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精选(九篇)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

第1篇: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

大一曾做出过辉煌成绩,大二在已打下的基础上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而不懈努力。本年的校园生活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校园学习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

一、学习计划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学生更是如此,我对知识、对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名列前茅,每学年都能获得奖学金。同时还结合我的专业性质注重对各种应用软件和硬件的研究,课余时间在外面做起了兼职,经常帮助同学和朋友解决电脑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使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展,增大了知识面。

二、有广泛爱好。我特别擅长于排版、网页设计和多媒体的制作,同时对数据库和应用也有一定兴趣,并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学习了相关的知识。我在就任体育委员的同时也参加了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计算机协会,并任活动部长和外联部长职。在日常活动中,我工作热情负责、任劳任怨,勇于开拓进取,和协会内成员团结一致.一年间我牵头组织了由校互联网协会和长江电脑公司合作专门针对在校学生的和装机零距离大型讲座活动.由校志愿者提供相关服务人员和活动场地,由恒锋电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和设备,共同举办了个人电脑软硬故障免费维修和个人电脑系统维护和修复等现场咨询活动。从中不但服务了在校学生,提高和加深了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和了解,而且还为电脑公司赢得他们所期望的利润和效益。

三、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在20XX下半年至20XX上半年间参加学院组织的网面设计大赛,并获得的成绩,与同学合作做出属于我们班级的自己的主页。在本学年由我们学院组织的校篮球和排球的比赛中,我也以身作则,积极挑选队员备战.功夫不负有心人,并改写我们班在大一的体育各项比赛中无一名次的历史。

第2篇: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

从20**年入校就读以来,我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中,虽然有成功的喜悦,但也有失败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竟争的社会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仍然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成绩优良;班委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有一定奉献精神。不足是工学矛盾处理不够好,学习成绩需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一定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争取更大进步。

身体、心理素质方面 :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己的良好处事原则,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阅历。在心理方面,我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第3篇: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

2月23日8点38分,中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离世,随着徐老仙逝,古代书画鉴定的“五老”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刘九庵、杨仁恺全部归于道山。中鉴定领域的曾经的巅峰如今已经成为过去,一个辉煌的鉴定时代也随之结束。

徐邦达早年从事美术创作,长于中美术史及古代书画鉴定兼擅山水画、书法。1947年曾在上海中画苑举办个人画展;1950年调北京家文物局从事古书画鉴定工作;1953年以各地征集和收购到的3500幅珍贵书画作品为基础重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自1978年起,受家文物局和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之邀,徐邦达与启功、谢稚柳、刘九庵等先生组成全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甄别、评骘内各省、市、自治区文博单位所藏历代书画作品,历时八年,成《中古代书画图目》多卷,为我古书画研究和博物馆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几十年来,徐邦达先生饱览清宫所藏历代书画珍品及内外公私收藏不可胜计,80年代以后,多次出访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考察海外流失中书画并与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取得多项学术成果。着有:《古书画鉴定概况》、《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书画过眼要录》、《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绘画史图录》、《重编清官旧藏书画目》、《改编历代流传绘画年表》、《古书画伪讹考辨续编》等。徐邦达鉴定书画可以用“火眼金睛”来形容,很多书画卷刚打开半尺,徐邦达就已经说出了与此画有关的一切,以致有“徐半尺”的雅号。而他的弟子们说,其实更应称呼他为“徐一寸”,因为书画卷往往展开寸许,徐邦达便已知真伪。

艺术界人士也纷纷表达对徐老离世的沉痛悼念,匡时拍卖董强:“徐老是令人敬仰的古代书画鉴定大师。随着徐邦达先生逝世,古代书画鉴定的“五老”全部归于道山,晚辈永远怀念您。”北京保利:“愿徐老百年鉴定创作生涯的学养和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徐邦达先生是中文物和艺术界的大家,他让我们看到真正负责任的、让人尊重的、值得信赖的鉴定是建立在扎实学术研究基础上的。”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对徐邦达先生的重视,只有一个词可以概括,那就是“宝”。他在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和鉴定方面的成就,都可称为大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徐先生是书画鉴定界的泰斗,他是用眼睛去看的,因此我把他称作‘眼’。”徐邦达弟子萧平:“徐老有几个质量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第一就是他真正的是讲真话,第二他认为是错误的东西,他是坚决不做的。第三,他的专业精神,就是钻研的精神。”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徐先生为人正直,没有架子,看画准确。”

随着徐邦达先生逝世,古代书画鉴定的“五老”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刘九庵、杨仁恺全部归于道山。他的去世结束了一个传奇式的鉴定时代。徐老的逝去是中鉴定行业的一大损失,如今书画市场的乱想急需制度规范和行业鉴定标准,元老的逝去让这一问题再次暴露,徐邦达先生弟子、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杨新表示:“目前年轻一代的书画鉴定专家都是出自学院,并未做到传承,对于书画鉴定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加上市场的混乱与不遵守规范,书画鉴定的专家团队打造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们面对一个多元的时代,各种仪器鉴定以及另类、个性的鉴定方式层出不穷,在没有得到更多的理论和实践证实的情况下,中书画鉴定谁说了算?”

第4篇: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

故宫博物院书画馆所藏珍品《高呼与可》《出师颂》等均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每次看到它们,徐邦达的心头总不能平静正是他一一这位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和收藏家参与鉴定,并极力促成,这两件宝贝才最终走进故宫博物物院一而在他从事书画鉴定的80多年里,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传世名迹已不下数万件

2012年2月23日,101岁高龄的“国宝”徐邦达安然辞世。

潜心鉴定抢救珍品文物

在中国书画鉴定界,徐邦达被尊称为“国眼”,与已经去世的谢稚柳、启功并称为中国书画鉴定三大家。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一件件古书画珍品经他搜寻、鉴定,重新入世,就是一个个令人着迷的发现故事。

20世纪30年代,徐邦达发现乾隆皇帝曾经御笔亲题为真品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实为赝品。

《富春山居图》,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此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即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清顺治年间,此卷藏于直兴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后来吴病入膏盲时,因为非常珍爱此卷,就准备把它付之一炬,用于殉葬。吴的一个侄子不忍心将此名物化为灰烬,于是在烧画的时候趁吴不备,把别的画卷扔了进去,把这幅画给抢了出来,但是首段的一小部分(大约有四尺多)还是被烧损了(吴此举只烧了六张中最前面的一张,剩下的五张未烧)。

后来有收藏家将此损卷的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大约有五六寸长)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佑。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作《剩山图》。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剩山图》和《富春图》两部分,身首异处。乾隆年间,《富春山居图》被收藏入宫中,乾隆对此画大加叹赏,屡屡题赞。可谁料这幅画竟是伪作。后来真画进了宫,乾隆觉得特别没面子,他便在真画上题字示伪,故意颠倒是非。

20世纪30年代,故宫重要文物南迁,万余箱的珍贵文物分5批先后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御笔题说是假的那张,实际是真的,而乾隆题了很多字说是真的那张却是假的,还千古名画一个真实的面目。

“”结束后,徐邦达已届古稀,可他不顾年迈,不辞劳苦,带领故宫一批中青年助手跑遍了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省、市、区的博物馆、文管会、文物商店,对各地所藏古书画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此次考察耗时五六年,行程数万里,鉴定书画作品约4万件。这次考察期间,收获很多,一些珍贵古书画作品硬是被徐邦达从废纸堆中找出来的。

国宝级的稀世珍品唐摹本《食鱼帖》便是在徐邦达的手中从废纸堆中脱身而出的。当年他在青岛博物馆完成了几天的鉴定工作准备离开时,询问馆里的工作人员还有没有其他未曾看过的字画,工作人员说只剩下一堆要处理的次等文物了,他说那也看看吧,于是就在这堆待处理的文物中发现了怀素的《食鱼帖》。后来潍坊一户人家看到媒体报道后找到青岛博物馆,原来这是“”时从他家中抄来的。经过这次鉴定后,主家想把它卖掉,要价是35000元,但最后不知何故主家又拿了回去。现在传说它已被香港收藏家收藏。

同是在这次考察中,“元四大家”之一黄公望的《雪夜访戴图》也是沙里淘金,被徐邦达“淘”出来的。当时是在云南省博物馆,那天临走时他照例像往常一样问了一句还有没有没看的东西。又是在一堆待处理的次等文物中,他发现了宋代画家郭熙的《溪山行旅图》和元代黄公望的《雪夜访戴图》。而元代以上的作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于是他马上让助手退掉了机票继续鉴定。《雪夜访戴图》现已成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山西文物商店的元王渊《桃竹雉鸡图》大轴也是在这次考察中发现并重见天日的。

“半尺”之名当之无愧

几十年前见到过的书画,后来再见时,徐邦达依然能记忆犹新。他70岁时,一次在看两个手卷,他只看了装手卷的两个盒子,便知那一字一画是董其昌的作品,题目、内容,几十年前在哪儿见过,他如数家珍。另一次,其助手尹光华在帮他整理《古书画伪讹考辨》书稿时,无论对哪部古手卷后的题跋和某位画家的某张画,只要将题跋和题写人的名字组合起来,他都能知道是宋代某人的画或元代某人的画。

更令人惊叹的是,甚至有的书画刚打开半尺或一寸,徐邦达就已经说出了与此画有关的一切,以致人们送给他一个“徐半尺”的雅号。一次,一位来访者将画轴徐徐展开,刚看到一片竹叶的梢头,徐老便脱口而出:“李方膺!”一语定音。画轴展开,果然是“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的作品。

徐邦达乐观豁达,平易近人。虽不善言辞,但话题一涉及书画他便滔滔不绝。历代知名书画家年谱、名作、笔;去风格等早就烂熟于心。徐邦达学识之渊博,仿佛一部中国古代书画史尽在胸中。凡经他鉴定的作品,他总能旁征博引,一一列出依据。一次徐邦达在南京金陵饭店,有人拿来一嵌在镜框中的扇面,请他鉴定。这是一幅金本的山水扇面,落款为“己巳年张宏”。凝神片刻,徐邦达说:“这是张君度(张宏字君度)画的,此为其早期作品。他是位高寿的画家,活了90多岁,生活在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跨两个朝代。《明画录》说他‘工山水,笔意古拙,墨法湿润’。”令人惊叹。

还有一次,徐邦达受邀到河北保定去鉴定一批书画。偶然路过一个书苑,便走了进去,一进门,远远看见大厅墙上高挂着许多书画,其中的一幅画让他眼前一亮,当即,他就肯定那是幅宋代的画。当接待他的人将那幅被他们认为一般的画取下来时,证实了徐邦达的眼光没错,这是北宋郭熙亲自落款的《窠石平远图》,全世界也只有两三幅由他亲自落款的画。高山仰止慎行一生

在当世书画鉴定领域,徐邦达仰止高山的地位无可动摇,但他给人的感觉却总是那样的立言唯谨,甚至有些小心翼翼。对业内“徐邦达说真即真,说假即假”的恭维,徐邦达颇不以为然:“那是迷信!我并非样样精通。目下字画造假的方式稀奇古怪,层出不穷,我初涉鉴定时是虚心,现在是心虚。”因此,他每临书画鉴别,总是全神贯注,从不懈怠。

一次一个天津藏家携带6件徐渭(字文长)的手卷,专程赴京请徐邦达鉴定。不巧徐邦达正发着39度的高烧,卧榻养息。徐文长这位明代的大才子,是徐邦达较欣

赏的几位古代画家之一,故而对其作品的风格神韵、笔墨技法、题款钤印等特征了然于胸。他一眼就看出,来人所携6件作品都是真迹。但他并没匆忙下结论,而是反复审度了两个小时。他解释说在病中判断力会受影响,必须多用些时间,以确保对人、对画负责。

徐邦达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实事求是”。曾有许多人用重金来收买他,希望他把假的说成是真的,他都断然回绝:“假的就是假的。就连我父亲收藏的东西,是假的我也照样说是假的,决不含糊。”至于如何评价字画的价值,徐邦达说要看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看它的年代,看是不是名家所作等等。碰到别人的鉴定意见与自己不同时,徐邦达表示如果对方的意见是对的,哪怕是年轻人,只要说得有道理,他都会尊重对方的意见,也会很佩服对方。如果自认为没有错,那也会坚持到底,任何人也不能改变他的看法。

最初的职业画家梦想

作为鉴定大家的徐邦达,其实还是一个学者型的书法家和画家。他最初的人生梦想是做一个职业画家。徐邦达家至今还保存有一张他与其他四人于1940年合开的《山水润例》,上记“堂幅四尺至六尺每尺二十五元,八尺至一丈每尺三十五元……人物仕女加倍,花卉七折,青绿工细加倍……”后面还注明“润资先惠,约期取件,立索不应”。由此可见,徐邦达年轻时候一度曾有以文墨丹青为生的日子。

徐邦达对画的喜好,应是受了其父徐尧臣的影响。徐尧臣祖籍浙江海宁,当时在德国人办的连纳洋行丝绸部任经理,收入颇丰。虽为商贾,徐尧臣却性情儒雅,喜好文墨,与吴观岱等一代画家交往频繁,以画会友,嗜好于植满盆景的家中赏画品书。在做丝绸生意之余,他还喜欢收藏当时名家的翰墨,凡过眼名家书画,只要相中了便会不惜重金购进赏玩,徐家因此富藏古书画。

徐尧臣第一位夫人早逝,留下一子,续弦孙氏生有二子五女,而一子三女均早殇,存活下来的一子就是徐邦达。徐邦达自幼体弱,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

从小浸画,徐邦达天性中就有几分对书画的亲近。当徐尧臣发现自己所疼爱的小儿子对书画的痴迷和超常的禀赋,他感到欣慰,儿女中终于有了―人可继承自己的嗜好。于是,在他的安排下,徐邦达5岁入书塾读书,8岁便开始学画。

徐邦达5岁时,在家中私塾与大姐一同读书,两三年后,家里又请来曾是李鸿章幕僚的席老师执教。这期间,父亲还让徐邦达跟上中学的哥哥学英语,但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徐邦达学了两年便放弃了。徐邦达14岁那年,席老师因双目失明离开上海回到了杭州家中。此后半年多时间里因为家里没觅到良师,徐邦达只得到亲戚家就读。直到后来请来了原在北平名画家金北楼家中执教的钮老师,徐邦达才重新回到家塾。钮老师业余时间还常与徐邦达谈及画坛见闻,令徐邦达非常感兴趣,并以此为乐。

成年以后,徐邦达在绘画创作上用心极苦,以期成为一个职业画家。徐邦达18岁时,父亲特为其聘请了颇有名气的“娄东派”后劲画家――苏州李醉石先生来教他学习山水画。初学伊始,徐邦达就系统地临摹了历代山水圣手的名作,常常被父母在亲友间夸赞,徐邦达愈发勤奋地作画。一个偶然的机会,徐邦达遇到赵叔孺这位当时著名的工笔画、篆刻、书画鉴赏家。赵叔孺善鉴古书画,他很喜欢徐邦达的好学,每次得到佳品便借给徐邦达临摹。赵叔孺对徐邦达要求极严,每幅命其临摹至少三遍,皴法的脉络,用笔的正侧,笔墨的枯湿,章法的构成,不烂熟于胸不能作罢。

在赵叔孺的悉心指教下,聪慧颖悟的徐邦达不仅在绘画上茅塞顿开,久而久之,他对历代各家创作运笔技法的揣摩鉴别皆有心得,更奠定了一生事业的基础一一古书画鉴别。自浸淫丹青起,徐邦达就是创作与鉴别齐头并进的。这是他的特殊之处,也是他高于单一书画家的地方。

为博采众长,徐邦达又入当代海上书、画、鉴三者皆长的吴湖帆门下,也曾师从冯超然、陈定山诸名家。当今国际著名的中国字画收藏家、书画家王季迁,当年曾和徐邦达一道于吴湖帆门下受业,他追忆说:“我佩服邦达兄,成熟得早,不到20岁,就已找到自家面目。不像我,直到落脚美国,才在苦思苦寻中摸索出个人的章法。”

对名家画作风格形式的把握,除去视觉记忆之外,徐邦达认为需要认真临摹。他说:“要临得像,非一点一画地看,细捉摸不可。临摹一遍,真比欣赏一百遍还要记得清楚,搞得明白。”他的临摹已达到了只下真迹一等的水平。现存加拿大的摹本奚冈《松溪高逸图》是他18岁时所临,现存新加坡的张中《芙蓉鸳鸯图》是他24岁时所临。这两幅画作至今已经历了70多年风尘,那陈旧的面孔,令行家一眼望去竟觉与真迹毫无二致。他临摹的唐寅的《落霞孤鹜国》捐给了故宫博物院。他为故宫修复沈石田、恽寿平山水花卉残幅,书情墨意,与原作如出一手,让人叹服。

20世纪40年代的徐邦达,画艺已名噪江南。1946年,徐邦达被选为中华美术会上海分会理事,同时被聘为上海美术馆筹备处顾问。期间,他还在上海中国画苑举办过第一次个人画展。20世纪40年代末,徐邦达迁居嘉定县城,“与画友孙祖勃君朝夕过从,讨论画艺,最为欢洽”。在这段时间里,徐邦达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及诗词,其鉴赏水准自然亦随之增高一筹。

徐邦达因书画之缘而鉴定,因鉴定而每日里与书画耳鬓厮磨。后来做了国家的鉴定专家,繁忙的工作使他无暇顾及绘事,数十年来未曾动笔创作书画。但长期的鉴定实践,使徐邦达对绘画鉴评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绘画(临摹)是为了鉴评,而鉴评又滋养了创作。他自信:“一个好画家未必是出色的鉴定家,而一个出色的鉴定家却最好能自己学书习画,明了前代书画家作品的本质。才能进入深造。”

2002年,徐邦达与夫人滕芳女士更以其历年所作书画捐赠家乡。2003年9月15日,“徐邦达艺术馆”在浙江海宁市落成开馆,李瑞环为之题写馆名。徐邦达淡泊名利,把自己一生所珍藏的大部分字画都捐献给了浙江海宁的徐邦达艺术馆,他说“只有小家没有,大家才会有”。艺术馆陈列着徐邦达先生捐赠的个人书画作品和部分收藏品,展示了他半个多世纪来在古书画鉴定中的辉煌业绩。

从一个画家到著名书画鉴定大师,从为个人收藏、鉴定,到为国家博物馆鉴定收藏,并将自己的藏品公之于世,与世人同分享,徐邦达完成了一个中国传统文人向现代文化学者的升华转变。晚年诗书画戏并重,其乐融融

在其夫人滕芳女士眼里,徐邦达爱画是百分之二百,连做梦都离不开字画。关于梦的趣事有两则。有一天晚上,徐邦达做梦大喊:“挂,挂。”夫人问他挂什么,他手指着墙梦中回答:“从这边开始挂,唐、宋、元、明、清依次挂。”还有一次晚上,徐邦达已经

睡着了,忽然他伸手在被子上来回摸,夫人问他:“你摸什么呢?”他迷迷糊糊地说:“我刚才放在这儿的那卷黄庭坚的手卷怎么没了?”可以说,徐邦达是字画第一、生命第二的人。夫人还透露,徐邦达是个连钱都不认识的人。每逢此时,徐邦达会笑着反驳道:“我知道100元是红的。”

徐邦达的家中,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一派祥和。书房陈设简单,两个书柜放些常用书刊,大的写字台上挂着笔,展着纸。作为鉴定家的徐邦达是书画家,还是诗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学生、挚友的一再怂恿下,徐邦达在鉴定之余重拾画笔,其山水画多得元人笔意,而参以宋人格法,清新典雅,自成风格。其构思多取自历代名人诗句,融诗情于画意之中。

1991年4月3日,台湾清韵艺术中心,人头攒动,热闹非几,徐邦达画展在这里开幕。老先生清雅峻爽、功力深厚的山水画令台岛书画界为之倾倒。1997年7月6日,徐邦达书画展在南京金陵艺术馆开幕,展览中的书法作品以及画中题款大都是他自己的诗作。前来参加开幕式的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以及书画界人士都大吃一惊。平日里,大家只知徐邦达是享誉海内外、一言九鼎的大鉴定家,却不知他也是丹青圣手和洒脱诗人。

徐邦达的书法,同他的绘画一样,博采众长,舒缓而有节律,不弱不霸,沉稳自若。他的书法,典雅中透着清劲俊逸,如他的画,更似他的人。徐邦达书法初学柳公权,稍后为了锻炼鉴别能力而临摹百家,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从早年临画所题的款识看,徐邦达的各体书法均颇得古人神韵。他学过唐太宗李世民、李邕,宋代的苏轼、米芾和明代的董其昌,其后泛学无宗。40岁以后因埋头于书画鉴定工作,书画成了业余爱好。但因自书诗词和鉴画题跋的需要,徐邦达一直注重于行书的练习和创作,终于在六七十岁时,形成了清润秀雅、韵味独具的自家风格。画家书法比书家书法多了一层“画意”。这种“画意”并不等于画,它是在书法创作中透露出的一种“画”的气息。所以说笔墨到了徐邦达的手里,这种气息自然也会脱手而出。

除了诗书画外,徐邦达还是一位痴迷的京剧票友。从年轻时起他就酷爱京剧,擅唱老生,20世纪50年代还曾在故宫的小舞台上唱过《洪洋洞》,与荀慧生、张君秋、老王玉蓉等许多名家都是密友,常常在一起谈天说戏。他喜欢余派唱腔,最喜欢余叔岩的老生,平时在家也经常是自娱自唱。2002年底他不慎摔坏了腿,在床上打牵引期间,李瑞环还特意派人送来一大盒音配像的京剧影带给他。

注重养心 品德高尚

都说笔墨丹青可以修身养性,吟诗赋画有益健康长寿。而徐邦达却认为除了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律外,最重要的是心态。他说一个人心态要平和,很多问题都出在过分追逐名利上,贪欲、私欲过度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如果经常心理失衡就会伤身,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平衡了,身心就和谐。一个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期间,徐邦达曾和前夫人陈斐云女士(已故)一道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种过水稻,也放过牛。那时,文博专家们在成宁向阳湖劳动,经常早晨四五点钟得起床,徐邦达不适应这种生活节奏,往往等大家到了工地吃过饭,动作迟缓的他才到,难免受人奚落。一次上工途中,为了解渴,徐邦达顺便找老乡买了两只梨,事后在全连会上挨批,罪名不仅包括“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还有“助长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甚至成了“阶级斗争新动向”。

那时,徐邦达已年近花甲,身体瘦弱,双腿显得特别细,像麻秆棍似的,有时似乎站都站不稳,风一吹就会倒,可照样得参加下水田插秧,几乎把身体拖垮。家人不放心他的身体,便托亲戚去看望他。亲戚见到他时,他正光着一只脚,另一只脚穿着个大靴子站在水里干活,当时天已经很冷了,他的一只靴子陷进了泥里拔不出来,他索性就不拔了。当地有群众编顺口溜云:“身穿大棉袄,手戴大金表,走路拄拐棍,三步两跌倒。”可说是对以徐邦达为代表的一部分老学究窘态的真实写照。

一年后,徐邦达随一批老弱病残转到文化部干校丹江分校,在那里劳动轻松一点,种菜之余还有时间看书,他便着手整理有关古书画鉴定资料,以免完全中断自己钟情的专业。在干校期间,徐邦达还作过几十首格律诗,可惜后来都遗失了。1971年底,根据指示,故宫专业人员陆续调回北京,徐邦达才从一场恶梦中醒过来。

以前徐邦达总是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徐邦达。徐邦达出身富家,按理说新中国成立后很难被委以重任,但当时国家文物局力邀他到故宫博物院从事鉴定工作。当时,徐邦达对此非常不理解,可组织上的回答是:“我们信任你。”原来,一年过生日,吴湖帆让他的八个弟子每人作一幅画敬献,徐邦达从小受正统教育,作为一个有气节的文人,徐邦达违抗师命,说是汉奸,自己没画,还拒绝了与的交往。还有人曾劝徐邦达移民海外,被他拒绝了,他说一个人应该有两个自尊,一个是民族的,一个是自我的。他曾因师兄的移民而与其长期断绝了联系。在他心中,为国家寻觅、鉴定书画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从2005年起,因为患病,徐邦达已不能走动,并渐渐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很多活动都由夫人滕芳代为出席。据滕芳女士讲,从2012年1月19日开始,徐邦达都是住在家里。“虽然插着管子不能说话,但思维很清醒。每天睡觉前,我都会去跟他告别,会轻轻地亲吻他一下。”据她透露,徐老离开得很安静。“早上我坐在他床头的时候,他的体温已经很低了。我贴在他耳边和他说:‘一路走好,一定要高兴,一定快乐,一定要找到另一个你喜欢的极乐世界。’这就是我对他最后的祝愿了。”徐邦达走的最后时刻,滕芳和他说:“我会把你的人品和文品传承下去。”

责编 有仪

唁电

尊敬的徐邦达先生家属:

惊悉徐邦达先生辞世,深表哀痛。

徐先生出身书香世家,画艺书艺双绝,文彩灿烂,造诣博深。从事古书画鉴定70余年,目光如炬,年不及三十,即闻名海内,实乃天下奇才!先生以护佑中华文物、昌盛中华文化为职志,一生付与书画鉴定事业,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的建立和发展奔波劳顿,呕心沥血,寻访、搜求、过眼书画无以计数,穷尽目力与心血,使大量佚失的书画重宝聚汇故宫,供奉于艺术圣殿,泽被后世,功勋卓著!

徐老情系我中华传统文化之发扬光大,《收藏》创刊,徐老厚爱有加,多年来担纲顾问之职,我们心中时时感念感佩!先生寿越期颐,实为福报,令人欣慰。

斯人长逝,中国文博、书画界痛失泰斗,徐老的笔情墨韵和对中华文物之大爱将传之不朽!《收藏》杂志将永远铭记大师风范,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竭心尽力。

谨致唁文,深切表达我们对徐邦达先生的无尽哀思和怀念。

第5篇: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

关键字: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题库;鉴定质量

作者简介:洪列平(1962-),男,浙江黄岩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0-0084-03

职业技能鉴定指的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鉴定的标准、机构、考务、命题、对象、方法、考评人员等都是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基本要素。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在对促进劳动者就业,提高劳动者技能,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项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我们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决,从而保证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一、职业技能鉴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保证劳动力有序流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流动。在农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需要流动;在企业,企业的富余职工需要流动;在劳务输出中,一部分劳动者需要进行境外就业;同时还存在着一部分在职员工的正常流动。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将为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能够促进我国劳动者就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广大劳动者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而这种技能往往需要得到一定的承认后才有效。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是全国劳动资源的综合管理部门,该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并以此来帮助劳动者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技能水平,拥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通过认证得到社会承认的从业资格证书,顺利实现就业。这对于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展劳动力市场以及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能够引导社会重视职业技能,从而形成正确的知识观及价值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可以引导人们自觉地去学习一些有用的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会不断提示人们,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才可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制度而得到社会的尊重,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评员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部分地区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标准,出现考评员素质不高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上不到位,认为技能鉴定没有必要过于严肃,在考评过程中执法不严;在责任意识上缺乏责任,出现服务不到位、对考生有“同情”心理,人为造成鉴定结果的失真;在技术业务上没有跟上国家考评技术发展的步伐,对新使用的考评标准和考评方法不熟悉,无法履行考评员职责。

(二)鉴定机构工作随意性较大

主要是考务管理不规范,考评员委派没有执行不定期轮换和实行回避制度;鉴定所场外鉴定、超出等级范围鉴定,鉴定设备设施无法满足要求而降低标准开展鉴定,甚至在少数地区出现没有职业标准进行了鉴定,提一次卷重复考试,擅自修改试题等现象。很显然,以上的做法和职业技能的鉴定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严重地损害了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三)题库资源的局限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新装备的应用,使得原有的题库资源不能完全满足鉴定事业发展的需要。首先是题库建设跟不上鉴定工作发展的需要,影响了鉴定工作的正常扩展,在一些新的工种,试题库在命题上无法做到统一,这就使其鉴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其次是题库资源的整体水平不够高,专业技能考核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没有量化的标准,仅凭考评员的主观判断确定考生的技术分值,随意性较大;最后是对于一些行业的特有鉴定工种,由于鉴定试题采取的题库开发与试卷送审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所出的试题水平参差不齐,范围、形式及难度系数不一致,试题的不规范和不科学,严重影响了考核的质量,对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第三方认证难以真正落实

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独立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第三方认证模式,即由政府批准的独立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作出的认证,这是我国人力资源质量认证和资格管理方式的一个变革,既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又与国际通行的规则相一致,它能保证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在鉴定所的设置及职责划分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部门一方面要依托职业院校和企业在鉴定设备及场所上的资源优势,批准其设立鉴定所,而另一方面又要依托设立在院校和企业内鉴定所的人力资源优势,让其承担实施监考、考评及成绩核定等工作,而这些是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核心工作。在此情况下,让院校和企业承接培训任务,而又在其鉴定所进行鉴定,显然有失职业技能鉴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但不让设立了鉴定所的院校和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也难有充足的理由。考培难以分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认证也就难以落实。

(五)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一些行业部门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利用当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关法规法律尚不健全的空子,乱办班,滥发证;各自为阵,条块分割。还有一些个人和社会机构假借有关部门的名义,组织职业培训,自己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境外机构,利用大多数人想去国外打工赚钱的心理,渗透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欺诈性宣传,鼓动学生报名参加其虚假的考试发证活动。这些目前存在的不规范性、违法性的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我国政府部门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从而导致市场认证秩序极度混乱。

三、应对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努力提高考评员的整体素质

考评员队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评员既应该有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实际能力强的具有考评员资格的教师,也应该有从社会上聘请的具有一定经验的兼职考评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职业技能鉴定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考评员队伍的管理应改变以往的只要资格培训合格就可以聘任为考评员的简单做法,对于考评员应择优选用。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鉴定工作的质量,对于考评员明确其聘任原则、期限以及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使聘任制有章可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考评小组,合理调派考评员并实行不定期轮换的制度,对于考评误差进行严格控制,以此保证考评工作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二)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的宣传工作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作为市场经济中职业技能开发的一种新制度,其影响极其深远。无论是从用人单位来讲,还是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积极有效地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宣传,不仅能够促进广大劳动者就业、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职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及督导人员的宣传与教育,让他们了解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熟悉鉴定工作流程,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化地操作,努力维护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三)努力开发职业技能鉴定题库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是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为了有效开发职业技能鉴定题库,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部门首先应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和指导,成立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开发技术指导委员会,联合院校、企业、业内外专家、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及现场会等形式,开展鉴定试题的开发、编审、推广实施及修订工作;其次是主动与职业院校取得联系,定期进行交流,根据其所开设课程组织专业人员开发与之相适应的题库,以保证学生所学的专业能够和职业技能鉴定有效地联系起来;再次是与企业取得联系,吸取其一些优秀内容补充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让题库更贴近生产实际;最后是定期组织一些职业院校开发题库的专业人员深入企业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使这些人员能够清楚地了解各工种的发展趋势,并及时地将其运用到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开发当中。

(四)重视职业技能鉴定质量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鉴定工作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质量越高,职业资格证书就越具有权威性。“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始终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首要原则。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部门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鉴定“第三方认证”的重要性,改变由培训机构或用人单位自我培训、自我考核、自我认证的传统方式,要严格执行考培分离的原则,培训和鉴定要由不同的机构承担,这样才能保证鉴定质量,维护鉴定考试的客观和公正;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省、市建立的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批准其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扩大其鉴定工种范围,使其成为第三方认证的典范;三是推广被社会认可的全国、全省统一考试的工种数量及考试频次,提高其在鉴定总量的比重,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四是建立职业技能鉴定首席考评员制度和鉴定质量督导制度,争取行政部门的支持,设立相应的配套基金,切实做好鉴定现场督考工作,确保技能鉴定的质量。

(五)推动鉴定工作的理论研究,加强资格证书管理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于促进劳动者技术提高和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部门一是要会同行业等部门开展技能鉴定的基础性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形成统一规划、规范设置、分层分类管理、有序实施、严格监管的职业资格管理机制,以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对鉴定实施过程问题的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好鉴定工作的研讨会和培训班,通过培训以实现鉴定工作人员能力的提升;三是开展技能鉴定前瞻性问题的研究,积极与国际证书之间有效衔接,增加对外经验交流出国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四是完善全国联网的证书信息化管理平台,以进一步提高证书的管理水平,为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良性开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职业技能鉴定对于培养我国目前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但只要坚持技能鉴定工作“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广大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第6篇: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

本刊7月号刊发高鸿先生撰写的《傅抱石〈龙盘虎踞图〉质疑》一文后,引起很大反响,有关此画的真伪及其鉴定,各界众说纷纭。本刊作为言论平台,本着公正客观的原则,现将一些来稿予以刊登,请读者自辨。

由傅抱石《龙蟠虎踞今胜昔》风波质疑自封的“鉴定家”

安徽 李军 敦务

在大家对少数官封的鉴定家经常被质疑缺乏应有专业水准

和职业道德的今天,由于言论的自由、传媒的开放,自封的各类“鉴定家”也越来越多。相比传统意义上的鉴定家,这些并非官封,也非社会公认,而是自封的“鉴定家”中虽偶有几位有真才实学的杰出者,但更多的是普通爬格子赚稿费的和在艺术品市场上充当“顾问”的略知皮毛之士,其中也不乏少数欺世盗名者。

在近日有关书画大师傅抱石的热闹新闻中,有位自封的“书画鉴定家”就出演了一幕拙劣的闹剧。作为近现代书画大师、新金陵画派开创人的傅抱石先生最近新闻不断,一会是巨幅画作《雨花台颂》上拍被傅抱石先生后人傅二石指为:不明原因溜出江苏省国画院库房的“赃物”;一会又爆出刚刚参加“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的巨幅画作《龙蟠虎踞今胜昔》被指为赝品;(有意思的是这两幅作品可能当初是一起放在江苏省国画院库房里)而指《龙蟠虎踞今胜昔》为赝品的人则是“安徽安庆居民”“在企业破产后”自封为“独立鉴定专家”的高鸿,更可笑的是他并未见过他指赝的作品原物,他的灵感只是来自他看到的该作图片。

关于高鸿及其质疑观点《东方早报》有较详尽的报道:

安徽安庆居民高先生,他接受早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坚称这件作品是“开门见山的假画”。当记者询问高先生有没有在相关专业机构任职,高先生表示自已是“独立鉴定专家”,从未在专门的书画鉴定(研究)机构任职,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职员,只是在企业破产后以“独立”身份进行书画鉴定工作,主攻傅抱石和张大千作品。而高先生说自己不用看原作也知道展出作品是假,记者一再追问,他说自己并未到上海美术馆看过“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也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件所谓“假画”的原貌,他的判断来自网络图片。×××和高先生的鉴定方式更是惊人地一致,他们都没有见过自己一口咬定是假的艺术品原物,且都声称,通过网络上的图片和朋友拍摄的照片完全可以认定,没必要看原作。连进行一件艺术品真伪最终确定,见到原物是最基本要求的这个必备条件都可舍弃,真可谓无知者无畏,但“高先生却就此出名了”,虽然只是自封的“独立鉴定专家”。

那傅抱石先生参加“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的《龙蟠虎踞今胜昔》巨幅杰作又到底是怎么回事,《东方早报》和《金陵晚报》也有较详细的报道:

大连万达集团负责艺术品收藏的郭庆祥表示,1998年该作品在中国嘉德以374万元成交,其提供者就是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和江苏画院,交接时江苏画院的领导和傅抱石的家人都来了,嘉德、画院和傅二石都可以作证。傅抱石《龙盘虎踞图》参加了去年8月11日―1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其命唯新――傅抱石百年诞辰作品展览”,被放置在最醒目位置,“当时就是傅二石代表主办方向我们借展的,并且在展览现场和这幅画合影”。郭庆祥回忆道。“傅二石正在筹备的《傅抱石全集》也打算将其收入”。(《东方早报》)

傅抱石的巨幅画作《龙蟠虎踞今胜昔》当年的拍卖是傅二石亲自经手的,拍卖所得款项也全部捐给了“傅抱石艺术基金会”。昨天,一听记者说到这幅画的真伪,他(傅二石)一口否定:“不可能是假的。那么大一幅,谁有这个本事来造假啊”。这些年,这幅画在许多地方展览过,“两年前,在北京举办的‘傅抱石百年大型展览’上也借过这幅画,在上海展览也不是第一次了,许多人都见过,肯定不会有问题的。”(《金陵晚报》采访傅二石报道)

另据有关研究傅抱石先生书画的专家说,参加“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的《龙蟠虎踞今胜昔》是一幅代表傅抱石先生晚期极高水准的巨作,气势之大、境界之高、笔墨之精,堪称精绝之作,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瑰宝之一。

以上不厌其烦地转录有关报道,只是为理清一下思路,如果高鸿只是对一些名家画作看不懂、有疑惑,完全可以向有关专家请教,但他却偏要摆出一副自封“鉴定家”的架式,在他《傅抱石〈龙盘虎踞图〉质疑》一文中列出了若干与正常鉴画道理相背的自家推理逻辑和对书画笔墨不懂装懂的胡侃,如:“稍有鉴赏水平的人,应该不难判断这幅《龙盘虎踞图》构图、笔墨与傅抱石笔下的风神气象是不合的。”(等于说如你不同意,你就没有鉴赏水平。)“认真比较一下《龙盘虎踞图》和与其构图几近‘孪生’的《龙幡虎踞今胜昔》(南京博物院藏品,纵60厘米,横87厘米,创作于1960年5月),我们似乎不难发现两图的明显差异。”“今人不解的是,是次展览的《龙盘虎踞图》与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其中一幅《龙蟠虎踞今胜昔图》 (纵60厘米,横87厘米,创作于1960年5月)的尺寸悬殊非常大,前者是71.3平方尺,后者仅有5.2平方尺。查看两图纪年,前者是1960年7月16日,后者是1960年5月。时差不过两个月,如何尺寸有变而题款的位置、段落以及款识字数的大小、多寡却如此的一致?且‘龙蟠虎踞今胜昔’这七个字除了‘虎’字变化了写法,其余六个字一如翻版,这对一直富于创造精神的傅抱石先生来说,可能吗?”(为什么不可能?)并在文章结尾下定论为:“综上所述,是次展览的《龙盘虎踞图》理应不是傅抱石先生‘醉后名作’,而是傅抱石先生谢世之后,由稍有绘画基础的作伪者仿造的赝品。”

对于高鸿以上的说法,只能说他真的不懂画,画作尺寸大小悬殊、题款如此一致,说明先画的相同题材小画是为最后创作巨幅画作在打草稿,在找寻最佳创作方案,国画家画两幅或多幅相似的画是很正常的,有两三幅画的题款位置、段落以及款识字数的大小、多寡相一致也是可能的,这些不能成为判伪的依据。只能说“高专家”由于对绘画创作知识的缺乏,才对这样一幅具有极高水准的精美之作下了“由稍有绘画基础的作伪者仿造的赝品”这样错误的结论,至于其文中大段关于笔墨、构图等分析的论调,只能是蒙蒙外行读者的套话、大话、笑话而已,这些看起来严谨的分析,其实都是他自己想当然得出的结论。正如他对记者说的,他所评、指疑、指赝之作,大多未见过原作,只凭图片而断真伪,那他把书画鉴定看得也太简单了。中国书画的真正鉴定家,都是经过长期书画及相关理论的学习,书画创作实践的探索,市场一线的磨练并对大量古今书画真迹实物上手观摩(知真方能辨伪),才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古至今公认的书画鉴定大家莫不如此。如“高专家”这样在家看看照片,凭自己想当然的理由就能一辨真伪,那中国书画界公认的书画鉴定大家一个时代不过三五人的局面,岂不荒唐!那国家文物局当初也不用专门成立七人组,请这些老专家那么费力地跑到全国各地去看书画原作定真伪,而像这位自封的“独立鉴定专家”这样看看照片就定,那不是既省力又省钱。看来要不然是这七位老专家没有“高专家”的本领“高强”,必须与原作面对才能感受作品的气息,才能辨析真伪;要不然就是国家文物局领导不懂这门专业应如何操作。

在本文中我们认为没有必要逐条去驳《傅抱石〈龙盘虎踞图〉质疑》文中那些根本站不住脚的臆断,因为作品本身会告诉人们什么是优秀的书画艺术品。在此我们只是想说像这位自封的“独立鉴定专家”这样,不愿去亲见一下被评作品后再评,而只是凭知道几句书画方面专业术语,会行文成章,练就一套把术语安在每一件想评作品上的功夫,便对专业性、学术性、技术性极强的书画鉴定,想怎么评就怎么评,想当然地想说谁假就说谁假,这样极不严肃。虽然当今社会学术争论是正常的,但有些“伪学术”乱用话语权、为赚几个稿费而不顾其他的现象还是应引起传媒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因为“伪学术”者的乱评一通,会对传媒受众中非专业人士产生很大的误导,破坏正常的学术空气,即使时间长了人们会彻底看清某些自封“鉴定家”帽子下的“伪学术”,但人们也会对传媒的学术水准产生看法。

高鸿其人其艺

安徽 王为民

今年对刚刚“知天命”年龄的高鸿来说,可称得上是人生

旅途上的一次大闪光,命运之神向他不断垂青:国家文物局主管的《文物天地》首次为他开辟专栏“鸿观书画”,《收藏界》杂志也为他开设“高鸿鉴伪”专栏。而他撰写的《遏制艺拍市场赝品泛滥组建“拍监会”势在必行》一文,得到全国人大代表朱海燕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肯定,将其作为议案向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详《法治日报》2006年3月7日该报记者郭晓宇的报道《朱海燕代表建议修改拍卖法组建“拍监会”》)。高鸿就像一只腾飞的鸟在书画鉴定这个领域越飞越高。

高鸿的眼力,来自于他的丰富读书。这与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管“安庆翰林阁古旧书店”(后更名为“安庆翰林阁书画社”)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因为这一工作使得他有机会接触许许多多历史书籍和画史、画论、画集,书的海洋,使他得以大量吸吮有营养的奶汁,一步一艰辛慢慢地成长。到80年代中期,他旋识谢稚柳、陆俨少、徐子鹤、王伯敏、祝嘉、潘主兰、蒋维松诸先生,多有请教,获益多多。这使得他对书画印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

这,恐怕就是最能“解密”高鸿的才情、胆识,判断、感觉的关键,也可看作是他鉴定书画的本钱。

我以为,从事“书画鉴定”这行当,必须具备如下三个缺一不可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书画创作能力;二是应有较丰富的“临场”实战经验;三是要深谙古今流行的种种作伪秘招。而高鸿恰恰具备了这些条件。他幼受庭训,继从姚道余、胡寄樵、韩天衡先生研习书画篆刻。书法走的是传统正道,从楷书入手,下过临摹的工夫。行草书先学颜真卿,后法“二王”,再到孙过庭《书谱》,均作过一番摸爬滚打。待基础牢固之后,又对明人王铎、今人林散之揣摩有年。篆隶书,初习邓石如,后法秦诏版,复问津战国古籀,笔法笃守黄宾虹。总之,他学书法从不故弄玄虚,而是老老实实地研习,火候一到,自然功成。故其书法结体开张,布局潇洒,神韵高古,没有时俗噪妄之病。高鸿对印章用功最多,其印,初法秦汉古玺,尤其喜好汉玉印,后参明清流派印章,于邓石如、吴让之、黄牧甫用心最甚。在结构上有其独到之处,刀法上变化莫测,雄浑苍劲,古意森然。先后参加首届西泠印社印展并获奖,在全国一、二、四届篆刻展,全国四届书法篆刻展,首届国际篆刻交流展上,得到许多名家的肯定。台湾楹联泰斗张佛千先生、台湾故宫博物院张光宾先生对他印章评价很高,并向其索印。

我和高鸿相交20多年,而且在艺术见解上有不少共通之处。他真人本相,有着和平民一样的喜怒哀乐,和他在一起,场面会很热闹。他做人爱憎分明,非常狂傲,不说违心话且又不谙人事,为这得罪不少人。但有其坦诚真率的一面,他从不把自己的全国书协会员和曾参加多少次展览或获过什么奖放在嘴上,他直截了当地告诉媒体编辑说自己是下岗人员。在如此功利的社会,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高鸿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艰辛可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未来一定会光彩夺目。

书画指赝:“草民”难道不能说话?

安徽 张建初

作为安庆市收藏家协会秘书长,我现

在必须站出来,为高鸿说几句话。高鸿是安庆市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庆市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研究会副主任。

高鸿对书画收藏研究,尤其是对辗转于各大拍卖会之间的名家作品的探讨,是近两年的事。但他对书画作伪技艺的研究,已经持续有多年。安庆是安徽老省城,收藏风气浓厚,其中以古旧字画为最,仅韦家巷周边,就有“朵云轩”、“多宝斋”、“信古斋”等多家字画店。前来光顾者,大多为文员、教师、士绅等。既有收藏,就有造假,而安庆老城的假,也是造得了得,以致于典当业专门制订《典业致要》,明确规定不典当字画古董。其中“聚文堂”老板潘老六弟兄,剜款、添款、改款手段极高,还专门请仿古高手姚炎、金汉三为他们成批制作名人字画。在市场上出售的假字画,除安庆土特产外,还包括京片子、苏州片子、扬州片子、江西片子、河南片子等等。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只要诚心钻研,再深再弯再绕的理,也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道。而高鸿,又是其中刻苦者。

正因为如此,他的书画研究文章,在收藏界一露脸,就得到了广泛重视。刚刚出版的7月号《收藏界》杂志,又推出了新作《傅抱石〈龙盘虎踞图〉质疑》。因为文章涉及到前期上海美术馆“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中的傅抱石《龙盘虎踞图》,因而在收藏界、新闻界引发广泛争议。7月9日,《北京娱乐信报》发表记者王健文章《参展傅抱石“山水”被指造假主办方称鉴定不同正常》。7月12日,《人民日报・市场报》刊发记者王旭辉的文章《书画鉴定缺少权威》,《上海晨报》也发表了徐颖采写的《傅抱石〈龙盘虎踞图〉真伪遭质疑》。7月13日,上海《东方早报》、《新闻午报》又分别发表《傅抱石〈龙盘虎踞图〉真假谁说了算?》(李静)、《傅抱石〈龙盘虎踞图〉真伪遭质疑》(王健慧)等文章。

本来是一场学术方面的争论,但在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李静的笔下,却变成了另外一种高高在上的笔调,仿佛书画指赝是专家的事情,小小草民根本没有说话的资格。下面的几段文字,就取自李静的文章:

当记者询问高先生有没有在相关专业机构任职,高先生表示自己是“独立鉴定专家”,从未在专门的书画鉴定(研究)机构任职,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职员,只是在企业破产后以“独立”身份进行书画鉴定工作,主攻傅抱石和张大千作品。

――如果身份与地位是书画鉴定的门槛,那么小小收藏者,还用不用培养自己的鉴识眼光?如果没有自己的鉴识眼光,那收藏又从何说起?

高先生说自己不用看原作也知道展出作品是假,记者一再追问,他说自己并未到上海美术馆看过“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也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件所谓“假画”的原貌,他的判断来自网络图片。

――没有看到展品原件确实是高鸿的缺失,但对于一眼就能看出真伪的赝品,需要对其反复推敲吗?

作为回应,高鸿专门写了篇《我读上海〈东方早报〉》。而《文物天地》也很积极,已决定在9月号杂志的显著位置刊发,还专门加有表明编辑部观点的“编者按”。

第7篇: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是文博界培养文物鉴定人才的摇篮,甚至有人把它比喻为“文物界的黄埔军校”,很多人会因为有机会在那里学习而自豪。我有幸参加了扬州培训中心1992年的“中国古玉鉴定培训班”,有缘听到古玉鉴定大师张永昌先生授课。当时授课的有五位老师,其他四位老师的授课方式较偏重于学术性,而张先生的课则主要侧重于肉眼鉴定玉器的实际操作。因为参加学习班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各地文物商店、文物鉴定组和海关,他们的工作就是“看东西”,注重实用性,张先生的课程非常适合他们,所以,培训中心给张先生安排的课时是最多的,约占整个学习课程的一半时间。即便如此,同学们还是觉得不满足,总是让张先生多讲,除了上午、下午排满的课程外,甚至还要求在晚上加课。张先生身体一向不好,那时已是初冬,天气很凉,加上过度劳累,哮喘病复发,咳嗽很重,甚至咳血。但先生还是在能够坚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上课,若身体状况实在不好,就在晚课时把他的授课意向告知助手杨震华老师,让她晚课。张先生这种对学生、对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不已,所以,那时大家都非常努力刻苦。

张先生鉴定能力一流,教学也有一套独到的方法,能够把深奥抽象的内容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讲出来,让学生很快掌握要领并可以实用。那时候,还没有电脑多媒体,幻灯就算是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了,可张先生的课连幻灯都没有,就是靠他在黑板上用粉笔绘画示意图。有时是画一件器物的全部,再一项项分步讲解,有时是单画关键的局部,指出鉴定要点。听张先生的课,必须认真做笔记,不但要把先生在黑板上画的示意图画在本子上,还要边听边做笔记,把先生讲解的要点记在图上相应的部位,这样看时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后来大家发现上海博物馆张明华同学绘图好,先生遂任命他为“助教”,每天课前,让张明华将准备讲的图样提前画在黑板上,上课时先生以张明华画的线图做标本给我们讲解,大大加快了授课进度。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记满几个笔记本,然后请先生在笔记本扉页题字,先生给我的一个笔记本上签的是 “学而时习之”,另一个笔记本上签的是“笔记本很重要,是工作中的工具书,须经常阅看,必有新的收获。”果真如先生所言,笔记本我不知看过多少遍,至今还常翻看。看它们的时候,不仅能读到里边的文字和绘图内容,而且会读出与先生、同学们在一起的情景,那时的一切如电影般鲜活地刻录在纸上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鉴定玉器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较容易地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从张先生那里学到的鉴定知识,远远不只是笔记本中记录的内容,更重要的、更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就是他所传授的鉴定方法。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前,文物行里都是以师徒相传的形式传授和学习鉴定知识,师傅一般不会直接给学徒讲如何鉴定,只是让徒弟跟着多看、多摸东西,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一种对文物真伪和年代的判断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望气派”。张先生也有过类似经历,但他却能不局囿于那种望气式鉴定的框框,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把这些知识加以系统化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不断地总结新的鉴定方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考古学理论和实践大发展的时期,出土玉器数量的急剧增多,为玉器鉴定提供了可资比照的标准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理论的成熟,为建立中国古代玉器发展谱系和科学地鉴定玉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如此,1992年我们在扬州学习时,这一切还处于初始阶段,而那时候,张永昌先生就已经把这种以出土古玉为参照物鉴定玉器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了。譬如,他让张明华把出土战国玉龙的形象画在黑板上,然后从头、眼、鼻、角、腿、肘、爪、尾、身体扭曲状态及身上的细小装饰线纹等,仔细挖掘其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特征,把它们作为鉴定的观察点。这种鉴定方法在今天已经是共识,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则可谓是一种新的理念。著名玉器大家杨伯达先生研究古器辨伪时,将以明确的伪古玉作为标准器进行辨伪的方法称为“科学辨伪法”,在这里我们就把以出土古玉作为标准器鉴定玉器的方法叫做“科学鉴定法”,那么,张永昌先生则是当之无愧的“以科学鉴定法鉴定古玉的先行者”。

值得庆幸的是我比扬州班的同学们还有一个偏得,那就是在1993年夏天,张先生作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到辽宁省博物馆进行一级品鉴定,我作为馆里的工作人员,随同他们工作,虽然只有几天,但我却对先生工作认真求是、作人谦逊坦荡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身体不好的张先生,结束一天工作后,领导安排几位专家去酒店用餐,杨震华老师说张先生不舒服,让我给他做一点面条送过去。我敲门进去时,张先生躺在床上,看起来很虚弱,完全不像白天工作时精神饱满的状态。但我来了以后,他似乎又好起来了,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来。因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玉器大部分是传世品,鉴定组的几位专家经常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如果经过沟通还不能达成共识,张先生就会说:我保留意见。先生给我讲的就是白天有争议的东西,到底应该怎么看,这种吃小灶的机会可谓是天赐良机。

第8篇: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

翰墨因缘 兴趣使然

大学时代的朱万章,虽学历史,却对美术史情有独钟。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就像老鼠掉进米缸一样不停地啃着书本,像迟轲的《西方美术史史话》、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及杨仁恺的《中国书画》等。他也经常翻阅一些东西方艺术图册,尤其是国内外很多博物馆的藏品图集。不过,令他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居然是一本《广东省博物馆藏画集》。“当时,我对里面刊载的明清绘画几乎了若指掌。”朱万章说。

正因为他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992年毕业被分配到广东省博物馆后,即进入了当时正好缺人的书画库从事书画金石保管、整理工作。同时,他的书画鉴定之路也从此开始。古人常说的“翰墨因缘”,在朱万章身可谓得到真实体现。

那时,恰逢苏庚春先生被返聘到广东省博物馆工作。不过,朱万章当时并不识得苏庚春先生,只是觉得这位老先生学识渊博、平易近人。所以,一有机会便向他请教有关书画鉴定与研究方面的知识。苏庚春先生也从不吝啬自己的书画鉴定知识,常常在库房中,打开一幅画,从画家的风格、笔法、用笔、用墨到印章、纸张甚至裱工、题笺等,都对朱万章做一一详细讲解。也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朱万章学会了书画鉴定的基本技巧。尤其是在库房里见到很多明清到近代以来的诸多名家翰墨时,朱万章不仅可以将一个画家的多件作品同时找出来,还可以分别分辨出他们不同时期的书画风格。

书画鉴定大家苏庚春先生的悉心指导,加上在博物馆工作经常能接触到大量名家的原作,使朱万章成了书画鉴定的行家里手。现在,常有人拿着藏品找他鉴定。“民间送过来的东西,也有很多真的,真假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

看画一分钟 台后十年功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放宽、民间收藏的火热以及天价书画的频繁拍出,书画造假也愈演愈烈。尤其是当代书画的鉴定,有些书画家的后人或弟子也参与作假,这些人对书画家笔性比较熟悉,手上甚至持有书画家的印章,所以,这种作伪一般说来比较难以辨认。

正是因为书画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一般收藏者很难收藏到自己心仪的作品。尤其当他们看到一些行家里手在购买书画时,很快即可知书画真假,心中很是羡慕。

朱万章说:“书画鉴定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在鉴定书画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某个书画家的风格的认识,是需要在比对其大量的书画作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的。”朱万章就是如此向鉴定之路迈进的。

为了在鉴定书画时不感到困惑,朱万章常把自己关在广东省博物馆的书画库房里。在库房里,他逐个将明清以来重要书画家的作品拿出来,反复研习,并参考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刘九庵、苏庚春、杨仁恺等重要书画鉴定家的研究成果,分析各个书画家的笔墨特点、时代风格。同时,由于在博物馆工作的机缘,北京的启功、徐邦达、刘九庵、史树青、朱家溍、施安昌,沈阳的杨仁恺,香港的饶宗颐,美国的王己千曾经多次到访广东省博物馆,这样,朱万章便有机会向他们讨教,并学到了不少书画、碑帖鉴定的知识。

如今朱万章所看过的书画已有近万件,但他学习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还经常赴北京、扬州、上海、沈阳、杭州、苏州、香港、澳门等地开会或学习。他说,想要每次一打开,甚至打开一半就知道书画的真伪,不仅应该多到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看一些公认的书画家的标准作品,了解该书画家的主要风格;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美术史常识,熟知书画家的姓名、字号及主要艺术成就。同时,多到拍卖行、画廊等书画经营场所观摩书画,多向行尊请益。时间久了,自然就会达到这种境界,收藏到自己心仪的作品。可谓是“看画一分钟,台后十年功”。

铭记恩师教诲 遵守职业道德

十几年的光阴就这样弹指而过,朱万章现在已是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但他从来没有忘记一位鉴定书画者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亦不曾忘记恩师苏庚春的教诲。

第9篇:大学生自我鉴定书范文

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放宽学术的视野,钩沉中国书画的历史,重审书画鉴定产生的原因,我们发现,书画鉴定之所以成为历史的必然,是由于在书画消费的社会化进程中,凸显一组深刻的供需矛盾。这一矛盾在促使临摹品出现的同时,也促使与之相适应的书画鉴定的产生。

中国书画鉴定萌生在六朝,形成在隋唐,发展在宋元,成熟在明清,系统理论构建在新中国。中国书画鉴定经历了由经验式辨识、感悟式品评、散论式理论叙述和系统理论研究的学科构建的演进过程。

一、六朝时期

提起中国书画鉴定,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魏晋,或许还可以再往前追溯。但中国书画鉴定行为的真正兴起,应该是在卷轴书画成为艺术品之后的事。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指出:“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

魏晋以降,卷轴画兴起,帝王贵族的庋藏之风随着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而兴起。魏晋绘画的初兴也同时孕育着“定”画之真伪,这是因为,在魏晋书画发展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中,包含着一个书画供不应求的新矛盾。这一矛盾的自律运动,使摹拓成为了缓解供需矛盾的重要方式,如阮璞先生所说:“当时的绘画作品只有借助摹拓,复制出‘不失神采笔踪’的摹本,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摹拓的经济作用的显露,为伪画的流行乃至绘画鉴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摹拓是现代印刷术未出现之前的一种传播手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临摹具有扩大流通量、平衡供求矛盾的功能,是一种调节手段。在魏晋,这些重要的社会功能的生成,最终为临摹书画的流行和鉴定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六朝时期,直接与品鉴活动密切联系的,当推南齐王僧虔《答齐太祖论书启》《论书》,梁陶弘景《论书启》,虞和《论书表》等。例如,陶弘景在《论书启》中记载了君臣二人问答共9篇,中间翔实地论及历朝书家墨迹之真伪优劣,前后师承关系,鉴别整理过程以及庋藏装裱诸端。虞和的《论书表》即是他奉梁武帝之诏与巢尚之、刘习秀、孙奉伯共同鉴定王羲之等人的遗迹,以鉴别真伪,品第优劣。内容涉及书法赏鉴,卷帙装裱,流传关系,书画轶事等。

此时还有庾元威和庾肩吾《书品论》、袁昂《古今书评》等书,侧重对作者及其作品的品评高下,技法方面的总结,尽管表面上与鉴定关系不大,亦可视为与之有相互作用的一个环节。

而东晋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论画》,六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王韦的《蓄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以及姚最的《续画品录》等系列书画著述专论中,众多内容都与书画的品鉴密切相关。尤其是谢赫的“六法论”,立论之精,至今对书画品鉴仍具有指导意义,不过这些立论都旨在对具体作品和书画家进行审美价值的高下判断上。传统的中国书画鉴定往往把鉴与赏相融一体,鉴中有赏、赏中有鉴、品鉴结合是中国传统书画鉴定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应该是六朝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是中国书画鉴定的发端期。

二、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书画市场有着相当规模,也极为繁荣。特别是唐代文风炽盛,朝廷和社会中人,不惜重金抢购书画,这就使得书画行情一再看好,并由此逐步形成市场和专门吃这一行饭的书画商。杜甫诗说:“忆昔咸阳都市会,山水之图张卖时。”就是当时咸阳书画市场的客观写照。

隋唐时期的官私鉴藏非常盛行,书画的供求矛盾比六朝更为尖锐,因此书画的复制和作伪比之六朝更盛,并达到较高水准。临摹书画大量产生并进入流通,使得流通或收藏的绘画真伪杂糅,难以分辨。于是,鉴别书画真伪对书画收藏尤其重要。

临摹超越习画的意义而具有多重的功能,为绘画收藏带来了困惑。对于皇室藏画的真伪鉴定,唐代似乎早在武德初就引起了重视。除唐皇室重视绘画鉴定外,由于绘画在流通过程中,真伪混杂,消费者稍有不慎,就会受到蒙蔽,民间收藏者也同样不敢忽略绘画的鉴定。如“家聚书画侔秘府”的张彦远家在购取画迹的过程中,就曾委托能铨定真伪的孙方隅、男盈、赵宴等鬻画商人为其搜寻真迹,而不愿贸然购画。

随着大量临摹品的出现,绘画的真伪鉴定成为了绘画消费者必然面对的课题。不过,文献资料显示,在唐代,绘画鉴定的实践经验还未走向散论式的理论总结,今天所能了解到的鉴定方法,主要见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卷三的论述。尽管如此,其鉴定方法的基本框架仍清晰可见:

(一)绘画组织语言的鉴别。认为画家虽然“各有师资,递相仿效”,但“似类之间,精粗有别”。张彦远举例说,田僧亮、杨子华、杨契丹、郑法士等人,虽然都祖述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但田僧亮以郊野柴荆为胜,杨子华以鞍马人物为胜,杨契丹以朝廷簪组为胜,郑法士以游宴豪华为胜,各有所长。

(二)绘画中建筑物、服饰用品和风俗习惯的考订。认为:“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乎详审。”为此,他举了如下一些例子:幅巾流传于汉、魏,幕离起源于齐、隋,幞头始用于周朝,巾子创始于唐武德年间。凡此种种,不可能在图像中随便出现,若有差错,一方面可能是因画家缺乏考订所致,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作伪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