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精选(九篇)

议论文的三要素

第1篇: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

一、走出议论文的写作误区

大部分人认为写议论文就是论点、论据、论证要素齐备。论点、论据、论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要素”观点雏形最早出现于1922年出版的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几十年以来,在议论文教学中一直被沿用,人们已经渐渐形成了思维定式。潘新和教授站在理论批判的高度上,批判了“议论文三要素”,并发表了《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他认为“议论文不是有论点就成,它需要的不是任意的论点,而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作为要素,它要有明确的实质界点。其次,论据更不能称为要素,论点与论据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再次,论证是动词,应称为论证过程或方法,与其他两个名词要素并列不妥。”潘新和教授认为,议论文的“三要素”影响深远,弊大于利。他通过批判反思“三要素”后对议论文“三要素”进行重构。他认为,重构是走出以“形式(论证)逻辑”定位、以“证明书”(证实)来建构说理系统的迷津。“三要素”的认知取向,不应是文本做浅陋的结构、形式(推理方法)上的规范,而应做功能、本质上的规范。他提出了议论文的“价值性”,“发现性”、“说服性”。潘新和教授对于“三要素”重构的观点一提出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反对者认为新三要素,不太符合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实际能力,这样的要求,只能成为议论文写作的教学方向而不能成为目标。反对者还认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不能刻意拔高,高中生都在十八岁以下,现如今学生都在学校学习,没有太多社会经验,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内在和外在,确实是为难他们了,不能硬赶鸭子上架”。

不管是对于议论文写作改革持支持态度还是反对态度,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现在通过高考作文阅卷,我们可以发现普遍现象,学生为了“取悦”批改试卷的老师,大部分写的作文是模板作文,就是所谓的“三段论”作文,毫无新意。写关于励志的举例子都是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等;写关于历史的举例子都是司马迁,屈原等。引用材料出现了“审美疲劳”“堵车”现象。正因为在高考这根严厉的“指挥棒”影响下,学生不敢写,老师不敢教,大家都被束缚在已有的思想下,教师鼓励学生写所谓的“保险作文”,就是那种可以得中间分数的作文,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写的都是“三段论”的模板作文,开头一段排比,中间列三个观点,结尾呼应主题。这样的议论文写作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锻炼,写一百次也是一样的效果。

二、写创新性的议论文

写具有创新性的议论文,需要学生思维的突破,使思维能开出最美的创作之花。现在高中生写作文,常常以使用华丽的辞藻为傲,错认为情感是唯一的价值,而不知道把它升华为理智。议论文离不开概念和逻辑的紧密联合、贯通,以及对矛盾的具体分析。议论文讲究概念严密,主题明确,不要转移,不要被相邻的概念牵走。夏D尊说过:“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写议论文,一定要有深刻的思考判断,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深入分析。深入分析材料,是深刻思考问题的前提。不少学生错误的认为,议论文要得高分,就要有排比句,有亮丽的例子,开头要文采华丽等等,其实这些只是花边的修饰,关键是要对材料做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例如,写“水”,一般都会写水的可使用性的价值,从而想到水的宝贵,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发展水利工程等等,学生应该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要学会从相关的事物去引发思考,这样可以找到更宽阔的思维空间,可以扩展的写,联想的写,“水主沉浮”联想到“水与人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联想到“水与政权”,“溪水汇入到海”联想到“积少成多”,“滴水穿石”想到“持之以恒”等等,再如,“雪化之后是什么?”,“雪化之后变成水”、“雪化之后能滋润大地”、“雪化之后是水滴从屋檐滑落的瞬间”,“雪化之后是春天”等等。这样写不仅新颖而且产生美感,使人能产生审美的愉悦。

创新性不只是学生应具备的思维品质,也是应具备的性格品质。学生在写作文时应积极主动的创新,让思想自由的放飞。高考作文评分特别划出一个“创造”等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创新性的重要性。写具有创新性的议论文,需要学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才能成为智慧健全的人,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属于个人思想和意志,大方的成为真正的人,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创新性作文通俗地讲,视角要独特、立意要新颖,情感要真挚、思想要深刻、语言要含蓄等。写创新性的议论文,要真实,新颖,灵活,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命题创新,可以巧用歌名,广告名,修辞,文言;语言要创新,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语言富有个性了,文章才有新意。

三、写贴近生活的议论文

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们学业负担沉重,在学习中,渐渐远离了生活。学生没时间去关心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缺乏生活的基本体验,这就使得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没有什么话可以说,没有什么感情可以抒发,导致写出的文章空洞且虚假。例如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品味时尚》、《拒绝平庸》,从题目就让考生无法着笔,“时尚”似乎离高中生活很远。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当代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和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新理念。“生活”在新课标中出现了不少于二十多次,由此可见,作文写作也必将要回归生活。

议论文写作需要生活的再现。作文来自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怎样才能写出贴近生活的议论文呢?首先,学生要认识生活,作文的内容其实十分广泛,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介绍,政治理论研究,生活及生活经验介绍,风俗人情,对山川河流自然风光的描绘等等。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有关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从而对历史与现实、时代与人生、社会与自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从中了解、认识自身,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学生需要在生活中愉悦,学生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除了学习外,还需要休息娱乐。娱乐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文体活动之外,在空闲的时间读些短小且精悍的、赏心悦目的文章,可以消除学习中的疲惫和烦闷,学会阅读,能使人增进智慧,获得生活的乐趣,增进身心健康。最后,学生要学会提升生活。在自然界和人类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事物。高考的主题大多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性的思考,学生通过观察生活,通过文字使得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在作文中得到提升和深化。这样学生写出的议论文,就会摆脱空洞和虚构。

写贴近生活的议论文,需要学生的真诚,能够贴近自我。好多学生的议论文写起来像在“喊口号”,写关于人生励志的主题,论点大都是“拼搏需要坚持”、“拼搏需要理想”、“拼搏需要勇气”等等,这样的组词造句可以写出十几个,论点空洞,论据又能举出什么真诚的例子呢。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深刻的本质的,深刻的、本质的反映必然要求学生要真正的走进生活,而不是走近生活。所以学生在写作中,要积极主动的体验生活,说真话,谈真实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只有捕捉到生活场面、生活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具体的题材氛围中,学生才能避免写虚假作文,写出的议论文才具有说服力。

总言之,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议论文的写作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学生们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了,缺乏创新性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只有敢于创新,写贴近生活的议论文,才能真正的贴近自我。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思导疑,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改革教学方法,不能束缚在传统议论文的写作方式中。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我写故我在[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

[2]彭小明,刘亭玉.写作教学模式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杨海棠.诊断式作文教学探索与教例[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

[4]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第2篇: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1―0117―01

作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瓶颈,特别是作为对学生综合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体现的议论文更是需要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在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力消除议论文教学中的瓶颈,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出现的一些错误,如观点和论据之间缺少逻辑关系、素材可信度低、观点片面化、滥用排比和比喻、偏离论题等进行矫正,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一、论点提出的技巧

论点一般具备原因和结果两个要素,原因和结果相辅相成,如果题目给的是原因,考生应该设定一个结果,如果题目给的是结果,考生应该分析其原因。原因和结果的位置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把握这两个要素。

要将原因和结果两个因素良好地结合并表现出来,就要求学生熟练应用类比的技巧,运用类比可以巧妙地提出观点,把一些不容易接受不容易理解的观点推论巧妙地表现出来,降低理解的难度,展现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让人容易接受并深深认同,提高议论文的可信度。

比如《孟子・告子上》中,作者用“舍鱼而取熊掌”这种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的观点类比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让人对生和义的取舍的观点深信不疑,赞同作者的观点。

二、 论据运用的技巧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包括“什么人”、“做什么”、“什么结果”三个要素。它的叙述原则即紧扣论据三要素,将与要素无关的多余内容删去,保证论据的简洁明了,特别要注意的是论据的叙述和记叙文的叙事之间的差别,不可以将论据写成一个故事,这样会显得论据极度的繁杂,内容中无用的文字太多。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正例反推的技巧来进行论据的叙述。所谓正例反推指的是进行反面论证的时候采用的论据是前面正面论据的反向类推,这样就可以给人一种新鲜之感,是文章出彩的一大技巧。除了正例反推,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反例正推,同样可以达到文章出彩的效果。

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一段中,“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是这段中的观点,前面采用了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八个论据,这八个论据紧扣论点,除了论据三要素以外没有别的内容,毫不拖沓,显得简洁充实,而且自成,使得人们眼前一亮,文章的新鲜感扑面而来,很好地回避了文章呆板的顾虑。

三、 论证的技巧

一是类比论证。类比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观点形象化,使得论证形象而生动。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素材,以确保将类比推理运用到得心应手程度。素材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此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素材积累的技巧。可以指导学生每天记一条新闻,并加上自己的简短评论;可以进行卡片素材记忆法,将有用的素材进行分门别类,可以分为励志篇、好学篇、社会现象篇、自然现象篇等,并做成简单的卡片,这样查找记忆就简单便捷多了;也可以指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将自己的读后感、素材涉及可能运用的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剪贴收集素材,素材剪贴本的制作有益于缓和紧张的学习氛围,经常翻阅素材剪贴本也有助于素材的累积。当素材积累到一定的度的时候,学生进行类比论证的时候,就可以很熟练地巧借事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3篇: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

在高考时,如何在有限的卷面和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文字用好事例,达到充分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的目的,这确实是大有讲究的。下面就谈几点论据的选取原则,明确论据选择的要求。

一、针对性

我们在选择论据时,第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所选的论据必须能为中心论点服务,观点与材料要保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论据时,必须紧扣中心论点。

有的材料内涵丰富,运用时要仔细斟酌。同时,即使是同一个事件,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就会造成论据与论点的脱节。因此,选择材料的主旨必须与论点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如作文题目“学会放弃”,有位同W是这样写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孙东林、孙水林已被大家所熟悉。春节期间,哥哥孙东林为了赶在大雪被封前把农民工的钱送到他们的手中,不幸车祸,身边一家五口人全部遇难。弟弟孙水林为了满足哥哥的遗愿,准时把钱送到农民工手中,钱不够,就掏上自己和母亲的钱让农民工凭良心拿钱,兄弟俩的做法让全国人民深受感动。

哥哥因为放弃路途的艰险,选择坚定自己信念,让农民工得到了钱,他选择的是一条让人尊重的道路,他的选择虽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即给别人带来了幸福!

这个事例明显的针对性不强,它倒是更适合“诚信”这个话题。

二、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原则,就是在选择论据时,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论据典型,立论才有特色论据有代表性,才能体现立论的本质意义。如2004年北京一考生的《宽容是阳光》中指出:“卡耐基认为,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林肯总统对待政敌素以宽容见称,他主张当敌人变成朋友时,难道我不是正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潘家铮认为那些反对过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情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进发出生命的潜能……”大量典型论据的运用,使本文的论证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人与人之间是要多一点宽容的。”

议论运用的论据宜选用名家名篇的言论和事例,而凡人琐事是很难体现典型性的。范围狭窄、概括力不强的事例用得再多也是很单薄的,当然论证的力度也就比较小,往往缺乏说服力。

三、新颖性

现在的作文非常强调创新,议论文也同样如此,若总是用一些陈词滥调,这很难激起他人阅读的欲望。在写“顽强拼搏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个话题时,有的同学写到“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取得了‘五连冠’的佳绩:张海迪病病缠身,高位截瘫,但她顽强拼搏,学会了多种外语,翻译、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可见,只有顽强拼搏,才能克服困难,走出逆境,走向成功”。这段例证确实真实、典型,能证明中心论点,但是陈旧、不新颖,读起来味同嚼蜡,给人知识面不广、视野不开阔的感觉。

那么如何创新呢?我们可以通过新颖的论据使议论文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新鲜的论据可以使文章增添色彩,使文章透露出新的气氛,符合阅卷者的心意。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养成勤看报纸,勤看电视新闻,勤听广播,勤注意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闻的良好习惯,就可以接受很多新的信息,变成文章中的新鲜论据。如果在作文时没有很新鲜的论据,也可以从旧的材料中去发现新的,避开别人用过的,选别人没用过的。

四、真实性

第4篇: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议论文的写作越来越成为高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从高考作文的角度来看,议论文成为考查的常见文体,也是考查高中生语文综合能力运用成熟与否的标志;另一方面,从高中生发展来看,无论是未来走向大学的学习乃至走向社会发展,说话的条理性、简洁性与说理性等,都会对高中生未来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加强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与训练,指导学生加强阅读积累素材,增强学生议论文思维培养,是改善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的有效途径,也是高中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针对学生议论文写作不足,在新课程下改进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方法与训练,增强学生议论文写作兴趣,强化素材积累与运用,从而改变议论文言之无物或空洞的现状

高中生写议论文,最典型的通病就是言之无物。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浅阅读已然成为社会阅读风气,过多吸人眼球的信息,高中生几乎不加筛选就加以吸收,这占用了学生的大量阅读时间,而且这种筛选的信息还不能成为议论文的写作素材,由此弱化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因此,新课程下高中议论文写作首要条件就是改进教学方法与训练,指导学生加强阅读积累素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演讲和辩论的方式来改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习惯。通过学生自评、大众评说与教师点评三者结合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强化。如围绕着学习《边城》来展开一个时代的命题辩论――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好还是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好?因为来自《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与熏陶,与来自现实一线城市的便利,很容易构成议论文写作的素材。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学生因为立场选择的差异,就必然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与积累,这在客观上必然促进了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而即使不参与辩论过程的学生,也会在观看辩论过程中积累下写作素材,从而为议论文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辩论点评过程不仅可以素材积累,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一来,课堂辩论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而且能利用点评环节对学生阅读进行引导。由此可见,加强学生议论文写作教学方法的革新,对学生写作兴趣与知识积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新课程下突破议论文说理性不强的困局,结合学生实际,利用范文指导学生优化议论文写作过程的条理性,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使学生议论文写作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高中生写议论文条理不清晰、说理性不强,是另一常见的困境。这反映出学生思维训练不足,其主要体现在观点论述不清晰、逻辑层次不强,只有依附于材料来进行写作,从而使议论文的整体结构零散而杂乱。要引导学生走出这种困局,就要加强教师在学生议论文写作过程的指导,通过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进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从条理性和思维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才能使学生从习惯上改变这种状况,推动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从笔者的经验来看,要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与条理性训练,可以从多方面同时进行。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通过课文的学习分析,达到示范作用。教材每篇课文的选入,都经过了专家的精挑细选,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安排与说理上,都是很好的范文。如结合贾谊《过秦论》的论述层次分析,不管是条理性还是思维能力,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启发。其次,通过学生作文分析,对学生进行思维与条理训练。学生的作文是议论文思维训练与条理训练很好的材料,通过对学生作文条理的不同安排,对说理材料的不同选择与调整,作文的效果就体现出不同的水平与层次。这不仅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维与条理训练的重要性,而且通过这种作文分析,对学生思维与条理训练提供了参考价值。最后,要让思维训练与条理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语文教学不管是课文学习还是作文教学,都要从思维能力培养和条理性进行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能培养起一定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下,语文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细心观察与琢磨学生议论文写作现状,有针对性地从素材与思维两方面来加强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从而改变学生议论文写作言之无物、言而无理、言之无序的现状。因此,新课程下的议论文写作,要以思维训练来梳理思路,以素材积累与运用来扎实基础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使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提高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从而逐步改变新课程下议论文写作教学难、作文难、精品少的情况。

参考文献:

第5篇: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

“科学素养”可概括为三部分:一是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二是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三是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科学素养”比“科学素质”和“修养内涵”意义更广、层次更深,它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等。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高中阶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在于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相关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将科学与人文巧妙融合,其既包含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阅读知识及文史常用知识等,又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因此,通过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多种能力方面,例如: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归纳和演绎的能力、类比和推理的能力及查阅资料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等。由于“科学素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更要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创造力。

三、培养“科学素养”的三个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和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包括辩证的思维方法、多种逻辑思维方式和具体的学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三个培养“科学素养”的策略。

1.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可通过论述类、人物传记类等文本的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宇宙的边疆》《凤蝶外传》和《动物游戏之谜》等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认识科学的发展,畅想宇宙的秘密。又如,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时,教师既可让学生感受“传承”和“探究”的意义,又能使学生体会逻辑严密的语言的魅力。另外,在教学《宇宙的未来》一课时,教师既可让学生憧憬宇宙的未来,又能使学生感受作者对科学的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高中语文教学如果能准确把握学科中“科学素养”的主要方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就能使高三阶段的语文教学兼顾多种文体的个性阅读方法,体现学科思维的共性。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化繁为简,又可使学生迅速找到合理的思维路径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2.利用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议论文的写作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传授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然后引导学生将各种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包括:提炼论点、展开论点,对论据材料进行取舍、阐释、论证和评价等。系统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更能培养学生敏捷、灵活、深刻和独创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合理利用因果关系”(高三写作训练专题)这一内容时,教师既可通过对“溯因究本”的分析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仔细思考和深入分析的能力,又能启发学生结合以往所学,归纳审题立意、分析说理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又如,在一次作文课上,在出示《房祖名心怀感恩》这一例文后,学生立刻发现其论据未能围绕论点进行分析,导致道理没有阐明。此时,教师可让大家思考:为什么房祖名心怀感恩就能促其成长?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运用“溯因究本”的思维方法。于是,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找到原因,从而完成了这一例文的修改和补充。这样,学生掌握了“溯因究本”的思维方法。之后,在“课堂练笔”环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溯因究本”的思维方法将分析引向深入,最终达到仔细分析、深入思考的目的。

3.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批判的精神及创造意识,因此,教师可配合教材,设计适应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践、探索、质疑和创造。例如,教师可结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中的“儒道互补”和“佛理禅趣”两个单元,设计《试论“儒释道”三家对中国文人的影响》等论题,并组织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以探讨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鼓励学生在尊重史实、尊重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又如,教师可结合社会调查、演讲比赛、读书大赛和辩论赛等活动,既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勇于质疑和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最终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6篇: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教学策略 记叙文 议论文 散文

语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改进作文教学方式,结合写作教学内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写作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围绕写作教学中的三种重要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开展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活动。

一、记叙文要做到言之有情,以情动人

记叙文是写作的基础文体,也是学生练习最多的文体,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和事情叙述两类,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的一种文体。教师对于记叙文的写作要点的讲解,应注重细节描写,要求学生以情动人。学生对细节刻画形象传神,既可以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又可以将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

1.抓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精髓,是文章成功的关键。写作中关于人物细节的描写很多,如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等。但是无论哪个细节描写,都要以细节中包含的神情打动读者。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眼神的几处描写:“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此处的“间或一轮”和“活物”准确而形象,将祥林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和没有精神寄托的情形描写得入木三分,令人感觉祥林嫂可怜又悲哀;“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此处的“泪痕”和“没有精神”的描写,为祥林嫂以后的悲剧命运和巨大落差埋下了伏笔,让人不禁心生感叹和唏嘘。这几处眼神的描写,为《祝福》这篇文章增色不少,是作品的亮点所在。

2.真情流露。优秀的记叙文不但要观察入微,注重细节描写,还要以情动人,让读者的心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而波动。学生如何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记叙文中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生活中感人的瞬间,随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以后记叙文写作的素材。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乡下的田间地头,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辛;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抗震救灾的视频片段,相信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和冲击,同时灾区人民和救灾队伍团结一心、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会感染和鼓舞学生,让学生明白灾难无情人有情;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在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的老人,感受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这些场景或者是学生在影视中见到的,或者是生活中常见的,只要学生用心观察和体会,就能写出饱含深情的文章,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二、议论文要做到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难度最大的基础文体,同时也是高考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文体。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的时候,要抓住议论文写作的重点: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1.学生要丰富写作素材。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总觉得无话可说或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这是因为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得太少,思想缺乏深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教材和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有关的信息,丰富写作素材。同时,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多动脑、勤思考,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思路,在议论写作中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2.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是有鲜明正确的观点和坚定的立场。教师要在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和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是非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多看事情积极向上的一面,这样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才能有正确的立意,才不会出现“以缪为正”的现象。

3.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说理的方法。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要指导学生围绕论点,将论据一一列举、层层展开,使论据对论点的证明和推理严谨、系统、全面。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的写作并不是论据越多越好,论据太多会使文章杂乱、有理说不清。议论文论据的关键是精而细,抓住主要的论据,将道理说透,这样既能使文章结构紧凑、言之有物,又能让读者认可自己的观点,相信自己的论断。

三、散文要做到言之有序,形散而神聚

相对来说散文是学生最能自由抒感的文体,最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要让学生抓住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1.讲究立意。散文要讲究立意。学生在写作散文时,无论是叙事还是状物,都要真实抒发自己的感情,体现自己的立意,让读者明白自己的情怀所在。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发散性思考和想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多角度的挖掘,积累独特的思想感悟。如透过风景的优美,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透过花草的兴盛和衰败,感叹生命的轮回等。

2.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可以为散文写作插上翅膀。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不但要指导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联想和想象,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天马行空地想象,这样学生的散文才会内容深刻、立意独特。

3.提高学生抒情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要学会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做到情景交融,以景吸引读者、以情感染读者,让文章显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至情至性,这样才能使散文有学生自己的风格和烙印。

总之,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自己细致观察、积累素材和丰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覃波.论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Z1.

第7篇: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

其一,就是“感知――理解――实践”。“高效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感知、理解、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要适应符合这一规律的要求――以感知为基础,以理解为重点,以实际运用为目的。

其二,就是“读、议、用”。读就是要求学生变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它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感知课文内容,读是感知的基础。议是推动学生理解文章的催化剂。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能更好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善于点拨,还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用”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要以训练为主,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三,就是突出“文章写的什么”、“怎样写的”。这“两点”是融于以上各环节之中的。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写的什么”。譬如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中议论的中心等。在理解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怎样写的”,如记叙文的叙述方式、描写人物的方法;说明文中说明的层次、方法;议论文中论证的方法等。

现以学习《背影》为例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及操作。

一、感知课文,采用以“读”为主,引导“写的什么”。教学中可结合听说互动,让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齐读、个人读、小组读等。这样以读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写什么”,达到以下学习目的:1.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通过读学生能顺利口述四次背影的情景。3.对课文刻画背影的情景能深切感悟。4.了解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如何刻画出来的。

二、理解文章,主要引导学生讨论,突出“课文是怎样写的”。第一,可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重点句子的作用。第二,可引导学生讨论重点字词的意义和作用。如引导学生理解“我”看到父亲三次背影,流了三次泪一样吗?在理解和讨论中,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第三,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这一过程主要针对学习目的的要求、学习重点进行的。课文《背影》教学中可灵活安排这样的写作练习:你在家是否留心你父亲的背影,是否能用自己的笔写出来?

第8篇: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

进行必要的构思训练,在思考、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场创作”情境,既可避免写作过程中不必要的错误,又有效地提升了同学们的言语及思维能力。构思训练的具体流程如下:

一、根据材料提炼立意,训练思维的聚合性

近几年高考作文思辨性的材料作文成为主流,无论叙述型还是观点型的作文材料。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这是一个以聚合思维(又叫集中思维、收敛思维)为主的过程,需要在发散的基础上概括,在概括的基础上分析、比较,领悟材料的内涵,提炼出写作的“观点词句”。

如何提升聚焦思考能力?首先要采用审题三步思维法:简扼概括、深入探究、综合比选;其次注重表达交流,动笔前充分研读材料,可三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让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深入发展;最后还应渗透于日常的阅读中,注重对文本中哲思语段的品读领悟,也可补充“每日哲思语段”要求在发散的基础上提炼中心,使聚焦思维训练常态化。

所谓审题三步思维法是指:无论叙述型材料或观点型材料,先用最简的文字概括出材料中的各种现象或观点,然后探究现象后的原因或本质,揭示观点后的内涵,最后在比较鉴别中抓住重点、综合权衡立意,力求综合材料中正反内涵,体现思辨特征。

如2012年安徽卷“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作文,文题是一段叙述性材料: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审题三步思维法图示如下:

二、根据立意个性拟题,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所谓心动神怡第一瞥,好的题目恰如文章的眼,能在第一时间抓住人心,使读者折服,这样的文题虽是偶然所得,却也积淀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个性思维,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独创性。作文构思课上要引导学生在明确立意的基础上个性拟题,互相切磋、展示、修改,使之趋于最佳。

好题目的要求有三点:准确贴切、简洁凝练、醒目隽永。好题目的拟写也有一定的方法,拟题的技巧主要有四种,分别图示如下:

作文构思的拟题训练可以在课堂集中展示交流;简单的文题也可课堂拟题,鼓励想到好题立即写到黑板上。实践表明,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经常会有学生带来一个个意外的惊喜。所以大家要珍惜这样的教育契机,不要文章写成后再对题目作枯燥的评讲,因为这样一来你早已失去创作的激情。

三、根据观点联想素材,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它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文章的中心明确了,题目有了(也可暂放一边),接下来最重要的事就是开启大脑,搜索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占有丰富素材是议论文写作必备,素材源于平时的阅读与积累,体悟与反思(光看不练的素材难留印象)。

议论文写作素材有理论性素材与事实素材,前者包括名言警句、作品精华,后者包括人物言行、社会事件。作文构思发散素材时,要从感性素材入手,从阅读中的文化经典、社会生活中的人事、以及相关名言警句等几个素材积累模块正反展开;也可从其他方面多角度发散,再由感性到理性,提炼各个角度发散出的“小观点”,为文章展开富有层次的具体论述准备。仍以上面的文题“公民的担当”为例,素材发散图示如下:

四、根据观点拟写思路句,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议论文以其清晰的结构、缜密的逻辑彰显理性之美。作文构思时要注重训练这种行文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思维能力,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便是根据观点拟写思路句,并交流改进,使之更合逻辑。思路句包括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每一个逻辑层次的领起句,这种领起句不同于提纲中的观点句,而应是一种既有可读性(要吸引读者,常采用生动的句式或修辞,使句子凝练而有表现力)又明确的个性表达,其中的过渡句、小结句常独立成段,视觉上会更清晰明了。

思路句写作要先将议论文的结构范式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充分掌握后即可尝试。议论文的结构模式除传统的并列、对照式,更适合学生采用的是“规范层进”与“自由层进”式。“规范层进”是指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中某一点或几点逐层递进地展开;或文章主体部分由“分析问题”写到“解决问题”,即由“是什么(为什么)”写到“怎么做”。结构清晰明了,一般有语言标志,即以“小论点”来提挈结构全文。

第9篇:议论文的三要素范文

关键词:会议;筹办机构;信息沟通结构;社会网络

1 引言

会议是指三人以上参加、按照一定的规则、为达到一定目的进行的交流活动(武少源,2006)。不同类型的会议运作模式不同,但具有信息密集型活动,前期筹备时间长,实施时间短等共性。筹办阶段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对会议的成功举办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这个阶段,筹办人员需要通过分工与合作,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处理大量高密度的信息(戴聚岭,2007),完成定位品牌、确定类型、邀请发言人、组织参会者、选择会址、布置会场、安排食宿等一系列工作(Astroff,Abbey,2002)。筹办机构内部建立了以信息传递而非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实物的输入和输出为基础的合作结构和模式。现有的会议研究,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会议策划者选址的影响因素。早期研究主要使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最早研究会议选址问题的为Fortin等(1976),他们提出了10个影响会议策划者选址的因素。McCleary(1978)认为,会议策划者最关心的是会场容量、服务人员素质、额外服务、食物质量、成本、地点的可达性以及购物的方便性。2000年以後,更为复杂的定量研究方法(如多元回归分析)逐渐得到广泛运用(Lee,Back,2005)。Baloglu和Love(2003)采用定量研究法,阐述拉斯维加斯成为会议规划者喜爱的会议城市的主要原因;陈劲甫和萧玉华(2008)通过模糊AHP法,研究了国际会议主办单位在进行会议选址决策时考虑的五大评估指标的权重。

二是将会议策划者选址同与会者的满意度相结合进行研究。Kim和Kim(2003)研究了75位国外会议策划者关于韩国首尔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的影响因素和满意度因素,分析得出五项影响会址选择的因素和五项满意度因素。Choi(2004)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参会者整体满意度及再次选择的因素,发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会议室的质量、酒店人员素质和住宿质量。

三是会议策划者的决策研究。Comas和Moscardo(2005)发现,对策划者来说,影响会议决策的重要因素比较相似,并指出这些因素的重要性随着会议的类型而变化。Jago和Deery(2005)研究了会议决策过程中各个会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且提出了值得关注的影响会议决策的因素。

可以说,现有研究对会议目的地和会议服务提供者如何满足与会者要求、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以及如何与会议的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具有启示意义。但现有研究多选取会议筹办过程中某一环节(如目的地选择、会址选择、服务营销某个链)进行研究,并未考虑会议筹办全过程以及会议筹办机构内部信息沟通合作对会议绩效的影响。事实上,会议的筹办过程,整体上是一个持续性的、以信息沟通为合作基础的、涉及多个工作板块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会对会议召开顺利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微观角度上看,会议筹办机构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具体而零散的;但从宏观角度上看,所有具体而零散的信息沟通是否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构化特点呢?基于此,本文从内部信息沟通角度,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会议筹办过程为时间轴,研究会议筹办机构在信息沟通结构方面的特点。

2 研究思路

结构研究本质上是结构内部关系总和的研究。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内联结和分裂的模式(Wellman,1988),是对行动者之间关系模式的抽象表达(Nadel,1957)。因此,要从整体角度研究信息沟通的结构特点,必须要先从微观角度了解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关系。关系研究的视角有很多种,已有70多年发展历史的社会网络方法,能够通过量化表征揭示关系结构。此方法可以应用于研究从小范围群体到整个系统在内的一系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组织(约翰?斯科特,2007);研究者能够追踪信息的横向和纵向流动,识别其来源和去向,并鉴别出流动过程中的结构性限制(Lee,Back,2005)。因此,本文主要借助社会网络方法研究会议筹办机构内部的信息沟通结构。

本文选取2009亚洲能源论坛(首届)的筹办机构――亚洲能源论坛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为案例研究的对象。论坛于2009年8月8日至9日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菲律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界政要、企业家和专业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代表等800余人出席了论坛。该论坛是首届会议,其秘书处信息沟通网络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完整建立过程,论坛涉及到政界、商界以及学界的合作,筹办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因而秘书处的信息沟通结构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本次研究仅关注秘书处内部的信息沟通结构特点,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及其相应的计量方法,以首届亚洲能源论坛秘书处为例,研究会议筹办机构内部的信息沟通结构呈现的特点。

3 研究方法

3.1指标选择

社会网络方法为研究整体结构特征提供了两个重要的计量指标,一是密度(density),描述结构中实际关系的数量与所有可能存在的关系的数量,可以用来反映信息沟通结构的紧密程度;二是中心势(centralization,又称网络中心性),可以用来描述信息结构整体向结构核心成员靠拢的程度。密度和中心势共同反映信息沟通结构的凝聚程度。

3.2数据收集

本研究数据收集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档案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查阅档案,掌握论坛基本情况,包括主办方、承办方、合作方和支持单位的情况,秘书处的领导层级及工作分工等(见图1)。

图1从左至右的三列,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会议工作阶段进行划分。左边列,是一般会议活动需要经过的3个阶段;中间及右边两列,分别从项目管理角度和具体工作内容角度进行划分。通过查阅档案可知,秘书处的工作始于主办方拟定了论坛的整体构想之後。该阶段是对方案整体构想的扩展和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是项目执行的基础。“会议执行策划的拟定和实施准备”是秘书处在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另外,通过查阅档案知道,随会议工作的进展,秘书处经历了三次人员变动及工作分工(见表1)。

在完成上述工作基础上,对25位秘书处工作人员进行电话访谈,平均访谈时间为32分钟。访谈主要围绕着他们与秘书处的哪些成员建立了怎样的信息沟通关系,同时结合受访者的回答,机动提出一些访谈提纲之外问题,以期获得更多资料。访谈全程录音,通过整理录音,了解信息沟通网络中所有的信息沟通关系。

3.3数据分析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Borgatti,Freeman,1999)进行定量分析。该 软件要求将文字信息转化成数据信息,以矩阵的形式输入数据,并将其转化为软件可接受的语言。

首先,通过软件绘图功能,绘制出秘书处3次工作分工产生的信息沟通结构的网络图,用以清楚地呈现信息沟通结构中所有的关系,直观地表现出信息沟通结构的规模和沟通关系的密集程度,并粗略地显示信息沟通结构中较为活跃的成员;然後,通过计算功能得出秘书处3个阶段信息沟通结构的密度及中心势;最後,通过将3个阶段的网络图和计算数据与访谈内容相结合,分析会议筹办机构信息沟通结构的3个特点:规模与组成、紧密程度、聚拢程度。

4 研究结果

4.1秘书处信息沟通结构的网络图

图3、4、5是依据访谈资料、使用UCINET6软件(Borgatti,Freeman,1999)绘制的3个不同阶段秘书处信息沟通结构的网络图①。三个阶段的网络图是对秘书处信息沟通结构的可视化处理,是後文关于结构规模和组成分析的基础,并与密度及中心势的分析互为补充、互相解释。

4.2信息沟通结构的规模与组成

4.2.1规模与组成的变化模式

对网络图(图3、图4、图5)进行观察,可知:

从成员上看,第一阶段信息沟通网络图中点数为10,第二阶段为21,第三阶段为23。部分成员在第二阶段加入,而杜(翻译)在第二阶段退出;冯(顾问),孟(贵宾车辆接送和安保组)和维(宴会酒店组)是在第三阶段加入,而志(主办方代表之一)在此阶段(因特殊原因)退出。

从分组上看,三个网络图中的分组有较大变动,每一阶段的分组均比前一阶段增多,愈接近论坛的召开,分组越多,意味着工作内容随着会期的临近而增多。事实上,论坛很多工作都是会前才能进行,比如食宿的安排、翻译的安排、车辆接送的安排及最终设计方案的确定。

综合上面两点可知,随着会议工作的展开,会议筹备机构的信息沟通网络处于变动中,具有开放性(见表2)。

4.2.2变化模式的成因与影响

增减工作组成员

由表2可知,会员组、贵宾组和设计组存在成员数量变动。会员组、贵宾组和设计组部分成员的访谈摘录可以反映出成员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的来说,没什么影响,因为我从头到尾都是负责这个,很了解,其他组有

事基本都找我,没什么问题。

――倩(三个阶段均为会员组组长),2010-4―15

在会员组主要是撒大网拉会员……後来(第三阶段)到临近论坛召开,会

员组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撒大网了,我被调到统筹组辅助鹏……工作没什么影

响,主要是接鹏的指令然後做事。

――珂(第二阶段会员组组员,第三阶段统筹组组员),2010-4―17

加了一些人……没什么影响,交代清楚工作就行了。

――琦(三个阶段均负责贵宾组),2010-4―17

总结访谈可知,增减成员是不同时间段的各个工作组因为需要而作出的调整,这种基于工作需要的成员数量变化基本不会影响筹办工作的进行。

直接更换负责人

由表2可以看出,3个阶段的翻译工作负责人均不同。下面是通过UCINET6软件(Borgatti,Freeman,1999)得出的3个不同阶段的翻译负责人(杜、琬、红)的个人中心关系网络(ego-network)图(见图6、7、8)。个人中心关系网络是从社会关系网络中抽取出来的以某个特定的点为中心而展开的网络,反映网络中某点与其他点之间建立的所有直接关系。

秘书处的翻译工作是持续性的工作,不存在阶段性终止,前一阶段的翻译材料在後面的阶段均会用到,例如发言人的邀请函件、参会者的邀请函件、论坛的介绍资料、贵宾的资料等。同时,翻译负责人个人中心网络(见图6、7、8)显示,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翻译人员的个人网络略有扩大,到第三阶段,翻译人员的个人网络明显扩大,表明,翻译人员作为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需要者,重要性越来越大,翻译工作对秘书处其他小组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多次更换翻译负责人对秘书处的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下面相关的访谈可以例证这一观点。

当时(第二阶段)翻译主要外包,外面的翻译不是我请的,他翻译的我改了一些.很少,可能其他人也改过,不太清楚,不知道他们最後用的是哪一份……以前是杜负责,後来她离开了,就临时安排了我,杜也没有交代什么给我……最後(第三阶段)红负责,主要是安排同传交传,她也没涉及翻译材料,冯审核的时候发现稿件挺多问题,她就开始和冯一起改。应该是这样,具体我也不太清楚……(那有没有一个汇总翻译材料的档案?您有没有交接给红?)应该是没有,就算存了,应该也没给。

――琬(第二阶段为贵宾组组员兼翻译,第三阶段为新闻媒体组组员),

2010―4―12

我接手翻译工作以後,出现了太多问题……冯(顾问)审核翻译,发现了问题,翻译材料混乱,质量差。(翻译)材料经过了杜的手、琬的手,还有琬两个组员,中间还请了外面的专业翻译人员翻译,到最後完全不知道找谁。原来翻的人,说自己翻的东西被改过,又找不出谁改过,原稿也找不到,而且到了最後(第三阶段)工作非常多,大家时间都很紧,也不能找责任了。所有英文的印刷材料都要一份份看,设计组再改,经常跟设计他们一起加班,其实完全没必要。每一份材料经手人都备案,清楚地传递给下一个人就行了。我被调来负责翻译,以前的情况完全不知道,只能大量重复工作……

――红(第二阶段为会员组组员,第三阶段负责翻译工作),2010―4―12

本文仅例举了翻译负责人的多次更换对秘书处工作的影响。事实上,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在筹办会议过程中,临时更换工作负责人的情况很可能发生,会议对工作交接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前後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不善将影响到後面负责人的工作以及相关的工作顺利进行,甚至可能会影响会议的成败。

增加或减少工作组

由表2可知,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再到第三个阶段均存在工作组增加及减少的情况。下面列举了增减小组部分成员的访谈摘要,由此可以得出增减工作组的原因及影响。

只是一个阶段需要做一个阶段事情罢了,大家都能比较好地适应,没什么影响。

――文(第二阶段为策划组组长,第三阶段为新闻媒体组组长),2010-4―15

我是最後(第三阶段)才加入论坛,做酒店和餐饮。(为什么这么晚才加入?)一开始不需要,不过一加入,时间就很紧……会议很多的环节都是相互交叉的,能够合作并把事情做好,多半是取得大家的支持的。

――维(第三阶段为宴会酒店组组长),2010-4―15

一开始(第二阶段)做会员营销,就是拉客户。後来会员组不拉客户了,开始做会员接待,应该也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吧,我就被调走了,跟维做宴会和酒店……信息沟通和换工作没什么关系,只要愿意沟通都可以的。――婷(第二阶段为会员组组员,第三阶段为宴会酒店组组员),2010-4―14

总结访谈内容可知,增加工作组的原因是新阶段的工作需要,减少工作组则主要是由于工作板块结束于某一阶段,同时下一阶段不需要此性质的工作。可以判 断,这种增减工作组的变化模式基本不会影响会议筹办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对秘书处信息沟通结构的规模与组成变化模式、变化原因及影响的分析可知,会议筹办机构信息沟通结构具有开放性。随工作需要,信息沟通结构中成员的数量、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关系以及关系的数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表现在信息沟通结构规模与组成模式的阶段性变化。具体的4种模式包括增减成员、更换直接负责人、增加工作组以及减少工作组。其中除更换直接负责人,另外3种模式都是出于客观工作需要,基本不会对会议筹办工作的进展产生影响。而更换直接负责人对于工作交接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前後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不善将会影响到後面负责人的工作以及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4.3信息沟通结构的凝聚程度分析

结合信息沟通结构的网络图(图3、4、5),运用UCINET6软件(Borgatti,Freeman,1999)进行信息沟通网络图的密度和中心势分析。

4.3.1密度分析

在秘书处信息沟通结构的研究中,密度通过比较网络中存在的关系数量与可能存在的最多的关系数量,反映出结构中成员沟通程度的整体水平,即信息沟通结构的紧密程度(见.表3)。

随着网络中行动者数量的增加,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数目可能不会成比例增加(Bossard,1945)。由于人们都投入到建立并维持某些关系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分配到某个特定关系後的维持时间就更有限,并随着接触人数的增加而减少(Mayhew,Levinger,1976)。因此,密度受网络规模的限制,其保持接触的人数将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而减少。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秘书处成员数量翻倍,而密度随之降低。在第一阶段秘书处成员数量比较少,他们可以与为数不多的其他成员建立联系。而第二阶段随着人员的增加和工作的明确,秘书处成员要建立与第一阶段相同的联系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由于分工已经非常明确,联系的内容也非常明确并受到一定限制,反映为人员大幅度增加之後密度的降低。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成员数量增加两个,但网络密度反而增加,这表明第三阶段秘书处成员之间的沟通程度较第二个阶段变大。在临近会期的第三阶段,工作内容增多,分工明确、细化,需要处理的信息增多,密度增大表明各个工作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沟通增多。临近会期,会议筹办机构内部成员之间建立的信息沟通关系增多,沟通更密切。

4.3.2中心势分析

网络中心势①考察了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一个从外部逐渐向最核心的点聚集的结构。网络中心势的研究是基于网络中的点的中心性的差异②。本文以点入度/出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以及内/外接近中心性为基础,得出秘书处信息沟通网络中心势数据(见表4、5、6)。

由表4可知,根据点出度中心性得出的网络中心势,在第一、二阶段非常接近,而第三阶段明显高于前两个阶段。这说明秘书处信息沟通结构中,第一阶段所有成员向点出度中心性最高的成员靠拢的程度和第二阶段非常接近,而第三阶段的靠拢程度明显高于前两个阶段。根据点人度中心性得出的网络中心势,则是第二阶段高于第一阶段,且第三阶段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这说明秘书处信息沟通结构中,第二阶段所有成员向点出度中心性最高的成员靠拢的程度大于第一阶段,且第三阶段的靠拢程度明显高于前两个阶段。

由表5可知,根据点的中介中心性得出的网络中心势,在第二、三阶段比较接近,且这两阶段的信息沟通网络图的中心势明显高于第一阶段。说明秘书处信息沟通结构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所有成员向中介中心性最高的成员靠拢的程度非常接近,并明显高于第一阶段。

由表6可知,根据点的外向接近中心性得出的网络中心势,在第一、二阶段非常接近,而第三阶段明显高于前两个阶段。说明秘书处信息沟通结构中,第一、二阶段所有成员向外向接近中心性最高的成员靠拢的程度非常接近,而第三阶段的靠拢程度明显高于前两个阶段。

根据点的内向接近中心性得出的网络中心势,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均有明显的升高。说明秘书处信息沟通结构中,所有成员向内向接近中心性最高的成员靠拢的程度按阶段递增。

综合表4、5、6,得网络中心势如下图(见图9):

图9显示,秘书处的网络中心势总体呈轻微波动的上升局势。这说明,随着会期的临近,工作内容的增加,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增,此时,反映在秘书处信息沟通结构的特征是,结构聚拢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即整个秘书处更加紧密地围绕着核心成员进行沟通和合作。由此可知,临近会期,筹办机构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更频繁、密切,同时成员向核心成员靠拢的程度增加。

5 结论与讨论

5.1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社会网络理论,从整体角度分析得知,会议筹办机构的信息沟通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实时性。

开放性表现在:根据工作的需要,信息沟通结构的规模与组成存在阶段性变化。具体的变化模式包括:增减成员、更换直接负责人、增加工作组以及减少工作组。除更换直接负责人外,另外三种模式都是出于客观工作需要,基本不会对会议筹办工作的进展产生影响。而更换直接负责人是由非客观原因产生的,对工作的交接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前後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不善会影响到後面负责人的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工作的顺利进行,严重的可能会影响会议的成败。

实时性表现在:愈临近会期,会议筹办机构愈加紧密地围绕着机构中的核心成员和部门进行更频繁的沟通合作。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结构成员之间建立的信息沟通关系增多,沟通更密切;另一方面,结构中所有成员向核心成员的靠拢程度增加,即围绕着核心成员进行沟通合作的程度增加。

5.2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