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纺织贸易论文精选(九篇)

纺织贸易论文

第1篇: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对欧盟东扩后中欧纺织品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欧盟东扩;中欧纺织品贸易;对策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的现状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额逐年递增,特别是欧盟东扩后中、欧纺织品贸易有了大幅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欧盟国家纺织品服装进口的第一大供应国,也是欧盟诸国纺织品服装原料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5年是取消纺织品配额限制的第一年,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品的比较优势得到短期释放。据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05年,中国对欧盟二十五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额为1932377万美元,其中,中国对欧盟二十五国出口金额为1832320万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94.8%,同比增长56.9%,中国对欧盟十五国出口金额为1746298万美元,同比增长66.2%。2006年,中国对欧盟二十五国纺织品进出口总额为654791万美元,其中出口金额为561292万美元,同比增长19.6%,中国对欧盟十五国出口金额为525855万美元,同比增长为18.7%。2006年中国对欧盟二十五国服装出口金额为1667908万美元,同比增长22.4%,其中,我国对欧盟15国出口金额为1602920万美元,同比增长23%。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随着中、欧贸易量的不断增加,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演愈烈,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尤为突出。欧盟东扩及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以来,欧盟频繁针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如,2005年4月,欧委会对九种中国纺织品展开调查,5月欧盟要求中国限制纺织品出口,否则将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在中国对出口纺织品采取限制措施的情况下,欧盟仍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引发了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虽然随后6月份中国和欧盟就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达成协议,但由于部分商品出口很快达到配额,引起中国纺织品大量在欧盟港口积压,等等,一系列事件导致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1) (一)指标选取。本文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两个指标对中、欧纺织品国际竞争力进行计量分析,第一个指标用于分析中、欧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与新加入欧盟十国产品相似度没有与原十五国相似度高,但仍与近半数国家的相似度超过了70%,可喜的是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似度指数大体上呈现递减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与十个新成员国的竞争性也在逐步降低,互补性增强。 综合上述内容,我国纺织品与欧盟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我国与这些国家产品的竞争性也很强,产品相似度指数极高,超过十个国家的产品相似度指数都超过了70%。之所以出现这么高的指数,可能是由于本文在选取纺织品分类时选取的类别偏少,只选取了SITC REV.3项下分类号为65的类别,类别选取集中导致产品相似度结果有点偏高,尽管如此,这也不能改变我国与欧盟纺织品相似度较高竞争性强的事实。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纺织品出口与欧盟国家相比拥有极强的竞争力,我国应继续发挥纺织品的竞争优势,增强对欧纺织品出口能力。但我国不能仅依靠劳动力价格低廉这一优势,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东南亚诸国等也拥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甚至有些国家比我国劳动力成本还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在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技术含量,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二)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处于贸易摩擦多发期,要促进我国纺织品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纺织品贸易环境。贸易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且关系 到其它与该行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需要政府、纺织品行业协会及各类纺织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以减少纺织品贸易摩擦,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我国纺织品国际品牌。当今国际贸易竞争已不仅是数量和价格的竞争,更多的是品牌竞争,而我国纺织品出口目前仍停留在通过大量出口来保持市场份额的阶段。只有大力培育我国纺织品自有品牌,才能树立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促进我国纺织品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我国就只能停留在基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基础之上的低端加工阶段,没有多少附加值,虽然出口量很大,但创造的价值与出口量相比小得多。 (四)实施对外投资战略,鼓励我国纺织品企业积极地“走出去”。我们应选择欧盟国家中政局稳定、政策优惠、成本低廉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国。结合我国纺织业的特点及目前遭遇的贸易壁垒,我国应积极选择适合我国纺织品企业的投资方式,以期绕过欧盟设置的层层障碍,促进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第2篇: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对美出口之路可谓是艰难坎坷,而要想扭转纺织品出口的被动局面,必须改变以往以量取胜的理念,提高产品质量和自主品牌价值,改革现有的产业结构和营销体系,提高我国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贸易摩擦;保护贸易政策;综合竞争力 一、美国为什么对我国出口纺织品频频发难 (一)导致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外因素 第一,美国借对中国纺织品的制裁缓解贸易逆差及失业压力。长期以来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使得美国国内许多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颇为不满,他们声称中美贸易中的巨大逆差有损美国利益因而应对我国输美产品予以设限。而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又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为主,因此当美国以缩小贸易逆差为理由而采取保护性贸易政策时,作为我国出口重头的纺织品自然是首当其冲了。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额剧增。美国却认为是低价进口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造成了美国国内产业工人的失业,尽管事实证明美国国内失业率与贸易逆差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美国政府则声称鉴于“公平”起见,须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纺织品采取以抵制政策,因而作为美国纺织品的主要进口国,我国的进口纺织品成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的“替罪羊”。 第二,美国对WTO体系下的特保条款和非市场经济条款肆意滥用。根据中国加入WTO时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中国加入WTO工作报告书》中做出的承诺,如果世贸组织成员在确定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由于市场扰乱、威胁和阻碍这些产品的有序发展的话,在与中国磋商未果的前提下则可对中国的出口纺织品进行限制,而由于相关文件中对于“市场扰乱”及“威胁、阻碍相关产品的有序发展”的标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美国则擅自将此标准当作“自由裁量权”而加以滥用,对我国的进口纺织品肆意制裁。 在对于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确定上,按照WTO的非市场经济条款规定,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的界定价格要低于市场经济国家,这也意味着从2008年特保条款到期到2016年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有效期结束的八年间,反倾销与反补将成为美国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措施。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国出口纺织业的弊端 第一,出口纺织品同质化严重,单位创汇额低。我国出口纺织品多年以来主要有中低档产品构成,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难免要走低价竞争的道路,从而给了进口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可乘之机。产品范围的狭窄、营销路径单一使得我国纺织品出口一旦遭遇制裁往往涉案金额巨大,损失惨重。 另外,与我国其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样,我国的出口纺织品也有技术附加值与品牌价值低的通病,大多数出口纺织品都是国外品牌的贴牌、定牌生产,只能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而自主出口产品质量差,档次低,虽然出口量大,但价值低廉,创汇少。 第二,我国的所谓“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导致我国出口纺织品在美国频频遭遇特保调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已成为进口方对我国纺织品予以制裁的有力把柄,因而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立将对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解决乃至化解与其他进口国的贸易摩擦都意义重大,这也是我国政府外交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第三,出口纺织品行业协会调控能力欠缺。在对美国出口中频频遭与特保与反倾销调查中,我国纺织品行业协会责无旁贷。纺织品出口量增长失控,出口价格失调,在贸易风险之前缺乏相关的预警信息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我国纺织行业协会职能上的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行业协会起步较晚,机制也欠完善。最典型的就是我国行业协会的双重管理体制即所谓“半官半民”性,使其社会职能不明确,而且我国缺乏与行业协会职权相应的 法律法规,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纺织行业协会的活动范围受限,执行力度欠缺,从而无法实现对出口纺织企业有效的宏观协调作用。二、我国纺织品出口如何面对新一轮的挑战 第一,从根本上改变增长方式,从量的优势转向以质取胜。要想让我国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在于“质”而非量,即提高出口纺织品质量与品牌价值,提高高档产品在出口纺织品中的比例,从而增加单位出口品的出口利润,让种种保护贸易政策无从下手。针对当前我国出口纺织品中贴牌生产比例大,且国内品牌价值低、数量少的现状,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当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行业结构进行根本上的结构调整,从生产和定价两方面着手对行业结构进行整治。在出口纺织品的生产方面执行统一严格的质量标准,尤其在安全与卫生标准方面向西方主流标准看齐,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在定价方面,必须理顺当前低价竞争的价格体制,通过引入相关的最低工资制度、劳保制度、税收制度等将出口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在纺织行业内形成定价策略高度统一的“卡特尔”,对个别企业在贸易中追求短期利益的“个人行为”坚决予以杜绝,这样才能够保证在长期中所有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要使我国出口纺织品在海外市场能够稳据一席之地,品牌战略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必经之路,我国应通过技术与资金支持在纺织企业中扶持起一批自主名牌企业,通过过硬的质量和高端定价以及一系列完善的营销网络在进口国确立起巩固的市场地位,扭转国际市场上中国纺织品以往粗制廉价的形象。 第二,做好应对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准备。但随着2008年特保条款得到期,反倾销将成为许多进口国尤其是美国制约我国纺织品进口的利器,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渐被认可,针对我出口纺织品的反补贴调查也很可能会有增多的趋势。面对可能到来的纺织品反倾销浪潮,除了要对出口纺织行业中的价格体系进行整改以外,纺织企业的产权制度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理顺,根据欧美的反倾销法,对于倾销的界定取决于一国政府在资源分配和定价中所起作用程度。产权不明晰是当前我国众多国有企业的通病,因而许多大型国有纺织企业须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在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前提下,有效地从机制上切断产权上的政企关联,为反倾销的应对打好基础。而与反倾销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对反补贴似乎更为陌生,在应对反补贴方面的人才相当匮乏,相关立法也欠完善,因而当务之急是在纺织行业内大力普及WTO框架下关于补贴与反补贴的法律法规,并尽快在国内培养起一批我们自己的反补贴应诉人才,尽快熟悉与适应国际反补贴应诉规则,为反倾销应诉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从单一的出口贸易向全球化经营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贸易体系中区域贸易协定的比例急剧增长,据统计,2005年在自由贸易协定之下的优惠贸易已占到总贸易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跨区域的双边贸易协定也有所增加,这些都对纺织品贸易有着深刻的影响。区域贸易的一体化对我国这样在纺织品贸易领域具有全球化竞争优势的国家是不利的,区域贸易组织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纺织品在这些地区的出口会产生巨大的贸易转移作用,因而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应当以合作贸易形式取代单一的出口贸易,通过海外生产及加工贸易的方式绕开区域贸易壁垒,从而 利用其内部贸易的优惠安排增大在这些地区的贸易额。 三、结语 伴随着中国纺织品出口走过了一段布满荆棘的道路后,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仅仅依靠低廉的价格和大量的销售额已经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了,纺织品贸易竞争的关键所在已经不在于谁掌握有低成本的劳动力,而在于生产中的专有技术、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良好的信誉、服务等等。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贸易集团化的浪潮下,仅仅靠一国国内的生产和出口来占据海外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了,要想最 大限度的避开贸易壁垒、降低成本赚取利润,就得本着“大市场”的理念在广泛地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而这些都是新时期国际贸易中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中美纺织贸易争端暴露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软肋,也让我们意识到要想成为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稳若磐石的贸易强国,提高出口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是必经之路,也是关键所在。

第3篇: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摘要题】中国经济

【关键词】中国纺织品/纺织品贸易/主动配额制/可持续发展

【正文】

2005年6月11日,中国与欧盟贸易委员会联合签署了《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终止了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杉等10类纺织品的调查,并决定到2008年,欧盟将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同时,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的承诺。6月17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发言人也表示,中美很可能达成类似于中欧的协议。本来以为在2005年就能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却迎来了一个“前全面开放期”,一个被称为“主动配额制”的措施将成为纺织品出口的一个选择,中国不得不在纺织品出口上以“自限”代替“他限”。对此,我国商务部部长的评价是:协议将为中国纺织品企业创造稳定的出口环境,也为欧盟纺织品企业创造了稳定的进口环境,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从理论上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取消,使世界纺织品市场真正进入了“自由贸易”时代,这为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凭借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以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政府为什么恰在此时出台了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举措?有人说,这是在欧美等国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实行的。

对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制”,是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

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纺织品出口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达到950亿美元,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份额的20%左右。中国已位于世界纺织大国之首,成为纺织品出口大国。

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我国各大纺织企业少了“配额”这个困扰自己多年的累赘,都对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充满了信心,一些企业押宝“配额取消”而盲目数量扩张,部分老板过分看重低价策略,扩大出口似乎成了我国各纺织企业最为重要的目标。据海关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前7个月我纺织品出口达615亿美元,其中6、7月出口均突破百亿美元,单月增幅较前5个月有明显上升。其中上半年我对欧出口共计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6月份对欧出口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美方宣称的初步统计数据说,前3个月期间,来自中国的衬衫、上衣及长裤较上年同期的增幅超过了1000%;内衣进口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0%。

在目前竞争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蜂拥出货,这种“井喷”现象必然起美国、欧盟的高度恐慌,“特保措施”、反倾销等措施随即而来。实际上,自2004年以来,纺织产业的“中国制造”已经遭遇到来自全球的抵制。欧盟最主要的担心是,在中国纺织品冲击下导致当地产业的失业问题。因此,欧盟委员会在2004年12月13日明确宣布,2005年全部取消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的同时,在必要时将启动中国“入世”协定书中的有关纺织品特殊保障机制,以阻止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大量涌入欧盟。2005年4月下旬,欧盟又宣布对进口的9类中国纺织品发起调查。5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盟可能会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欧盟扩大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限制的范围,可能会波及到其他7种中国纺织品。

压力不仅仅来自欧盟。为防止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进入2005年5月中下旬以来,中美间关于纺织品的摩擦持续升温。2005年5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3类中国服装产品进口设限;18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对更多中国纺织品设限,受限产品包括男式和男童棉织和人造纤维衬衫、人造纤维裤子、人造纤维针织衬衣和外衣以及精梳棉纱等。6月1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公布对中国出口的包括裤子、衬衫、内衣等7类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并决定将此限制持续到2005年12月31日。接下来实施的“封关”和“清关”更让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滞留在运输路途中。

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的大量廉价纺织品出口产生了恐慌。2004年12月16日,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签署了两项旨在限制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法令,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管理。规定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量不得超过上年阿根廷全部同类商品进口总量的7.5%和6%。业内人士分析,阿根廷政府的这一举措,为其他国家抵制中国纺织产品作出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与此同时,65个国家的115个纺织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宣言》,鼓动并要求延长现行配额体制,限制中国纺织在全球抢占市场……

但另一方面,中国纺织品却出现了明显的出口“量增价跌”局面。以美国为例,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新取消配额的产品中,出口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23个类别,涉及金额2.7亿美元,占出口金额的15%,对其他地区出口也有类似情况。

“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全球化之路,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我国纺织品出口高速增长引发的问题日益突显,已经到了危及行业生存的地步了。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纺织品为什么会成为欧美特保的目标?纺织品行业本身是否也有起祸之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怎样造成的?

“主动配额制”也是解决我国纺织品行业现存问题的客观需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中国服装、棉纺织品、毛纺织品、丝绸、化纤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纺织品产量占世界的50%,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0%,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在纺织品服装上充分表现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并不是纺织品生产强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企业多,但规模小。全国数万家纺织服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从出口方面看,目前我国有4万多家纺织品出口企业,但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仅3000家。以涤纶企业的规模为例,西欧是我国的3.5倍,美国是12倍,日本是13倍,韩国是30倍,台湾是35倍。

第二,设计开发能力弱,名牌产品少。中国是一个纺织品服装“制造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国内服装业目前还没有催生出一个国际性的品牌,这成为中国服装业的一大缺憾。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0%。之所以造成国际品牌缺失的现象,原因在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装备实力还不强,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能力。有机构为各国的设计能力打分,中国为2.4,日本4.6,台湾地区4.5,韩国、美国4.3,泰国、印尼2.8。

第三,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比重大。由于缺乏自己的品牌,造成国内服装业多年来主要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目前,制约服装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出口服装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出口仍然以贴牌为主,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为主,低价竞销现象严重。虽然我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已经占到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降到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50%,大多数还是给外国品牌做加工。这大大制约了出口服装的价值,也是造成出口纺织品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第四,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仍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描述。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进入市场时,有些方面是无序的,有的方面是靠互相杀价,许多中小企业靠的就是价格低廉来占领市场,纺织产品出口形成了数量大而价格低的不利局面。从总体上看,在国外最终完成的纺织品和服装销售额中,中国的加工费收入占不到10%,90%的利润都属于国外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为了争取出口机会,仍在竞相压价。“不管价格,先抢定单”是我国纺织品行业恶性竞争的真实写照。现在很多纺织企业以低于成本价20%左右的价格处理产品,比如说棉纱正常价是400元一件,现在很多企业350元左右就卖了。尽管企业受的损失很大,但不这样做,损失可能更大。在历次的广交会上,很多外商挨个摊位谈价格,每次都用上家开出的较低价格来弹压下家,甚至品牌企业也无法幸免地要低价销售产品。这导致纺织服装行业交易成本高,内耗大,形不成良好的企业生态。2004年我国针织衬衫每件平均单价为2.17美元,裤子为2.89美元。2005年1—2月,江苏省棉纺织业利润只有1.42%。

第五,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纺织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在质量一样的前提下,确实具有价格低、性价比高的优势,而纺织品成本低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优势。比如中国制造衬衫的成本大约是1.12美元,而最便宜的拉丁美洲国家也要达到1.5美元,最贵的就是墨西哥,大概2美元,美国大约是5美元的生产成本。因此,中国纺织品行业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那么,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来自哪里?一是工资极低,二是无福利保障。例如2002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成本0.62美元,相比之下,韩国3.63美元,德国21.48美元,美国工厂每小时支付21.11美元,其他30个外国国家每小时平均支付14.22美元。

但是劳动力成本过低,一方面不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基础上的纺织品出口低价格,则会冲击国外同行业市场,民众的敌对情绪会影响到政府的态度。从我国服装业所受到的一系列反倾销事件中,我们应当反思:虽然竞争是无情残酷的,但“你失业、我生存,你倒闭、我发展”的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的社会与经济,这是人家所不愿看到的。如果长期维持这样的价格优势,就容易受到反倾销的指控,且极易招致国际上反倾销打击。

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小,中国纺织业现在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而是增加深加工、高质量的产品。要使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真正从配额取消中获益,纺织服装业就必须强化行业自律,从竞相压价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要根据不同市场和不同时期的要求,积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服装类产品,从低价经营提升到品牌经营,创出中国的中高档服装品牌。

“主动配额制”对实现我国纺织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低档次的数量扩张型水平上,这本身就不太正常。越来越多的纺织品贸易摩擦迫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在新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增长模式进行全面的反思:一方面要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其他国家同行的利益,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最终实现纺织品贸易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对纺织品国际贸易宏观调控的手段,“主动配额制”具有透明度高、公正、公平的优点,主要目的是适当调节纺织品的出口节奏,维护世界纺织品贸易的正常秩序,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主动配额制”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倒逼式”机制,可以迫使我国企业转而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行业的生产转型。

首先,“主动配额制”有利于消除国际上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恐惧,减少贸易摩擦。

从出口退税以增加出口量,到主动实施“主动配额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变“他限”为“自限”,以限制出口总量。中国政府对纺织品外贸政策的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其根本目的旨在缓解一些国家对中国纺织品汹涌而入的担心。我国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客观上是为了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创造自由、宽松的纺织品国际贸易环境;从长远来看,在国际贸易领域,妥协与退让未必就是贬义词,如果争议双方都通过磋商选择妥协的话,其结果甚至可能是双赢。因此,中国在美国与欧盟联合施压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主动配额制”之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纺织品贸易新秩序,缓解贸易摩擦,这不仅能够将实际贸易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且对外表明了一个欲以对话方式“和平”解决争端的积极姿态,赢得了谈判的先机。

其次,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有助于纺织品行业提升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家庭工厂的低成本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大量“做一单就跑”的小企业不仅扰乱了出口秩序,也毁了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形象。从长远来讲,中国纺织品要加强自身竞争力,必须放弃原有的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技术研发、设计能力不足、产品单一等不足问题,塑造出一批世界知名的纺织品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主动配额”的分配为中国政府整治纺织品出口行业提供了机会。

在纺织品的出口上,我国政府这次采取的“主动配额制”办法,要控制的是“量”,而不是“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抑制低价恶性竞争,这是一种“倒逼式”的产业变革方式。在这项政策下,对质次价廉的商品压力较大,对质优价高的商品压力较小,这将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改变以往“靠低价优势抢占市场”的方法,转向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走品牌经营的路线。

从长远来看,“主动配额制”政策的调整反映了我国政府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愿望,其旨在帮助中国纺织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把握时机,走健康有序发展之路,避免盲目追求数量,推动纺织企业向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最终将导致我国纺织业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优化我国纺织品出口结构的目的。

再次,“主动配额制”政策有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同许多生产中低档产品的中国生产商一样,低廉的出口价格一直是纺织品占据国际市场的法宝,“中国制造”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我国对纺织品出口采取“主动配额制”,主观上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需要。利用当前的有利形势,提高我国的贸易条件恰逢其时。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出口量减少,客观上会形成“物以稀为贵”的局面,最终导致我国出口纺织品价格的上升,避免出口量增价跌的现象。与由进口国限制进口相比,我国通过出口数量限制,获得了在进口国以高于世界市场价格销售的价格加成收入;而如果被征收反倾销税,这部分价格加成收入势将落入进口国政府囊中。因此,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不仅可以有利于改变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同时可以将以前无偿给外国用户提供的“福利”收回给国内,从而达到改善我国国际贸易条件的效果。

最后,对纺织品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有助于改善纺织工人的收入和福利。

员工待遇不合理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在劳动力福利等方面比西方企业受到的约束少,我国纺织品服装以价廉物美而取胜,其实是用自己的资源和环境来换取外币。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以牺牲我国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出口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是不相符合的,因为我们的理想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将把数量众多的以剥削纺织工人为手段、生产低档纺织品的中小企业淘汰出局,而剩余的则是那些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管理正规的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随着众多不规范纺织服装企业的退出,我国目前存在的出口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将得到改观乃至消失,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将增强,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效益将得到大幅度提高,我国纺织工人的整体收入最终将得到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得到完善。

政策初步效果与预期

我国对纺织品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以来,目前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从实施的政策效果来看,基本上实现了我国的预期目的。

首先,从国际贸易来看,“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防止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形成合围态势,也缓解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纺织品问题上的矛盾。从两个多月来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实践来看,中欧围绕着纺织品贸易而产生的贸易摩擦基本消除。由于打破了美欧合围中国的风险,加上其他市场的进展,即使在美国对我国所有纺织品设限的极端情况下,我国纺织业2005年、2006年的出口总额仍然可以超过上年。而反观中美纺织品贸易,由于种种原因,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尚未成功,因此,中美纺织品贸易一直是问题不断,摩擦不止。8月底,随着新的一轮即第四轮中美纺织品磋商未达成广泛的一致,9月1日,由美国商务部牵头负责的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立即宣布,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合成纤维布和胸衣以及其他内衣等两大类产品设置进口限制。该委员会还同时宣布,将对中国其他4类纺织品进口设限决定的审查期限推迟到10月1日继续进行。对于美国的这种贸易霸权,我国政府理所当然地要坚决进行反击,以维护我国的贸易权利。但中欧和中美纺织品贸易目前的不同处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其次,从国内来看,中欧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后,国内纺织品企业开始感受到协议带来的诸多好处,一是我国纺织品企业有了一个稳定的贸易环境,不再忧心忡忡、不知所措。出口纺织品配额一旦确定后,大家都可以按照出口计划进行生产,从而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扩张和无计划性。近两个月来我国纺织品行业产品增长速度放缓就是明证。二是加快了国内纺织品行业重组兼并的步伐,促进了纺织行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大省浙江,如何实现企业的资本联合、力促产业升级,已成为新一轮纺织品产业升级的焦点。据宁波市外经贸局有关官员说,目前该市100多家中小型纺企开始尝试资本联合。由6家慈溪民营企业和香港公司联合投资5亿元组建的浙江杭州湾腈纶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已顺利投产。江苏启东市大多数企业表示,他们不希望通过简单的出口数量增长来挤占国际市场,而是希望通过结构升级,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保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启东市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亨达公司2005年斥资3000多万元建设新的厂区,并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缝制设备。一些中小企业,如启东群英制帽有限公司投资数百万元,扩建了近7000平方米的厂房,先后购置了电脑横机、电脑圆机等自动化设备,并投入数十万元在网上建立起企业形象平台。提高产品品质,以谋求生存发展空间,目前已成为大多数纺织品生产者的共识。此外,“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数量下降,已经引起欧洲纺织品零售市场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虽然因为价格反映的时滞性,我国目前出口到欧洲的价格是在“主动配额制”政策实施之前就协议好的,因而经济效果还不太明显。但从不太长的时期来看,很可能就在年底,我国出口欧洲纺织品的价格必将上升,这将大大改善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条件。

再次,“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开始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中欧纺织品协议生效两个多月后,欧盟开始体会到自己设限的尴尬:截至8月中旬,协议涵盖的10类纺织品配额已经基本用完,大量按订单发往欧洲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积压在欧洲各港口无法入关,欧洲的零售商们正面临着“无货可卖”的窘境,欧洲的进口商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导致欧盟内部要求取消纺织品贸易限制的呼声不断增大。荷兰、丹麦、瑞典、芬兰和德国更是公然反对配额限制,并敦促欧盟尽快改弦更张。在内部压力之下,欧盟贸易委员会于8月24号来华寻求货物压港解决之道;欧盟委员会也不得不表示,为避免给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造成损失,欧盟将允许部分超出配额的中国产套衫和长裤这两类纺织品进入欧盟市场。欧盟对纺织品问题的反复和内部压力,有利于中国对欧盟纺织品的出口。从长远来看,欧洲纺织品制造业和贸易业、零售业之间的博弈,将使中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矛盾转化为他们的内部矛盾,从而更利于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

针对“主动配额制”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国际形势,一方面我们应该继续严格执行纺织品贸易的“主动配额制”政策,消除其他国家的疑虑,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可以利用目前欧洲纺织贸易业、零售业给欧盟政府造成的压力,加大我国政府与其谈判的力度,争取尽可能多的纺织品出口配额,为我国纺织品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并最终达成国际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目标。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方面,尽管双方暂时未能达成一个协议,但我们可以继续针对遗留问题取得进展。因为从长远来看,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最终也只能通过谈判来加以解决。一旦中美纺织品贸易达成一致,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与出口就将进入有序和可预期的稳定阶段,行业形势将趋于好转,配额取消所带来的实质性利好将逐步呈现。也就是说,即使中美达成的方案是最差的一种,其对于不确定性的消除的意义仍远大于限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意义仍然是正面的。另一方面,也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我国纺织品行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推动我国纺织品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实现整个行业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力,肖华.中国纺织业,不仅仅是贸易战.南方周末,2005—06—09

[2]宗和.纺织业进入“前全面开放期”.联谊报,2005—06—05

第4篇: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美国是我国出口的一个重要对象,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出口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并没有结束,中国迎来了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后配额时代,美国以特保措施、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措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本文分析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对中美双方各有何影响,以及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来给政府和企业以警示,使他们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2005年1月1日,实施了30多年的纺织品配额制度完全取消,国际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迎来了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摩擦正以各种形式频繁发生,对此中国应高度重视并应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伤到他人的同时也会伤到自己,这对中国和美国都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一)对美国而言

1.对美国的负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美国极有可能会遭到中国的贸易报复。中国的纺织品成品半成品不能出口到美国,美国国内的零售商和原材料生产商也不能正常生产,使其利润降低。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较低,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低价的中国纺织品在美国的销售受到限制,这样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上升,美国消费者不得不承担高昂的纺织品价格,对纺织品的需求降低,不利于美国纺织企业发展。

2.对美国的正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困难加大,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在市场上的数量大大减少,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在美国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中国纺织品数量的减少使得美国本土的纺织品生产商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美国纺织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量便会提高,利润提高,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改善。

(二)对中国而言

1.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配额取消后,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需求增加,中国的纺织品产量上升,由于纺织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大量生产资料涌向纺织部门,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商人的利润和收入降低。纺织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会导致中国的就业率降低。

2.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对中国也有正面影响。它使得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开始思考,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正,积极设立科研部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走品牌战略,注意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竞争力。

二、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前文已经阐述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那么何为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产生,中美双方都有责任,不能把责任都推到美国身上,中国也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

(一)从美国方面考虑

1.美国自身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

中国是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自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大量我国纺织品出口到美国,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劳动力相对美国价格较低,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使纺织品成本降低,价格在美国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美国市场是高度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后,将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的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纺织品部门的产出将会受到影响。中国的纺织品对美国形成巨大压力,美国国内纺织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便会在公平贸易的政策下加强贸易保护。

2.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导致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中国纺织品占领美国市场,严重影响美国纺织产业,纺织产业工人收入降低,纺织业作为美国传统支柱产业,从事纺织业的美国劳动者人数众多,工会便会向政府施压,迫使政府颁布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争取更多的选票,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

3.欧美大环境对美国产生的影响使得美对华加大贸易摩擦。

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纺织服装品数量大幅增长,这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引发欧洲对我国展开贸易战,如欧盟重启对华聚酯纤维面料反倾销调查,对纺织服装品要求产地证明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美国对华纺织服装品的态度。

(二)从我国自身考虑

1.中美贸易长期不平衡。

表现为中美双方国际收支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同,美国用的是“原产地”原则。这就将中国从香港或者其他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都算入中国,美国用的是到岸价格,与中国的算法差了运费和保险费,美国也没有包括他们优势的服务贸易。

2.国内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导致摩擦产生。

中国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企业多以小型为主而且分散,缺少市场竞争力;大型企业大都缺少核心技术,跨国资源配置能力不强。中西部差距依然较大。配套原材料发展比较缓慢,普通纤维产品生产量较大,产能增长较快,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种多样化纤维却比较短缺。纺织产品生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中,且竞争十分激烈;而高技术含量的纺织品生产较少。

3.中国纺织品生产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渤海湾地区和山东。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纺织生产企业利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大量生产。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产品出口主要是定牌、贴牌加工,缺少自己的优势品牌。有些纺织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参考文献:

[1]洪涓,张家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2]王世平,赵春燕.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5,22

第5篇: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开放经济;出口退税;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

开放经济条件下,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困扰着绍兴县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纺织企业,集群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调整问题

(一)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演变历程

出口退税指一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税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是世界上纺织品第一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纺织品出口退税问题一直是个热门问题,相关政策调整相当频繁。自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退税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98年1月一2004年1月。这阶段国家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4次调整。加大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目的在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出口。1998年1月,国家将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由6%上调至11%;1999年1月,又将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3%;同年7月,出口退税率由13%上调至15%;2001年7月,国家将棉纱、棉布、棉制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5%上调至17%。

2004年1月-2008年8月。这阶段国家对纺织品出口退税率采用下调政策,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贸易摩擦,提高出口质量。具体进行了两次调整。2004年7月,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5%、17%下调至13%,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2006年9月15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

2008年8月至今。2008年,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国家频繁地调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短短1年间,4次上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2008年8月,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11月,将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2009年2月,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4月份则提升到16%。

(二)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调整对绍兴县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的。但具体效果并不是均衡地分布于各个地区。绍兴县作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县,有必要考察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其产生的影响。

1历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数值来源和处理方面

历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数值总体由国家税收总局税收法规库相关文件整理,但由于国家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调整并不是每年调整一次,而是根据经济形势需要适时进行调整,而且其调整并不是都针对全体纺织品,还涉及纺织品结构问题,因此文章采取了以下几点处理方法:(1)年度内有不同的出口退税率的处理。这类数值。以不同时段出口退税率的时间为权重进行加权处理。例如,2009年,国家于2月1日和4月1日实施不同的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分别为15%和16%,当年的出口退税率分为3段:1月、2-3月、4-12月,各占权重分别为1/12、2/12、9/12。其中1月份用2008年最后一次调整税率14%计算。(2)涉及小部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数据处理。这部分数值以该类纺织品出口占纺织品出口比重加权处理。例如,2001年7月1日。国家将棉纱、棉布及其制品退税率调整为17%,其他税率仍为15%,这个政策持续至2004年1月,因此以2002年数据说明。该年棉制品占据纺织品出口的40.65%,即为17%税率的权重,其他59.35%则为15%的权重,数值来源于当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3)涉及几乎全部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调整的数据处理。这部分数值不做加权处理,近似取代为全部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如2008年11月税率的调整,涉及纺织品出口大类,因而近似为当个时间段税率。

2出口退税率与绍兴县纺织品出口增长率相关性分析

出口退税率对绍兴县纺织品出口增长率的影响程度,可以用一元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其中,纺织品出口美元价按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折算成人民币价。另外,由于出口退税效存在时滞效应,文章考察滞后一期纺织出口增长率的效应。回归结果如下:

Yt=-1.66+14.54Xt-1

t=(-3.09)(3.75)

p值=(0.018)(0.007)

R^2=66.78%

D-W=1.56717=14.07P=0.007

其中,Y1为本期纺织品出口增长率,Xt-1,为滞后一期出口退税率。

从回归结果上看,回归系数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拟合优度为66.7%,不是很高。这是因为文章集中于出口退税率与纺织品出口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没有考虑影响出口增长的其他因素,如GDP、汇率的因素。D-W值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方程不存在白相关问题。

回归结果表明,出口退税率对绍兴县纺织品出口增长率有显著性影响,出口退税率每上升1%,下一年出口增长率增加14.54%。出口增长率对出口退税率变化非常敏感,由此反映绍兴县纺织品出口对出口退税率依赖程度很强。

出口增长率对出口退税率依赖现象在短期内可以解决外在冲击的威胁,但长期依赖出口退税政策来扩展外贸实际上并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最终难以培养出市场自适应、自调节的强势企业,不利于产品高级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运用好、把握好出口退税率杠杆效应强度成为一项严峻的课题。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此后,危机持续发展,导致大批美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最终在2008年9月升级为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逐步向世界扩散并影响实体经济。2008年3季度,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外向度较高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口型企业订单急剧缩减,数以万计企业纷纷倒闭,绍兴县纺织企业也难逃厄运。10月7日,全国最大的印染企业——绍兴“浙江江龙控股集团”轰然倒塌。10月11日,绍兴最大民营企业,亚洲最大PTA供应商——“浙江华联三鑫集团”停产,濒临破产。数天之内,两家绍兴当地龙头企业相继“挂号”,一度引发当地纺织业私营业主们的恐慌,

金融危机对绍兴县纺织业的冲击,在柯桥纺织指数的外贸指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柯桥外贸景气指数和销售额指数从2008年6-9月不断攀升,到9月份达到相应高位,分别为1877.03和2748.5。金融全面爆发后,两外贸指数,特别是外贸销售额指数陡然下滑。2009年3月,外贸景气指数下降为938.75.较2008年9月份下降了49.99%。外贸销售额下降指数先对滞后,到4月份跌入低谷,下降为851.48.但波动幅度更大,较2008年9月下降了69.02%。另据统计,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1-2月,纺织服装整体自营出口降幅大于全国14.2个百分点。其中,面料类出口5.7亿美元,下降29.9%;服装出口4107万美元,降幅较小。下降10.9%。

金融危机虽对绍兴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但在2009年4月份以后,短短8个月左右时间,处于集群区的绍兴县纺织产业开始实现适应性调节,柯桥外贸指数在波动中逐步上升。2010年前2月,纺织服装出口额达10.67亿美元,同比增长74.89%,外贸出口强劲反弹,显示了集群强大的生命力。绍兴县纺织产业能在金融危机面前迅速反应调整,一方面离不开政府部门的规划调节,但更为重要的是来自集群区多年来形成的一种自适应调节机制。这种机制助推了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是集群发展升级的根本动力机制。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问题

第6篇: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摘 要] ATC(Agreement on Textile and Clothes)即《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简称, 随着2005年1月1日ATC有效期的终止,国际纺织产业贸易进入后ATC时代。实施超过40年的全球配额制度基本终结,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向自由化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美国、欧盟等主要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WTO成员国全面开放了纺织品服装市场。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的分配基础开始由配额向竞争力转变。很多一直受配额限制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的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发挥的空间,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了较大的增长。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后ATC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 后ATC时代 纺织品服装贸易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纺织行业快速发展。棉纺、丝绸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化纤生产能力和化纤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毛纺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棉纱、棉布、丝和丝织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昵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纺织工业三大最终产品服装、装饰用纺织品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服装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纺织品服装出口1471亿美元,进口181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59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达到65.0%,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36.0%。按出口交货值计算,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仍占工业销售产值的73.1%。2006年,行业城镇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0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纺织业投资同比增长22.6%,增幅有所回落,服装业投资同比增长46.7%,化纤业投资同比增长22.9。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回落,中西部地区投资有较大增长。 从我国纺织产业的出口市场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三者合计占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0%,服装出口总额的51%。非配额地区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对非配额地区(包括欧盟、美国、土耳其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出口共计609.4亿美元,占服装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增幅达到31.1%,远超过配额地区。随着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重设配额限制,我国在市场多元化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韩国、越南、加拿大等国加大了出口的力度。服装贸易中,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和衣着附件三大类商品出口额分别增长47.9%、25.4%和15.8%。其中棉制、化纤制和毛制服装的出口增长都比较快,增幅分别达到46.6%、31%和20%。丝制服装出口下降6%。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是棉制服装和化纤制服装,增幅分别达到22.6%和20%。服装中的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进口分别增长5.1和8.3%,其中棉毛制和化纤制服装的进口增长较快,增幅都接近10%,棉制服装进口增长6%,只有丝制服装进口下降。2007年1月~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亿美元,增长21.7%。表1和2分别显示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主要进出口市场统计情况: 下面就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及世界市场上的地位进行分析: 1.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 (1)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最大供应国,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多年来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加入WTO也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1985年纺织品出口仅为64.4亿美元,而到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约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4.86%。其中,纺织品出口48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0%;服装出口95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0%。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对全国出口贸易的贡献率已达到20%。由于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纺织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已越来越高,目前对外依存系数在40%以上,是我国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产业。因此,纺织品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nbs p; 图1 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总额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2)纺织品服装贸易是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尽管纺织品服装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有所下降,但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大幅顺差始终是支持全国贸易扭转逆差局面和维持顺差增长的中坚力量。2002年贸易顺差为43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58%,是净创汇的行业。2005顺差超过了900亿美元,占同期全国贸易顺差1018亿美元的90%。2006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顺差额为1259亿美元,增长28.6%,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中所占的比重为70.9%,比上年减少了25.2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对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3)纺织业对我国就业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对大批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农村城镇化,促进解决二元经济,为工业反哺农业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责任。2011年工业普查结果,纺织行业中法人企业达14.3万户,从业人员达1338.8万人,包括其他类型的单位,国内纺织业现有直接就业者1900万人,间接就业者超过1亿人。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出口企业3.5万家,就业者约630万人。《2006年1-12月纺织全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06年1月~12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全行业企业数量为39422家,行业整体从业人数1030.25 万人,同比增加3.95%。ATC的终止给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已有所显现,面临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我国纺织业也在进行着结构调整,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2.我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 我国纺织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近25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全球的地位逐年上升,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排名由1980年的第十位跃居1995年的第一位,至今己是连续十一年排名第一,而且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6年7月24日,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表《世界贸易报告》中对纺织品贸易的评述认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比重已占全球24%。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和汇率变动影响,2005年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仅增长5%。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了21%,略高于2011年,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比重达到了24%的新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见图2。 资料来源:WTO官方网站 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地位比较重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国内方面,虽然宏观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仍存在许多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因素,如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工成本提高等因素均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再者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创新设计能力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纺织工业的外部环境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长期以来,棉花购销实行垄断经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国内价格往往背离国际市场。国际方面,外贸问题政治化趋势日益明显,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世界范围内纺织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很小,在配额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时,过度竞争很难避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然受到一些特殊条款的制约。例如2005年4月,美国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出口的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棉制及化纤内衣自主启动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调查程序,5月美国又在一周之内先后两次宣布对我国主要纺织品实施特殊保护措施。同年4月6日,欧盟不顾中方多次坚决反对,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对华纺织品特限措施行动指南》。4月24日,欧盟宣布对我9种纺织品依据 指南予以调查,并称其他几类产品也将列入密切监控清单。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加拿大、韩国、印度等国相继完成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保条款”的国内立法。土耳其、南非、巴西、厄瓜多尔、阿根廷等都以不同形式对我国纺织品采取限制策施,或发出预警信号;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贸易壁垒依然存在。配额取消之后,贸易壁垒尤其是非关税壁垒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保护工具。除了质量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也对我国纺织业服装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7篇: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作者:董奎勇 付淑英 于伟东 刘双琪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中国则拥有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l3。我国已经加入WTO对二者间纺织品贸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纺织品服装出口发展模式,中国正处于从服装出口期向高级织物和服装出口期转化的阶段,其特征是以向发达国家出口服装为目的,并逐渐增强面料生产能力。丽美国则处于衰退期,工厂和职工人数明显减少,很多方面出现贸易逆差,加工趋向海外生产。所以,二者之间的贸易结构有很强的互补性。美国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区,也是化纤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主要出口棉和化纤。中国服装出口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亦不例外,以服装为主。 1中国从美国进口纺织品结构 按照产品用途,把纺织类商品划分如下:原料及服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和服装四类。其进口金额结构如图1所示。 1_1原料及服用纺织品 从图l可以看出,原料及服用纺织品是中国从美国进口额最高的产品。而这一块中最主要的份额为纺织原料,达94(见图2)。 棉、毛、化纤长丝和短纤中原料占相应类别比倒都很高,分别为98.dd、81.17、92.90显然,美中贸易是以美方出口纤维原料为主,中方在原料上存在较大缺口。就原料种类丽言,其所占份额见图3, 其中棉7d.25,长丝11.98,短纤13.53。 从美国进口的原棉约占我国进12"原棉总额的1/2,美棉流向中国和中国棉花市场的放开,将使棉花的价格、标准、销售形式与国际接轨,竞争加大。所以,进口价格、种类和数量应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外汇。 我国的化纤产量虽然在1997年已跃居世界第一,但仍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约占原料和服用纺织品进口额的1/4,尤其是差别化和功能化产品。由于新原料短缺,制约了国内面料创新。我国前期化纤发展主I要体现在新建和改造项目上,即超大规模的生产能力、高效低耗短流程的生产工艺和均衡稳定的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在此基础上,化纤发展的重点不再是量的扩展,而是质的提高,即主要体现于产品的性能开发、提高技术含量和增加附加值方面,增加超细、复合、改性、高仿真和特殊功能等差别化纤维的研究和相应加工技术。 1.2产业和装饰用纺织品 我国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每年约进口0.5亿美元。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特种织物和材料,生产能力和设备能力不足,需求量大。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l0年国内产业用纺织品需求量将由2000年的173.8万吨增长到282万吨。这种状况将导致国内产业用纺织品进口量持续提升。故国内应尽快解决产业用纺织品自给率。其一可促进国内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其二可减少外汇投入和增加劳动就业率,这方面应着重发展蓬盖类材料、栽培基材、土工织物、医疗卫生保健材料、工业用材料、建筑、环保、防护材料、包装材料、骨架材料和汽车内饰材料。 装饰用纺织品目前也存在较大问题,基本上是引进国外现成的设备和技术,仿制其花色、品种和风格为主,科技含量低。在品种、功能、设计和系列化上所做的工作较少和滞后。在花色、组织的CAD和模拟加工上几乎为零。 2中国出口美国纺织品结构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以服装为主,装饰用纺织品也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是地毯和毛圈织物),服用和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例很小,其结构见图4。服装和装饰用纺织品大都是大众化或一般产品,这种出口结构反映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水平 2.1纺织原料和服用纺织品分析 纺织原料及服用纺织品出口中,主要是织物出口,约占该类产品的90,其中棉织物占70,短纤织物占20。 棉制品是该类产品中出口额最大的品种我国从美国大量进口原棉,而出口初加工织物,从生产链和利润的角度上说不够合理,棉类产品的后整理和加工仍较少。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出口缺乏竞争力,是棉纺行业的主要特征。棉纺行业在压锭的基础上,应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配套进行纺纱、织造和后整理的改造,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增加精梳纱、高支纱知针织专用纱和无梭布织机的比重。 美国消费者比较偏爱天然保健的麻类服装,但我国出口额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国内加工处理水平的限制,尤其是未能有效解决麻的粗硬和刺痒问题。另外.麻制品出口受时的影响,1997年麻制服装的流行,使我国出口美国的金额增长了1/3左右。 我国是世界上麻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苎麻、亚麻、黄麻原料生产和纺织加工能力以及产品的出口均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21世纪,绿色环保产品将主导世界消费的新潮流,这将为具有绿色产品之称和天然保健功能的麻类纺织品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2产业和装饰用纺织品 在该类产品出13中,主要是装饰用纺织品,其中铺地制品出口额为9.6亿美元,占我国该类出口总额的40,床上用品出口额为3.6亿美元,占我国该类出口总额的l5。 产业用纺织品出口量在低水平徘徊不前,大约占该类产品的10,进口量居高不下,反映出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市场和国内在该行业发展的可能.应引起有关方面的研究和重视。 2.3服装 在近20年的发展中,中国服装业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有利契机,凭借丰富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取得了快速发展,服装竞争力系数始终排名第一。就类别而言,服装出口见图5,针织服装比例不高,约占服装出口额的1/4,以棉和化纤为主;机制服装中以丝绸比倒最高,化纤和棉次之。这说明美国消费者偏好天然纤维服装。美国服装消费有休闲倾向,针织服装和机织服装基本平分秋色,而我国的机织服装比例却较低,亟待提高。 20世纪9O年代初,我国对美国出口一套西服(纯毛花呢),价格最高为dO美元/套,即使征收100的进口税,也不过80美元。美国市场上一套269美元的西服是我最高价格的6.7倍。即使季节性削价,降到99美元,也比d0美元高1.1d倍。如何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品牌进而提高价格,是高附加值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重要问题。’ 3中美纺织品进出口比较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中,其总的结构形势如图6所示,在原料,尤其是棉花上,美国具有较强的优势,其出口额约是中国出口额的95倍。从价格来看,棉原料和化纤的单价都明显高于中国出口,相对而言,中国的毛纱、棉纱价格具有优势。在服装贸易中,中国的出口额远高于美国出口,平均价格上,中国出口也是高于美国,其中针织、机织服装分别为美国出口的2.72和1.7,i倍。但美国出口服装为其中、低档产品,且附件比例大,降低了单价。我国出口的却是我国高档产品,平均价格不具有可比性。我国每年进口数量很少的美国高档服装才能真正反映出中美服装业的差距,如男西服便服套装,1997年中国从美国共进口4件,平均单价为280.25美元/套,而同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同类服装的单价仅为l2.25美元/套。策性 4配额限制 我国是美国双边纺织品服装的最大供应国.出口美国的纺织品占全美纺织品进口量的l5。速成衣占其进口成衣的17。在配额制度下,只有我国的配额利用率达到100,香港、印度、巴基斯坦达到95%以上,印度尼西亚、泰国、盂加拉国等国达到80,大多数国家尚不到80,甚至60%。在历次签订的中美纺织品贸易协定中,中国配额的年增长率逐年下降,配额类别涉及所有纺织品和服装,配额挪用、借用与留用的可能性下降。 美国是对我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纺织品配额被取消,美国仍会出台其它的贸易保护措藏限制中国。1997年7月美国就以“非法转口”为由,单方扣减中国纺织品配额1O万打同年墨西哥公开宣布对我国1O大类4000多个品种的货物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根据三国协同一致原则,美国、加 拿大可根据墨西哥的裁决直接对我受罚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不必做反倾销调查。这一切都会为中国对美国纺织品出口增加困难。 5对策 美国市场是世界也是我国主要的纺织品和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把握各类纺织品的结构,保持和扩大原有市场,开拓新领域,至关重要。但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对我们不利。拟实施的对策为: 5.1高国产面料生产,合理安排原料进口我国国产棉的产量很大,每年又大量进口原棉,主要是因为国产高级棉比倒不高。事实上,在原棉收购中对一些问题,如含杂、不匀等加以注意,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采用国产棉的积极性。化坪一生产则应提高其技术含量,增加功能化和差别化纤维的比重。 5.2提高服装档次,增强出口创汇率 2000年1月到6月,中国在美配额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中所占的份额为g.3g,而进口数量仅为7.03,表明中国对美出口的单价水平、产品档次已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尤其是意大利、法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丝绸服装在美畅销,应积极把握机会,防止无序竞争,保持丝绸大国的地位。 5.3开展境外加工,合理利用配额 我国在美配额有限,应充分利用,把其分配给利润最高的产品。我国服装生产加工技术已经具备了向海外扩展的条件,可考虑在不受配额限制的国家设广。一方面可绕过配额限制,另一方面,地域的便利,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市场信息,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第8篇: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文旨在运用事件分析法来考察国际社会对我国纺织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前后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变化,根据事件分析法对事件的定义以及事件窗口的严格要求,本文选取了2003年12月24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就针织布(222类)、胸衣(349/649)及袍服(350/650类)等三种纺织品进行特别保障措施的公告作为贸易保护事件,该公告宣布上述类别产品自提出磋商之日起进行为期一年的配额限制,设限期限为2003年12月24日—2004年12月23日。为何本文没有选择2005年我国纺织品贸易摩擦最为频繁的一年作为研究样本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数据的完整性,尽管2005年有“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年”之称,但是,由于贸易数据资料的相对滞后使得对这一阶段的贸易保护措施的研究目前只能停留在定性讨论层面。第二,事件的独立性:这是一起独立的贸易保护事件,且在事件期内美国没有再次采取其他贸易保护手段,即保证了除贸易保护事件之外,估计窗口与事件窗口的贸易环境具有相对连续稳定性。此外,前文已经证实,原配额制度取消对我国一直深受配额管制的纺织品出口大国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如果以2004年的数据作为“正常贸易”去估计2005年的纺织品贸易缺乏合理性,有低估正常贸易的嫌疑;同理,入世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作用也非同小可,因此,如果对2002年前后的贸易保护事件采取事件研究法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产品选择的典型性。基于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纺织品贸易结构的分析表明,服装类产品不仅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服装类产品也是我国纺织品中贸易摩擦比较频繁的产品,因此,分析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服装类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第四,贸易保护手段的常规性。特保措施是继反倾销之后国际社会对我国纺织品使用的第二大贸易保护手段,在今后的后配额过渡期内,国际社会也极易对我国纺织品发起特保调查,因此,结合新时期的贸易保护形势进行贸易保护影响研究具有时代意义。第五,贸易国别的典型性。美国是对我国纺织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最早、数量最多和设限最严厉的国家之一,美国也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始作俑者,美国对我国纺织品的种种制裁行为在国际社会上都具有错误的示范效应。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选取2003—2005年期间的这次“特保”事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考虑到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数据以月为统计单位,且在2003年12月24—2003年12月31日期间直接受本次特保措施影响的纺织品进出口数据也比较少,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不大,因此,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定义的事件期为2004年1月1日,估计窗口为2003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事件窗口为2004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由于上述设限产品的月度出口数据难以收集,故按照商品分类法将它们依次归类到60章、62章、63章,在设限期间美国没有再次对上述产品实施其他贸易保护措施,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60章、62章、63章纺织品,所有出口数据均来自中国经济数据库统计资料中心。

根据我国对美国月度纺织品出口数据计算出在事件窗口和估计窗口期间的增长率,用出口增长率指标代替原始出口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尽管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同时,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又表现出一定的季度波动或月度波动特征,部分产品的出口周期性特征还特别明显,因此,用同比出口增长速度取代实际出口金额更具有客观性和实际意义。借用一般事件分析法中对正常收益和超常收益的定义,本文转化为正常贸易增长率和超常贸易增长率,以出口贸易研究为例,正常或预期贸易增长率就是指,不存在贸易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相对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我国对美国出口纺织品的增长率,简记为NE,正常贸易增长率是通过一定的理论模型估计得到的。异常贸易增长率就是指在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期间的实际出口贸易增长率,简记为AE,月度异常贸易数据可以直接从中国经济数据库中得到;超常贸易增长率就是指正常贸易增长率与异常贸易增长率之间的差额,简记为ANE(ANE-NE-AE),这里采用正常贸易增长率与异常贸易增长率的差额主要是考虑到在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下,因出口贸易受阻一般会出现出口增长率降低,因此,超常贸易增长率一般为正数,且数值越大反映了贸易保护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影响就越严重。

实证研究

事件分析法的核心环节就是计算超常贸易增长率,而估计正常贸易增长率又是计算超常贸易增长率的关键。常用的预测正常贸易增长率的方法有三种:市场模型法、市场调整法和均值调整法。有的学者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三种方法不存在太大差异;也有人指出,均值调整模型尽管操作简单,但缺乏理论基础;还有学者认为,研究结果的好坏与使用方法以及数据来源和事件的划分规则等诸多因素有关,不过,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市场模型法的使用频率最高,应用也最广泛,研究结果也比较令人满意。借鉴前人的经验,结合我国纺织品对美国的实际出口情况,本文将采用市场模型法估计正常贸易增长率。

市场模型假设某一产品的正常贸易增长率与市场整体贸易增长率呈线性关系,市场整体出口贸易增长率用我国对美出口的各章纺织品增长率的简均值表示,那么,正常贸易增长率的线性估计模型为:(略)。

采用OLS法对(1)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产品正常贸易增长率的估计模型如下:(略)。

NE3t=0.52064+0.283485AVERt(4)根据正常贸易出口增长率与实际贸易出口增长率就可以计算出各章纺织品在贸易保护措施实施期间的超常贸易出口增长率,计算公式为:(略)。

由于正常贸易增长率是通过回归方程估计得到的,并非真实数据,故在上式中用“∧”以示区别。据(5)式计算贸易保护措施实施期间的超常贸易增长率。平均超常贸易增长率为:(略)。

超常贸易增长率主要是反映在事件期内贸易保护措施对具体某一章产品的出口影响,平均超常贸易增长率是反映事件期内贸易保护措施对所有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累计平均超常贸易增长率则反映了较长时间内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整体纺织品对美国出口的影响,由此可见,采用平均超常贸易增长率和累计平均超常贸易增长来反映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则有助于消除个别产品出口贸易的波动性,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可信性。

由表1可以看出,美国采取特保措施之后,第一个月我国纺织品对其出口增长率同比降低了0.09%,尽管这一数字本身并不算太大,但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基数较大,因此,如果从出口总量来评估,我国纺织企业因此而造成的贸易损失约3.45亿美元,在特保措施实施的一年内,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同比增速累计降低了4.23%,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相当于2004年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总量减少了17亿美元。由此看出,无论是单月出口还是累计出口,贸易保护措施都严重抑制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增长。

尽管平均超常贸易增速与累计平均超常贸易增速从样本均值的角度反映了贸易保护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制约作用,但是,没有反映出各章产品的出口增长率的分布特征,为此,还需要对AANEt和CAANET1,T2进行显著性检验。根据统计学原理,在各章纺织品的出口近似地看作相互独立以及各章纺织品在不同时间段的出口贸易也是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可以对平均超常贸易增长率与累计平均超常贸易增长率进行t检验,具体来说,平均超常贸易增长率的检验方法如下[21]:(略)。

累计平均超常贸易增长率的检验方法为:(略)。

t检验结果显示,平均超常贸易增长率仅在1、3、9月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月份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累计平均超常贸易增长率全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应拒绝原假设,即累计和平均超常贸易出口增长率均为0的假设,因此,本文认为从总体上贸易保护措施的确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产生了消极影响。

分析与讨论

为了更加清晰地揭示特保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制约作用,本文还绘制了累计平均出口增速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对比图,如图2所示,两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反映了贸易保护措施的累计制约程度越来越强。

本文还对贸易保护实施之前和实施期间我国纺织品对美出口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平均出口增速及其方差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之前,先做这样的假设:由于受特保措施的数量约束,我国受限纺织品对美国出口的平均增速在特保期间将会有所下降,非受限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将不受影响或继续加快,同样,在特保期间,受限产品的出口高峰期与出口低谷期之间的增长速度的差距也将会有所缩小,非受限纺织品的出口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将较大[2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3),“特保”期间我国非受限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速继续上涨,增幅为1.4%,但受限产品的出口增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最大的为60章产品,平均每月降低了0.82,62章产品降幅最小,平均每月降低了0.05。由于受限产品是我国对美出口的主打产品,出口比重一直占我国对美出口总额的60%以上,因此,总体上2004年我国受美国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出口增速同比下降了8.8%。另外,统计学中方差反映的是观察值与平均值之间的离散程度,故通过对比贸易保护前后月度出口增速的方差变化可以推知出口贸易增速的波动幅度,计算结果显示,受限纺织品在“特保”之前的出口增长率的方差均大于“特保”期间的方差,整体出口增速的方差也表现出同样的变化特征,由此来看,实施贸易保护以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的波动幅度要比保护之前小一些,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贸易保护措施抑制了我国纺织品的“过度”增长,在贸易保护措施的管制之下,即使是出口高峰期也不可能出现自由贸易时期的出口峰值,相当于人为地压缩了出口峰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得贸易保护期间的出口增速波动幅度较小。

此外,特保期间和特保结束后我国纺织品对美国的出口情况统计显示类似的结果。2004年12月23日特保措施到期,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依然把特保措施结束时间推迟至2005年1月1日(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这段时间内美国尚未正式再度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从平均出口增速可以看到,我国各类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幅度都比较大,出口增长的波动幅度也较特保期间大了许多,反映了出口产品在高峰期的出口增长能力又重新得到了释放。综合“特保”前后及“特保”期间各类产品的出口表现,再一次反映了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负面影响,同时我国纺织品在特保之后对美出口增长的强劲表现也从侧面反映了原配额制度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阻碍作用[23]。尽管本文尚未就其他贸易保护事件进行详细的实证研究,但我们仍然可以由此感受到国际社会的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严重影响。

第9篇: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美;纺织品贸易;阶段;前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40-02

1 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现状

纺织品贸易作为多年游离于自由贸易的特殊贸易品,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世界各成员国一起就纺织品贸易签署的协议,纺织品贸易可分这么四大阶段:关税管理阶段、多种纤维协定 (MFT) 阶段、纺织品与服装协议 (ATC)的纺织品配额阶段、完全的自由化阶段。

中美纺织品贸易始于1784年,获得蓬勃发展始于中美贸易正常化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经历1784年~1984年、1985~2001年、2002~2005年、2006~2008年以及2009年以后的完全自由化五个发展阶段。在1784年~1984年期间,由于中国经济不景气,同时美国不给与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对美国出口纺织品呈缓慢增长;第二个阶段(1985~2001),中国纺织业大力发展起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与服装的生产国与出口国。在中国加入了“多种纤维协定(FMA)”,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下,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开始迅速增长,美国成为中国第三大销售市场。但在这期间,美国利用“多种纤维协定(FMA)”单方面采取行动限制纺织品进口。中美之间曾多次签订了中美纺织品协议,规定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的年增长率1%~6%严厉的数量控制,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规模从1981年仅12亿美元到1995的48亿美元,2000年达到65亿美元的增长,这个阶段增长趋势较为缓慢;第三阶段(2002~2004年),中国成为世贸成员国,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下,中美纺织品贸易以2001年为转折点,这期间增长趋势则相对较快。2002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纺织品出口额扩大至2003年的118亿美元,2004年224.07亿美元,增长速度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对美出口年增长率2003和2004年达到22.46%和22.2%,2005年高达53.91%。进口比重占美从2002年的15.65%扩大到2005年的25.12%。第四阶段(2006~2008年),中美纺织品处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结束,世界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大国,本应该回归自由化的纺织品贸易受到了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阻挠.中国纺织品处于完全自由化阶段之前的过渡期。

2 中美纺织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国内原因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在一、二阶段由于一方面中国纺织产业起步较晚,产能有限,另一方面我国还未加入世贸组织,中美纺织品贸易规模、矛盾及摩擦都相对较小,中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不太突出。在三、四阶段,中国纺织业强大起来,到目前为止一直成为世界,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中美纺织品贸易在迅速扩大的同时问题日渐尖锐,特别是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执行晚期的新旧交替时刻。

(1)市场的缺陷问题。

中国政府对纺织工业市场已取消绝大部分的审批制,已经具有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市场机制体制仍不完善,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一,市场调节不够灵活,很多时候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其二,市场准入问题导致了投资过度问题。我国纺织行业绝大部分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各种纺织类的产品容易进入,导致了纺织业恶性竞争。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常规纺织产品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利润率越来越低。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太多,造成生产企业多规模偏小的特点,利润率由过去的3.6%降到2004年的3.32%。市场缺陷带来了纺织品贸易恶性竞争和对美过度的依赖性。

(2)纺织业的“三高”特点引发的中美矛盾问题。

中国纺织业存在“三高”特点。一是我国纺织业及其出口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高。从就业来看,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部门的直接就业者就高达1900万人;二是纺织业出口对美国市场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服装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达20.14%,2007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依存度达到20%;三是中国纺织业对美出口增速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美纺织市场占有率增长速度。2002年以前,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几,5%~6%,2001~2002年稍高,平均占到9.2%。但自2002年以后,市场份额迅速扩张,从2002年的12.1%扩张到2005年的25.1%,市场份额以每年约3%扩张。另一方面表现为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速度快上。

2.2 美国及国际的外部原因

(1)美国贸易规则的二重性。

从美国贸易历史可以看出,美国的贸易策略采取了双重标准原则。在有竞争力的产业里,美国是极力倡导自由贸易的,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能够挑战它们产业的一些产品,就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世贸规则无不是美国倡导自由而又留有保护政策的缩影。

(2)国际纺织产业竞争的剧烈性。

纺织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剧烈。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多是对美国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的大国。墨西哥、东盟、中美洲一些国家也都是中国现实或者潜在的竞争对手。美国纺织品市场虽然巨大,但总容量是有限度的。中国要想扩大对美出口,就必须挤占他国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区域组织协定,美国会加大对加勒比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进口。美国无论出于政治还是经济目的,都会对中国纺织品进行限制。

3 中美纺织品贸易前景分析

3.1 中美纺织品贸易持续稳定增长,中美贸易规模向平衡方向发展

(1)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持续稳定增加。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历史来看,今后一段较长时间里,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出口持续增长。在纺织品摩擦高峰期,中国纺织品依然以其强大的竞争力,对美出口保持着较快的增长。2005年高达53.91%,2006年在《备忘录》协议下也达到20.8%,尤其在2007年中国纺织行业在诸多不利因素下,仍保持了生产较快增长,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2007年1~10月,增长23.3%。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从2005年的25.1%增长到31.9%,占美进口份额持续保持第一。当前中国纺织工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着力以科学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建设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预计中国纺织工业在未来5~10年中将保持稳定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就中国目前的产能和竞争优势而言.对美纺织品出口还有很大潜力,在美的市场份额还可进一步提高。

(2)中国对美进口将会增加。

中国向美国进口纺织品服装有较快增长,尤其是棉花等纺织原料进口呈大幅增长。目前,美国纺织服装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产业转型,已由低端产业转向高端产业发展,在高档次、高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服装业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档服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从美进口增长快速。

3.2 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执行结束前后,中美纺织品贸易战硝烟四起: 2004年签署的《伊斯坦布尔宣言》 要求对中国纺织品继续实行配额制至2007年;同年美国连续1O次设限调查中国纺织品; 2005年5月美以 “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若干纺织品正式设限。最后以《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宣告战争的结束。纵观中美纺织品发展历程,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都不是一帆风顺,美国对纺织品的保护一直伴随着贸易的开展。特别是今后,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4 结论

在未来一段时期,要加大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实现中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笔者建议,中国广大纺织企业及政府、协会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加强制定纺织品进出口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促进规范经营。

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后,国家采取行政手段限制和规范企业贸易行为将越来越少,纺织商会要根据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情况和对外贸易敏感度,做好两个方面的调控:一是投资选择问题。对企业纺织品项目投资准入,提高准入门槛,防止在在低层次上重复建设;二是对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劳动保障等情况,在商务部支持下,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国际上认可的行业准入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品牌战略为核心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继续推进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发展节能、差别化和绿色环保型产品,逐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坚持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意识,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可循序渐进地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提高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国际著名纺织服装品牌的成功经历无一不在说明品牌在维持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可供选择的纺织品品牌战略选择一是像绿地投资一样,从无到有地创建国际性品牌,这有利于民族品牌的创建,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巨额的投入;二是收购国外纺织服装企业,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品牌与销售渠道。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策略,但国际化运作的风险较大。

(3)加强建立企业及政府间的协调和磋商机制。

中美纺织品贸易潜力巨大,但摩擦和矛盾从未间断。在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配额管理职能已经消失,其工作重点应放在行业有效竞争秩序的培育、出口规范秩序的建立及协调能力上,同时要提高法律服务水平,组织好企业应对国外各种贸易壁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秩序方面的监督作用,形成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有序发展的有效外部监督及协调服务机制;加强政府间的高层磋商对解决中美纺织品摩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2003~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尤其在2005年初的中美摩擦的高峰时期,最终能以中美《备忘录》的签署而告终,实现了双赢局,这是中美双方政府协调努力的结果。该协定无疑为中美以及国际摩擦提供了积极的典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晓林,赵放.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品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06,(7).

[2]李娜.入世后中美纺织品贸易变动情况浅析[J].经济论坛,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