服务相结合。既要履行监管职责,以系统运行安全和效率为监管目标,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也要真正了解银行机构的需要、充分发挥支付清算系统公共服务职能。人民银行可通过实施各种举措,达到监管目的,提升监管效率。一是建立《加入支付系统服务指引》制度,将准入标准和程序透公开化、规范化,同时也简化和缩短参与者事前准备工作的进程;二是建立约见谈话制度,充分了解参与者经营状况,进行风险提示,督促银行机构加强管理;三是与直接参与者签订承诺书,明确参与者加入支付清算系统后应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规定,提高监管的透明度。

(二)以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和风险防范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支付清算系统参与者进行量化考核。人民银行可通过对评价体系的内容、标准和比重结构的设置,来达到实现管理侧重的目标,方便银行机构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管理。也可通过激励机制,定期对参与者进行考核评价,根据考核结果采取通报表扬或批评、约见谈话、对其清算账户实施余额控制或借记控制等不同的奖惩措施。在考核评价的全过程中,应注意央行和银行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召开座谈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开展问题分析、经验交流、进行意见反馈,达到监管目标畅通传导的目的。

(三)以自我约束为基础,建立全面的检查体系

支付系统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拥有1600多个直接参与者、83000多个间接参与者的庞大系统,任何一个参与者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每个直接参与者必须做好自身的运行管理工作,这是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因此,提高银行机构自我监管的自觉性,是监管内容的重要方面之一。一是应建立支付清算系统运行情况自查制度,要求直接参与者定期对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和检查,切实排查风险隐患,提升运行管理水平。二是建立非现场监测体系。通过系统监测、银行报送或其他渠道,最大程度采集支付信息,并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风险管理状况和合规情况进行分析、以发现支付清算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三是建立现场检查制度,针对非现场监测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风险管理薄弱的直接参与者实施现场检查,延伸非现场监测范围,进一步扩大监管效果。四是强化后续现场检查,确保风险隐患的及时排除。

(四)以防范风险为核心,建立支付清算系统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体系是运用科学和技术手段,通过对形成风险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风险进行客观评估,对风险的影响进行科学预测,动态的反映控制措施与风险隐患的关系,有利于采取最适当的控制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风险评估工作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全面性原则,评估要涵盖可能引起风险的各种指标,防止因指标评估不全而产生的风险遗漏确定评估目的和内容。二是坚持侧重性原则,要关注各风险的重点环节,对部分指标的评估有所侧重。三是坚持动态性原则,要实现从静态评估到动态评估的转变,对整个风险点进行序时、动态的评估。四是坚持系统性原则,要实现从局部的、偏面的评估向系统性评估的转变,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从内控、操作、运行、管理到技术各方面的评价,产生系统性的评估结论。风险评估应作为今后监管的主要手段加以研究和实施,并在支付清算系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工作中全面加以运用,努力提高支付清算系统风险预警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十国集团中央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编写:《支付体系发展指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1月.

第7篇: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项目计量支付;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高速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工程计量与支付是国家资金在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之间流动的重要过程。在工程合同管理中,工程计量与支付是一个关键环节,在高速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从始至终都伴随着工程计量与支付。因此在高速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以及成本控制,不仅需要加强管理,同时还需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从而确保整个建设工程顺利的完成。

一、高速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的依据和原则

高速公路工程计量管理是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监理工程师对承包人承包的高速公路工程路段所完成工程量的审核和确定,并评估其价值。公路工程计量主要是依据承包合同和相关的原则和审核标准,实施一系列的针对汇总工程量清单中包含的实际已完成的合格的工程数量的测量和计算工作,依据计算和测量结果进行工程完工确定。高速公路工程计量支付主要是针对承包商而言,监理工程师完成对工程的计量后,并将记录资料备齐,在收到承包人提交的付款申请后开付相关的付款证书,承包商业主依据付款证书按照指定的款项、数目和规定时间向工程路段程承包人支付工程款。可以看出,在具体的操作中计量和支付是紧密相关的,完工后工程决算是以计量结果和付款证书为依据,计量是支付的基础,支付是计量的目的。

加强前期的计量工作可以更好的完成后期的相关工程支付工作。监理师在开展高速公路工程计量工作时主要依据合同图纸、合同条款、技术规范协议、计量支付细则合同、工程量清单和补充说明对已完工工程路段进行工程量审核、计算、确定,计量过程遵照有效的工程承包合同和工程监理计算办法,依照相关的工程计算法律法规,依法监理、计算,在工程路段施工全工过程工程监理师都要依据合同图纸对各部分分项工程量进行监理和阶段性验收,做好工程量的验算,对有问题的工程量及时的协助相关主管人员进行工程量的核查。在计量方式上要依据工程单位的具体情况,可以实行监理工程师独立计算、承包人独立计算或是监理工程师同承包人共同计算。无论采用何种计算方式所用的计算方法要讲究合理、科学。工程量计算过程要规范,监理要到位,尽量防止产生漏计和重复计量,杜绝变相造假计量现象。

二、高速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管理的现状

1、高速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管理意识薄弱。

公路项目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相关计量人员普遍存在对计量支付管理重视不够的问题。经营管理者对计量支付的管理投入不足,落后的计量方式因为资金的不足而无法更新,使计量人员的计量工作量大。同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执法不严,不严格律己,对待承包人随意性较大,存在随意破坏合同文件约定的现象,不严格遵守行业细则以及合同条款的规定。这样会导致计量人员无法按照合同的规定以及岗位的职责规定去完成计量工作,使得计量管理存在较大漏洞。

2、计量方法缺乏标准化规定

由于高速公路工程计量方式上具有多样选择,在具体的工程量计算上采用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缺乏标准化的工程计量方法,有些工程计量人员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工程量计量,还有一些监理师在对完成工程量计量上依据自己所定的计量方法,并且采取的是自我复核,往往容易存在一定的计量漏洞。在工程计量单签字上存在随意性较强,在协助工程监理人员方面存在素质低下,强权管理的现象。

3、计量条款以及实施细则不规范

高速公路工程主要是依据国家制定的《高速公路工程国内招投标文件范本》的规定进行工程计量,然而,由于各个高速公路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不同所产生的与工程有关的专用条款( 招标文件范本) 会因此而不同。专用条款一般会将条款中的计量规定及条款废除,而制定专门的计量条款,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专门条款只需经过地方的部门及专家审核,缺乏规范性及科学性的审核,条款的技术水平较低,条款中存在较多的漏洞,甚至是自相矛盾。同时,虽然有部分工程使用的是通用的计量条款,但是又对计量条款进行相应的补充,造成合同执行过程缺乏相应的套用公式,使得计量核算存在较大困难。此外,高速公路工程计量实施细则也仅对分项工程的计量做出了规定,对分项工程以下的细目没有进行明确、详细的规定,而收款方一般主要是只能对细目进行收款的,这使得支付方与收款方的认识不统一,容易引发纠纷。

三、如何有效地实施高速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管理

1、加强计量支付前的审核、验收工作

在工程施工前期,计量人员要建立计量支付合同台账,复核清楚工程图纸数量,建立相关图纸清单,对批准在建的工程路段做好备录,做好分项项目的统计,对于施工小组的工程计量单,要落实签单属实情况,要注意工程变更情况,工程监理师在获得有关部门批准后及时的建立台账,做好文号标记,方便今后的复查。

2、注重提升计量人员的业务能力

高速公路工程计量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实事求是,一丝不苟;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各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工序,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要有超前目光,对所有有关计量支付工作的文件资料如《技术规范》、设计图纸要提前学习,做到心中有数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计量资料涉及到多个专业,计量工作涉及到多方利益,这就要求计量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才能使工作做的及时、到位。

3、做好中期计量支付工作

中期计量支付工作是指确定工程计量到业主向承包商完成工程支付款项这段期间的监理工作。中期的工程支付主要是对已完成工程量结算的,计算依据以已批准现已达标完成的工程量清单、监理师出具的工程支付证书等,另外,工程监理师要防范人为变改已完工工程量清单和计量支付报表,一旦发现及时处理修改。

4、做好索赔处理工作

在工程完工交付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工程索赔问题,因为涉及较多方面,工程监理师必须要谨慎小心,对索赔项目进行严格的调查,全面的审查,依据相关的工程图纸合同、施工协议,依法按照严格的索赔程序客观公正的确定索赔费用,在确定索赔条款的同时,要出具相关的立据和条款,让工程索赔双方心服口服,顺利地完成工程索赔工作。

四、高速公路工程账的管理

1、做好建设过程中的台账

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应建立好工程台账,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计量支付工作的效率,同时使得工程的结算工作在工程进行之中即可完成大部分,不仅加强了工程成本管理,同时加快了工程资金的周转,确保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在招投标阶段,所签订的合同文件中工程量清单上所列的数量仅是作为招投标的依据,即在招投标阶段以其作为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的共同依据,但是在实际的支付过程中,工程量的计算应根据合同条款和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并根据如前所述的工程计量和支付的流程确定工程量清单的单价和总价,从而进行工程量的正确计量和支付。工程量正确的计量和支付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好工程台账的前提。

2、建立合同数量纠正台账

在工程计量支付过程中,应避免出现重计、漏计以及错计等问题。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建设单位三方应对合同清单中的项目和施工设计文件上的工程量进行理论上的数量核对,以审定无误之后所确认的工程量作为合同数量纠正台账。在合同数量纠正台账中,应根据实际发生的工程量对其进行适当的增加和减少。

3、建立变更数量台账

在高速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工程变更往往无法避免。当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工程量的变更时,应严格根据合同范本的要求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进行变更。工程变更发生之后,应经过监理工程师的签字确认之后,才可将变更项目记录到变更数量台账中。

结束语

高速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管理是工程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监管举措。可以有效地实现工程进度监管,优化工程资源配置,对工程质量也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工程单位要强化计量支付管理,重视工程监理师的队伍建设。计量人员要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善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切实做好本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金燕.浅谈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工程计量与支付[J].科技传播.2010(23):89.

第8篇: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

摘 要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自2001年试点起已实施近10年,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中央加快推进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中央财政资金实施改革的范围迅速扩大。本文通过分析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中央级预算单位所面临的财务环境方面的一些变化,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级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设想。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 加强 预算 财务管理

2001年,由国务院确定部分有代表性的部门率先进行改革试点起,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已在中央各部门及直属机构实施近10年,特别是2007年以来,财政部和各中央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已实施改革的预算单位级次、数量和预算资金范围进一步扩大,所有中央部门及绝大多数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改革,中央级一般预算资金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公共财政体系将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本文通过分析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后,中央级预算单位(以下简称预算单位)所面临的财务环境方面的一些变化,对未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设想。

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务环境的变化

(一)预算下达方面的变化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前,预算批复是按照行政序列自上而下逐级下达的模式来完成的。上级预算单位下达预算前都要召开会议,在前期预算编报的基础上,对上级批复的预算资金进行重新分配,通常大家都形象地称这样的会议为“分钱会”。旧体制下的这种做法,实际上造成了预算的编制和下达之间相互脱节,有时下达的预算资金与当初编报的预算数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预算编制工作中的随意性较大、财务人员对预算编制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部分配给每个独立的预算单位(至最基层预算单位)一个预算代码,上级预算单位不得代替下级预算单位编报预算,而是要层层汇总至财政部,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后,由财政部逐级转复至最基层预算单位,各级预算单位无特殊原因,均不得再调整预算。这就使上级预算单位无法进行二次分配或在下级预算单位间任意调剂预算资金,相应地,对基层预算单位预算数据的编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银行账户管理方面的变化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前,预算单位可按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分别开设多个银行账户。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部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银行账户,而且不论有多少不同的经费来源渠道,均只能开设这一个银行账户,银行已成为财政部预算执行监督环节的重要一环。不同来源渠道的经费额度以预算科目编码进行区分,均在此单一银行账户中收付。原实有资金银行账户只能用于改革前单位自有资金、往来账务资金的收付,直至余额为零后撤销。

(三)经费拨付方面的变化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前,上级预算单位根据预算批复总额,按时间进度将资金按隶属关系逐级拨付到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在这种预算管理体制下,多年来使银行账户上沉淀了大量的自有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经费拨付以下达指标额度代替了实际资金的划拨,预算单位需在批复的预算额度内,按要求时限报送下一期间的用款计划,由上级单位汇总至财政部,经审核后,由财政部根据预算单位代码直接将额度下达到最基层预算单位银行,并与银行联网,实时监控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四)会计核算方面的变化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原“银行存款”科目用于核算原存于银行的实有资金,新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核算改革后的经费额度收付。自零余额银行账户办理的每一笔支付业务,均需要按要求填写支付令代码,用于区分费用支出的经济分类和支出类型。相应的,为准确反映以现金支付的各项费用支出的性质,“现金”科目还需按经济分类和支出类型设置子科目或辅助账簿进行核算。设置“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用于核算年末注销、应于次年返还的额度指标。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头管理、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且有效地控制预算资金的拨付,通过银行的数据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提高了预算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同时也应看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单位来说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必须加强和改进我们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重点环节的控制,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新制度,使新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

既然是一种新生事物,那必然有一个逐步了解和掌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计人员基础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因此,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全面实施,预算单位应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专业理论的培训,组织财务人员到先期试点效果较好的单位走访调研,实地交流,并帮助财务人员克服畏难、观望等不利情绪,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日常实际操作中及时得到理论支持,迅速熟悉新制度下该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二)加强预算编制的前瞻性、实用性和完整性

因为预算批复没有了上级预算单位的“二次调剂”,就使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水平必须要有较高的前瞻性、实用性和完整性,质量要高,可操作性要强。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预算单位内部各费用主体均要认真把下一年度要做的工作规划好,如有遗漏将面临来年无经费支持的境地。因此,预算单位的财务部门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使大家对制度改革和经费保障方面所带来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认识到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而不单单是财务部门的事。2010年1月,财政部印发了《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并于3月出台了配套会计核算办法,对中央部门及其直属机构预算结余资金和结转资金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因此,预算单位应充分理解新政策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前一年度资金结转、结余,以及单位自有资金、自行组织的收入等情况,统筹各项资金来源,合理安排各项支出。

(三)科学合理地编制用款计划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单位资金支付的主要形式是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支付形式均应按规定时限向上一级预算单位报送用款计划。如果下一期间要安排大项支出,则必须提前规划,在用款计划中予以反映。因此,应在预算单位内部建立大项支出申报制度,对大额、季节性等不规律费用支出安排,要提前向财务部门申报,而财务部门则要合理平衡各项支出需求,结合年度预算批复总额,尽量均匀地安排各期间的费用支出。

(四)加强与银行的联系沟通和账务核对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银行来说,也是一件新生事物,各项业务的办理过程与普通业务相比有很大不同,甚至有个别业务在改革后尚无法按原来的流程办理。鉴于这些情况,预算单位应加强与银行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本单位额度收付情况,防范支付风险的发生。此外,因预算单位不同预算科目的额度指标均在同一零余额银行账户内收付,这就对银行对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及时核对账务,所涉及的各岗位间要加强沟通,及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及时清理未达账项;二是财务人员填写支付令时要认真、细心,不能混淆预算支出科目;三是要设置备查簿,按预算科目分别记录自银行购买票证的号段,防止混淆。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发挥财务职能作用的效果和财政资金绩效。预算单位应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主动地吸取先期试点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从人员培训、预算编制、经费额度申请、银行对账、会计核算等重点环节入手,尽快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配套制度和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越性,使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谢旭人.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求是.2010(7).

第9篇: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运行;特点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一、引言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改革预算执行的必要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解决政府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所存在弊端的国际通用方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支付形式,这两种形式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弊端。

二、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介绍

(一)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简介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国库集中收缴制度共同构成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或者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账户之中。我国财政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建立国库单一支付账户体系。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由五类账户构成:一是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存款账户,二是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三是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财政零余额账户,用于直接支付和清算,四是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用于授权支付和清算,五是经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开设的特殊性资金专户。

(二)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原因

在国库分散支付制度下,我国财政资金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账户层级及种类较多,各层级相关部门开设多头账户,致使我国政府资金分散较为广泛,并且难以发挥集中资金优势,资金管理效率较低,同时多户头开设账户造成政府对各层级资金监督力度薄弱,为政府提供了空间,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其次,国库分散制度下财政资金分散到各个账户中,分布较为散乱,预算无法准确反映资金使用及结余情况,难以发挥预算管理的效果。为克服国库分散支付制度下的缺点,我国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集中对财政性资金进行管理,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压缩了政府腐败空间,提高了对财政性资金的整体管控水平。

(三)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

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方式,因此具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所有优点。同原本的国库分散支付相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点在于:首先,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促进财政性资金的集中,便于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提高财政性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其次,避免了资金的挪用,降低腐败滋生空间,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增强资金的统一监督和控制力度,降低了腐败滋生的空间;最后,避免财政性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易于发挥资金优势,盘活政府资金。

同时,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相比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需要完善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相配合,而当前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尚不够科学完善,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预算审批也不甚严格,致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成果尚未取得期望成效;其次,我国政府采购尚不完善,甚至较多的地方没有政府采购预算,导致大量的资金无法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而采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降低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效果。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两种方式运行特点的比较

(一)支付令的开出单位不同

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支付令的开出机构为财政国库执行机构,他们直接签发支付令下达至银行进行支付,而财政授权支付是相关的预算单位自己签发支付令至银行付款。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支付令开出单位不同主要是由于这二者的付款程序不同,通过支付令开出单位可以看出财政直接支付下财政性资金的管控力度更强,在抑制腐败及统筹资金规划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涉及的相关账户不同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采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单一账户体系又包含五类账户,每个账户都有各自的用途。在财政直接支付下,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零余额账户或者预算外资金支付专户,直接将财政性资金支付到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账户中,而在财政授权支付下,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或者特设专户将财政性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

(三)适用范围的不同

财政直接支付适用于小额的工资、政府采购以及基本建设费用等,财政授权支付范围是除财政直接支付以外的全部支出,一般都是指预算单位的零星支出。而当前由于我国政府预算体系尚不健全,政府采购机制尚未形成,财政部门对预算审批不严等原因,导致大量的政府采购并没有采取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而采取间接支付方式,因此,我国当前财政直接支付金额占据较小比例,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环境尚需不断完善。

(四)具体付款流程的不同

财政直接支付的流程分为:预算单位上报用款额度—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审核并签发支付令—银行支付—预算单位账务处理—银行清算—中国人民银行清算。财政授权支付流程分为:申请和下达用款额度—预算单位签支付令—银行支付—预算单位账务处理—银行清算资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清算业务。通过二者的具体付款流程可以看出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付款环节的时间都相对来说较长,降低政府支付效率。

四、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机制的对策

(一)深化相关单位的预算改革,建立完善的预算体系

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还是财政授权支付方式都是以预算的编制为基础,因此深化相关单位的预算改革,促进单位建立完善的预算体系是政府有效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首先,政府应当建立经费定额标准体系,同一般性企业相似,完善的定额标准是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应当按照预算单位的层级及支出分类细化定额标准,使得预算单位在制定预算时有规可循,降低单位制定预算的随意性;其次,重视重大项目及政府采购的预算,对于重大项目建设,应当要求单位细化项目支出相关预算,保证预算的权威性,严格项目管理,防止相关人员利用项目贪污的行为,对于重大政府采购,应当严格采购数量及价格,保证政府采购的效率和效果,促进预算发挥真正的管理作用。

(二)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促进财政部门对相关预算单位的监督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各层申报和审批的流程较为复杂,对信息的传递速度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政府财政的信息系统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提供完善的平台促进预算单位、财政部门、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的交流,确保对预算单位的预算及时的进行审批及下达,保证财政性资金的及时支付。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促进财政部门对相关预算单位的监督,充分利用我国高科技资源。

(三)建立动态监控体系,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监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需要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预算进行审批及资金下达,这就使得财政部门所承担的风险也增大,对财政部门的行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对财政人员的监督,这就需要我国建立动态的监控体系,加强对财政性资金及授权的监控。首先,应当完善动态监控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预算审批、资金支付、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监督,实行实时监控,促进监控的有规可循;其次,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在政府中一直较为强调收付实现制,但是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较为复杂,也存在一些非现金交易,为了准确反映政府的收支与权利义务,应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四)加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的账务处理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我国的事业单位的账务处理的背景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管理发生了变化,预算单位应根据改革的要求报经财政部门审批开设相应的银行账户,现有的其他实有资金账户应全部清理撤销。其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预算单位仍执行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只是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在以上会计制度的资产类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用以核算预算单位在财政下达的授权额度内办理的授权支付业务;而“银行存款”科目用以核算预算单位自筹收入、以前年度结余和各项往来款项。

五、结论

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要对于国库集中制度的运行特点进行研究,对于其中的支付方式的利弊进行分析,从而完善国库集中制度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何欣.现阶段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袁浩然.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