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范文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精选(九篇)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

第1篇:大学物理公式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学生,物理,误区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物理世界。但是任何一条物理规律在生活中都不是表现得那么直接,生活中的现象与其物理本质之间总是云遮雾罩,而学生常常只看到一些事物表面现象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这大多是非成熟的经验,有些常与物理本质相悖。学生学习物理时常过于依赖这些经验,常凭这些非成熟经验按照某种固有的思路和模式去思考问题,把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一成不变地去解决新问题。这样凭固有的惯性思维和经验有时确实能很快解决与旧问题有关系的新问题,但也正是这样的惯性思维和不成熟的经验易使学生陷入学物理的误区。这些易陷的误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惯性的经验思维会阻碍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索求,造成盲目的处理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使学生不能批评地接受新知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如有很多学生总认为抛出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的共同作用。这是受力使物体运动及“抛”字的影响及干扰。如果思维灵活些,反向思维一下,假如有抛力存在,那么它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呢?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时有些同学总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而实际上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这就是惯性思维的阻碍,没有批判性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盲目地肯定或否定一切往往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其次,学生易陷用平时生活经验代替科学结论,得出与科学结论相反的结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已是根深蒂固,这使得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往往摆脱不了脑海中的经验去分析问题,常用表面现象妄下结论。而物理学既具趣味性又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每一个科学结论都要经过严密的科学实验才能下结论的,这样凭生活经验妄下结论势必造成错误的科学结论。例如,人向平面镜靠近过程中,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大的经验,就得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的结论。其实,平面镜成像规律告诉我们:像与物等大,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及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而距离越近看到的像越大,这是视角变宽的缘故,和我们平时看物体时“近大远小”的道理是一样的。又如,平常中看到6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亮,100W的灯泡比60W灯泡亮,于是得出瓦数越大的灯泡越亮的错误结论。这是没有考虑是否在额定电压的情况下,如果把它们串联在额定电压下40W的灯泡反而比100W的灯泡亮。再如,看见平时开得快的车辆难以停下来,得出运动快的物体惯性大的错误结论。平时接触到的静止物体都要经过力的作用后才能运动的,从而错误地认为物体运动需要力,力消失运动静止,这些都是没有实质性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空凭生活经验得出结论,没有正确理解结论成立的条件。其实,任何物理规律或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

再次,学生易把生活概念和物理概念相混淆。物理知识的习惯用语在日常生活能为人们交流信息,服务生活,人们都习以为常地默认“其”。可是仔细琢磨,有很多说法与物理概念相悖的。如“做功”和“做工”,一个人用手提袋100牛的沙石沿水平地面地面行走了500米,从而认为这个人对这袋沙石做的功为50000焦的功的错误结论。这是受人们平时所说的“做工”所影响,平时所说的“做工”是指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称,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工作,而物理学做功的概念是指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从这很显然知道这个人是“做工”了,但不是物理学上的功,因为在提力方向上物体没有移动距离。

第2篇:大学物理公式总结范文

一、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途径

首先,通过实验探究来探寻物理规律是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根据某些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②作出猜想和假设。③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⑤分析与结论。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运用实验探究来总结实验规律,学生因为亲自动手实践不仅理解深刻,记忆保持时间长久,还能增强学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已有的物理规律进行逻辑推论,形成新的有说服力的结论,这就是理论规律教学法。如我们在进行“液体压强公式”的教学时,可以针对液体压强的定义来推导液体压强的定义式是什么?(P=F/S)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由液体重力产生)

二、关于物理规律教学的实践思考

(1)弄清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经过多次实验与观察,再进行推理归纳,如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原理、欧姆定律等。二是由物理现象,经过一定的科学推理和合理想象而得到的,如牛顿第一定律、功的原理等。三是由已知规律经过理论或公式推导而得到的新规律,如液体压强公式、斜面公式等。

(2)注意物理规律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一些物理规律和其他物理知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设法归纳整理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为例,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规律,是有条件的(不受力);但是惯性是无条件的,所有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惯性。因此,惯性是牛顿第一定律立足的前提:正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才成立。

(3)要深入理解物理规律的学科意义。在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理解物理规律的学科意义,避免生搬硬套式的学习。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要从理论的角度引导学生解释清楚实验规律,让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个角度来深入认识物理规律。②从专业角度理解物理公式。物理公式一般是以数学表达式呈现的,但是我们学习物理时要从物理意义的角度来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③要充分认识物理规律的表达式中各个字母的物理意义以及各自的单位。

(4)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物理规律的出现往往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来建立或推理,超越一定的条件范围,物理规律是不可建立的,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物理规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避免生搬硬套物理规律,错误运用物理公式,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正确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液体压强公式ρ=pgh只适用于液体,就不适用于固体和气体。

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后,我们不能就此作罢,弃之不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物理问题,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物理规律及其意义的理解,同时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通过典型例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物理能力培养离不开典型例题的呈现。典型例题的作用就是通过对其分析,运用所掌握的物理规律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阿基米德原理解题的一般思路是:①明确研究对象所处位置及状态。②分析相关受力,找平衡关系建立方程。③运用适当方法求解。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对例题的分析之后要及时总结解决问题的技巧,做到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2)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课程的学习离不开生产与生活。初中生正是形象化思维高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学会运用物理归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学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打捞沉船,学了电学规律以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测量学用电器的功率并实际测量。这样,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及时进行阶段测验,有效反馈物理规律教学效果。测验是普查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在适当的时间内进行阶段测验,及时反馈学生对物理规律学习的效果,并对测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有效评价,及时调整和完善物理规律教学计划。

第3篇:大学物理公式总结范文

在学习中,很多学生把重点放在背公式上,背熟一个公式,当然很简单,但我们都知道,物理学习中切忌死背公式.即使背熟了公式,由于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公式,在用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认为自己已经记住了公式,但在使用时却不会用.用的时侯,只会机械的去套,题型稍有变化就不知道怎么办.有时即使公式用对了,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没弄清楚,带错误的数据去计算,结果仍然错误.有时要解决的问题本来不满足这个公式的使用条件,只因这个问题中有公式中需要的物理量,于是就用这个公式去计算,结果仍然错误.有时计算时,不注意单位的统一,结果当然也是错误的.有时要用公式去对一些变化的量作定性的分析,判断时,不会根据情况的变化去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等问题都会在学生的学习中出现.

综上述,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掌握好物理公式而导至的结果.

如何才能完整,系统的掌握物理公式,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在学习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 认真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

每个公式后面都是一个物理规律,公式是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所以,首先应认真的去理解物理规律,规律中的每一个字都要去认真地理解,做到咬文嚼字,也就正确是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以欧姆定律为例;I=U/R;它的物理意义是:在电路中,通过导体的电流,等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电阻的比值.仔细的去体会这些文字,而不是去背:I等于U 除以 R .又如密度公式ρ=m/V,它的物理意义是:物体的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而不应简单的去背ρ等于m除以V.前些年,中考时可以使用理化手册,很多学生,找到了公式,但仍然不会做.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只背公式是没有意义的.

2 弄清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

在物理学中,一般每个物理量都有一个相应的字母表示.例如在电学中: I 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P表示电功率,W表示电功,E表示电场强度,B表示磁感应强度.在力学中: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表示密度,F表示力,s表示距离,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a表示加速度,p表示压强.也有一个字母在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量,在速度公式中s表示距离,在压强公式中,S表示受力面积.在压强公式中,p表示压强,在功率公式中,P表示功率.在速度公式中,t表示时间,在热量计算公式中,t表示温度.公式中各个字母表示什么物理量,一定要弄清楚,不然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3 弄清公式中各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物理公式中各个物理量之间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找准对应的量.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出的问题较多,以下面几个问题为例.

例1 一个标有“220 V 100 W”的灯泡,接在实际电压为110 V的电路中,求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

有的学生的解答是这样的:

解:据公式P=UI得

I=PU=100 W220 V=511 A.

又P=UI=110 V×511 A=50 W.

出现这种错误,就是没有把U和I的对应关系找准.因为此时的电压是110 V,对应的电流不是511 A.正确的解答,应把110 V电压时的电流算出,即:

据公式P=U2R,

R=U2P=(220 V)2100 W=484 Ω,

又I=UR=110 V484 Ω,

P=UI=110 V×110 V484 Ω=25 W.

(当然可以直接用公式P=U2R计算).

例2 在利用密度公式测液体密度的实验中,第一种方法,先用天平测出小烧杯的质量m1,再把液体倒入小烧杯,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2,液体质量m=m2-m1,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测出液体体积V,代入密度公式ρ=mV,得ρ液=m2-m1V.第二种方法,先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把一部份液体倒入量筒,测出倒出液体的体积V,把剩余液体和小烧杯放到天平上,测出其质量m2,倒出液体的质量m=m1-m2,代入密度公式ρ=mV,得ρ液=m1-m2V.比较这两种测量方法,第二种比第一种精确,很多学生不理解.究其原因,还是没把密度公式中m和V的对应关系弄明白.在应用密度公式ρ=mV计算密度时,m和V是同一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第一种方法中,m2-m1是烧杯中所有液体的质量,而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总有一小部份液体残留在烧杯中,所以量筒内测出的体积V不是所有液体的体积,只是一部份液体的体积.也就是说这时的质量m2-m1与体积V是不对应的,算出的密度也就不精确.第二种方法中,m1-m2是倒入量筒的液体的质量,V是所有液体的体积.也就是说,这时的质量m1-m2与体积V是对应的,算出的密度就是精确的.

例3 一位短跑运动员参加百米赛跑,一只跑靴的质量300 g,平均每跑三步前进2 m,每步跑靴离地面的最大高度均为30 cm,运动员跑完全程对跑靴做了多少功?

有的学生是这样解答的:

解 运动员作用在跑靴上的力

F=mg=0.3 kg×10 N/kg=3 N,

s=100 m,

据公式W=Fs=3 N×100 m=300 J.

同样是没把F和s这两个量的对应关系搞清楚,因为在应用公式W=Fs计算功的时候,F和s是对应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是物体在F的作用下,沿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题中运动员对跑靴的力F=3 N,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运动员通过的距离100 m在水平方向,它们之间不对应,不能代入公式计算.与F对应的距离是30 cm,正确的解答是:运动员作用在跑靴上的力

F=0.3 kg×10 N/kg=3 N,

s=0.3 m,

跑一步对跑靴做的功

W=Fs=3 N×0.3 m=0.9 J,

跑完全程的步数

n=1002×3=150,

跑完全程所做的功

W=0.9 J×150=135 J.

4 熟练掌握公式的变换

在学习每一个公式时,都要清楚公式中有几个量,知道其中的一些量就可以求另一个量.例如,学习欧姆定律I=U/R时,要清楚公式中有三个量:电流(I)、电压(U)、电阻(R).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第三个量,即对公式进行数学变化,由公式I=U/R变化为U=IR和R=U/I.又如重力公式G=mg中,因为g是常量,公式中只有两个变量G和m,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一个就可以求另一个,即知道m,由G=mg可以求G,知道G,由m=G/g可以求m.但是对公式进行数学变化时,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例如由公式I=U/R变化为U=IR,从数学的角度看,两个算式只是作了恒等变形,两个算式的意义是一样的,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个算式的物理意义是不一样的,算式I=U/R的物理意义是:通过电阻的电流,等于电阻两端的电压除以电阻的阻值.变为U=IR后,其物理意义为: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等于通过电阻的电流乘以电阻的阻值.从纯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往往会脱离实际的物理问题,如,由公式R=U/I,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电阻与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有关,实际是:电阻是导体本身具有的性质,与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无关.又如,由公式ρ=m/V,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有关.实际是: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变的,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无关.利用公式结合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清楚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然后再分析要判断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例如,有一轻质等臂杠杆,两边分别挂上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把它们浸没在水中,则杠杆还平衡吗?如不平衡杠杆向哪边倾斜?分析:由公式V=m/ρ,质量相等,铜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所以铜块的体积小于铝块的体积,浸没在水中,铜块排开的体积小于铝块排开的体积,由公式F浮=ρ液gV排,因为ρ液与g不变,铜块排开的体积小于铝块排开的体积,则铜块所受的浮力小于铝块所受的浮力,则此时铜块向下拉杠杆的力大于铝块向下拉杠杆的力,又由公式

F1×L1=F2×L2

因为力臂相等,而拉力不等,所以杠杆不能平衡,铜块的拉力大于铝块的拉力,所以向铜块那边倾斜.

5 单位的统一

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套完整的单位,有的公式有两套,在学习时要记住公式中各个量的单位.在计算时如果问题中所给的单位与公式中要求的单位不一致,就要先把单位化了与公式中要求的一致,一般都统一化为国际单位,有时要根据题目中给的条件,以及要求来统一单位.如:用公式P=W/t计算电功率时,它的单位有两套,一套是:电功的单位是J,时间的单位s,电功率的单位W.另一套是:电功的单位kW/h,时间的单位h,电功率的单位kW.如果问题中所给的电功的单位是J,时间的单位是h,要求电功率是多少kW?那么就要把电功的单位由J化为kW/h,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得到电功率的单位就是kW.当然也可以统一任意一套进行计算,最后再化.总之,无论用哪一套单位都要统一,不能混在一起.

6 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

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学习中要清楚公式的适用条件,在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问题中的条件不满足公式的适用条件,即使问题中有公式中需要的量,也不能用这个公式去解答.如,牛顿定律只在宏观、低速下适用,如果用牛顿定律去解答微观、高速的问题,结果当然是错误的.又如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2/R,这个公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如果用它去计算电动机的功率,结果也是错误的.

第4篇:大学物理公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方式;结合运用

一、两种教学方式的探析

本文的综合议题就是高三总复习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结合运用,要让两者互相联系、融合,提高高三物理总复习的复习效果,从而为学生高考贡献一份心力。在没有探究两者结合运用之前,我们先分别分析一下探究式学习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认真剖析一下两者的优缺点。

1.探究式学习方式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较强,主要倡导广大高三学生在物理总复习中,要坚持独立发现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去自主发展学习。展开了说,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通过自我探索、钻研的途径去获取知识,同时来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通过学生能力的提升来实现知识学习的方式。这种学习方法的缺点是:探究式学习可能用的学习时间更多一些,另外并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点都适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这种学习方式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过多地使用这种学习方式,会导致学生物理知识学习和复习得不系统、基础性知识掌握得不牢等缺点。

2.接受式学习方式

在接受式学习中,老师的主动性更强一些,学生基本都处于被动接受型,此种学习方法主要倡导广大高三学生在物理总复习中,跟随老师的思路系统地、全面地、按部就班地扎扎实实复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更着重于巩固记忆、强化训练,就是“我讲你听、不会就问”“多听、多记、多练”步步为营的教学复习方式,是比较传统也比较见成效的方式。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比较僵化、不生动,在鼓动学生积极参与和锻炼学生动手上做得不好,有死记硬背之嫌,训练习题过多显得机械,有时摆脱不了“讲―练―讲”的“题海战术”。

二、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运用

为了能在高三物理总复习中求得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我们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方式巧妙、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保证高三物理总复习普通知识的规律化、零碎知识的系统化,还要充分保证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和能力品质,保证学生在物理学科上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1.接受式学习来奠定复习基础

在高三物理总复习中,接受式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必须带领学生按照接受式学习方式将物理中力、热、电、光、原子五大专题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公式等基础知识,都要通过接受式学习方式带领学生进行记忆和训练。在这一轮复习中,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把高中物理知识的所有知识点都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系统化地把检测的知识梳理一遍,为全面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除了基本概念和各类公式等,还要带领学生熟练掌握如下10种物理基本分析方法:①受力分析方法;②运动分析方法;③过程分析方法;④状态分析方法;⑤动量分析方法;⑥能量分析方法;⑦电路分析方法;⑧光路分析方法;⑨图像分析方法;⑩数据处理方法。在复习基础知识和传授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习题训练,通过大题量的训练来巩固知识和方法,这样也为与探究式学习法很好地结合打下了基础。

2.探究式学习来增加能力和积极性

物理不同于一般学科,不仅仅关乎高考人才的培养,也在为国家各个高、精、尖的领域培养和输出人才,物理教学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自主研究和研发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即便是在高三物理总复习时期也不要忘记物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科学地教学、学习和复习中使用探究式教学学习方式。例如,在探究式学习“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章节时,不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要学生自动导出相关公式,探究式教学就可以宣告成功。这节课的知识点虽然相对简单,单摆的周期公式也比较容易记忆,但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决定单摆周期的各个因素,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测定不同摆长的单摆周期,除了一些简单的引导之外,所有计算程序都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测得的9组数据与图像法结合起来进行数据分析,即T∝■,之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找出T与g的关系,T∝■/■最后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提醒下,得出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我们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把公式的来源、相关公式及其他物理知识点牢牢地记忆在脑海中,比死记硬背记忆得更牢靠。

3.两者相辅相成的结合

在通过接受式学习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之后,就可以发挥他们记忆存储的优势,展开新一轮的总复习。可以采取对比、归类等各种互动式的方法,实行活化性的知识再促进、再消化,当然这样的促进和消化是以牢固的基础知识为根本的。有了这样一个根本,就可以有效地把接受式与探究式两种方法成功地结合起来。比如,对高中物理中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章节图像的深入理解,这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地对v-t图、p-v图、u-i图、EK-v图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学生的深入探究,让他们将原来看似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综合、有效地连接、联络起来。除此之外,学生在通过对图线的纵轴、横轴等含义的图貌结合的理解和认识,会进一步促进学生从诸多的方面全方位认识图线的物理意义,让学生对很多物理知识点有更深的认识,随之提升的还有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说,在学生熟练、牢固掌握基本、基础知识之后,再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操作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验,那么,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融会贯通,这个时候也就到了接受式与探究式相辅相成、最佳配合的时候,也是学生在高三物理总复习见效最快、最佳的时候。

4.两者取长补短地推进

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两种学习方法虽然是相辅相成的,但也是各自有着各自的优缺点的,所以在二者结合的时候,既要取长补短、又要扬长避短。大家都知道,高三物理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综合提高的过程,主要分为单元复习、阶段性综合训练、综合复习和高考适应性训练等几个阶段。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题海战术,这就是接受式教学的主要复习方式,如果长时间地进行“文山题海”式的复习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发挥一下探究式学习方式,采取精选模拟试题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兴趣。另外,利用学生对精选模拟试题的重视程度,继续地、持续地发挥精选模拟试题的作用,采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调动和培养学生联想与变通的本领,提出几条变通的思考点:①让学生自己归纳一下精选模拟题中的知识点;②划出重点题,让学生寻求一下该题有没有其他的求解途径和可行性办法;③看一看是否可以多题一解,总结题型之间的相似之处;④看一看是否可以一题多变,题中涉及的公式和原理有哪些。总之,让两种学习教学方式长短互补,推动高三物理总复习顺利推进、有效进行,夺取高考新胜利。

接受式学习具有传统和历史悠久性,探究式学习具有创新和鲜活生命力,旧的与新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丰实的与鲜活的,这一切就是要充分发挥它们的长处,及时弥补和克服个中存在的不足,让二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提升物理教学和复习的成效,就是我们探研的根本目的。接受式学习也兴焉,探究式学习也勃焉,在漫漫征途中我们努力探索,寻求物理教学更好、更优秀、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其路也漫漫焉。

参考文献:

[1]王燕华,李卫平.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和接受式学习结合[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1).

[2]夏燕舞.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上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2(4).

[3]杨晓霞.高三物理总复习有效教育策略[J].新课程:下,2012(8).

第5篇:大学物理公式总结范文

解析物理习题时,经常要应用相应概念、定律和公式,从而决定解题的方向和思路,正确的概念是解题思路的基础,如果概念不清,定律不熟,则必无正确思路[1]。所以,首先要加强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定理、定律等烂熟于心。其次,要加强物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对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区别相似的定律,以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2]。比如在学习电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规律常常会混淆,解题时经常分辨不清。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这样处理:在开始教学串、并连电路规律时,让学生在笔记本上专门留一页面,把这页面平均分成两边,一边画上串联电路图,另一边画上并联电路图,紧接着每学一个规律分别归纳在下面,对比记忆,每天开始上课时,让学生花一两分钟时间先复习一遍,然后紧接着提问巩固。长时间以后就会发现,这样多次重复对比,学生记忆很深刻,应用这些规律解题时就得心应手。这个方法可用在其他知识的学习、记忆上,效果很好。对于物理学中的计算公式要特别强调其适用的条件,只有弄清了每个公式的适用条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比如使用欧姆定律(I=UR)解题时,学生经常生搬硬套,应用已知条件时张冠李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强调欧姆定律有三个适用条件:①每个物理量只能用国际单位,即I的单位取A,U的单位取V,R的单位取Ω;②同一性,即I、U、R必须是同一个用电器的电流、电压、电阻值;③同时性,即必须是电路在同一种状态时的I、U、R,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即使是同一个用电器,如果在不同的电路状态时,则它的I、U、R的大小也会改变,还要强调使用欧姆定律时,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学生掌握了这些适用条件,在使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思维清晰,就不会乱用已知条件。每个物理量都涉及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要教会学生掌握每个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3]。例如在教学电功率的计算时,用到的公式P=Wt就要强调它的适用条件有两条:①每个物理量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即W的单位是J,t的单位是s,那么P的单位就是W;②每个物理量统一采用常用单位,即W的单位是kwh,t的单位是h,那么P的单位就是kw。还要强调,这两套单位各自独立不能混用,但是kwh和J同是电能的单位,它们之间可以换算,即1kwh=3.6×106J。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明确解题思路

解析物理习题时,一般有以下解题思路:1.审题。培养学生解题习惯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4]。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订正学生做错的习题时,要求学生认真读完整个题目,从而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就说明学生做题时审题不认真,经常是扫一眼题目就答题,根本没有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甚至连题目都没有读完,就自作主张地答题。所以,认真读题是审题的关键。要求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手里拿着铅笔,把重要的已知条件都画出来。比如,力学习题里有“某个物体”、“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等条件都一一勾画出来;电学习题里要特别注意找出用电器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初步明确题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只有读完整个题目后,才能根据题意正确判断,它属于什么知识范围的问题,可应用哪些知识解决。2.确定研究对象。要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哪段电路、哪个用电器等,找出研究对象的已知量。在解决探究类问题时,要求学生先找出“探究目的”,明确题目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确定研究的对象、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3.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综合。在弄清研究对象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明确问题所遵循的物理规律[5]。如对力学的研究对象———某一物体,搞清它的运动状态(是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进行受力分析或做功情况分析;对电学的研究对象———某一电阻、用电器或某一段电路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电功率(P)等情况如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题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4.建立有关的关系式。依据问题已知的条件和物理学的相关规律,用文字和符号表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式。物理计算题的书写格式非常重要,一定要先把物理量的单位统一,然后写出公式,必要时还要进行公式运算。5.进行运算讨论。解题运算公式需要代入数据和单位进行计算,有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讨论。确定了解题公式后,还要明确公式的适用条件(也就是公式中每个物理量要采用的单位分别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使用这个公式)。计算得出的结果一定要带上对应的单位,如果是计算题则还要进行问题的总结回答。当然,有些物理习题尚有一些具体思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思路,要靠教师经常地引导和学生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按着清晰的科学思路分析、讲解问题,但在讲解后还应提示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师良好的示范性,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6]。学生练习时,总是按着科学的思路思考和表达,但还要培养他们反向思维的能力,当按常规思路找不到解题方法时,可以从反方向推导,找出解题方法。比如,学生刚开始学习“惯性”这一知识时,往往会认为影响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是速度,物体速度越快,惯性就越大。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笔者这样引导:提问什么样的物体有惯性?学生回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接着又问:静止的物体有没有惯性?学生有些迟疑,笔者又问了一遍:什么样的物体有惯性?学生考虑了一下,大声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笔者又问:“一切物体”是否包括静止的物体呢?学生回答:当然包括了。笔者又问:静止的物体是否有惯性呢?学生想了想回答:“当然有了!”笔者又问:静止的物体速度是多大?学生答:速度为零。到这时,学生明白,速度为零的物体也有惯性,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不是速度。

三、培养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习惯,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第6篇:大学物理公式总结范文

本文作者:隋春侠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总额包干的方法,即在往年支出的基础上确定今年的物业管理费总额,比如说500万。相信采取方法3的高校一定也是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包干经费,只是方法3过于简单,遇到临时工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或物价上涨等情况,在调整预算时存在较大难度,很可能与实际支出之间产生较大的偏差。

笔者认为物业管理费核定应建立在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由于高校规模不同,物业服务范围不同,物业服务人员结构不同,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测算,找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标准。以某校为例,该校最初采用的是方法1,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方法2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了测算和改进。具体步骤如下:确定测算的依据1、确定服务面积。物业服务的面积具体包括学生公寓清扫面积、教学楼等其他室内清扫面积、室外清扫面积、绿化管护面积。2、后勤公司物业岗位设置数。通过岗位设置数,统计出清扫人员、绿化人员、门卫和其他人员各有多少人,其中正式工和临时工各有多少人。3、后勤物业管理费近三年实际支出情况。为了新方案的顺利开展,测算方案的结果以不低于实际支出数为准。4、按原协议应支付的经费总额。物业管理费核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物业管理费测算分为三部分:临时工工资、正式工人员经费和运行保障经费(包括维修费、材料费、管理费等),三项经费相加即为应支付给物业公司(或物业部)的物业管理费总额。

1、临时工人数的确定和经费的确定临时工具体可以分为,清扫人员、绿化人员、门卫、公寓管理员、洗衣工等。清扫和绿化人员是和服务面积直接相关的,可以根据清扫和绿化面积以及岗位聘任数倒算,找出适合学校的标准,比如:公寓清扫面积为45,690平方米,原核定岗位数位66人,倒算标准约为1:700平方米,教室等其他室内清扫面积为69,799平方米,原核定岗位数为62人,倒算出标准约为1:1100平方米,在此标准的基础上,以后再有新的面积增加,可直接根据标准核定临时工人数。门卫数可以根据楼宇的数量来核定。公寓管理员、洗衣工等其他人员人数基本是固定的,可按岗位数来核定。临时工人数确定后,我们可以大致测算出所需支付费临时工工资。为什么说大致呢?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临时工的要求不同,所支付的工资标准也是不同的,部分临时工的工资标准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在测算完以后,与实际支出数进行对照,找出一个合适的比例,将临时工工资总额适度上浮以适应实际的需求。2、正式工人数及人员经费的确定正式工以后勤公司实际安排的为准。方法2中并没有单独提到正式工,但是在测算的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正式工人员经费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按照高校目前的个人收入水平,后勤正式工的待遇要比一般临时工的高很多。如果简单的按每月1000元的标准来核定是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为了足额发放正式工经费,这部分经费势必要从物业管理的其他经费中出,与其如此,不如将正式工的人员经费由学校全额承担,在保障正式工的利益的同时,使他们可以轻装上阵,尽心尽力的做好物业服务工作。3、物业管理运行保障经费的确定在此,笔者将除人员经费外,与物业管理相关的经费统称为物业管理运行保障经费。在方法2中,这部分经费是分为了管理费、其他综合因素、维修费、材料费,每一项都有不同的核定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管理费、维修费、材料费等每年的支出并不十分均衡,以材料费为例,某校物业管理材料费2010年支出32万元,2011年支出44万元,2012年预计支出25万元,以上数据没有任何规律可言,所以要核定出标准有很大的难度。笔者认为,对于运行保障经费可以采用方法3来,即对后勤物业管理运行保障经费支出总额采用包干的方式来确定。一方面,学校测算的目的在于确定经费拨款总额,经费的使用权在物业公司(或物业部),学校没有必要将管理费、维修费、材料费等预算细分,另一方面,学校采取总额包干控制,有利于调动后勤自主理财的积极性,降低物业管理的成本。随着物价的上涨,可以根据物价上涨指数对包干经费的总额按年度进行调整。

第7篇:大学物理公式总结范文

一、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自去年来,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一直在多方奔走、积极争取教学楼改造建设,本学期来,在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我校项目建设迈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盘活土地资源项目取得关键性进展。

我校土地存量较大,为减轻财政投入压力,改善我校办学条件,学校多年来提交的吸纳外来资金,校商合作改善办学条件的项目建设方案在区教育局和大屈校长的指导下,我们对项目建设可行性进行了多次市场调研,反复论证和多次修改,完成了前期市场调研文字论述、项目建设的文字方案,并聘请设计院制作了两套平面图效果设计图,这一整套文图资料已形成正式定论作为日后招商引资重要依据。

(三)、校园文化正式进入设计阶段。 校园文化建设是我校一项重要工作,本学期学校后勤牺牲五一假期休息,专门从外地购运了两车价廉物美的观赏石。经过学校积极争取,在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牵头下,学校与全国著名的成都三顾茅庐校园文化策划公司签订了校园文化设计合同,我校校园文化设计正式启动,目前校徽及其相关元素设计进展迅速。我校多年未实现的打造中南校园文化的梦想如今就要实现,至此我校也成为伍家区为数不多的加固、改造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同步进行的学校之一。

二、后勤管理务实高效。

(二、)公物管理、绿化维护效果显著。 受场地限制,每个月书法月赛及其他大型活动时,学生需将课桌椅搬进搬出,十分不便且课桌椅损坏也严重,为方便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爱护公物良好习惯,学校决定人人使用课桌套,购买塑料小方凳。经过周密准备和细致工作,学校利用召开家长会契机宣传了此项工作,赢得了全体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最终1个月时间全校1-5年级订做桌布套400套,购买塑料方凳400个。为跟进桌椅管理,大队部将课桌套使用纳入班级常规考核和班主任绩效考核中,一天一检查,一天一反馈,一周一评比,如今我校教室里张张桌子有座套,时时桌子用座套,不仅课桌椅得到了有效维护,整齐统一的蓝色桌布套成为学校一道风景。

我校花坛树木多,绿地面积大,随着天气转暖,为抑制杂草疯长、白蚁横行,本学期进一步实现了校内苗木草坪规范化管理,专门购买了白蚁灵及高效能灭杀草坪杂草的除草剂金百秀、甘草磷,定期杀白蚁,清除操场、花坛、校道周边杂草,这学期来整个校园看不见一丝杂草,整个操场绿草如茵,绿树成荫,受到外校教师一致好评。

(三)、资产管理电脑化,物资采购规范化。 本学期,后勤管理的工作中心是抓好学校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消费品这三大类别财产的电脑化管理。制定了有关校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各部门的设备,仪器设施实行“日日管理,分室保管”、“专人使用,专人负责,专人保管”的管理体制,各室所有资产及09秋季以来增添的设备设施,以及一直闲散在外无登记的固定物质,均进行了详细摸底统计,并分类录入到电脑中,有效规范了校产管理,做到了条目清楚,有据可查。

结合校产管理,进一步完善了物资的采购、领用、借用管理程序,凡各部门欲采购的物品先提交采购申请,一律采用物质验收、入库登记、领用或借用签字手续,各部门资产内部转移必须履行部门转移手续,经总务处调整再入帐注明,避免了物质的重复采购、莫名丢失和破损。

三、后勤服务优质细致。

(一)、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办公环境得到改善。 这一年来我校通过政府采购渠道采购了价值5万6千元的电脑等设备,每个办公室安装了网线,配备了电脑,教导处配备了新式打印机,改建新微机室,进一步改善了教师们的办公条件。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克服一切困难筹集了2.万元资金改造出一个约90平米的功能厅,为学校师生建立了能开展大型教研活动举办会议的功能场所,从此中南人终于能敞开怀抱举办区级以上教研活动了。学校还购买了300元多元较新的二手行政办公桌4张和崭新书法桌20套,添置了价值4700多元的两支高频音响及相关设备。每样设备的添置,我校都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不私自购买,杜绝了不良之风的产生。

【推荐阅读】

第8篇:大学物理公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理解能力兴趣培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124-02

很多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时并不觉得特别难,但是升入高中以后慢慢地会觉得物理特别难学,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上课听课容易,完成作业、答卷困难。上课时一听就懂,但当下课后,回忆学过的知识重点和要点,大脑中就变得模模糊糊,而当习题、试卷中应用到这些知识时,更常常见到知识错位、张冠李戴、搞错条件、记错公式、写错单位等,因此发出“物理难学,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感慨。分析这些现象的实质,主要是学生没有把物理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没有概念化、条理化、系统化,没有搞清楚各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克服多数学生中存在的这些现象,关键在于培养好学生的理解能力。本人觉得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只要上课能多举出贴近实际,又与物理知识密切联系的实例,并用相关知识把其解释清楚,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愿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在物理概念、定律、定理的引进分析应用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课本中的物理定义、定律、定理,都是对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言简意赅,文字表达准确精炼,但内涵丰富,因此在定义、定理、定律教学中,必须深入挖掘其内涵。使隐含在其中的物理知识显露出来,并将其清晰化、条理化。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其内容只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共36字,但这36字却隐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该定律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部分“直到……为止”说明在“无外力”作用时,物体就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外力”是用来改变物体这种“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这就为第二节“运动状态的改变”铺平了道路。前部分“一切物体都……”说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这种性质,即引出惯性。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可用此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同时也为下一节课教学铺平了道路。

三、在演示实验中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要总结出加速度与力及质量之间的关系。我建议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思路,通过提问方式指出学生设计实验中的优点与不足,然后明确指出采用控制变量法,课堂演示实验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设计的。最后通过实验演示引出前人的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要认真分析实验,挖掘实验的潜在内容,不要简单地得到课本中的结论就结束,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起到既能总结结论,又能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作用。

四、在物理图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知识中有大量的图象,它们能直观地反映出物理知识,但图象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只有完全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才可以熟练地应用,图象物理意义的理解是图象教学的关键。例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中,既有振动的图象,又有波的图象,两种图象表面观察极为相似,但本质却截然不同。学生不但对这两种图象容易混淆,而且对图象中的各物理量也易搞错。在完成这两节课教学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象,不做任何说明,要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有部分学生将两图象混在一起,造成一连串的错误。此刻,我并不指出其错误而让学生回忆,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是在什么前提下引出,它们分别反映的是物理知识的哪些规律。通过学生的回忆并补充说明,振动图象和波图象的对象分别是什么,纵横坐标分别代表什么物理意义,周期和波长的物理意义,振动速度和波传播速度有什么不同等。通过这样清晰的对比,学生对此知识点能深入地理解,牢固掌握。

五、在物理公式和单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知识有很多公式,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说:“公式太多,常记错,即使当时记住,过后又很容易忘记。”因此在物理公式教学中,将公式与物理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理解内容进而理解公式,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例如,公式a=(Vt-V0)/ t 与a所描述的物理意义联系在一起,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也就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由此不但理解了这个公式,也记住了相关的几个公式。

六、在习题练习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9篇:大学物理公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矢量;标量;正负号

在高中物理课程学习中,由于涉及正负号的物理量和运算公式较多,其符号的规定方式又各出一辙,以前我在学习过程中常犯符号错误,所以简单梳理总结了高中物理的正负号问题,与各位同学分享:

一、常见几种不同意义的正负号

(1)表示方向。如在矢量问题中所出现的正负号均表示方向关系,例如:物体受两个力F1=2N,F2=-3N。说明F1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同,大小为2N,而F2方向与规定方向相反,大小为3N,特别应注意,不存在F1>F2(即正数大于负数)的意思。中学物理课中所学矢量如:力、加速度、动量、冲量等的正负号都属于这种类型。

(2)表示大小。例如:电场中两点A、B的电势为UA=3V,UB =-4V,表示A点电势比零电势点高3伏,B点电势比零电势点低4V,即UA>UB。中学物理中所学习的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摄氏温标等物理量都属于这种类型。

(3)表示物理量增减。例如:动能增量ΔEk=Ek2-Ek1,机械能增量ΔE=E2-E1,势能的增量ΔEp=Ep2-Ep1,Δ>0,说明该物理量增加,Δ

(4)表示相关的“相反”物理意义。例如:①功的正负表示力做功的正负。正功表示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负功表示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也表示能量是输入还是输出。②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E。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做功,W取负值;物体吸热,Q取正值,物体放热,Q取负值;内能增加,ΔE取正值,内能减少,ΔE取负值。

(5)表示极性。例如:①正电荷、负电荷是表示两种性质相反的电荷。②示玻器当同步极性开关放在“+”位置时,为正极性同步,扳在“-”位置时,为负极性同步。

从上面可以看出,数学上的正负号,表示大于零,小于零,在物理学中则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如能正确掌握应用,可解决许多问题。

二、解题时正负号的处理方法

物理量的正负号表示的物理意义差别较大,当物理量引入公式运算时,有的需要带符号代入公式,有的不必带符号。总结如下。

(1)中学物理中,所应用公式有涉及加减计算的,一般都应带符号计算。如运动学中三个公式:V=Vo+at,S=Vot+1/2at2,V2-Vo2=2as,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等等。

(2)有些公式只有物理量的乘除运算,而不包含加减运算,运算结果的大小不受各量正负的影响,可以按绝对值带入运算。如E=F/q;Ff=qvB;F=BIL;W=qU;C=Q/U等等。结果的正负依据相应规则判断即可。

(3)如果在具体解决问题时,碰到有些物理量的方向难以确定,也即难以确定其正负值。在这种情况下,可假设物理量为正值带入计算,最终以计算结果再作结论。

三、正负号运用上常见的错误

(1)忽视了矢量的方向。矢量是有方向的物理量,实际问题中,如果知量方向不明确,那么注意某一方向,而忽视了另一种方向可能性,就会造成解答不完整或错误。

例: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1秒后速度大小变为10m/s,在这1秒内该物体的: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

(2)正负号的物理意义与数学概念混淆。由于数学知识的干扰,在形成“正数大于负数”这一思维定势,所以经常会出现如下错误,如对加速度的下列三个值a1=4m/s2,a2=-2m/s2,a3=-7m/s2,而认为a1>a2>a3,不能正确地比较其大小。

(3)对物理学中“增量”的误解。物理学中常用“增量”表示物理量的变化,如速度增量,动能增量,内能增量等等。但学生常常把增量与正值联系在一起,错误地认为增量一定是正值,是增加量。对于增量为负值的情况,思维上总是不顺畅。

(4)公式中的加减号与物理量的正负号混淆。在应用公式F・t=mvt-mv0中,当mv0为负值时,误认为公式中的减号就是该mvo的负号,所以不再用负值代入,造成错误。

参考文献:

[1]林中峰.《高中物理矢量和标量中的正负号含义》.《科技风》,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