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执行力课程范文

执行力课程精选(九篇)

执行力课程

第1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背景分析

一方面从一些职业院校的整体看: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课程改革的认识问题已经解决,但存在着如何深度课改上认识不透,全员参与程度不高,整体推进执行不力,围绕职业实践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尚未真正成熟构建的问题。

另一方面,从一所学校的个体看:在校级层面上,课改的制度机制尚不完善,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在系部层面上,如何全力推动、全面深化课改的举措不多;在教师层面上,则因客观上的课务繁重而存在畏难情绪、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

思路对策:清清楚楚的路径设计,

扎扎实实的措施跟进

为深度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强化工作的执行力度。通过提高认识来转变观念,通过确立目标来指明方向,通过设计路径来组织实施,通过搭建平台来创新落实,通过绩效导向来督查反馈,让教师成为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课程改革执行者。

1.全校形成课改的目标共识

转变观念和统一认识是深度推进课改的先导。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人为本位的,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行业、企业是“源头活水”。唯有直面行业、企业的需要,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满足和适应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课改的原动力。学校开设课改论坛、组织学习研讨,在全校上下达成“围绕能力本位、突出职业实践、构建项目课程、形成教学模块”是课程改革必然选择的共识。

2.学校明确课改“三层面”任务

为保证课程改革有序开展,学校从“学校、系部、教师”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改革的规划设计,规范课改的组织架构明确各层职责任务。在学校层面上:不断强化校系两级课改工作机制,滚动完善课改实施方案,加强课改配套的制度建设,打造优秀课改团队,建立促进课改的激励机制。

3.学校构建优秀课改团队

一是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学校围绕专业组建由专业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文化课教师构成的扁平化、跨学科、分专业的教学团队推进课程改革。二是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围绕课程组建“教学、教研、生产、实训”等人员构成的课程开发、实施与研究团队;三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开展产学研,力推“双师、双能(智能、技能)、双向(讲师进车间、工程师进课堂)”的举措,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与挂职锻炼制度,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科技开发能力,为企业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同时邀请校企合作单位技术人员参与项目课程的设计、教学和考核。

4.系部开展课改“三对话”和“五课”教研活动

在课堂教学外,系部开展课改“三对话”活动。即“校企对话、专业对话、师生对话”的系列课改对话活动,通过校企对话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对话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实施办法;通过师生对话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修订完善教学设计。学校还设立“企业归来话课改”专题论坛,定期组织顶岗锻炼教师交流在企业实践中的认识和体会。

在课堂教学内,系部开展“五课”教研活动。即“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五课”教研活动。

5.教师落实课改“三个三”要求

(1)开展“三全、三课、三新”活动。

学校不断总结提炼课改工作,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三全、三课、三新”的课改推进活动。“三全”即全员、全过程、全课程开展教学设计;“三课”即举办课改实验课、观摩课、示范课活动;“三新”即新角色、新设计、新手段,教师以具备现代职教理念的、有别于传统“教书匠”身份的崭新角色,采取适应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规范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个案。

教师从能力目标、活动导向、项目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等要素开展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个案。通过“确定学习项目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分工协作完成项目结果评价”来激发学习动机,课堂活动必须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加以组织。

(3)规范整体教学设计,形成教学全案。

教师在整体设计、形成全案的过程中,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改造课程内容,将课本变为“剧本”,设计剧情(项目);以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综合和单元实训项目;以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整体设计考核评价体系;以教、学、做合一,确定从模拟训练到实战演练的教学流程,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4)规范教学实施环节,形成过程圆环。

在教学设计中形成告知(教学内容、目标)引入(项目任务)操练(做中学、学中做)深化(实践技能)归纳(知识点、技能点)评价(教学效果)拓展(课外实训)反思(教学后记)的过程圆环。

6.学校实施“三评比一基金”助推课改

(1)开展教学设计评比。

对教学设计的物化成果,学校组织分别开展教学单元及整体设计评比活动。单元教学设计评比由系部考评每一位教师后,择优推荐参加学校层面的单元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在总结单元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整体教学设计评比,学校从各单元有机关联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和优化进行评比。

(2)开展教学能手评比。

对课堂教学实操效果,系部通过听课评选课堂教学能手,并择优推荐参加学校教学能手评比活动。

(3)开展社会评教、评学活动。

学校从社会上聘请专家听课、评课,督导教学过程。同时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兄弟学校教师来校听评课。

(4)设立课改专项基金。

学校在经费预算中,设立课改专项经费,按课改奖励办法,对照考评、督查、反馈结果,对在深化课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系部和个人予以奖励。

收获成效:郁郁葱葱的学习氛围,

快快乐乐的成果共享

1.有效彰显了课改示范效应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学校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由自醒到自觉再到自愿的推进过程,教师通过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逐渐体味到辛勤付出后的快乐和成就。整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有了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职业技能有了明显提升。在2012年被正式确立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立项学校。

2.大幅提升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深度推进校企共育人才,近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一批毕业生已成为创业典型、就业明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有所得,达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三满意”。

第2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教育部正式颁布。该《标准》把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的课程与高中课程统筹考虑,提出了第一至九级的目标体系,初中阶段应完成的是第三到第五级的目标。201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那么,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师执行课程标准的情况如何?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措施让英语课程标准在农村初中得以顺利实施?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初中英语教师课程标准的执行力

根据执行力的定义,我们把初中英语教师课程标准的执行力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初中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解读能力。即教师能否了解英语课程标准(简称“课标”)的内容,遵循课标的实施建议,并结合实际来规划设计英语教学的能力。

第二,初中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课堂实施能力。即教师能否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付诸课堂实践,将英语课标在课堂顺利实施的能力以及对课标执行的程度。

二、调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从2011年5月到2011年8月,项目组共调查了威宁县13所乡村中学初中一至初三年级的100名英语任课教师。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发放教师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为96%。访谈教师3O名,听课10节,并调阅了部分教师的教学资料。其主要调查项目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课程标准的了解与使用情况,以及执行课程标准的主要困惑与困难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的基本情况。

由图1可知,大部分教师是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工作多年的中青年教师,教龄在5年以上的占76.61%。但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其中有31%的教师为非英语专业,都是毕业后因教学需要而转的岗,全日制本科毕业的英语教师只占19.06%。通过对教师的深入访谈,我们发现威宁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优秀英语教师极少,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本科学历都是通过自考或函授获得,可见,该县的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偏低是一个突出的现状。

2.教师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认识与解读情况。

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解读情况直接关系到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从图2可以看出:只有1.03%的教师对课标有深入的阅读和较清晰的理解;对课标有初步的阅读,但没有准确理解的教师也只占24.12%;听说过课标但没有阅读过文本和听说过但没有接触过文本两项的合计占74.85%,这个比例偏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对新课标解读的深入程度。通过调查已经了解到该县教师的专业水平偏低这一现状。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影响了其对课标的执行力。通过听课,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英语教师仍沿用传统的翻译法,用汉语进行英语教学,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再次,威宁县有50%以上的小学英语教师表示对课标不熟悉,大部分教师对贯彻课标很茫然,可见,该县对英语课程标准的培训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3.教师在执行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困难。

(1)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在教师执行课程标准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排序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学生的英语基础差。35.61%的教师反映农村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多数小学毕业生的英语基础远未达到课标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极差;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绝大多数学生因为口语不标准而不愿进行朗读或口头交流;运用英语的正确性和流利性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学校条件落后。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匮乏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如图3显示,有26.18%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不具备实施英语课程标准所需要的条件。主要表现为: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普遍不高;学校不具备适宜学生练习口语的语言环境。

(3)英语课程标准不适合农村学生。19.36%的教师认为课标的制定没有考虑农村学生的特殊状况。他们认为,教材里面的有些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脱节,学习困难,加之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差,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偏难、偏多,按照目前的课时量很难完成。因此,课标规定的目标和能力要求也就难以推行。

(4)应试任务重。14.83%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多,时间紧,负担重。面对升学的压力,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大量地讲解语言知识,没有时间顾及课标所要求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影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新课程标准执行力的因素

1.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钟启泉教授指出:“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课程实践中的主要执行者。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英语新课程实施的要求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农村初中英语师资队伍水平偏低。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英语口语水平较低。在访谈中发现,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读写能力较强,听说能力不足,仅有12.0%的教师能全部或基本上能运用全英语授课。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制约着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运用。

第二,农村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未跟上英语课程准的理念。通过听课,我们发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农村英语教师最常采用的信息交流和课堂交往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流动,过分关注英语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这一方面与教师自身所持有的教学观念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前面提到的应试压力密切相关。通过进一步调查,我们了解到,有近半数的教师赞同并接受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无法得以展开,这是因为中考升学率仍然是重要的指挥棒,尤其是在农村,通过考取好的学校,以期以后得到好的就业岗位,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出路。因此,这也是导致教师无法很好地使用课标的原因。

2.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教师普遍认为初中英语新课程的教材起点高、难度大,农村学生不适应。《英语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整体设定为九级,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毕业时英语水平达到二级目标,而在农村小学的状况是师资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小学阶段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未达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此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没有养成课后自主学英语的习惯,许多农村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英语学习无兴趣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3.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课程资源。对于学校来说,办学条件是制约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威宁县的某些乡办、镇办中学办学条件还比较落后,没有资金购买与课程相关的一些学习资源,仅凭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但是很多农村学校几乎都没有配置英语报刊、杂志等英语读物,学生除了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没有接触过其它英语课程资源。

五、对策与建议

1.广大农村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方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首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教师应思考如何将《课程标准》对培养目标和能力的要求分解到不同的课堂活动中去,以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为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层层落实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要改变“教书就是教教材”的落后观念,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利用其它教学资源作为辅助。

其次,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农村初中远离英语教学环境的现实更加要求教师要强化语言操练。因此,要从简单入手,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特别是要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克服说英语的羞怯心理,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再次,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做好学生的分层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自觉监测自身的教学行为,主动向自己的同行和学生了解对自己教学的意见,以便及时分析和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另外,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分层指导工作,努力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低分段学生的学习成绩。

最后,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农村英语教师应学会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在每一堂课、每一次语言实践中的现身示范效应,在课内外营造一个全方位的学英语、用英语、爱学英语的环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并不知不觉地融入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深层学习动机和兴趣。

2.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

首先,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威宁县的教育经费短缺、硬件设施差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教师实施课标的重要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这对于身处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农村地区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支持。

第3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一、政策本身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许多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执行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本身有关。课程政策问题的特点以及政策自身存在的缺陷等都对执行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一 ) 课程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学研究认为,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首先和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密切相关。具体包括:问题的复杂性 ---- 越复杂的问题,执行的难度越大,尤其是综合性、创造性较强的改革政策,执行难度较大;政策所规范的目标团体行为的种类的多少 ---- 政策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种类越多,就越难以制定清楚明确的规则,用以约束政策对象的行为,执行的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政策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人数的多少 ---- 涉及的人数越少,政策执行就会相对容易,也更为有效;政策问题需要目标团体行为调适量的大小 ---- 人们一般倾向于保持现有的、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和模式,要想全面、深刻地改革人们的思想行为通常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实现政策目标,目标团体行为所需调适量愈小愈好,这样不至于造成人员的抵制,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综观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不同于以往历次只注重技术层面的课程变革,而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的一种全面、深刻、 “ 颠覆性 ” 的变革,它将人们引入一个许多人都不曾熟悉的 “ 新境界 ” ,它需要目标对象涤荡几乎所有的已有 “ 经验 ”---- 有的经验曾经甚至是引以为豪的所谓成功经验;它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不仅包括教师、学生,还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相关的社会团体或单位,甚至还包括学生的家长;课程改革目标对象的数量之大,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的素质相差悬殊之大,更令人难以想象。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本次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难度之大 !

( 二 ) 政策内涵的科学性和明确性政策的科学性是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而政策的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政策的实施是在具体场景中发生的,有一点不清楚,就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政策 “ 解读 ” ,而导致执行中的混乱。例如,新课程重点之一的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普遍开展的都不是很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整个政策的不清晰,有的甚至不科学。各地方、各学校对于综合实践活动三个组成部分 (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 ) 的边界、学分如何认定、时间安排、组织方式等方面都不是很清楚,因而,在执行政策时各地各学校就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执行,这势必会导致执行的走样。课程改革中诸如此类不确定的政策容易导致改革参与者的抵制或消极不作为。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宁愿保留有欠缺的现实状态,也不冒险探索不定的未来世界。

( 三 ) 不同政策的一致性富兰 (M . Fullan) 认为,每一项改革都需要有一系列高质量的政策与高质量的实施过程,如果各政策措施之间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学习,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影响力将会被弱化。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无论是同一部门颁布的政策,还是不同部门颁布的政策;无论是和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还是与课程改革无关的政策,都要力求相互之间在精神实质上的一致性 ---- 最起码也要求不能相互矛盾。政策的一致性有利于政策的执行。相反,若政策不一致 ( 有时甚至相互矛盾或抵触 ) 就会导致无所适从而削弱政策的执行。我国当前的课程评价事实上与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政策是脱离的、不一致的,因而其对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 四 ) 政策形式的灵活性在课程改革政策的制定中,有人认为,政策规定的越具体、越明白越好,就越有利于执行。这种观点在现代政策学看来是不科学的,因为有些政策规定的过于详细或过于封闭,反而束缚了执行主体的手脚,不利于因地 ( 时 ) 制宜的创造性发挥。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家甚至主张把政策和改革项目看作是 “ 文本 ” ,它们由来自不同环境、抱有不同兴趣的人士以不同方式来解读。正如鲍尔 (Ball) 指出的那样,任何政策都可以看作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将由人们在自己特定的环境中加以解决。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也许值得商榷,但在保证政策内涵明确性的前提下,适当地保持一些政策的灵活性却是必须的。 “ 政策的制定者只需对最核心的部分加以把握,而具体的行动方案应该由具体执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制定 ” 已经成为政策制定的一个趋势。

二、执行主体

课程改革的任何政策最终都要靠执行者来实施。执行主体对政策的认同,对政策执行行为的投人、创新精神、对工作的负责,以及管理水平都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当前新课程推广中出现的政策走样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执行者的素质不高和思想观念的错误或不到位所致。执行主体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解力和创造力

课程改革需要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具备理解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尤以理解力和创造力为主。

正确执行政策,首先在于正确理解政策,在于全面、深刻地把握政策的实质及其边界。学者盖恩把 “( 政策执行者 ) 必须要对达成的目标有充分的理解 ” 作为最优政策执行的十个前提条件之一。在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政策在传达、宣传、执行中出现失真、失当、失误,以致课程改革 “ 貌合 ” 而 “ 神离 ”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一些负责课程改革的领导们自身对新课程缺乏必要的知识,对某些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其精神实质,望文生义。

另外,一些地方领导部门执行课程政策过于机械、呆板,完全依靠上级的 “ 指令 ” ,什么都是 “ 等、靠、要 ” ,不敢越 “ 雷池 ” 半步,缺乏政策执行所必需的创造力。执行并非一成不变,其包含着合理的变通和创新。毫无疑问, “ 在将政策与学校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必然有情景的变量 ” 。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 “ 别的现实 ” ,另外的情景。对于政策执行环境而引起的问题,其解决方案必须因地制宜。因为,通常情况下,政策的决策者都是在大量理性原则指导下进行决策的,所以,国家的课程政策一般是针对全国的,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有一些政策需要有一个地方化的过程,需要结合具体情景作出整合和建构进而进行创造性地执行,而不是机械式的反应。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政策执行将使政策落空。当然,这种创造性其前提是与国家政策的精神实质保持一致,而不是如当前一些地方所做的、对课程政策的断章取义、肆意解释和践踏。

第二、道德良知

当前,课程改革已到了关键时期,但课程改革在许多地方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这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课程政策过程中追求 “ 利益原则 ” ,因而存在着 “ 利大快执行,利小慢执行,无利不执行 ” 的现象。课程改革的过程其实也是增能赋权的过程,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意味着地方的课程权力也相应变大。权力永远是一把 “ 双刃剑 ” ,是 “ 好 ” 是 “ 坏 ” 关键看当权者如何使用,其利益、动机何在。例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指出: “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 …… 实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 ” 意即各地区拥有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选择使用相应的教材之权力。但在强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又有多少地区选用的教材确实是根据地方特点而定的 ? 教材的选用往往都是权力、利益博弈的结果。

执行者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力。例如,课程改革需要各部门能同心协力,发挥整体优势,但一些部门之间却为谋求自身利益而相互扯皮,影响政策的执行。利益驱动使得他们在执行国家政策时经常打折扣,甚至钻政策的 “ 空子 ” ,搞 “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社会学认为,道德和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而教育立法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个软肋。所以,如果说评价是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的 “ 瓶颈 ” ,那么,当权者的道德良知可能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制约因素。政策执行内在的要求执行良知能成为执行者的一种内心需要,进而能摒弃个人主义、单位主义的狭隘利益,树立服务课程改革大局的观念。

转贴于 第三、心态

心理学认为,心态是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影响行为的首要因素,它是人心理活动外化为实践行为的一个动力源。心态对执行是至关重要的,一般通过三个步骤对执行力构成重大影响,即顺从目标、认同方式、内化规则。顺从目标表现为执行者对改革的意图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执行行为主要受外部控制;认同方式表现为认同改革的基本理念,执行行为有较多的情感投入,是一种主动过程;内化规则表现为对课程政策的执行成为自己一种默契的行动,并成为自己信念、人格的一部分。信念是心态的最高境界,犹如宗教般的热情,它把人们的无意识转化为自觉、稳定的执行行为。可以说,没有信念,制度就形同虚设;没有信念,执行者就缺乏 “ 认真的灵魂 ” ,就不会产生持久的执行力。

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存在以下几种不健康的心态,直接影响着课程政策的执行:一、唯上心态。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迫于上级的奖惩,被动接受、照抄照搬上级指示,从不主动地对政策进行研究和论证,缺乏改革的积极性,缺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灵活性。此心态一方面有利于政策的贯彻,但同时也极易导致盲目执行。二、无过心态。一些地方在执行新课程时,抱有应付的心理,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 挂羊头卖狗肉 ” ,以各种方式应付上级的检查。一些学校存在两张课程表的现象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三、诿过心态。课程改革不只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它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共识、群策群力,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但由于利益关系,一旦改革中出现问题,常有一些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甚至相互指责。四、从众心态。一些地区生怕实行课程改革会影响 “ 升学率 ” 大计,在与那些没有进行课程改革地区 ( 包括那些应该进行改革而事实没有的地区 ) 的竞争中会 “ 吃亏 ” ,因而,对新课程政策的实施采取观望的态度。对于上级的指示,采用 “ 拖 ” 字诀,能拖则拖,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改。

第四、意志力

课程改革中,许多人对变革过程的典型回应一般都是希望实现 “ 人猿泰山式的飞跃 ” ,即希望改革在 “ 一夜 ” 之间就能有显著的效果,如果改革没有如其所愿,就会失去改革的热情,这就是霍尔 (Hall) 所说的 “ 事件心理 ”(eventmentality) 。这种心理忽视了任何变革都 “ 是一个过程,而非一次事件 ” ,忽视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其他不可预测性因素。霍尔等的研究表明,由于变革的时钟都是从零开始的,几乎没有捷径可走,所以,绝大多数的教育变革都需要 3 到 5 年 ( 甚至更长 ) 的时间才能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被实施。这就需要改革的促进者们具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力,否则只会使课程改革陷入困境。

课程改革中的多数执行行动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参照,从决策到目标实现的过程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如果一味地退缩、回避、迎合、优柔寡断就意味着失败。坚定的执行是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初期势在必行的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甚至遭遇风险,都应鼓足勇气,勇敢面对,勇往直前。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需具有足够的信心、勇气和毅力,要有一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唯如此才能越过 “ 伤心坡 ” ,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执行者的主体因素以非常隐蔽的方式对课程改革产生着极为明显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 (AlexInkeles) 说过,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最完善的现代管理方式,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三、目标对象

目标对象即指政策作用的对象。课程改革政策的目标对象很广,但其主体是学校和教师。目标对象群体的数量、整体素质以及对政策的认知与支持程度,对课程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实施的质量将产生重要影响。

目标对象对改革的阻力有个人的因素,也有群体或组织的因素。个人的因素有多种情况,哈维 (ThomasHarvey) 对此有过详细的分析,他认为人们抵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有:缺乏主动权、缺少利益、负担增加、缺乏管理上的支持、孤立无援、不安全感、标准不一致、枯燥乏味、混乱、认识不同、突发的大规模改革以及一些特别的阻力等等。个人阻碍课程改革的另一种状况是:有时候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是能够变革的,但是某些关键人物 ( 领导者,如校长 ) 会由于种种原因 ( 如担心既有权力或地位的丧失 ) 顽强而凶猛地抵制、阻止或者至少能够阻滞变革。组织也可能会成为改革的阻力,有时候个体哥能已经热切地期盼变革,但是组织似乎陷入了某种既定的、有时甚至是狂热的行为方式而无法自拔 ---- 当前改革面临的根深蒂固的 “ 应试教育 ” 其实就是这种情况。如果要使个人、团体或组织支持新课程,就必须搞清楚那些引起他们担心、疑惑、误解并导致他们抵制课程变革的因素。个人对改革的阻力主要表现为对政策的无知或不理解 ( 这种无知或不理解有若干层次,如对改革不关心、没有认识到问题、认识到了问题,但找不到解决方案、认识到问题,但不赞同解决方案、认识到了问题和解决方案,但是抵制方案,因为他们缺乏参与感、认识到问题和解决方案,但是抵制变革方案,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解决方案带来的威胁,等等 ) 和担忧自己不适应课程改革,主要是认识层面的,因此,消除个人阻力相对比较简单。而团体或组织对改革的影响涉及到既有组织文化的改造,所以,消除组织对课程改革的消积影响可能会较为复杂一些,难度也比较大。

四、执行环境

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它内在地容含于特殊复杂巨系统 ---- 社会系统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我们称之为政策环境。影响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有政治经济状况、社区文化传统、大众的心态、媒体舆论、相关部门单位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等等;微观环境主要有执行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的投入和拥有情况。现代教育系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双向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而产生了十分复杂的教育结果。环境对改革的影响一直表现为一种强大的制掣力量,很多教育政策并非其本身不科学而难以实施,而是缺乏实施的有效环境。

在课程改革中,改革所需的环境往往被忽视了,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政策的运行是在一个等级制的、相当稳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组织是一个简单的 “ 封闭系统 ” ,组织决定采取的行动一般都会发生,而不会受到来自外部事件的干扰。因而,执行不理想,就一味的怪罪于执行主体的能力和态度。如格拉维尔 (Gladwell , M . ) 所指出的,在解释他人的行动时,人们往往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即过分强调基本个性特征,同时低估环境条件所起的作用。我们总是从人的 “ 性情 ” 这一角度来解释事件的原委,而不是从环境因素来解释。传统的假设已经被新的现实所取代:组织是一个 “ 开放系统 ” ,既深深地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境。打算采取的行动常常会受到外部事件或者甚至是组织自身内部的政治或文化的干扰而偏离既定方向;环境的变化是如此的迅速 ( 不断地出现新的机会和威胁 ) ,以至于高层管理员不可能对正在发生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因而也无法发展出非常详细的战略;这种简单的线性因果模型已经不再成立了,许多行动常常根本无法预测 ( 正面的或负面的 ) 结果。

正因为现代教育是在非线性、复杂性的时空中进行的,因而呈现出对外界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高度敏感性和高度依赖性,有的时候就如马克思所揭示的: “ 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与美好的愿望会产生令人失望的结果。富兰说过: “ 不要对我们所处的环境听之任之,哪怕只是很小的改变,它也会带来新的结果。如果想要有更多的知识共享,那么就给予它应有的重视,创造一种机制以确保识共享的实现,同时不要容忍那些对此背道而驰的人。 ” 总之,政策的执行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持,改变环境是能够带来高回报的政策措施之一。

第4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对企业来说,执行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那么什么是职业学校的校长执行力呢?职业学校的校长执行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上级的执行力,就是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职教政策和职业教育中长期规划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决策目标相结合,并转化为学校有发展、办学有特色、管理有特点、教师有特技、学生有特长的成果;二是对学校内部的领导力,带领全校师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执行学校的各项措施,落实战略目标,把学校建成“理念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具有骨干、引领、示范作用的优质示范学校。

职业学校的校长执行力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实现学校发展战略、落实发展策略的根本因素,是形成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保障。有效提升校长的执行力,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需要。“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是真本领”,校长执行力的实质就是“落实”。校长作为一所职业学校的当家人,应该不断强化自己的执行意识和领导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和领导水平。

要有效提高职业学校的校长执行力和领导力,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执行能力,健全校长执行力的制度框架,构建团结协作高效的领导班子,注重实践和过程管理,形成校长执行力的长效运行机制。

提升自身执行能力

提高职业学校的校长执行力,首先要注重校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研修,提升校长的领导力和行政执行力,提高领导和执行艺术。

1.加强学习,领会精神,宣传发动,提升政策执行力

校长要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提高,不断积累经验,充实头脑,开阔视野,更新观念,适应职教新形式,形成自己的职教思想和办学理念。要认真研究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认真学习鲁昕副部长等领导讲话,积极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校长培训班,深刻领会国家、部、省有关职业教育精神,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结合学校实际,落实到学校的工作中来,把国示范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紧紧把握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实施,在学校中大力宣传和发动,全校形成建设合力,不断提升政策执行力。宜兴中等专业学校紧紧把握了职业教育的新机遇,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学校,争取到了国家发改委“优质特色”学校建设经费;今年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合作,在中高职协调发展试点项目中又领先一步:成功申报立项了“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和“5+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两个试点项目,体现了学校把握政策、紧跟职教发展步伐的良好的政策执行力。

2.善于研究,提升战略决策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协调发展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无一不是重大的课题,有很多文章可做。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要有明锐的洞察力,要能潜心研究,才能高瞻远瞩,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制订科学的远大的发展战略。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一体两翼三同步”的发展战略,即立足现代制造业,以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为两翼,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同步,课程与工作岗位同步,技能与职业实践同步和“对接产业设专业,校企合作办专业,内涵发展强专业”的建设思路,构建了“基础类课程综合化,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技能训练类课程项目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目的,逐步形成“基于岗位,项目导学,实境训练,学做合一”的教改模式,全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技能型)人才。

学校围绕“立德重技”的育人目标,以“七个一”(一种求真向善的立人品德,一项娴熟精湛的立业技能,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门便于交流的外国语,一手规范工整的钢笔字,一套职业行为的社交礼仪,一个出类拔萃的个人特长)为教育基础,树立“品德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能做事”,育人理念,突出“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较强的职业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能”(良好的技文双馨素养)、“善”(豁达和善的道德修养)、“健”(健康和谐的身心)、“雅”(绅士淑女般的言行举止和审美意识)综合职业素养的培育,切实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实现就业“有饭碗”,会找“新饭碗”,善找“好饭碗”。

3.注重“三立”,提升校长魅力

一是立信,学校以继承和弘扬我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宜兴籍)的立信精神:“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长应该成为“立信”精神最忠实的执行者和引领者。二是立德,学校以“厚德重技”为校训,立德是做人之本,更是治校之本。校长的良好品行和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三是立言,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学校中树立威信。

4.具备较高的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

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办”,因此职业学校校长不仅仅是教学者和管理者,同时还应该是企业家、外交家。校长必须走出校门、跨进企业、融入社会、走向媒体,与社会各界有机联系。校长必须具备极强的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且人脉广,关系好,能从多方位、多层面赢得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支持,有效地利用一切有效资源,赢得支持、开展合作,开拓创新,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5.慧眼识人,善于用人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认为,“执行力就是任用会执行的人”。一所学校即使有世界上最好的办学理念和制度,但如果没有用对人、用准人,甚至没有合适的人去发展、去实现,这些理念和制度也只能“光开花,不结果”。所以,校长要将合适的人请上去,不合适的人请下来;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执行力强的干部提拔重用到领导岗位。此外,要加深对全校教职工的了解,根据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所以“慧眼识人,善于用人”是职业学校校长的核心能力之一。

6.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升职教改革执行力

在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探索中,校长要勇于实践,加强研究,创新争先。校长要注重教学理论研究,例如职业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系统科学论、行为导向理论等,并能在工作中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水平。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协调发展上要加强实践研究,要在办学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评价模式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上积极探索,有所创新,争当探路者,提高校长的实践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改革执行力。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校级——市级——省级——部级”的课题研究网络,在校长、中层的带领下,全校有200多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健全校长执行力的制度框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执行力的职业学校校长要会构建有利于执行的运行机制,做到“职责明确、工作规范、反应敏捷、运转协调、执行有力”,健全校长执行力的制度框架,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学校的战略发展远景

学校发展战略远景规划,是有关学校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谋划,是确定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和总体框架的描述。当前,职业教育又迎来了春天,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已步入快车道,国示范建设、中高职协调发展试点等,都为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职业学校要抓住机遇,根据学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学校的战略发展远景,用明媚的发展远景激励人、凝聚人,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追求并为之而努力。

2.明确提高执行力的工作目标

在确定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后,要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包括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目标要科学、合理、具体,既要有长远的、高标准的要求,也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不能好高骛远。使全校上下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大大提高执行力。学校在国示范建设中,学校与各项目组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均制作了两年建设目标的行事历,明确时间节点、建设目标、经费开支、责任人等,明确了执行目标,才能力往一处使,提高行动力和执行力。

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制度第一”是提升校长执行力的主要原则,没有制度的集体只能是一盘散沙,是毫无战斗力的。学校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体现清晰、有效、简洁的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岗位职责、考核标准,进而规范执行力的标准。学校自2007年来,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学校的四级文件(程序文件、质量手册、作用指导书、质量记录),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稽。

4.注重管理细节,管理严、细、实

注重细节就是要大力提倡严、细、实的管理要求,校长要做到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管理环节的规范、精致是赢得民心,提高校长执行力的关键。校长要精益求精、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并落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

5.强化制度的落实、督导、考核、奖惩

制度不是写在纸上、墙上,而是要落到全体教职员工的心中。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强调制度管理,对事不对人,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大家心服口服地执行学校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履行本职工作及职责。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必须加强督导,严格过程管理,并能严格考核,奖优罚劣,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则诸事均能执行到位。学校自2007年成立了教育督导室以来,加强了教育、教学考核督导,并对教职员工实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奖优罚劣,基本达到制度管理的目的。

构建团结协作高效的管理队伍

校长执行力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需要管理团队来完成。学校的各级管理干部是校长的左膀右臂,是落实学校发展规划、贯彻学校战略意图、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最重要的实践团队。校长执行力的强与弱,关键在于管理队伍的工作开展情况。因此校长要全力进行管理队伍建设,做到知人善任,善于用人,构建团结、协作、高效的三级管理队伍。

1.配备好强有力的校级领导班子

职业学校的工作涉及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实验实训、财务后勤、对外服务等多方面工作,校长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管理学校的每一样,校级分管校长就显得尤为重要。校长在主控全局的同时,需要分管校长有力分担校长的相关工作和职责。因此,校长要配备好强有力的校级领导班子,通过他们把学校的发展战略、人才资源、管理流程有机结合,贯彻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保证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学生成才、教师立业、学校发展服务。学校现有校级领导成员七名,班子成员之间,既分工明确,又强调相互合作。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平时始终坚持每月一次的校长办公会议和行政例会。从日常管理到重大活动、重要建设项目,尤其是在招生、人事安排、职称评聘、评先评优、设备购置、大额资金的招标和使用等方面,必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坚决杜绝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个人私利的现象发生。

2.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力

学校的中层管理者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精明强干,团结协作,配合分管校长工作。学校中层机构众多,必须合理划分各部门、各人员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校长要合理选拔中层干部,并加强指导,使中层干部具备五种基本执行力:一是理解能力,二是管理能力,三是协调、沟通能力,四是创新能力,五是规划能力。学校在校级和中层领导的选拔任用上,一直秉承任人唯贤的原则,并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逐步实行专业化。一些专业素质高,管理能力强,能干事肯吃苦的中青年专业教师被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现在系部领导基本实现专业化,在全校中层以上领导中专业教师占到65%以上。

3.培养专业带头人

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内涵建设,每个学校专业众多,校长、各级管理者不可能精通所以专业,因此,专业建设的具体执行人应该是各专业的负责人(带头人)。在选拔综合素质高的专业负责人时,要注重培养起专业建设的执行力,主要包括:良好的战略眼光和超前的意识、较强的组织和指挥能力、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模范榜样作用。学校从2008年起,着力培养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打造优秀课程团队,制订了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管理条例,学校的12个主干和长线专业均选聘了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目前学校建有省品牌专业2个,省示范专业4个。无锡市精品、优秀课程10门。

注重实践层面,强化过程管理

校长执行力的最终落实,体现在具体目标的实践上,体现在实践的过程中。执行力是一种把控能力,是一种决断能力,更是一种影响力,而亲力亲为的影响力就是战斗力。因此,职业学校校长要注重实践层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着重课堂)、校园文化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亲自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强化过程管理。

1.提升专业建设执行力

职业学校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职业学校的校长应该成为专业建设的行家、专家,要把学校的工作重心放在专业建设上,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在专业建设中,要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企业转”。校长要确立“对接产业设专业,校企合作办专业,内涵发展强专业”的思路,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专业。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今年,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上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实践,创新了“工学交替”形式,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例如旅游管理的“政府主导形式”、财经商贸类的“超市形式”、电子信息类的“校中企形式”、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共建基地形式”、建筑设计类专业的“分组轮岗形式”等,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建设的执行力。

2.提升课程建设执行力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课程群,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职业学校的校长要成为课程建设、课程改革的引领者、促进者。要通过完善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运行机制,鼓励和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行目标管理,实施课程的综合评价,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来实现课程的全方位建设。

3.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执行力

当前,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实践,立足课堂、聚焦课堂,特别是一线教师,课改就要从课堂教学开始。因此,校长课改执行力就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学校从2007年开始,在全校推行“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任务训练”的课堂教学要求,从主干专业课向所有专业课辐射,从骨干教师的先行改革带动全体教师参与,逐步形成课改的实施、检查、考核、反馈、改进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提升了课改进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升体现专业特色、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执行力

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的职教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和教学环境,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学校校长要在大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的独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把“立德、重技、敬业、守法”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继承和弘扬我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宜兴籍)的立信精神,形成以渗透企业文化为主要特色的系统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具有职教特色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活动文化、创业文化和网络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把学校建设成绿色生态校园、人文艺术校园、平安和谐校园。

5.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执行力

第5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1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1.1 继续教育机构

美国负责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机构非常多,其中有大学、企业、出版机构、杂志、药房组织等,目前共有43个单位能够帮助执业药师完成继续教育,进行继续教育的课程必须经过国家药房联合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oards of Pharmacy,NABP)认可方可生效。

1.2 继续教育的形式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形式有现场教育,如培训、会议、学术讲座、专题研讨会等,也有远程教育。如果执业药师参加的是现场授课继续教育,完成的学时是其实际到课时间。如果是远程教育,以收到课程提供者注明日期的手写证明为准。远程教育程序证明的日期是收到证明的日期,而不是完成继续教育的日期,最后提交证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远程教育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阅读文献后参加考试;另一种是在线直播形式的继续教育。在线直播课程中,执业药师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在线听课,之后执业药师可以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发表评论。例如美国处方学校(Rxschool),是美国负责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单位,在2006年11月10日美国东部时间的下午1点在线开设糖尿病专题方面的“执业药师是胰岛素专家”课程。一般在线直播方式的继续教育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1.3 继续教育的内容

美国执业药师均在药房为购药者提供有关药品的服务,因此,继续教育更注重临床实践。一般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与疾病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专业性讲座或文献,还有一些执业药师与患者或购药者沟通技巧的课程。

美国很多继续教育的课程是免费的,另外还有一部分收费课程,执业药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如果执业药师选择了付费课程,由于其他原因不参加了,那么药师必须在上课24小时以前向继续教育机构规定邮箱发送电子邮件取消课程,就可以得到全额退款。任何事后取消都将被扣除注册登记费,所付的课程费用可以得到退还。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程的数量也很多,因为几乎每隔几个月进行继续教育的单位都会有一些新的继续教育课程。《美国执业药师》(US Pharmacist)杂志是美国负责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一个机构,在2006年6月新增课程如“治疗、预防带状疱疹和疱疹后神经痛的进展”,2006年7月又新增课程“戒烟治疗策略”。这样,可供执业药师选择的课程数量多,同时能够接触的知识面也广。

另外,由于一些知名药厂也能提供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因此有时课程的内容由企业提供,例如《美国执业药师》(US Pharmacist)2005年12月新增课程 “新方法治疗肺动脉高血压”就由辉瑞制药提供。而且这些课程的有效期较长,通常为两年。每一门课程都会标明这门课有效期的终止时间,在有效期内,执业药师可以任意选择课程完成自己的继续教育学时。

1.4 继续教育时间证明的相关规定

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执业药师至少需要修满15小时的继续教育课程,之后由其执业所在地的药房和药品监察员检查。每修完一门课参加考试,考试的通过分数为70分,低于70分不能获得学分。另一方面由于能够提供继续教育的单位数量较多,有些单位可以接受其他单位的成绩转入,执业药师可以参加多个单位的继续教育的课程,例如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成绩记录档案主要保存在A单位,又参加了B单位的继续教育课程,执业药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信用体系记录其在B单位进行的继续教育,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记录到A单位的管理档案中。

执业药师要将其继续教育的有效记录、选课单、上课证明至少保存3年,并按药房理事会要求提交证明。一般情况下,所有的课程和课程资料的提供者都经过州药房理事会和美国药学教育委员会同意,还没有确定的课程不作为继续教育的凭证。

2 中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2.1 教育机构

我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由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具体执行单位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一般是当地的医药高校。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本辖区施教机构资格认定管理细则,负责施教机构的资质认定,并将认定的施教机构名单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接受继续教育是执业药师的义务和权利。执业药师须自觉参加继续教育,执业单位须为执业药师提供学习经费、时间和其它必要条件。

2.2 继续教育形式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授课形式多样,包括培训、研修、学术讲座、会议、专题研讨会、专题调研和考察、撰写论文和专著以及单位组织的业务学习等。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项目分为必修、选修和自修三类,提倡以短期培训和业余学习为主,其形式和方法可根据实际灵活多样,倡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培训。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执业药师,进行集中的继续教育培训可能有困难,可选择远程教育的形式完成该修的学分。

2.3 继续教育内容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是针对取得执业药师资格的人员进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教育,执业药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能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依法执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因此,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在医药领域内比较新颖的观点、理论或成果,从而使执业药师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2.4 学分要求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人员注册期3年内累计不得少于45学分。其中必修和选修内容每年不得少于10学分,自修内容学习可累计获取学分。执业药师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才能够继续执业。

3 中、美两国继续教育制度的比较

3.1 教育机构

美国执业药师是由国家药房联合会管理的,它是一个商业协会,所有的考试、继续教育都由其组织进行。在我国,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省注册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

3.2 继续教育的形式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有现场授课,如讲座、座谈会、研讨会,也有远程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也给执业药师提供了范围广、数量多的文献学习。大部分执业药师主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

我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主要以现场授课为主,大部分执业药师参加每年由药监部门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还有一部分执业药师可以选择远程网络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的大部分偏远地区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电脑普及率与网络普及率都比较低,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远程教育还有一定困难。

3.3 继续教育的内容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可以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论文,例如有高血压、癌症的最新治疗方法,也有戒烟治疗介绍等内容。另外,美国执业药师至少每10年一次的艾滋病教育可以使执业药师对重大恶性疾病的认识加深,从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我国执业药师中既有工厂技术人员,也有药房的执业人员。目前的继续教育内容更偏重于一些基本理论的学习,如讲述药剂学的制剂基本理论或者是GSP的各项要求等。其次,我国执业药师队伍学历层次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学历的差异造成执业药师队伍知识结构的较大差异。这样,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对于不同层次的执业药师均使用同一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美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本身就侧重于临床实践知识的运用,而且美国执业药师报考对象及条件, 必须是美联邦法、 州法承认的75所(5年制)药学高等院校毕业并在执业药师指导下见习半年期满取得结业证的人员,因此,他们的继续教育的方向很明确。我国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的考查,由此造成了继续教育还是一些基本理论的介绍。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始终都是基本理论的讲解与继续教育目的相违背。在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存在提高基本知识、理论的课程,还可以帮助较低学历的执业药师巩固基础知识,但是对于较高学历的执业药师应该适当增加临床知识、交流技巧等知识,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从而体现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3.4支持力度的不同

在美国,执业药师属于高薪阶层。执业药师的地位由《执业药师法》确立。而在中国,执业药师的地位至今没有明确,有些执业药师不愿在独立药房或连锁药房担任职务,而是在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有些执业药师所在单位不支持他们参加执业药师考试,自然也不会支持继续教育。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4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4.1 丰富授课内容

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不应是对基本知识的重复,重点应放在“继续”两字上。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岗位的执业药师,开设的课程应有所区别。如中专学历和刚取得资格证书的执业药师,应在生产、流通等环节加强教育。同时对于一些重大疾病的相关防治知识(如艾滋病防治知识)应实行强制学习。这样便可以通过执业药师向消费者介绍这些疾病的防治知识。

另外,执业药师的工作应提倡“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为了与患者更好地沟通,应适当安排一些人际交往、沟通的课程。这样,执业药师在为患者服务的时候,可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提供更周到、体贴的药学服务。

4.2 灵活的学习时间

参加继续教育的执业药师如果能够在比较宽松的时间内完成继续教育可能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可以延长远程继续教育各门课程的时间。如果时间较短,执业药师可能会因为其它原因仓促应付。

4.3 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

高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与当地药监部门合作进行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高校拥有整套的基础理论课程,可以方便执业药师系统学习基本理论,弥补基础知识的薄弱环节;高校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可以方便执业药师不断更新知识;高校配备网络教学体系,便于执业药师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身处偏远地区的执业药师可以与高校联系,利用高校的资源完成继续教育课程。

4.4 严格考试制度

加强执业道德教育和危机意识教育,继续教育环节中加强考查力度,让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成为自觉要求。

4.5 提高执业药师的地位

有些单位领导不支持继续教育,主要还是由于我国执业药师的地位至今还没有确立。目前执业药师从业所依据的《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是国家人事部与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制订的,法律地位仅相当于国务院部门规章。美国有《药剂师法》通过法律的手段规范从事药学人员的条件和资格, 从而保证药品质量, 保证合理用药,也保证了执业药师的地位。 执业药师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社会地位不高。执业药师的服务内容、作用和职责不被患者关注,从而也就不能被充分了解和信赖。只有尽快颁布《执业药师法》,给予执业药师应有的法律地位,才能使执业药师提高工作热情,积极参加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 结语

第6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键词: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评价的手段,是政府和行业为保证经济有序发展,规范职业秩序而对事关社会公众利益、技术性强、有关键岗位的专业实行的人员准入控制。[1][2]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实践证明,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有助于统一工程专业人员的水平,便于国际间在工程领域内的交流和互认。

我国于1992年以来开始实施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制度;1998 年开始实施注册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制 度。[3][4]因此高等建筑教育中土建类专业的教育一定要面对工程、面对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既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又要锻炼学生获取执业资格注册证书的能力,使得高等建筑教育更加适应建筑行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要求。

一、土建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

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教学成本的控制,一般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在进行工科教育的时候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问题,与工程教育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不适应工程教育的要求

课堂理论教学强调理论的重要性, 教师忽略了将这些理论在什么时候、哪种情况下在工程上应如何应用向学生讲解清楚,更没有讲清楚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注册工程师考试中这部分知识是如何考核的,导致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在工程上如何用、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影响以及对今后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有哪些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无目的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课时相对较少,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设计性实验较少

实验课是对理论课有效的补充,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大的作用。土建类专业所涉及的实验主要是建筑材料实验、土工实验、测量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结构检验等,这些主要都是一些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的实验,学生在这种重复、被动的教学模式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3.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纸上谈兵, 没有与实际工程和规范相结合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是土建类专业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综合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训练。传统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只是用一个虚拟的任务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训练和应用,由于教学模式单一,综合性不够强,设计过程不够完整,设计方法缺乏创新,题目没有与实际和生产紧密结合,没有达到实际工程的质量要求,更没有和注册工程师考试相结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实习环节很难得到落实

到施工企业或设计单位实习是土建类专业培养合格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举措。土建类专业的实习环节主要涉及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认识实部分是走马观花式,即使是在企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由于企业考虑经济效益,从而不会指派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指导,或者出于安全考虑干脆把实习的学生留在办公室,使得学生在企业也很难得到很好的锻炼。

5.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土建类专业的发展

土建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个比较难的问题,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没有走出校门的博士、硕士,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和能力,在课程教学上只能是参考书本知识,对工程实际了解不够,更有很多教师没有参加过注册工程师考试,对执业资格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也不能很好地将书本知识与注册工程师考试相联系。

面对现在的土建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等教育与国家实施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既不能满足行业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所以土建类专业的教育必须要切实改革,既要回归工程教育的本位,又要和执业资格注册制度相适应。

二、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对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管理的逐步规范,建设类执业资格认证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建设单位的重视。土建类专业的改革发展应该紧密结合土建类专业本身的特点,又要切实与国家推行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相配备,也就是土建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应该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如何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加强执业资格意识的教育。

1.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与执业资格考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的总体蓝图,传统土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结构松散、课程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一些专业课程各自为重,过分强调自身体系的独立,使学生难以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因此,土建类专业结合工程教育的本质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将不同的专业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按执业资格考试要求进行整合,使它们得以互相支撑、互相配合,以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此类知识考核的要求,并最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起一种直接的对应关系。

比如,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主要考核结构的计算和设计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将混凝土结构设计、工程抗震设计、基础工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等课程的知识按照多层框架、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结构等进行拆分和重新整合,组建多层框架设计实训项目、高层框架设计实训项目、剪力墙结构设计项目等课程,对多、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和设计能力进行专门的综合训练,通过整合各课程之间相关知识,使得知识传授更符合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将零散的知识综合化,优化了课程体系,更符合注册工程师对结构设计和计算能力的综合要求。

2.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教育相适应

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建筑规范紧密结合,也要根据建筑规范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更要注重与执业资格注册制度相适应,注重课程知识在实际工程和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应用。比如,“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讲解弯矩图的绘制时,不仅讲解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也可以引入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的真题来讲解分析,使得学生在学习此部分知识时可以了解更多的应用价值或前景,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除了要优化知识结构及教学内容, 提高思想素质外,注重能力培养已成为增强行业及岗位适应性的关键,同时还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理念才能适应行业对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比如,在上述“多层框架设计实训项目”的课程教学中采用与实际工程中的工程设计思路相适应的项目式教学法和边学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讲解此部分的知识在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是怎么考核的,拉近了课程教学与实际工程和执业资格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了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

4.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执业资格注册工程师的专业考试都是对各类知识在工程实际的综合运用。而土建类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将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到位,不能完全依赖校外企业来进行,学校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建设与实践教学环节相适应的实训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这方面,国内的职业技术学院比普通本科院校要做得好些,他们普遍都建有相关的实训中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另外应加强校企联合办学,真正建立起由政府、院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

5.加大教师引进和培训力度,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特别是现在很多博士或者硕士学位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属于“门对门”型的教师,没有工程单位的实际工作经历,对工程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力度,一方面可以考虑从工程单位引进和聘用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专业类课程的教学,组建技术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是将现有高学历的教师送到工程单位开展短期的培训,参与实际工程的建设,锻炼其工程建设方面的经验。

另外要制订相关的政策鼓励支持教师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获取注册工程师证书。组建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湖北文理学院对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的教师都有相应的经费支持,鼓励老师积极获取注册工程师证书,2014年湖北文理学院就有6名教师取得了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筑师和注册建造师的相关证书。

针对工程和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制度,改革现有的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改革要兼顾工程教育和执业资格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行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学生才能有更强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黎 平.基于注册工程师制度探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03):158―160.

[2]张云峰,詹界冬,李 文,等.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J].高等建筑教育,2005(0):14―16.

[3]曹露春.执业资格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03):30―34.

第7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分析我国执业药师的从业现状,指出执业药师在培养及继续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和网络等各种途径的作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继续教育中临床类知识的培训,发挥网络继续教育优势,建立继续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做好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执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关键词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途径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准入制度以来,执业药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但由于与国外相比基础较差,施行时间较短,执业药师队伍的人数、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距离现实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根据国务院2012年1月12日颁布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将配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订实施执业药师业务规范,推进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工程,提高执业药师整体素质,推动执业药师队伍发展。同时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每年须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并完成规定的学分。”办法还规定“具有执业药师资格人员每年参加执业药师续教育获取的学分不得少于15学分,注册期3年内不得少于45学分。”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国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中国执业药师现状

1.1执业药师社会需求量大

根据《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所提出“新开办零售药店均需配备执业药师”、“2015年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全部实现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的明确目标,否则取消售药资格。根据中国药店管理学院2012年的调查,按照一店一“药师”的要求,即使所有执业药师都配备到药店中去,仍然有18万左右的缺口。

1.2执业药师社会认知度差

虽然中国执业药师需求量很大,但是执业药师社会认知度差,地位尴尬。《医药经济报》在上海做了一个关于用药安全关注度的调查,调查显示,群众虽然对用药安全很关注,但是对药店中的执业药师了解甚少,大部分的病人去药店只知道有药店服务人员为其服务,但并不关心为其服务的是否为执业药师;另外大部分人都认为执业药师确实比普通店员更懂得用药知识,仍把所有的药师当成卖药的。因为医院和药店的药剂师工作仍然是以药品供应为中心,也导致公众对执业药师的认识有偏差,认为执业药师只是“药店营业员”和“处方调剂人员”,甚至仅仅是推销药物的营业员。

1.3执业药师职业素质不高

执业药师的主要工作为处方审核,指导合理用药等,以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为了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执业药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技能。如前文所述,目前执业药师存在地位尴尬等方面问题,除了与社会认知度不高等外界因素有关以外,与其自身素质也密切相关。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执业药师的准入门槛基本上是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药学人员。而我国,根据《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获准在我国境内就业的其他国籍的人员具备5个条件之一者,就可申请参加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其中最低要求是取得中专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一定年限。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执业药师的学历门槛要求极低,只要有药学背景的人员,从事药学相关工作,都能参加执业药师考试,通过考试即可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这就造成了我国执业药师的知识层次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我国取得执业药师资格人员的学历结构、技术职称、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自身素质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基于这些差异以及药师平时相对狭隘的工作内容,执业药师迫切需要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适应工作需求。

2提升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水平的途径

2.1充分发挥高校现有课程资源优势

开设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着众多药学知识丰富的专任教师,也有网络和地域资源能够开展形式丰富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可以成为我国开展执业药师教育的中坚力量。高等学校可以提供现有的课程资源,如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供这部分药师学习,提高执业药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高校应注重发挥现有课程体系的作用,特别是精品课程的作用,向执业药师开放网络课堂,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及学分计算方式,为低学历、非药学专业毕业或毕业时间长的执业药师提供学习便利,提高执业药师队伍的素质。对于那部分学历较低、药学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的执业药师,在继续教育的时候,充分利用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师、教学资源,查漏补缺,侧重加强知识结构的完善。

2.2加强继续教育中临床类知识的培训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本科院校不断扩招,预计到“十二五”末,新增执业药师将以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为主,执业药师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将逐年提高。这部分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药学专业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化学为主,即使学了药理、药剂、药分等专业课程也满足不了现在临床药学的需求。执业药师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但是其大学课程体系中,临床专业知识匮乏,导致部分药师甚至连基本的病历、化验单都看不懂,无法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所以,高校必须要对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对于已经获得执业资格的药师,在每年的继续教育中,除了要加强药学知识的培训以外,还要强化临床药学知识的学习,弥补执业药师的知识缺陷,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组织执业药师进行临床实习。

2.3加强执业药师网络继续教育资源建设

系统的继续教育课程、便捷的继续教育课程学习途径是获取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上开发丰富和系统的继续教育资源,加强网络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建设和资源整合,必将有力推动继续教育工作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如美国早已通过其先进的网络技术,组织各种培训和学术课程进行药学继续教育。中国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已经建成了许多相关网站,如部级远程医学教育网双卫网,总医院药学信息网站《临床药师》,另外,还有很多的交流、讨论版,如国内最大的医药学交流平台丁香园,再有创建于2001年的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站点之一,小木虫论坛。这些网站会员主要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博硕士研究生、企业研发人员,这里拥有旺盛的人气、良好的交流氛围及广阔的交流空间,已成为聚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资源、经验交流平台。内容涵盖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等学科,除此之外还有基金申请、专利标准、留学出国、考研考博、论文投稿、学术求助等实用内容。在这里执业药师在工作中有任何疑问,可以获得大家的帮助,为解决临床药师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2.4建立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评估制度

培训效果是检验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优劣的关键。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和研讨课四种,每种类型课程的性质不同,评价体系并不相同。所以应当对每种课程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评估制度,以促进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水平的提升。培训效果分析是培训体系中最终的成果检验过程,能够起到检验培训实际效果、验证培训内容和培训科学性的作用。实际工作中,培训效果大多数情况下难以量化衡量,所以培训效果分析一直是培训工作中的难点。但从总体来看,可以尝试建立以定量衡量为主,采用四级评估法,进行培训效果的检验:培训效果第一级———满意度(Satisfaction),即学员在课程结束时对于课程整体设计和教授方式的满意情况。这仅仅是一个微小的开始环节,通过调查问卷就可以解决。培训效果第二级———学习度(Learning),即学员是否真的掌握了传授的内容,这种方式比较直接,一般考试、面试和课程案例研究就可以完全测评出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培训效果第三级———应用度(Adoption),即学员多大程度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了。培训效果第四级———绩效改善度(Performance),即学员多大程度地通过自己的知识运用提高了自身和组织的绩效,一般可以应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来回顾在培训前后员工的绩效变化程度。执业药师在培养及继续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和网络等各类媒介的作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发挥网络继续教育优势,建立继续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做好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执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使执业药师始终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患者和消费者为中心,开展药学服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执业药师后备军。

作者:俞迪佳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

参考文献

[1]边明,张然.关于对执业药师注册与继续教育系统对接的分析[J].首都医药,2013,6:15.

[2]吴晓春.对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思考[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4):96.

[3]郭敏杰,闫爱春,刘俊义.发挥高校教学资源优势,开展执业药师继续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2):15.

[4]田友清,丁平.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药师,2008,11(1):87.

[5]刘文生.我国药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天津医学,2011,23(6)70.

[6]孟凡莉,黄泰康.关于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探讨[J].中国药事,2009,23(8):790.

第8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innovative instance of teaching designs,from how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quality,analyses the conten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cedures" in the course "the basis technology of computer hardware".This case will focus on several aspects to analysis and describe such as the setting of teaching objectives,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task and the choice of teaching strategies.Each of the theory will be given a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the whole idea of the teaching. 

Keywords: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class teaching design;teaching objective;teaching task;teaching strategies 

1 引言(Introduction) 

在总部修订的《军队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课程教学设计。然而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实施情况,而课堂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之一[1],因此必须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那么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哪些是关键要素呢?又要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来体现出教员各自的特点与个性呢?这些是教学评价为我们提出的新挑战,同时这也是我们年轻教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软件生命周期同任何事物一样,一个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需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一般称为软件生命周期。把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使得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使规模大,结构复杂和管理复杂的软件开发变的容易控制和管理。通常软件生命周期包括可行性分析与开发项计划、需求分析、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活动,可以将这些活动以适当的方式分配到不同的阶段去完成。 

本案例将以简要的以软件工程的工程化思想着重从计划、需求分析以及设计等角度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任务的分析几方面进行分析描述。 

2 计划方面(Plan) 

在软件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即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和总的要求,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开发计划等,同样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即是首先设置教学目标。 

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了解本节课的目标,首先要把握了解课程的总体目标。《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整体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建立计算机硬件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会把以前所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知识运用到计算机硬件论文技术的学习中。通过课堂讨论与作业,加深对CPU部件与整机系统两个层次、计算机内部硬件逻辑组成及内部工作机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另外,通过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的典型事例及其在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学习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兴趣。通过研讨式教学方式,学员将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的目标的指引下,再来定位本节课的目标,即掌握指令的执行过程和相应的发展方向、最新技术。 

3 需求分析方面(Requirement analysis) 

软件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是由系统分析人员对被设计的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对该软件的各项功能、性能需求和设计约束,确定对文档编制的要求,对应到教学设计的过程,即是分析教学任务,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进行分析与定位。 

3.1 定位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说好课的前提[2]。本节课的特点,阐述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存储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相关知识,比较抽象,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的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初步的理解微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程序的执行过程,从宏观上去体会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过程。 

说教材处理: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①处理的原则。 

这节课教材分四个部分,把它重新整合为四个内容: 

程序执行的一般过程。 

CPU对内存的操作。 

指令的执行过程;程序的执行。 

程序执行技术的发展。 

②重点的确定和依据。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由微机的工作原理和程序执行的过程两大部分组成,重点定为程序的执行过程,其中又以指令的执行过程为重点内容。确定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微机的工作原理是程序设计的基础,而程序的执行过程又是其中的重点内容,而指令的执行过程是程序执行过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将它确定为重点。

③难点的确定和依据。 

本节课的难点有两个,第一个是CPU对内存的操作,第二是指令的执行过程。确定的依据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教材一个是学员。在教材方面,不管是CPU对内存的操作还是指令的执行过程都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有些困难,难以掌握。由于学员之前接触是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样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而硬件技术基础是新接触的内容,并且纯属理论同时很抽象,所以学员同时接受这么多知识信息的能力有限,另外记忆,想象空间事物的能力也有限,所以把它列为教学难点。 

④说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3.2 分析教学对象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主要从学员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学员的心理、生理特点两方面入手,进而根据其特点采取相适应的教学对策。 

本节课是本硬件技术教材中的核心,对学员的情况做四个方面的分析。 

知识掌握上,前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软件技术基础相关的基本知识,但却是一年前的事情了,会些许遗忘,另外许多学员在这一方面没有总体的知识框架,所以应系统的去讲述。 

心理上,引导学员认识到硬件技术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生理上,学员比较年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教员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员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员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员发表见解,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学员学习本节课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CPU对内存的操作很抽象,学员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应深入浅出的分析,采取宜于理解的方式去体现。 

4 设计方面(Design) 

软件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是系统设计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在反复理解软件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多个设该软件的结构、模块的划分、功能的分配,以及处理流程,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这个阶段即可把握成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课程设计的环节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处于很重要的位置,其中包括说教学方法和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教学理论。 

4.1 说教学方法 

本堂课总体上采取的是总分总的教学方法,从观察现象到分析本质,逐层深入,易于学员理解。 

首先通过问题引入,观察现象来让大家分析得出个结论,从宏观上理解程序执行的一般过程;然后初步深入的从微观上去学习指令的执行过程以及程序的执行过程。 

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发展的典型事例及其应用,认识计算机硬件技术在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学习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兴趣。通过引导式教学方式,学员将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过程 

4.2.1 发现问题(问题导入) 

首先通过幻灯片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然后打开任务管理器进行演示,让学员来观测当中的CPU利用率和页面使用率(内存的使用情况),了解其中的现象,然后在相继打开一个应用程序和影音文件,这时再来观测其中的变化。 

程序执行的时候CPU和内存是工作着的,以此推出程序执行的一般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图1)。 

4.2.2 分析问题 

程序执行的一般过程。通过对上述过程的分析,总结出这个程序执行的一般过程(图2),程序在没有运行之前是放在外存上,当要执行时就要双击,这时程序从外存调入到外存。由此说明出各部件中重要的部件为CPU和内存(衔接)。 

CPU对内存的操作之前清楚了程序的执行是CPU与内存间的数据频繁操作,但是CPU与内存间的信息是怎样传递的一个过程呢?引出CPU对内存的两种操作-读操作和写操作(图3)。 

方法与手段:对读写操作过程进行动态演示讲解,使学员更清晰明了的理解读写操作过程,使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 

指令的执行过程。程序的执行过程就是CPU对内存的读写操作过程,那么具体CPU对指令如何来控制的呢?(衔接)有此可以进一步去讲解指令的执行过程。 

在该部分中大家观察到,在内存中存放的都是二进制代码,是机器语言,操作起来很不方便,而在我们软件设计中用的却是高级语言,如何实现这种转换呢?引入汇编语言的概念,用助记符的形式来完成与机器语言的一一对应。 

方式与手段:通过在DOS下的debug调试软件进行现场演示,去明白助记符与机器代码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一个题目来具体的讲解指令的执行过程。 

方式与手段:通过动态过程的模拟来讲解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 

每条指令都是这样一条条的一步步去执行的,整个过程就被分为各个独立的小部分,就像我们的生产车间一样(图4),把原料(数据)送到生产车间,加工完送出去,需要永久保存的放到存储器,然后送到硬盘或显示器上显示,对应下来就是取指令,分析指令(指令译码),取操作数和执行指令。由此下去一条条指令执行起来后就是程序的执行。 

4.2.3 解决问题 

CPU执行指令内部就是这样一条条的去做的,有人就会说这是不是效率太低了啊?当执行到后面的时候前面的部件就空闲出来了,有没有好的办法去充分调动它呢?以此引出流水线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发展,逐步出现了相应的微处理器机,引出系列机微处理器程序执行的技术发展。 

回顾计算机内部的信息流向问题,将整节课的内容穿了一条线,理清脉络,这样最初抛出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2.4 思维拓展 

80x86系列微处理器程序执行技术的发展以8086为基本。 

4.3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属性。教学理论不一定是一个单独的设计环节,可以贯穿在以上所有的环节中。 

例如本节课的几个环节设计,首先将采用问题引入,然后观察现象并采取图表示意法进行讲解,最后分析得出结论,分析分为三步进行,第一,设疑。CPU利用率和内存的使用情况发生了怎么的变化;第二,程序的执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CPU和内存的关系怎样呢?第三,解疑。通过分析,得出这个现象的原因,一是程序未执行时放在外存,二是程序执行时CPU和内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三个:第一,在学员动耳,动眼听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动脑思考,动嘴说。第二,促进学员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第三,使学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 

5 结论(Conclusion) 

课程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新的评价点,使我们面临了一个新的挑战[3]。而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本文尝试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任务的分析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描述,以软件工程的工程化思想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既是本人以一堂课为例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总结,也是本研究的具体成果体现,由于实践应验较浅,还没有认识的很彻底,以后会继续努力提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 曾文婕.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祁 薇(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领域:信息隐藏,多媒体处理,软件工程,计算机教学. 

第9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 键 词】 听课;学问;新课改;听课能力

【作者简介】 徐孟军,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二批培养对象,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021-02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听课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常态,我们虽然经常带着听课笔记走进课堂,记录一些教学过程,写上几点感想、意见和建议,但是可能忽视了几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去听课要听什么?怎样听?上述问题就涉及到听课的学问。听课者必须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用心去观察和体会,真正学到“真经”,从而为我所用,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一、听课要听什么?

1. 感性层面。听课教师必须一头扎进课堂,了解和把握一些感性的东西。要密切注意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过渡与结束的整个过程;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要深入了解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情况;要认真听清执教者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把握执教者对教材的处理和其他材料的运用;要注意了解和观察课堂氛围的变化;要注意把握执教者讲解和学生活动训练的时间等。

2. 理性层面。听课教师的思路必须跳出课堂,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思考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坚持和体现了教学原则以及新课程的理念;思考执教者整体和局部这样和那样安排的原因,其好处在哪里;思考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创意和新意,课堂教学中有什么问题,这样教学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思考执教者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点是怎样的;思考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是怎样的;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思考自己对执教者课堂教学总体评价是怎样的等。

二、听课要怎样听?

1. 关注教学目标。听课既要考察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更要考察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新课改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其目标有三个,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堂课是否有科学的、合理的、明确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学科教学特别是人文学科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执教者是如何展开教育教学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直白生硬的,还是自然流畅的?是简单说教的,还是体验生成的?是虎头蛇尾的,还是层层推进的?是苍白无力的,还是掷地有声的?这些我们都要细细考量,认真体味。一堂高水平的课,一定是三维目标达成度俱佳的课,一定是能给学生心灵引起震动的课,一定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课。

2. 考察两个过程。听课既要考察了解执教者的教学过程,更应考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上课,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还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的区别之一,所以在当今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后者甚至更为重要。听课者要注意执教者是否能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听课者要注意执教者是如何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开展探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听课者要注意教师有没有创新意识,有没有教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听课时要了解的重点过程之一。在听课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听课者要注意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充满了生命活力,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上课时间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多向交流的过程,有多少学生得到了发言或练习的机会;学生是否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训练的效果怎么样等等。只有同时考察到教与学的两个过程,听课者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的全貌,才能客观、公正、有效地进行分析、评价。

3. 关注课堂变化。听课既要关注教师的课前预设,更要关注课堂新生成。课堂首先是预设的,课前预设凝聚了教师研究教材和学生的许多心血,我们在听课中首先要注意执教者的预设。但课堂是鲜活的,变化多端的,它不一定会按照教师预设的路径、步骤行进,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智慧进行适时改变和即时的调整。教师的功力主要体现在这个“变”字上。我们在听课中一定要注意观察执教者是如何注重课堂生成的。如学生在课堂上冷不丁地提出了一个教师预先没有考虑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执教者是如何应对的:是弃之不管,不理不睬,还是积极鼓励,启发引导?是横眉冷对,恶语相加,还是和颜悦色,表扬激励?是敷衍了事,草草收兵,还是把握机遇,风生水起?是教师直接分析解答,还是组织学生讨论解决?是仍然按照教师预设教的思路走,还是即时调整按照学生学的思路走?执教者采取的方法、手段和态度不同带来的教学效果也会迥然不同。新生成是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事物,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执教者的教学功底、教学智慧、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4. 注意能力提升。听课既要注意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更应注意教师如何使学生实现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现代教学仅仅停留于此显然不够。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执教者能否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进行一材多用,提出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能否一题多变,提出变式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否进行一题多解练习,从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否让学生解题后回顾,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能否主动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和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只有在变化和模拟的情境中练习、训练和思考,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才会把学生带到一个主动探索、自我发现和自觉创新的新境界,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5. 发现教学特色。听课既要了解教师的基本素质,更应发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和风格。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上的表现就在于带上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虽然,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标准这些东西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不同的教师教授相同内容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和效果,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学艺术是高度个性化的。尊重教学艺术的个性,实质上是对教师独创性劳动的尊重。因此,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思考执教者从内容的理解到执教的方式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能不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并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处理教学问题。在听课特别是听高水平教师的过程中还要了解其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有那些善于总结经验、摸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学风格是一切教学艺术家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和表现,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当聆听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要特别留意其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