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由命题作文范文

自由命题作文精选(九篇)

自由命题作文

第1篇:自由命题作文范文

一、话题作文命题模式的科学合理性

与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两种命题模式相比,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有许多科学合理性,它应该算是目前为止最为科学合理的作文命题模式。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命题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就表现为它的三大特点,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免了过去使用过的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所造成的许多弊端。

1.文题自拟,避免了命题作文模式下造成的“文不对题” 过去的命题作文模式,往往都是给考生设定一个现成的文章标题,要求学生以之为标题去写作文章,结果许多学生由于对标题的理解出现偏差,造成所写的作文普遍离题,从而影响了作文成绩。话题作文一般不像命题作文的命题模式那样给考生设定现成的文章标题,让考生自己去拟题,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样的现象再次发生。

2.立意自定,避免了命题作文模式下造成的“言不由衷” 命题作文由于给学生拟定了一个现成的文章标题,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基本定下来了,这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作文时“言不由衷”,这同样也会影响到学生作文质量。话题作文是立意自定,这也基本避免了这样的情况的发生。

3.文体自选,避免了给材料作文模式下造成的“文不对题” 特别是给材料作文,往往对作文的文体形式限制得相当严格。而大多数考生往往不能充分地把握文体进行写作,结果常常由于实际所写的文章不符合题目中规定的文体而影响了作文成绩。话题作文则规定文体可以自选或不限,这就充分地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同时,这也有利于让每一个考生展现自己写作的能力优势,让他们尽其所能考出最好的成绩。

二、话题作文命题模式的局限性

我们认为,话题作文的作文命题模式虽然好,但是,它只是反映了考试作文的一般规律,只适合做语文学科考试中作文试题的命题。但是,作为平时的作文训练教学,有其特殊的教学目标和规律,是与考试作文有本质的区别,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而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却并没有能够反映和揭示出平时作文训练教学的特殊的目标、规律和要求。

第2篇:自由命题作文范文

一、紧贴时代脉搏

1.命题作文的构成

命题作文题目之前的材料名为“导语”,题目之后的材料叫做“提示”或“要求”,题干一般由“导语”、“标题”和“提示”或“要求”三部分组成。此类命题作文是与材料融合后的一个创新,导语与提示或要求可以帮助学生透彻地把握题旨,打开思路,激活思维,从而快速构思行文。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见证”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它也是由导语、题目和要求三部分构成。由此可以这样理解:“见”看见或经历;“证”证明。从文体上看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最好。如果写成记叙文,重点在“见”的记叙,“证”,只是作为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如果写成议论文,重点在“证”,论述证明,“见”只作为材料或论据的一部分。由此多角度、多层面地联想,不仅不给考生设置审题障碍,还便于学生畅达地叙写自身的体验与内心的情感,由此可见命题作文的优越性和时代性。

2.命题作文有更广阔的立意和构思

在命题作文中,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写作内容,我们可以在心中对“独词式”标题进行扩展,比如“见证”,可以扩展为“生命的见证”、“爱国的见证”、“国魂的见证”、“英雄的见证”等,一旦做了这样的扩展之后,我们在写作中就会得心应手。自2008年以来,我国成功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展现了我国体育健儿志在必得的冠军风采,这不仅是他们血汗的见证,更是祖国繁荣昌盛的见证。还有发生在四川的“5.12”大地震,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大灾难,我们每一个人都出钱、出力,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尤其是那些武警官兵,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竭力挽救受灾的人们。他们众志成城,是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更是共和国伟大英雄的见证。更有成功飞向宇宙的“神七”,宇航员们在太空克服种种困难,成功走出船舱,迈出了中国人走向太空的第一步,这是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见证,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前列的见证。如此多样的构思和广阔的立意空间,为作文的出彩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由此可见,命题作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二、回归生活本身

1.在内容上更加关注“自我”体验与情感

“见证”作文命题,直接指出写自己的经历和所见,也就是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从而写出自己的感悟,这也恰好吻合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精神在命题中的体现。由此看来,紧扣生活,强调抒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因而,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善于发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蕴含着真善美的人和事,努力捕捉自己生命世界里的灵光,坚持“我手写我心”,坦诚地敞开心扉,真挚地倾诉心曲,让那浓浓的真情如山间叮咚的清泉,纯净而自然地流淌,就一定能够挥洒出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好作文。可见,命题作文体现了“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这一本质特征。

2.可以从课本中找出样本

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要挤过独木桥,实在不易。然而在考场作文的形式中,命题作文不可能让考生跑题,甚至交白卷。比如2009年的“见证”作文题,如果考生要写父爱的见证,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曾经学过《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这些细节描写就凸显出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心中升出一股自愧,从而鞭策自己奋发向上的平凡而伟大父爱的见证。不妨借鉴一下,考生可写自己父亲所做出望子成龙的事情。再如,要写爱国的见证,可以回想《白求恩大夫》,一个国际爱国主义者、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在炮火飞天的环境中来救死扶伤,还有什么比他更能感动中国人民的呢?考生可以借鉴来写身边为国捐躯的爱国者。所以,只要处处留心,写作文的样本就在我们的课本里。这充分体现了命题作文不离课本和抒写自我的原则。

因此,命题作文有鲜明的时代感,紧扣时代特征,回归生活本身。

第3篇:自由命题作文范文

全新的“话题作文”形式是从1999年开始的,一个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打破了以往作文的格式,给作文注入了一股活水,开创了作文的新局面,这的确是值得举世关注的,是高考作文命题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话题作文的开放度、自由度是以往任何时期作文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这无疑是一场作文领域里的“革命”。这场“革命”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手脚,给了学生作文以巨大的自由空间,真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情状。事实上,以往作文,很少见到过满分作文,而自从进入话题作文时代,满分作文就频频登场亮相了。这倒不是说其他格式的作文不能得满分,而是作文形式变革后的确带来了作文内容的变化、作文尴尬局面的改观。

还有一个现象不能不提及,那就是2001年(含2001年)以前,作文都是全国统一命题的,不存在多个作文题,最多是统一命制的两选一的两个题目。而从2002年开始,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单独命题(该年的北京卷是话题作文:规则。上海卷是命题作文:面向大海),与全国统一命题并存,出现了多家命题的格局。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分省命题得到空前繁荣,2007年更是达到了分省命题的顶峰,有16个省市区单独命题,加上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再加上江西命题作文的二选一多出的一个,竟然有19个作文题之多,这是高考作文命题史上前所未有的。(2008年、2009年均多达18个作文题之多)

以上是就历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概述,下面我们具体再作些分析解说,或者说是启示吧。

一、“命题作文”重振雄风

传统的“命题作文”一度受到冷落,2004年更是跌到了一个低谷,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语文试卷16个作文题中,只有北京卷的“包容”和上海卷的“忙”两个命题作文,其余大多是“话题作文”。2005年,“命题作文”只增加了一个,一共3个。2006年增加到了5个,2007年却猛增至7个,占了该年总共19个作文题中的三分之一强。2008年、2009年均为6个。这的确说明了“命题作文”威力依旧,雄风再振,说明“命题作文”有着恒久的魅力,是一种检测作文的较好的命题方式。

二、“材料作文”卷土重来

为什么又说“材料作文”卷土重来呢? 2004年无“材料作文”,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是3个、4个、5个、9个、8个。“材料作文”也是一种旧有的作文形式,也依然有着其生命力,同样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含2006年)以后的材料作文与之前的材料作文,是有区别的。为了区分,我们一般把2006年后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而把之前的材料作文,称为“旧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可以任选材料的一个角度作文,而“旧材料作文”只能是该材料的核心意思作文,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新材料作文”更进一步放宽了写作的限制,是更人性化的一种命题。

三、“话题作文”强势不再

在这里,我们要多说一句“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其来势凶猛,2004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总共16个作文题中,它就占了13个,几乎全都是“话题作文”。正当人们看好“话题作文”,卷卷几乎都喜欢命制“话题作文”,人人几乎都喜欢写“话题作文”的时候,“话题作文”却显现出了其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出现了很多假大空文、套构、俗作,甚至拼凑文、抄袭文,尽管“话题作文”有可以让学生自由构思立意、自主拟题、自行选择文体等的诸多优势,但较多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写作者的生命体验等,又让人们看到了其检测功能的不足之处。于是“话题作文”明显地在降温,由2004年的13个降到了2009年的2个,并且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四、排除“诗歌体裁”的声音越来越明确

2004年有4卷的作文限制“诗歌体裁”,2005年有5卷的作文限制“诗歌体裁”,2006年增至有8卷的作文限制“诗歌体裁”,2007年却更多到有9卷的作文限制“诗歌体裁”,2008年有8卷的作文限制“诗歌体裁”,2009年有7卷的作文限制“诗歌体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作文命题明确要求不写成“诗歌体裁”呢?绝大多数的高考命题专家的看法是,诗歌毕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写诗要有一定的文学积淀,更要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恰当的表现形式,莫说高中生目前难以达到,就是大学生目前也没有达到写诗的水平。当然,这里说的是绝大部分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当然不排除少而又少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也有写诗的水平和才能。再加上诗歌好坏评判的标准很不一致,真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高考又是选拔性的考试,难写又难评判,当然就有理由限制写了。我也基本上赞同专家们的这些看法、观点。同学们轻易不要用诗歌体裁作文,除非是十分有把握,否则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五、“关系型话题作文”已走到穷途末路

在“话题作文”盛行的年代,“关系型话题作文”是最走俏的,命题者动不动就命制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题。2004年是“关系型话题作文”的鼎盛之年,16个作文题中就有9个是“关系型话题作文”题,占了一半还多。可是到2007年只剩下了1个“关系型话题作文”题(只有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仍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题),2008年、2009年均无“关系型话题作文”题了。“关系型话题作文”已然穷途末路,寿终正寝了。

六、半命题作文姗姗来迟

2009年之前,根本没有“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的身影一直徘徊在中考考场上,高考考场难觅其倩影。值得庆贺的是, 2009年终于见到了其芳容。有两省出现了“半命题作文”:湖北卷(站在___门口)和福建卷(这也是一种____)。

七、各省命题已然成熟大胆创新

2004年,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关系型话题作文”呢?主要是因为各省刚刚开始试行单独命题,没有经验,命题者为了求稳,不出现重大的偏差和闪失,都纷纷跟着“老大哥”(全国卷)走,所以都命制出了相似的“关系型话题作文”题。只有北京、上海两个“尝试者”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盲从全国卷,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格。而现在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各省市在几年的单独命题后,已经成熟了许多,有了很多实践经验,所命之题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态势,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庆幸并关注的。到了2007年就有很多套试卷命制出了非常优秀的作文题,比如: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话题)、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命题)、天津卷的“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命题)、浙江卷的“行走在消逝中”(话题)、江苏卷的“怀想天空”(命题)等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成熟之题,有创意之题,好评如潮之题。2008年、2009年更是如此。也确实,2007年后的作文题已显示出了稳健、成熟的风格,自然、理性的内蕴,为写作者着想的人文关怀等等。

对未来作文命题的展望:

1.“命题作文”、“材料(或看图)作文”大唱主角,“话题作文”改头换面――未来的作文命题,将是“命题作文”和“材料(或看图)作文”的天下,这两种命题形式一定会唱主角的。

(1)“命题作文”的优势在哪里呢?“命题作文”的优势就在于它的题目简洁明了,它有着一个严格的统一标准,写作者在同一个标题下立意成文,可以很准确地检测出写作者的作文水准,写作水平的高低可以在同一题下很明显地显现出来,区分开来。“命题作文”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古代的科举制度下一直走到了今天,而且不止是中考、高考采用“命题作文”,可以说只要有考试的地方,就有“命题作文”的身影。我认为,在2010年的高考中,“命题作文”的数量将会达到一个高峰,也就是说,2010年的高考作文,将有超过6个的趋势,将有一半以上的省市会出现“命题作文”的形式。所以我们平时复习迎考中一定要加强对“命题作文”的写作强化训练。

(2)“材料(或看图)作文”也是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命题模式。“材料(或看图)作文”增加了一层难度,这就是审读材料的难度。如果说“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一种直接形式的作文题的话,那么“材料(或看图)作文”就是一种间接形式的作文题了。它首先要求考生要能够准确地理解材料,提取材料的核心意思,再进行构思、立意,因此很多命题者钟爱“材料(或看图)作文”,往往命制此类作文题。比如2007年全国Ⅰ的看图作文“摔了一跤”,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作文题。看图作文将有所增加,这也应该值得我们关注。

(3)“话题作文”尽管已走向末路,但是还会偶尔出现。尽管“话题作文”在这一两年里明显地显现出了其天然的缺陷和不足,引起了人们的一片非议、斥责之声,但由于“话题作文”的自由度和开放性的无可替代,所以“话题作文”仍然是一种作文命题的模式,且有可能出现变种,仍然不可忽视。

(4)以上三种形式的作文命题,会出现一些变化,这就是“命题作文”与“材料(或看图)作文”会多起来,而“话题作文”将逐步减少。

2.半命题作文是个新成员――半命题作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命题作文形式,尽管她姗姗来迟,但其一定会有生命力,值得我们关注,更值得我们去加强训练。

3.体裁限制将可能有所放松。尽管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诗歌除外”的限制逐渐增多,2007年达到顶峰,有9个作文题明确标明“诗歌除外”,但事物往往是物极必反的。就像“话题作文”一样,2004年大家都命制“话题作文”,很快就都觉得其不新鲜了,“话题作文”数量锐减。更何况,每年还会出现一两篇诗体满分作文作榜样,所以限制性将逐步放弃,让人才大显身手。

4.“文体意识”要加强。自从文体放开以后,的确出现了一些“四不像”的作文。高考作文自选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你自己自由选择一种文体,选议论文、选记叙文等等都可以,总之是一种文体。但有的同学就不是这样,写出的作文,根本就看不出是哪一种体裁。据此,有的命题者干脆就在题后附上限写的体裁,比如2005年北京卷的命题作文“说‘安’”,就明确说明要写成议论文体,而湖南卷的更是,2005、2006、2007、2008、2009连续5年都限写文体,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能写成其他文体。无论说不说明文体,都要有文体意识,这是考场作文最起码的要求。

5.一字二字题极具魅力。从2004年到2009年,仅这6年里就出现了很多一字二字作文题。这些题让人一看到就觉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琢磨,不像那些长长的材料题,光读完材料都要花去许多宝贵的时间。例如:2004年上海卷的“忙”、2005年江西卷的“脸”、北京卷的说“安”、2006年湖北卷的“三”、安徽卷的“读”、四川卷的“问”……都非常简洁,只有一个字。再如:2004年湖北卷的“买镜”、北京卷的“包容”,2005年广东卷的“纪念”,2006年辽宁卷的“肩膀”、天津卷的“愿景”,2007年广东卷的“传递”、辽宁卷的“我能”、福建卷的“季节”,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四川卷的“坚强”,2009年山东卷的“见证”、广东卷的的“常识”、四川卷的“熟悉”……也都非常醒目,只有两个字。简洁作文命题也是今后的一个方向。

第4篇:自由命题作文范文

1、让学生选择写作,而不是让写作选择学生

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作,作文一旦布置下去,学生就没有再选择的余地,甚至连表达的思想、主要意思都无法选择。老师的命题已经定好了作文的调调,如果按照老师的意愿写文章,就可能得高分,如果过多地展示自己,喜欢表达独特的感受、思考等,就有可能被看作离经叛道。

由于过多地受中考作文的影响,老师把考试作文作为唯一的训练模式,不少语文老师总会语重心长地劝学生,不要拿自己的考试开玩笑,不要写出格的文章,而要写平衡的文章。学生的作文久而久之就没有了个性,学生就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

为什么不让学生去选择自己的写作呢?为什么不能划出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呢?学生需要更多心灵的表白,需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那么,我们就应当引导他们更加自由地写作。

除了必要的命题材作文外,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写作模式或形式,比如日记、周记、随笔、随感、小说、诗歌等。

除了仅有的作文题外,是不是可以提供更多的途径让学生去写作,比如小诗社、文学社等。

除了已有的作文教学资源外,是不是可以向社会延伸,向生活延伸,比如组织学生出动采风,亲近自然等。

写作的要义就是写,老师过多的指导有时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巧指导,精点拔,学生反而能够将教师的指导用于写作实践,反之则不然。写作实践必须有一定量的保证,没有一定量的实践,效果会打折扣,量有时要靠学生自己增加,因而鼓励课外多写,多练笔。

2、让大家参与命题,而不是仅由教师命题

学生在作文时最怕的就是命题作文。从教学实际看,教师命题符合学生心意的,学生爱写的,而且容易写好的不多。这是因为,教师命题有较大的局限性,教师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命题,考虑不到学生的需要。

命题应当结合教师命题,适当向师生共同命题过渡。如果学生有了命题的主动权,那么他作文的积极性就会很高。近几年,话题作文盛行,其实就是因为话题作文学生有了一定的命题权。教师选话题,圈范围,学生定题目,有一定的自由度,至少不会被老师说成跑题了。

当然,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己命题,可能还要更加自由。教师可以根据作文要求出大题目,学生根据俄文要求出具体题目;也可以学生根据作文训练要求,集体命题;还可以学生自由命题,自行作文。

这样,在命题之初,经共同协商共同命题,作文题就有了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就可以避开大而不当的“空题”和无话可说的“死题”,使以学生生活为基点的写作的空间得到拓展,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3、让写作走向生活,而不是让写作停在课堂

传统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然后作些指导。然后,学生做作文,交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让学生抓耳挠腮,苦思冥想,结果可想而知。写文章首先要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然后才能确立中心思想或题目,才能构思,起草,经修改后最后定稿,严格地说,交到老师手上的其实仅仅是草稿。单调枯燥的过程无法写出好文章,“奉旨作文”必然产生“作文疲劳”。

作文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实际,注重写作主体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打破封闭式写作僵局,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使学生的作品极具个性特色,富有灵性。

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尽可能少受各种写作条条框框的束缚,强化他们的写作主体意识,促进主动积极的发展。

一旦封闭的“要我作文”向开放的“我要作文”转变,学生的写作素质便会提高,写作兴趣就能得到调动,作文就会变得有生机。

4、让学生参与批改,而不是让学生远离批改

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每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必是一个会修改文章的人。学生作文,教师批阅评讲,学生处于被动挨批的地位。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改、互改、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强化。当然,老师可以指导,可以和学生共同研究,也可以写作文,并让学生修改。

修改作文的过程应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认识过程,应充分相信学生是蕴藏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的,让学生在自我修改、互相修改和互相评阅中提高写作能力,可以采取让学生互批互改,教师讲授、学生修改,老师个别指正的方式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使他们真正具备修改作文的能力,真正成为会修改文章的人。

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有时是限于个人水平,有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文章毛病自己看不出,学生共同磋商,师生共同研究、相互修改,就能解决问题。

二、联系——不让写作孤独行走

1、加强与阅读、口语交际的联系

鼓励多读多写,注意好的作品对写作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阅读是一种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凡写作好的同学,书总是读得多。说加强联系,不是说一读就要写,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在学生学习写作的初期,可以读讯、仿仿,到一定的时期,阅读跟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关系,不可能一一对应,但又肯定相互影响。

口语交际有时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作文,跟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可以相得益彰。

2、加强与其他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语文综合学习中有许多动笔的机会,要重视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的写作。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写作,如多阅读杂志,多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等传媒报道,留意热点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等等。现在,有不少学校、不少语文教师坚持让学生每天定点收看电视,如《焦点访谈》,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在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定选题,要写报告,列调查提纲等,动笔写作的机会很多,能够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有意义的社区活动,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获得写作素材。

各学科知识包罗万象,是写作的重要资源库,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第5篇:自由命题作文范文

一、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极其重要。一是要开展各种活动吸引他们,如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除了读大纲规定的中外名著和课文有关的作品外,还要在班级办小图书角,形式是每学期初,每个学生借给班上一至两本自己家中的名著、小说,在班上选出专人管理、借阅,学期结束归还本人。新学期另换两本再传阅。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教师除了教好课文外,还可组织学生开展许多活动,如每周一次学生讲评读书内容比赛,或朗读、朗诵比赛,或讲故事比赛等,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督促学生自觉的读书、看报。二是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或读到的连同自己的生活、学习、感受有选择地写成日记或随笔,可长可短,字数不限,但必须说真话,诉真情。只要教师稍加诱导,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为储备写作素材,建立写作“资料仓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命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从教学实际看,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原因,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强弱的差异、类型的差别,若命题符合学生心意的,学生就爱写,而且容易写好。命题是体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的一个重要形式,若题出得不好,学生不爱写,教学目标就会落空,训练的序列就可能中断。因此,每次作文,力争让学生掌握命题的自,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不搞统一命题。或教师命“范围”,学生命“题目”,即教师根据作文要求出大题目,学生根据作又要求写具体题目;或学生讨论,集体命题,即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发动学生讨论作文题目,教师择优选题;或教师只提要求,学生自由命题,自行作文。命题中,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写作仓库,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难题。

三、改进指导,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改进指导方法,鼓励学生在审题、构思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这将有利于创作能力的提高。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多种的甚至是奇异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主要提示同一事物本质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差异,或从不同的方向揭示事物发展的多种原因和结果。比如,比例孟母三迁的故事、近墨者墨等,事物往往是具有多面性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让学生在作文中多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写作创造力的过程。

四、提倡自批,改进教师传统做法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作文指导的延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有重要作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把修改当成教师的事,而学生只要写出文章就算是完成了整个的作文训练。殊不知修改的过程实则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寻求好的表达形式的过程。改革批改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作文教学整个过程的主人,这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而且也包含了一切真知均来源于自身实践的哲学观点。

具体做法是:每四人(作文水平优一人,中二人,差一人),组成一个作文自改小组,批阅时,由写作者本人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其他三人对该文提出自己的批阅意见,有整体的,也有局部的。同时写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表明写作的真实意图,可以互相讨论。接着写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别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最后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组织学生上好评析课。这样使封闭性的教师独立工作的环节变为开放式的学生学习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激励写作,巩固学生写作兴趣

第6篇:自由命题作文范文

根据笔者的了解,这几年来语文教师的命题实践并不多,多数语文教师命题意识淡薄,命题能力较差,平时对学生的测试能坚持自己编题、命题的教师不到20%,一些教师多年来甚至没有命过题。这些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测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靠“拿来”。一些教师不愿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不愿研究学生、研究学校实际情况、研究历年来的中考试卷,而是信手拿来一份现成的试卷,“熟门熟路”照搬照套,一成不变,成套因袭。这种做法固然省事,但高质量的试题难寻,试题滞后性强,针对性不足。再者,由于不加精选,试题不能贴近要检测的教学内容,不能贴近本校学生的实际,试题反馈的信息也难以有效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二靠“拼盘”。部分教师八方采撷、东拼西凑,做成一个个“拼盘”、一道道“套餐”,组装成一个“四不像”。如是散乱的试卷,反映出考试题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日而久之,这样的命题,往往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1.无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一个教师,如果命题素质不高,在讲解别人命的题目时,就不能领会命题人的意图,不能走出参考答案的羁绊,对教材的理解就会肤浅,自然就不会深入地进行教学研究,教科研的水平也就无法提高。

2.无法检测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命题意识不强,常常依靠“拿来主义”,命题随意性很大,选择题目有时也不着边际,所以,一些语文教师必备的常规素质,如命题水平、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等等,在试卷中无法检测出来。

3.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由于缺少命题实践,就自然会缺少对学生、对教材、对中考试题的研究,因而对中考命题的走向和趋势的把握能力就弱。不清楚考什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考点,必然会导致命题的导向不明确,试题的定位不准确,也就影响了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准确评估,通过试卷来反馈教学,调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了一句空话。

那么,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时间,工作紧张。”通常情况下,一个语文教师要承担两个班级的课,除了课表上正常安排的课时外,还要上早自习、午自习,批改作业,整天忙忙碌碌。如果再兼班主任工作,还要经常开会,找学生谈话等,所剩的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很少了。如果任教毕业班,教学任务相对基础年级教师要更为艰巨。所以,许多语文教师借口工作紧张而不愿抽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题型、研究中考,就更不用说自己去命题了。对于种种无奈的理由,我们能理解,但不能认同,因为教师的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是不容小视的。

2.“没必要,现成的试卷多的是。”而今,市场上到处充斥了各种中考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可谓应有尽有。因此,许多教师以为,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出一份试卷,还不如向书商或书店直接订购试题,既可满足学生训练的量,又可减轻自己的压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这种长期过分依赖现成试卷的做法,导致许多语文教师的命题技能相对弱化。

3.“没能力,自身理论欠缺。”从高等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没有专门的命题学课程,这就使语文教师的命题工作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不容易把握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再者,现行的教学能力考察体制中,对语文教师职称或荣誉的评定,更注重的是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而忽视了对语文教师命题能力的要求。于是,堂堂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不会命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命题素质呢?

1.学校要建立命题训练机制。要把语文教师的命题能力纳入到教师的常规考核中,通过落实命题训练的培训和考核,建立一套完整的命题训练机制,使之常规化、正规化,以此提升语文教师的命题能力。

2.要加强对教师的命题实践与指导。学校和相关部门应组织“名教师”等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为语文教师作命题工作的培训,指导语文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中考动态,将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整合,将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进行整合,从而具体落实并加强语文教师的命题工作实践。

第7篇:自由命题作文范文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主题;婚姻枷锁;死因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一.引言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作品,它描写了女主人公马夫人在听闻自己丈夫死后的一系列反应,以及最后当她发现自己丈夫并没有死而导致她幻想破灭,心脏病病发而死的故事。

《一小时的故事》发表于1894年,由于作品所处的的特殊文化大背景,20世纪80~90年代正是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三阶段,及其另一部作品《觉醒》在女性主义作品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得很多人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一小时的故事》进行解读。苏珊・兰瑟便是其中一位。但也有一些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申丹教授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摆脱婚姻枷锁、追求自由的作品;刘杰伟、唐伟胜则认为这是一部相关性别政治的作品。为试图探索本文的真正主题,本文将致力于从文本内容分析和写作技巧分析来剖析作品《一小时的故事》的主题。

二、从文本内容对主题进行剖析

《一小时的故事》中女主人公渴望摆脱婚姻枷锁、追求自由这一主题特征是比较明显的。马夫人在马先生死后对自由的感知以及对未来自由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她对婚姻枷锁的打破和自由来临的渴望。从小说的第三段关于马夫人听闻马先生马先生去世时的反应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马夫人的反应与其他大多数人不同,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可以推测的空间:马夫人对于马先生的情感或许是比较复杂的,至少是不同其他人的。小说的第五段中,马夫人“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新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中充满了阵雨的芳香。……”这其实也是在用一种讽刺的手法反衬出马夫人反应的不正常,同时也是对后面表现马夫人感知到自由的一种铺垫。本来丈夫去世是件非常悲伤的事情,但作者在描写马夫人看到的景色时却选择了“活力”、“芳香”等这些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词,这表明马夫人对于丈夫的死并不仅仅只是伤心而已,或许还夹杂着一些愉悦。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测:马夫人在与马先生的婚姻中并不十分快乐,而马先生的死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为马夫人自此可以摆脱婚姻的枷锁、得以自由。而且,这一推测在小说的第十四段中也得到了论证,第十四段指出“在……,没有人会为了她而活着,……。不会有强有力的意志使她屈从――男人和女人都盲目坚信自己有权把个人意志强加于自己的伴侣。”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婚姻是对男女双方都有束缚,因此当马先生死后,便再没人为她活着,而她也没有必要为别人活着。文中的“强有力的意志”指的应该是婚姻生活中,男人和女人为了更加和谐地生活而相互牵制,相互包容,因而产生的无形的婚姻枷锁,但这并不一定表现为性别政治。因为这里并没有表现出马先生对马夫人压制,而说的是“男人和女人都盲目坚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自己的伴侣”。此外,小说的第十五段还指出“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马夫人对于马先生的感情是不够的,因此对她来讲,她与马先生的婚姻也是一种枷锁。因为她要忍受跟自己不爱的人一起生活。所以,当她听闻马先生的死讯时,她大哭起来,她伤心过,但那之后她感受到的是自由,是摆脱婚姻枷锁后得到自由的快乐。

但是快乐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文章结尾作者安排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结尾:马先生平安地回到家中。而当马夫人看到马先生出现在门口时,她意识到自己享受自由的未来生活的幻想破灭,她最终因心脏病病发而死亡。申丹教授认为导致马夫人死亡的是因为她过度地追求自由,而文章结尾处极具讽刺意味的反转亦是对马夫人过度追求自由的讽刺。但是在我看来,我并不认为导致马夫人死的原因是因为她过度追求自由,结尾处的讽刺也不是对她过度追求自由的讽刺,而是对她缺乏勇气的讽刺。因为马夫人只是一个命运的玩偶。她从来就没有很主动地去打破自己的婚姻枷锁,获得自由,她只是一个消极接受命运安排的人。马夫人所谓的婚姻枷锁的打破是伴随着婚姻中另外一人――马先生的“死亡”而出现的,而不是因为马夫人的努力,她只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这一安排。她根本就没有勇气去打破枷锁、获得自由,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只是命运的一个玩偶,命运跟她开了一个玩笑,而她最终也只能承担命运跟她开的这个玩笑的后果――死亡。

所以,一方面,笔者并不认为这部作品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因为马夫人――这个被命运的支配的人,显然没有女性主义作品中的女性的特征。她虽然对自由有感知,但她并不是一个为了个人自由而努力争取的人。而文本也将马夫人感知自由的过程描写成一种未知的、魔鬼似的东西向她逼近,并占有了她。而且当自由向她逼近并企图占有她的时候,“她奋力地想用如她那白净、瘦长双手一般无力的意志,将它击退”,说明她并没有什么自我的意志力,而且对于自由的感知和追求也不是她自己积极努力去争取的。此外,这部作品也不能确切地解读出马夫人收到父权制社会的压迫,小说中对于马先生的描写所选用的词也是“体贴的双手”、“含情脉脉地望着她”等,所以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另一方面,我也不认为这是一部有关性别政治的文章。因为文章并没有很明确的描写出马夫人受到马先生的压迫,而文章关于意志强加这一敏感的事项也是说“男人和女人都盲目坚信自己有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己的伴侣”,而这也只能很明显地体现出婚姻的枷锁,而不能表现为性别政治。所以,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婚姻枷锁下的女主人公渴望自由,但是因其没有足够的勇气,只能一味地接受命运对她的安排:命运让她活在婚姻的枷锁里,她便活在婚姻枷锁里,只是嫌自己生命太漫长,而不会采取任何举动;当命运开始跟她开玩笑,让她以为自己丈夫已经死了的时候,她才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有的自由,并且是在一种魔鬼似的力量的逼近下才开始感知自由,甚至连她最初的抵抗都是无力的;而当命运最后揭示真相的时候,她也只能承担命运跟她所开的这一玩笑的后果,而不能做出任何改变。因此,她只能成为命运的玩偶,受命运的摆布。她的一切都掌握在命运的手中:令她压抑的婚姻,因命运的一个玩笑而给她带来的短暂的快乐,以及这个玩笑给她带来的致命的后果。

三、从文本的写作技巧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无所不在的讽刺口吻。小说中到处都充满着讽刺的口吻,不论是第二段“It was...list of ‘killed.’”中带了双引号的killed的使用,还是下文对马夫人听到马先生死后一系列的描写,还是文章结尾处马先生的“死而复生”,都充满了讽刺的意味。第二段中带了双引号的“killed”其实就隐藏着作者的真实用意。双引号的使用是可以用来传递一种虚假信息的,看上去是一种含义,但其真实的含义却是相反的,甚至带有讽刺的意味。而这里的“killed”便传达了这一意味。接下来的文本中作者对马夫人反应的描写也充满着讽刺的意味。先是将马夫人的突然大哭与其他人的一时难以接受作对比;而后又描写了马夫人在自己房间里的时候,突然意识到马先生死后她可以得到自由,因而“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新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中充满了阵雨的芳香。……”,而当自由向她逼近并企图占有她的时候,“她奋力地想用如她那白净、瘦长双手一般无力的意志,将它击退”,然而,不论是她的手还是她的意志都是无力的。所有这些描写都充满着讽刺的意味。小说中讽刺意味达到顶峰的地方便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当马夫人终于一身轻松满心愉悦地搂着姐姐的腰走下楼时,马先生拿着钥匙打开门,出现在他们面前。这一切都充满着作者的讽刺口吻,而这种口吻又不无在表达作者对马夫人想要脱离婚姻的枷锁追求自由,但却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去实现自我自由的讽刺,同时也为她最后只能作为命运的玩偶,死于命运跟她所开的玩笑做铺垫。

其次,充满涵义的象征手法。象征也是这部短篇小说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文章中也有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文章中马夫人的客厅和房间便是两种不同的意象。客厅其实就是马夫人社会生活的一种象征,因为客厅是她联系外部世界、与人交往的场所。而她的房间便是她自己的内心世界,任凭外面的人怎么想进来窥探她的思想、她的真实情感,她也绝对不会容许他们进入,即便是她自己的亲姐姐,马夫人也不想让她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除此之外,下文中关于马夫人感知到自由的描写当中也有象征手法的使用。当她坐在自己房间里的大扶手椅上的时候,“她看……新春气息的树梢。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缥缈的歌声,……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对着她窗户的西边天空上,层层叠叠的云朵之间,露着一绺绺蓝色的天空。”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失去亲人后,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有悲伤,所能看到的也是毫无生气的光景。然而,透过打开的窗户,马拉德夫人看见的却是春的生机盎然,因为其中“新春气息的树梢”、“芬芳的雨的气息”都是春天是一种象征。而这“春天”在女主人公看来,则象征着她充满活力的新生活。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万物更新,失去了代表法律的丈夫的管制,她有了别样的心情欣赏窗外的景色,充分享受所有的轻松和自由。

四、结语

关于《一小时的故事》主题的解读,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每个见解也都有其独到之处。本人从文本内容分析和写作技巧分析方面得出:《一小时的故事》的主题是围绕女主人公渴望摆脱婚姻枷锁,获得自由而展开的。但是由于女主人公缺乏足够的勇气,甘受命运的摆布,接受命运对她的安排,因而她最终只能沦为命运的玩偶,面对死亡。当然,这也只是笔者个人之见,对于《一小时的故事》的主题的理解还需人们继续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其主题中的深意。

参考文献:

[1] 申丹.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J].外国文学评论,2004,(1).

[2] 申丹.《一小时的故事》与文学阐释的几个方面――兼答《性别政治还是婚姻约束》一文[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9).

[3] 刘杰伟,唐伟胜.性别政治还是婚姻约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7).

[4] 胡爱华.《一小时的故事》的叙事技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 崔玉梅、夏宏.“门”的空间、时间和社会维度――论《一小时的故事》中门的象征意蕴[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7期.

[6] 张莉.游离于现实与梦境之间――《一小时的故事》创作艺术解读[J].名作欣赏(小说纵横),35-40.

第8篇:自由命题作文范文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多方面去启发引导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写作。在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常常是采取单独的进行写作教学的模式,这样割裂了其与听、说、读的密切联系,导致了作文教学的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像“挤牙膏”,没有灵感、没有思路,甚至写成了流水账,毫无生动之情。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写作呢?下面是笔者基于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一些作文教学方法。

一、改变传统的写作,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自主写作

写作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常常需要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因为阅读是搜集材料、扩大认识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丰富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写作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写作的感染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多方面启发引导学生阅读各类文体的材料,尤其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其堪称典范,为学生的写作技能训练提供了重要的模板,起到了很大的桥梁作用。由于初中学生的作文学习也是处于初级阶段,其对文章文体的分类还是处于较为朦胧的状态,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阅读材料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各类文体的特点,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悟出其规律,能够较好的自主处理各类文体的写作。

另外学生的写作之所以缺乏真情实感、内容空洞,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写作素材与语言素材,因此,启发引导学生的阅读训练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写作是大有益处的。可以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等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

二、与听说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写作

把作文教学与听说教学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感到作文学习不是那么难学,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促进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写作。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册都设计有“听说训练”,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以说为写打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在每节课前三分钟请一名学生叙述或评论昨日新闻,平时可随机举行故事会、小型辩论会。学生在听说训练中如果能够达到不用态势语,单凭有声语言表情达意,思维逻辑严密,而且语言运用规范准确,那么作文几乎不再是困难了。再之,听说训练师生面对面地进行,便于老师启发引导,纠正表达,学生作文就可以把可能出现的毛病防患于未然。学生通过“听说”这个中介桥梁作用,渡过了写作难关,提高了写作能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为编导思想,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教学内容之中,这是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尤其为作文教学开辟了恢宏大道,因为只有与语文活动课结合,学生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从事写作。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写新闻报道。写这个作文前搞一次活动,让学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去确定新闻主旨,选择调查对象,设计采访方式等,学生自然会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写作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才能成为自觉自愿的乐事,才能促进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写作。

三、规范作文,让学生写作有创新和个性

初中学生写作文,首要任务应该是“如格”,即写出来的作文要规范,写记叙文像记叙文,写说明文像说明文,写议论文像议论文,写应用文像应用文,都得有相应的章法,否则,作文就不会合格。写作文要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写作文要有个性特点,独具匠心,要搞创新。“创新”是为了鼓励学生从规范化走向有特色,突破条条框框,有所超越,把学生带进写作的自由王国。但这创新并非是对全班所有学生的统一要求,只对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要求,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

班里出现了有特色的作文,教师要及时推荐,并进行恰如其分地点评,让学生欣赏其特色,学习其特色,从而使更多的学生作文拥有特色。我让学生写《语文学习的兴趣》这篇作文时,一个女同学写下了这段话:“我喜欢语文,感觉学习语文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我喜欢语文,如果把学习当作是去游乐场,语文就是其中那项让我爱得不得了的娱乐项目;我喜欢语文,它好像就是一只从来不会悲伤的小鸟儿,一直不停地自由歌唱。总之,学习语文为我这道生活百味汤,加入了一种最为宝贵的佐料,让它变得更香、更浓。我只要一喝下去,就会忘记所有的悲伤,永远笑对一切。”这些的的确确是富有个性化且有创意的语言,是属于她的专利。

四、改变老师单一命题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作文的命题

命题是否符合学生写作心意和能力,是学生积极进行写作的关键。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有着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不同,在作文的写作中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总是老师单一命题,让学生统一写作,这严重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单一的命题有的学生喜欢写,有的学生不愿意写,这压根不能实现统一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作文写作教学中,要将命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作文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命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老师给学生划定范围,让学生自主定题;或者可以让学生集体进行讨论命题,老师从讨论的题目中选定;老师提要求,学生自由命题,然后写作等。

由师生共同协商命题,使作文的命题具有针对性,同时增添了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写作意愿和写作能力,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写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向外辐射,不断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写作的仓库,实现写作的灵活性。

五、改变老师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评价

第9篇:自由命题作文范文

作为本次活动的协办单位,华侨大学一行8人,在朱崎环副书记带队下参与了整个活动。并且由于郭祖荣先生的获奖,使得整个颁奖活动以音乐为线索贯穿起来:20日上午,在圆山饭店十二楼昆仑厅内,周大观文教基金会举行了“战胜黑暗·活出光明——2013年第十六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得主会师生命分享vs华侨大学一行交流活动”。活动中,安康高中合唱团演唱了郭祖荣的《生命交响合唱》:22日下午,在台南女中活动厅内,基金会举行“想飞,飞过世界——第16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颁奖慈善音乐会”,台南女中管弦乐队以及台南女中合唱团再次演出《生命交响合唱》;23日上午,在台湾师范大学百年活动厅内,基金会举行了“生命交响两岸传爱——大陆交响教父郭祖荣vs花莲多障钢琴神童王亭洁获奖慈善音乐会”,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弦乐队演奏郭祖荣《第二十一交响曲》和《生命交响合唱》;24日上午,基金会在安康高中举行“送爱到安康高中生命交响合唱分享活动——华侨大学一行来台交流团暨2013年第16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得主”活动,活动中,安康高中合唱团又一次演唱了《生命交响合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3日下午,郭祖荣教授受邀前往先生的官邸,与他进行了亲切交谈。马先生代表台湾人民表达对郭祖荣教授的问候!

成立于1997年的“周大观文教基金会”是台湾非常重要的一个民间基金会,由慈善人士周进华、郭盈兰夫妇为了纪念他们早夭的爱子周大观而建立。未满十岁即病逝的周大观是台湾著名抗癌小诗人,在与病魔斗争中写下了四十多首励志诗歌,感动了全台湾。离世后,父母为完成他“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的遗志,在各界帮助下建立了这个基金会。该会秉承生命教育理念,力图通过生命讲座、扶弱济贫等各种公益活动对全民特别是学生中进行热爱生命、快乐生活教育。“全球热爱生命奖章表彰活动”是周大观基金会每年最重要的活动,旨在表彰全球热爱生命的勇士,得主无宗教、国别、无阶级、肤色之分,只要能传达出“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的正能量,给芸芸众生以生命的启迪,皆可入选。举办16届以来,总共表彰了274位生命勇士,关怀癌症病童19万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第二十一交响曲》原本是一首单乐章的交响曲,创作于2011年,总谱扉页上作曲家题字——“生命啊!人生啊!生命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的贡献。人生在世,在任何环境中,都须不断地进取”。从结构上看,乐曲是将四乐章传统交响曲的宏观结构单乐章化,从而变异了传统奏鸣曲式,整体结构如下:呈示部、展开部、插部Ⅰ、插部Ⅱ、再现部。其中,插部Ⅰ充当传统交响套曲中的第二乐章的功能,强调抒情性;插部Ⅱ充当传统交响套曲第三乐章的功能,具有浓郁的谐谑曲风味,动感十足。

也许是冥冥中有意,第一版本创作后不久,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负责人专门来福州,请郭祖荣教授以基金会创会宗旨——热爱生命,快乐生活——为主题创作一部交响曲,以能多方位、立体化地表现生命意义。而《第二十一交响曲》第一个版本的“生命主题”创作理念正好契合基金会的生命教育理念。特别是作曲家在了解了周大观的抗癌事迹、创作的诗歌以及基金会所作所为之后,感叹不已,遂决定重新修改第一个版本,更改为四乐章传统交响套曲的结构形式,以便能丰富“生命主题”的内涵。从而产生了这首在台湾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第二个版本。

第二个版本的第一乐章是核心乐章,奏鸣曲式,由一个统一的生命主题衍展而成。引子部分(第1—18小节)开始呈示一个低音线条,该线条先是逐步向上蠕动,之后逐渐下行,预示生命曲折的历程。第9小节呈示全曲最为重要的“生命主题”(见谱例1),该主题音型贯穿全曲四个乐章,成为全曲最为重要的、具有象征意味的素材。主部主题(第16—48小节)从大提琴声部开始,G宫调式,经过两次变奏,从纯音色的双簧管声部转接到混合音色的长笛声部和第一小提琴声部并推演至全奏,构成全曲的第一个局部高潮,在歌唱声中思考生命的意义。经过了由主部主题材料构成的连接部(第49-65小节)之后,音乐呈示建立在D宫调式上的副部主题(第66—101小节)。副部主题直接由主部主题派生而来,抒情如歌,仍从弦乐组开始陈述,之后转到长笛声部、大提琴声部。

谱例1: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展开部分为三个阶段,以展开主部主题素材为主。第一个阶段充分发挥线条对位技术;第二个阶段引入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动力音型,以辅助第一小提琴声部类进行曲风格的主题旋律,强调一种生命的进取精神;第三个阶段是全曲交响性最为集中的部分,以织体变奏为主,表现生命激情的勃发状态,彰显一种无法掩饰的生命乐观主义精神!

再现部(第195—273小节)遵循传统调性布局原理,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几乎无变化的再现。尾声部分(第274—299小节)直接呼应引子部分,在激情四溢中收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抒情性乐章。呈示部主题也直接从第一乐章生命主题派生而来,首先在长笛声部独奏,弦乐群拨奏相和;之后,弦乐组改为拉奏,以变奏主题,第三次由巴松声部和大提琴声部齐奏,以忧郁收束呈示部。三声中部(第54—89小节)主题,由圆号声部陈述,弦乐群以不同的流动织体音型作为辅助,强调内心的悸动。再现部(第90-112小节),主题动力再现,以纠缠在一起的多线条对位为主;最后,大提琴声部的深沉哭诉中收束了该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式,谐谑曲风,表达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激情。乐曲叠部主题素材没有借用第一、第二乐章处处可见的生命主题动机,主题从“A宫系统快速转到F宫系统上了。插部Ⅰ(第49—111小节)并没有明确的主题素材,而是建立在由持续的八分音符的背景音型基础上,强调了增四度音程的特殊色彩,强调不同织体音型的“犬牙交错”,从而产生勃发的动态感。插部Ⅱ(第118-155小节)写法与插部Ⅰ类似,强调了织体音型的功能,不同织体音型的变奏产生了较强的交响动力。插部Ⅲ(第171-223小节)是第三乐章中唯一运用生命动机素材的部分,以抒情性线条为主,与插部Ⅰ和Ⅱ形成对比。乐曲最后在叠部主题狂欢中收束,青春的生命张力一览无遗!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主部主题建立在生命动机基础上,仍然运用了以作曲家擅长的多线条对位技术。副部主题(第71-123小节)一扫主部主题忧郁、深情的性格,代之以果敢、激动的情绪,仍然强调多线条的对位法则。展开部从快板开始引入(第124-140小节),之后主要展开副部主题素材,以强调副部主题内在的动力性。再现部为倒装再现。

谱例2:第四乐章主部主题

从创作角度看,《第二十一交响曲》(第二版)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传统曲式结构元素的有机融合。乐曲许多部分都借鉴了变速-变奏结构原理,如第一乐章整体速度布局:柔板(引子)-柔板-行板(呈示部主部主题)-中板(呈示部副部主题)-快板(展开部)-行板-柔板(再现部主部主题)-中板(副部主题)-行板(尾声)。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新结构必有新的速度与之匹配,呈示部和展开部的过程也是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第二,生命动机的持续贯穿。生命是《第二十一交响曲》表现内容,生命动机从第一乐章引子部分呈示以来就再有没有缺席过,始终“在场”,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情绪,多元化、立体化表现生命多个侧面;第三,对位技术的大量运用。《第二十一交响曲》大量运用复调对位技术,多线条模仿和对比构成了全曲最为重要的技术,几乎重要的结构部分都运用对位技术。第四,织体音型功能的特殊强调。该曲许多的结构部分都是由织体音型组合而成,多织体音型的自由变奏快速增加音乐进行动力,全曲许多局部高潮都是织体变奏的结果!

另一首作品《生命交响合唱》创意直接源于周大观的诗歌。作曲家从他创作的四十多首作品中选取了九首作为交响合唱的歌词,分别是:《窗外》、《孤单的病房》、《不要哭》、《痛苦》、《合唱团》、《对话》、《九岁的生日》、《截肢》和《我还有一只脚》,并将音乐建构在诗歌所建造的意境基础上。从表现内容而言,这九首诗歌自身构成了一个逻辑系统,前面四首诗歌属于自述型,讲述在病房里的周大观内心真实感受:其后的三首表达了周大观的乐观精神:最后两首诗歌是点题,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该作品结构非常自由,根据表现内容不同,灵活处理乐曲的整体结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