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监理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监理概论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监理概论课程总结

第1篇:监理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工程监理 对照教学法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案例分析、现场参观和顶岗实习等,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基本是“一张嘴、一本书”的课堂讲授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独立思考空间,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如何上好该课程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抛砖引玉,以期达到提高建设工程监理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的定位,精选课程内容

根据目前监理行业的组织分工,分为决策层、执行层和作业层。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培养作业层的监理员和资料员。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具备在监理员岗位上进行监理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处理监理工作中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处理监理工作中进度偏差及工程索赔的能力,进行监理过程中资料收集、归类、整理及竣工资料整理的能力。

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大多从事建设工程现场监理工作,所以本课程定位是重点培养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监理员,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是能够胜任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监理员的工作。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上重点介绍建设工程施工中的旁站监理、材料验收、见证取样、监理资料管理、编制与执行《监理规划》及监理人员职业道德等知识,而对监理企业的设立及资质管理、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考试及注册制度等知识仅作简单介绍。

2 选好教材,配以合适的工程实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选择是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由于现有的建设工程监理概论教材多是基本理论的泛泛介绍,缺乏深度和广度,尤其缺少工程案例,其共同特点是概念性、理论性、叙述性文字过多,这与本课程是运用型、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特点相违背,同时也缺乏对学生今后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的具体指导。

我们首先选定一本比较简明扼要,又包括课程基本内容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教学的主线,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要求;然后,针对多个具体工程项目(如选择市政、水利、公路及桥梁等不同类型的工程),收集这些工程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单位编制的《监理规划》(若能同时收集到与该《监理规划》配套的《监理大纲》和《监理细则》则更好),给予重点解剖和对比分析;再配以适量案例重点讲解合同管理和索赔的处理;最后指定一些监理工作手册、监理表格、监理资料汇编和监理工程师网站作为参考资料,以便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

这样进行教学的优点是既紧扣教学要求,又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弥补了现有教材缺乏工程实例的缺陷。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注意力明显集中、能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课后作业也不仅仅是简单摘抄教科书的文字,还能添加一些具体操作措施方面的内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 贯通已学知识,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前期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结合本课程教授的监理知识和手段,开展具体监理工作的能力。同时,从工程监理行业的岗位来看, 监理人员应具备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工程监督管理的实际能力, 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知识(如:施工技术、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经济与造价、建设工程法规、工程项目管理等),介绍这些知识在监理工作中的运用,如:结合材料验收、见证取样和平行检验复习建筑材料知识;结合单元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复习建筑结构种类及选型;结合旁站及隐蔽工程验收复习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知识;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控制复习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及施工技术知识等等。根据该课程实践性强、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特点,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应用时,我们会用较多的时间介绍当前的工程实际案例,而不是仅仅讲授这些基本理论的“意义”、“作用”等文字性的东西。我们还结合最新的工程实际,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如:介绍了自流平混凝土施工技术及阻尼器抗震结构等新工艺新技术。通过贯通已学知识和与时俱进的授课内容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这样就能把课程讲得既深刻又生动,还形成了自己的授课特色;并且能使学生意识到通过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工程监理知识和手段,而且能够综合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自己培养成为工程监理及施工生产两用的高智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4 重视第一节课,提升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力

第一节课上得好与坏、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亲近,进而影响今后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喜爱程度、听课兴趣和效率。内容丰富,表达生动的第一节课,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必要性,培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还可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提升学习本课程的动力。

4.1 重视“首因效应”,做好自我介绍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容易使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教育心理学也十分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的威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第一节课上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塑造,在形象、语言、动作和教学态度等方面力求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让学生觉得老师是认真、负责的,跟这位老师认真学习,定会学到有用的知识。

另外,自我介绍也很重要,要介绍自己的姓名和求学经历、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办公室地址等,这些是最吸引学生的,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师的过去,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

4.2 高屋建瓴,将学生引入课程

第一节课要高屋建瓴,重点介绍课程概况、学习目的和方法,最好不要讲太多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和观看一些工程案例,形象地将学生引入课程。第一节课还可以介绍教师自己当前的科研工作以及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体会到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师的第一节课就成功了。

4.3 开放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第一节课上也不要满堂灌,不要以为学生对本课程还是一片空白、一无所知。当代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应该留出时间和学生共同讨论,并鼓励学生参与,多听听他们对课程以及教师的要求和想法,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自觉性。

5 利用《监理规划》与《施工组织设计》对照教学,加深学生对《监理规划》的认识

《监理规划》是监理三大文件(《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中最重要的一个文件。我们在建设工程监理概论教学中尝试采用《监理规划》与《施工组织设计》对照讲解的教学方法,即:首先选择几个大中型的典型工程项目,分别介绍这些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单位编制的《监理规划》,然后将《施工组织设计》中各施工工艺或施工方案的施工过程,对照《监理规划》中是如何对其进行相应控制的。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施工组织设计》是解决工程该“怎么做”;而《监理规划》是解决工程该“怎样去监督和管理”。

进行这样对照教学,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现场监控方的监理机构必须要根据项目的特点、施工工艺的特点以及监理机构的实际能力水平去编制一套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其监控思想、方法、手段等均要在这个方案(即:《监理规划》)中有所体现,而不是泛泛而谈、空洞无物。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运用板书、电子教案和录像等多种媒体,取长补短、优化组合,重视批改作业和课外答疑等辅助环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和比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比按教材逐条讲解好很多。我们调查还发现,学生在图书馆专业资料翻阅程度和建筑专业网站的使用频度均有了明显提高。

6 结语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课程理论性强,操作性强和叙述性内容较多,不适当的授课方式极易导致照本宣科,并表现为“老师费尽力,学生一头雾水”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积极性。实践表明,采取对照教学法,选用合适的教材,推荐适宜的教学参考书和网站,授课中再多补充一些工程案例,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提高建设工程监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应该要根据教学要求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于特定内容和特定学生的特定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应体现“重组基础、反映现代、融入前沿、综合交叉”的现代课程建设思想。

参考文献

[1] 孟韬,李海南.“建设工程监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9):134-135.

[2] 张迪.高职高专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与建议[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9.

[3] 陈静茹.“建设工程监理”课程教学的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7(2):23-25.

[4] 徐芝纶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编委会.力学宗师[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第2篇:监理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体系;非医学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3.07

1 基础医学概论教研教改现状

1.1 学科内容整合各有千秋

1.2 教学团队组建灵活多样

1.3 课程教学安排相对统一

2 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2.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基础医学概论涉及多门学科,是学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和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背景下,课程整合力度最大的一门课程。要真正发挥该门课程的优势,就必须对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

2.2 规范整合性课程的教学管理

医学类课程整合在各医科院校日益盛行,对此类跨多学科、跨多部门的课程,对教学组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任课教师只是临时拼凑,无法保障教学团队稳定发展,也不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碰撞,此类课程教学法的研究也难以深入。如果没有特定的组织机构,集体备课、教学进度安排、形成性考核等教学环节就容易脱节。我们以非医学类专业的基础医学概论为切入点,探讨一套包括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教学体系,不但规范了教学管理,而且为医学相关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的整合性课程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

3 构建教学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3.1 课程质量标准的完善

课程质量标准是一门课程的灵魂和精髓,合理可行的课程质量标准是所有教学环节能够顺利高效进行的基本保证。通过文献分析、师生访谈、教学实践等途径,总结我校及其他院校非医学类专业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反思,选择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系统性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资深教师,以“集中联合论证为主、分段包干撰写为辅”的形式,反复推敲、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以系统为单位”、“从大体到微观”、“由结构到功能”、“自正常到异常”整合不同学科内容的课程质量标准。

3.2 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由于《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内容跨多学科,任课教师跨多部门,他们除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同时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潜心研习该门课程教学法的精力非常有限,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在任课安排、集体备课、课程考核等教学环节的统筹上相对比较复杂,这对教学组织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保证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团队的稳定发展,由学院成立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组,分管教学副院长兼任组长,统筹协调该门课程的教学,制定与课程相适应的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试讲、教学奖励、教学监控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带领团队成员教学反思、定期外出培训,不断提升该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为省级乃至部级教学团队储备人才。

3.3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我校目前大多数课程的考核仍然采取单一的期末考试模式,尽管有平时成绩或期中考试的要求,但并未真正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难以适应学校学分制管理对学生成绩评定的真正要求。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有关学业成绩评定体系中,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3]。我们围绕非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要求,从考试大纲、题库建设、考试方法等方面,依托校园课程网络平台,探索适合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基础医学概论的形成性考核体系,有效监控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

3.4 课程网站的建设

我校2010年引进G2School课程网络平台,虽然该平台功能强大,但绝大多数课程网站的建设都是基于质量工程评审、中期检查和验收而完善,没有真正发挥其重要的网络教学功能。我们针对课程的自主学习内容,分阶段实现网络教学互动,这对基础医学概论的网站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网站的网络教学资源必须丰富,包括教学录像、教案、课件、课程质量标准等教学资料的制作和挂网;二是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相关的师生,能熟练运用该课程网络平台实现网络互动。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设想通过系列子项目的立项、学院专项经费等途径来加大人、财、物的支持力度。

3.5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于文理兼收的非医学类专业学生而言,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难度大、信息量广的学科,因为并非自己的专业课,普遍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培养学习兴趣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突出专业实用性,不需面面俱到,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可以适当地淡化学科界限;教学导入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各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学情,用他们感兴趣的人事物来导入,如法学专业可以用一个重大医疗事故的病案切入,分析某种致死病因中的结构和功能关联,不但强调了基础医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性,也激发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的动机;课程考核的形式要注重灵活多样性,可分阶段进行网络答题、随堂测验、小论文与期末笔试,甚至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性实验纳入考试成绩,这不但推进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成,也监管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利用网络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制上传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是自己总结的图表知识,可以是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并适当地对优秀资料给予奖励。

4结语

基础医学概论是基础医学类课程优化整合的典范,构建“以系统为单位”、“从大体到微观”、“由结构到功能”、“自正常到异常”的课程教学体系,有助于真正发挥其课程优势,规范其教学管理,实现非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但在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考核形式、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实践效果的评价还较少,我们将通过以后多轮教学运作和教学反思,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王晗,梁平.医疗保险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72-1174

[2] 沈耿,万文成,覃星奎,谢海燕.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2-83

[3]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2008(12)

【第一作者】赵敏(1982~),女,云南昆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有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育管理。

【并列第一作者】范浩(1977~),女,山西省平陆县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化学。

第3篇:监理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1本科工商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不同,本科的工商管理课程不可能完全照搬哈佛商学院的做法.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受教育群体主要为没有实际企业管理实践和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就决定了案例教学在应用于本科教育时,学生通常难以承担主要参与者的角色.即使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组织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也会发现案例讨论的深度与期望值相去甚远.二,施行案例教学的教师群体商业经验较为欠缺.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的教师是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的学术环境中训练出来的,大多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分析案例的思维视角和思维方式,弱化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三,案例教学方法是对传统课堂讲授方法的补充.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给学生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某一理论、观点或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课堂讲授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在传授知识的系统性方面存在劣势.这决定了案例教学很难作为本科管理教育的主要方法,只能作为传统课堂讲授方法的重要补充.基于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特点,案例教学的应用基本上停留在第一阶段,即作为概念或原理的例子、说明来使用.当然,如果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案例研究也可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进行讨论和分析.总体来看,案例在本科工商管理教育中的作用更接近于管理情境模拟文本的解读而非讨论,案例教学的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案例教学的创新模式

为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有必要根据本科管理教育的特点创新案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明确在本科管理教育中应用案例教学的目标.与MBA教育期望学生实现决策模式的转换不同,本科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应当强调对概念或原理在真实管理情境中的还原.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情境中某些现象、问题的抽象概括,剥离了理论或概念发生的具体情境.没有商业经验的学生通常难以迅速地将管理理论与现实情况对应起来,感觉“书上一套,现实一套”,不理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实践价值.而案例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为例,倘若学生能够拿到一个企业管理者每天真实的行程表,就会理解管理者看似普通的工作安排实际上是在履行不同的管理职责.当意识到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紧密关系之后,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

其次,应当选择适合本科教育的管理案例.针对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能力,案例材料应当过滤干扰信息,如可能转移注意力的次要信息,有偏差的、误导性的信息等.案例应描述本科学生易于理解的情境,与所服务的理论情境相近.这使学生易于应用所学理论分析案例,得出一个全面、清晰的结论.以哈佛商学院的案例《阿伦敦物资公司:电子产品分部》为例,本科生通常很难跳出案例叙述主角———总经理罗杰斯的观点,审视案例的叙述材料是否与真实情况相符,客观、正确地诊断企业产生问题的原因.因此,当这一案例应用于本科教学时,有必要改变叙述主角,删减有误导性的信息,适当减低案例分析的难度.最后,设置有利于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鼓励学生自发组织案例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案例讨论专用教室.丰富教师的商业经验,也可以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课堂讨论.以较为简单的问题开始提问,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程开始前告知学生案例分析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比重,案例教学结束后及时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一般来说,对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成绩反馈越及时、准确,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3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在教授全校公选课《管理案例分析》时,笔者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在课程初期,明确告知学生:期末总成绩的80%由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所决定,学期中段会将学生已取得的案例讨论分数公布.通过这种形式的反馈,增强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在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上,每次课程(3课时)讲授一个管理主题,一般用2个课时系统讲授相关概念和原理,1个课时作案例讨论.基于所教授的理论选择相应案例,要求案例文本能够反映有代表性的商业案例,贴合现实的管理情境,并根据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对案例文本进行编写.每3次课程进行一次综合性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和视角分析问题,比较不同观点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在案例研究团队的组织上,鼓励学生自发组建案例研究团队,团队人数控制在5~7人.为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进行案例陈述时,由教师在团队内任意选择一个成员陈述,促使案例研究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投入到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遗憾的是,与国外商学院大多设置案例讨论专用教室相比,国内高校尚无此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开展.强调案例教学对真实管理情境的模拟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譬如,在决策类案例分析时,可以要求学生分别扮演企业CEO、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角色,模拟该职位管理者的决策过程.要求学生进行案例陈述时穿正装,尽量模拟该职位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用语.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使学生能够增加对企业经营的直观认知.

第4篇:监理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课程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70―03

1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课程的发展

多年来,在各级各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是作为三个独立的课程进行设置和建设的。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根据体育运动的发展与新学科的产生、发展,并结合人体运动的科学规律,将《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这三门课程归纳、总结、整合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即《运动人体科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门课是体育专业的年轻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概论》课程与《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这三门课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概论》课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利与弊。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概论》课程将《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这三门课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为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缩短了教学进程。其次,《概论》课程的开设对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全面把握知识体系的能力提高了。弊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首先,因为体育职业院校学生年龄偏小,文化基础较低,致使学生学习困难增多,造成各年级学生在这门课的考核当中及格率偏低,使得《概论》课程的教学难度加大。其次,对实践性教学的标准提高了,开发校本教材和辅导教材时间紧迫,范围宽泛,不确定因素增多。第三,对实验室的设备要求更加全面,对原有解剖、生理和保健实验室的整合难度加大。

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提升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专业特长,要加强《概论》课程的建设,通过改革原有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知识传授与岗位实际工作相结合,重视岗位技能训练。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促进课程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2 《概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概论》课程建设以体育职业院校“训学结合、以训为主、协调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为指导,以运动实践为依据,结合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和营养学,将知识点融入到运动训练的实践中,探究能突出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一步规范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概论》课程建设的目标

《概论》课程建设的目标是紧密结合体育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和认知特点,突出“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强调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运动训练专业所需要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理论,初步掌握课程的认知、操作、实践技能,如:人体主要运动器官在运动中的形态、结构、机能的变化规律,运动处方、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推拿、运动营养调控等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现代体育理念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运动训练专业培养体育职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服务。

4 《概论》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在《概论》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实验能力的紧密联系、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每个模块的每一章节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及时的进行实践实验能力的培养,每一模块的知识讲解结束后,再进行实践、实验能力的强化。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做到:首先,掌握运动中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结构、形态、功能特点的变化规律和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医务监督方法和运动伤病防治的有关知识。其次,能用医学的简单检查方法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医务监督。掌握运动伤病防治的有关知识、一般处理方法、急救、诊断、按摩、营养平衡、运动处方等技能。第三,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树立爱岗敬业、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崇高理想。

5 《概论》课程建设

5.1 教材建设

为使教学内容体现为体育职业院校专业实践服务的理念,针对学生运动训练实践的需要,教材建设应以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为特征,以校本教材开发为中心,设计教材体系和内容,提高教材的实用性。根据职业技能岗位需求,整合课程,重构课程内容,选取高质量的教材和参考书及资料,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使得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与适用性,具体如下:

5.1.1 教材建设要体现为体育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特点

体育职业院校专业的课程教学要体现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重点,突出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特色,为运动训练专业培养体育职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服务。

体育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是运动员、基层教练员、社会体育健身指导人员,因此,《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实践中所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课程教学要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教学训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教学训练质量,促进专项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达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目的。

5.1.2 教材建设要体现体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

体育职业院校学生比其他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相对偏小,文化基础较低,属青少年时期。因此,《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既要反映出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教学训练规律,又要考虑到青少年时期的教学训练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

5.1.3 教材建设要体现为运动训练专业实践服务的教学内容体系

原有的《概论》课程安排未摆脱“完整”、“系统”和“全面”的教学内容模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学内容体系既脱离培养目标又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不能充分反映体育职业院校专业的实践要求。因此,《概论》课程的教材建设要体现为运动训练专业实践服务的教学内容体系。

5.2 师资建设

教师是进行课程建设和实施课程教学的主体,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关键。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水平高,理念先进、重视实践、有凝聚力、科研成果丰富的教学团队,并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是《概论》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

《概论》课程建设中,争取选派中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结构和教研、科研能力,打造一支学术造诣深,动手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教师要到体育行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能针对该课程的建设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注重教学成果的积累、整理、完善和经验交流。为了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应进一步开展和加强双语教学,创造条件,尽快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启用民族教师给汉语班讲授课程。

5.3 实验室建设

过去,体育职业院校分为解剖、生理、保健三门课程的实验室。为了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理论验证、模拟职业实训环境和课程技能操作,还需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一间课程实验室,并投入资金购置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尤其要加大运动营养所需仪器设备的购置,完善实验室的配置与开发。此外,还需要能满足课程实验要求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师。

5.4 教学模式构建

为了使教学内容突出学以致用,将《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知识(56学时);第二模块:人体运动科学规律(16学时);第三模块:运动与营养(12学时);第四模块:运动与恢复(40学时)。《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见表1。

《概论》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体育职业技能为导向,创立“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即融课程与实习、实训为一体,融知识领悟与亲身体验为一体、融知识点与技能点为一体。在这一模式下,提供真实的运动训练专业的实践环境和现场操作的场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对本课程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技能操作的掌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让学生亲身体验,体现出运动训练主干课程为体育职业技能培养服务的理念。

5.5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概论》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基础理论知识“教与学”的传统方式,使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练学结合”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还必须辅以直观教学方法,如:图片、挂图、模型、电动展示板等。

5.6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及相应的教学软件、数字影音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各种相关图片、音像视频资料的展示,以图片、动画、电动展示板等来生动、形象地显示教学内容;以丰富的“声、像、色”从视、听、触觉来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5.7 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对于学生而言,《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这三门课的知识点通过《概论》课程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要达到融会贯通是不可能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概论》课程现有的课时量难以保证教学需要,应分别增加理论和实践授课时数。

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分析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成绩与问题,建立课程建设档案。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观摩、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加强课程建设和其它教学基本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增强课程的管理意识,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

综上所述,《概论》课程建设是体育职业院校教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实用的教材、一流的教学团队、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严谨的教学管理,科学的教学模式,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只要我们扎实工作和总结经验就能把课程建设抓出成效,为体育职业院校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健.运动人体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蕴琨,阎守扶.普通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30.

第5篇:监理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1)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大一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就是《工程管理概论》。《工程管理概论》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作为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势必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引导完全外行的学生认识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清楚地了解工程管理的专业特点、专业内容,培养其专业兴趣,明确专业学习目的,为今后的大学学习做出合理的安排和考虑,甚至对将来的就业和执业也会形成初步的思考。

(2)涉及知识面广,概括性强。由于"工程管理"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知识,而《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该课程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归纳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各相关知识,课程涵盖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包括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力学等工程技术知识,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职能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包括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经济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此外还包括学习方法建议、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与就业领域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很强,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3)团队教学模式。正是由于《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概括性强的特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等知识的更新,在《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改变了如其他专业课程中只有一位教师单独授课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由工程管理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几位专任教师合上该门课程的团队教学模式,即《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不同章节按照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分别由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授课,让更多专业教师及早介人培养学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提前熟悉和了解本专业教师的专业领域和教学风格,而且更重要的是,团队中的各任课教师对自己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将涉及的专业知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传授给学生,同时通过对讲授知识的合理安排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后续专业课程的重复。

(4)课时安排少。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管理概论》教学总学时只有16学时,时间很短,而内容较多,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课程知识结构,并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构建《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总学时由以前的32学时减少到16学时,因此教学计划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根据《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特点,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1)导论,包括工程和管理两大内容。其中工程的基本概念包括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定义、分类、工程系统结构、工程相关学科专业的结构和工程相关企业和建筑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定义及基本职能。重点知识是工程的定义、分类和系统结构,管理的基本职能,同时了解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宜安排2个学时。

(2)工程管理概述,内容包括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工程管理的历史沿革和主要发展趋势、工程管理的行业特点和参与主体、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和建设程序。将"工程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古代、近代、现代的工程管理发展放在一起,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整个发展及特点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并形成对比,加深认识,同时对将来的专业研究有个初步的思考,激发专业学习兴趣。重点知识是工程管理的定义、内涵、特点,工程管理的职能和主要任务,工程管理的建设程序和生命周期,同时了解并熟悉其他内容。宜安排2个学时。

(3)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内容包括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沿革、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与教学安排、主要课程课程设置以及学习方法建议。在讲解这一章的内容时,尤其要注意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如教育部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工程管理"的专业代码、专业方向和学士授予类型做了相应的调整:专业代码改为120103;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从工程管理专业中分离出来,这样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就缩小了;工程管理专业依据各学校的情况可选择授予管理学或者工学学士学位,因此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与主要课程应结合新的专业目录以及学校制订的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讲解。同时在这一章中还应介绍工程管理"四个平台"体系结构及其构建的必要性,避免下一章各个专业教师分别讲授各平台知识的孤立、零散,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专业课程体系。此外,"学习方法建议"这一部分知识也是必需的,首先学好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注重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各方面知识的融合,同时增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遵循学习规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宜安排2个学时。

(4)工程管理的四大支撑平台,分为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和法律平台,具体包括技术平台涉及的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等知识;计划、协调、组织、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职能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和适用性;我国工程相关法律体系,如与工程相关的重要法律、重要法规和规章、规范,工程管理体制和制度等。重点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和法律平台体系结构及各自发挥的作用,即必要性。对后续会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如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等,只强调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尽量避免知识的重复。宜安排8个学时,每个平台2个学时。

(5)工程管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与择业导向,内容包括工程管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工程管理行业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行业择业导向。重点了解和把握工程管理相关执业资格的类别及资格认证的主要程序,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要求等。通过了解工程管理的人才需求和执业资质制度,有助于加强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人才要求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把握就业的主动性,以提高将来毕业后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宜安排2个学时。

3《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1)教学内容的讲解中,首先要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初步树立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建立热爱工程管理专业的感情和对工程管理行业的责任心,为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程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思想基础。在课程的讲解中,对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尽量以科普教育的言简意赅的教育方式进行讲解,对概念进行形象化的讲解。其次注重专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讲解。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主要课程以及四大平台涉及的后续专业课程,比如技术平台涉及的工程施工、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专业知识进行介绍时,一般仅限于对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加以介绍,不涉及这些课程的具体内容,注重与这些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衔接,避免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再次就是注重四大平台结构的介绍和融合。工程管理专业理论及技术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业知识体系是由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个平台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构筑而成。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分别由四位专业教师讲解,分别孤立地讲解,必然会造成学生知识的零散和孤立,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这一部分知识讲解中,应同时介绍这四大平台结构、四大平台体系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四大平台分别介绍完之后,根据课堂安排,进一步介绍四大平台体系的相互融合关系,使学生了解其相互联系和区别,以加强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最后是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工程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介绍。专业知识更新迅速,作为专业引导课程,需及时将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提醒学生通过网络等其他方式进一步了解工程管理的现状发展,探索专业未知领域,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

(2)加强团队教师的交流。由于团队的专业教师中,最少的教师只负责2学时的教学,而最多的也只讲解4学时。各专业教师分别讲授各自部分内容,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和平时成绩的考核不统一或不连贯,也不利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熟悉,因此应加强团队教师的相互交流。可利用专业教研活动或其他方式,召开《工程管理概论》任课教师交流会,共同交流确定教学计划的安排,相互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管理情况和考核情况,相互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引用典型案例或身边案例教学时,应分别从不同知识角度加以分析,尽量避免知识的重复。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注意可操作性及先进性。《工程管理概论》教学中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如案例教学、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既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也可以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案例教学;既可以采用工程录像、幻灯片、图片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也可以课后对学生进行总结、辅导和答疑,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自学,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

第6篇:监理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48-02

教育部在1997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将原土壤与农业化学、农业环境保护、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以及农业气象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以下简称农资专业)。环境监测是面向农学院农资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选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环境监测方案制定实施的原则;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

长江大学自2003年合并成立时设立农资专业并开设环境监测课程,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资源条件,针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且对实践技能要求高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并学习有益的经验,在课程学时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成绩考核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效果良好。

一、调整优化课程授课学时分配及授课内容

1.调整课程总学时及学时分配。环境监测课程原有总学时为40学时,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均为20学时。根据该课程特点及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在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时,将总学时调整为48学时,增加了8学时的实验课。在实践教学环节,将课程实习由0.5周增加到1周,即新增加0.5周用于完成2个综合性的设计实验。

2.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我校农资专业环境监测课程选用教材为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该教材全面涵盖了当前环境监测领域的主要内容,但对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则明显偏多。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将各章节中重复的内容提取出来详细讲解一次即可,如水体、大气、土壤等不同环境要素中相同监测项目的测定等;其次,删减一些实际应用少、行业性强的监测项目,并注意与本专业已学过的《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土壤农化分析》等课程教学内容的区别和有机结合,如环境监测中的相当部分监测项目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对本专业学生来说已较熟悉,可适当删减。此外,随着我国近年来有关环保政策法规和环境标准的不断出台以及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及时调整、更新和补充课程内容。整合优化后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为在有限学时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3.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设置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显得非常重要。基础性实验课方面,尽可能开设了有较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和一定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正确使用监测仪器的能力。另外,原有的基础性实验课模式是以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之后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操作,不利于学生对完整实验操作技术的掌握,目前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发挥指导性作用,实验全过程尽可能由学生独立完成,包括材料准备、试剂配制等。同时,改变传统的得到检测数据即完成实验的做法,要求学生对照实验结果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评价,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作风。

环境监测除实验室中的检测外,还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采样点布设、样品采集保存、监测技术的选择、数据处理等一系列过程。为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环境监测过程,增加了综合性设计实验,主要针对大气和水两个环境要素进行。大气环境综合性实验要求完成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水环境综合性实验要求完成受学校农场稻田总排水渠影响的太湖港河的水质监测。实验开始前,召集各组学生讨论、讲解各自实验方案,经老师指导修订成可行的监测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共同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实验结束后要求各小组总结汇报,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评。通过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程实习中还组织学生到本地的环境监测部门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产生最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邀请监测站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操作规范、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标准规范的工作态度。

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充分把握课程特点基础上,通过实践和总结,初步形成了《环境监测》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首先,坚持教师讲授、学生自学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课重点讲授各章节中重要的概念、监测原理及新技术等,与其他课程重复以及非重点的内容,则在给出提纲后由学生自学讨论,最后教师作必要的概括总结;实验课重点讲授实验原理、关键性的操作技能,对出现的问题,则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来分析查找原因,最后由教师作讲评和总结。其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合理安排实验课使其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紧密衔接,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而对于部分抽象和难于理解的理论,则通过边做实验边讲解,最后进行理论总结方式进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件中引入大量图表、图片、动画等,提高了授课效率,弥补了理论课时不足,又使抽象的讲授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新型仪器的发展速度,则通过仿真实验动画等生动直观地演示其工作原理及操作技术过程,从而快捷和高效地拓展学生的环境监测知识。另外还采用了其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典型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三、改革成绩考核体系

成绩考核评定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具有导向作用,考核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成绩考核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首先,根据教学学时和内容的调整,相应改革了考核的指标和权重,由理论考试占60%,基础性实验占20%,参观实习占20%,调整为理论考试占40%,基础性实验占20%,综合性实验占20%,参观实习占20%,提高了实践教学部分所占的比重。其次,改革了考核内容和方式。在基础性实验成绩评定中,在原考核依据上,增加实验结果误差分析及改进建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性设计实验成绩评定中,增加了监测方案制定的小组讨论汇报和监测实验全过程的总结答辩,既考核了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完善的成绩考核体系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成绩的认可程度,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娇,史衍玺.农业院校环境监测课程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2).

[3]熊双莲,胡荣桂,赵竹青.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4).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基础课和核心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实践”(JY2009036)。

第7篇:监理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一)元认知策略概念的提出对于元认知策略,西方学者有不同的研究,现总结出有代表性的几种。可以发现,元认知策略是计划、监控和管理的策略。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元认知策略,因为,学习的本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学习者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对元认知策略的熟练运用。

(二)掌握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1.合理地制订计划。制订计划是指选择合理的策略并分配资源实现预期目标。制订计划不能一概而论,应引导学生量身订制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偏好,学习风格,识记的特点等。涉及的内容应包括:预估学习任务完成的时间,制定时间表,设置优先等级,预期所给任务可以完成多少,哪些相对容易,哪些相当简单,以及原因等,并思考什么是完成任务的有效策略。如制订英语听力训练计划应包括了解高职英语B级能力考试对听力的基本要求、听力题型、分值、感知自身对各个题目的敏感度,哪些相对自身是容易题型,总结听力中涉及的常用句型,学会捕捉情景和语境、合理分配听力时间,及时总结成功体验。以写作为例,要求学生熟悉英语B级考试对写作的要求,平时要多写作,积累常用句型,写作可以具体到短语,句子等。掌握应用文格式,学会套写,主动搜集常见应用文例文并背诵。2.积极主动地自我监控和管理。制定出合理的计划,并准备实施时,离不开自我监控和管理的保障,否则一切计划将成为一纸空谈。自我监控和管理应以计划为标尺,以学习过程为对象,包括估计实际学习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考虑时间分配的合理性,使用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等。这要求学生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要养成善于总结学习体会的习惯,主动监控自我目标的实现情况,适时校准,使学习活动达到最终的目标。如在听力中,要依据听力时间的有限性和紧迫性进行有意识的时间监控,也要注意监控听力策略在听力中积极地使用,并根据监控的反馈信息不断对听力的速度,策略等进行调整和修正。自我监控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实现,如学生写学习日志、对课堂学习重点的课下讨论、学生自评表,同伴评价表、小组互评表等做法,学生能够及时地监控自己的学习,了解自己的学习是否按照预期计划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需要调整学习策略;学习效果如何,通过项目的学习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能否得到有效提高,自己对英语的学习是否更加感兴趣等。3.习惯性地自我评价和反思。自我评价指检测学习结果,评价学习结果的有效性。习惯性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识别学习中的问题和难点,检测学习策略的有效性,防止问题的堆叠。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自我评价表,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差异性完善自我评价表,善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反思。同时要发挥小组的监控和管理作用,避免个人评价中的主观色彩浓重,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如:要求各个语言学习小组,课下互评作业,检查学习进度,考核学习内容等,并写出互评心得记录。互评的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多角度观察学习过程,取长补短。

(三)基于元认知策略的具体实践课堂学习单位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因此元认知策略的训练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偏好,如很多学生认为以宿舍为单位分组更方便她们查阅资料和集体讨论。教师应积极采纳,针对个别情况,还可以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等特点将学生合理组合,分成多人学习小组,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使各成员在小组合作中取长补短。首先,在课前以“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发现本课学习目标,以此制定本组的学习计划。课下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和讨论,将他们认为有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相关资料予以整合。鼓励学生以图片、视频、材料等多手段方式搜集资料。以大学英语新理念(第一册)(北京出版社)中的NewEatingHabits一课为例。首先集体讨论确定本课的5个学习目标: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相关背景知识、掌握生词和词组、重点训练识别主题句和关键词的阅读技巧、熟悉虚拟语气的句法结构及使用规则、了解形容词和名词构词法。其次小组应明确目标,合理分工,发挥个人、小组监控和评价作用,充分利用多渠道资源整合资料,力求使观点鲜明化,个性化。具体流程:1.小组会议:协商任务分工(要充分发挥成员所长)。2.资料搜集:成员独立搜集资料。3.交流和整合。通过前期工作,小组成员共同交流,讨论所搜集资料,进行归纳概括,最终完成小组设计。小组成员在整合成果的过程中,思想碰撞,激烈的讨论等更容易发现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求小组全员参与,为避免偷懒现象的出现,实行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两个评估指标,并要求小组所有成员对自己的观点予以解释,健全了竞争和激励机制,避免小组任务流于个人任务。同时,在各小组成果展示时,鼓励其他小组适时提问,形成小组间的互动和激励,促进互动博弈型课堂的形成。有利于师生多角度发现问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对主题的理解,也发挥了组间监控的作用。教师充当“教练”的角色,而把整个的学习过程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不断自主地发现学习的特点,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实现了自主性学习的预期。

二、结语

第8篇:监理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长效;转变

最新人口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仍然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农村仍然是主要的农作物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食品消费市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城市相比,农村食品安全现状更是堪忧,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还有许多不如人意处,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现。在这一大背景下,临海市工商局成立课题调研组,探索创新载体,提出构建流通领域农村食品社会化长效监管机制,以期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开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

一、流通领域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假冒伪劣食品有从城市流向农村之势。(1)随着城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的加大及消费者意识的提高,一些“三无”、过期、不合格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有大面积流向农村市场的趋势。(2)农村食品销售流转速度较慢、周转周期过长、存储条件较差,这些都是变质过期食品在农村市场存在的客观因素。(3)由于城乡经济差距的存在,农村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致使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农村消费者购买食品时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口感和数量,而很少考虑该食品的QS认证标志、保质期、生产厂家等内容,部分食品经营户为了牟利在进货时顺应这种畸形消费需求,致使假劣食品混迹其中。

(二)经营主体年纪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调查组抽样调查临海市东部三镇农村100家经营定型包装食品的小食杂店时发现,其中有8家经营户是文盲、30家是小学文凭、41家是初中文凭,有35家经营户年龄在60岁以上、32家年龄在46岁到59岁、24家年龄在31岁到45岁、9家年龄在30岁以下。据调查,这些农村小食杂店普遍孕育于上世纪的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后期,在80年代大面积发展。近30年来,这一经营群体受家庭经济水平、受教育水平、年龄等因素的制约,没有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更新和行业转型,依然活跃在农村食品经营的第一线。

(三)经营硬环境差。由于农村消费能力薄弱,大型、正规、连锁型超市无意进驻农村,导致农村食品经营主体主要为个体副食品店、集贸市场,例如在此次随机抽样的100家食品店,有97家为个体副食店,1家为中型超市,2家属于连锁型超市(其中1家是挂名连锁、实际上是自己进货)。又由于农村食品经营户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等因素,缺乏经营食品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商品常识,造成所经营小店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秩序乱等情况。

(四)农村学校周边“三无”食品销售令人忧。农村小学、初中学校周边仍然存在一支无证无照的食品游击队,出售无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地的散卖糖果、食品小包装,严重威胁学生身体健康。这些食品游击队打执法人员作息制度的“时间差”、“球”,工商部门阶段整治效果不明显。

(五)农民安全消费意识淡薄。广大农村消费者文化程度不高,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知识知之甚少,认识不到假冒伪劣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形成了“买便宜货”的普遍心理。农村群众的自我维权意识也较差,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时很少寻求正当途径维护自身利益,有的顾及乡亲情面,也不愿主张自己权益,使得农村流通领域食品违法经营者继续存在。

二、工商部门监管农村食品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一)监管力量薄弱。(1)整体监管力量薄弱。基层工商所普遍存在人员少、事务多的状况,难以有足够的精力用于食品安全监管。(2)监管力量配置不均衡。基层工商所出于整体工作开展考虑,在人员分配上,习惯把骨干精锐力量抽调到经检、注册、商广等重要岗位,而由临近退休的老同志承担食监等巡查任务,造成了监管力量的固有缺陷。(3)监管区域不均等。当前基层所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心是镇区、马路沿线的食品经营户和农贸市场,对广大农村的食品监管较少,容易出现监管空白和盲区。

(二)硬件设备不足。(1)缺少合适的交通工具。现有基层工商所驻地为镇区或靠近城区的街道,距离农村较远,运用于巡查监管的工具主要是皮卡车、桑塔纳等车辆,出门时常是整个队一起出门,而需要监管的责任区数量多而分散,缺乏灵活快捷的巡查交通工具(如二轮电动车)。(2)缺少检测设备。目前工商部门的食品检测手段作用卑微,而且各工商所配备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效能不高,缺少先进检测设备及专业知识人才,这是导致食品安全检测力量薄弱的又一原因。例如整个临海市局仅有2名工商干部是毕业于食品相关专业,其他承担检测的人员都是毕业于非食品或与食品相关的专业,平日需要抽检各类食品时,都是经过临时培训而上岗操作,抽检方法、过程容易存在隐患,如抽检的豆腐、水潺一旦保存不当会造成二氧化硫挥发而变成商品合格。

(三)监管模式滞后。农村食品销售具有流动性。流通领域农村食品市场多地处偏远山区、海岛等地,销售模式带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流动性与隐蔽性强,仅凭工商独家监管,难以适应现代农村流通领域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并给整治和监管带来较大困难。目前,虽然有的基层工商所已经在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横向联系,但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社会监督防控体系,更多社会化资源还有待挖掘。

三、建立农村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2012年6月2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12〕20 号),提出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负责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进行年度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求“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职能清晰、权责一致的食品安全部门监管分工”,“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形成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

摘要:如何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是所有九年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过大量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学生分析,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六个环节;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有的学生在七、八年级的学习中,有的学科是“费力不讨好”,花了很多功夫也没有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究其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临近快毕业,学生们都希望能好好学习化学这门新学科。那么,有哪些方法能有助于九年级的学生学好化学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同任参考。

认真抓好六个环节,力争达到懂、会、透,提高学习效率

“听”是关键,“思”是核心。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聚精会神地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有些学生课堂上精神不集中、打盹、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而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补,就如同捡了芝麻了西瓜,久而久之知识缺陷越来越多,造成学习越来越吃力,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学生们在学习化学时,不但要听课,而且要会听课,不仅要听懂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概念、例题要能理解,同时更要学习和感受教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方法与思路。

“思”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此,课堂上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争论,以此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使当堂所学知识能消化、理解、掌握。

“问”是学习的必要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自己不懂的知识和问题,这些知识和问题要及时地问同学或教师,最好是问教师。如果不问、不懂装懂,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到后来就会造成想听听不懂,想学也无法学懂的局面。而不懂的知识和问题问教师,教师就知道了你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就会更有针对性的解答,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是学习的必要途径。此处笔者所讲的“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记笔记:要学会有重点地、巧妙地完整记笔记的方法。课堂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知识的重点、难点、必须掌握的内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还要记教师讲的重难点,课本上有的,要注上记号,课本上没有的,要记在笔记本或课本上;教师补充的内容,更要记在笔记本或课本上,便于今后对知识的复习巩固;还要记清要求完成的巩固性、检验性、提高性的训练试题。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悟性,也就是将教师所教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二是记忆: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要求记忆的知识很多。如,元素符号、化合价,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重要的化学概念和理论都必须记忆。不记,肯定无法学习化学,更无法把化学学好。任何起始学科,记忆的很多,这是毫无疑问的。

“练”一定量的习题是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达到会、透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通过做一定量的习题来悟出一些道理,总结出一些规律来,要把作题的过程看成是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做题后不要仅满足于对与错,当每做稍有一些难度的习题后,都要回味反思一下,理顺解题思路、逻辑关系和题目类型,这是很有益的,想一想解答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等,这便是一题多解。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互换来重解,这便是一题多变。回忆一下这道题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是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每一节、每一章、每一部分学习完以后,都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总结既是对知识的再现、梳理,也是对知识的再消化和巩固提高的过程。每一次考试以后,也要进行分析总结,总结这次考试的得与失,找出知识的不足和弥补的方法。“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那些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人们”。

二、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提高能力的保证。学好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等知识非常重要。在做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性质的一般规律;酸、碱、盐性质的一般规律;制取气体的方法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关系;收集气体的方法与气体的性质的关系等等。抓住规律就可以加以应用,如,在实验室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情况下制取氧气和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以及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它们都符合固体与液体在常温反应制取气体,所以它们可以用同一发生装置制取。再如,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当然,运用规律的同时也要注意个性。如,氧气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而二氧化碳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这是因为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的缘故。再如,稀盐酸和稀硫酸由于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同,与氯化钡、硝酸钡溶液反应的情况也不同。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去逐一体会和掌握。

三、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第9篇:监理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构建

新的中学课程改革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1]化学实验能力是化学科学探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其核心是化学实验思维能力。因为不管是化学实验操作和观察,还是提出与确定化学实验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以及由实验现象、事实或数据的分析形成化学概念、建立化学理论、得出化学规律、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等,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思维。可见,要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首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化学实验思维能力,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以促进其发展。

一、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的含义

关于思维的含义,大多数心理学著作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定义的,认为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思维的结果。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思维)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即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识(即结果)的过程。[2]又如我国台湾心理学者张春兴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内在认知活动历程,在此历程中,个人运用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信息,重新予以组织整合,从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中,获得新的理解与意义。[3]这类定义反映了思维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实质,便于大多数人理解、把握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具有更强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化学实验思维是指个体凭借已有的化学知识经验,对有关的化学实验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处理,以理解实验课题、形成实验方案、获得化学概念、认识物质性质、揭示化学规律等的内在认知过程。它贯穿化学实验的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的全过程。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化学实验思维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间接性是指化学实验思维要借助已有的化学知识经验来进行,是对根本不能感知的化学实验事实所隐含的本质属性或内在规律的认识;概括性指化学实验思维是对同类化学实验事实的共同特征或内在关系的认识,其抽象程度和概括水平反映着化学实验思维的层次高低和深刻程度。

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是个体顺利解决化学实验思维问题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强弱关系到思维结果的优劣和思维效率的高低。笔者认为,它的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处理化学实验现象或事实的能力,也就是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与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活动,形成化学概念、得出化学规律,从而获得对实验事实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内在规律间接的、概括的认识的能力。这是传统教学培养的实验思维能力。广义的化学实验思维能力包括对实验课题和实验方案的理解,对实验活动的设计、决策、评价和概括,以及对实验事实、现象与结果的认知、判断、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这是现代化学实验教学倡导培养的能力。本文取广义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来讨论。

二、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的结构

(一)构成要素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是由内容、操作和产物(或结果)所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4]该三维结构模型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思维能力的基本成分,但并没有体现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思维能力要素。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结构应当包括思维的目的、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材料或结果、思维的监控或自我调节、思维的品质和思维中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等。[5]此结构说不但反映了思维的基本成分,而且反映了在基本成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维的高级成分。然而仔细分析该结构的构成要素可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一是有的成分相互混淆。如思维的材料或结果,两者虽表现形式有相同之处,且前面的思维结果又可作为后面思维的材料,但实质不同,前者是思维加工的原料,后者是思维加工的产品,将两个思维成分合在一起,容易引起混淆和误解。二是有些成分相互重复。如思维中的认知因素,思维本身就是认知的核心,它既以其他认知成分为基础,同时其发展程度又会影响这些认知成分的发展水平,因此,再提思维中的认知因素,就显得重复。又如思维的目的,对思维的问题做加工处理以获得思维的结果,即解决思维的问题,是思维最基本的目的,思维的更高目的是培养和发展思维的品质、监控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结构中的这些成分已体现了思维的目的,另外,思维的目的作为引发思维的动力要素,可归属非认知因素。笔者据此认为,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化学实验思维的内容和材料

化学实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理解和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活动。因此,要开展化学实验思维,首先要有思维的问题或内容。化学实验思维内容是启动人们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思维操作)达到一定目的(思维结果)的原动力,它使化学实验思维具有方向性和意识性。

化学实验思维的材料包括已有的化学知识经验、实验观察所获得的事实与现象、测量数据等,既有感性材料也有理性材料。

2.化学实验思维的过程与方法

化学实验思维是一种认识化学实验问题的过程或活动。这个过程或活动是按照怎样的流程、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进行的,这就涉及化学实验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3.化学实验思维的结果

化学实验思维的结果是指经过对化学实验思维材料的分析与综合等智能活动所得到的产物,包括确定的实验问题,提出来的实验假设,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获得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或理论、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化学实验的有关知识等,是关于化学问题的理性认识。

4.化学实验思维的品质

化学实验思维品质是在化学实验思维过程中逐步养成和发展的,它反映了化学实验思维结果的质量,体现了个体化学实验思维的水平高低,是衡量个体化学实验思维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主要包括化学实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

5.化学实验思维的自我监控

化学实验思维的自我监控就是自我监督、控制化学实验思维的问题和过程。其表现为:在思维中,明确化学实验思维的问题,了解化学实验思维的过程,懂得化学实验思维的方法;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使思维集中到化学实验思维的问题上;能够及时调节思维活动的过程和进程,调整思维的课题或目标,改进思维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达到思维的目标。

6.化学实验思维的行为习惯

化学实验思维的行为习惯是指个体在面临化学实验问题时,是否能自觉、主动地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是否能按照化学实验思维的程序,自觉而有意识地采用合适的思维方法,认真、仔细、全面而深刻地进行思考等。它是化学实验思维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思维习惯。

(二)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的结构模型

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由化学实验思维的内容和材料、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思维的结果以及思维的品质、监控、行为习惯等6个主要要素构成,这6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笔者把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的结构用下列示意图表示:

由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下列几点。

1.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是一个多要素、多侧面、多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化学实验思维的内容与材料、过程与方法、结果是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构成化学实验思维的基本能力,化学实验思维的品质、监控能力和行为习惯是在化学实验思维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发展的。化学实验思维的内容与材料、过程与方法、结果这些基本要素是化学实验思维的品质、监控能力、行为习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化学实验思维的品质、监控能力、行为习惯又促进化学实验思维的内容广泛化、思维过程的科学化和方法选择的灵活化、思维结果的深刻化。

转贴于 2.从该模型的构成要素本身来看,它是静态的;但从各要素的实质内容和变化来看,它又是动态的,将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思维的内容更加宽泛,思维的过程更加灵活,思维的手段和方法更加多样,思维的品质和监控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它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体。化学实验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的结构,并促进其发展。

3.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结构中的各要素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构成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系统的内核;一切外部过程和事物,如教育教学环境、社会的要求等,都成为影响它变化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例如,过去的教育教学强调知识技能的接受,这有利于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和发展;当今社会呼唤创造型人才,学校教育教学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能促进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和发展。

三、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结构的构建

(一)指导学生了解化学实验思维的内容,掌握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结构

思维问题或内容是思维产生的源泉。要切实加强化学实验思维训练,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化学实验中思维的内容;学生只有懂得了应该思考的问题或内容,才能做到积极主动地思考。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实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中有哪些问题要加以思考,使学生树立问题思考的意识。化学实验思维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的思维。对于探究性实验,实验前要分析面临的问题,依据观察到的现象与事实或有关的知识经验构筑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方案设计时,要分析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依据实验原理和方法考虑仪器装置的选用与连接以及操作方法,安排操作步骤,评价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等。实验中要根据具体的实验对现象与性质、实验原理与装置、现象与装置、现象与操作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进行思考。实验后要对实验所得的结果,包括各种实验现象、事实和数据等,进行加工处理,以形成化学概念、得出化学规律、认识物质的性质、推断物质的组成等,并归纳总结实验成败的经验教训。对于传统课堂实验,主要涉及实验中和实验后的思维内容。

化学实验思维过程就是人脑对化学实验问题进行思考的程序或流程。它应遵循一般思维的过程,但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于一般化学实验的思维,其过程是:明确问题实验与观察,收集思维材料加工处理得到结论运用于新情景以验证结论获得成功;对于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思维,其过程则为:明确问题提出假说形成方案实验与观察,收集材料加工处理验证假说获得成功。

化学实验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在评价化学实验方案优劣等时往往还要运用臻美的方法。所谓臻美的方法,就是在研究化学实验问题时,对尚不完美的化学实验问题,如化学实验的假说、方案等进行加工、修改以至重构,使之更加完美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创造思维方法,也是评价化学实验问题和结果的重要手段。要使学生学会化学实验思维的方法,应把重点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对课堂实验事实和现象一步一步地进行逻辑思考,并指出各步加工处理中所采用的方法(尤其在初学阶段),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思维过程与方法,又能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平时教学中难于得到训练的思维方法,如科学推理、臻美等思维方法,要选择典型实验问题(如物质推断题、实验评价题等),有意识、有计划地加以训练。另外,开展化学实验思维方法讲座,结合实例把各种思维方法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等给学生讲清楚,教给学生最有效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对思维方法的知识技能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结构,促进学生运用自如。

(二)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思维品质,进一步完善结构

林崇德认为,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并认为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6]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思维品质,首先要明确化学实验思维品质及其培养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训练落实。

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及相关教材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培养的思维品质及其目标如下。

1.化学实验思维的深刻性。它反映了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其培养目标是:(1)能从有关的实验事实或现象中抽取本质特征,并概括出化学概念、规律或得出物质的有关性质或组成;(2)能根据实验原理与现象,选择必要的试剂和仪器进行仪器组合,理解各部分装置的作用以及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和实验装置的特点,懂得这样做的理由;(3)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实验现象、实验误差作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得出有关的结论;(4)能根据实验事实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实质内涵和外延,把握相关概念、规律或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5)能通过对有关的实验结果或数据的分析,抓住关键或选出合理的数据进行相关的计算;(6)能根据物质或离子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试剂检验与鉴别物质、除去杂质和分离混合物;(7)能根据实验现象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经分析推理判断物质。

2.化学实验思维的灵活性。它反映了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思考方向,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思考和解决化学实验问题,并往往得到多样化的思维结果。其培养目标是:(1)能根据具体的实验问题,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实验事实或现象进行加工处理,把握现象的本质,并能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的实验问题;(2)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实验事故或实验失败的原因、实验误差作出分析;(3)能根据实际问题,善于采用正向、逆向或正向逆向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物质;(4)能就同一个实验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设计多种可行的实验方案;(5)能从有关的事实或现象出发,提出多种假设,并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3.化学实验思维的批判性。它反映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程度。其培养目标是:(1)能发现实验结果或有关结论的错误,并加以改正;(2)能对实验的原理、操作、装置的正确性作出评价,理解错误的原因,并能加以改正;(3)能对他人或自己的实验思维过程或方法的正确性作出评价,并根据具体实验问题及时调整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善于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反思;(4)能对他人或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作出优劣评价,并从多种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4.化学实验思维的敏捷性。它反映了思维过程的快慢程度。化学实验思维的速度以思维结果正确为基础。其培养目标是:(1)能根据有关的实验现象迅速抽象出现象的本质,形成有关的概念、得出有关的化学规律或物质某方面的性质;(2)能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迅速发现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并迅速进行改正;(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或在相同的时间里设计最多且合理的实验方案,或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有关实验的方案作出优劣评判;(4)能根据实验现象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迅速推断出物质的组成。

5.化学实验思维的独创性。它反映了思维活动的独立创新程度。表现为善于独立地提出新的实验问题,善于用新的方法、手段、方案解决实验问题。其培养目标是:(1)善于提出具有探究性的新的实验问题;(2)对某个实验问题,善于设计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原理上或操作上或步骤上或试剂选用上或仪器装置上与众不同);(3)善于总结适合自己或实验课题的思维方法;(4)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事实,建立合理的假设,并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培养良好的化学实验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在教学中加强训练。主要措施如下。

1.重视实验教学,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化学实验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对实验现象、事实进行分析思考,由此得出有关结论,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思维的深刻性。化学实验思维的深刻性是培养和发展其他化学实验思维品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切实掌握有关知识的重要条件。平时关于由实验引出化学概念、规律、物质性质以及物质制备实验等教学活动,都为化学实验思维的深刻性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分析实验操作与装置上的特点,及时引导学生或由学生独立地运用思维方法按照思维过程思考实验现象,抽象概括出有关结论,当实验失败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思维的深刻性。

2.精选典型的实验思维问题,强化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思维及其品质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培养和发展。训练要有目的性,选择的问题要有典型性,这样的训练才更有效果。例如,实验事故或失败原因、实验误差分析,运用正向、逆向思维推断物质,就有助于训练实验思维的灵活性;运用多种方法检验、鉴别物质等开放性实验设计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运用不同方法思考实验问题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验思维和优选方案的批判性思维。

3.开展实验思维速度竞赛,鼓励学生迅速对实验问题进行思考,及时表扬反应快而准的学生,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思维的敏捷性。课堂实验后,鼓励学生迅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对得出结论快而准的学生不但给予及时表扬,而且在平时或期终测验中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开展实验思维速度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思维任务,或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尽量多的实验思维任务等,都是培养学生实验思维敏捷性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监控意识,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思维的监控能力与习惯,构建完整的思维能力结构

意识是行动的指南,没有自觉意识就没有自觉行动。要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思维监控意识,就要提高学生对思维监控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监控的意义和作用,明确监控的内容和方法。监控贯穿思维的全过程,涉及对思维过程、方法与结果全方位的监控。反思是实现监控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监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反思才能发现不足与缺陷,才能有的放矢地修正、调控思维的过程,改进思维的方法,才能在今后的思维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错误,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思维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回过头来对思维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考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思维监控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65—166.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41.

[4]朱宝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