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前端年终总结范文

前端年终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前端年终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端年终总结

第1篇:前端年终总结范文

【关键词】 肌肉

摘 要:[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靶肌肉及其运动终板的形态,为端侧吻合的应用提供进一步的形态学依据。[方法]Wistar大白鼠26只,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实验组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对照组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两端均反转结扎,两组动物左侧作正常对照,不作处理。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组织学检查,胫前肌湿重测定,运动终板检查。 [结果]实验侧胫前肌结构清晰,肌纤维较粗大,运动终板面积大,结构清晰,着色深,接近正常侧。实验侧与对照侧的胫前肌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比、运动终板的面积比和着色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周围神经; 端侧吻合; 肌肉; 运动终板

An experiment study of target muscle and moter endplate on peripheral nerve endtoside neurorrhaphy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Endtoside neurorrhaphy for protection target muscle. [Method]Twentysix wistar rats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13 in each group, peroneal nerve was transacted on the right side of all the animals, in one group, the proximal end of peroneal nerve was turned back and ligated, the distal end was sutured to the side of tibial nerve with perineurial window, in another group,both ends of the transacted peroneal nerve were turned back and ligated as contrast, no operation was done on the left side. Three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peroneal nerve and the tibial muscle were taken for histologic exmination, and the muscle's wet weight was examed. [Result]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ee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muscle wet weight, the muscle fiber cross sectional area, the moter endplate area and color (P

Key words: Nerve; Endtoside neurorrhaphy; Muscle; Motor endplate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发现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再生并获得部分生理功能[1~4]。为了研究端侧吻合对靶肌肉功能恢复的形态学基础,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形态依据,作者设计了本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Wistar雌性大白鼠26只(由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50~180 g,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1%硫喷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于右股后外侧消毒手术显露坐骨神经及腓总神经,在腓总神经分支以下5 mm处切断,实验组近端结扎并反转缝于临近肌肉上,然后,在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直径约1 mm的小窗,将腓总神经远端用10/0显微外科缝线端侧吻合于胫神经开窗处。分层缝合切口。对照组腓总神经切断后,两断端均反转结扎。两组动物左侧作为正常对照。

12 取材及检测

大鼠常规饲养3个月。腹腔麻醉后,打开胸腔,胸主动脉插管,右心耳切开放血,肝素生理盐水灌注至灌注液清亮。按原切口找出双侧腓总神经,沿腓总神经分离至其所支配的小腿前外侧肌群,将其一并切下,观察其外观。切取吻合口远端3 mm处腓总神经节段行半薄横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完整分离切取双侧胫前肌,于万分之一分析天平上称重,行肌湿重检查。切取称重后胫前肌中下段肌条,行横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形态。切取称重后胫前肌中上部肌腹,行纵切片, AC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终板的形态和着色。北航医学图象管理分析系统测量腓总神经横切面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胫前肌肌纤维横截面积、运动终板的面积及着色。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右侧测得值与左侧的比值,用均数及标准差(±s)表示,结果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大体观察

实验组右侧腓总神经圆润、丰满、光泽度好,与之相连的小腿前外侧肌群饱满、有弹性。而对照组右侧腓总神经菲薄、纤细,与之相连的小腿前外侧肌群明显萎缩。

22 胫前肌湿重

称量胫前肌湿重,将右侧测得值除以左侧测得值,得胫前肌肌湿重比。结果显示实验组胫前肌肌湿重比明显大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极显著性差异。(表1)

23 组织学检查

231 神经组织

实验侧腓总神经横切面显示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较多,神经纤维较粗大,髓鞘厚,束间结缔组织少,与正常侧比较接近。而失神经侧神经纤维大多崩解、纤维化,束间结缔组织增生,无明显髓鞘结构。

232 肌肉组织学检查及肌纤维横截面积测定

实验侧胫前肌结构清晰,肌纤维粗大,呈正常肌肉形态结构(图1),失神经对照侧肌纤维萎缩变细,胞核集中,甚至出现肌纤维变性(图2)。肌纤维横截面积比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表1)

233 运动终板检查

实验侧运动终板面积大,结构清晰,着色深,接近正常侧(图3)。而失神经侧运动终板面积小,结构模糊,着色浅(图4)。实验组运动终板的面积比及着色比明显大于对照组,统计学结果显示极显著性差异。(表1) 表1 胫前肌肌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比、运动终板面积及着色比(略)

3 讨 论

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后,功能丧失,形态学表现为肌肉萎缩变性和纤维化,运动终板也出现变性。神经修复后,随着功能的恢复,肌肉和运动终板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5]。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神经端侧吻合进行了大量而系统的研究,基本肯定了端侧吻合侧支发芽理论,并肯定了对功能恢复的作用[1~4]。

本实验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研究了端侧吻合后靶肌肉及其运动终板形态。结果显示实验侧胫前肌结构清晰,肌纤维粗大,呈正常肌肉形态结构。实验侧运动终板面积大,结构清晰,着色深,接近正常侧。为了消除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增强可比性。作者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采用右侧测得值与左侧的比值(即恢复率)表示,结果显示实验侧胫前肌在肌湿重比、运动终板的面积比及着色比上均明显优于失神经侧,两组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端侧吻合对失神经肌肉及运动终板具有保护作用。同时,本实验通过对腓总神经横截面的观察,显示实验侧有较多再生神经纤维,而失神经侧无明显神经再生,说明端侧吻合后通过侧枝发芽使变性神经再神经化,再神经化的神经对肌肉及运动终板起到了营养作用。

神经端侧吻合简单易行,不损害供体神经[2,3],可能成为处理神经缺损一种可行性方法。

参考文献

[1] Ierbo F,Trindade JCS,HoshinoK,et al.Endtoside neurorrhaphy with removal of the epineural sheath: experimental study in rats[J].Plast reconstr surg,1994,94:1038-1047.

[2] Undborg G, Zhao Q,Kanje M,et al.Can sensory and motor collateral sprouting be induced from intact peripheral nerve by endtoside anastomosis[J]? J Hand Surg(Br),1994,19:277-282.

[3] 洪光祥,郑毅,王发斌,等.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8,14:42-44.

第2篇:前端年终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国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创新;生态环境

2007年iPhone的面世,引发了移动通信终端的基因突变,改变了终端作为移动网络末梢的传统定位,开启了移动终端的智能化篇章。此后,移动智能终端颠覆性的变革和爆炸式的发展,使其成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成为互联网资源、移动网络资源与环境交互资源的最重要枢纽,成为当今整个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ICT)的战略制高点和核心平台。如今,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概念已经形成且在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我国,近几年来,智能终端产能呈几何级的增长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发展进度与全球终端保持同步;然而,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及法制环境的落后,产业的整体利润率较低且面临着知识产权的风险。有鉴于此,本项报告在厘定移动智能终端市场结构特征的基础之上,对当前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说明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进而就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展移动终端产业提出几点粗略看法。

1 特征厘定: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市场结构

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移动终端白皮书(2012)》所作的词条说明,移动智能终端是指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应用程序的灵活开发、安装与运行),PC级的处理能力,高速接入能力和丰富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显然,与传统终端平台即简单体现为移动通信能力和便携化体积相比较,其的确是个颠覆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揭开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序幕,开启了一个新的技术产业周期。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产品进入和退出壁垒等方面,据此,可来厘定当前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市场结构。第一,市场集中程度较弱。不同于国际上苹果和三星两大终端厂商两强相争、垄断全球终端产业90%以上的利润,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厂商能够对整个中国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发挥领导作用。尽管近两年来,国内互联网络大佬以及IT巨头都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布局、“跑马圈地”,从而使得千元移动智能终端启动巨大的内需市场,成为本土市场的主要推动力;然而,国内移动终端市场的参与者势力相对分散、单打独斗的状态突显。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分析数据,2011年,市场占有率超过1%的共有19家,但超过5%的厂商仅有四家,分别为13.26%、8.71%、6.56%和6.09%,仅占市场总份额的34%。第二,产品差异程度较小。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是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核心环节,不同品牌的最大差别便是其操作系统。当前,谷歌、苹果和微软三家美国公司已占据了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跨国巨头垄断着全球的智能操作系统,其中Android占据移动智能操作系统主导,ios紧跟其后。而我国由于技术的相对滞后,一些开发的软件系统诸如小米的MIUI、联想的乐OS、点心OS,以及中国移动OMS和中国联通的Uniplus,都只是基于Android的二次开发版本,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第三,市场进入壁垒较低。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已成为整个整个信息通信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和核心平台,产业链各方无不想分一杯羹。随着国际上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开源趋势,移动智能终端门槛下降,运营商、终端公司、互联网公司竞相上马、“百舸争流”,智能终端厂商多元化、多样化的竞争态势早已形成且愈演愈烈。就国内而言,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盛大、小米等一大批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纷纷涌入智能手机制造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市场进入壁垒的降低。

2 现状分析: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现有生态

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具有系统性特点,其将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作为核心环节,以此为中心向产业上下游渗透,打造涵盖应用服务、软件、硬件在内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具体包括终端整机制造厂商、代工厂商、配件厂商、系统软件、中间件、应用开发环境提供商。而在这链条之中,跨国巨头在技术以及资本领域的领先优势巨大,移动终端产业发展的“马太效应”已经显现出来。而我国尽管在整机制造和代工制造方面具有较好积累,在系统软件方面进步显著,但因技术与资本积累相对不足,移动智能终端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国际多层次、全纬度、大规模的“产业链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面临着跨国公司垄断核心技术的瓶颈。

第一,产业发展迅猛,规模持续扩大。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超过1.1 亿部,超过2011年之前我国历年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总和,也超过全球2009 年除Symbian 操作系统(占总数的50%)以外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总和,而2011年第四季度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占总出货量比重达36.17% 。2012年1至5月,参与智能终端制造的企业共计219家,达到同期出货量的46.9%。另外,以小米、阿里巴巴、百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向手机行业进军,使行业界限更加模糊,竞争形势更为激烈。据赛诺的2012年4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销量前五强中除了三星以外,分别为中兴、华为、联想和酷派,这四家企业占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了40%,国产品牌总市场份额也超过了50%。

第二,产业效益不高,利润水平较低。移动智能终端的商业模式是基于用户和开发者双边市场的平台盈利模式,终端厂商的收入扩展为“终端销售收入+应用软件使用费+开发者平台接入费”。跨国企业巨头因占据当今世界ICT产业的大量垄断性资源,通过对芯片及操作系统研发这一上游产业的掌握,向下游延伸至硬件终端领域,在移动终端领域构造了具备垄断力量的“苹果”生态链、“谷歌-摩托罗拉-英特尔”生态链与“微软-诺基亚-ARM”三大生态链,抢占了竞争制高点。在2012年第一季度,三星和苹果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总量的55%,而其所获利润却占到全行业的99%,其他国内外智能手机厂商只能争夺余下1%的利润空间。虽然我国国内终端厂商发展迅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因主要定位在市场中低端,整体利润率低下。

第三,产业创新不足,对外严重依赖。受制于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和创新意识,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对外依存度高。在重要元器件研制方面,我国手机芯片产业受制于ARM和InteI的技术壁垒和品牌垄断,严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如基带芯片,国内公司展讯(合资公司)、ADI(已经被MTK收购)、互芯等已初步具备实力,但国外厂商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基础芯片器件,如 DSP、AP、DRAM 等,还需要大量从国外购买,自主提供能力较低,芯片核心技术更是基本没有涉及。而在操作系统开发方面,尽管我国国内的移动终端厂商不甘示弱,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但是这些都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无论是小米的MIUI、联想的乐OS,还是点心OS,以及中国移动OMS和中国联通的Uniplus,并非自主研发,都只是基于Android的二次开发版本,只是对界面进行修改、添加了新的功能,更适合中国手机用户的需求而己。缺乏独立自主的手机操作系统,将导致未来对国际巨头的依赖,比如在不断升级中疲于奔命,以及本土化操作系统经常面临版本滞后、漏洞修复困难等问题。

3 对策思考: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长足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来,我国智能终端产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宏观经济良性运行、移动用户需求扩张、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操作系统成熟开放等相关因素的联合催化。然而,如前文所述,我国这一产业尚处发展阶段,还没进入成熟期,市场利润率低、知识产权风险性大、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构成了其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强化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强调“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理念,努力打造持续健康稳定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生态环境。

第一,加大国家科技投入,推进核心技术创新。政府对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对一个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面对移动智能操作系统为跨国巨头所垄断的局面,我国政府更应重视国家科技投入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专项资金的引导和鼓励作用,缓解企业特别是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瓶颈问题,进一步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核高基、863等国家项目资金的多年持续投入,对于我国移动智能技术的创新和突破,进而打破国际技术垄断起着关键性地角色作用。因而,新形势下,必须加大国家科技投入,推进移动智能终端企业技术创新。

第二,引导企业协同创新,构建合理产业体系。产业的问题应当放回产业中解决。尽管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对国产移动智能软硬件产品的政府采购以形成示范效应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由于当前我国软件开发商、硬件制造商,甚至包括移动运营商在内都仍处在单打独斗的分散状态,政府采购并不是最佳途径。相反,努力营造整机、芯片、系统、软件互动的产业生态环境,要比单一的政府采购更为有效。通过政府引导各领域的骨干企业之间进行协同创新,辅以兼并重组机制,逐步培育和强化产业链竞争能力,进而构建起合理分工、紧密对接的产业化体系,是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长足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三,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维护本土厂商利益。移动智能终端跨国巨头早已占据先发优势,在专利方面构建起产权堡垒,使之成为非常重要且有效的竞争手段。这两年来,苹果与三星、苹果与HTC、微软与摩托罗拉、诺基亚与苹果,这些知名厂商针对专利问题的诉讼新闻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视线之中。2012年,HTC与苹果达成一份为期十年的和解协议,其中规定“HTC每销售一部智能手机,需要向苹果支付6到8美元的授权费”, 苹果公司可以几无成本地获得可观收益。这无疑给我国通信企业敲响了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的警钟,而这又得回归至创新问题。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切实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以雄厚的专利储备为后盾,如此,方能与世界级企业展开交流和博弈,共同制定影响未来全球ICT产业的游戏规则。

参考文献

[1] 智能手机加速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创新[J]. 中国新通信. 2011(19)

第3篇:前端年终总结范文

应用鱼刺图制定营销计划

2005年将尽,宏远涂料公司将前10个月营销报表汇总后,营销总经理刘强发现,年初制定的营销计划又将成为一纸空文,不能达成销售目标已经成必然。事实上已经是连续3年出现这样的结果了。

1998~2002年,整个涂料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宏远公司采取销售业绩为单一的营销计划制定考核目标,这种方式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2003~2004年,行业增长放缓,公司依旧沿用原有的营销计划制定模式,在个别区域已经出现了任务未达成的现象。但在公司高激励和严惩罚的“双高”刺激下,公司制定营销的不适应性并未充分暴露。

进入2005年,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残酷,单一的营销计划制定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阶段的需要了。营销过程管理需要营销行为的规范化运营,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多项指标均衡的确保之下来实现,这导致以销售目标完成为考核核心的营销计划已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和行业环境变化的需求。

明确决定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经过认真反思,刘强决定采用鱼刺图分解法制定新年的营销计划。

首先,刘强将2006年的营销战略目标分解为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维持30%的销售业绩年增长目标;第二,调整以市场管理及维护为核心手段来获得公司新的增长,转变“拓展型营销组织”成为“管理型营销组织”。

结合以上营销战略目标,刘强仔细分析公司现状和资源,提炼出以下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一:公司品牌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相应的产品定位于中高价位。但中档价位和中低价位的产品占整个涂料市场容量超过50%。刘强认为产品定位应该采取与品牌定位“低半格”的方式,占据中档价位市场,建立更加完善的产品体系提升市场占有率,达到销售提升的目标。

关键成功因素二:公司经过8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销售网络及经销商队伍,在全国拥有1000多个专卖型终端,健全的终端体系是公司最强大的资源。将终端营业能力提升作为2006年渠道质量提升的重点,不但让所有的推广活动有发力点,更是通过终端拦截实现销售额提升的关键。

关键成功因素三:促销装、打折等简单的促销方式公司已经沿用多年,在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之下,在没有广告支持的前提下,多重低成本推广手段势在必行,应该将推广延伸到终端之外。

关键成功因素四:公司原有的营销组织只是做一些费用的管理和销售内勤服务,总部与区域办事处在营销执行上的严重脱节,这是造成区域办事处及一线营销人员之间不满和抱怨的根源,总部营销组织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应该下沉。

制定核心营销策略

在明确年度营销战略目标达成的关键成功因素之后,刘强分析公司可控资源和能力基础上制定了以下核心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适度延伸中档产品策略:公司做适度产品延伸。以市场份额最大的内墙涂料为产品延伸的大品类,推出中档价位的内墙系列产品,以填补宏远公司在价位上的产品缺失。

终端策略――以提升终端导购成功率为核心手段的终端营业力提升策略:将软终端作为终端营业力提升的重点,即以终端导购成功率提升为核心手段加强终端拦截能力。

推广策略――600场绿色装修体验行动:小区推广一直是涂料市场推广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公司确立了“小区推广为主导、终端促销为辅助”的多重市场推广策略,并制定全国市场的"绿色装修体验行动"为主题的小区推广执行计划。

营销组织转型――服务及监控相结合的营销组织转型计划:结合当前营销战略目标,将“服务及监控”作为营销组织转型的首要策略,以让总部营销组织职能下沉并推动区域办事处的组织职能转型。

执行动作的分解

如何应用鱼刺图分解法确定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以“高效终端营业能力”为例来说明鱼刺图分解法的应用(见图3):

决定高效终端营业能力的因素很多,有标准化产品陈列、终端装饰、选址、促销方式、提升导购效果、终端管理等多种内容,但对于宏远公司而言,其每一项策略对终端能力提升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一致。

终端选址优化对于已经建立的终端来说,基本不可执行;标准化陈列、精致化装饰对于专卖型终端体系已经建立的宏远涂料公司基本已经达成,现阶段的任务主要是要注重维护;精细化终端管理宏远涂料公司需要一个过程;终端售卖方式革新基本没有差异化,同时创新空间十分有限。相反,导购成功率提升对于宏远涂料公司来说存在很大的机会及提升空间,也是达成销售最为关键的手段。

在专卖型终端同质化的行业竞争现状下,以“提升导购成功率”为“高效的终端营业力”的核心策略是最核心的终端拦截手段。由此,“导购成功率提升”是高效终端营业能力塑造的核心策略,其他只是一般策略。

考核指标的提取

通过鱼刺图分解完成了2006年度营销计划分解和营销策略组合,但这两个步骤仅仅指明了年度营销战略目标实现的方向和执行策略。接下来应该将营销策略分解成为各级营销组织及个人考核指标,这样才能建立完备的执行考核体系。

核心营销策略及一般营销策略都与一定的考核指标相对应,但为了确保核心营销策略的执行,相应在考核中给予更大的考核权重,然后通过考核评估的利益杠杆进行控制。以"导购成功率提升"策略对应的终端导购员考核指标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考核指标的提取是针对各级营销组织及营销岗位分别展开的,其依据是根据营销策略组合分配给各级营销组织及个人的职责。以终端导购人员考核指标的提取为例,鱼刺图分解法提取的

在实际应用中,每一级营销组织、每一个营销岗位都对应一张这样的表格。同时,这样的表格也是各级营销组织和各岗位考核的依据。

我们看出,通过鱼刺图分解法制定的营销计划,可以清晰营销目标的达成路径、为关键成功因素指明执行方向,并且为明确的营销策略组合确定了执行手段,还可以有效地帮助营销组织的员工理解、沟通及执行营销计划等。

总 结

企业绩效管理是科学、动态衡量员工工作状况和效果的管理方式,通过制定有效、客观的绩效管理标准,可以使各级管理者明确了解下属在考核期内的工作业绩、业务能力以及努力程度,并对其工作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估。

第4篇:前端年终总结范文

(民航甘肃空管分局,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本文以兰州终端区的空域结构设计为核心,立足于空域运行的现状,深刻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借鉴了欧美终端区设计的先进理念,设计了终端区空域结构设计的方案,同时提出划设扇区以及布局席位的建议。

关键词 终端区;空域结构设计;范围;扇区;进离场;席位

0 引言

近年来,兰州地区的航空运输业发展迅猛。航空运输旅客吞吐量和年起降架次平均增长都超过 15%,位列全国领先地位。随着甘青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多跑道机场已经成为发展趋式。而兰州地区作为低空开放的试点,极大地刺激了通航产业的蓬勃发展。此外,随着国防建设的不断增强及周边国际环境的影响,辖区内军事飞行活动也在不断增长,空域资源的差异化分类和精细化管理需求极其迫切。为此,如何从静态战略层面进行兰州终端区的统筹规划,更好地满足军民航空域规划的使用需求,同时加强PBN、ADS-B等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对于提高兰州地区的空域资源使用效率意义重大。

1 相关概念

按照国 际 民 航 组 织 ( ICAO )以 及 欧 控 组 织(EUROCONTROL)空域规划和飞行程序设计等相关技术标准和材料的定义。

1.1 终端管制区

通常是指在两个或以上机场附近的航路航线汇合处划设的、便于进离场的航空器飞行的管制空域。它具有确定的水平和垂直范围,由专门的管制单位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是高空或者中低空管制空域与机场管制地带之间的连接部分。

1.2 终端区空域设计

是指由具体的空中交通运行需求所引发的、对特定终端区空域进行调整优化的工作,以满足近期终端区空域运行的特定目标。主要包括空域结构设计、飞行程序设计、空中交通管制服务设计和空域分类等4个方面。

1.3 空域结构设计

是指设计机场进离场航线、等待航线\等待区域、目视飞行航线的走向、布局和位置等,以及划设终端管制区范围及管制扇区等。

2 空域运行现存问题

近年来,兰州地区的空域结构、航路航线进行过局部的调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兰州地区的飞行压力。但是,随着兰州地区飞行流量的迅猛增长,现有的空域结构不仅限制了空域的容量,更是增加了飞行的冲突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运行体制不合理

目前, 兰州辖区内有军用机场8个,密集于民航机场和航路航线周围。例如,榆中(军航)机场距离中川机场85公里,临洮(军航)机场也只有126公里。辖区内军用飞机由空军实施指挥,民用飞行由民航实施指挥。这种条块分割、静态管理模式导致空管运行保障质量和效率都不高,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另外,随着民航的快速发展对空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军航随着国防战略的转移和新型武器装备的配备,对空域使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平衡民航与军航之间的需求矛盾,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2 空域结构不合理

兰州管制区内密集分布着15个民用机场,这些机场各自为政,规划独立的进离场航线。例如,中川机场距离西宁机场140公里,距离中卫机场178公里。这种空域布局的密集无序性使得机场间进离场航线交错重叠,导致进近空域狭小,冲突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同时造成扇区间协调难度增加,飞行人员地空通信频率转换频繁,容易产生差错,对保证飞行安全是非常不利的.

2.3 缺乏统一的流量管理

兰州地区没有统一的流量管理系统,辖区内各个机场为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人为形成了黄金时段的流量高峰,从而加大了区域内的拥堵状态。另外,辖区内的飞行流量主要集中于甘青宁三大机场,占总飞行流量80%。因此,只有在时间效益和安全效益之间找出最佳切入点,统一流量管理,实现协同放行,优化放行程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航班的正常率。

2.4 低空空域改革滞后

低空空域的使用对象主要是通用航空。目前兰州地区航空摄影、航空旅游等通用航空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中卫、固原等机场入驻航校后,飞行训练量逐年上升,2014年的月均架次都超过2000架次。但是,由于通用航空飞行高度低,速度慢,经常跨区域作业,对辖区内的公共运输造成一定影响。其次,低空空域里的飞行活动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军民航目前的目标探测、识别和防御体系都难以掌控,不利于动态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空防的安全压力。

2.5 管制设备基础薄弱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的多重原因,兰州地区的导航、监视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兰州区域只有13部的空管二次雷达,局部的航路航线实施的是程序管制;辖区内仅有兰州进近实现了雷达管制,西宁、银川进近则是程序管制。因此,兰州地区现有的保障能力以及运行效率都滞后于航空运输的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阻碍空管事业前进的拦路虎。

基于上述原因,兰州终端区的建设成为必然。通过设立终端区,不仅可以优化现行的空域结构,更是彻底弥补了运行体制的缺陷,同时兼顾到军队与国家安防的需要,不仅确保了地区安全,同时促进了辖区内航空业一体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进程。

3 终端区的空域结构设计

终端区的空域结构设计由于空中交通运行需求、空域结构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基本划设内容都是一致的,包括:确定终端区水平范围、垂直范围;评估终端区内飞行交通流量;确定终端区的扇区;飞行程序设计等等。

3.1 终端区的水平范围

兰州终端区的空域结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兰州、西宁两个民用机场的进离场矛盾,调配兰州机场与榆中、临洮两个军航机场之间的飞行冲突,满足中卫、固原等机场通用航空发展的需求以及解决空域内众多的汇聚冲突。因此,终端区的水平范围是以中川机场为圆心,半径300公里的区域。包括兰州中川、西宁曹家堡、中卫香山、固原六盘山四个民用机场;临洮、榆中和武威三个空军机场。辖有兰州、西宁两个进近空域;一个兰州军航管制分区以及军航限制区11个。拥有B215、G470、B330等航路航线34条,主要汇聚冲突点JTA、XIXAN、P242、JIG、ELBAD五个。

3.2 终端区的垂直范围

根据民航局 2009年和2013年关于设立兰州、西宁进近管制区的批复文件, 参考2015年西安区管高空接管的方案以及移交后兰州中低空的布局,同时考虑到兰州、西宁机场位于黄土高原及丘陵地区,航路航线安全高度较高,现有的进离场程序对航空器的要求较高,可以将兰州终端区垂直范围的上限划设为高度6600 米(含)。同时因为区域内有兰州、西宁两个机场弧半径为 13公里的机场管制地带,因此终端区的下限设为地面450米以上。

3.3 评估终端区内的飞行交通流量

按照辖区内四个机场现有的以及预期的飞行交通流量,其中兰州、西宁的流量分别占45%、30%,而固原、中卫则占到15%、10%。将终端区划设为四个空域,分别为兰州、西宁、中卫和固原空域,分别负责本区域内的进离场、五边排序、汇聚冲突调配以及与航路航线的衔接。

3.4 确定终端区的扇区

按照兰州地区现行的空域结构、辖区内机场布局、跑道情况以及飞行流量分布的特点,同时结合辖区内航路航线的数量、繁忙程度、使用性质、飞行特点和汇聚点的数量以及位置,利用平面几何象限法、高度将4个管制空域划设为14个管制扇区,水平范围如图1所示。

兰州空域6个扇区,垂直范围以4800米为界,分为2个东西高扇和4个低扇.西宁空域4个扇区,2个东西外扇,垂直范围为地面450米至6600米(含);2个南北内扇,水平范围以跑道中心点为原点,40*60的矩形区域,垂直范围为3100(不含)至4200米(含)。中卫、固原空域都以4800米为界,各有1个低扇和高扇。

机场的管制地带:兰州、西宁机场的水平范围以机场跑道的两端入口为圆心,13 公里为半径的弧及相邻弧线之间的切线围成的区域。垂直范围分别为机场修正海平面气压2700米(含)、3100米(含)以下;固原、中卫机场的水平范围以机场跑道的两端入口为圆心,10公里为半径的弧及相邻弧线之间的切线围成的区域。垂直范围分别为机场修正海平面气压3600米(含)、1900米(含)以下。

3.5 终端区的飞行程序设计

终端区的飞行程序设计主要是兰州、西宁机场进离场航线的优化调整。目前,两个机场的进出港主要集中在景泰、P242、静宁以及XIXAN四个点,特别是静宁方向,因涉及到与西安机场起降航班的协调,管制的压力很大。其次,辖区内95%以上航班仍然在同一条航线上对头穿越,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结合终端区的建设,对兰州、西宁进离场航线进行优化,实现西安、成都、北京以及新疆及其以远方向的进离场分离,增加安全裕度。进离场航线调整如图2所示。

新辟进离场航线9条:固原—P4—兰州,固原—P242—西宁,IKISI—兰州等;

对外开放兰州—夏河的进离场航线,升格西宁—OMBON为进场航线并对外开放;

调整兰州至银川及其以远、西安及其以远至兰州以及西宁至新疆及其以远等航班走向共12个。

3.6 终端区的席位划设

终端区内的席位设置按照功能需求,主要设为管制、运行功能、备份、技术支持和培训席位五大类。管制席、协调席的设置应与管制扇区一一对应;备份席位按照与管制扇区1:4的比例配置,作为应急情况的处理手段。培训席位的设置主要是针对管制员的年度模拟机复训,用于增加培训的真实性、针对性。

运行功能席位应该设置总主任席、流量管理席等12种。其中主任席、流量管理席和放行席按照空域数量配备;非侵入区监控席和五边管制席是为增强监控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至少应各配备一个;军方管制席是特别要设置的席位,它是实施军民航联合办公,统一管制,统一间隔,实现实时协调的必要途径。

3.7 终端区的远期规划

终端区建设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泛的巨额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三五战略规划的逐步落实,兰州地区总体规划未来建设机场33个,包括续建、改扩建、新建项目。因此,兰州终端区的范围将扩大,扇区将更为细化,席位功能将更加强大,最终将实现空域管理的一体化、精细化、科学化。

4 结束语

总体来讲,兰州终端区的建设将形成兰州地区军民航一体化的保障体系,实现军民航的实时协调,减小空域的限制,扩充空域的容量,降低安全的隐患,大大提高地区飞行安全的系数。同时实现了辖区内的协同放行,统一的流量管理,提升了空管保障的服务品质,增强了机场和航空公司的运营能力。通过采用国际的技术和标准,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为航管系统的国际规范化做出了有力的贡献,加速了我国民航事业国际化、规范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终端空域设计操作方法指导材料[Z].欧洲航行安全组织,ASM.ET1.ST06.DEL01.

[2]民用航空使用空域办法[Z].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122号,2004-5-26.

[3]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Z].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190号,2007-11-4.[4]全国管制扇区规划方案[Z].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5]民航空管系统管制单位工作席位功能和设置规范[Z].(暂行)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第5篇:前端年终总结范文

由于B药业以前从来没有涉足过第三终端市场的开发,而W总原来所在企业在2005年就曾经做过第三终端市场的开发,所以B药业老板给了W总充分的放权:制定最好的销售和绩效政策、品种采购、人员队伍建设等。于是,W总信心满满的开始了在B药业的第三终端市场开发之路。

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经过精挑细选招聘了10个有5年以上市场操作经验的地办经理,并给他们每个人都配置了5-10名县区经理。同时,根据以前运作的经验,W总也通过各种关系网络选择四家普药厂家区域独家代理;也通过与B药业老板的多次沟通,制定了绩效考核提成方面的优选方案;在市场开发方面,制定了以产品订货会为切入点的市场开发模式……万事俱备只差人员到市场上面开发了。

然而,当这支几十人的队伍放到市场,真正开始区域市场开发的时候,W总裁发现远不是自己设想的那样。连着两个月,事业部与总部核算的经营业绩都是负数,每次都会被老板单独约见谈话。关键是目前的这套市场开发运作体系,在两个月的运转过程中并没有让人看到希望,市场推进举步维艰。随之而来的则是市场人员因为没有挣到钱人心不稳,地办经理每天想着克扣市场费用中饱私囊,县级业务人员则迅速流失。另一方面,因为前期招商模式运营下个人代理商与目前体系的不兼容,市场摩擦在相关区域也此起彼伏。

面对一连串问题的出现,向来是意气风发的W总也陷入了困惑。通过在市场上面将近半个月的走访,与其他厂家的沟通和调研,和公司业务人员一起开展第三终端市场,问题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其一:经营思路不清

在开发第三终端市场之初,没有与公司的实际相结合。毕竟B药业一直以招商为主要经营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区域内开发了一大批做各个区域的代理商,当然不乏以第三终端市场操作为主的。公司一刀切的进行市场自营,与他们产生了较大冲突。而另一方面,在事业部尚且没有能力和经验进行全省范围市场操作的情况下,就贸然进行大兵团作战要一下子开发整合省区市场,直接导致市场进展不利,而相关投入巨大。

其二:人员结构不合理

而在第三终端市场开发的人员方面,W总延续以前在大企业的操作模式,想通过招聘一些有行业经验的员工来带领队伍进行市场深挖,这个本无可厚非。但是却忽视了开发第三终端市场要求业务人员长期驻在县乡级市场一线,而这些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员工大多成家立业,家庭负担使得他们不可能一直呆在市场一线。虽然公司也出台了诸如:用当地固定电话每天报考勤的制度。但是真正遵守着不多,各级业务人员抵触情绪很重,无心开展工作。

其三:经营模式不合理

W总制定的以自建队伍进行乡镇卫生院、诊所为主体的订货会模式开发第三终端市场,产生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经营费用的居高不下。由于前期一些人没有操作过第三终端市场,订货会的相关流程把控不严,在就餐、招待、礼品、配送等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浪费的现象,加到一起在很惊人。按照业内普遍的55%的企业运营成本空间核算,连着两个月核算各项费用都几乎达到这个底线,事业部没有盈利空间。

三个看似简单,却直接关乎事业部存亡的问题很现实的摆在W总的面前。何去何从,必须慎重。经过连续几天与业内朋友的沟通探讨,针对B药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竞争情况,一条全新的市场经营模式被重新梳理了出来。

1、

两个模式经营

就是结合B药业前期招商的实际情况,将公司品种分为两类,原有品种还

以招商为主,通过组建招商业务部,派驻市场招商经理,协助各个地市的代理商将销量做起来。而新引进的区域代理品种,则以第三终端市场开发为主,由第三种业务部操作。这类品种做好产品的市场价格体系保护,只供应第三终端渠道客户,不招商、不放药店,让乡镇卫生院、诊所有充足的盈利空间。

2、

主抓试点市场

对区域市场通过调研进行细分,收缩战线确定6个样板市场。而原有的其它

市场操作人员,进行岗位重新界定,淘汰真正不合格的人员。其它人员统一收到样板市场。同时,强化地级经理在公司运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适合目前模式的留下来,通过绩效考核当队伍做成绩。没有合适的地级经理的区域,事业部总部直接管理,通过一到两个月的市场竞赛,从中选择有业绩、有人品的县级经理提拔到地级经理的岗位上。而在试点市场,摆脱单独依靠订货会进行第三终端市场开发的手段。合理利用现有各种资源,进行扫街拉单、礼品压单、小套餐拉单、客户转介绍签单等各种手段,提升每个县级市场业务人员的第三终端市场操作技巧,总部配套提供各种技巧培训和市场操作手册指导。目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提高试点市场的操作效果,为以后向其他地市市场复制提供宝贵的经验。

3、

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而对于现有的区域市场,充分借鉴其它在第三终端市场操作较为成功企业的

的经验,采取多种模式的市场操作手段。

A、自营市场:通过B药业自建队伍,在区域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第三终端市场开发,企业承担所有的市场开发费用;

B、底价大包:吸纳前期与企业有不错合作基础的代理商或业务人员,将公司品种打包交给这些人操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来或将这些人纳入公司的在职人员建制,约束他们积极主动的销售公司品种,并给市场支持和销售返利。

C、费用大包:根据各个区域业务人员的实际情况,企业与业务人员实现费用包干的模式来经营当地第三终端市场。给予这些业务人员一定比例的市场开发费用,由这些人员负责当地的市场开发。公司不再负担任何费用,市场开发的所有费用都由销售额来决定,这样就如同业务人员拿着公司的钱在做自己的生意,他们通过合理制定销售政策节约费用,获得比以前按照销量拿提成要高很多。

第6篇:前端年终总结范文

1、我国冰箱营销渠道的演变历史

我国冰箱业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引进国外生产线而发展起来。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渠道模式方面,比较粗放,一般采取区域总经销的方式,即生产厂家---营批发商(区域总经销商)--- 国营百货商场—消费者的方式;零售终端几乎全靠国营百货商场。在渠道权力分配方面,国营百货商场占据完全的主导地位,鉴于当时是卖方市场,市场发育很不完善,厂家类似于商家的生产车间,在渠道中产品线的组织、渠道价格体系的制定和控制、渠道促销方面、售后服务方面,权力和责任都很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国营百货商场的发展萎缩,家电专营商场逐渐兴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此一阶段的冰箱渠道模式比较复杂,不但有区域总经销制的模式,还出现了区域多家经销商制。渠道权力逐渐向冰箱厂家倾斜,厂家开始重视向百货商场、家电专营商场推销,开始承担售后服务、价格体系制定和控制等方面的渠道职能。在具体的渠道组织方面,各厂家开始在全国各市场设办事处,派驻推销员或办事员负责推销、售后服务等事务,厂家服务市场的营销网络初具雏形。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冰箱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特征,三、四级市场占冰箱的销售份额越来越大。渠道模式为:区域总经销制和区域多家经销商制并重,渠道模式比较复杂,国营百货商场在冰箱零售总额中的比重降低,而全国各地的家电专营商场所占有的冰箱销售额比重迅速增加,国美、苏宁、大中、通力、三乐等大型家电销售连锁企业逐渐诞生。渠道权力的分配在厂商之间比较平衡,开始强调厂商合作。厂家的渠道组织方面,强势的、全国性的营销网络出现,具体组织形式表现为总部的销售部门和各地的销售分公司、销售办事处;此一阶段的渠道组织的最大特点是厂家的销售网络往往在不同的程度上取得了冰箱的产权或者较大的利润分享权,盛行高额的销售奖励、提成。厂家的渠道风险和成本剧增。渠道促销以各种返利、回扣为主,重视电视等大众媒体广告的投放。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冰箱行业,各厂家,各地区的渠道模式差别较大,结合各厂家、各地区的实际,各厂家将区域总经销制、区域多家经销商制、直营经销制结合起来,各有侧重;在发达地区的一、二级市场,对于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大型连锁企业构成的强势现代渠道,一般实行直营经销制;而在发达地区的三、四级市场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采用以代理---批发----零售这种传统渠道模式,实行区域总经销制、区域多家经销商制。在渠道权利的分配方面,对于大型连锁商业企业而言,厂家的渠道权力丧失殆尽,除了负责一部分渠道促销外,商业企业几乎完全决定了价格体系的制定和控制,同时商业企业也负责了大部分售后服务工作;对于采取区域总经销制和区域多家经销制的企业或地区,渠道权力则由厂家主导。促销以广告促销为辅,非常重视渠道促销和终端促销。此一阶段的冰箱渠道领域,厂商之间为争夺渠道权力,冲突不断;渠道变革频繁。

2、我国冰箱营销渠道的现状

在现在的中国冰箱市场上,国产品牌以科龙(容声)、海尔、新飞、美菱为代表;外资品牌以西门子、伊莱克斯为代表;其营销渠道各有特点。这几家厂商的冰箱销量占中国冰箱销量的90%以上,其分销渠道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以海尔为代表的自建网络为主的渠道模式,以伊莱克斯为代表的区域总经销制为主的渠道模式,以科龙为代表的区域总经销制和管理式垂直营销渠道结构相结合的渠道模式。以上三类渠道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时期,会在一家厂商的渠道结构中相互交叉存在,但总体上代表了当前中国冰箱渠道的三种各有特色的模式。

以海尔为代表的自建网络为主的渠道模式,其外部特征是:海尔在全国各地共设立了42个工贸公司,在各地级市设立辅助销售工作的办事处;海尔的工贸公司拥有物流中心和仓库;渠道组织方面,在一、二级市场以店中店、海尔冰箱专柜为主,原则上不建立专卖店;在三级市场和部分二级市场建专卖店。目前海尔已在全国建有近1000个专卖店,并开始在全国的县城、乡镇建立海尔专卖店。开始重视农村市场的冰箱网络建设,海尔鼓励各零售商主动开拓网点。海尔专卖店的经营模式一般是:当地的经销商负责租赁场地,海尔负责按统一的专卖店形象规范来装修,专卖店须遵照海尔的规定专卖海尔的家电产品,任何其他公司的产品都不能在海尔专卖店内销售;海尔负责培训专卖店的经营管理人员。海尔公司除了自建的终端网络外,也重视进入当地的大型卖场,尤其是大型的家电连锁卖场,如国美,苏宁等。此外,海尔也会在各地选择进入一些小型家电专营商场作为补充。海尔一般会在同一个地方选择几家家电专营商场。

海尔冰箱渠道实行单品牌、多系列的组合,在渠道产品线的组织上,侧重中、高档的冰箱型号;使海尔冰箱利用整个海尔家族的品牌形象,加大电视广告投放;在终端,实际上对渠道物流、价格体系不加控制,窜货现象严重,但对于终端外观形象有统一的规定;渠道利润空间小;非常重视售后服务对渠道形象的提升作用;以前重视一、二级市场,现在开始在三、四级市场加大开拓力度。

海尔冰箱营销渠道模式的内在特点是:强调通过以自建网络为主,加上以进入大型家电连锁卖场和大量的小型家店专营商场为补充;强调对渠道终端的控制力;非常重视海尔冰箱的铺货率;强调消费者对渠道的拉力,而对于渠道的推力在销售中的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忽略的。

以伊莱克斯为代表的区域总经销制为主的模式,其外部特征是:在各省一般都会选择一家总代理,由总代理负责该区域的渠道开发和终端建设,其终端多为当地的家店专营商场。这种模式,与伊莱克斯为外来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时,不太熟悉中国家电营销渠道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模式的另一个外部特征是:伊莱克斯特别重视终端建设,强调促销资源向终端倾斜,而在大众媒体上很少投放广告。同样的,伊莱克斯也比较重视如苏宁、国美这样的家电连锁集团。

伊莱克斯冰箱也实行单品牌、多系列组合的策略;在渠道产品线的组织上以高档型号为主;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物流;渠道物流和价格体系控制严密,渠道利润空间大;重视一、二级市场,在三、四级市场处于维持态势;重视渠道促销和终端促销;厂家掌握的渠道权力较小。   伊莱克斯这种渠道模式的内在特征是:强调充分发挥当地传统渠道的优势,保护特定区域经销商的独家经销权;强调通过较大的渠道利润空间来激励经销商主推伊莱克斯冰箱;同时也重视终端促销的重要作用,强调厂家对终端促销的物料、人员等资源的投入。

以科龙为代表的区域总经销制和管理式垂直营销渠道结构相结合的渠道模式。这种模式的外部特征是:一方面采用区域总经销的模式,另一方面,科龙公司在全国各省都建有营销分公司,负责当地的渠道开发和终端建设,协调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厂家的营销实力和主观能动性。科龙特别强调厂家与经销商的合作,实际上各地的经销商仅仅承担了部分物流和融资的职能,其他各种渠道职能实际上由科龙公司掌控。科龙对于大型的家电连锁集团也非常重视,但目前,科龙的大部分销售额还是靠全国数量众多的家店专营商完成。

科龙实行多品牌、分渠道的产品线组合策略,重视通过中、低档冰箱型号占领市场;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物流;通过严格控制厂家的成本,严格控制物流和价格体系,保证较大的渠道利润空间;经常调整渠道成员和强化终端促销工作;渠道策略在科龙公司冰箱战略中占有核心地位。

科龙这种渠道模式的内在特点是:强调通过给经销商较大的利润空间,使经销商积极的承担冰箱渠道中的物流和融资功能,极端强调对经销商的压货和占用其资金;强调确保经销商积极的主推科龙公司的冰箱产品;强调科龙公司的管理式垂直营销渠道结构对经销商的服务、控制;强调通过结合经销商的资源以及科龙公司的营销人员投入来强化终端促销。

3、我国冰箱营销渠道的趋势分析

冰箱营销渠道一种家电营销渠道,由于冰箱市场在我国发育得特别成熟,现在中国冰箱业的渠道特征与彩电、洗衣机的营销渠道有很大的相似性。未来的冰箱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重视终端,强调渠道的扁平化,强调三、四级市场的重要性。大型连锁家电的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未来几年,将是中国冰箱市场的营销渠道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

单纯的主要依靠渠道促销的模式向强调终端促销、强调品牌拉力的模式转化。原因是:冰箱作为大众性的家电产品,消费者对其认知度越来越高,加之由于厂商多年的市场教育,消费者做购买决策时,自主性越来越强。我们看到,冰箱的媒体广告比较少,而终端促销活动却多种多样,如礼品的买赠,价格优惠促销、街头表演等等。

由于价格竞争的激烈,冰箱渐渐成为微利商品,努力压缩渠道费用,成为所有冰箱厂家经营渠道的方向。而压缩渠道费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渠道扁平化,除了部分厂家、或者部分地区外,冰箱的批发商一般都设置到了二级市场,即地区级(市级)市场。二级市场的批发商负责当地零售和往三、四级市场的批发。在渠道扁平化方面,科龙走在了前列,其康拜恩冰箱已经将批发商设置到县。

第7篇:前端年终总结范文

摘要 本文使用LMDI分解对1995―2007年上海市的能源终端消耗模式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并与中国按地区的分解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显示,能源强度和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变动对上海终端能耗起到主要促降作用,而资本深化则发挥主要的促涨作用。同时,上海交通运输产业的终端能耗增长迅速,在节能工作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

关键词 终端能耗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资本深化

一、 上海市终端能源消耗模式的变化趋势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200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以来开始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快车道。然而,上海市由投资和能耗驱动的增长模式与全国相比不尽相同,有必要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陈诗一等,2010)。上海终端能源消费在1995年至2007年期间从3200万吨标准煤快速上涨到8600万吨标准煤,同期全国的终端能耗从10亿吨标准煤上涨到26亿吨标准煤。这其中东部的终端能耗在研究期间内都占到全国终端能耗的45%以上且不断上升,中部所占比例从31%下降到了26%,西部所占比例则基本维持在23%左右。图1和图2分别表现了1995―2007年间上海和中国的终端能耗走势及其产业构成。

如图所示,上海市和全国的终端能耗变化模式一样都在2003年后出现了急剧上涨。在研究期间内,工业部门在上海和全国都是终端能耗最大的行业,然而,工业在上海的终端能耗中所占的比例从1995年超过74%下降到了2007年的59%左右,相比之下,工业在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终端能耗中所占比重基本都维持在70%左右。上海市与全国在终端能耗产业构成方面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在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是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行业,且从1995年的9%左右上升到了2007年的接近22%,比重逐年提高,显示以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终端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正在加大。反观居民消费部门,上海居民消费在终端能耗中的比例始终维持在10%左右,而全国则从1995年的15%左右下降到了2007年的约11%。

图3 上海市各产业能源强度变化趋势

图3绘制了上海市各产业的能源强度为节省篇幅,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强度图暂略。。总体来看,上海市的能源强度水平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与全国各地区相比表现出以下几点特别之处。第一,在全国及各地区,工业都始终是能源强度最大的部门,且数值在不断下降,仅在2004年左右略有回升后转为下降;然而对上海市,工业能源强度在1996年就被交通运输业超过,除2005、2006年略有回升外,上海工业的能源强度也在不断下降。第二,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在1996年超过工业成为能源强度最高的行业,而且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强度上升幅度很大,从1995年的每万元GDP消耗1.58吨标准煤上升到2007年的3.61吨,而全国以及各地区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强度都出现波动情况,其中中部总体上还在下降。这一现象预示交通运输业将在上海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第三,上海市的农业、建筑业、商业以及居民消费部门能源强度均高于全国各地区水平,但上海市生产部门的总体能源强度低于全国各地区水平。

急剧增加的能源消耗总量已经给上海市及全国经济转型带来了压力,给“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带来了极大难度。本文将分别利用基于各地区、产业、能源种类的三维LMDI分解法对全国以及基于产业和能源种类的两维LMDI分解法对上海市的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以便为未来节能减排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目前对全国能源消耗总量及其强度进行分解分析的文献不少,比如Zhang (2003)、FisherVanden等(2004, 2006)、高振宇和(2007)、梁进社等(2007)、张军和刘君(2008)等,他们采用的分解方法一般包括指数分解法和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通常把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强度或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解为强度效应、结构效应、产出效应和规模效应,分解形式又分为加法和乘法两种。而研究上海市能源消费的文献极少,仅有的文献有唐忆文等(2005)、夏梅兴和唐忆文(2006)等,但是对上海市能耗总量进行分解分析的尚未见到。本文所选择的LMDI分解法还有一个好处,即既可以进行Laspeyres指数分解法所不能的乘法分解和环比发展指数分析,又可以进行结构分解法受限于投入产出表而不能的连续时点环比分析,具体方法论介绍见下一节。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对上海市和全国终端能耗初级分解和次级分解的结果进行分析,并重点讨论有利于节能的结构和强度因子。最后一节为结论性评注和政策含义讨论。

二、 方法与数据

(一) 全国终端能耗的三重LMDI分解

鉴于Ang与Liu(2001)提出的LMDI分解法具有分解完全以及归并一致的特性,本文采用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及能源种类层面上的三重LMDI分解法对全国终端能耗进行分解本文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参照陈诗一和张军(2008)的标准,即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河北、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计30个省市自治区。没有包括等。。用下标i=1,2,3表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j=1,2,…,6表示6个行业,即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居民消费部门,k=1,2,3,4表示4种能源(即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由于中国一直经历着持续的资本深化现象,本文与先前研究(比如Wu等人, 2005)不同,特别分解出资本积累影响因子以探讨资本驱动型增长方式对中国和上海市终端能耗模式变动的影响。全国终端能耗分解如下:

(三) 数据

上述分解所需原始数据均摘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现对数据作如下说明:

(1) 由于年鉴中各种能源使用了不同的单位进行统计,煤炭和石油使用“万吨”为单位,天然气使用“亿立方米”,电力则使用“亿千瓦时”,因此必须将其转换为以标准煤为统计单位。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给出的各种类能源与标准煤之间的转换表,以及每种能源的组成比例,可以得出上述四种能源与标准煤的转化标准。

(2) 由于本文使用了资本存量作为上海市及全国终端能耗的因子,因此本文采用张军等(2004)的方法对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另外,本文中所有价值量,即经济产出、人均收入和资本存量等均以1995年作为基年进行了价格平减。

三、 终端能耗总分解结果讨论

1995―2007这一研究时间段按照五年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九五”时期(1996―2000)、“十五”时期(2001―2005)以及“十一五”规划前两年(2006―2007)。如公式(6)所示,本文将中国各地区和上海市终端能耗的驱动因素分解为8个因子。表2显示了各因子在各个阶段对全国以及上海市终端能耗的平均贡献,图4绘制了上海市终端能耗在总分解中分出的各因子指数的相对重要性,各因子大小为相应期间的累计变化。图5则绘制出全国终端能耗的因素分解情况。

由表2可见,“九五”计划期间,全国和上海市的节能效果均最佳,终端能耗年均增长分别为3%和6.1%左右。在此期间,全国节能工作成效明显好于上海市,这一阶段全国GDP年均增长10.3%,远高于终端能耗增长速度。根据《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这一阶段国家通过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所有制改革,关停转并了8.4万家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从而为此阶段的节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反观上海市,尽管这一阶段也是上海市终端能耗增长最慢的时期,但其增长速度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政府性公司主导投资驱动型增长的“上海模式”以及国有资产重组缓慢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十五”规划期间全国和上海市都出现了工业再次重型化的倾向,终端能耗增速在所有时期都是最快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5%和10.67%。其中,全国在2003―2005年期间终端能耗年均上涨14.8%,而同期GDP年均仅上涨12.9%,这是1995年以来中国能源弹性系数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超过1的时期;而同期,上海市的终端能耗也依然快速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始终小于GDP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上海市政府确定了六大支柱产业,即石油精细化工、钢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成套设备和汽车产业,它们中大部分都属于高耗能的工业,因此“十五”期间上海市终端能耗的迅速上涨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十五”期间节能效果不佳,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20%的节能约束性指标,因此可以看到“十一五”规划的头两年中,全国与上海市的终端能耗增长速度均略有放缓,但绝对增速仍然达到10.9%和10.3%。

图4 上海市终端能耗驱动因素分解

图5 全国终端能耗驱动因素分解

结合表2各驱动因子的平均贡献以及图4和5各因子在各期间的累计变化,可以发现资本存量、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和资本生产率以及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对全国和上海市而言都是贡献最大的4个因子。其中资本存量在全国和上海市都是最大的正向影响因子,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则是最大的负向影响因子。平均资本生产率和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在全国和上海市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前者在全国情况中是仅次于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第二大负向影响因子,在上海市则是仅次于资本存量的第二大正向影响因子;后者在全国是仅次于资本存量的第二大正向影响因子,而在上海市则是仅次于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第二大负向影响因子。对于这几个因子,将在第4节中具体分析。相比之下,居民消费部门的3个因子对终端能耗的贡献都相对较小,不具备显著的解释意义。

就整个研究时期来看,中国和上海市的终端能耗年均增长分别为7.8%和8.7%。从全国来看,有6个正向因子,按贡献从大到小分别为资本存量、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居民消费能源强度、居民人均收入、居民人数以及能源结构(年均贡献分别为12.33%、0.94%、0.30%、0.27%、0.10%、0.004%);有2个负向因子,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和平均资本生产率(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43%和-2.21%)。从上海市来看,有5个正向因子,为资本存量、平均资本生产率、居民消费能源强度、居民人均收入和居民人数(年均贡献分别为9.64%、0.94%、0.66%、0.20%、0.048%);有3个负向因子,即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年均贡献分别为-1.66%、-0.99%和-0.03%)。

由上述分解结果可以看出,由资本存量所代表的资本深化对中国和上海市的终端能耗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就全国平均而言,这种由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显然是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作用还在逐期增加。张军(2002)早就指出,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程度极高,与劳动力相比,投资增长速度过快。而对于上海市,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上海市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更为严重,但是上海市由资本深化所代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对终端能耗的促增作用在逐期降低,第三阶段已下降到年均3.7%,这与全国资本存量年均贡献连年上升不同(全国资本存量的贡献在第三阶段已经达到惊人的15.2%),表明上海市已经率先改变依赖投资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转而向更加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资本积累对上海市终端能耗影响的减小也表明,今后上海市将很难继续在诸如投资等方面对节能减排有所作为,低悬的果实已经摘尽,节能空间正在缩小,“十二五”期间必须按照表2所示在促进能耗下降的驱动因子上下功夫,通过提高生产部门能源生产率和降低资本强度的直接节能以及优化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和所有部门能源结构的间接节能相结合来进一步推动节能工作。

反观居民消费部门,居民的终端能耗在全国均为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能耗部门,在东、中、西部分别占到12%、13%和17%左右,但是居民终端能耗所占比重在全国各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西部下降最为明显,从1995年的20%下降到2007年仅占12%。消费部门的因子对终端能耗的贡献均较小,其中居民人数更是接近1,即贡献接近于0,这是由于居民人数变化幅度非常小,对终端能耗也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对于上海市,居民消费在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不及交通业,且始终维持在10%左右,变化幅度非常有限。通过前面列出的各因子年均贡献,可以看出上海市居民消费部门的贡献比全国的大,这与上海市居民较高的消费水平(如对汽车的消费)有紧密关系。居民人均收入对中国和上海市的终端能耗的促升作用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于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段。然而,中国不能“躺”在库兹涅茨曲线上等待拐点,而是应当采取积极行动,尽快将经济带入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使得中国经济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 重要因子的次级分解结果及讨论

本文所使用多重分解法的好处就是还可以对重要的驱动因子进行次级分解,从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各因子对终端能耗增长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对因子的次级分解,是对其变量本身的分解,而非对其指数的分解。

(一) 资本存量的次级分解

资本存量对全国和上海市而言都是促进能源消耗的最大正向因子,显示能耗密集型的企业本质上也多是资本密集型的。图6绘制出中国各地区和上海市的资本存量变化。图7则描述该资本存量变量在地区层面进行次级分解的累计量结果。

图6 全国各地区及上海市资本存量

图7 资本存量按地区层次次级分解结果

从图中可见,与中国的资本深化现象相对应,中国各地区的资本存量均在不断上升,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存量分别从1995年的5.8、1.9和1.9万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8.7、10.1和9.2万亿元。资本劳动比数据也通常拿来描述资本深化的程度,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比在整个研究期间均在迅速上升,分别从人均2.3、0.92和1.0万元(1995年)上升到每人9.5、4.2和4.6万元,这也佐证了中国的资本深化现象。而次级分解显示全国各地区在不同时期内对能源消耗都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因子大于1),也就是说,全国各地区的资本存量都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对全国资本存量总量的贡献最大,在“九五”和“十五”计划时期,累计贡献都达到53%,年均贡献8.8%,在“十一五”的头两年中,年均贡献也达到7.9%;相比之下,中部地区在三个阶段中年均贡献分别为2.3%、2.5%和4.3%,西部地区则为2.0%、2.5%和3.4%,中西部地区对全国资本存量积累的贡献比较相似。由此可见,东部地区是投资的重点目的地,这是由东部优势的沿海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为发达的经济决定的,当然基于投资和能耗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也是造成我国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的主要地区因素。

就上海市而言,资本存量增长率从1996年的19.8%一路下降到到2001年的9.8%,随后逐步上升到2005年的11.5%,在2006年和2007年又急速下降到3.8%和4.5%。可见,上海市资本存量积累趋势在90年代中后期总体上是逐步下降的,这与同期上海市工业比重下降有关;而2001年后资本存量增长加快与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再次重工业化趋势一致。而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金融业和航运业等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也导致近年来对资本密集型工业投入的下降。尽管对制造业等工业的发展在未来上海市结构调整中的地位还有争论,但是,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将资本密集和能耗密集的重工业转移至其他城市也是相对合理的,高资本密度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是未来上海市第二产业发展的首选。

(二) 强度因子次级分解

1. 对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次级分解

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在全国和上海市都是降低能耗的最大负向因子,能源强度的倒数是能源生产率,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和提供能源的使用效率可以发挥直接节能的作用。在本文第一部分我们曾经介绍了中国各地区和上海市生产部门各行业的能源强度变化。这里的图8则绘制出全国生产部门能源强度按地区层面进行的次级分解结果。

图8 生产部门能源强度按地区次级分解

首先就全国各地区生产部门各行业能源强度来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都是6个行业中能源强度最大的两个部门。对于工业而言,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强度分别为每万元GDP 2.5、4.5和4.4吨标准煤(1995年)以及每万元GDP 1.4、2.2和2.6吨标准煤(2007年),在整个时期内呈下降趋势,仅在2004年左右出现过反弹,而这也是工业再次重型化的必然结果。而且,东部地区的工业能源强度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FisherVanden等人(2004)指出,工业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R&D投入的加大、企业所有制改革以及能源价格的变动,因此,中国在“九五”时期进行的“抓大放小”国企改革、对能耗和污染密集型小企业的关停转并以及私人资本的进入对中国工业的能源强度的降低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同时,2003年开始的能源价格普遍上涨也对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了促进作用。再看交通运输业,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强度分别为每万元GDP 1.2、1.7和2.2吨标准煤(1995年)以及每万元GDP 1.7、1.4和2.2吨标准煤(2007年),可以发现,全国各地区的交通能源强度都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当然交通运输业在全国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因此对全国总体的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影响不大。生产部门的另外三个行业的能源强度都比较低,且变化幅度也不大,对总体影响较小。由表2可知,三个阶段中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对全国终端能耗的年均促降作用分别为-5.8%、-1.1%和-3.3%,这主要是由于在终端能耗中占到主要地位的工业能源强度较大幅度下降所致。另外,前面提到的“抓大放小”政策使得能源强度在第一阶段中对全国终端能耗产生的降低作用最为明显;而第二阶段,即“十五”时期的再次重工业化导致这一阶段的促降作用相对较弱;而由此导致国家在第三阶段,即“十一五”期间强制规定能源强度减少20%,第三阶段能源强度对能耗总量的促降作用也确实有所加强。图8则显示,东部地区对中国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影响始终为负,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均在第二阶段转为较大的正向影响,尽管在第三阶段这种正向影响开始下降,这也许是由于“十五”阶段伊始中国将工业中高能耗的行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所致。

上海市情况与全国有所不同。首先,工业的能源强度明显比全国低且不断下降,不仅低于中西部地区,即使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相比也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数值上,上海市工业能源强度从每万元GDP 1.8吨标准煤(1995年)下降到了1.0吨标准煤(2007年)。其次,与工业不同,农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全国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上海市的农业受土地面积影响,有很大一部分采用了类似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农业基地,虽然在产量上有明显优势,却导致能源强度较高,但是由于农业在上海市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甚微,因此影响不大。另外,上海市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强度一直在上升,且高于全国水平,从每万元GDP 1.6吨标准煤(1995年)上升到了3.6吨标准煤(2007年)。上海市的能源强度对终端能耗的促降作用较全国小,在三个阶段分别只有年均3.1%、0.88%和0.11%。如前所述,上海市的能源强度在“九五”期间受到政府主导大型企业以及未彻底进行“抓大放小”改革的影响对终端能耗产生的促降作用明显不如全国;而第二阶段中,在上海市确立能耗水平较高的6大支柱产业的情况下,虽然经济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能源强度却有所上升,促降作用更是进一步缩水,甚至在2003―2005年间,对终端能耗产生促涨作用。尽管2009年上海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着重发展新能源、民航制造、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九大高科技产业以取代“十五”期间提出的6大支柱产业的制造业战略,其成效还有待检验,也超出了本文的研究区间。

从整个时期来看,中国和上海市的能源强度都有所降低,但是却依然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尤其是以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产业的能源强度还在上升(这一情况在上海市尤其严重),因此应着重注意降低这类行业的能源强度,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以达到促进节能的作用。

2. 对资本生产率的次级分解

平均资本生产率表示单位资本所产出的GDP,其在全国为仅次于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第二大负向因子,在上海市为仅次于资本存量的第二大正向因子。图9绘制了中国各地区以及上海市的资本生产率变化趋势。图10则绘制了全国平均资本生产率在地区层面上进行次级分解的结果。

图9 全国各地区及上海市平均资本生产率变化

图10 资本生产率按地区次级分解

由图可见,中国各地区的平均资本生产率基本处于不断下降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从0.56、0.76和0.56(1995年)下降到了0.45、0.49和0.39(2007年);在整个时期内,仅东部地区在最后两年出现了资本生产率的小幅回升。由于平均资本生产率是资本强度的倒数,这一现象意味着中国各地区的资本强度都在上升。表2显示,平均资本生产率在三个阶段对中国终端能耗分别作出年均-2.3%、-2.0%和-2.5%的负向贡献。而图10则显示,全国平均资本生产率虽然在下降,但是下降速率在降低,表明全国范围内资本生产率的恶化趋势得到了遏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全国层次上资本生产率对能耗具有促降作用了。图10同时显示,东部地区在前两个阶段对全国平均资本生产率产生负向贡献,在最后一个阶段转正,这与东部地区在2006和2007两年资本生产率的回升趋势有关;中部地区在前两个时期贡献为正,而最后一个时期转负,这与中部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本生产率且在第三阶段下降较快相关;西部地区在三个阶段对资本生产率的作用都是促降的,这是因为西部地区本身资本生产率较低而且一直在快速下降。

与全国情况不同,上海市的平均资本生产率从2000年开始逐步上升,且促进终端能耗上升,表明上海市的资本效率开始提高。上海市平均资本生产率先是从1995年的每人0.32万元下降到1999年的每人0.29万元,随后又上升到了2007年的每人0.37万元,而其对上海市终端能耗产生的贡献在三个阶段分别为年均-1.9%、1.2%和7.7%。“九五”期间上海市政府主导的企业改革滞后于全国的“抓大放小”所有制改革。上海市社科院2005年的《上海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报告也认为政府主导的“上海增长模式”虽然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却导致资本边际效应连年下降。因此,上海市政府在随后的“十五”期间提出了6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这些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导致了平均资本生产率的上升,也导致了资本生产率对终端能耗产生了促涨作用,第三阶段该正向贡献年均达到7.7%,超过了资本存量的年均3.7%成为最大的正向因子。

(三) 结构因子的次级分解

1. 对能源结构因子的进一步分解

结构因子由能源结构因子和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因子构成。总体而言,结构因子发挥间接节能的作用,其中受制于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因子对终端能耗的影响较小。但是作为8个因子中唯一覆盖所有6个行业的因子,能源结构因子对终端能耗的影响比其他几个因子都更加全面,因此这里专门对它进行分析。图11绘制出上海市的能源结构,为节省篇幅,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图暂不报告。

图11 上海市能源结构

从全国角度来看,能源结构在第一和第三阶段对终端能耗起到了微弱的促涨作用,而在第二阶段起了同样微弱的促降作用,在全时期的贡献几乎为零。其作用甚为微小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整体上依然将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在全国终端能耗中,只有东部的煤炭终端消费占总的终端能耗从1995年的39.7%下降到了2007年的23%,中部和西部煤炭所占比例虽然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分别从51.8%和50.3%下降到了39.7%和30.3%),但是仍然占着主要地位,而且这还是在计入电力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考虑到中国电力供给主要依靠火力,而火力电厂的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及其制成品,煤炭在中国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将会更大。事实上,煤炭在三种主要一级能源的终端消费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东部的66.0%和47.9%(分别对应为1995年和2007年,下同)、中部的79.0%和69.7%以及西部的77.4%和59.1%。因此,从中国整体角度来看,能源结构调整受制于富煤贫油的资源禀赋而对终端能耗变化的贡献微乎其微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上海市的角度来看,能源结构对上海市终端能耗在第一阶段产生了-0.1%的促降作用,在随后两个阶段产生了微弱的促涨作用。与全国煤炭占主导地位的能源结构不同,石油在上海市能源结构变化中占主导地位,在电力在终端能耗中始终占45%左右的情况下,石油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29.7%一路上升到2007年的44.9%,而石油在三种一级能源中所占比例更是从1995年的56.6%上升到了2007年的80.5%,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由于石油的热效率较煤炭略高,因此能源结构的变化在整个时期对上海市的终端能耗起到了微小的促降作用。另外,交通运输业值得特别关注,不仅其终端能耗在上海市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9.2%上升到了2007年的21.5%,其能源结构也与其他行业有着重大区别,石油在交通业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一直在90%以上,平均达到了92.7%,在2007年达到了95.1%。考虑到交通也在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应该格外重视石油及其制成品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利用效率,以进一步加强该行业的节能工作,同时加大更为清洁的电力在交通业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目前仅占4%到5%)也是该行业节能可以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对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因子的次级分解

产业结构因子在全国和上海市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对全国它是仅次于资本存量的第二大正向因子,而在上海市则是仅次于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第二大负向因子,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市能源消耗与全国相比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图12绘制出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即生产部门各行业GDP占总GDP的比重,加总为生产部门5个行业GDP占全国总GDP比重),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图暂略。图13则绘制了全国产业结构在行业层面上的次级分解结果。

图12 上海市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变动

图13 生产部门产业结构按行业层次次级分解

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最主要的相似点就是工业都是占比最大的行业,其中东、中、西部的工业比重分别从43.3%、36.6%和33.9%(1995年)上升到了53.7%、42.0%和43.3%(2007年),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到2007年时均已超过50%。相比之下,农业的比重则在持续下降,尤其是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在2007年已降至10%以下(为6.8%),但中西部地区农业仍在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第三产业在全国各地区的比重均先上升,随后在21世纪初期又略有降低,这与本世纪初的再次重工业化促使工业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有关。从上述观察可以发现,全国的工业产出所占比重仍然在上升(第二产业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如此),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仍然处在初期阶段,而这样的产业结构导致其在三个阶段分别对中国终端能耗产生年均0.45%、1.3%和1.3%的促涨作用。图13显示,在按行业进行的产业结构次级分解中,农业对产业结构的贡献始终为负,而工业始终为正,且在第二阶段贡献较大,而其他的行业对产业结构的贡献则表现为正负波动。另外,产业结构的总指数始终为负,表明生产部门GDP在总GDP中的比例波动中下降,消费部门正发挥较大作用。

上海市的情况与全国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第三产业在1999年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一个产业,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仅在2003―2005年间出现小幅上升,其余时间一直在下降。工业比重整体处于缓慢下降状态,仅在本世纪头几年出现了小幅上涨,在整个时期内基本维持在50%左右。与第二产业不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总体上在逐步上升,从1995年的40.8%上升到了2007年的52.6%,但是与全国情况类似,也在本世纪前几年出现了小幅回落,但随后又开始增长。其次,与全国相比,上海市的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更加微小,1995年时为2.4%,到2007年时已降至不足1%,仅为0.84%。由此可见,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比全国成熟相对领先,而且已经开始对终端能耗产生促降作用,在三个阶段分别为年均-1.25%,-0.19%和-2.34%,也可以看到,在第二阶段,即2001―2005年的“十五”计划期间,由于再次重工业化的影响以及上海市6大支柱产业的确定与发展,产业结构对终端能耗的促降作用明显小于另外两个阶段。整体来看,产业结构对终端能耗的影响比能源结构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中国以及上海市的节能工作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

五、 结论及政策分析

中国和上海市的终端能源消耗在1995―2007年间都经历了明显的上涨,本文用LMDI分解法对中国终端能耗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6个行业以及4种能源种类上进行了三重分解,并用同一方法对上海市的终端能耗进行了二重分解,以比较上海市在终端能耗模式变动和驱动因素方面与全国的异同之处,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在本文的研究期间内,全国与上海市的节能效果均以“九五”期间为最佳,“十五”期间明显最差,在全国层面这主要是由于再次重工业化对节能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上海市除了受重化工业化影响,能耗相对较高的6大支柱产业的确立和发展也使得上海市节能速度放缓。

第二,决定全国和上海市终端能耗变动的主要是生产部门,居民消费部门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生产部门中,最大的正向驱动因子都是资本存量,表明资本深化过程同时也是终端能耗加速增长的过程,这种依赖于资本和能耗投入驱动的发展模式显然是粗放和不可持续的。上海市资本存量对终端能耗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这与全国情况不同,这也许意味着上海市的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初显成效。

第三,能源强度在全国和上海市都是最大的负向因子。不同的是,全国的工业能源强度对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工业能源强度的降低也是能源强度对终端能耗促降作用的主要来源。与此不同,上海市的工业能源强度明显低于全国各地区的水平,且下降速度也相当有限,表明上海市工业需要有进一步推进节能工作的新思路。另外,上海市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强度迅速上升,因此要特别关注该行业的节能工作,以免在其占终端能耗比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导致上海市能源强度作用发生反转。

第四,平均资本生产率对全国和上海市的作用不同。在全国范围内,平均资本生产率的下降速度正在逐步减缓,表明中国资本效率有所改善,对终端能耗产生促降作用。上海市的资本生产率与全国情况不同,在第二、三阶段转为促进终端能耗增长,甚至在最后一阶段取代资本存量成为第一大正向因子,这与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式增长模式有关。

第五,能源结构对终端能耗的影响在全国和上海市均较为有限。对于全国,受到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中国短期内很难改变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结构,而这也导致该因子近期内很难对节能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上海市的能源结构总体上对其终端能耗产生促降贡献,这与石油在上海市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较高且逐步上升有密切关联。上海市的煤炭和石油消费比例平均为30%和68%,要优于全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对应比例为64%和32%),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上海市天然气消费比例明显偏低,只有2%(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上海市要扩大天然气来源,抓紧开拓天然气市场,重点发展天然气发电、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力争尽快实现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

最后,相对能源结构,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对终端能耗产生的作用要明显得多。由于工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该因子对全国终端能耗产生正向影响,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仍然任重道远。相比之下,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对其终端能耗产生负向影响,这与工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交通运输业所占比重及其在上海市终端能耗中所占比重的显著上升使其成为上海市今后节能减排必须重点关注的行业。

参考文献

Ang, B. W. and F. L. Liu, 2001, “A New Energy Composition Method: Perfect in Decomposition and Consistent in Aggregation,” Energy, 26,537548.

FisherVanden, K., G.H. Jefferson, H. Liu and Q. Tao, 2004, “What is Driving Chinas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6,7797.

FisherVanden, K., G.H. Jefferson, J. Ma and J. Xu, 2006,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roductivity in China,” Energy Economics, 28,690705.

Wu, L., S. Kaneko and S. Matsuoka, 2005,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Stagnancy of Chinas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from 1996 to 1999: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Intensity Change and Scale Change,” Energy Policy, 33(3),319335.

Zhang, Z., 2003, “Why did the Energy Intensity Fall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1990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Intensity Change,” Energy Economics,25,625638.

陈诗一、严法善和吴若沉,2010,《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财贸经济》,第12期。

陈诗一和张军,2008,《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65―78页。

高振宇和,2007,《我国生产用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统计研究》第3期52―57页。

梁进社、郑蔚和蔡建明,2007,《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方法》,《自然资源学报》第6期853―864页。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上海能源白皮书》,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忆文、沈露莹、郭宏超和郭建利,2005,《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战略》,《上海经济研究》第2期52―61页。

夏梅兴和唐忆文,2006,《上海市经济发展与能源弹性系数变动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第1期50―59页。

张军,2002,《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经济研究》第6期3―13页。

张军和刘君,2008,《中国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及其解释》,《学术月刊》第7期60―68页。

第8篇:前端年终总结范文

1:上半年的工作回顾与总结

1.1负责区域(农大/桃海商业步行街/师大和平路的夜店)

区域内夜店总数为:115家 雪花覆盖:75家 黄河覆盖:40家 青岛覆盖:1家 金威覆盖:1家 燕京覆盖:1家

区域内啤酒容量为:2300kl 雪花占有:1270kl 黄河占有:950kl青岛占有:20kl

金威占有:35kkl 燕京占有:25kl

我们在公司的支持及经理的指导下1.严格执行公司渠道分片的经销制度,提升现有一级渠道的服务能力,弱化二级渠道,以达到有效掌握终端。2.将各促销政策落实到终端,根据终端情况不同灵活执行,降低终端对政策的依赖,控制产品销售价格。3分街道及重点区域进行布点,提高产品与消费者见面率,增加产品认知度。因此,区域覆盖率由去年的61% 增长到 65% ,占有率由去年的52%增长到55%。

1.2促销员管理

1.2.1月销量任务制定上的调整。以前促销员的任务制定只局限在上班时间范围内,目前调整为整店整月的销量都与该促销员息息相关,促使促销利用空余时间搞好店内一切客情,宣传企业文化,提升销量。

1.2.2 上点时间及模式的调整。原来促销员上点大致固定或临时调换,没有计划性,现在调整为每三店定员促销一名,每月上一个店,三个月一轮回。充分调动促销积极性,同时关注三点动向。

1.2.3给予全体办事处促销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在礼仪及促酒过程上进行实战的演习。

1.2.4 多次组织集体活动,丰富生活,凝聚团队。

1.3精制酒销售

1.3.1产品结构调整。对终端的精制酒价格体系进行可控管理,根据安宁区域的消费水平不同,突出适合该区域消费力的精制酒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1.3.2产品置换。由于终端售消费群影响销售精制酒利润较低,造成部分终端放弃精制酒销售,在经理指导下我们在中小酒吧依据情况不同以雪花清爽或者雪花原汁麦置换雪花99销售。

1.4 行政工作

1.4.1 在经理的指导下对销售业务类文案的汇总分析,上报。以及销售业务的跟进协调工作。

1.4.2 对销售信息的收集,汇总,跟进,然后及时上报经理沟通分析。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2.1个人因素。

2.1.1 作为办事处主管以来经理多次给我机会锻炼,但是目前为止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还是不能很融洽的结合,尤其理论知识还很欠缺。

2.1.2 做销售类文案工作很长时间了,但是对于数字还不是很敏感。

2.2 消费情感因素

2.2.1 区域为高校学生区,消费承受力有限对于精制酒的消费大多基于情感消费,不能有意识的消费,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突破的。

2.2.2 在啤酒品牌品项众多的情况下突出让消费者值得信赖的质量好的产品是我们的又一障碍。

2.2.3 对于80%的消费者来说啤酒知识几乎空白,更不要说不同之处。只是觉得纸箱酒看着有面子,这是我们就只能够就销售的另一壁垒。

2.3 空白终端

虽然经常在回访终端,很多老板也很熟悉了但是一直以来也没有找到很好的突破口是雪花啤酒进入销售。

3.下半年主要工作目标及改进措施

3.1 区域市场

3.1.1原区域市场的雪花覆盖率提升为:70% 占有率提升至:60%

将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提升:

3.1.1.1 空白终端:继续加大终端回访次数,做好客情关系,分析利润,争取先以单品进店销售。

3.1.1.2 现有终端:通过丰富灵活的促销活动拉动销售,使之巩固持续发展。

3.1.2目前有一个主要的任务,协助新业务小孙适应公司销售,尽早提升业务。我会耐心解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协助他早日适应公司销售业务,突出业绩。

3.2 继续提升精制酒销量及利润

3.2.1在部分消费能力较好的主要以雪花冰勇以上产品为销售主打的区域终端通过产品生动化,利润分析等方式将中高档以上产品做好,做强。

3.2.2 在消费能力一般的主要以雪花沙勇为主要销售的终端一促销刺激消费以及进行啤酒知识宣传使之尽量消费中高档产品,并使中档啤酒做大,持续提升。

3.2.3 基于精制酒消费意识差,对于精制酒不了解对公司不了解的消费能力差的区域终端,通过业务促销的口口相传逐渐转换为雪花清爽,原汁麦的消费。

3.3业务素养的转变

3.3.1 增强终端销售信心

3.3.1.1 丰富我们的知识面及啤酒知识,对公司文化及啤酒文化的学习了解再复制到终端,让终端有十足的信心介绍雪花产品给消费者。

3.3.1.2 与公司保持高度一致,不搞小团队,不抱怨公司,让终端及消费者看到一个有着良好文化的企业

3.3.2 改善执业能力

3.3.2.1 积极主动的对外渗透复制改善文化,对不利于市场部利于公司的要果敢的处理。

3.3.2.2 不在终端消费者面前诋毁竞品的公司或者产品

3.3.3 信守承诺

第9篇:前端年终总结范文

2019年以来,在市局(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我营销部紧紧围绕年初工作会议制定的各项目标,认真谋划,积极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卷烟销量稳步提升。共销售卷烟15360.17箱,同比增长104箱,完成年计划的100.20%;二是销售结构持续优化。共销售一、二类烟4019.64箱,同比增长544.55箱,占总销售的26.17%,单箱销售收入30747元,同比增加了1514元;三是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共实现毛利13973.4万元,同比增长6.8%。

二、网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终端功能,加强现代零售终端建设。

作为卷烟销售渠道的末端,卷烟零售终端是产品与消费者接触的第一前沿,是连接行业与消费者的纽带,更是提升卷烟品牌形象的重要阵地。2019年来以来,普定区域的现代零售终端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按照省局最新标准,截至目前,普定一共有现代终端客户114户,其中建成标杆终端6户,娱乐终端1户,旅游终端4户,并在9月中旬建成了两户黔彩合作终端,这部分零售终端已经逐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为未来的卷烟销售、营销可持续提升注入了无穷动力。

(二)、聚焦作用发挥,突出自律互助小组建设。

零售客户自律小组作为零售客户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群众组织,在保障客户赢利、维护市场秩序和夯实营销网建基础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我营销部门秉承“公司搭台,客户唱戏”的原则,积极引导客户参与,共建成自律互助小组102个,覆盖1688户客户,覆盖率达到了77%,超出市局公司年初下达指标的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客户100%纳入自律互助小组,每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率达到了100%。在这102个小组中,通过客户的积极配合同时自愿出自,对小组软硬件进行了升级打造,建成了两个各具亮点的标杆自律互助小组,将社区文化与地方花灯文化很好地融入了小组建设之中,在三季度全市营销工作现场推进会中得到了各县区参观人员以及市局公司领导的肯定与赞赏,更得到了省局公司高体仁局长和陈熙副总经理的高度评价,同时东方烟草报的记者也专程对普定的自律互助小组建设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这些肯定和赞赏为普定区域今后小组建设注入了深厚的动力。

(三)激发客户主动意识,提高终端高质量扫码

卷烟市场信息的采集,能够为卷烟销售预测提供有力支撑,并且能够实时的全面掌握卷烟市场动态,提高卷烟市场的运作能力,为实施“精准营销”提供决策依据,客户扫码销售更是作为营销部门掌握市场实时动态的有力依据之一。2019年因受到一些特殊原因的制约,如网络不稳定、7、8月份的安防演练以及扫码终端平台信息对接不顺畅等,所以全年的高质量扫码情况不是很好,从11月和12月份的数据来看,在我区域114户扫码终端中,11月份有74户客户达到了高质量扫码,占比为64.91%,12月份有83户客户达到了高质量扫码标准,占比为72.81%,数据体现了客户的自觉意识和客户经理的服务和指导力度正逐渐加强。

三、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队伍建设,提升营销人员实战能力。

一是年初部门根据各营销人员的能力素质情况制定了营销人员学习培训计划,在培训中通过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多样性与培训结果的运用,以增强培训效果,有计划地做好培训工作。二是组织客户经理对“1466”卷烟营销新生态价值体系进行了专项学习,使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了“1466”的含义以及今后卷烟营销的工作方向,同时借助对《贵州烟草商业卷烟营销业务运行规范》的学习,提升自身业务技能,更加规范的服务好区域每一位客户。三是积极参加市局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和练兵活动,在今年11月份的全市专卖、营销大练兵活动中,部门员工均有不俗的表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强化沟通,确保专销联动工作顺利运行。

一是运行规范。专卖、营销人员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及时发送、接收、处理各项联动信息;二是专销结合紧密。利用专销内联席会议,使各员明白当前各部门的重点工作,使之有的放矢地管理市场、服务客户;三是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客户经理在服务客户时,发现异常营情况,及时反馈,稽查员及时查处,将违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为销售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积极沟通,消费环境建设有序开展

按照市局公司的要求,我营销部积极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相应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达成共建“文明吸烟环境”的共识。截至目前,在普定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段实施建成了三个吸烟亭,28个吸烟柱,为文明卫生城市的建设贡献了烟草的一份力量。

三、存在的问题:

1、终端建设的精、实程度不强,导致了终端功能发挥不够,不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对卷烟市场消费的推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营销人员对市场的把控能力不足,这对于品牌培育以及消费引导等方面造成堵点,对卷烟预测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3、区域内自律互助小组建设虽然圆满完成市局公司的指标,但是各小组功能发挥不足,活动的开展多为基础的会议和娱乐活动,而对“共建终端”、“共管市场”、“共育品牌”等方面的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4、营销人员的素质虽然得到一定提升,但由于“三定”工作后新增加替换了两名客户经理,他们对营销工作不甚了解,全员持证的指标达不到100%。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扎实现代终端建设。将现代终端客户作为重点客户,强化实地走访,通过现场演示、情景模拟等形式,提高客服经理和客户层面对系统功能的熟练程度。同时加大奖惩力度,每月实地考核客服经理和客户对黔彩系统功能的掌握情况,以考核加压提升运行质量,促进终端功能真实有效发挥,做实现代终端建设工作,为增强渠道掌控力和提高“开口营销”及消费行为分析奠定基础。

(二)继续提升营销人员对市场把握能力,提高预测准确率。一方面多方位分析区域经济、社会、人口等数据,分析区域市场的变化因素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是深入市场走访调研,了解客户经营和市场状态;三是科学利用预测方法,提高预测准确率。

(三)继续坚持消费环境建设。一方面维护好现已建成的消费环境区,营造和谐吸烟环境;另一方面继续发展、寻找建设目标。

(四)继续推进自律互助小组建设。一方面是要继续加强小组业务运作规范性的日常监管,确保小组总体运行不偏离正常轨道;二是继续推动客户诚信自律、经营互助、品牌培育、共建终端等方面发挥作用,利用小组会开展一系列拉近客户关系提升经营能力的活动,解决客户实际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努力提升客户对协会的认可度,稳定客户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