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法论文范文

林业法论文精选(九篇)

林业法论文

第1篇:林业法论文范文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目前在风景园林专业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等方面各自都要有着独特的方式,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如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提炼规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常在高年级的相关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因一个项目涉及的课程较多,目前在风景园林专业中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其它课程很难实施。实践教学法需学生通过参加实际的规划设计或施工实践,但因条件限制,目前涉及的专业课程和学生的人数都非常有限。而情境教学法能通过多种手段如图片、视频、音乐和实物等媒介或通过动作演示和角色体验营造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因而对学生来说更直观,高、低年级学生都能适应。且营造情境的方式方法多样,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操作。所以情境教学法与其它的教学方法各有优势,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2风景园林专业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情境教学法的表现方法可通过音乐、图片、视频、实物、语言描述、动作扮演和设问等来表达,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风景园林的专业特点,从三方面来讨论情境教学法在风景园林专业的具体运用。

2.1模拟角色,创设体验情境使用模拟角色,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可以创造出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不由自主地去思索、去探究。角色模拟的方式多样,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岗位、某一类人或某一操作程序等。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模拟业主,体会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普通使用者,体会设计中的功能是否“以人为本”,而不是仅仅传递了设计者的爱好。总之,模拟角色不仅让学生收获体验的快乐,还能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并能较快地融入社会。如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几个专题模块,有广场设计、庭园设计和公园设计等。一般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再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们通过设计训练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对设计具体内容一般不做规定,这样便于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但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还存在着甲方(项目给出方),而作为乙方(设计方)在设计过程中需与甲方沟通,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满足甲方的要求。所以可以在几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来进行角色模拟,创设体验情境。如在庭园设计作业中设计别墅的屋顶花园。在做设计之前,先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别墅的主人,并每人写一份项目委托书,将自己的要求与希望达到的效果写在任务书中。然后将全班同学的任务书打乱,再进行抽签,对抽到的任务书进行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期待其他同学将“自己”的花园做成怎样的效果,时常去看“乙方”的方案并与“乙方”交流;反之,作为设计者的“乙方”,同学们也能体会“甲方”的心情并乐意与“甲方”交流。任务书五花八门,设计方案多姿多彩。学生们也体会到了设计的过程不仅仅是设计构思的表达,还需要合作与沟通。

2.2利用实物、图片或视频等媒介,创设形象情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通过实物、图片或视频等媒介,创设的形象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的大学课堂,各式各样的图片和视频已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因而,利用实物、图片或视频等教学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实物、图片或视频的罗列。对资料要进行精心地选取、剪裁与制作,甚至可以利用电脑技术对一些大尺度或抽象的场景具像化,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园林工程中园路工程教学时,学生们对园路施工的全过程不甚了解。因为人们时常见到的都是修好的路,即使将学生们带到施工现场,看到的也只是施工的部分程序。因为园路的各层如路基、基层、结合层及面层的铺设并不是在几小时内就能完成的,甚至有些层铺完后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再铺设上一层,而学生们去现场跟踪施工全过程的概率又非常之低。那么可以将工人每一层的施工过程拍成视频,通过拼接,配上解说。而土方工程则可以制作动画演示把一座山头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土方是如何转移的。另外,实物对学生来说有一种无可言喻的亲切感,除了视觉以外,还能带给人触觉和嗅觉等不一样的体验。如在教授建筑材料时,火山岩、花岗岩和大理石等通过图片也能辨认,但通过触摸实物则对重量和质感等有更直接的认识。

2.3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教师通过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激起学生们对“未知”的好奇,让学生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设置问题的优劣是取得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对于大学生来说,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然要避免“过犹不及”,太难的问题会带给学生以挫败感而失去学习兴趣。恰当地问题应当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学生们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如在园林工程概预算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结合一个项目的施工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出预算表,因计算程序繁琐,各种材料价目表冗长,若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疲于应付甚至相互抄袭。通过巧设问题:“甲方因资金方面等原因,需要在已有500万元预算的基础上,通过置换部分名贵树林、大苗木或高档铺装材料(基本不改变园林观赏效果的基础上)将预算造价控制在420万~450万元,并做出新的预算书。”因解决问题的方式灵活多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探究教学情境,并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积极去探究哪些名贵树木可置换成观赏效果相当的普通树种,哪部分高档铺装材料可以用物廉价美的乡土材料代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学会预算的程序与方法,还对材料的价格和特性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另外与相关其它课程也自然的联系了起来。

3情境教学法需注意的事项

3.1资料库的建立相对于其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适应面较广,操作程序也相对简单。但要取得良好的情境教学效果,仍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中建立完善的资料库必不可少。实物、图片要经过精心挑选并具代表性;视频的制作要能清晰地表述问题又有一定的艺术美感;设置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能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直至解决问题。不同的课程要设置与其对应的资料库,并注意适时更新。

第2篇:林业法论文范文

>> 论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基于生态论的我国林业灾害和谐管理途径分析 论和谐企业的建设 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和谐林业发展的思考 论和谐企业 论家具色彩的和谐化设计 论企业中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论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 基于共同体思想论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浅析林业资源和谐发展的途径 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试论和谐林业 浅谈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刍议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论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基于系统论的和谐社会分析 论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审计模式 论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和谐企业建设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张国庆.基于和谐论的企业和谐化[EB/OL].(2016-06-15)[2016-11-02]..

[6] 邹韩.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J].党史文苑,2009(10):55-56.

[7] 张国庆.减熵化理论及其应用[EB/OL].(2015-10-25)[2016-11-02]..

[8] 张国庆.生态论之“心”与“行”[EB/OL].(2015-10-07)[2016-11-02]..

[9]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21(3):23-26.

[10] 刘文瑞.和谐管理理论评析[J].管理学报,2009,6(12):1566-1577.

[11]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84-87.

[12]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31.

[13]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2013(11):192-195.

[14] 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2003(6):46-50.

[15]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5-315.

[16]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7] 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18]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9]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20]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2004(增刊1):80-84.

[21]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8-199.

[22]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23]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24]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25]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26]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27]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

[28] 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29] 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增刊1):110-113.

[30] 张国庆.分类经营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2(1):31.

[31]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32] 张国庆.信诉互补:当下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EB/OL].(2015-07-31)[2016-11-02]..

[33] 张国庆.保障劳动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EB/OL].(2015-05-26)[2016-11-02]..

第3篇:林业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性质;功能;理论基础;研究

    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林业经济问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2006年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毕业之际,本专业15名毕业生,除去3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外,另12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就业于林业经济管理领域。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仅有张建国先生等少数学者就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为了引起国内学术界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关注,分析了该学科的性质、功能、理论构架、研究现状等内容,并较为系统地揭示该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始于学习苏联,受着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经历了逾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大量专着和学术论文得以发表,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1.1 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

    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鉴此,林业生产活动应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其中森林经营活动显得更为基础。自德国学者福斯特曼(FauBtmarm)于1849年提出的森林最适轮伐期公式以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以此作为研究基础,将森林经营所具有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税费制度、国际贸易等影响因子纳入其中,关注于森林经营活动最优化问题。自建国初至20世纪末,中国长期奉行木头林业,即一味追求林业的木材产出功能,导致了东北国有林区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若以被主流林业经济学家抛弃的木材永续利用理论(TSM。Timber Sustainable Management)而言,中国森林资源不应演变为当前的资源极度匮乏地步。事实表明,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

    1.2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

    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随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SFM,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成为林业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林业经济问题拓展为涵盖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的复杂经济问题,着眼于寻求林业产业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3者的共同实现。鉴于交叉学科性质,在分析林业经济问题时,应对影响林业经济活动的经济、社会、生态因素有相应理解。在与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交流中,得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均具有良好的林学或生态学背景,而国内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与其相比存在较大迥异,这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2 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培养专业人才,即教学功能;其二,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即科研功能。

    2.1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当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农林高等院校均设立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展了本科、硕士生教学工作,部分学校还获准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博士一级学科点,每年获取林业经济管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百人。以毕业生数量而言,该学科无疑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如本文引言部分所阐述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以中国林权改革中涉及大量的林地流转问题为例,国内几乎没有能对林地和活力木价值进行评估和核算的专业人才,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2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与其教学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与产、学、研3者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致。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在森林采伐限额的制约下,采伐指标的获得对林业生产者而言,较森林的最优化经营更为关键。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主导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得以实施,使得林业生产者更为关注自有森林如何尽可能多的被划定为生态公益林,以及如何尽可能多的获取政府补助。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3 学科理论构架分析

    多年来,发达国家林业经济或发展理论不断发展与变化,既服务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人们对森林的认识水平面发展变化的。林业经济或发展理论与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理论构架存在根本差异。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前者为后者的具体运用。作为应用经济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立足于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林业经济活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构架于高等数学、经济学和林学等学科理论,并基于此。形成林业发展理论,诸如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协同论、船迹论、林业分工论、森林培育轮、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基础理论的创新是林业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根本。以林业发展模型而言,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远比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效率理论更为复杂,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而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将消除传统林业经济模型的缺陷。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学生应掌握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林学等学科基础理论,诸如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经济学的边际理论以及林学的森林生长理论等,方可系统地理解和认识林业经济活动及其本质问题。如本章第2段阐述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当前存在学科基础薄弱等闯题。就该学科学生而言,大多不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必备的数学和林学理论基础。

    4 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林业经济实际严重脱节,3者间关系扭曲。学术研究地位不高,影响不大.缺乏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常常只扮演了解释和附和国家政策的角色。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4.1 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森林资源经营问题。以2006年《林业经济》刊物登载的257篇论文为例,其中与林权改革相关的文章共50余篇,与生态工程相关的文章逾50篇,而无与森林资源经营相关的文章。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也是林业经济研究应关注的命题之一。林权改革促使森林经营权的转变,即既定林地经营主体的变更,及与之相对应的活立木经营权和收益权的转变。因而,正确和客观的评价林权改革成效,应着眼于林地经营权发生更迭后,原有经营主体和现有经营主体收益的变动。林业生产具有内在规律,即速生丰长林的轮伐期在立地条件极好的情况。需6-8年尚可采伐利用,而一般针叶材轮伐期高达数10年以上。在林权改革后的短时间内,难以对森林经营主体收益变动予以评价。换而言之,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然而,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进而不难想象对于林权改革绩效的评价必将失去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4篇:林业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森林保险,农业保险。

我国的森林保险起步较晚, 1982年开始进行森林保险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并在1984年开始进行森林保险的试点工作。孔繁文在1996年回顾和总结我国森林保险发展历程中提到,发展森林保险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因此要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使我国的森林保险事业更好地发展起来[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发展森林保险的必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我国发展森林保险成为研究的热点,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研究机构和人员也不再局限于林业部门及农林高校,金融机构和其他领域的高等院校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从我国发展森林保险的研究与实践来看,以理论为先导仍然是开展森林保险的重要基础。因此,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我国发展森林保险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展示,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得以借鉴。

1 开展森林保险的意义。

对于我国发展森林保险意义的阐述一般是从保险的作用、森林资源保护、林业再生产和森林灾害补偿这四方面展开的[1-4]。刘畅、曹玉坤[4]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森林保险是恢复和稳定林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经济手段,并且从林区恢复良性生态系统的紧迫性、森林灾害的严重破坏性、林业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三个方面论述了发展森林保险业务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发展森林保险重要性的认识也得到不断深化。许慧娟等[5]认为,森林保险是林业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在林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改善发展环境、稳定生产以及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农村和谐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作用。

2 森林保险的内涵。

对于森林保险概念的研究到目前已基本趋于一致,归纳起来森林保险是指以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等林木以及砍伐后尚未集中存放的原木和竹林等为保险标的,并对保险期限内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3, 6-9]。但是,对于森林保险的归属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森林保险概念的界定。一方面是森林保险与林业保险概念界定的模糊性。潘家坪[10]认为林业保险是以林木种植及保护、加工及与之有关的行业为保险标的。高岚[7]认为在灾害商业保险体系中林业保险险种就是指森林保险,田芸[3]也持同样观点。孙祁祥[11]则认为森林保险是以林场中生长的林木为标的。李媛媛[12]从森林与林业的法律定义出发,提出森林保险不能称作林业保险,森林保险立法时更不能以林业为保险标的。由以上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林业保险和森林保险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主要是保险标的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森林保险与农业保险的关系问题。高岚[13]将森林保险划归到农业保险的险种体系下,并且并列于农业种植业保险。孙祁祥[11]将森林保险划归农业保险的种植业险种范畴内,并将经济林、园林和苗圃保险列为与森林保险一样的独立的险种。李媛媛[12]在分析森林的法律含义的基础上,认为不能按照《农业法》中大农业的概念来界定森林保险,因此森林保险不能包括在农业保险当中。出现这样的差异与研究者对森林和森林保险特点的认识角度不同有较大的关系。孔繁文[1]认为,森林保险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但也不同于农业保险,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林木资产的增值性、所有制结构的特殊性、资金来源的多元性等。

3 发展森林保险的制约因素。

潘家坪[10]从内外部两方面对制约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外部因素主要是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体制方面进行分析,而内部因素主要是从森林保险产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角度进行分析。

外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森林保险法律法规欠缺。潘家坪、常继锋[14]认为,我国没有专门的森林保险法律法规,森林保险始终被包容在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体制中,使之难以发展。王丹等[15]认为我国森林保险的组织体系、经营范围、基金管理、费率制度、赔付标准等缺乏法律规范。2)政府对森林保险的补贴力度不够。冷静等[16]通过参照日本和美国的政府补贴标准,认为政府对森林保险的补贴力度不够。许慧娟等[5]通过对江西、福建两省的调研也提出了同样观点。3)森林保险经营模式问题。王丹等[15]认为作为政策性的森林保险选择商业保险经营模式是不可能有充分发展的。冷静等[16]提到我国仍没有解决好发展森林保险的经营模式问题,这将会制约我国森林保险的发展。

内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林农对森林保险的需求总体较低,投保面积小。崔文迁等[17]从福建省开展森林保险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林农的保费支付、自保力度、逆向选择、保险意识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许慧娟等[5]认为这一制约因素使得大数定律难以体现。2)险种单一,难以满足林业经营者的需求。冷静等[16]在对江西省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森林保险普遍存在的这一问题。李建明[18]从福建省发展森林保险的实践出发也提到了这一制约因素。3)理赔复杂,经营管理技术要求高,专业人才缺乏。王丹等[15]在分析我国森林及其灾害特点的基础上,认为这一制约因素在我国普遍存在的。4)森林保险业务风险大,利润空间小。石焱等[19]认为,森林保险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突出使得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风险大。许慧娟等[5]认为我国大部分林业种植者生产规模小,保险标的分散,保险公司经营投入大且风险管理的难度大,森林保险的利润空间小。所以说我国森林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供给有限的双冷局面[15]。郑志山、周式飞[20]认为,在森林保险的供给与需求这一矛盾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于森林保险的需求方,而在于森林保险的供给方(保险公司)。

4 发展森林保险的对策。

要发展我国的森林保险,首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定位[21]。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基本一致认为我国的森林保险应定位为政策性保险[19, 21-23]。其中陈玲芳[21]认为将森林保险定位在政策性保险上,加大政府对森林保险的支持力度,这既是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外森林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另外,李艳明、陈晓峰[24]在分析广西森林保险实践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对森林保险经营模式的对策研究仍存在一定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应将森林保险与商业保险分开经营,摆脱商业保险公司制度对森林保险的束缚,并组建专业政策性保险机构[9-10, 15, 25]。而有的学者认为,应采用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经营模式[5, 19, 26-27]。其中许慧娟等[5]提出建立“以政策性森林保险为基础、商业性森林保险为补充的复合型森林保险体系”的总体思路。出现以上分歧的关键是保险公司是政策性还是商业性的问题[1]。李丹、曹玉昆[28]认为,在采用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模式的同时,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成立政策性林业保险公司,并发展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石焱[29]提出了“政府引导+共保经营”并兼顾“政府引导+互保合作”的经营模式。就目前整体的研究情况来看,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观点较为主流。

对于发展森林保险其他方面的对策研究可谓是见仁见智[30]。在健全森林保险法律法规方面,吴希熙、刘颖[27]认为,应利用已有的试点经验,并借鉴国外森林保险法规,建立我国的森林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崔文迁等[17]认为应考虑立法实行强制保险的可行性。在提高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方面,陈盛伟、薛兴利[31]通过对林业标准化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机理分析,认为林业标准化能够有效克服林业保险经营中存在的技术障碍。潘家坪、常继锋[32]认为,运用art技术设计价格低廉、风险稳定的森林保险产品,通过保险风险证券化对一些传统保险合约不予保险的风险提供保障,为有效解决森林保险发展缓慢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在发展多险种方面,金满涛[33]认为,可以开办森林火灾保险、森林重大损失保险、森林综合保险和森林附加保险。在加大政府财政补贴方面,李丹、曹玉昆[28]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商业保险公司的财政补助或直接给予参保林业经营者以财政补贴。郑志山、周式飞[20]提出政府对森林保险的财政补贴应包括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再保险支持、税收优惠和建立风险基金。同时,多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认为应加强森林保险的宣传工作[1, 9, 21]。

总之,森林保险应与林业科技、农村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和保险承保方式,我国的森林保险才能稳步发展[22]。

5 森林保险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森林保险的研究工作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还是不能够满足我国森林保险改革实践的需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结合我国森林保险实践而进行的单项实证研究较少,如森林保险经营模式和市场主体组织形式的单项研究; 2)专门针对森林保险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不多,如森林保险保额评估方法、费率厘定技术等; 3)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保险理论与方法体系。

针对以上我国森林保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将来一段时间应加强研究的方面具体包括: 1)紧密结合我国目前的实践情况,特别是2009年财政部已把江西、福建、湖南列为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省份,并且这三个省份的改革方案也在逐步实施,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并参照国外森林保险的成功经验,开展符合我国实际的森林保险经营模式、政府财政补贴形式、森林保险产品设计和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研究; 2)运用森林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特别是林木资源的价值评价理论和方法,针对具体地区进行林木保险保额评估方面的研究; 3)针对不同的地区和林种、树种,运用林业经济和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统计计量方法,进行林木风险等级划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费率厘定方面的评价指标设计和计量模型研究; 4)结合林学、森林价值理论、风险与概率理论、森林灾害补偿理论和宏微观经济学原理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保险理论与方法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孔繁文·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回顾及建议[ j]·中国林业, 1996(10): 34·

[2]严国清·开展森林保险若干问题的探讨[j]·林业财务与会计,1994(5): 31-32·

[3]田芸·林业保险浅析[j]·林业经济问题, 1996(2): 51-55·

第5篇:林业法论文范文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xx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xx年09月20日—xx年1月1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xx年3月1日—3月30日毕业实习调研。xx年4月1日—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xx年5月7日—5月2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xx年5月21日—6月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xx年6月8日—6月18日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前准备。xx年6月19日—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第6篇:林业法论文范文

Abstract: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teaching case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nalyze the orientation of "Forestry Management" in the subject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forestry economics and forestry policies. Then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 of "Forestry Management" from the dire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author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students' particip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erence.

关键词: 林业管理学;学科定位;教学模式;参与;北京林业大学

Key words: forestry management;subject orientation;teaching mode;participati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36-03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重点扶持农林相关专业,立足于培养专业型人才,促进“三农”发展和生态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特色专业,其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对于指导农林产业实践、规划行业发展意义重大。北京林业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林业院校,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侧重于林业经济管理方向,经过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已开设林业经济学、林业政策学、林业管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林学概论、森工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较好地完善了本科教学计划。开设林业管理学是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关于学科建设的新探索,深入分析其学科定位、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为构建科学的专业发展思路提供参考依据。

1 林业管理学学科定位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1 学科定位 目前,关于“林业管理学”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表述,结合管理学相关概念,“林业管理学”可定义为:系统研究林业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利用林业理论和相关管理手段对林业资源及林业机构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约束的学科。目前我国林业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林业企业及林业产业方向且多针对具体实践行为,从学术视角分析林业管理学本质的成果较少,其原因可能包括:第一,林业管理隶属于行业管理范畴,各行业管理理念具有相通性,林业管理学是在借鉴企业管理学基础上形成的分支学科,短期内缺乏研究创新点;第二,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决定其行业管理模式的确立滞后于工业及服务业,而我国关于行业管理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故林业管理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及实践经验;第三,部分研究未细分林业经济与林业管理的区别,致使林业管理未体现出行业特殊性。

从专业教学角度来说,林业管理学是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目标定位在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起示范作用[1]。部分林业院校重视林业经济学而忽视林业管理学和林业政策学,导致学生难以对专业形成正确认知且不明确林业学科对行业的指导意义,上述三门课程具有同等的专业教学地位,均应成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可见,学术研究及专业教学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学定位尚不明晰,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教学价值等有待于深入剖析。

1.2 林业管理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2.1 林业管理学与林业经济学的关系 目前有学者提出“林业经济管理学”的概念,即将林业经济与林业管理结合研究,但应基于以下前提:第一,林业经济与林业管理研究对象存在差异;第二,林业经济管理不等同于林业经济与林业管理的简单叠加;第三,依托不同的研究环境,应明确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对象的侧重点。总体来说,林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林业企业及要素管理、林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林业项目实施评价管理、林业经营管理及林业资源、产权管理等[2];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森林保护、经营、利用、改造与再造的一般经济规律以及区域林业经济、林业产业经济、林业生态经济等[3-4],其中,林业产权制度及宏观调控是两者共同关注的部分。林业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进行的理论性探索,强调遵循客观规律;林业管理学是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对林业市场及非市场领域进行有效干预,体现主观能动性的控制作用。故林业经济学是林业管理学的研究基础及依据,林业管理学对于林业经济行为长期有效运行具有调节功能。

1.2.2 林业管理学与林业政策学的关系 林业政策是国家依据社会经济实际需求和客观规律对林业部门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的行为准则,其学科研究对象包括:国家为促进林业的发展所制定的林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过程所应遵循的策略原则及具体规定等[5]。相比之下,林业政策学强调政府层面上形成的理论指导,具有统领性和概括性;林业管理学则注重理论实践结合运用,是对林业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深化,具有系统性和详实性。

综上所述,三门课程的融会贯通能够拓展林业管理学教学内容,完善其教学体系,提升专业综合竞争力。

2 林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课程教学除课堂教学外,还包括课外自主学习及考核体系等。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案例中,林业管理学教学主体的信息如表1所示。

2.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林业管理学课程的主体环节,其核心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林业管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构建以及对林业建设的指导意义。借鉴国外教学模式,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不局限于特定教材,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教师通过组织英文文献阅读、分组汇报等使学生明确林业经济学、林业政策学等课程的研究要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同,教师的作用体现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和团队协作,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并提出新问题。基本要求是:将行政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规定每组的讨论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负责人和记录员等[1];同时,教师会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些问题,体现出“批判辩证评价事物”的教学理念。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故上述模式难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形成对林业管理学的清晰理解,但课程结束后,反馈表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课堂参与意识及学习积极性实现较显著提升。

2.2 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巩固提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国外部分高校强调课外教学所获取的信息量远超过课堂教学,其教学质量决定课程整体效果。案例中,林业管理学课外教学内容包括: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分析国外林业经济学与林业政策学研究框架并比较中外林业管理理念等;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关注森林认证、集体林权改革、排污权交易、自然保护区管理、狩猎行为等热点专题扩展对林业管理学的认识范围。课外教学方式包括:基于自身对课程存在的疑问探究适合的解决途径;记录并提出文献阅读中值得探讨的问题;预习即将讲授或讨论的课题;参加专题拓展讲座等。课外教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关注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深化对林业管理学的认识。

2.3 考核体系 考核方式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不恰当的考核方式易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消极情绪。从教学目标来看,林业管理学注重学生对林业管理行为的全面理解,故不适宜通过闭卷或开卷考试的方式评判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状况。案例中的考核体系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课堂考勤。作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勤有助于端正学生学习观念,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第二,参与评价。课堂参与既是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判断标准,也是教学过程考核方式之一,重视参与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第三,成果汇报。师生讨论提出两种汇报方式:小组专题答辩及自选题目撰写论文,综合来看,学生关注较多的研究命题包括:分析林业经济学、林业政策学和林业管理学课程之间的关系;林业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营林企业与其他类型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异同点;集体林管理与国有林管理的异同点;林业管理涵义及思想演变;《森林法》修改与我国林业发展的关系等。同时,鼓励原创性观点并对具体问题进行阐释,以达到梳理课程体系,总结学习收获的目的。

综上所述,林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6-7]。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针对北京林业大学的案例对林业管理学教学模式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开设林业管理学是构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重要环节,教学理念及方法、学生参与程度、课程内容设置、考核方式等对课程教学质量影响显著。案例中的经验与不足对其他林业院校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借鉴意义体现在:第一,深入剖析课程本质特征及内涵,适当选取论点鲜明的教材且不局限于已有观点,促使学生对课程研究对象形成客观评价;第二,倡导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的思维模式,通过课外实践加深对林业科学的理解;第三,营造师生参与型课堂氛围,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避免因课程内容因素而影响教学效果;第四,依据学科特征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尊重学生合理意愿,重视学生思想深度的提升而非对具体知识的机械记忆,使教学成效充分体现。

未来我国林业院校应更多关注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从课程教学模式及效果等微观层面深化教学体制改革,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促进我国林业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月琴,朱臻,刘德弟,等.林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5):58-59.

[2]高岚.林业经济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27-210.

[3]张建国.林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林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探索之一[J].林业经济问题,1998(1):33-34.

[4]温亚利,刘俊昌,谢屹.中国现代林业体系建设与林业经济学发展[J].林业经济评论,2011(1):10-11.

[5]刘凤飙.关于我国林业政策学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J].林业经济,1990(8):53.

第7篇:林业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152-01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投资、消费与出口需求侧刺激而言,加强劳动力、土地与资本管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张国庆基于其提出的生态论认为,供给侧改革不能只是站在经济层面上增加经济发展潜在动力与质量,而应该定位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上。因此,供侧改革重点应该是通过人、资源和科学技术三要素管理的改革,实现科学、公平的公共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行科学、持续、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有序与发展。

1 林业教育的供给侧

就林业教育而言,“供给侧”是个相对的概念。从宏观上看,林业院校是供给侧,社会则是需求侧。从微观上看,对于林业院校外部而言,入学前的学生是林业院校的供给内容,也即中学教育是林业院校的供给侧,社会则是林业院校的需求侧。对于林业院校内部而言,在校的林业学生则是林业院校的需求侧,林业院校是在校林业生的供给侧。因此,对于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而言,既涉及到林业院校本身,还涉及到即将入学的中学学生和在校林业学生。一般而言,对于林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更多涉及的是林业院校的教学改革[1-12]。

2 我国当前林业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于社会而言,我国当前的林业教育在知识传授上缺乏基础性,学生技能训练不足,林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弱,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需求。其次,对于林业院校而言,其供给侧的中学教育,应试教育的中学生社会通识教育不够,尤其是基本民主素质的培养,入学后乃至毕业后,由于基础性社会知识的缺乏,不能很好地理解林业管理、林业技术应用的内涵,特别是难以运用民主思维和我国正在逐步完善的法律来解决林业实际工作实践中的复杂社会问题。再次,在林业教学管理上,浓重的行政化教条式管理,约束了林业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阻碍了林业领域的科研创新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其中突出表现在教师职称评定与聘用评估中,对数量权重占比过高,严重影响了林业教师教学积极性与教学的创新。在林业教育中,林业科研创新毕竟是少数,高质量的教学才是林业教育的根本。因此,职称制度改革,在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

3 提高林业教育的供给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

在林业院校层面看,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提高入学前的林业专业学生学业水平。在社会层面看,林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提高林业院校的教育供给能力,包括教学管理水平、林业理论教育水平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1)就教育整体而言,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不是培养精英,更不是把全体国民都培养成科学家、企业家与政治家。因此,改革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制度,提升入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对于中小学教育制度改革,要逐步取消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将统一高考改为学业水平测试,降低大学入学门槛;改革当前中小学课程设置,只保留语文、数学与英语为基本教育课程,并减少这3门课的教学内容,将物理常识、化学常识、生物常识、地理常识等简化合并为自然通识教育课程,将历史常识、政治常识简并后加入社会学常识、法律常识、民主常识等内容作为社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法学、临床医学等专业要求较高的高校招生,可以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法学专业学生入学前加试法律常识与社会学常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入学前加试生物常识与化学常识。

(2)在林业教学管理上,逐步推进去行政化,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采用统一的级别管理,取消行政、事业、技工等人为藩篱隔阂,借鉴当前的公务员职级平行的工资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工资制度改革。改革目前的职称评聘制度,将林业教师的职称评聘改为考评结合,即林业教师职称的评聘,结合教学成果进行考评,并且在教学成果评估中,降低论文的评分比重,提高教学成效的评分比重,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

(3)改革当前的林业高等教育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将目前的林业专业教育模式招生改为本科、本硕连读、博士3种模式,取消专科与职专,将其并入本科,本科生与六年制本硕连读生招生对象为具有高中学业水平的学生或其他专业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博士生招生对象为林业硕士毕业生或者获得林业工程师资格考生。之所以在林业专业招生对象中增加其他专业学生,其目的是将其他专业的知识、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等内容引入林业领域,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以新的思想来开拓林业领域,遏制长久以来林业领域“近亲繁殖”带来的独自尊大的学术藩篱,以提升林业研究水平。

在培养目标改革上,林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般林业事务工作者,林业硕士培养目标是高级林业工程师和一般高校林业教师,林业博士培养目标是正高级林业工程师、林业

(下转第156页)

(上接第152页)

专业研究人员和林业院校高级专业课教师。

在课程设置改革上,本科阶段教育适当设置社会通识专业课,取消政治课教育,增加专业课比重,特别是基础林业事务处置课程,硕士阶段教育增加林业专业技术实务教育比重,以提高林业专业毕业生对当前林业事务与社会实际环境的融会贯通能力以及林业实务实践能力。

(4)在实践能力教学方面,聘请林业实践水平高、能力突出的高等级林业技术人员,给学生讲授林业实务实践课。

4 改进林业教育的供给方式――案例教学、生产实践、“互联网+”等

林业教育改革的供给侧改革的另一方面,是林业教育供给方式的改革,除了改革目前的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之外,还应该引入案例教学,加大专业实践的教学管理。

(1)在课堂教学上,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应该引入自由讨论、自由命题小论文写作等教学方式,以及引入教学动画、教学游戏等新的教学工具。

(2)在专业实践上,严厉禁止专业实践成为找工作的代名词的走过场做法,借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方法,林业专业本科生学完专业课之后,至少要留有半年到1年的时间,分别到国有林场、乡镇林业工作站、林业产业经济体、县级以上林业行政管理部门等机构中实习,以完成林业专业基础技能实践。硕士生、博士生至少要有半年时间在省级以上林业行政管理机构、林业院校、林业科研机构和林业产业公司等机构中实习,以完成林业专业高级技能训练。

在案例教学上,在林业生产机构、管理机构、科研部门聘请林业生产实践经验、管理经验与科研经验丰富的林业技术专业人员,教授林业专业学生的案例教学,以真实的案例和林业亲身实践,传授学生林业实务处置能力,培养学生法治与民主意识,提高学生对林业专业知识深层理解能力与社会实际事务的融合能力,以及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在林业教学中,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大力推广“互联网+林业实践”和“互联网+林业专业课课件”教学。在“互联网+林业实践”方面,大力推进林业数据无门槛共享,让学生在共享数据中更加深入地学习林业知识,让林业教师与研究者更加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教学素材或研究资料。在“互联网+林业专业课课件”上,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林业教学课件实现网上无障碍共享,以便林业专业学生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件开展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还可以将学生选择课件的数量,作为教师教学成绩进行考核,以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促进林业教师开展林业教育创新,提高林业教育水平,增强林业教育的供给能力[12-20]。

5 林业继续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林业从业人员,实际专业技术能力普遍不高,甚至频犯低级的基础性技术错误,这就需要林业继续再教育进行补救。但是,目前的继续再教育普遍流于形式,特别是网上进行的继续再教育,尤其是公务员中的领导岗位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基本上都是由其下属进行。因此,继续再教育不能由地方人事部门,而交由高等院校进行正式的脱产培训与考试,所有在职公共管理人员,包括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和在公共管理机构从业的其他人员,至少每3年轮训1次,3年累计轮训学时不得少200学时,并且轮训考试要合格。轮训内容包括民主与法治、社会与经济、生态环境、公共管理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轮训内容通识课与专业课参考比例可以为1:4,通识教育可以由综合大学承担,专业教育可以就近在相应的专业院校进行[1,9,20]。

6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之陋见[EB/OL].(2016-10-29)[2016-11-02].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11604.

[2] 张国庆.林业供给侧改革探讨[EB/OL].(2016-10-27)[2016-11-02].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11249.

[3]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4]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5] 孙笑侠.法学教育的制度困境与突破[J].法学,2012(9):108-116.

[6]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7]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6-10-27].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8]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9]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3-313.

[10]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1]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12] A余兵.林业公平发展浅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75-176.

[13]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3-156.

[14] 王艾.从减熵化角度探讨林业多元化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78-179.

[15] 王坤宇.基于减商化理论的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172-173.

[16]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17] 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18]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第8篇:林业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林业是一项风险性很强的产业,在广阔复杂的空间范围和漫长的生产周期内,森林资源随时可能遭受各种 自然 灾害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如火、风、雪、洪水、病虫害等。严重影响了林业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文章对森林保险模式进行 总结 与评价的基础上,从健全我国森林保险的 法律 、法规;改革现行保险体制,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森林保险机制上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对我国 发展 森林保险的借鉴。 

 

一、森林保险及我国森林保险的发展历程 

 

森林保险是森林经营者(被保险人)按照一定的标准缴纳保险费以获得保险 企业 (保险人)在森林遭受灾害时提供 经济 补偿的合同行为。森林保险是以林木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目前有用材林保险、防护林保险、人工松木林保险、混合林保险等具体险种。 

森林保险在我国保险业中曾是一项空白,不论是林业还是保险业都没有开展该项业务。我国从1978年开始恢复研究森林价格,为森林保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方法。直到1981年,为了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减少森林灾害损失,林业部门与

第9篇:林业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三大构成”;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34-02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in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JIANG Yan-ji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ree Constitute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eld.According to the main issues emerging from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innovations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from the aspects of outlining content,design of experiment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approaches,evaluation system,so that students can set a base for better study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professional.

Key words “Three Constitutes”;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teaching reform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进入园林设计思维的启蒙,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必备基础的专业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园林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园林设计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造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尤其是针对“三大构成”的讲授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素质的目标。

1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现存问题

1.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协调

我国现有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参考教材深受建筑初步的影响,虽经多次改版,但沿用内容陈旧,年份久远。总体内容繁多且与其他课程重叠性大[1],而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课程知识难以消化。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园林专业为例,现该课程总学时为56个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各占24学时。教学内容分为5章,涵盖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园林设计基本构成要素、中外园林史、园林设计的表现技法、园林构成与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和理论。相对应以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课时为7次,每次4学时,不足以让学生通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反而使课程内容侧重点不明。

1.2 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自20世纪80年代,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传入后,逐渐形成现行于我国设计教育的“三大构成”[2],成为设计教育的必修基础知识。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以最大篇幅讲授园林设计与构成,其教学内容更似于生硬结合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与艺术设计的“三大构成”,所谓的“构成”缺乏对本专业的针对性。单纯的构成理论教学枯燥呆板,使学习晦涩难懂,学生仅停留于教条式的效仿,对形式美法则只能生搬硬套,无法产生与本专业的联系,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实验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脱离

园林设计初步实验不乏线条练习、抄绘练习、园林表现技法练习(包括钢笔淡彩和水墨渲染练习)和小型园地的测绘与设计,实验目次较多而总学时数较少。其中针对“三大构成”的实验项目少、学时少,并且与实际设计关联性不大,难以达到更好辅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1.4 学生的专业素养不足

本专业面向招收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对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理论学说和园林植物学等知识缺失,对三维空间感、尺度无具象体验,从而对所学课程与园林专业联系感觉疏离;而“构成”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生较难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并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发挥创作意识。

2 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的探索

园林设计离不开平面形态组合、园林空间的营造和园林色彩运用,“三大构成”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依据,因此必须强化“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的重要性。

2.1 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基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三大构成”教学内容为核心,减少与之前学习内容的重复,概括与后续课程连接的知识点,做到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如可省却园林制图常识的详细讲授,而改为在实验项目操作中要求学生体现对园林制图基本知识的掌握,以承上;浓缩中外园林史章节内容,改为结合经典案例的介绍与学习,了解世界园林体系和现代园林代表流派,为大二将学习的园林史作铺垫,以启下;园林表现技法的教学可与同一学期开设的园林手绘实训课程并行,以课程间的合作实验项目训练巩固对园林表现技法的掌握,达到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园林设计构成要素、园林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以及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点,可结合实际案例讲学,避免理论说教,并注意引导与后期的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等核心课程的联系。调整后的课时安排,可用于对“三大构成”与园林关联性的教学讲授、讨论和课堂练习,调整课堂节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2.2 实验内容与专业应用的接轨

课程实验是园林设计初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实验设计,使理论和实验在教学中能有效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掌握造型理论和方法技巧。作为技术应用型专业,园林专业在实验设计上应更注重理论与专业的结合,理论转化在专业上的应用。传统的“三大构成”实操性教学被形式美法则所约束,单纯地重复与模仿平面构成范例,为“构成”而构成。以致学生思维固化,作品重形式而轻立意,缺乏创造性意识[3]。“三大构成”中的造型理论应该在课程实验中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形式训练而不是僵化的套路,因此在园林设计初步的实验设计中应重现包豪斯教学对形象思维的启发意义。

在平面构成实验设计中,借助骨格对成形的辅助作用,结合小型的校园景观方案设计平面图练习,训练学生平面图形组合能力和专业平面图构图思维。此实验被切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表达学生创作立意的平面图形变化,一个是切实的方案设计,二者必须有创作关联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创作平面构成设计作业时,先对场地进行了解与分析,2个部分的创作在实验过程中是需要同时进行的。这种训练避免了“三大构成”纯粹图形训练的缺陷,引导学生从由一般抽象逻辑思维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4]。

立体构成实验常常以制作二点五维构成模型入手,要求学生用不同材料练习体、块形体的形态组合。在本门园林设计初步立体构成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园林空间构成的认识和对尺度的把握。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以江南古典园林的漏窗艺术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创作中式园林局部景观模型。白墙为实,窗洞为虚,白墙为纸,前景为画。在此实验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对材料的运用,模型的构思,还需要对传统中式造园美学有基本理解,对园林空间的尺度有一定把握,学会园林空间的虚实过渡,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的变化。学生在模型的制作中体验材料的特性,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程的兴趣。

色彩构成实验在掌握色彩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色感、色彩面积和色彩对空间环境的创造上的作用的理解,特别是园林景观中对植物色彩的运用。以色彩构成中“空间混合”的知识点来设计色彩构成实验,要求学生对以色彩的“空间混合”的方式去分析经典园林案例中的主要景观节点的色彩构成与关系。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对经典案例的色彩分析,总结色彩在园林空间内的应用,分析色彩在人视野中所占面积与比例、色彩在园林中呈现的形状与肌理、前景色与背景色的关系,体验优秀园林设计师通过用色、配色营造特定空间氛围。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元化

园林设计初步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培养其设计意识,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讲授,使用案例教学法直观且快速地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无法表达的知识点;结合课堂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理论与应用结合更紧密;在实验前使用体验学习法和现场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事前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应不拘泥,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以手写板辅助教学重现并提升传统板书的直观、快捷、清晰的表达效果。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服务平台,如QQ、微信及移动政务系统,定时更新教学信息,进行提问答疑与分组交流,加强师生课后的互动。

2.4 评价体系的丰富与优化

鉴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也应该进行相应改革。园林设计初步采用综合考核模式,摒弃单一的考试考核来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考核和课堂表现构成,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由体现本课程主要知识点的6个实验项目构成,共占据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方式能够避免片面地由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全面地考察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动态的评价体系。

3 教学改革的试行成效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4个教学班同学表达对抽象内容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转变了过往的思维模式,建立了园林设计思维模式,并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了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角度,对美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多个实操的实验项目,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分组讨论和分组任务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统筹能力;方案汇报的形式加强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作品的展览交流有效促进同学间相互借鉴和学习。在进入大二的专业课程学习时,学生普遍反映园林设计初步的专业基础训练能较好地将“三大构成”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在图纸表达、方案汇报、综合方案设计等方面有较明显的进步[5-7]。

4 结语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学生迈向专业学习的奠基石,是培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思维的重要课程。而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构成表现能力,使之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向专业设计表达过渡,“三大构成”必然是园林设计初步教学的重要部分。针对现今“三大构成”在专业课程上的不适应,需要重组理论教学的内容构成,不断创新实验设计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评价体制,使课程目的更明确,才能加强抽象造型理论与园林专业的关联性,并较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应用的能力[4]。

5 参考文献

[1] 刘滨宜.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7-10.

[2] 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J].艺术与设计,2010(9):146,148.

[3] 杨慧丹.包豪斯教育体系在中国的选择性误读[J].创意与设计,2015(2):89-91.

[4]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5] 冯丽.《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1(4):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