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

素质教育行业前景精选(九篇)

素质教育行业前景

第1篇: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把就业导向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体化统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发展要求,形成了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学院IT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研究,在IT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就业导向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四具有”特色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了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在IT专业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1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人才的培养曾经历了“知识本位”模式到“能力本位”模式的转变,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最终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都必须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人的素质提高,而不仅是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探索和实践,在借鉴前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就业导向背景下“知识、能力、素质一一三位一体”的“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1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就业导向背景下的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认为,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三要素,具有不可分割性,它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协调地发展,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的应用型人才。

1 .2强调从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素质拓展三个环节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业导向背景下的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把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整合为三大环节:一是理论教学环节,这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环节;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这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关键环节;三是素质拓展环节,这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展开环节。三大途径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把所有教育环节都指向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1.3强调了就业导向与素质教育的内在统一性

就业导向背景下的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目标出发,贯穿了一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主线,注重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强调“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并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了学生当前就业需要的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又培养了学生一生发展应有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1.4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特色性

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的学生应突出“四具有”特色,即“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良好的信急素养,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人才培养特色,它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院文化精神在育人取向上的反映,是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具体化。

2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IT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

为了推进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课题组按照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结合学院IT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在IT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1遵循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优化IT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理论教学体系中,正确处理基础课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关系,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优化了IT专业学科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开设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三个模块;灵活处理基础模块和技术模块的关系,努力打破专业与学科之间的横向空间壁垒,积极开发综合性课程,实现课程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以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更要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在学生的课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保留《ERP)),《电子商务》、《职场教育》等课程的开设,还为学生提供了《创造学》、《音乐欣赏》、《市场营销》等15门公共选修课。

实践教学体系中,强化综合训练、课程设计、企业实习等实训环节,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使学生较快适应社会需要。与企业合作,不断巩固和扩大稳定的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实践的平台。在课时的分配上,实践课占40%以上。学生既要进行专业实习,也要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实习,还要进行吃苦精神等品质的磨练。

在素质拓展体系中,采用课外内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军训、“素质拓展专用周”训练等列人教学进程,周密安排组织训练,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能力。此外,还开展大量的素质拓展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各级各类比赛、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大赛等,为学生的素质拓展提供宽广的舞台。这样,学生素质拓展以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式展开,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和团结协作能力等职业关键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2,2遵循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更新IT专业教学内容

将国际著名IT厂商的培训和认证融人IT专业课程,学生在经过学习必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接受国际著名IT厂商的培训与认证课程,灵活地掌握可视化程序开发、Web程序设计、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软件侧试、图形/图像制作等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正规学校教育的学历证书,同时又可拥有多项国际著名IT厂商认证的证书。如,我们选择了世界排名第一的B2B企业阿里巴巴作为学生课外的实践平台,推出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

IT产业的发展,要求 IT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技术。新的教学内容改革将放在“更新、拓 宽、综合、精练”上,逐步提高教学内容爪先进性、针对性、实践性。课程设置力求小型化、模块化、多元化,顺应科学技术纺合化发展趋势和工程技术综合性特点,逐步提高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引进独创跨学科的结合性课程。

通过将认证培训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与ATA公司结成联盟,直接使用来自IT厂商能原版培训教材和案例等,与北大青鸟进行合作,进行课程置换,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针对某项认证进行教学过程的培训、聘请业界资深专家现身说法,讲授各大公司的最新技术发展。

2.3遵循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我们遵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为学生需求提供支持服务”的先进理念,大胆改革课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CAI教学、案例教学、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的大量应用,使学生能通过校园网查阅课程讲义、教学计划甚至教师讲课的实况录像。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设计“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方案时,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答辩等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营造了一种“学”、“教”并重的良好氛围,既强调老师的导学作用,同时又注重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白主学习作用,通过学生“协商讨论”和“资源共享”,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和专业综合能力。

把教学与生产实践、教学科研相结合,积极推进实训仿真化、实战化、证书化工作。企业在校园设立IT实训基地,把企业项目带进校园,使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直接对接融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2005年IT专业的院级课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模式探讨》立项,2006年IT专业的院级课题《学院信息管理系统》立项,全系总共有10多位老师和220多位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科研促进I教改,加强了专业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4遵循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遵循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我们确立了“加强平时,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开放灵活”的考试改革指导思想,从注重测试知识向测试素质转变,同时注重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测评。

将考试和就业所需结合起来,把厂商认证培训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网络构建的学生参加华为认证,可视化专业、WEB专业的学生参加微软认证和ADOBE认证,软件开发专业的学生参加北大青鸟认证,将学校考试与就业培训“双证”合二为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培养了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使毕业生能够“即插即用”,实现零距离上岗。

在软件开发专、!竺的学生中开展每学年一次的阶段性项日答辩,在校期间总共完成三次阶段性项目答辩,每一个项目答辩完全按公司实际项目开发模式进行,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软件开发的专业能力,又使学生获得团队开发和协作的经验,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胜任工作所必须的交往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非令收素质,避免了原有考试形式只考察单门课程的弊端。

3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IT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成效

经过儿年的实践,学院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在IT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促进(T专业建设、IT课程建设,提高r令业课程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厂更多的“王几手快、后劲足”的优秀高职1T人才。

3.1创新了素质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打造了一支实施素质教育的“双师型”队伍

为了在IT专业实施好就业导向背景下素 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建立了以系主任为组长的系“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小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参加,定期研究解决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素质教育做出统一规划和安排,组织开展本系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辅导员为本班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素质拓展活动。为保证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在学生中实施r“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认证制度,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了“素质拓展训练专用周”。实施就业导向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关键在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我们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形成J’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培训进修制度,逐步打造r,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这样,我们从机构1和体制土把IT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联成一个整体,满足了一体化统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要求,确保r学院就收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IT专业的实施。

3,2素质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确立了IT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按照“开展调研一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进行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一进行知识结构分析争确定培养目标一确定课程体系一制订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指导委员会(以IT行业专家为主)论证一修改完善一学院审定”这一规范的程序,制订了IT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1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稳定性、适应性和前瞻性,确保了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全面实施。二是在工T专业的实践教学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枝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着重建设 以培养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 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形成了“2+1”实践教学模式即前两年在学院完成基础理论和基础训练,后一年在公司的环境下直接获得职业技能的训练。三是经过近几年的营造,1T专业素质拓展品牌活动已经形成,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IT专业学生充分利用专业优势,长期坚持赴都江堰市安龙镇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手拉手”活动,为农民开办“农 民网校”,建立花术信息数据库,教农民网上卖花,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曾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家媒体的关注,产生r良好的社会影响。

3,3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第2篇: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职业教育功能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校园文化景观的育人功能已达成共识,但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的职业教育功能却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高职院校在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景观时缺少对其职业教育内涵的深度研究,校园文化景观的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审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加强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其职业教育功能,探讨有效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对促进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建设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性特征

高职教育是定向教育,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学生一入学就基本确定了职业方向,与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了联系。以能力为本位,以人的职业素养的形成、职业意志的磨炼、职业精神的培养为目标,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的突出特征。如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各种校内实习基地等物质文化景观,反映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各种雕塑、橱窗、展板、标语等精神文化景观,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实习实训活动,无不具有典型的职业性。

(二)实践性特征

高职院校建设有先进的实验室、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参与实训、实习环节的实践活动强化了技能训练。校内各种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大赛、作品制作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使学生通过感受、模仿、实验、安装、维修、制作以及发明、创造等环节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养成了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执著追求。

(三)多元性特征

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要求员工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忠诚意识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要将这些要素融入进去,形成一个“共生体”。通过多元融合,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中的团队协作理念、客户中心理念、创新理念、双赢发展理念、严格遵纪理念、感恩理念等走进校园文化景观,丰富了校园文化景观的内涵,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

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大都是近些年新建的,对校园文化景观的职业教育功能认识不足: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仅意识到校园文化景观可收到育人效果,却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景观同样具有职业教育的功能,可以在职业定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另外,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对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其职业教育功能的重视。同时,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上定位不准,缺少从职业教育角度系统规划,使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偏离了服务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性”和“技能性”不突出,专业特色不鲜明,也没有形成浓郁的职业教育氛围。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应有的职业教育功能

(一)职业定向教育

职业教育是专业的定向教育,职业导向性强。学生入校之初,往往对所选择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模糊,校园文化景观中关于学校性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培养方向、未来职业等各种信息营造的职业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选专业,了解各种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及意义,了解某一职业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从事各种职业的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制定和优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对职业进行合理选择。

(二)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是胜任某一职业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形象等。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总体职业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许多大型企业特别是正在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企业,对从业者的敬业态度、吃苦精神、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与经验等要求越来越高,从业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进入这样的企业。

(三)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基本要求在不同的职业活动中所表现的特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方面,它是用人单位选才用人最为看重的素质。校园文化景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习基地等实践活动引入企业管理规范,实施企业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室内外各种标语牌、宣传橱窗等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帮助他们加深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共有能力(智力、智慧),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注意能力;特殊职业能力指从事某种特殊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特长、专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言语能力、计算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等。校园文化景观可以对包括知识、情感、应变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实习,从中可以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生产流程、应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合作精神等,以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思路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凸显“高”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应该具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的共性,具有高等教育共有的学术气息,但高职院校又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它主要开展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其教学总体上以职业型、实用型、技能型教育理念培养面向基层和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工作岗位的学生,要凸显高职院校的“职”字,职业导向性强。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应突出“实践”氛围,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尤其是核心精神理念应体现在物质环境、制度安排、学科建设、宣传活动、管理服务等方面,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层面、全方位齐抓共管,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共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统一思想,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景观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划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体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包含“就业需求”和“技术目标”,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是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去向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三是要求学生专业素质转化为运用高等技术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定位强调了“应用型”,使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还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三个本质特征:一是高等性,它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中阶段后教育;二是职业性,它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层次;三是应用性,应该突出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体系

1.引企业入校园,使实训基地、实验室等标志性建筑亮相于校园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应融入现代企业发展的理念,引企业入校园,利用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积极创办相应的校办产业,建设高技术含量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让实训楼、实验楼、工业园区等标志性建筑亮相校园。要努力创造“校长变厂长、学校变市场、课堂变车间、老师变师傅、学生变徒弟、课桌变平台、课本变工具、黑板变图纸、招生变招工、学历变技能”的新型教育环境,实现校园环境企业化。

2.引企业文化入校园,使企业标志性文化亮相于校园

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注重以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注重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校园内的各种雕塑、壁画、视觉传媒等环境布局和设置应与职业信息息息相关,形成有职业特色的文化艺术景观。如对于考勤制度,不仅应从一般意义上要求学生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还要提升到违反考勤制度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高度去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他们遵守纪律与制度的自觉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学生可以充分置身于学术实践的氛围中,通过感受、模仿、实验、安装、维修、制作以及发明、创造等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职业兴趣。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上模拟导游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已有的文化景观,对校园进行园林构景、校园线路安排等实地导游;还可以作为新生入校时的一个活动,给新入校的学生在职业定位上以明显、形象的导向。再比如,电子系的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义务维修电脑活动,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全校师生免费维修电脑,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直观的感受。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必须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规划,使校园文化景观融入更多的企业文化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定位,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景观,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高奇.职业教育功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

[2]王正昱,刘桂云.试论新时期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与建设[J].南京农专学报,2000,(16).

[3]陈敬佑.百年基业,育人为本――浙江林学院新校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3,(6).

第3篇: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

(一)政策制定者的视角

2005年,英国皇家医学院(RCP)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将医学职业素质界定为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技能和判断力之外医生应当具有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强调日常工作中相互尊重、利他主义、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等品质。在我国,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提出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目标包括:遵纪守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病人有效沟通的意识;尊重患者;尊重同事同行;有团队协作精神;依法行医;考虑病人利益;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2009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官方文本中的职业素质主要与态度、行为、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有关。

(二)教育研究者的视角

研究者们认为,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讲,职业素质可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从狭义的角度讲,职业素质指知识、技能之外的品德和态度等。国外一项关于医学职业素质的调查表明,医学生,医生和医院管理者普遍认为具有最新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坚守医学伦理和价值观,适度的医疗行为,重视病患的利益,获得患者信任,形成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尊重他人,守时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质。在我国,职业素质也被称之为职业素养,多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研究者认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可以说,研究者们的论述中,医学职业素质既与知识、技能有关,也与品德、行为和态度等有关。

(三)学生的视角

为了了解学生对医学职业素质的认知状况,我们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和医学检验专业在校生共计19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认识到了医学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认同的医学职业素质主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医德,有良知;较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语言得体;责任心;以病人利益为重;态度友善;公平对待病人;爱岗敬业;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保护病人隐私权;尊重生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表明在学生们看来,职业素质既包括医学知识,也有临床技能,还包括行为、态度、情感等。另外,学生们也认为自身的提升努力,个体的经历或体验等才是职业素质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认同度分别是47.9%和42%,而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约占41%。关键事件的影响(医患冲突或医疗事故等)也占有较高的比例(34%)说明除了正面的教育引导外,一些反面的案例分析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动力的重要方法。另外,这一调查结果也表明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方式跟学生所认同的职业素质提升渠道还是有差异,必须引起教育者足够的关注。综上所述,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和医学生对职业素质及其要素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这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医学职业素质的教学实践,进而影响到学生医学职业素质的获得、发展和提升。作为教育者,既要考虑国家政策和教育指导纲要,又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制定契合实际的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实施方案。

二、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

不可否认,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缺一不可,同样重要。在崇尚知识技能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医学院校又该如何培育医学生情感、态度等非智力性职业素质。

(一)拓宽渠道,增强认知,明确目标

要想实现目标,先必须明确目标是什么。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也是如此。职业素质在医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作为医务工作者这一群体必须具备的价值观、态度、兴趣、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者认为,以定义的方式或通过列举职业素质的特征向医学生开展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如此,才能让医学生了解职业素质的本质属性、道德基础、存在理由、具体要素以及坚守职业素质的必要性,这是职业素质的认知基础。学校应当通过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或讲座等多种渠道和途径让学生准确理解职业素质的内涵要素,社会及公众对医学生的职业要求和期望等,让学生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除了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当具备哪些职业素质,也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素质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最后,要让学生知道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渠道和途径有哪些,学校和教师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自己还需要做哪些努力等。

(二)创新方法,情景教学,感知体验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少,教学形式简单等问题。更主要的是当前的教育手段更多地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层面,缺少学生体验践行的途径或机会。这是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状,解决这类问题,大力推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选择。情景式教学(scenario-basedlearning,SBL)指的是在设定好的情景中隐藏着几个教学重点,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该情景中体验并运用教学重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模拟真实情况下对学生的训练。这种教学形式在国内外临床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日益被重视和应用,并被认为是体验工作场景,提升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方法。情景式教学模式一般有5个环节:分析案例确定教学点,根据教学点书写情景脚本,训“扮演者”和“观众”后展现情景,情景“再现”与反馈,最后是总结与记录教学点。教学实践的初步成果证实了临床情景式教学成效显著,也证实了应用临床情景式教学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并为今后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实的基础。

(三)优化环境、榜样示范,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育模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才培育的结果。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决策者们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意识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对学生本身、病患以及社会公众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积极主动投入资金设备,培训师资,增设课程,考核评估。其次,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从校园环境布局设置还是学生课外活动开展,都应紧紧围绕医学教育,凸显医学特色,潜移默化培育学生。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气息转化为环境中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最后,要充分发挥先进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榜样的力量仍然是医学职业认同教育的最强有力方式,在职业使命感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模范医务工作者的事迹报告、组织观看《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前辈精神风范,思索自身未来发展,提升医学职业素养。

(四)开展评估,注重考核,促进提高

开展积极有效的考核,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特别是经常性地开展形成性考核,及时给予反馈,是帮助医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职业素质的形成受众多因素的制约,与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测评相比较而言,医学职业素质的考核难度大,不易操作。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只关注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评估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时也多采用应试的方法并局限于考核学生的智力性水平,而对其他的非智力性职业相关素质或能力的培养与评估极少涉及。因此,医学院校要探索研究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估标准和方式,通过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估,及时反馈结果等举措强化职业素质意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三、结束语

第4篇: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优化策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和科技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随之人们对美的精神需求也更加迫切。艺术与文学绽放出迷人的光彩,人们的审美趣味愈加倾向于人性化。在这种背景下,景观设计逐渐成为现代装修行业的代表,受到了消费市场的追捧。景观设计适用于大空间如广场、公园等的设计,涉及对材质、软装以及色彩等方面的规划,从而使景观更加宜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带给人们心灵的抚慰。景观设计要考虑人的需要,将以人为本贯彻到整个设计理念中,涉及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从多方面满足受众的需要。景观设计行业热度的提升,促进了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旨在培养专业的景观设计人才,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并使其掌握景观设计流程与具体的设计操作方式。如何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质量,进一步拓展其课程建设的创新维度,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各国都在大力推动本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标准下,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仍然相对滞后,需要根据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一定调整。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更倾向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观念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囿于对书本知识的被动学习,而缺乏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理解;同时,测试体系围绕测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难以考查学生的具体设计能力。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消费市场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仍然遵循旧有的艺术审美价值理念,未能将新的审美体系纳入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迎合时代的需要、满足消费市场的审美需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后,影响了高校对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后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的能力发挥,难以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设计出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景观设计作品。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与当前人才培养需要、设计风格需要之间的不一致,阻碍了景观设计人才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教学设备有待更新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艺术设计教育打开了更为宽广的维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软件操作能力,并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具有边缘化和多元性的特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介入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令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投影、计算机等设备,学习专业涉及的软件操作,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讲授的专业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学设备难以保障实际教学的需求,计算机设备老化、实践操作设备陈旧等问题突出,一些教学设备形同虚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跨学科领域的特殊性,学生要学习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以满足日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如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甚至还有建筑手绘、3D建模等专业知识。因此,对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设备的强化不应仅限于设备的组建,而应该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包含各领域相应设备的工作室,从而真正满足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需要。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设备建设中,部分学校难以实现工作室制的一体化设备构建,更谈不上对系统性硬件设备的整体维护,很难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优化策略

1.转变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被动学习专业知识,教师本位的思想成为教学的主导。在国家教育教学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当下,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广泛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教学宗旨。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固有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陈旧思想,而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转变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营造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接纳和吸收专业知识。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为侧重,课程检验方式多为检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试卷测试,难以考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景观设计要求学习者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应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能力,同时具备相当的审美能力。因此,以往的授课与测验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当及时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改革景观设计课程测验方式,从单纯的理论测试转变为项目操作测试,真正让学生能够通过测试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并在一次次测试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2.与市场挂钩,理论结合实践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艰巨任务,是输送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端口。高校对社会与国家的人才输送,决定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社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因此,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遵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相当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在企业进行新的培训后才能真正投入实际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与社会项目挂钩,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设计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综合专业能力。高校可以考虑构建景观设计工作室模式,让学生自主分组,参与到工作室中,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参与社会项目或相关的专业比赛,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在参与社会项目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消费市场对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并在实践中学习项目设计流程;另一方面,在工作室的项目小组结构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在团结协作中体会步入社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从而提早锻炼自身的社交与专业素养。

3.提升教师能力,转变传统思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心理,从而影响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与学习心态。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同样受到这种新的信息传输与接受方式的影响。信息时代为人们带来的知识共享的便利,使人们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知识的内涵。相较于以往,学生能够接触的信息更为广泛,思想更加活跃,但相对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首先,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并提升专业素养。一方面,知识面的拓宽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成为朋友,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共同推进课程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新想法、新观念,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发掘景观设计的内涵,并不断吸纳新的景观设计精髓,以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教师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并在景观设计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思路,拓展学生的设计维度,担当起课堂引导者的角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深度。

结语

景观设计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企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决定着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创新改革刻不容缓。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满足时展的需要和国家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未能形成较为系统的具有完备硬件设施的工作室模式,等等。因此,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进行适当优化,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同时,改革测试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校与市场项目的结合,促进学生尽早实践,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扩大教师的知识面,强化其知识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景观设计课程的优化,提升了景观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景观设计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助益。

参考文献:

[1]李洁,刘捷.批判性教学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探索.时代教育,2014(11).

[2]申迎迎.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1).

[3]黄艺.谈景观设计快速推演的教学探索.现代装饰(理论),2013(1).

[4]夏远,党亮元.浅谈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尺度观念的培养.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5]华琴.基于体验和感知为主导的景观设计教学改革探究.现代装饰(理论),2013(10).

[6]张雪.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读书文摘,2016(24).

[7]姚辉.景观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园艺,2016(14).

第5篇: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

1.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较落后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多属工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理应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理应是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但现状却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实践内容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脱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于教学发展的要求等。缺乏“真正”的综合性实践项目,实践训练多呈现为片段式。如测量学不能与园林工程施工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将所学的测量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有针对性、系统而连贯地结合起来;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虽然从内容上来说确实具有专业综合的意义,但因其所处时段正好是学生考研和联系工作的重要时期,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结果是到毕业的时候学生都搞不清楚一个风景园林项目工作全程或基本轮廓是什么样的。这与我国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极不相称。

1.2师资队伍整体相对较弱,影响教学效果

从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情况看,风景园林专业教师多有两个类型。由于此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一般开设较晚,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其长处是教学经验较丰富,短处是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整体把握较为欠缺;另一类是新进的教师,一般较为年轻,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毕业直接到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其长处是专业理论知识强,短处是教学及实践经验少。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把控能力、教学水平、实践技术相对较弱,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2.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建议

作为地方性院校,如何借鉴同类高校发展经验,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办出有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无疑是当前急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2.1明确培养目标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起草的风景园林教育提出教育的目标为“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因此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造作品的能力”。结合地方院校实际,培养目标不应求大求全,而应突出自身特色,面向地方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具有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针对性。

2.2探索培养模式

考虑地方院校的办学实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采用“1+2+3”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专业基础平台,2个专业模块,3个专业方向”。“1个专业基础平台”指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类课程;“2个专业模块”是指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2个模块课程,之所以只设置这2个专业模块,主要考虑地方院校办学实力、就业渠道等因素所限;“3个专业方向”是指依据各院校专业实力、学生就业意向、人才需求等因素,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可设置景区规划、景观设计、景观建筑3个专业方向,风景园林工程可设置风景园林施工、风景园林管理、风景园林造价3个专业方向。各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灵活设置适宜于自身的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如有条件,可增设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2.3完善课程体系

国际现代风景园林学已有4种明确可界定的相关的业务类型:一是景观评估和规划,二是基地规划,三是细部设计,四是都市设计。结合工科专业实际需要,“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应当得到推广。尤其“专业方向课”和“集中实践”,这两个以往不受重视的部分需要增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因为这两部分是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各项知识融会贯通,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提高。

2.4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对应风景园林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各院校可以设计和工程课程为专业教学基本点,并设园林植物及应用、园林建筑、园林历史文化、园林管理等相关课程,并加大实践环节课程量。在校内,建立画室、制图室、实验室等,并举行手绘大赛、设计大赛等,每年不定期举行讲座;在校外,与企业合作,与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与校外合作,使学生尽早了解到行业实际,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本地的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5改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式。部分课程采用观察认知法,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等,通过实地观察园林植物,对其整体特征、季相变化、生长习性等进行直观的了解;部分课程采用实验教学法,如测量与遥感、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等,通过实际操作相关仪器设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从“听得懂”达到“会操作”;部分课程采用“练习+评议”法,如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规划等,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练习,并由老师及同学共同评议,达到自己动脑,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目标。2.6加强师资建设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到风景园林行业一线锻炼或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行深造。对于青年教师,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富有经验和技术的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风景园林专业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育的师资力量,弥补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人数的不足。

3.结语

第6篇: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教育改革;舞蹈教育;必要性;优化建议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的,也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所以,各行各业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以在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发展,对于舞蹈教育行业亦是如此,所以,基于教育改革背景的关于舞蹈教育的研究这一内容也就得到了更多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重视,而本文是本人在通过调查问卷、实践分析等形式,总结了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此问题进行的探索性分析,旨在为舞蹈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一、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舞蹈教育这一内容的必要性

必要性的掌握不仅是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理论内容,同时,也是提高一线教师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保障性内容,而之所以说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研究舞蹈教育这一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要求所有科目和内容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改变既有的教学模式,融入新的方法和内容,以有效的提高舞蹈教育的有效性。第二,舞蹈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其的研究力度,以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第三,现阶段的舞蹈教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舞蹈教育的有效性,影响了其应有价值的发挥。譬如,舞蹈教师的整体师资力量不够强,也就是说,在教育改革之前,一般的学校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都不够高,所以,对于教师的专业要求也不是很高,在现如今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原有的舞蹈教师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了;又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也就是说,更多的教师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仅仅是是使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指点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整个舞蹈教育的有效性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舞蹈教育有效性的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舞蹈教育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舞蹈教育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如何舞蹈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如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改革下,新的教学目标对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及时建设一支能顺利开始舞蹈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为素质教育提供一支强大的舞蹈专业教师团队,保障高校舞蹈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学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其培训和考核的力度,督促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丰富舞蹈教育的教学模式

也就是说,舞蹈教师在实际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同时,综合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譬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情感体验法等方法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舞蹈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其学习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也就是说,要改变对舞蹈教育不重视的理念,改变教学中教师为本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充分的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力度,以有为舞蹈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时代不断发展和变迁的新时代,要想推进舞蹈事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帮助其赢得更多的社会效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能够在掌握大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重任,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不断的分析和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阶段的教学提出不同的建议和方案,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舞蹈教育的有效性,并能够积极的与行业人士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沟通,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舞蹈教育事业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大的突破。而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是根据我多年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理论知识的总结性分析,同时,我也将会在今后的工作和理论知识学习中继续总计,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雯.审视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舞蹈教育.[J].大众文艺,2017,06.

[2]夏琳琳.关于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7,02.

[3]石小锋,王蓓蓓.审视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普通高校舞蹈教育[J].黄河之声,2016,14:54.

第7篇: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教育学;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能力

幼儿舞蹈的创编是每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实力。作为幼儿启蒙教育的引导者,幼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幼儿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样还要有一定的舞蹈实力,拥有创编幼儿舞蹈的能力。现如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家长也意识到了舞蹈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意愿让幼儿开始进行舞蹈学习。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舞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幼儿健康成长,以此来实现全面发展。作为美育教育的一种,幼儿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极容易吸引到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培养幼儿兴趣爱好、帮助其健康成长、锻炼相关的能力和智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大高校应加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关注力度,意识到其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的创编能力和美育素养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高职院校舞蹈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还能够推动学生加大对于生活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度,在感受生活过程中加大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自身的舞蹈优势和不足有着明确的掌握。通过舞蹈创编的学习来弥补自身实力的不足,提高舞蹈素养,以此来推动舞蹈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一)幼儿舞蹈编排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未来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舞蹈素养和创编的能力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幼儿舞蹈创编的学习过程中,既能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样也能在编排的过程中加大对于舞蹈动作的练习和观察,以此来提高舞蹈动作的标准程度,加强与背景音乐的协调和匹配,明确自身的舞蹈优势,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创编出相关的舞蹈内容。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样也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日后工作的适应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在对幼儿舞蹈进行创编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复杂的要求,只需要舞蹈内容较为简单,便于掌握。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而且还可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观察和模仿。作为优秀的舞蹈创编者,无论是在哪个舞台都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加大对于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关注力度,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编实力,也能提高学生日后的就业竞争力。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论有待提高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讲授时,应有足够的教学理论来作为支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实践以及技巧掌握的关注力度过大,使其对于理论课程分配的比例有待调整。舞蹈创编课程内容和体系如果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在培养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应与时俱进,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编实力。由于学生的舞蹈实力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内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存在着些许的差异。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活动中的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舞蹈实力。如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没有按照学生的差异来进行针对化教学,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采用的都是统一的内容,会导致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巧。

(三)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大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以此来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在新课改的大力倡导之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学内容相比发生了改变。如果教师的舞蹈表演经验不足,将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为此,应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和水平,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推动学前教育舞蹈创编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建设的措施

在幼儿舞蹈编创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新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幼儿舞蹈创编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以此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的创编中。

(一)培养创编兴趣,寻找学习驱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幼儿舞蹈创编的学习当中。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面对教师强制和压迫性的态度,学生也只能被动地进入到学习中,即便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在运用的过程中仍没有动力,并不能取得显著成效。当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热情和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投入到幼儿舞蹈创编的研究和学习中,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有关幼儿舞蹈创编的内容通过文字、图片、音乐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加强学生对于幼儿舞蹈创编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之上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使得学生能够知晓幼儿舞蹈创编的重要性,激发自身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舞蹈形式来提高自身的协调性。比如,学生在练习古典舞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柔美和风韵;在练习民族舞时,能够提高学生肢体的协调。学习不同的舞蹈风格,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不同的魅力,以此来为自身舞蹈创编积累素材。在学生有着一定的舞蹈语言的基础之上来鼓励学生逐步地进行舞蹈创编。舞蹈创编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幼儿教育的标准和要求,选取的音乐也应该是耳熟能详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音乐。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同样也加强了教育过程中的针对性,使得学生能够适应日后的工作要求。另外,授课教师在对于舞蹈创编课程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于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转变自身的教学态度,从而为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利用比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把握幼儿心理特征

学生在学习幼儿舞蹈创编课程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来观赏一些较为典型的舞蹈作品,之后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于舞蹈作品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对于舞蹈作品中的音乐结构、动作、背景、风格等内容的发光点有着明确的了解和掌握,以此来学习这些舞蹈创编的优秀内容,推动自身鉴赏实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延伸学生对于舞蹈创编的理解,使其能够拓展自身的创编范围,能够把创编的重点放在舞蹈的内涵上。另外,教师还可以选定特定的舞蹈主题来让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改造和模仿,激发学生的创编灵感,从而来延伸学生的舞蹈创编基础。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着大致的掌握,使得自身创编的舞蹈作品能够满足幼儿成长的需求,尽可能地贴近幼儿的生活。与成人舞蹈创编不同,幼儿舞蹈创编的内容要更有童趣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舞蹈题材的选择上,也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情况来决定,可以选择幼儿普遍喜欢的音乐来作为创编的背景音乐,使得孩子在听到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吸引其注意力,从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舞蹈学习中来。在背景音乐风格的选择上,应该尽量选取一些活泼、欢快、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来为舞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通过融入相关的情感内容,使得幼儿能受到生活中的魅力。

(三)充分利用微格教学法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授课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来发挥微格教学法的有效作用。微格教学法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来加大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力度,使得学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传统模式下的幼儿舞蹈创编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单独讲授为主,并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只是根据教师提供的舞蹈作品来进行模仿和探索,不能够完全地感受到舞蹈创编的乐趣和韵味。学习舞蹈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样还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运用,注重从生活中来获取舞蹈素材,提高舞蹈创编的能力和技巧,从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通过微格教学法,使得学生能够拥有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对《东东是个机灵鬼》的舞蹈进行编排的过程中,舞蹈动作不单单要能体现出东东的活泼、热情、可爱的形象,同样还要表现出对自然好奇和热爱的状态。因此在对舞蹈进行编排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微格教学法,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自身舞蹈创编的风格和特色,同样还能够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掌控,从而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优势。

四、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幼儿舞蹈创编的技能技巧分析

(一)选择适当舞蹈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就是舞蹈的灵魂,在对幼儿舞蹈创编的背景音乐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这也就意味着在选择背景音乐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以下几点来进行:提高幼儿舞蹈创编的质量和水平,使选择的背景音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选择的过程中,尽量选择较为活泼、热情、节奏较为鲜明的音乐来进行幼儿舞蹈创编,这不但能够得到幼儿的喜爱,学生也更加容易地掌握音乐中的节奏,以此来提高表演的感染力。另外,在选择舞蹈背景音乐时,应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这样不但能够充分地展现出舞蹈背景,也方便加强幼儿对于音乐的掌握,同样也给幼儿掌握其中的情感提供了便利。我们熟知的《采蘑菇的小姑娘》《粉刷匠》《丢手绢》《虫儿飞》等内容都具有上述特色,由于与幼儿的生活距离较近,也能够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提供相应的灵感,利于幼儿学习。另外还有一些音乐是表达对老师、家长、朋友等的真挚情感,例如《朋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母亲》《父亲》《酒干倘卖无》《感恩的心》等,在选择这类音乐作为舞蹈背景音乐时,更容易带动幼儿表演的情绪,以此来提高舞蹈表演的感染能力。在选择好编创的背景音乐之后,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绪来对舞蹈动作进行编排,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舞蹈动作与背景音乐情绪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创编的舞蹈动作更加的流畅,以此来让观看者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同样,还应该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设定不同的舞蹈动作,以此来充分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内涵。例如,在对《感恩的心》这一首音乐进行舞蹈编排的过程中,由于音乐的节奏较为平缓,蕴含的情感较为丰富,因此在对动作进行编创过程中,也应该选择一些柔美舞蹈动作来实现与音乐的协调统一,以此来提高舞蹈作品的观赏水平。

(二)储备丰富的幼儿舞蹈素材

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幼儿舞蹈创编的能力,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应的舞蹈素材。由于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相关的经验较为欠缺,在舞蹈创编时并没有足够的素材来加以支撑。要想解决上述情况,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大对于周围事物的研究和观察,并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生活情况来捕捉到生活场景中的童真童趣,并将其转变为自己的舞蹈素材,为日后的幼儿舞蹈创编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编适合幼儿的舞蹈动作

在选定好舞蹈背景和背景音乐之后,学生就要根据相应内容来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在创编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实际情况来进行编排,使得编创的舞蹈动作应该是简单且容易模仿的,从而方便幼儿进行学习。另外,在舞蹈动作创编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其他舞种的因素,使得学生在创编舞蹈动作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丰富舞蹈内容,同样也能够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了创编的幼儿舞蹈的特色,增强了创编的舞蹈的风格。

五、结语

作为幼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幼儿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幼儿舞蹈教学既可帮助幼儿的健康成长,还可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各大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幼儿入学之前的启蒙教育服务的,一定要加大对于学前教育的关注力度,同样也要充分地重视幼儿舞蹈的创编,使其能够按照现如今教育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展相关的课程教育,加大对于幼儿舞蹈编创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学前教育幼儿舞蹈创编进行研究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完善现如今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的内容和体系。

[参考文献]

[1]兰燕青.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独立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15):239-240.

[2]林米粟.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以幼儿舞蹈创编为案例[J].艺术评鉴,2019(14):139-140.

[3]刘时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3):83-85.

[4]代春洋.微课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证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程为例[J].黄河之声,2019(7):72.

第8篇: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

一、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含义及其研究意义

(一)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含义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个人教育选择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通俗的讲,我们每天都面临着种种选择,选择指在各种可能之间进行的挑战。在这个意义层面上,我们可以将个人教育选择定义为:在教育消费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支付能力购买教育机会时对教育机会的类型品质等进行的一系列选择。那么,个人高等教育选择可以说是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在拥有受教育权利的基础上,在可能性条件的约束下,对不同种类、范围、形式、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挑选,它关注不同的家庭背景、经济文化背景、社会阶级、地域、性别的人如何在不同种专业、层次、质量的高等教育中的挑选情况。

(二)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研究的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引导人们很好地进行高等教育选择。对于高校而言,有助于准确、客观地看待目前高校学生的整体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可以清楚地了解影响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动机和想法,为以后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研究样本和方法

(一)研究样本

为了更好地研究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因素,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高校(非“211”和“985”高校)的3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前人的研究,并结合自身的亲生体会和对学生的访谈找到可能影响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各种因素,为设计调查问卷奠定坚实基础。当然,影响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可以大体把它们分为六大类(如表1所示)。

2.问卷调查法。根据上述的影响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因素,设计出合理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占的权重。

3.统计分析法。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得出研究结论。

三、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对回收的30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一)经济因素

本次调查采取四组指标反映经济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一是家庭的年人均收入状况;二是在报考志愿时,奖助学金对学生报考学校的影响;三是在报考专业时,是否考虑了就业前景;四是在报考学校时,国家对师范生的优惠政策是否对学生有影响。

1.年均收入的影响。在30名学生中,年均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间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23.3%,年均收入在10000~15000元之间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50%,年均收入在15000~20000元及以上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26.7%。由此可见,这方面的经济因素是影响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一个关键因素。粗略计算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教育成本,只有年均收入在大于10000时,才能支付起上学所需的最基本费用。

2.学校奖助学金的影响。在所得的数据中,2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奖助学金对自己没有影响;16.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奖助学金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63.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奖助学金对自己影响很大。可见这方面的经济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很大。

3.在报考专业时,是否考虑了就业前景。高达83.3%的学生在进行个人高等教育选择时,考虑到自己今后的就业前景;16.7%的学生在进行个人高等教育选择时,没有考虑到自己今后的就业前景。可见,这方面的经济因素是影响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关键因素。

4.报考学校时,国家对师范生的优惠政策的影响。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国家师范生的优惠政策对76.7%的学生没有影响。在分析问卷时,我们不难发现,男生的比例为76.7%,女生比例为23.3%,所以这方面的因素是与性别相关的。

(二)社会因素

本次调查采取四组指标反映社会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一是家庭居住地;二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三是是否是独生子女;四是报考学校的地理位置。

1.家庭居住地。56.6%的学生来自农村,26.7%的学生来自县城,16.7%的学生来自市区。这说明这方面的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不大。

2.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如表2所示。从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家长接受教育的意识已经显著提高,所以这方面的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不大。

3.是否是独生子女。在30名学生中,36.7%的学生是独生子女,63.3%的学生不是独生子女,所以这方面的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几乎没有影响。

(三)个体因素

本次调查采取三组指标反映个体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一是个人的性别;二是高中时所就读的学校类型;三是在大学报考专业时,是否是自己的意愿。在这30名大学生中,男生的比例为76.7%,女生比例为23.3%;高中时就读在重点学校的学生占73.3%,非重点高中的学生占26.7%;在报考大学专业时,60%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的专业。可见,在进行高等教育选择时,就读在重点高中的学生进入大学的几率要比在非重点高中读书的学生的几率大,并且多半的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的高等教育专业的选择。

(四)信息因素

本次调查采取一组指标反映个体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即在报考专业时,获取学校信息的渠道是否通畅。63.3%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畅通,也就是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学生大多能获取学校的相关信息,所以这方面的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不大。

(五)制度因素

本次调查采取一组指标反映个体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即在报考学校时,国家的定向招生政策对学生是否有影响。80%的学生没有受这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这方面的因素对学生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小。

(六)学校因素

本次调查采取二组指标反映个体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一是在报考学校时,是否考虑了学校的性质(如“211”、“985”院校);二是在报考学校时,学校的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质量是否影响学生对学校的选择。63.3%的学生在进行高等教育选择时考虑了学校的性质,并且有70%的学生对学校的师资队伍也是很看重的,所以学校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较大。

第9篇: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

一、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的理论认知

海潮效应告诉我们,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教师背景影响因素与此有类似之处,背景因素的“引力”越大,则对教师的影响力也越大。

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离不开背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此问题,我们以生命历程理论为指导,从个体生命、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三维视角来研究教师在特殊背景下个人生命跨度中所扮演社会规定的角色与事件轨迹。生命历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一生都镶嵌在历史的时间与事件中,同时被这些时间及事件所塑造;人生事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其出现在个体的生命历程的时间;个人存在于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中;个体具有能动性,能克服外部环境的约束,编制自身的生命历程。”[1]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背景主要受到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的客观因素

教师的职业成长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与期望。[2]其中的客观因素包括理论观点、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文化积淀、信息技术、活动载体、家庭关系、学校组织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将在特定的背景下,对教师职业生涯及专业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论观点。当前各种理论观点在“移植”与“凝炼”中应势、应情而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生命历程理论、职业生涯理论、动态生成理论、科学发展观、幸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理论与观点,必将引领着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也必将激活教师的智慧大脑,浸润教师的教育生命。

教育法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班主任管理规定》等,以及省、市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出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师重要的行动指南,必将对教育基石、社会地位、职业理想、职业认同等重要思想问题的认识产生“引力”与“导航”作用。

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使教师的物质待遇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绩效工资的实施,科研培训经费的落实使教师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开通,让世界变得如此之小;校园局域网的建成,让我们变得如此可近、可感、可亲。信息化必将给教师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使其获得更宽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人身自由。

文化积淀。文化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能够起到根本上的影响和规范作用。比如,千百年来,“耕读传家”的观念犹如生命基因长存于诸暨人的血脉中,诸暨人历来以“重教为共识、尊师为时尚、兴学为义举、苦读为学风”。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地域文化的厚重积淀滋养着“一方人”安居乐业、安身立教。

活动载体。比如笔者所在的诸暨市教育局开展的“师德群体创优”“道德教育大家谈”等活动,教师一定会在活动中情从境迁、意在心动、产生爱的火花。各级各类教师的“领雁工程”培训活动,以及“百家论坛”研讨活动,必将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理想、生涯指导、专业成长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

家庭关系。家庭和,事业旺。教师家庭成员的习惯、生活作风、治学态度等不仅对自己的子女成长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教师的这种家庭背景影响也会传导到学校,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接受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规范行为习惯、巩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果。“小家”有矛盾,教师的不良情绪或将会影响到教育的“大家”。教师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将直接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进度。

学校组织。一所学校的管理体制定位是否精准,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是否强而有力,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力度是否到位,校园后勤安全保障是否同步跟进,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专家的引领、同伴的帮助、师傅的点拨、领导的支持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的主观因素

教师在与教育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丰富专业知识技能,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3]主观因素包括:职业理想、个人动力、晋级晋升、情感因素、评价机制等。

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定位应是将自己的教育专业当做一生事业来做。流动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对教育的那份理想、信念、情感与执著。教师有了职业理想时,就会“用心”为学生的每一天启迪智慧,引领人生;就会对自己的教育不断做“常规体检”,总结自己教育得失;就会触动作为“引领者”的灵魂,激发一份内在的责任。

个人动力。“让爸妈生活得更好一些”,是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冠军周洋一句朴实的获奖感言。对照我们教师也会有相同的感受和动力。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既然选择了“学校”这个平台,或许抓到了一副不尽如意的“牌”,我们也不会 “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否则,教师育人的资格与能力,将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无情地颠覆。

晋级晋升。教师面对“名与利”,要抱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心态。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内心自然也会激起某些冲动,心动了,行动也会相应跟进。正所谓至远者、非天涯,而在人心。

情感因素。当前学校管理策略的重心,早已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转移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轨道上。在绩效工资下,重赏不能突破道德的“底线”,更不能跨越法律的“红线”,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无疑能增强教师管理的内驱力与创造力。正所谓至久者,非天地,而是真情。

评价机制。教师只有弄清楚世界是什么和自己是谁的问题,才会以360度的视角去审视和欣赏“影象”中的学生,才会用科学、民主的批判性思维来对待学生观。反之,如果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工具是一把锤子,往往会把学生的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因此,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才会在任何时候铭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才会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尽职尽责去挖掘学生的潜质,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给予正面的鼓励,给学生起到扬帆导航的作用。

四、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研究的价值审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探究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的主客观背景影响因素,并努力促进这些因素的联结与转换,对于教师成长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理论价值。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因素的研究,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及其成长提供分析、判断、凝炼与提升的框架。教师的职业生涯及其成长无一例外地受到“理论观点、法律法规、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家庭关系、学校组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在社会“功利文化”的驱使下,这一客观环境系统的影响因素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强调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的主导地位与能动作用。而事实上,教师个体的“职业理想、个人动力、重要事件、情感因素、评价体制”等主观因素,只有与客观的有利因素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的角色期望并成功扮演社会期望的角色。二是为教师走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之路厘清特定的时代背景与不同的生命周期下的路径选择。教师的职业生涯及其成长一生不仅蕴含着发展机遇,而且也会受到社会重大历史文化事件与个体重要事件的影响。因此,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的路径选择必须牢牢把握这些“发展机遇”与“重大事件”,并使之不断深化、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保障教师在职业生涯里不断凝炼人格内涵与教养资质,实现教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现实价值。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研究,其现实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种研究可以使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生命周期及专业成长历程有一个新的认识和定位。教师的发展是连续的、动态的成长过程,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观念等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教师仍然固守原来的信念、知识、能力等,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变革与变化,不及时更新观念,就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二是为教师担当教育的向导指明前行的方向。我们探究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背景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素养,服务学生;是为了追求真善美,引发教育变革;是为了让教师更具有理智的洞察力、信仰的合力、信念的张力,从而改进教育思维,成熟教育理性,提升教育价值,升华教育信仰。三是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服务,为学校管理提供借鉴,为培训机构提供范式。我们期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新的体制与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不断消除不利影响因素,保持有利因素和激活潜在因素,使教师生活更加幸福,人格更有尊严,事业发展更具价值,学生发展更加全面,实现教师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曹满云.生命历程理论: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新思路[N].光明日报,200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