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教育范文

环境教育精选(九篇)

环境教育

第1篇:环境教育范文

[关键词]环境教育;科学发展观;节约

一、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环境保护的需要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正是在人类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种种环境损害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

(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这种发展观和发展道路方针的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努力实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无论是文明发展道路的实现,还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都有赖于环境教育的贯彻和开展。

(三)我国的现实国情的推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在“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中,得到的结论是:我国公众对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人们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个人利益时,才会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该调查表明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都有待提高。

(四)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要求

我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立法工作,时至今日,可以说是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然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归根结底也是环境意识的问题。

二、环境教育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1、环境包括社会、物质和生物三个方面,因此,其内容必然涉及各个领域。环境内容之广,决定了环境教育的过程必定是一个整体过程。因此,环境教育也必定具有跨学科性质。

2、环境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各级各类教育领域中的环境方针和政策,环境教育的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3、环境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意识、理解、技能和价值观与态度。

综上,我们对环境教育做如下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其能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态度的跨学科的教育科学。同时,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看,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传授一种自然和生态平衡的价值观。

三、环境教育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管理机构

我认为,我国应当借鉴美国和英国的做法,专门设立一个类似于环境教育司的行政机关,隶属于教育部,这样,既不至于造成机构的过于庞大和臃肿,同时又将环境教育置于比较高的地位,有利于环境教育的发展和落实。

(二)尽快制定环境教育专门立法

我国目前面临着全球性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还没有达到美国公民的水平和程度。正是由于环境质量的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公民对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用于环境教育的资源也很不足,因此才有制定环境教育法,由政府集中力量,强制性地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

(三)环境教育的评估

第2篇:环境教育范文

进入2013年,大半个中国持续的雾霾天气,让人们切身感受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威胁。一时间,雾霾、pm2.5“爆表”、空气质量改善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不能以牺牲环境和健康为代价,开始反省过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声讨引发雾霾的元凶。本文由收集整理

浓重的雾霾也唤起了人们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为减少空气污染身体力行。据统计,今年春节,烟花爆竹的燃放数量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有所改善。这从变少的鞭炮声中能明显地感受得到。

与自然环境同样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对学生而言,则是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可见,学生的成长更多取决于家长和教师为其营造的教育环境。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品行和价值观念。

在数字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赋予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以新的意义。一方面,信息技术缔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分界越来越不明显的虚拟世界,网络成为学生们社交和娱乐的“天堂”,但这也为家长和教师带来了忧虑和困扰。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能够营造出一种记录学习过程、识别学习情景、感知学习物理环境、联结学习社区的智慧学习环境,为学生轻松、投入、有效的学习带来了无限可能。

如今,已有学者致力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构筑,以优化教学环境,重塑校园学习生态。本期,我们关注了学生在虚拟环境下的生活状态以及

学者们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环境的尝试与努力。

本期策划《现实呼唤变革——聚焦“数字原住民”的网络生活方式》对《2012年度北京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中的重要数据和结论进行了摘编和解读,以便读者对北京市乃至全国中小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本文由收集整理从而可以有目的地改善家庭、学校、社会与网络共同构筑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未来课堂:多屏学习空间》则通过对教室中多屏幕的合理配置与使用,营造一种智慧学习环境,以有效支持学生的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学习。

第3篇:环境教育范文

在瑞士众多的贵族寄宿学校中,选择哪一所往往会成为家长头疼的问题。如果说布里蒙国际学校有哪些优势足以让该校成为家长们的选择,如这所学校对所有人宣称的那样,为学生提供一个支援的环境也许会让一些家长心动。死记硬背早已不是王道,没有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的潜力被尽可能地激励出来,而能达到此效果的,必定是环境所致。

1882年建校的布里蒙国际学校(Brillantmont International School)坐落在瑞士美丽的洛桑市中心,目前由布里蒙家族的第五代传人所掌管。布里蒙国际学校的校园风景秀丽,将古典与新颖相结合;现代化的设施,配合着阿尔卑斯山和日内瓦湖迷人的景色。

布里蒙国际学校一直致力于营造富有家庭氛围的精英教育,校舍和教学建筑都像家庭住宅。学校大约有100名寄宿生和50名非寄宿生。小数量的人数使得这里的学生们彼此联系紧密,相处起来更像一个大家庭,因为这里的办学人认为只有在温暖的家庭般的环境下,学生们的潜能才能被最好地激发出来。这也是布里蒙国际学校自创始人建校以来,一直着力推行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由家族经营亦和这样家庭式的观念脱不了关系。学校采用了学院的制度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划分出来,同样是学校为让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感受家庭温暖的举措之一。

布里蒙国际学校同时提供英国IGCSE/AS/A Level课程和美国的高中课程,也是日内瓦湖地区唯一一所提供A Level课程的学校。学校采取小班授课,便于师生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集合了科技、畜牧等一系列广泛的课外活动,亦使得布里蒙国际学校成为家长一个很好的选择。布里蒙国际学校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百分百的升学率,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去往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其中大部分选择了英国。

布里蒙国际学校使用英语教学,但该校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巴西、西班牙等地。学校在维持校内国际化氛围和教学环境的同时,也要确保没有来自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占据了国际学生中最大的比例。多元文化的校园生活,也是布里蒙国际学校主张的重心之一。

虽然目前布里蒙国际学校使用英语教学,但学校将法语设为必修课,因为学校的所在地洛桑市属于法语区。瑞士一向以其良好的治安而闻名,布里蒙国际学校利用这个国家地处欧洲中心地带的优势,推广多语种的学习,并经常组织学生们到瑞士的周边国家进行远足活动。

第4篇:环境教育范文

【关键词】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互动;特征

一、环境的含义和特征

(一)环境的含义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都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离开了环境,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抽象事物也是如此,环境深深的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环境的含义:是物质和精神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是人生活在其中,围绕着人并影响着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

(二)环境影响的特征

1.环境影响的自发性

环境对人和事物的影响是自发存在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并自觉的对人产生着影响,不同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环境和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探索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要不断的引导和利用环境,开发其积极的因素,克服和杜绝不良环境的影响,

2.环境影响的片面性

环境本身是个复杂多元的系统,在各个方面的作用都不相同,优劣也不尽相同, 环境的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的特性决定了环境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是此消彼长或长期共存的,因此,需要人们去认识环境,优化环境,增强其积极的作用更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3.环境影响的盲目性

环境作用于人和事物是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是随意的,其影响不是事先做好的计划和安排,没有任何的主要对象和实施方向。所以有可能是表面的,有可能是局部的,同时它的盲目性表现出时断时续,或经常发生,良好环境对人有促进的作用,消极影响有阻碍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含义与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有学者把其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按照教育规律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创建的教育情景。这里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外部因素的综合。可理解为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的营造的教育环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从社会存在的角度上看,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不断变化,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科技不断进步生产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多样性不断增强。从人主体意识的选择上,人对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多,日益丰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广泛的,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地理、气候、环境和人口等自然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程度和手段的运用有明显的影响。而社会环境中的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物质生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开展和接受情况。同时影响具有多面性,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整体影响、部分影响;真实影响和虚假影响等等。其多样性决定着影响的复杂性。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开放性

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渠道更加多样,新媒体的优化更新,互联网的革新变化,扩大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整个社会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动态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变化,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放,运用新的手段方法营造更有利于教育实施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决定着其是不断更新,不断优化的过程。

三、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互动

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都作为一种外在条件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积极和消极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同的影响,于是外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具有强化和消弱作用,那么他们的互动也体现在同向的增强和异向的消弱。

(一)积极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强化

当积极的环境在性质和方向上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保持一致时,它们的内容、目标在相同的方向上发挥作用,此时两者发展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就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会在环境的变化下,不断汲取新的内容,拓宽新的方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不断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积极环境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强化、政策制度强化、榜样示范强化和氛围感染强化等几种方式表现。

1.社会舆论强化

社会舆论强化主要是社会大众传媒创设的舆论形成一定的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形为的影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大众传播媒介不断丰富完善,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正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的同新媒体对接,认识其发展趋势,掌握其引导方法,运用传媒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好的强化对人的思想引导和教育。

2.政策制度强化

政策制度强化主要是通过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人的行为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形成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十的以来,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在全党全社会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我国正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崇尚法治、文明有序的和谐社会。与此同时,国家制度上也紧密结合时展要求,不断通过更有利于人民的政治举措,来加强自己的统治,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像学校规范的校纪、企业完善的规章、军队严谨的制度都是运用制度来强化的形式。

3.榜样示范强化

榜样示范是用社会先进典型作为榜样强化良好社会道德的养成。这种直接的示范效应通常能起到规范社会成员道德行为,约束受教育者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面发展。全国评选的感动中国道德模范就是运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达到在全社会形成发展正能量。屠呦呦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通过艰苦卓越的不懈奋斗,一次次的医学实验,一点点实践经验的积累,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热爱本职工作的奉献精神,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医学方面获得巨大成就,在我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促使更多的国人扎根本职工作,更好服务社会。

4.氛围感染强化

氛围感染强化主要是社会环境营造或自发形成的氛围风气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影响。主要有包括情绪感染、形态感染、群体感染等形式。当这种氛围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保持一致时,都会产生强化的力量。

(1)情绪感染主要是社会风尚和重大事件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如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国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努力消除分歧,和平共处,但世界和局部地区局势仍不安宁,冲突性事件时有发生,地区矛盾此起彼伏,巴黎袭击案,欧洲难民危机,朝鲜核试验成功,中国南海的地区冲突问题。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努力在联合国框架下从维护各方利益,营造政治解决意见分歧的平台,坚持用和平方式化解矛盾。这样积极的态度对于我国人民是正面的感染,有利于激起人民爱国情感。

(2)形态感染是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态,典型案例给人们的触动和感受,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建立。如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通过革命纪念馆的参观学习,让我们更加了解当时艰苦的革命生活,了解革命前辈前仆后继勇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更加认识到革命换来的美好的生活的不易,坚定人们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同时一些直观的图片,影像等工具也起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群体感染是社会中的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引导和变化。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群体,和谐美满的家庭有利于家庭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美德的建立和发扬。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群体,朝气蓬勃的企业氛围能让员工精神振奋,工作热情高涨。个体都是生活在一个个群体中,不同的群体时刻的影响着成员的观点,思想,价值观。个人就是在这群体的微观环境和社会的宏观环境中发挥着作用。

(二)消极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弱化

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性质上相反,方向上相悖时就会产生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古人所谓的“与善人居,如入芝也”就是对良好环境的追求。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竞争开放的环境出现了更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环境的良莠不齐,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效果。

1.环境的自发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目的性相背离。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希望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思想品德的活动。号召人们追求“真、善、美”,使人们成为“四有”新人。而往往社会环境中不良行为,丑陋现象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挥。

2.环境的广泛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导性相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复杂的国际环境,使社会主义也遭受着沉重打击。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的思潮不断对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压力。环境的广泛性冲击着主导性。

3.环境的多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稳定性相冲突

随着社会的加快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兴起,环境的快速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环境,运用环境增加了难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稳定性和规律性。面对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者要及时分析变化原因,总结变化规律,而当两者不同步或滞后时,就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总结: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出发,分析两者的概念、特证,继而比较两者区别,为更直观的论述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互动关系,积极的环境通过舆论、制度、榜样、感染等途径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环境则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发展道路上应积极的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戴钢书.德育环境理论[M].人民出版社2002.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7]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8]陈桂生.教育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第5篇:环境教育范文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宇宙环境为开端,依次讲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然后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那就是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最后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地理教材,全书四册,不但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观,而且有的章节把环境保护单列,特别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可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字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同时还可通过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和挂图等,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环境教育。如:《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七节中讲到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全球变暖。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结合国情教育和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针对我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单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环境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某一环境案例中的具体角色,课前先让他们收集与自己角色有关的资料,然后在扮演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角色立场当众阐述观点。例如:在谈到三峡工程建设时,学生分别扮演各方角色,如: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工程师、政府官员、工程建设地居民等。召开意见听取会,让他们阐述对该工程的看法;政府官员的角色阐述该工程建设的目的;经济学家的角色阐述该工程的收益情况;环境学家的角色阐述这项工程将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如工程对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工程对诸如森林砍伐、耕地侵占等自然环境破坏的后果,工程建设后会产生什么新的环境问题等,并提出避免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当地居民的角色阐述工程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在各方发表了意见以后,作为政府官员的角色再提出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最后,教师以仲裁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兴建三峡工程的环境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允许让学生继续以自己的角色立场提出异议,由教师回答。总结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取和接受不同领域人士的看法,使他们对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看法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介绍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成功的经验及他们的中学生在环保方面的努力,这对他们环保意识的培养有一潜在作用;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法制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向中学生宣传环境法,让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动法律的问题,认识自身在环保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对滑坡、泥石流比较陌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一是山区暴雨多发;二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流量流速加大,其中人为原因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为扩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五、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活动。

第6篇:环境教育范文

2001年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总结经过一年的努力,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学校绿树成荫,处处鲜花盛开,成为远近文明的花园式学校。学校取得如此巨大变化,我们有以下几方面做法和体会。一、 建立组织首先学校领导班子在抓好千头万绪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高度重视学校环境绿化,明确环境育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成立了以校长何绍纯为组长的学校环保领导小组,三位副校长担任副组长,五个部门主任是成员。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努力使校园环境优美化。二、 明确目标为使学校环境得到根本改变,并且使学校环境教育持久地开展下去,学校制定了环境工作目标和原则。目标:校园环境优美化,处处育人无死角。最终实现部级“绿色学校”。原则:1、学校环境建设突出美的同时,要渗透德育教育,把环境教育做为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2、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应以各科教学为主渠道进行整体渗透。3、环境教育以校内外基地活动为主阵地,进行专题深化。三、实施计划从2000年至今两年来,学校不断完善硬件的同时,不断完善软件。2000——2001年学校进行校园建设投资近200万元(有上级投资和助学单位投资),进行校园整体面貌改造十二项大工程:1、进行教学楼粉刷使旧楼换新颜;2、进行学生宿舍改造改善学生住宿条件;3、建成校风橱窗进行学校舆论宣传;4、建成学生自行车棚;5、铺设操场环行路;6、新建两个学生篮球场;7、校门改造重建;8、修建车库和维修办公库房;9、新建物理和化学实验室各一处;10、建成校园小型电视直播间;11、镌刻状元榜,我们永远记住校争光教师和学生;12、走廊悬挂文明用语和名人像以及各种橱窗。使校园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处不散发着教育内涵。学校在加强硬件建设同时,不断进行软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学生一日常规》、《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宿舍管理制度》、《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学生一日常规检查扣分细则》、《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学生评比制度》都有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以及校园绿化问题,成立学校环保领导小组。另设立专职园艺教师对学校花窖进行管理,以及校园花坛绿化管理。定期进行校园大清扫,同时结合“6、5”世界环境日进行宣传活动。对学生定期进行环保讲座,设立监察员对环境进行监察。成立环境研究小组研究环保问题进行活动(高二年部学生研究型课题之一)。利用课堂主渠道进行环保意识宣传,教师也定期进行培训,提高环保素质。 四、达到效果:一年以来,我校的不断努力,达到明显效果。实现校园环境优美化,处处育人无死角。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学校办有校报,并成立小记者站和校园之声广播站,对环保进行宣传和报道。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校园绿树成荫,花坛里花红草绿,建设高品位的文化环境——激励学生的状元榜,不断变化翻新的校风橱窗,内容丰富的走廊科技展板,醒目的一训(校训)四风(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橱窗等。建成优雅的学习环境——教室布置规格化,火红的国旗,醒目的班训,激励的条幅,橱窗里鲜活的内容。建成整洁的生活环境——规格化寝室,整洁的食堂。当你走入二高中浓郁的育人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受到处处育人。如为了更好教育学生形成环保意识,热爱校园,动员学生给花坛的牌制子起名,经过认真评选,把既有哲理又有教育意义的话印在牌子上,如“花草有情,踏之何忍?”“爱护花草,珍爱生命”。学生参与过程本身就是受教育过程。校园里、走廊里、教室里到处是育人的画面。良好的环境,使师生环保意识有明显提高,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学们随手丢费物没有了,没有践踏草坪现象,随地吐痰现象没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促进学生良好学生习惯形成,使学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五、今后打算:学校是“铁打的营盘”,学生是“流水的兵”。我们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就是要为社会输送一批一批合格人才。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将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素质和水平,即在硬件——不断规划校园环境(新扩建一个400米塑胶跑道操场和学生体育馆,以及其他相关绿化带)。在软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早日成为部级绿色学校。 辽河油田第二高中 2002年11月13日

第7篇:环境教育范文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由于工业化而产生许多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放射性废物及其它毒性物质之泛滥。尤其是环境灾难(environmental disaster)的频仍发生,使世人深感环境危机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环境危机,各国政府及国际环境组织最初均强调训练与再训练专家及技术人员,以迎合专家人员的迫切需求。但是,各国逐渐发现环境问题涉及社会大众各层人士的行为,非环境专家所能解决,除非人人对环境有正确的认识与行为,方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教育的目的在改变人类思想与行为,因此,解决环境危机之道端赖发展环境教育。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召开人类环境会议(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会中建议联合国应发展国际环境计划以协助各国发展环境教育。联合国遂于1974年正式推动国际环境教育计划,世界各国均大力推行。

1977年10月联合国在前苏联的伯利西(Tbilisi)召开国际政府环境教育会议,会中制定的环境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为每个人提供机会去获得保护环境和改进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承诺和技能。会中曾决议:在发展环境教育计划时,必须考虑伦理的价值,环境教育应以产生认知和价值为目的,藉以改进生活品质。

1991年国际环境教育计划发行的通讯Connect,以"全球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A Universal Environmental Ethic-The Ultimate Go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为主题,论述环境伦理的重要性。文中指称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培养具有环境伦理信念的人,他具备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

二、人类中心主义阻碍伦理信念的演进

所谓伦理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环境伦理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道德关系,也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伦理的内涵包括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崭新的学问,虽然它源远流长,但是它真正的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当环境危机出现时,哲学家们开始应用传统的伦理学思考环境问题,他们常遭遇到两个问题:其一,存在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适当的关系是什么?其次,这个关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哲学家们发现传统的伦理学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非常暧昧。

依据西方传统的哲学观点,通常是否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直接的道德关系存在,并认为只有人类具有道德地位,所有其它东西被人类使用时方具有价值。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哲学观点。

数千年来,人类沈醉在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和万物的尺度,这种信念在文献经典中屡见不鲜。自然是屈服于人类统治,自然万物对人类有利益的方有价值。自然为人类所有,且人类有权利使用自然。人定胜天,超越自然的意念充满人类的哲学、文学、宗教、文化与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为西方工业技术社会的环境典范。由于自然万物与人类之间缺乏伦理关系,人类给予道德关切是不合逻辑的,也是行不通的。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

伯纳(J. W .Bennett)认为人类中心主义起源于宗教与世俗的哲学(secular philosophy)观念。?

怀特(L. White)认为犹太基督教是最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宗教。在圣经旧约的创世记中有下列一段文字:「上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上帝赐福他们说:你们要生养许多儿女,使你们后代遍满全世界,控制大地。我要你们管理鱼类、鸟类和所有动物。?

远在两千多年前,希腊哲人普罗达哥拉斯(Protagoras , 481-411 B. C)曾说过:人为万物的尺度(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阿奎纳(S. T. Aquinas)是中世纪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认为理性是决定一切事物的卓越性,智力越高者越具卓越性。他认为地球上只有人类具有智力,因此地球上所有上帝的创造物,必须接受具有卓越性的人类所支配。?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信念

学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具有下列主要信念:

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

笛卡儿(Rene Descartes)曾宣称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Man as Master and Possessor of Nature)。这信念源自古希腊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基督教义,并已成为今日西方社会的主流世界观。

依据古希腊的思想,理性的意识是人类思想的核心,人是超越无生命的自然世界。斯多葛派(Storcism)的理论认为植物是为动物而存在,而动物是为人类而存在。?

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大自然对人类只具工具性价值

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仅有人类具内在价值,且是一切价值的来源。自然万物对人类有价值,是因为它们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利益。?

人类具有优越特性,故超越自然万物

笛卡儿是现代哲学之父,他认为人类与其它动物截然不同,因为人类具有思考和语言等能力。一般动物缺乏心智和意识,可说是由零件组成的机器。人类对于这些动物和自然世界没有任何责任。

人类与其它生物无伦理关系

康德(Immanuel Kant)是被认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他的『对动物的责任(Duties to Animals)一文中,认为只有理性的生物值得人类的道德关怀。就理性动物言,理性是他们的内在价值,并且是他们自身追求的目的价值(a goal worth)。所有理性生物均有同样的理性,并且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就是实现一个理性世界。康德确信,只有理性生物对理性世界的实现有直接贡献,而非理性生物则不然,??侵荒茏魑?迪掷硇允澜绲墓ぞ摺?br>

(三)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

历史学者怀特在其『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中,认为犹太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教义将人与自然分离,人类超越自然并任意利用自然的信念是今日生态危机的根源。?

怀特认为,当前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是现代科技的产品,他也怀疑应用更多的科技是否可以避免生态的灾难。我们的科技是奠基在基督教义中人对自然的态度,也就是人类怀有超越自然、蔑视自然、任意宰割和利用自然的态度。因此应用更多的科技将无助于生态危机的解决。?

三、天赋权利信念推动伦理的发展

公元1215年英国贵族以天赋权利(natural rights)名义胁逼英王约翰签署大(Magna Carta),认为他们的存在具有天赋权利,这些权利独立于英王的意志之外,英王不得随意监禁或放逐他们。大也限制英王擅自增加财产税及没收土地的权利。

天赋权利的信念在欧美社会激起自由的浪花,导致法国的大革命以及美国的独立革命的成功,同时掀动欧美社会的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和动物解放运动(Animal Liberation Movement)。这些汇成汹涌的浪潮推动伦理信念跨越人类中心伦理所构筑的伦理分割线,使人类伦理信念进入生命中心领域,对非人类的生物尤其是动物赋予道德地位及法律权利。

(一)人道主义强调动物的自由与生存权

英国学者尼柯森(Edward B. Nicholson)反对因为动物缺乏推理能力,而剥夺其生存权利。与人类比较,动物的心智机能较弱,感觉较迟钝,??且灿ο碛凶杂捎肷?娴娜ɡ???褚桓霭壮眨??芊穸ㄋ?堑淖杂捎肷?嫒ɡ?咳怂劳龊螅?榛耆约绦?嬖诘乃捣ㄊ俏薹ㄖな档模?颐遣荒芫荽擞靡园?岫?锏奶旄橙ɡ?D峥律?卜炊缘芽ǘ?恼苎В?衔??锸敲挥幸馐兜幕?鳌K?嵝哦?锵袢死嘁谎?猩窬?低常?芨惺芡纯嗪陀淇欤?虼硕?镉肴死嘁谎??凶杂捎肷?娴娜ɡ??

人道主义沙特(Henry S. Salt)于1891年出版其著名『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他认为人类有自由与生存的权利,动物也应该有。人类应将伦理扩大,使动物成为受益者。我们赋予动物权利并不是给予??峭?橛胝?澹??俏?宋颐侨死嘧约骸N颐侨死辔拿鞯姆⒋铩?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5_1.shtml>社会的进步与这件事息息相关。

沙特认为自1862年美国奴隶解放法案通过后,黑人不再遭受残忍与不公平的待遇,循此方向发展,下一个步骤该是动物的解放。而这两种解放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高度发展的民主社会应包含人类及所有非人类生物。非人类生物遭受不公平待遇只是一种社会的病态。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系统里,商业利润成为人类工作的主要目标,对一般人的福祉以不予重视,遑论动物的权利。他不奢望已获得政治与经济利益者会自愿进行改革。他赞同社会主义制度,藉整体教育规划,给予人道行为的教育。一般科学家、宗教家和文学家也应学习人道行为的技术。如果社会的道德亦是改变,社会的法律也应随着改弦易辙。 (二)功利主义呼吁善待为人类服务的兽类

十八世纪的功利主义者边沁(Jeremy Bentham)认为快乐本身就是善,而且是唯一的善;痛苦本身就是恶,而且是唯一的恶。其它的一切之所以善仅仅是它有助于产生快乐而言。他的伦理信念源自他的最大快乐原理(Greatest Happiness Principle),最大快乐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一个有伦理的个人或社会应扩大愉快而减少痛苦。为人类服务的牛和马,??嵌际怯兄?醯亩?铮?死嘤νV苟??遣斜?1咔叻炊砸酝评砟芰?蛱嘎勰芰ψ魑?擞肫渌??锏穆桌矸指钕摺K?衔?何侍獠皇??腔岵换嵬评恚??腔岵换崽嘎郏慷???腔岵换崾芸啵俊?

依据边沁的功利主义,引起最大痛苦的行为就是最不合伦理的行为。他反对笛卡儿的理论,认为动物只是没有知觉的机器。他怀疑为何人类法律拒绝保护有知觉的动物,何况??嵌匀死嘤幸妫??怯Ω?璧赖驴剂俊?br> 罗兰斯(John Lawrence)亦从功利主义观点讨论伦理问题,他认为伦理范围应包含动物,特别是为人类服劳役的牛马。1796年他发表的『论马及人类对兽类的道德责任一文中呼吁给予兽类道德地位。依据自然法则(natural law)的原理,所有生物的伦理地位是基于每个生物本身具有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道德系统中,人类的道德地位是高于动物,而动物高于植物。由于每个生物具有本身的善,因此??怯κ嵌懒⒂谌死嗟睦?婧褪褂弥?狻B蘩妓辜嵝耪?宓谋局适遣豢煞指畹摹R虼怂?衔?死嗟恼??丛?腥隙?锏恼?宀⒔?洳⑷敕?上低场;?谡?逵肴蚀龋??ㄒ槭蘩嗟娜ɡ?ξ??艺??腥希?⒅贫ǚ?杀;??且悦庠馐苋死嗟呐按??br>

(三)动物解放运动鼓吹动物权利

近数十年来,西方社会掀起一股热烈的社会与政治运动,以维护动物的权利,就是动物解放运动(Animal Liberation Movement)。他们认为动物与人类一样具有道德地位,人类应该尊重及保障??堑奶旄橙ɡ??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21_1.shtml>哲学家辛格(Peter Singer)和黎根(Tom Regan)为动物解放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辛格于1973年发表『动物的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文,认为动物能感受痛苦与愉快,??怯Ω没竦萌死嗟牡赖驴悸牵?⒏?枭?嫒ɡ?K?衔???锱懦?诘赖驴悸侵?猓??圃缙谥肿逯饕?Racism)和性别主义(Sexism)将黑人与妇女排除在道德考虑之外,剥夺他们的权利是不道德的,因为违反了利益平等的原则(Principle of Equality of Interest)。同样的,物种主义(Speciesism)也是不道德的。不能由于??遣皇怯胛颐峭?晃镏侄?缡??牵?颐怯Ω每悸瞧渌?镏值牡赖碌匚唬?⒏?柰??娜ɡ?P粮窠ㄒ槿魏斡兄?醯母鎏澹?Ω?璧赖碌目悸恰K?衔?挥欣碛珊鍪佣?镌馐芡纯唷5倍?锸芸嗍保?庠诘谋砬檎?迫死嘁谎???镆灿兄醒肷窬?低匙魑?樾鞣⒄沟闹行摹N颐遣桓萌衔??镂?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35_1.shtml>语言能力而不给予道德考虑。对无语言能力的婴儿,我们是否不给予道德考虑。

黎根是动物解放运动的领导者。他建议生命主体(Subject-of-a-life)的概念,凡是个体具有信念和期望,并过情绪生活(emotional life),例如多数成长的哺乳类,这些都是生命主体。生命主体都具有传承的或天赋的价值(inherent value),值得人类尊重,因此所有动物都应给予道德考虑。他认为生命主体可能是道德者(moral agent)或道德病体(moral patient)。所谓道德病体系指人类婴孩、精神错乱者和所有动物,道德病体不负有道德责任,不论是道德者或道德病体都具有天赋价值,应给予道德的尊重。

四、生命中心伦理倡导尊重生命个体

人类经过多年的努力,将伦理的范围逐渐自人类扩展至非人类,即所谓对自然界的生物体给予道德考虑,此类学说通称为生命中心主义。倡导生命中心伦理的学说以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的尊重生命的伦理(The Ethic of Reverence for Life)和泰勒(Paul W. Taylor)的尊重自然(Respect for Natur)最具影响力。此外,黎根的动物权利和辛格的动物解放亦对人类的伦理信念产生影响。

生命中心伦理主张生命个体具有道德价值,而不将物种和生态系涵盖在道德价值之内。尤其是泰勒的学说认为生物个体的善就是生物潜力的充分发展。

(一)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

史怀哲倡导的伦理原则就是:鼓励和维持生命是善良的好事,而毁坏和阻挠生命是丑恶的坏事。他认为尊重生命的原理应该包含所有的生命,包括昆虫和植物。

1952年他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发表『我的呼吁演说中有下列一段讲词:「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些判断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点为出发点的。这种标准是纯主观的,……这种区分必然会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界上真有无价的生物存在,我们能随意破坏或伤害??恰埂?br>

(二)泰勒的尊重自然环境伦理学说

泰勒是美国纽约大学的哲学教授,他于1986年发表『尊重自然一书,并宣称尊重自然就是他的环境伦理学说。

泰勒的生命中心伦理学说中,曾有系统地说明存在于人类与自然间的道德关系。其学说认为所有生物具有自身的善(同义字为好处或福祉)和天赋价值(inherent worth),值得具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的尊重,而且采取这种态度的人便倾向于增进和保护其它生物的善。

泰勒的生命中心自然观具有若干基本信念,就是人类与其它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区的成员,人类并不超越其它生物,而且人类与其它生物构成互相依赖的系统。由于每个生物体内的功能与外表的活动都是目的导向,具有恒定的趋势来维持个体的生命与种族的生存。

泰勒的环境伦理学说的核心成分就是行动正确、品行良好,并表达尊重自然为终极的道德态度。持有这种态度的道德者具有一套品德标准和行为法则,做为他们自己的伦理原理。所谓行为法则就是对生命个体不伤害、不干扰、诚信和补偿性公正等法则。

五、生态中心伦理主张生态系整体给予道德地位

若干学者认为人类应对生态系整体给予伦理考虑,被称为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伦理考虑的生态系整体,包括生物、非生物、生态系和生态系过程等。

生态中心伦理是基于自然世界具有内在价值的哲学前提。通常包含大地伦理(The Land Ethic)和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

李奥波(Aldo Leopold)于1949年发表其环境伦理学说-大地伦理。他认为人类应扩大社区的范围,涵盖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整个说就是大地。人类只是这社区的成员之一,必须尊重与他一起生存的其它成员。自然万物皆有其生存的权利,而这个权利并非人类所赐给。大地伦理的理论主张一个真实的环境伦理,就是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不是由于它对人类的生存和福祉具有意义,而且人类对自然世界有伦理责任。

李奥波在『大地伦理这篇文章中宣称:凡是保存生命社区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事都是对的,否则都是错的。依据李奥波的观点,大地伦理的信念必须要改变人类对自身的看法,人类应停止视自己为星球的征服者或优越物种的成员,应视自己只是生命社区的普通成员。

奈斯(Arne Naess)于1974年创立深层生态学,认为我们要保护所有物种,否定我们人类超越自然的态度。我们必须承认动物、植物和生态系均具有内在价值,并非它们仅有工具性价值,例如热带雨林中的昆虫与植物的多样性应受保护,并非这些生物可能产生抗癌物质,而是这种多样性具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利。同样的,河流和湖泊应有清洁的水,因为有清洁的水,人类方可使用于饮用及游泳,而鱼类也要享用清洁的水。

深层生态学者认为在自然界中,人类与其它生物具有同等的价值,而物种间的竞争是正常的、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人类使用药物消灭蚊蝇和细菌就是一种自然的竞争,并不是人类超越自然及统治万物。但是人类进步的技术,常导致生态系的破坏,侵害其它生物存在的权利。由于人类的生存赖于自然界众多生物间的互依关系,消灭了其它物种或摧毁了生态系,人类本身的生存亦失去保障。因此我们人类必须学习谦逊,尊重自然。我们人类并非超越自然,而是自然的一分子。

深层生态学认为今日的环境危机是起源于现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现今所采取解决环境危机的方法是基于浅层生态学(shallow ecology)的。以人类中心伦理的肤浅方法解决污染和资源问题,这是无济于事的方法。深层生态学者认为环境危机的解除唯有藉改变现代人的哲学观点、改变个人和文化的意识形态结构,培养生态良知,以及认识下列基本原理:

1.地球上的人类与其它生物均有内在价值(或天赋价值),其它生物的价值不能以对人类是否有实用价值予以衡量。

2.生命的丰富性或多样性是其内在价值的实现

3.人类没有权利减少生命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除非为了自身维持生命的需要。

4.人类生命与文化的繁荣只能容纳少量人口的存在。

5.目前人类对非人类世界正进行激烈的干扰,且情况正继续恶化中。

6.现有政策必须改变,这种改变影响经济的、技术的和意识形态结构的改变。

7.意识形态的改变主要在赞赏生活的品质,而不是提高生活水准。

8.赞同上述原理的人有义务直接的或间接的推动所需要的改变

六、全球化环境伦理

UNEP,IUCN和WWF等机构于1991年出版「关怀地球-一个永续生存的策略一书。书中建议建立以人为中心,保育为基础的世界伦理(world ethic)。此世界伦理之要素如下:

每个人都是生命社区的一部分,这个社区是由所有生物所组成。这社区将人类社会和自然联成一体。

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平等的权利,这权利包括个人生存、自由和安全、自由思想、宗教、集会和结社、参与公务、教育等。没有人有权利剥夺他人的谋生方法。每个人和每个社会必须尊重这些权利;并负责保护这些权利。

保证每个生物获得人类的尊重,不论它对人类有何价值。人类的发展不应威胁自然的完整,或其它物种的生存。人类应该适当地对待所有生物,并保护??敲庥诓斜?⑹芸嗪筒恍枰?纳焙Α?br> 每个人应负起他对自然影响的责任,人类应保育生态过程及自然的多样性,并节俭地和有效率地使用资源,并保证再生性资源的永续利用。

每个人应公平地分享资源使用的利益与成本。每个世代所遗留的世界,应像他传承的一样,多样的和具生产力的。一个社会或世代不应该限制其它社会或世代的机会。

保护人类的权利和自然的权利是全世界的责任,它超越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和地理。

七、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人类的伦理信念已自人类中心扩展至生命中心及生态中心。人类的伦理关系已突破人际关系,把动物、植物及自然环境列入伦理范围。数千年来,人类与自然间无伦理关系之信念已经开始瓦解。基于人类自身福祉及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界的动植物及生态系已渐为人类关切。非但人类的信念与态度已开始转变,人类的法律制度亦逐渐迈向绿色的境界。各国政府颁布的野生物保育法中,均明确揭示尊重自然界生物生存权利,并设置保护区,使日渐稀少的物种不致绝灭。

八、参考文献

1.王文佳 柯金良译 1992 我们共同的未来 台湾地球日出版社

2.内政部营建署译 1984 世界自然保育方略 内政部营建署印

3.杨冠政 1996 人类环境伦理信念的演进 环境教育季刊

28:7-20

4.杨冠政 1996 人类中心主义 环境教育季刊 28:33-48

5.杨冠政 1996 生命中心伦理 环境教育季刊 29:17-30

6.杨冠政 1996 生态中心伦理 环境教育季刊 30:15-30

7.杨冠政 1997 迈向永续发展的环境教育 环境科学技术教育

专刊 12:1-10

8.纪骏杰 1997 社会正义-环境社会学规范性关坏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成功大学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出版 页75

9.杨冠政 1999 永续发展的伦理 环境教育季刊 37:82-86

10.杨冠政 1999 迈向全球化的环境伦理 哲学杂志 30:4-22

11.谷寒松、廖涌祥 1994 基督信仰中的生态神学 光启出版社

12.Engel, J. R. & J. G. Engel 1993 Ethics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Belhaven Press, London

13. Sessions, G. 1995 Deep Ec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 Shambhala, London

14.Milbrath L. W. 1984 Environmentalists: Vanguard for a New Socie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5.Connect, 1992 Environment or Development Connect XVII No.3 Sept. 1992

16.IUCN/UNEP/WWF 1991 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第8篇:环境教育范文

 

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尽管我国设置“环境经济学系”的高校不多,但是几乎所有设置环境科学系、经济学系及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环境经济学或者类似的课程。由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教学对学生经济学背景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于经济学或者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没有受过经济学的训练。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多、时间紧的特点也不允许他们做这样的知识准备。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环境经济学的教育和教学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对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经济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1 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有环境经济学概论、环境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学导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考虑到环境与资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多的环境问题是在自然资源利用中产生的,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且在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中,自然资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只重视环境经济学的教育而忽略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由于总课时的限制,往往很难同时开设环境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两门课程。所以笔者认为,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出发,设置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基础课程为宜。

 

另外,大多数环境管理专业将环境经济学设为选修课,一些学生因害怕该课程难学而放弃这门课的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现在很多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因为没有经过环境经济学的基本训练而造成知识的欠缺,提出的一些政策或者政策建议有背经济学常识而被责难。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本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

 

2 教学目标

 

如上文所分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不仅与经济学、环境学有直接的联系,而且与地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法学等学科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总之,其涉及知识面宽,内容广。尽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的自然科学的背景较好,但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比较欠缺。面对这样的学生背景和有限的计划学时,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和学生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必须考虑学生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笔者本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研究经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应该定位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经济学思维三个方面。具体为:(1)掌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评价方法,达到“入门”的目的;(2)掌握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掌握环境经济手段的经济学理论基础;(3)培养学生从经济的角度审视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习惯;(4)为相关的课程(如: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打下必备的基础。

 

 3 教学内容

 

环境经济学包括了从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到环境和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问题、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绿色GDP核算(涉及宏观经济学知识),以及最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和应用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内容。国外高校这门课的课时为54学时(每周2次4课时),并且要求学生有微观经济学基础。即使对非经济学专业开设这门课,课时也为54学时。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本课程只安排了36课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显然不可能涵盖环境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的背景来确定教学内容。我们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5个模块:

 

(1)导论。导论模块主要介绍当前主要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如污染、资源利用冲突、全球环境问题等),分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由此导入什么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为什么需要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等问题。

 

(2)基本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这一模块主要是针对没有微观经济学背景的学生建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包括费用和效益、供给和需求、经济效率、外部性、公共物品、产权等,以及环境质量经济学。

 

(3)分析方法。这一模块主要介绍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中两种最基本的也是应用最广的分析评价方法: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Benefit-cost Analysis)。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部分,侧重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与其他财产一样,环境与资源是有价值的,必须将环境与资源的价值纳入决策过程之中。收益成本分析是将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得到的结果纳入到决策过程的有用框架。

 

(4)环境经济政策。这一模块主要介绍国内外现行的和拟议的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及其理论基础、这些手段优劣和对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今后在政策的制定和评价中的经济学思考。

 

(5)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这一模块主要介绍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在时间上最佳配置的理论。重点介绍渔业资源问题、管理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制定和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以上的5个模块,首先通过导论让学生对环境与自然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从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依次过渡到环境经济的分析评价方法、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自然资源利用及管理政策,从而将各章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框架,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规律。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下,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我们开发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传统的黑板板书方式,建立以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依托,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课堂演讲与讨论、现场教学以及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大大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根据笔者的经验,以下几种教学手段特别重要。

 

(1)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由于本课程具有文理渗透、交叉性质,初学者对一些经济学知识及其在解释环境科学问题上的运用理解较困难。因此,在讲授过程要尽可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基本概念、理论的叙述注重确切和深入浅出、对关键词的讲解力求准确透彻、对分析评价方法及有关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介绍尽量理论结合实际,并通过提问、启发、举例使同学们理解掌握每个知识点。在启发式教学时配以实际案例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如针对目前我国严重的雾霾问题,配合华北地区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消费增加、重工业布局来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启发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从而提出以成本更低的环境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制关闭企业这样高成本的命令-控制性手段。

 

(2)多媒体课件。为了使课堂讲授更加明了、生动,并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首先要完成与原版教材相对应的英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充分利用字体、颜色和动画等功能,并通过插入各种图表、与相关网站链接,力求达到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扩大信息量的效果。由于学生在课前课后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或email等方式获得多媒体课件,故上课时不必将精力用于记课堂笔记,从而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积极思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双语教学。英文教材、英文课件、中英文相结合的阅读材料和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和透彻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现有中文教材大都从英文教材翻译或者编译而来,无庸讳言,翻译和编译中存在很多晦涩和谬误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效果要好于单语教学。而且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要涉及到大量英文文献,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专业词汇,为学生将来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4)课堂讨论和现场调查。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除了具有鲜明的交叉性,应用性也是其一大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定期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师生平等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同时尽可能安排现场教学活动(包括观看有关录像),或结合教学组的在研课题组织学生参与现场调查。实践证明,这种生动活泼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同学们调动积极思维、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展示才华,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和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其综合素质,同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论

第9篇:环境教育范文

一、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1.努力创设绿色和谐的校园环境。当前不少小学在“硬环境”上注重体现绿色,同时还在校园“软环境”上凸显“绿色”。校学生到处利用学校绿化的机会,开展了“护花草的小天使”。通过此类活动,让每一位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环保活动中来,从而增强了保护大自然,保护学校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绿色的校园文化,发展并形成学校的绿色文化特色。2.课堂教学丰富知识积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不仅传授一些人文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包括环境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有关环境科学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环保方面理论和实践的统一。3.专题教育营造积极环保的氛围。环境专题教育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整体认识,有助于环保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成立一支环保评比小组,组织开展活动,评比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学校展示,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理念。4.课外实践培养参与环保的意识。结合每年环保节日,比如“3•12植树节”、“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一系列环境主题日,学校组织开展环境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调动环保的兴趣和意识。通过参观所在地区的生态保护区、自然景点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意识。①

二、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基于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笔者从小学环境教育在教材设置、环保实践、师资培训、评估体系、综合教育等方面探究其存在的问题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1.没有合适的地方性环境教育教材。当前在环境教育教材的编制和实施中,主要侧重于防治污染理论,与当地环境现状和生态问题联系不紧密。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2.实践活动相对较少。20多年来,在开展环境教育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其他教学方式偏少。然而从环境教育特点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必要的。3.不够重视环境教育中的师资培训。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领导认为实施环境教育只要硬件上的准备即可,如搞好学校绿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靠相关教材就可以从事环境方面的教学,没有必要专门接受环境教育培训。4.缺乏环境教育评价体系。环境教育评价在整个过程中意义重大,它有助于探索发现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为环境教学提供反馈,调节环境教育的实施过程。小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环境教育不是考试科目,因此环境教育评价未受到校领导的重视。②5.家校缺少环境教育方面联系。学校教师及领导认为环境教育就是在课堂里开展教学,传授一些环保知识。并不注重联系家庭一起进行环境教育。这样学校环境教育只由教师来承担教育角色,而学生家长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小学环境教育的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