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金法则论文范文

黄金法则论文精选(九篇)

黄金法则论文

第1篇:黄金法则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黄金分割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夹逼一维寻优法。该方法利用对分法选取给定搜索区间中点的原理,将区间对分为两个等分区间,在这两个区间内用黄金分割法同时进行搜索,然后再对这两个区间内所求得的函数值进行比较,运用“去劣存优”的原则,保留含优的搜索区间而摒弃含劣的搜索区间以同时从区间的两侧夹逼来逐步缩小搜索寻优区间,最终求得最优解。本文给出了具体的算法实施过程和算法证明,结合算法给出算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本算法思路清晰、编程简单、 计算 简化,可以有效地求得函数的最优解。

1 引言

从数学的观点看,工程中的各种优化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求极大值或极小值问题。所谓优化设计[1]就是借助最优化数值计算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求取工程问题的最优设计方案。在优化设计的寻优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实际设计问题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用数学形式来描述实际设计问题。其次就是应用数学规划方法的理论[2],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根据数学模型的特点选择最优化方法来求解数学模型,以确定最佳设计参数。在优化设计过程中,求一元函数的极小点和极小值问题就是一维优化问题。求解一维优化问题的方法称为一维优化方法[3]。一维优化法是优化问题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它不仅可以解决单变量目标函数的最优化问题,而且在求多变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时,大多数方法都要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维搜索,用到一维优化方法。

一维优化法中的黄金分割法[4]是使用最广泛、操作简单的一维寻优方法,这种方法是在一元单峰函数所定义的区间上按黄金分割率对称取得一系列的黄金分割点,然后对分割点所对应的函数值进行计算和比较,利用区间缩小的序列消去原理[5],最终确定函数的最优解和对应的最优值。黄金分割法具有均匀的收敛速度,但每次迭代时只能使给定的搜索区间从单侧进行收缩,使得其收敛速度较慢,区间缩短率偏低。因此,本文利用黄金分割法具有均匀的区间缩小率的序列消去特性,提出一种可以使给定的搜索区间从双侧同时进行收缩的基于黄金分割的夹逼一维寻优法。

2 黄金分割法的基本原理

黄金分割法是用于一元函数 在给定的初始区间 内搜索极小点 的一种方法。它是优化计算中的经典算法,以算法简单、收敛速度均匀、效果较好而著称,是许多优化算法的基础,但它只适用于一维区间上的凸函数[6],即只在单峰区间内才能进行一维寻优,其收敛效率较低。其基本原理是:依照“去劣存优”原则、对称原则、以及等比收缩原则来逐步缩小搜索区间[7]。具体步骤是:在区间 内取点: , , 和 把 分为三段。如果 ,令 ;如果 ,令 ,重新开始。因为 为单峰区间,这样每次可将搜索区间缩小 倍或 倍,处理后的区间都将包含极小点的区间缩小,然后在保留下来的区间上作同样的处理,如此迭代下去,将使搜索区 逐步缩小,直到满足预先给定的精度时,即获得一维优化问题的近似最优解。黄金分割法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k= ,区间长度为l,该算法为收敛速度均匀的一维搜索方法。

 

图1 黄金分割法原理图

fig.1 the principle of golden-section

3 算法及其基本原理

3.1 夹副一维寻优法的基本原理

夹逼一维寻优方法是在黄金分割法的基础上,利用对分法[8]选取给定搜索区间中点的原理,将区间对分为两个等分区间,在这两个区间内用黄金分割法同时进行搜索,然后再对这两个区间内所求得的函数值进行比较,运用“去劣存优”的原则,保留含优的搜索区间而摒弃含劣的搜索区间以同时从区间的两侧夹逼来逐步缩小搜索寻优区间,最终求得最优解。这种方法和黄金分割法一样,具有算法简单、收敛速度均匀的特点,此外还具有可以使给定的搜索区间以相等的速率从双侧同时进行夹逼收缩,收敛速度快、区间缩短率更高等优点,因而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黄金分割法的优点来进行一维寻优。其基本思想是:在给定的初始区间 上取得区间中点 ,用 将区间 对分为两个等分区间 和 ,记 为ⅰ区间, 为ⅱ区间,在ⅰ和ⅱ区间上分别用黄金分割法进行一维寻优,对这两个区间内所求得的函数值进行比较。两个区间内所求得的函数值进行比较后有如下4种情况,具体比较如图2所示。

        

图2 区间ⅰ和ⅱ内函数值的比较情况

fig.2  situation of comparing the function value in region ⅰand ⅱ

(1)若为第①种情况,则保留ⅰ区间,舍弃ⅱ区间,然后将在ⅰ区间内用黄金分割法求得的新的区间作为下一步寻优搜索区间;

(2)若为第②种情况,则保留ⅱ区间,舍弃ⅰ区间,然后将在ⅱ区间内用黄金分割法求得的新的区间作为下一步寻优搜索区间;

(3)若为第③和第④种情况,则保留ⅰ和ⅱ区间,然后将用黄金分割法在ⅰ区间内求得的新的区间的左端点和在ⅱ区间内求得的新的区间的右端点所组成的新的整合区间作为下一步寻优搜索区间;

通过上述夹逼收缩的寻优搜索后,得到新的搜索区间,如此循环下去,直至搜索区间小于事先给定的精度时,即可得到一维极小点的近似解 ,进一步可以求得最优解 。

3.2 算法

设目标函数 为单峰函数, ,区间缩小的相对精度为 ,则优化求解的模型可以表述为:

 

求一元函数 在单峰区间为 上的最优解。

      具体算法如下:

step1:给定初始区间 ,收敛精度 ;

step2:取 ,用 将区间 对分为两个等分区间 和 ,记 为ⅰ区间, 为ⅱ区间,在ⅰ和ⅱ区间上分别按夹逼一维寻优法执行搜索;

step3:在ⅰ和ⅱ区间上分别计算黄金分割点 、 :

ⅰ区间上: ;

ⅱ区间上: ;

并分别计算出ⅰ和ⅱ区间上各黄金分割点处的函数值 和 ;

step4:判断是否ⅰ ⅱ , :

若是,则保留ⅰ区间,舍弃ⅱ区间;

否则,转step8;

step5:在保留区间ⅰ内比较 与 的大小:

若 ,则将原搜索区间替换为 ,并将其赋予新的搜索区间 ,同时取 ;

否则,转step7;

step6:比较 与 的大小:

若 ,则令 ,计算 ,print ;

否则,转step2;

step7: ,将原搜索区间替换为 ,并将其赋予新的搜索区间 ,同时取 ,并转step6;

step8:判断是否ⅱ ⅰ , :

若是,则保留ⅱ区间,舍弃ⅰ区间;

否则,转step11;

step9:在保留区间ⅱ内比较 与 的大小:

若 ,则将原搜索区间替换为 ,并将其赋予新的搜索区间 ,同时取 ,并转step6;

否则,转step10;

step10: ,将原搜索区间替换为 ,并将其赋予新的搜索区间 ,同时取 ,并转step6;

step11:保留ⅰ和ⅱ区间,然后将在保留ⅰ区间内和ⅱ区间内分别进行step5和step9,只调用ⅰ区间内和ⅱ区间内所赋予的新的搜索区间 ;

step12:取ⅰ区间内新的搜索区间 的左端点和ⅱ区间内新的搜索区间 的右端点整合得到下一步寻优的新的搜索区间 ,同时取 ,并转step6;

4 收敛性证明

设目标函数 为单峰函数, ,区间缩小的相对精度为 ,则优化求解的模型可以表述为:

 

定义1:设 为目标函数 的单峰区间, 为 中点,用 将区间 对分为两个等分区间 和 ,记 为ⅰ区间, 为ⅱ区间,按夹逼一维寻优法分别在ⅰ、ⅱ区间内进行搜索,运用“去劣存优”的原则所得到的新的搜索区间 仍然为目标函数 的单峰区间。

定义2:夹逼一维寻优法是按黄金分割率对称取点的取点规则[9],以序列消去原理缩小区间,利用对分法提高区间收缩的效率,能够满足单峰函数的极小点在“两头大,中间小”的区间内[10],保证极小点不丢失,从而确保夹逼的收敛性。

定理1:设目标函数 为单峰函数, ,区间缩小的相对精度为 , 为 中点,在用 将区间 对分的ⅰ、ⅱ区间内进行夹逼一维寻优,设第 次所得到的新的搜索区间为 ,记 ,则有 。

证明:设给定的初始区间为 ,取 ,用 将区间 对分为两个等分区间 和 ,记 为ⅰ区间, 为ⅱ区间,第1次将该区间对分为2个小区间,再在ⅰ、ⅱ区间内进行黄金分割,依照这样的分法,每个区间的间距不变,且它们的间距分别为:ⅰ ,ⅱ ,且有ⅰ =ⅱ ,经过“去劣存优”后所得到的新的搜索区间的间距为 ,为方便统一记为 , ,则在对分后新的搜索区间的间距满足 ;第2次,在前面得到的新的搜索区间 内,依照与前面同样的方法再分成更小的区间,由黄金分割的收缩率易知:在由“去劣存优”原则所优选后的区间上继续进行黄金分割所得到的新的区间的间距记为 , ,则在对分后新的搜索区间的间距满足 ;设第n次分割后在由“去劣存优”原则所优选后的区间上继续进行黄金分割所得到的新的区间的间距记为 , ,对分后新的搜索区间的间距满足 ;则第(n+1)次分割后得到的新的搜索区间的间距为 ,对分后新的搜索区间的间距满足 ,由等比数例的收敛性知:存在任意小的数 ,能够使得 成立,故有 成立,即本算法能够满足间距收敛准则[11]。

定理2:设目标函数 为单峰函数,且连续有下界, 为给定的初始区间,区间缩小的相对精度为 ,如果将 区间按夹逼一维寻优法逐级分割,第n次分割后所得到的搜索区间为 ,在该搜索区间上能够取得一点 ,使得新的搜索区间的最小函数值 收敛,且 为初始区间最优解。

证明:设给定的初始区间为 ,取 ,用 将区间 对分为两个等分区间 和 ,记 为ⅰ区间, 为ⅱ区间,如果将 区间按夹逼一维寻优法逐级分割,第i次分割后所得到的搜索区间为 ,并将 与 比较,若 ,则可以取得区间的最优值点: , 计算 求得一元函数 的最优解,若 ,则继续进行夹逼一维寻优。第n次分割后所得到的搜索区间为 ,这样的搜索区间能够满足 ,则可以取得区间的最优值点: ,又依据 为单峰函数,且有下界,且由定义2知 的极小点在“两头大,中间小”的区间 内,则由最优值点计算得新的搜索区间的最小函数值 ,这样的 满足 ,故必收敛。

利用反证法来证明 为初始区间最优解。如果有某一点 处的函数值小于 ,则由函数的连续性知必存在该点的一个小邻域 ,其中所有点的函数值都小于 ,由定理1知,经过夹逼一维寻优后得到的新的搜索区间 的间距 ,由定义1可知新的搜索区间 仍然为目标函数 的单峰区间,所以在夹逼一维寻优后必有一个小区间的中点值完全落入 ,从而该区间中点处的函数值小于 ,这与 始终是所有新的搜索区间的中点处函数值的最小值矛盾。所以 必为初始区间最优解。

5 算例

以下给出利用本文算法计算的算例:

    (1) ,已知初始区间为 ,区间缩小的相对精度为 ;

(2) ,已知初始区间为 ,区间缩小的相对精度为 。

表1 算例计算结果比较

tab 1 comparison in calculating results of examples

对于上述算例,分别运用本算法和黄金分割法进行了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比较见表1。从计算结果来看,在算例1中,本算法按精度要求共只需要迭代3次,黄金分割法则需要迭代6次,且本算法得到的计算精度比要求的精度要高,计算时间仅为黄金分割法的1/3左右,并且所得到的计算结果比用黄金分割法计算得到的结果更加逼近真实值。进一步研究其区间收缩率,按照给定的相对收敛精度 和区间收缩率 可知迭代过程中区间缩短次数n必须满足:

 

算例1中用本算法的迭代次数为n=3,将其代入上式可计算得本算法在算例1中的区间收缩率 ,对比可知比黄金分割法的区间收缩 要高,并且经过算例可以证明:本算法在相对收敛精度 更高的情况下其区间收缩率 更大。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黄金分割法每次都只能以相等的收缩率从区间的单侧来缩短搜索区间,其收敛速度较慢,区间缩短率偏低。而本算法是在黄金分割法具有均匀的区间缩小率的序列消去特性的基础上,利用对分法的原理,使给定的搜索区间从双侧同时进行夹逼收缩,加速了搜索区间的缩短效率,因而可以更有效、更精确地寻求到区间的最优解。

6 结论

本文在黄金分割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夹逼一维寻优法。该方法利用对分法选取给定搜索区间中点的原理,将区间对分为两个等分区间,在这两个区间内用黄金分割法同时进行搜索,然后再对这两个区间内所求得的函数值进行比较,运用“去劣存优”的原则,保留含优的搜索区间而摒弃含劣的搜索区间以同时从区间的两侧夹逼来逐步缩小搜索寻优区间,最终求得最优解。文中算法和算例表明本算法思路清晰、编程简单、计算简化,可以有效地求得函数的最优解,求解精度令人满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与一维优化方法中的现有算法相比,本算法具有3个方面的特点:

(1)可以使给定的搜索区间以相等的速率从双侧同时进行夹逼收缩,收敛速度更快、区间缩短率更高;

(2)本算法兼容黄金分割法和对分法的优点,具有算法简单、收敛速度均匀的特点,可以较为精确、快速地求得区间最优解,在理论上讲可以达到任意精度要求;

(3)本算法用计算机编程原理简单,所需内存很少,对硬件要求很低,运算时间少,运算速度快,因而可应用的范围较广。

    参考 文献

[1]王凤岐. 现代 设计方法及其应用[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81-160.

[2]陈树勋.工程结构系统的分析、综合与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工程应用案例[m]. 中国 科学 文化出版社,2008,45-80.

[3]宋巨龙,钱富才.基于黄金分割的全局最优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94—95.

[4]韩林山.机械优化设计[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40-55.

[5]张鄂.机械与工程优化设计[m].科学出版社,2008 ,105-125.

[6]商敏儿,卫成业.确定单峰搜索区间的新算法——前进法[j].基础自动化,2002,9(1):1-3.

[7]stakhov a.the golden section secrets of the egyptian eivilization and harmony mathematics[j].chaos,solitons and fractals,2006,30(2):490-505.

[8]panos m pardalos,edwin romeijn h,hoang toy.recent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in global optimization[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2ooo,124:209~228.

[9]刘艳.关于黄金分割法的几点讨论[j].机电技术,2006,1:13-14.

第2篇:黄金法则论文范文

【关键词】黄金分割 声乐教学 现状 审美

黄金分割率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在“美是和谐与比例”的美学思想指导下,通过研究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非理论性地总结了黄金分割的相关问题。在艺术创作中,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数字比例关系的量化研究,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成为一种审美标准,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钟爱,指导着艺术实践的科学展开。

声乐教学的审美现状

黄金分割理论产生以来,人们在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探究中发现,这种奇妙的数字比例几乎涵盖了人类活动所有的领域,而它的中心思路就是以人的审美观念为主线进而辐射开来的。作为一种理论学说,黄金分割的理论研究,可以为声乐教学中常见的较为抽象的发声技巧找到思路和方法,也能够印证黄金分割理论的成熟性和可行性,其中包含以人为主体唱歌和以人为受众对象的审美意识成为声乐教学的美学本原。

实践教学中,声乐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学生在发声技巧和歌唱表演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知识的培养,对学生年龄的阶段性、艺术追求的多样化、审美选择的差异等关注不够。传统讲授虽然便于操作,但容易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出现茫然,学习兴趣和热情自然受到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许多学生喜欢模仿他人的演唱,结果导致自身特有的潜质得不到被发掘,人才被埋没。就此以往,好条件的优秀人才始终不能被发掘,更为严重的是越教越成了“准学生”,这既不符合艺术审美的标准,也不符合教学实际的规律。新的社会条件下,培养具有多元文化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教育人的主题,在突出专业性的同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构成的均衡性、包容性和创新性,过分强调成绩而忽视教学实践,本质上背离了艺术发展和教育的规律,但过分强调个体的特殊性和艺术的特殊性,也会脱离大众审美的客观局限。学生最终演唱的水平如何,不应局限于教师的评判和学生的感觉,而应尊听大众的反响和评价,只有将声乐教学中有关审美概念搞清楚,肯定美感经验、审美理想的多样化,才符合黄金分割法蕴含的比例有所迥异的美学规律。

“黄金分割”在声乐教学中的科学性

从理论上讲,黄金分割最早是在线段的比例研究中得到验证,之后研究者在对不同形状不同物体的实践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按照几何学的逻辑表述,就是将一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的和与较大部分之比。用公式表示为:设A>B,则A:B=(A+B):A,其结果为1.618:1,为了便于计算和适应人类的思维逻辑顺序,在研究黄金分割比例的时候,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一理论的研究结果界定为1.618的倒数0.618。这个被凝固了的0.618在被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俨然成为评价美的一条重要依据,0.618:1的比例关系也逐步成为分析美学比例的黄金分割点。

按照黄金分割提供的美学思路,声乐教学中也可借鉴黄金分割的逻辑关系,无论是歌唱者的生理结构和发声位置的科学定位、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还是作品分析的整体把握都应加以剖析。借助现代医学解剖的原理,在对人体各主要发声器官的解剖图中可以明显看到,处于歌唱呼吸的关键位置,即胸腹式联动呼吸器官恰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影响歌唱共鸣的额窦、鼻腔、软腭和蝶窦、硬腭等器官亦呈横向或纵向结构,基本分布于头的黄金分割点上,而歌唱表演中经常提到的眉心和笑肌也分别处于人体面部结构的黄金点和逆分割点上,这一点可以通过绘图中常用的九宫格原理进行明析。以此为例倒过来看,对人体整体结构的逆黄金分割点的分析比例恰好位于膝盖的位置,这个位置也恰好符合人体运动中膝盖促使重心稳定的原理。事实上,对于人体结构中包含的黄金分割比例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被证实并广泛应用,著名的绘画大师达・芬奇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肚脐位于身长的0.618处,咽喉位于头顶与肚脐长度的0.618处,肘关节位于肩关节与指尖长度的0.618处,鼻子位于头顶与下巴长度的0.618处。这些研究数据一经证实,立刻引起众多的艺术家的关注,无论是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还是后来的影视艺术甚至工业制造以及金融理财分析,无不留下关于黄金分割的美学范例。在音乐家那里,人们熟悉的诸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肖邦、德彪西甚至稍后的巴托克和勋伯格等,都对这一理论所赋有的美学比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喜爱。巴赫在其赋格曲的主体构思中对黄金分割比例的大胆应用,无疑唤醒了音乐界对于数字科学的重新认识,其后贝多芬、莫扎特等当时晓谕世界的顶尖作曲家们也在各自的音乐创作中广泛吸取黄金分割的美学法则,创作出无与伦比的音乐经典作品。在当代中国,众所周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这些曲式结构中完全包含了这样的美学比例,甚至不差毫分。我们不去探讨这些作曲家当时创作的动机是否以此为模式展开,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审美与自然的统一理论,艺术作品中蕴含的黄金分割比例为乐曲的最终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声乐教学既是对歌唱技巧的传授,又是对艺术美学和哲学思想的培养。一方面承担着对歌唱者技能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对作曲家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和诠释。由于人声在发声过程和表现音乐方面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多变性等不定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到固定的标准和方法。孔子曰:“大音希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对发音、对教与学的问题的思考与启示。因此,作为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积极探索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的个体、层次差异,应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从理论认识的高度合理引导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数理关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判断声音状态的最佳途径,找到问题的根结和解决方法。石器时代的人,在劳动时,听到石器工具撞击发出的声响,有轻、有重,不同形状、结构特点的石头,发出的声响都不一样。磬是古代用石头制成的乐器,注重和关注的就是声音的本质。同样黄金分割的理论依据可以为声乐教师提供科学的传授方式,借助现代科技,从直观的人体结构出发,通过易懂的理解美的声音,简单地讲解示范,对发声演唱中出现的异同进行细致的区分和分析,让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结合发散思维,将晦涩难懂的鉴于发声概念和演唱中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破解音声问题的方法上引导学生由“学会”为“会学”,无疑是有益的探索。

“黄金分割”为科学考核提供量化参考

大部分高校声乐教学效果的考核大同小异,以考查教学对象的学业成绩为目的,并以此来衡量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学效果的量化考核似乎有些纸上谈兵,主要表现是学生在台上演唱,教师评判打分,很像是在选秀。这种考核方式由来已久,但规范到量化考核时就显得不够缜密。优良中差缺少评价指标,即使有也只是列出名目,具体执行中大多是以教师的主观评价为标准和依据,59分和60分也没有明确的细化,及格的学生感到庆幸,不及格的感到困惑,找不到1分之差的缘由,解释不清1分中间的差别。

基于以上问题,可以借鉴黄金分割对物体形状和线段的研究方法,即黄金分割点是其整体中的一个结点或基点,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至少存在两个黄金分割点,即黄金分割点和逆黄金分割点。依此推论,从开始到黄金分割点之间的部分可以再划分一个黄金分割点,黄金分割点至结束也可以划分一个黄金分割点,也就是说,黄金分割点不是绝对的一或二,而是在部分与整体之间普遍存在的比例关系。将比例关系科学地应用到声乐教学中,准确地进行考核使之规范可行。

考核过程中,还可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努力程度、理解能力和综合处理等因素,借鉴黄金分割的理论依据,比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进步程度,确定不同年级学生的考核重点和难点,作为量化考核的基本指标。不能用高年级的标准要求低年级,不能用普遍的完美要求个别的完美。严格制定不同阶段不同的考核标准,确定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考核曲目,肯定个体进步的同时看到整体提高的现状,优良中差应该按照黄金比例确定大致的人数和标准,打破“一刀切”。明确培养学生而非锻造歌唱家艺术家,因此,对于声乐考核的量化标准应看到长远,容纳个性的发展,应在达到完成教学考核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相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肯定在声音表现特色和综合演唱方面的异同,既讲特色又讲多元,逐步形成刺激机制,调动学生形成你追我赶,各显其才,百花齐放的学习氛围,懂得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和事关发展的永恒主题。黄金分割美学既可以是方法论层面的教学法实践,也可以引导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审美、创新意识。在重视育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既专又全。实践证明,在声乐教学中引入黄金分割的理论分解后,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差距弱化,最主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专业课程以外其他知识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增强了学生对文学、美学、历史学、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关注度,养成乐以善,触类旁通的学习习惯,这无疑是采用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得来的。

对黄金分割理论进行实践性探讨,为学生打开了捷径学习与美学之门,也为声乐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习质量找到了便捷之路,为合理制定适合于现代声乐教育教学提供了依据,实现认识生活,向社会学习,科学学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之目的。合理利用科学的方法,为声乐教学的量化考核提供了借鉴。黄金分割理论已不再只是几何原理,还应该成为教师解释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的发声技巧,提高培养质量的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

参考文献:

[1]秦言:《发展文艺创作》,《红旗》1972年第5期。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徐纪敏:《科学美学思想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5]周小燕:《声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雅克・德比奇等著:《西方艺术史》,徐庆平译,海南出版社,2001。

[7]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

[8]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10]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第3篇:黄金法则论文范文

【关键词】 《医学正传》 黄疸 诊治特点

明代虞抟编写的《医学正传》详述了内外妇儿近百种病症,有关黄疸的诊治颇有特点,现浅述如下。

一、遵从古论、法求多方、言多有据、不拘一格

在病因、分型、治法、选方等方面作者多遵从古论《金匮要略》的要点,但不拘于此,不乏主见,且旁引丹溪、东垣、《活人》、《集验方》等多家方论,一一注明出处,所列方药剂量煎法无不悉备,突出了临床学习及治疗的可操作性。

病因病机 主要遵从《内经》观点,认为黄疸为病,因于湿而起。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与《金匮要略·黄疸病》“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观点一致。不仅强调湿,同时强调湿热,认为其发病系湿热郁积于脾胃之中,久而不能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又认为外有伤寒热病,阳明内实,当下而不得下,当汗而不得汗,当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湿热怫郁内甚,皆能令人发黄病也。这些认识概括性强,且简略易懂。

分型 一方面遵从丹溪的观点将黄疸概括为湿热型;另一方面又认为有黄汗、黄疸、酒疸、谷疸、女劳疸五型,与《景岳全书》提及的古有五疸之辨的 内容 完全一样,与《金匮要略·黄疸病》五疸之分类大致相同,《金匮》不过将黄汗列入水气病篇,所提出的黑疸可从黄疸、酒疸、女劳疸转化而来;还提出伤寒大热发黄、伏暑发黄、黄肿、发黄遍身冷等条目,囊括了 目前 阴黄、阳黄、急黄等证型。与《诸病源候论》分为二十八候及《圣济总录》分为九疸三十六黄疸相比,相对简约又不失重点。

书中又说,虽有五者之分,终无寒热之异,提醒我们虽有分型但不要拘于分型。对认识有困难的证型又多引《金匮要略》及《脉经》原文详加论述,以资鉴别,具体如下。

酒疸:病酒发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酒疸黄色,心中实热而烦。

女劳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则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黄家,日哺所当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谷疸:趺阳脉缓而迟,胃气反强,饱则烦满,满则发热,客热消谷,食已则饥,谷强肌瘦,名曰谷疸;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己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上述证型的区分有详有略,为治疗理清了思路。

治法 包括汗、吐、下三法。认为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三法治黄虽在《金匮要略》等典籍中有记载,但欠详尽,部分条目有法无方,虞氏对此进行了补充,体现了治法的灵活多变。

汗法:选用《金匮要略》原法原方,如:诸黄家病,但宜利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芪汤,又名黄芪建中汤。

吐法:自拟方治气实伤湿,浑身发黄,选抚芎、栀子、桔梗各二钱,细切作一服,加姜煎,入韭汁服,探吐之。

下法: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用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吐下并用法:选(活人)葶苈苦参散治湿热内盛,小便赤涩,大便时秘,饮食少进,诸药不效。用苦参、黄连、瓜蒂、黄柏、大黄各一两,葶苈子二两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清米汤调下,以吐利为度。

遣方 以临床 治疗 为核心,不拘一家之言,多方选引,且注明出处,附以家传及经验方,言必详尽,体现了治疗上务实求真之心。

概括而言,以丹溪观点选方,认为同是湿热,轻者小温中汤,重者大温中汤,热多加黄连,湿多者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

分型用方,既重分型又重变通,且详述酒疸、谷疸。(1)酒疸:选(叔和)小柴胡汤加茵陈、豆豉、大黄、黄连、葛根;心中懊?,或热而痛,选(活人)栀子大黄汤;身黄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心烦足热,或有?瘕,心中懊?,脉沉弦紧细,选(活人)半温半热汤,此方药的选用补充了《金匮要略》有此论述但无方药的不足;酒疸发黄,心下有痃癖坚满,身体沉重,妨害饮食,小便赤黄,此因内虚,饮食生冷,脾胃痰结所致,选(活人)当归白术汤。(2)谷疸:选(丹溪)方,柴胡、谷芽、枳实、厚朴、栀子、大黄等分,水煎服;消谷善饥,面色痿黄,心中烦热,胸胁胀满,小便赤涩,选(河间)茯苓汤;脾胃不和黄肿,选(局方)胃苓汤,小便赤涩加滑石。(3)女劳疸,选(叔和)硝石矾石散;肾疸目黄,或浑身黄,小便赤涩,选(东垣)肾疸汤。(4)谷疸、酒疸、湿热发黄,选(集验方)针砂丸。(5)伤寒大热发黄,面目俱黄,小便赤涩,选(活人)茵陈大黄汤。(6)伤寒或伏暑发黄,小便不利,烦渴,选(活人)茵陈五苓散。(7)伤寒热郁,瘀血内结,身黄,脉沉细,狂言谵语,小便自利,大便黑,选(活人伤寒门)抵当汤。(8)发黄,脉沉细而迟,遍身冷,选(活人)小茵陈汤,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选(活人)茵陈四逆汤;发黄,脉沉细数,四肢冷,小便涩,烦躁而渴,选(活人)茵陈茯苓汤。(9)黄肿病,选(集验方)绿矾丸、及祖传褪金丸。

上述(活人)栀子大黄汤、(叔和)硝石矾石散、(活人)茵陈五苓散、(活人伤寒门)抵当汤,究其源实出自《金匮要略》,与虞氏病因分型多从仲景相呼应。同时从侧面说明,《金匮要略》原书散佚,虽至宋代校订,但残缺仍多,仲景之论散见于诸家之书中这一事实。

二、讲究炮制、善于调养、重视防病、整体协调

除病因分型注重传承有序,治法选方颇为具体翔实外,虞氏在炮制、调养、防病、预后判断上亦着重论述,融调、治、防为一体,体现了他强调整体观的治疗特点,利于各方面协调,提高临床疗效。

制药 常见的有醋糊为丸、红枣肉为丸、生姜煮红枣肉为丸、醋炒针砂七次令通红、童便浸香附、附子一枚作八片炮、米泔浸苍术、姜汁炒茵陈、醋制三棱、醋制莪术。上述用药,醋制能收敛,姜炒能散,炮附子能减轻毒性,姜枣能和中止呕,调补脾胃,其他如米泔浸苍术、童便制香附、醋制三棱、醋制莪术可增强药效,在药物的性味上力求扬长避短。

调养忌宜 绿矾丸治黄肿病,嘱忌食荞麦面,米汤送下;褪金丸治黄肿,忌鱼腥、湿面、生冷、水果等物;针砂丸治谷疸、酒疸及枣矾丸治食劳,姜汤送下;硝石矾石散治女劳疸,大麦粥汤和服。细究其因,鱼腥能助湿,生冷水果及湿面易伤脾胃,姜汤、米麦粥汤即可和中,又助健脾祛湿,均有利于黄疸的治疗。

治未病 善于 分析 病机变化,提出早期防患措施。选录自己的一则病例,谷疸伴雀目者,针对其肝强脾虚,湿痰壅盛的病机,建议早服制肝补脾消痰之剂,以免蛊胀形成,很好地体现了治未病思想。

第4篇:黄金法则论文范文

【摘要】黄金因为其兼有货币、商品和金融三大属性的特征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自黄金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填补了我国长期缺乏金融期货的空白。管理层与市场各参与主体对黄金期货给予很高的期望与关注,因此研究上海黄金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游程检验、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黄金期货市场尚未达到有效,并且黄金现货价格单向引导期货价格,我国黄金期货市场还有待改善。

【关键词】黄金期货有效市场游程检验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一、引言

1、选题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粮食、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等的价格风险愈来愈大,需要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分散渠道;再者,中国日益融入到国际市场体系中,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更激烈的竞争,因此一个具备套期保值和平抑价格波动等功能的有效黄金期货市场是非常必要的。黄金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价格发现等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对于黄金期货市场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任务,这一研究对于中国政府、生产者或是市场参与者都至关重要。

2、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本文选取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的黄金期货价格数据对期货市场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游程检验主要分析黄金期货价格是否存在趋势性,而协整检验是绝对意义上的有效性检验,若两检验均通过,则表明我国黄金期货市场是有效的。根据这一思路,本文的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第二章是理论部分,简单概括了有效市场理论的发展与内涵;第三章说明了本文检验方法选择以及模型框架构筑,并根据近两年黄金期货市场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是对分析结果的总结。

二、有效市场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1、有效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史市场有效性理论的产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的有效市场理论的研究产生于证券市场,而真正研究市场有效性问题是从研究随机游走行为开始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歇利埃最早运用统计方法研究股票价格与收益问题,并率先论述和检验了随机游走模型。其后,萨缪尔森和曼德伯鲁特经过严格论证,认为:若信息流动不受阻碍,且不存在交易成本,那么证券市场次日的价格变化将只反映次日的消息,且不与今日价格变动相关。此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就单一证券价格和市场平均证券价格波动状态进行研究时,发现证券价格随机波动的状态与价格全面反映证券市场信息传播状况相吻合。有效市场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尤金·法玛于1965年正式提出。法玛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并提出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有效市场定义:在一个证券市场中,如果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每一种证券的价格和其内在投资价值相一致,并能够根据新的信息进行完全和迅速的调整,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法玛在提出有效市场的概念性表述后,为使其经济含义能得到实证检验,又引入理性投资和竞争均衡的思想,建立了一系列数理模型用于描述有效市场命题。如关于市场有效性的未来价格概率密度函数、公平博弈模型以及随机游走模型等。考虑到证券市场的自身缺陷,1978年詹森提出了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市场有效性定义:即市场有效性是指根据某一信息集做出的决策,不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经济利润。

2、有效市场理论的内涵早期的有效市场理论主要研究证券价格对有关信息反应的速度及敏感程度。法玛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中信息完全反映在价格之中,证券价格既充分地反映了该证券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也表现了该证券的预期收益,其即时市场价格是该证券真实价值的最优估计。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与证券市场结构的相似性,有效市场理论同样适用于黄金期货市场。在有效的黄金期货市场当中,黄金期货投资者无法通过利用某一信息集合来形成买卖决策赚取超过正常水平的利润。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就是指没有人能持续获得超额收益。有效市场是黄金期货市场成熟的标志,也是黄金期货市场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有效市场理论的经济学含义是:期货市场能够对连续的、不可预期的信息流做出迅速、合理的反应,期货价格曲线上的任一点的价格都最真实、最准确地反映了该期货在该时点的全部信息,每个期货的内在价值均通过其市场价格得到合理体现,市场各交易者的边际投资收益率趋于一致,投资者收益率与市场平均收益率之间只能存在较小的随机差,且其差异范围通常包含在交易费用之中。由此可见,有效市场体现了“竞争均衡”这一经济学中的理想状态。

三、我国黄金期货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选取与处理与起步较早的铜、铝期货不同,上海黄金期货于2008年1月9日才正式上市,可供做实证分析的数据相对较少。本文采用文华财经软件提供的沪金指数的收盘价格作为上海黄金期货的收盘价格,主要原因是沪金指数反映的是黄金期货市场价格“重心”的变化趋势,是根据每个品种的持仓量和成交量权重,做出的反映整个市场走势的指数,并且更加客观与科学,具有良好的连续性。黄金现货数据采用上海黄金交易所Au(T+D)延期交收业务每日收盘价。主要原因是其与上海黄金期货一样,交割成色均为99.95%的黄金,并且是国内目前交易量最大的黄金交易,其价格具有代表性,再者其的延期交割性可以与沪金指数完全匹配符合协整检验理论的要求,方便实证分析。时间跨度为2008年7月31日至2009年2月2日共128个交易数据。本文应用Eviews5.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2、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1)游程检验结果及分析用“1”和“2”分别表示黄金期货价格的上涨P>0与下跌P<0,观察连续128天价格变化符号的序列,相同符号连续出现称作一个游程。此游程检验的目的是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检验零假设是否成立,零假设为H0:黄金期货价格涨跌是随机的,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知,概率值P=0.651,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所以接受零假设。因此,游程检验通过,表明黄金期货价格波动序列符合随机性假设,黄金期货价格涨跌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

(2)ADF检验结果单位根检验包括对原序列和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用以判断是几阶单整。零假设为H0:价格序列存在单位根,即序列不平稳。表2给出了黄金现货和黄金期货原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表3给出了一阶差分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由检验结果可知,黄金期、现货价格原序列滞后零阶的ADF统计量均大于5%的显著性水平,所以接受零假设,原序列存在单位根,不平稳。对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滞后零阶的ADF统计量均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差分序列平稳。因此,两种商品的期现货价格均为一阶单整,满足协整的先决条件,可对其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3)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及分析本文采用Johansen和Juselius建立的最大似然估计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使用协整方法检验我国黄金期货市场有效性时,涉及现货价格PT和期货价格PF之间的协整关系。

如果PT和PF是同阶单整的,且两者的线性组合(给定合适的参数α,β),即:UT=PT-α-βPF是平稳的,则称序列PT和PF存在协整关系。PT和PF之间具有协整关系是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有效市场假说要求PF是PT的无偏估计量,这意味着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有相同的走势。但是,两者之间仅仅存在协整关系还不能保证市场有效,市场有效还要求方程中的α=0、β=1;否则,即使两者的运动轨迹相近,PF还是不能成为PT的无偏估计。因此,市场有效性检验应该包含对协整关系的检验和对参数约束条件的检验。协整要求序列之间是同阶单整的,本文已经通过单位根检验证明黄金期货价格序列和现货价格序列都服从一阶单整。因此,我们再对其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以检验水平为α=0.05判断,因为迹统计量有72.95>15.49,8.02>3.84;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有64.93>14.26,8.02>3.84,所以拒绝原假设H0,得出结论为:沪金指数与Au(T+D)价格序列存在协整关系。但是,显示约束参数β=-0.0325,α=1.666,不符合有效市场假说中的参数约束条件:α=0、β=1,因此认为黄金期货市场存在非有效因素。

第5篇:黄金法则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统计;套利研究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3

一、引言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从追逐绝对高收益变为追求稳定、低风险收益。Fama(1970)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指出:在具有有效性的市场上,投资者难以获取超越市场的利润。然而实践中,金融市场并非处于完全有效的状态,金融市场上也存在一部分投资者,他们可以获取超越市场的利润。这种利用市场上存在的非完全有效状态来获取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利润成为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方式。Granger和Engle(1978)提出协整理论后,大量的统计套利模型被开发以获取因市场非完全有效状态带来的获利机会。本次研究的目是在协整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一套基于协整关系的统计套利交易机制并且检验其在中国期货市场上的有效性。

本文将按如下结构展开:第一部分为研究理论综述,第二部分是推导套利模型和构建交易机制,第三部分以黄金白银期货为例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结论和研究建议。

二、文献综述

金融数据往往是一组时间序列,对于时间序列的研究应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然而,实践中,很多金融数据本身都是不平稳的,因此也就无法准确地运用计量经济的方式进行建模研究。Granger和Engle(1978)提出了协整理论,该理论提出:当两组金融时间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但是这两组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的残差如果是平稳时,说明其存在协整关系。接着,Engle和Granger(1987)建立EG两步法用于协整关系的估计和检验。在此基础上,Johansen(1988)给出了误差矫正模型的一般式。通过使用该模型,两个并不相同但是具有协整关系的资产能够实现基于两者差值(即误差)回归条件的套利。

然而,Granger和Engle提出的协整关系只是基于资产之间存在线性的协整关系,张世英等(1999)通过对非线性协整的研究,突破了线性协整模型的限制,扩大了金融资产之间进行协整研究的范围,并利用非线性协整模型对沪深股市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Balke和Fomby(1997)也进一步完善了协整的概念,提出了门限协整,即两个资产在一定的门限外存在协整关系,但是在一定门限内却不存在协整关系,门限协整的提出进一步扩大了协整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范围。葛翔宇等(2012)在Balke和Fomby的基础上对英国富时指数期货和德国法兰克福指数期货的门限协整关系进行验证,并给出了门限协整关系套利的策略。

国内有不少学者利用协整进行实证研究和模型开发,例如仇中群等基于协整的估值期货跨期套利策略模型。

三、套利模型和交易机制

统计套利基于两个相关度极高的资产组合进行,且认为这两种资产组合相关性存在持续性。因此,如果两者价格走势一旦出现了背离,则认为这种背离现象在未来会得到纠正,由此产生了套利利润。统计套利利用了均值回归思想,即认为两个相关度很高的资产组合的价差出现背离后,未来会向价差的均值进行回归。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寻找两个具有协整关系的资产,通过协整关系式来确定资产间的配置比重,最后通过残差的统计性质来确定套利模型。

为了说明方便,不妨假设存在资产A和资产B,两者的价格时间序列,分别以表示,具体步骤如下:

1.对其资产A和资产B进行相关性检验。一般而言相关性更高两个投资品存在协整关系的可能性更高。研究中常用相关系数来表示其相关性:

其中:A和B表示两组价格的时间序列。

2.对资产A和资产B进行协整关系关系,采用的方式是Engle-Granger两步法的方式。其展开思路先零假设一组一阶单整时间序列,记为,对其进行简单的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其平稳关系的系数以及一组残差,再用ADF对残差进行检验,如果残差平稳则认为存在协整关系。

具体步骤为:(1)先对资产A和资产B进行ADF检验确定两者是否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如果存在高阶单整现象需要进行差分直到满足一阶单整。(2)用OLS法估计资产A和资产B之间长期的静态回归方程:,得到参数和残差序列。(3)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如果检验结果平稳,则可以认为A和B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3.资产配置比重

资产A和资产B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用线性公式表达为:。套利目的在于对冲两个资产的风险,对冲比率则由上式中的表现。表示了资产A和资产B之间存在的简单线性关系,即如果有1单位资产A需要用单位的资产B进行反向的对就冲。

4.基于残差序列的交易策略

(1)确定参数

由OLS法可以得到资产A和资产B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式:,通过变形可以得到。计算残差序列的均值和标准差,以和来表示。

(2)交易策略设置

为了说明方便,下文用价差spread来表示残差 的概念,则资产A和资产B之间的价差spread可以表示为。

本次研究的交易规则是确定开仓值,平仓值和止损点,对应资产A和资产B的配置比重进行交易。研究中的开仓、平仓和止损点位设置如下:

开仓值用残差的均值加上k1倍的标准差表示,即。

平仓值用残差的均值加上k2倍的标准差表示,即。

止损点用残差的均值加上k3倍的标准差表示,即。

四、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和数据说明

本次研究以上海期货交易上市的黄金和白银期货作为实证检验对象,数据采用的是黄金和白银期货的连续主力合约的收盘价格,测试的数据频率为5分钟数据。样本内回测数据时间为:2012.5.10至2013.5.31。样本外回测数据时间为:2013.6.4至2013.8.27。为了增加平稳性,价格选用的是黄金白银的对数价格进行研究。

2.相关性检验

从样本外数据检验发现,黄金和白银期货对数价格的相关系系数为0.9769,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从下图看其走势也基本接近。

图1:黄金白银期货走势图

3.协整关系检验

对黄金和白银期货合约价格取对数后进行ADF检验,发现两者都是不稳定的时间序列,于是对其进行差分,发现其经过一阶差分后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认为黄金和白银的期货合约的对数价格是一阶单整的,即。

图二:白银和黄金期货合约对数价格的ADF检验

图三:一阶差分后的白银黄金期货合约对数价格的ADF检验

对黄金白银期货价格进行进一步协整检验,结果显示黄金和白银期货合约的对数价格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协整的统计套利。

图四:黄金白银协整检验结果

4.对黄金白银期货合约价格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其协方差系数和残差。通过t检验发现其p值很小,因此存在以下线性关系:

图五:黄金白银期货合约对数价格线性回归结果

由上述表达式进行转换可以得到残差的表达式:

我们进一步检验了线性回归得到的残差的平稳性,ADF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平稳,这也证明了其协整关系的存在。

图六:回归残差项的ADF检验

我们对于回归的残差项进行统计分析,其均值为-3.9190e-11,标准差为0.0252,偏度为-0.1722,峰度为2.7531,存在典型的金融数据所具有的尖峰和左偏态的现象。

图7:残差的分布图

5.黄金白银期货合约配比

通过上述黄金白银期货合约对数价格线性回归式可以得到黄金白银期货合约的手数比:

由黄金白银期货合约价格比:

可以得到 :

我们使用黄金合约一年的平均价格331206,作为计算黄金白银期货合约手数比的参数,可以计算得到:

对合约手数比进行取证大约可以得到:2手黄金对7手白银。

6.交易策略

由于残差的均值极小,此处假定其均值为0。

a.当大于阈值开仓买入2手黄金,同时开仓卖空7手白银;

b.当小于阈值开仓买入7手白银,同时开仓卖空2手黄金;

c.当小于阈值进行平仓;

d.当大于阈值进行平仓;

e.当大于阈值进行止损;

f.当小于阈值进行止损。

7.样本内回测结果

利用样本内数据,首先对数据进行参数估计,以收益率为基准,得到的最优参数为:分别为。本次研究假设资金总额30万,回测2手黄金和7手白银为一组的交易配对资产收益。

样本内回测结果表明,该策略具有在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间累计收益率157%,盈亏比1.02,但其单手平均盈亏额为2.82,其获胜概率并非很高,但是单笔盈利远大于单笔亏损,以此总结收益比较好。其波动率比较大,也是导致其夏普比例较小的原因。其资金的最大回测比在21%左右,查找原因在于2012年8月21日至27日黄金出现的大幅上涨,导致黄金白银价格背离严重。

图8:样本内价差走势图

图9:样本内测试资金变化图

8.样本外回测结果

样本外回测结果并不如样本内回测结果,在样本外发生了很大的亏损,从单笔盈亏比发现,其比率为1.9,但是由于盈亏次数比的上下将很多,即亏损次数过多导致了最后的总的亏损。从实际价差的走势看,由于该套利策略运用于均值回归,如果实际中套利品种间长期处于背离状态,在止损处来回小幅震荡,会导致开仓却很快被平仓的交易发生过多。虽然每笔损失会被锁定在比较小的区域内,但是由于发生次数过多,最终累计会造成较大损失。黄金和白银的价格在6月底开始出现比较大的背离,之后两者价格又反向背离,造成了价差回归次数很少。

5) 图10:样本价差走势图

图11:样本外资本变化

五、结论与建议

本次研究探索了存在协整关系的两个相关性很高的资产间存在的统计套利机会,并构建了一套针对存在协整关系的资产的统计套利机制。通过实证研究黄金白银这两个贵金属之间长期上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利用其存在的这种关系进行统计套利。通过对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间5分钟频率数据进行样本内回测发现,当把开仓点调整为1个标准差,平仓点调整为-0.2个标准差,其年化收益约145%,资金的最大回撤比为21%。同时我们对2013年6月至2013年8月间的5分钟频率数据进行样本外回测,发现由于这三个月黄金白银间的价格背离比较严重,因此其回归胜率大幅下降为34%,造成亏损。本次研究在样本外测试中显示了模型的不稳定性,需要对该策略和模型进行进步一步调整,例如将静态标准差变为动态标准差、优化动态变化的时间跨度等,同时也需要引入更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资金的控制。

参考文献:

[1]Engle R F,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ting[J]. J Econometrics, 1987,55 :119-139.

[2]Johansen 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integration vectors.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8,12: 231-254.

[3]张喜彬,孙青华,张师英.非线性协整关系及其检验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1999,14(1):57-68.

[4]Balke N S,Fomby T B. Threshold Co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views, 1997, 38:627-645.

[5]樊智,张世英.非线性协整建模研究及沪深股市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5,8(1):73-77.

[6]葛翔宇,等.门限协整套利:理论与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2,V29(3):79-87.

[7]仇中群,程希骏.基于协整的估值期货跨期套利策略模型[J].系统工程,2008(12):26-29.

[8] Andrew Pole. Statistical Arbitrage.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9-24.

第6篇:黄金法则论文范文

1.1天然牛黄是在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滤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而成。其特征多为卵圆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直径多为0.5--3cm。少数为碎片状,颜色为金黄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油腻而有光泽,有的外部有黑色光亮薄膜,习惯称为“乌金衣”,质地松脆,易破碎。断面棕黄色或金黄色,深浅不一,有光泽,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有的夹有白芯,气清香,味先苦而后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易碎,不粘牙,可慢慢溶化。以完整、色棕黄、质地松脆、断面层纹清晰细腻、气味清凉者为佳。

1.2人工牛黄的性状特征

人工牛黄主产于天津及北京等地。人工牛黄是由牛胆汁或猪胆汁,经人工提取而成。人工牛黄也列入正品牛黄之中,人工牛黄大多呈粉末状,也有的为不规则的环形或方形,表面浅棕黄色或浅金黄色。质轻松,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无清凉感。其功能与天然牛黄相似,尤其长于解热祛痰。

2新伪牛黄的性状特征

新伪牛黄与天然牛黄相比,其形状、质地、断面、气味均不相同。新伪牛黄大都为椭圆形、卵圆形及类圆形的硬囊袋状。长3-5.5cm,直径3-4.5cm。口紧紧扎起。外表面灰褐色及灰棕色,革质,干缩具韧性。用刀片划破囊袋后。囊袋中为质地较硬、松散、挤压不碎、橙黄色的颗粒状物,颗粒直径为2-3mm。口尝味淡微涩,无清香气味。

3天然牛黄“挂甲”及水煮法

3.1挂甲法

取牛黄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退,习称“挂甲”或“透甲”。

3.2水煮法

取牛黄少许,加清水与小烧杯中煮沸,放置,真品全部溶化,水不混浊,色黄棕无沉淀和漂浮物。

4新伪牛黄“挂甲”及“水煮”法

4.1取新伪牛黄少量,加清水调和后,牛黄不溶解,颗粒仍较硬、不变形、不退色,无“挂甲”现象。

4.2取新伪牛黄少量,放入规格100ml的烧杯中,加清水30ml煮沸后,颗粒仍不溶化,则吸水膨胀,捞起手捏之光滑细腻而不碎,水溶液不显黄色而呈类白色,稍混浊。

5天然牛黄的显微特征

5.1取天然牛黄少许,加水合氯醛试液2滴,不透化,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团块由多数黄棕色或棕红色小颗粒集成,稍放置,色素迅速溶解,并显鲜明金黄色,久置后变绿色。

5.2取新伪牛黄少许,研成细粉,加水合氯醛试液2滴,不透化,置显微镜下观察:全视野为淀粉粒,大都单粒存在,偶见复粒。单粒类圆多角形(圆周壁具多个棱角)及类圆形,脐点点状、短缝状、亦有的呈人字状,多位于淀粉粒中央。新晨

6检测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述新伪牛黄与天然牛黄及人工牛黄的性状特征以及各项鉴别对照分析,新伪牛黄填充物为淀粉颗粒,如个别造假分子将玉米脱去皮、除去胚后,将胚乳部分粉碎成小颗粒充作牛黄,外层的囊袋是用动物的膀胱或动物皮内层薄膜装入淀粉颗粒,扎起口烘干而成。多年来,笔者亲自检测过伪品牛黄数十例,有大的也有小的,价格特别高,一般都在3000元~7000元一个。具买者讲,这种牛黄不在市场上及药店里摆着卖,而都是在街头巷尾即“阴暗角落”里单个出售,并且还雇托互相抬价,合伙骗取钱财。往往买主买后,怕上当,都要到我们药检所检验一下放心,当他们听到是假牛黄时,痛苦万分,怕上当最后还是上当受骗。为揭示造假分子的面纱,特撰写文章。

第7篇:黄金法则论文范文

【关键词】 黄疸 血 中医发展史

现代中医黄疸理论以血为病因病机的枢纽,如关幼波先生称:“黄疸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病在百脉。所谓百脉是指周身血脉,肝又为血脏,与胆互为表里。所谓‘瘀热发黄’、‘瘀血发黄’都说明黄疸是血分受病。”(见《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当代医史学者对黄疸与血相关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尚少,仅黎德安先生有过专门论述。他认为:“从来的黄疸病因,均重视邪气性质与脏腑位置,对气分、血分,则一般不涉及。尽管黄疸中也有蓄血一说,但那只是属于黄疸病理转归中的一种变化而已。时至清末,西学已经东渐,中医学界受西学影响,也开始出现不同于传统医学的某些观点,黄疸的血分说即出现于清代末年。”[1]

笔者在考察相关史料后,得出与黎先生不同的看法:黄疸血分说并非创立于清末西学影响之下,而是在明清之交从传统黄疸蓄血理论中被阐发出来。

黄疸蓄血理论建立与发展历程

黎德安先生认为:在清末之前“尽管黄疸中也有蓄血一说,但那只是属于黄疸病理转归中的一种变化而已”。事实上,传统中医对蓄血发黄认识相当深刻,已经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齐备的完整理论,并非简单的“病理转归中的变化”。

早在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中即指出身黄与血有关:“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隋·巢元方在此基础上提出“黄病候:……七、八日后,壮热在里,有血当下之法如豚肝状。”“因黄发血候:此由脾胃大热,热伤于心,心主于血,热气盛,故发黄而动血,故因名为发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巢氏认为因黄而动血,黄在先而血在后。宋之前的医家延续巢氏观点,简单将血当作黄疸的病理产物,治以下法。

但到了宋金时期,这种认识有了重大变化。朱肱《活人书》(1108年)载:“然发黄与瘀血,外证及脉俱相似。但小便不利为黄,小便自利为瘀血。要之,发黄之人,心脾蕴积,发热引饮,脉必浮滑而紧数。若瘀血证,即如狂,大便必黑。此为异耳。”[2]刘完素《伤寒直格》[3]明确指出前一种为湿热发黄,后一种为发黄瘀血证。此二人将湿热发黄与发黄瘀血证并提,与巢元方的认识有别,突出了蓄血发黄的重要性。

再考察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144年):“若瘀血在里发黄者,则可下。”[4]《伤寒明理论》(1156年):“一或身黄脉沉结,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为蓄血在下焦,使之黄也。必须抵当汤下之而愈。”[5]粗看似与仲景无甚分别,但细究则可发现:前一句称“瘀血在里发黄”,是说瘀血在先,发黄在后,而后一句更为明白:“蓄血在下焦,使之黄也。”即蓄血为因,发黄为果,这种认识恰恰和巢元方相反。因此,可以说成无己最早提出蓄血也是发黄之因。中医黄疸蓄血理论的真正独立发展应从成无己开始。

明清时期瘀血(蓄血)发黄得到了进一步重视,相当多的医家将瘀血(蓄血)发黄与湿热发黄并列而论,如李《医学入门》、董宿《奇效良方》、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订补《明医指掌》等。

从诊断看,《伤寒论》称蓄血发黄为“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成无己补充为“身黄,脉沉结,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脉症描述清晰。从因机看,成无己认为是蓄血下焦而发黄,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174年)认为“伤寒瘀血不解,郁发于表,发为黄疸”,明代刘纯认为蓄血发黄是“邪热传于太阳之本,小便先淋而黄,其人暴狂,内有血也,为太阳发黄本病也”,何京《文堂集验方》(1775年)[6]认为瘀血发黄“起于伤力,或因跌扑。身体发热,小便利,大便黑,脉芤涩者是”,将瘀血发黄与外伤相联系。

从治法方药看,宋元仍多以张仲景抵当汤破血逐瘀治疗蓄血发黄,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认为“有血必狂,宜抵当汤;如黄病自下血,亦有自愈者。”陈无择则首创以麻黄醇酒汤治疗瘀血发黄。明清瘀血发黄治法方药发展较大,《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疸》(1853年)引《本草经疏》:发黄“忌破气、闭气、下、咸、滑利、滞腻、润、燥热,有瘀血者兼忌酸寒,宜清热、利水、除湿、养胃气,有停滞者宜消积滞,有瘀血者宜行血”。龚廷贤、王肯堂、吴昆等改用桃仁承气汤治疗瘀血发黄,沈金鳌、何京等亦用此方,可使“蓄血一行,热随血泄,黄随泄减”;《医学传灯》[7]用加味柴物汤半补半消;李枝源《医学指要》(1848年)“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自愈”。明清医家特别指出茵陈蒿不宜用于蓄血发黄。如《本经逢原·卷一·山草部·茵陈蒿》(1695年):“茵陈专走气分而利湿热,若蓄血发黄,非此能治也。”沈金鳌《要药分剂》、凌奂《本草害利》等亦持此论。

元明之际的赵以德在《金匮方论衍义》[8]首次点明女劳疸与蓄血的关系,喻昌、吴谦、张璐[9]、王子接等人对此有发展。如喻昌《医门法律》对女劳疸、酒疸与血关系的分析与赵以德一脉相承:“女劳疸……正指蓄血而言也,故不治。……酒疸之黑,与女劳疸之黑,殊不相同。女劳疸之黑,为肾气所发。酒疸之黑,乃荣血腐败之色。”[10]论及硝石矾石散,喻昌认为:“因女劳而成疸者,血瘀不行,为难治矣。甚者血瘀之久,大腹尽满,而成血蛊,尤为极重而难治矣。”[10]必须用硝石“石药之悍”咸寒走血为君,才能消逐其热瘀之血。

宋代官医大量使用清热凉血的药物,犀角在《圣惠方》黄疸158方中被使用多达33次,鳖甲(清热滋阴)、羚羊角(平肝息风)等使用亦大幅增加。现代汪承柏先生认为:“历代医家对瘀热交结发黄的治疗,多有主张用犀角散等凉血活血之剂治疗者,但近世医家报道不多。近几年来用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疗,收效较好。”[11]

蓄血发黄的理法方药自宋元至明清愈加齐备,是中医黄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血分说创立的母体。

黄疸血分说的创立

明代吴有性在《瘟疫论》(1642年)指出:“发黄一证,胃实失下,表里壅闭,郁而为黄,热更不泄,搏血为瘀。凡热经气不郁,不致发黄,热不干血分,不致蓄血,同受其邪,故发黄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发黄也。但蓄血一行,热随血泄,黄因随减。尝见发黄者,原无瘀血,有瘀血者,原不发黄。所以发黄,当咎在经瘀热,若专治瘀血误也。”[12]他明确用气分、血分解释蓄血发黄之病因病机,着力论证“发黄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发黄也”,这是对巢元方观点的回归。可以说,至迟在明末,中医已经对黄疸血分说有了较为深入的论述。这种热入血分之说,得到了清代医家喻昌、唐容川等人的继续阐发。喻昌在《医门法律》论黄疸“湿热中重加燥证”:“然燥有气血之分,猪膏煎借血余之力,引入血分,而润其血之燥,并借其力开膀胱瘀血,利其小水,小水一利,将湿与热且俱除矣。其五苓散,原有燥湿滋干二用,今人颇能用之,本草言茵陈能除热结黄疸,小便不利,用之合五苓以润气分之燥,亦并其湿与热而俱除矣。制方之妙,夫岂思议之可几哉?”“盖女劳疸,血瘀膀胱,非直入血分之药,必不能开。仲景取用虻虫、水蛭、矾石,无非此义。”但他认为不宜简单以气血分辨黄疸:“今人但云阳疸色明,阴疸色晦,此不过气血之分,辨之不清,转足误人。……夫女劳疸者,真阳为血所壅闭,尚未大损,瘀血一行,阳气即通矣。阴疸则真阳衰微不振,一任湿热与浊气败血,团结不散,必复其阳,锢结始开。”

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1803年)引沈自南注:“寒湿入于血分,久而生热,郁蒸气血不利,证显津枯血燥,皮肤黄而暗晦,即为阴黄。……盖疸皆因湿热郁蒸,相延日久阴血必耗,不论气血二分,皆宜兼滋其阴,故云诸黄主之。”[13]

从气血角度分论黄疸,以清代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最为透彻:“按‘瘀热以行’。一‘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小便黄赤短涩,而不发黄者多矣。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遏郁,乃发为黄。”[14]他以湿热遏郁脾土为基础,更多强调了热陷血分乃发黄,血瘀才能发黄,对吴有性等人“非蓄血而致发黄”的观点进行了批驳,“观茵陈汤、硝石、栀子、猪膏,正治黄之方,皆治血分。惟五苓、小半夏,是治气分,然皆变法也。若茵陈诸方,乃为正法,可知黄属血分矣。”唐容川的工作是传统中医黄疸血分说最重要的总结。

从明·吴有性直到清·唐容川的成就,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中医对黄疸病因的气分、血分分析是相当明晰的。 事实上吴有性、喻昌等人的论述都是从传统蓄血理论中阐发而来,并未受到西学之影响。唐容川在论及女劳疸、酒疸时称:“知酒疸在血分,益知女劳疸亦在血分。酒疸腹满与女劳疸之腹满,皆是瘀血。”此正表明唐氏之论从蓄血发黄理论中来!

故黎德安先生所称“黄疸的血分说即出现于清代末年”似值商榷。

以血为因机枢纽重构中医黄疸理论

郭雍之毒血相搏说 宋代郭雍《仲景伤寒补亡论》(1181年):“巢氏黄病一论,未为该通,而诸家伤寒论中多从之。夫致黄之由非一,或误下,或火熏,皆能成黄,非止寒热谷气而已。大抵寒邪中人,久不能去,变为热毒。……郁而在里,终不能散,淫邪泮衍,血脉传流。其毒之重者,遇血相搏不能胜,为之变结。或如豚肝,或如墨色,此为邪气所败之血也。无以泄其邪,则血枯而人死。其轻者鼓血而上,随衄可出;涩者因促滑气而下,随溺可去。既不能与血相搏,又不能开腠理而生汗,上不可出,下不可去,乃散于毛窍之际,已失所舍,而无可定止,进退不能,郁为至黄之色,以待汗与溺而后通。”[15]

郭雍对巢元方“有血当下之法如豚肝状”的黄病论提出质疑,阐发自己的观点,关键是指出黄疸的黄色来自邪气所败之血,并据此创立了毒血相搏致黄的病因、病机。所谓邪气,强调了黄疸的外感性和传染性,而邪气化为热毒通过血脉传流,并败血郁结成黄。这完全是一种天才的想象,比成无己、陈无择等走得更远,是以血脉为基础重构了黄疸因机理论,如果这种观点出现于近现代,也许又会被误认为是受到了西方医学理论的影响。但可惜的是,如此重要的观点竟未得到后世的重视和继续阐发。

周学海以血为中心重构黄疸理论 周学海《读医随笔》(1891年)对发黄提出了全新的解释:“黄之为色,血与水和杂而然也。人身血管、液管,相副而行,不相淆乱者,各有管以束之也。血分湿热熏蒸,肌理缓纵,脉管遂弛而不密,血遂渗出,与液相杂,映于肤,泄于汗,而莫不黄。故治之法,或汗或下,必以苦寒清燥,佐入行瘀之品,为摄血分之湿热而宣泄之也。湿热去则脉管复坚,血液各返其道,而清浊分矣。……夫血之所以旁渗者,以血既为湿所停凝,而前行有滞,气又为热所逼迫,而横挤有力,加以肌理松弛,而血因之旁渗矣。蓄血发黄,亦此理也。”[16]他依此理对阴阳黄和黑疸进行了重新阐释:“阳黄色深厚者,热盛则津液蒸腐,化为黄粘之汁,与血相映,故色厚也;阴黄色暗淡者,无根之热,不能蒸腐津液,尽化稠粘,而水多于血,故色淡也。”黑疸乃“脾肾浊气,淫溢经脉,逐日饮食之新精,亦皆为浊气所变乱,全无清气挹注,周身血管,不得吐故纳新,遂发为晦暗之黑色矣。”

周学海提出:“治中焦者,清胃疏肝,滋肾利水,即小柴胡、茵陈五苓是也;阴黄者,黄连枳实诸理中汤主之。治下焦者,滋肾补肺,不得清胃,更不得利水,滋肾丸、大补阴丸加参、芪可也,必待肺气已充,肾阴已复,始从清胃利水;若阴黄者,茵陈四逆主之。总须兼用化血之品一二味,如桃仁、红花、茜草、丹参之类。为其已坏之血不能复还原质,必须化之,而后无碍于新血之流行也。”

周学海学贯中西,将西医解剖学融入到传统中医理论中去,发展和推广了蓄血发黄和血分说。他完全以血构建黄疸理论体系,认为所有发黄都与血和血脉有关,把血与黄疸的关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为黄疸证治理论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近现代医家以肝胆血为中心重构黄疸理论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多用胆汁溢于血中解释发黄:“此乃肝中先有蕴热,又为外感所束,其热益甚,致胆管肿胀,不能输其胆汁于小肠,而溢于血中随血运遍周身,是以周身无处不黄。迨至随血运行之余,又随水饮渗出归于膀胱,是以小便亦黄。至于大便色白者,因胆汁不入小肠以化食,大便中既无胆汁之色也。”

关幼波先生提出黄疸治疗的首要准则应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他对黄疸与血的关系有极深刻的理解:“内蕴湿热与外界湿热、疫毒相搏并非全部都出现黄疸。若湿热仅停留在气分,甚至弥漫上、中、下焦,虽有恶心、纳呆、脘胀、身重胁痛、乏力,甚至发热等证,但一般多不会出现黄疸。而湿热瘀阻血脉才会出现黄疸。”关幼波认为:“黄疸既然是血脉受病,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亦即在清热祛湿,或温化寒湿的基础上,加用活血的药物。”从他的论述可以明显看到受唐容川、周学海的影响。

汪承柏先生重视血热血瘀之病机:“正如《张氏医通》所说:‘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慢性活动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见症,血瘀又可加重病情,甚至是黄疸加深的主要病机。”胡希恕认为:“因肝喜疏泄而恶郁滞,肝病则气郁不疏,肝气久郁,则血脉凝滞而致血瘀,故令不愈,法宜祛黄中兼以疏肝,则黄去而肝炎亦治。”徐仲才认为:“黄疸病由于胆汁不循常道而侵入血分,外溢体表,患者大便反呈灰白,目、皮肤、舌苔、小便均为黄色。”任继学认为:“机体内脏肝失疏泄之能,胆失通降之力,脾失上升之性,运化无权,邪气内潜,破坏气化之枢,胆汁内瘀,渗入营血,致营血内含胆汁运行于全身。”[11]等等都是以肝胆血为中心重新构建黄疸理论体系。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现代医家用药则更为灵活:如关幼波先生用凉血活血(用药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等)、养血活血(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等)、温通血脉(附子、桂枝等)三法。杨志一经验:“太阴阳虚血弱,归芪建中汤;厥阴阴虚血燥,滋肾养肝软坚用三甲复脉汤,调理肝脾用加味逍遥散。”这些都是对前人经验的系统化和新的重要发展。

结 语

传统黄疸理论是建立在脾胃为脏腑、湿热为因基础上的,而对血与黄疸关系的认识经过漫长时间逐步深入:从最初《伤寒论》将身黄与血联系起来,到宋金元代因注解《伤寒论》而使得瘀血(蓄血)发黄理论从湿热论中独立出来,到明清医家吴有性、喻昌、唐容川等对血分说进行了深入讨论。

我们不能否认西方医学传入对中医黄疸理论的影响,但是,更不能无视中医理论本身的发展,抹杀前代医家的独立创造能力。血分说并非创立于清代末年,而是由明代吴有性等人从蓄血理论中发挥而得,其发展并未受到西学影响。最早以血为中心重建黄疸病因病机理论的是宋代郭雍,而非中西汇通医家。但无疑,西学传入在清末以来黄疸理论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周学海、张锡纯等近现代医家受其影响,以血脉、肝胆为中心完成了对黄疸理论的重构。血在黄疸证治中的重要性被大幅提升,成为因机治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黎德安.古代中医黄疸疾病史之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2001.176.

2 宋·朱 肱.活人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31.

3 金·刘完素.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6.

4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52.

5 金·成无己蓍,叶成炳,等主编.伤寒明理论阐释[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05.

6 清·何 京.珍本医书集成·文堂集验方[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51.

7 清·陈德求.珍本医书集成·医学传灯[M].上海:上海科技出 版社,1985:35~37.

8 明·赵以德,清·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87.

9 清·张 璐.明清中医名著丛刊·张氏医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26.

10 清·喻 昌.医门法律[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254~256.

11 单书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1~202,157,164,203,154.

12 明·吴有性.中国医学大成·瘟疫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

13 清·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138~139.

14 清·唐容川.唐容川医学全书·金匮要略浅注补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75.

15 宋·郭 雍.仲景伤寒补亡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119.

第8篇:黄金法则论文范文

关键词:宋代刑法;罚金之刑;罚铜之刑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之刑法分考十二“罚金”条有如下记载:

(1) “北朝魏及齐周并有赎而无罚金,隋唐承之,于是罚金之名无复有用之者。”

(2) 《宋志》:“仁宗时,刑部尝荐详覆官,帝记其姓名,曰:‘是尝失入人罪不得迁官者,乌可任法吏?’举者皆罚金。”

(3) 《哲宗纪》:“元丰八年四月,水部员外郎王谔非职言事,坐罚金。”

(沈家本)按:“宋无罚金之刑,此所谓罚金,恐即后来之罚俸也。”[1]328-331

上述材料给出了两个信息:一、罚金之名在“北朝魏及齐周”之后不复使用。二、宋无罚金之刑,宋代文献中的“罚金”可能是指罚俸。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沈家本的语言有前后矛盾之处:既说罚金之“名”早在北朝时就已不存在,后面却又列举出宋代的两条有罚金之名的例子,或许是为自圆其说,他又将宋代的罚金臆测为罚俸。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宋代不仅有罚金刑,且罚金并不等于罚俸。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罚金”做一简单介绍。

《说文》:“罚,罪之小者,从刀,詈,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应罚。”很显然,“罚”所适用的对象为“犯法之小者”,依此推论,罚金即针对危害较轻的犯罪行为的一种经济惩罚措施。那么“罚金”的“金”究竟指什么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就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铜,也有人认为是黄金。我们知道,广义的金是金、银、铜、铁等金属的统称,狭义的金则指黄金。如果具体到古代刑法中的罚金,则要依据其所处的时代而论,例如罚金之名始见于《周礼·职官·职金》“掌受士之金罚、货罚,入于司兵”, 这句话中的“金”指的就是铜,处罚之后交给“司兵”用于冶炼兵器;[1]427-429在汉代,罚金的金则指的是黄金,但在具体执行时也可以用铜钱抵偿。虽然罚金刑萌芽于西周中期的“罚丝”、“罚帷”、“罚幕”[2]11-15,秦代的赀刑已经具有了罚金刑的性质,但“罚金”一词在汉代才正式且广泛地被应用于刑罚当中。北朝时封建时代的五刑基本确立,赎刑被系统化并加以确认,以至在此后的刑法史上,罚金刑只是在很少的情况下出现,但是它并没有彻底消亡,在宋代仍然发挥着作用。沈家本先生也明明见到了宋代罚金的例证,但他为什么认为那并不是罚金而是罚俸呢?难道是宋代罚金刑徒具其名,已经不具备罚金刑的实质了吗?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用罚金刑的特征来进行衡量,如果不符合,那就证明沈家本先生的论断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罚金刑并未在南朝以后消失,它在宋代仍旧发挥着作用。

罚金刑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为:(1)相对于赎刑而言,罚金刑所针对的都是危害较轻的犯罪行为,即“罪之最轻者用之”[1]330。(2)“凡言罚金者,不别立罪名,而罚金即其名在五刑之外自为一等”[1]330,即罚金是直接判处的财产刑,而不像赎刑“皆有本刑”,是“以财易其刑”。(3)罪刑相应原则,即要求须在判断犯罪性质的基础上,加入与犯罪事实密切相关的其他情况而作出判决,最终达到罪、责、刑三者的平衡。(4)罚金刑既可作为主刑,又可作为附加刑。 在宋代,罚金被广泛应用于司法、教育、人才选拔、外交、医疗等方面,所罚数量从6斤、8斤、10斤、20斤、30斤到100斤不等,适用罪行也较多,如:1) 失职罪。如举荐人才不当[3]卷199《刑法一》、培育人才不合格[3]卷157《选举三》、奏报不实[3]卷十七《哲宗本纪》、不时报应人兵工役[4]卷299《元丰二年八月己亥》、勘造匿名文书不当[4]卷493《绍圣四年十一月癸丑》、修日历差错重复[4]卷497《元符元年四月丁亥》、疏于防备而致水灾损失严重等[4]卷504《元符元年十一月己酉》。2) 擅权罪。如非职言事[3]卷17《哲宗本纪一》、擅令人出备夫钱等[4]卷356《元丰八年五月丙午》。3) 与朝廷禁忌之人及事有关联。如苏轼被窜,他曾经向朝廷举荐过的燕懿王玄孙令也以“坐交通轼罚金”[3]卷244《宗室一》。此外,受到“苏轼作为歌诗讥讪时事”一事牵连,司马光等人被罚金。4) 妄论朝政。如在废郭皇后一事上,庠与御史伏合争论,被处以罚金。[3]卷284《宋庠传》殿中监、御史中丞许敦仁“上章请五日一视朝。徽宗以其言失当,乖宵旰图治之意,命罚金,仍左迁兵部侍郎”[3]卷356《许敦仁传》。5) 赃罪。如章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3]卷345《刘安世传》太常少卿王仲华知苏州,徙任日冒请苏州添给,诏罚金,冬十月戊午,移知虔州。[4]卷55《咸平六年十月戊午》前知宿州、朝请大夫盛南仲并妻三泉县君王氏“在任赃污”,盛南仲除名,免其决流,送永州编管;王氏追封邑,罚金。6) 违反外交礼制。例如辽国贺兴龙节人使于相国寺、集禧观拈香,不依旧例重行立。其馆伴使副安、向宗良不合依随,各特罚金30斤。[4]卷519《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寅》馆伴官等于观灯之夕公然废越法制,辱国误朝,馆伴、押伴官并罚金6斤。[4]卷456《元六年三月丁亥》以承勘北人入霸州榷场事,不依朝旨,妄有申请故,瀛州通判陆元长罚金20斤[4]卷499《元符元年六月壬辰》。7) 欺诈罪。如两浙提点刑狱、太常博士皇甫选以部内系囚悉寓禁他所,妄奏狱空,罚金30斤,徙江南路。[4]卷73《大中祥符三年正月己未》

除上述内容之外,宋代“罚金”还有几点需要交代:其一,可以被作为侮辱刑使用。《宋史》卷157:“其犯降舍殿试者,薄罚金以示辱”。当时,也有大臣对这种处罚形式提出了质疑,《宋史》卷328:履以大臣多因细故罚金,遂言:“贾谊有云:‘遇之以礼,则群臣自喜。’群臣且然,况大臣乎?使罪在可议,黜之可也;可恕,释之可也,岂可罚以示辱哉!”[3]卷328《黄履传》其二,既可以作为主刑独立使用,例如重修熙宁日历官周所进熙宁夏季日历差错重复,罚金8斤。[4]卷497《元符元年四月丁亥》也可以作为附加刑,如吏部郎中方泽等坐私谒后族宴聚,罚金、补外。[3]卷18《哲宗本纪二》有时还被用作替代刑,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朝廷法外开恩对罪犯从轻发落时或由于权势的左右导致重罪轻罚,这时的罚金经常被作为象征性的处罚。例如右千牛卫将军世奖等5人坐私接宾客,罪至徒二年,但由于“上特宽之”,所以免追官勒停,听罚金。[4]卷285《熙宁十年十一月己酉》中官裴彦臣建慈云院,户部尚书蔡京深结之,强毁人居室,本应重为降责,但由于章力保,仅处以罚金。[3]卷346《常安民传》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宋代的“罚金”完全符合罚金刑的四个基本特征,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宋无罚金之刑”这句论断是不正确的,换句话说就是“宋代有罚金之刑”。问题到这一步似乎已经解决了,其实不然,因为在宋代还有一种酷似罚金的刑罚即“罚铜”,它与罚金并行于宋代并且也完全具备罚金刑的基本特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由于“金”在古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因此罚金自从在汉代被正式且广泛运用之后,一般而言就包括两种含义,但像宋代这样“罚金”与“罚铜”分别以独立的名称并行于同一朝代且非常相似的情况则极少见,二者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对此再做探讨。

宋代的各种文献中有大量关于罚铜的记载,但是以往的宋代法制史研究大多着眼于肉刑、劳役刑、死刑等刑罚,对“罚铜”则缺乏必要的关注。笔者通过综观各类文献记载,归纳出宋代罚铜约有1斤、2斤、4斤、5斤、6斤、7斤、8斤、9斤、10斤、20斤、30斤、30余斤[4]卷505《元符二年正月甲子》(注: 《长编》卷505:“诏泾原路经略使章擅违朝旨,前后奏报异同,特罚铜三十余斤。”按:罚铜30余斤仅见此一例,此处罚等级明显缺乏操作性,“余”字疑衍。)、40斤、60斤、80斤、90斤、100斤、120斤等18个等级。[5]卷161《绍兴二十年正月庚子》(注: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1:“监察御史汤允恭面对言:‘古有金作罚刑,盖先王不忍之心,民知有误,稗出金以当其罪。后世著在律文,有罚铜之条,自一斤至百有二十斤而止。’”按:罚铜120斤仅限于文献记载。(另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七七),笔者尚未发现此类案例。)根据所犯罪行的轻重适用相应数量的罚铜,适用对象主要是官吏,针对平民百姓的非常少。罚铜的适用范围很广,在司法、财经、军事、科举、外交以及医疗等方面均有大量的例证。罚铜的适用罪名主要有七大类:一是失职罪。这一类事件最多,如举荐不当、断狱稽违、受命勘察河事而不亲往、断案定刑不当、失入人死罪、考校不当、预算不准、勘察不实、边界守卫不严、失察致费官钱过限等。二是擅权罪。如擅阻查案、擅自借兵、擅役保甲等。三是违纪罪。如泄露机密[6]33,私赴妓乐宴会等。四是赃罪。《宋刑统·名例律·以赃入罪》将涉及钱财的犯罪行为归为六类,统称为“六赃”,六赃为一切赃罪量刑的标准,六赃之外涉及钱物的犯罪,皆归附于六赃论罪。如闭訾家口不当、铸钱怯薄、以病笃私易官马、侵占民田等。五是欺诈罪,如妄奏狱空、隐瞒案情、官司纠举不实、故草制词不中本情等。

罚铜既可以作为主刑独立使用,例如祠部郎中赵令铄以道遇叔祖宗晟不致敬,罚铜4斤。[4]卷331《元丰五年十二月戊辰》也可以作为附加刑,如潍州防御使克谌、饶州防御使克惧“以遇慈圣光献皇后虞主,坐道旁不起”,各追一官,罚铜9斤,停朝参、俸给。[4]卷303《元丰三年四月甲寅》有时还作为替代刑,这种情况大多出现于“会赦”或“该德音”之时,如“坐擅役保甲” ,大名府王拱辰罚铜10斤,馆陶尉姜子厚、寇氏尉桑嘉之、知县郑仅各罚铜8斤。会赦,特责之[4]卷347《元丰七年七月乙卯》。步军副都指挥使宋守约“坐以待卫司杂役兵给球使令”,当私罪流,该德音,罚铜30斤,追罢其子球除合门祗候指挥[4]卷244《熙宁六年四月庚辰》。罚铜的具体数量依据所犯罪行的性质、造成危害的程度以及罪犯的职责而定,其中,以罚10斤、20斤、30斤最常见。

在宋代,罚铜大多被用于罪行较轻、危害较小的情况,经常是象征性的处罚,即《长编》卷367所记载:“小有罪犯,辄罚铜谢过”。这种处罚办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容易导致部分官员惰于职守、罚铜以求自保,例如在惩治贼寇一事上,罚铜就起到了消极的作用,正如右正言余靖所说:“以常情言之,若与贼斗,动有死亡之忧,避不击贼,止于罚铜及罚俸。谁惜数斤之铜,数月之俸,以冒死伤之患哉?”[4]卷141《庆历三年六月甲子》事实上,尽管罚铜被广泛使用,但处罚后的交纳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王安石就曾说:“自熙宁五年至今罚铜者,凡千数百人,开封府不能催纳了当,又不依条矜放,极为扰人。”[4]卷251《熙宁七年三月戊午》

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宋代的罚铜与罚金做了一番比较,如下所示:

1. 二者的适用范围及适用罪名都较广,涉及到教育、人才举荐、外交、医疗、财政等领域的官吏失职罪、擅权罪、赃罪等类型的犯罪行为,且相对而言危害都较小。

2. 二者性质相似,均可被作为主刑及附加刑;均符合罪刑相应原则,当然,由于外来因素如“大赦天下”及权势的干扰,有时也会出现重罪轻罚的不合理现象,但这种情况不占主流。

3. 与罚金一样,罚铜也是直接判处的财产刑,且在所罚“铜”、“金”等级中,二者均以10斤、20斤及30斤最常见。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以为可以认定宋代的罚铜属于广义的罚金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罚金刑,这就又为证明“宋无罚金之刑”的错误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是,既然罚金刑的“金”本来就包括铜和黄金,那为什么在宋代还会有“罚铜”一说呢?最后实际交纳的到底是“铜”还是“金”?这要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的使用以及金属冶炼技术来进行考察。我们知道,罚金在具体执行时所实际征收的“金”并非一定就是黄金,而大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而定,例如汉初也有罚钱、谷、缣的,但以罚黄金为主[11]9-10,因为汉代尤其是西汉黄金的储量非常大,甚至是“黄金泛滥”。[7]14宋代采用胆铜法冶炼铜,从而使铜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黄金的储量相对较少,“为难得之货”[3]卷296《杜镐传》,因此极少被用于刑罚当中,即便是用于代表皇帝权威的赏赐所用的黄金,数量也很少,例如30两[3]卷325《王传》、100两[3]卷266《王举正传》、200两[4]卷196《嘉七年三月辛亥》、300两[3]卷324《石普传》、400两[3]卷278《雷有终传》、3 000两等等[3]卷246《魏王传》,不像汉代时“动辄五百斤、千斤、万斤及几十万斤”[7]14。由于黄金难得而铜易得,罚金刑在宋代所最终征收的实物绝大多数是铜,所以在许多情况下,罚金径直被具体化为罚铜就不难理解了,换言之,罚铜是罚金在宋代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作为一种刑罚,罚金一词并未退出刑罚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有交互出现的情况。为更进一步说明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几组史料:

第一组:

1) 《长编》卷401:“诏姚麟罚铜八斤,以殿前司言,步军司擅勾抽捧日指挥人救父故也。”小注有“若朝廷止令罚金”句。

2) 《长编》卷427记载朝廷对蒲宗孟等人处以罚铜十斤,安焘不满于这种处罚,他认为:“蒲宗孟不遵诏条,政事惨酷,监司坐视,无所按举,薄责罚金,未足惩戒。”

3) 《宋史》卷464:“玮,选尚兖国公主,积官濮州团练使。以朴陋与主不协,所生母又忤主意,主入诉禁中,玮皇恐自劾,坐罚金。”《长编》卷192:“……玮惶恐自劾,……免降官,止罚铜三十斤,留京师。”

4) 《宋史》卷355记载李南公与范子奇因在“开迎阳埽旧河,于孙村置约回水东注”一事上前后意见矛盾,为御史所论,诏罚金。《长编》卷374也记载了此事,对范、李二人的处罚是“各罚铜十斤,展二年磨勘”。

第二组:

1)《长编》卷102:“判刑部石宗道罚金八斤,详覆官梁如圭罚铜十斤。”

2) 《长编》卷500记载曾布和皇帝在讨论“祖宗以来,宰辅未有放罪者”这个话题时,上曰:“元丰中曾罚铜”,布曰:“唯元丰曾罚金”。

第一组四则材料有一个共同点,即“罚金”往往是“罚铜××斤”的省称,如材料1)罚金即罚铜8斤,材料2)罚金即罚铜10斤。且《宋史》多采用“罚金”一词,而《长编》多采用具体的罚铜数量。这种语言表述上的差异正可以说明二者的密切关系,但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征收“铜”或“金”,仅从文献中我们无法明确判定,不过,依据上文对于宋代铜与黄金储量的分析,我们可以推定:在大多数案例中,“铜”为“罚金”在宋代的最终体现物。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我们才可以肯定的确交纳的是“金”,如第二组材料的1)。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差别的,罚金有“罚以示辱”的功能,如第二组材料的2)。

最后,还须特作说明者主要有:

第一,及至宋代,各种金属的称谓已趋成熟,如见诸文献的就有黄金、白金(银的古称,铂的俗称)、银、铜、铁、铅、锡等,所以,虽然“金”从广义而言是金属的统称,但在宋代,如果说“罚金”,其“金”就确指黄金,至于实际征收的实物是什么,则是另外一回事。事实上,“金”在宋代多全称为“黄金”,也有省称“金”的,但多是承上文而省。[3]卷296《杜镐传》之所以称“罚金”而非“罚黄金”,是因为“罚金”是源起较早的一种正式刑罚名称,易名则不妥,故沿用之。那么“罚金”之“金”会不会是“白金”的省称呢?这一疑问完全可以排除,一则“罚金”的“金”从来就只在铜与黄金之间跳转,笔者目前尚未发现代指白金的例证。二则黄金、白金在宋代绝无混淆之例,区分地很清楚,如“赐黄金三千两、白金一万两”[3]卷246《魏王恺传》,“今用上下库黄金、白金、铜钱九百万”[3]卷384《衡传》。此外,罚铜不等同于罚铜钱,理由是:(1)前者以“斤”论,而后者以“缗”为单位。(2)在宋代,罚铜与罚钱并行不悖,《庆元条法事类》记载“赎铜”的铜1斤可折算成120文铜钱交纳[8]卷76《当赎门·罚赎·断狱格》(注:按:也可折合成一定的铁钱,《长编》卷19《太平兴国三年正月辛亥》:太宗令川、峡诸州犯罪可赎者,“每铜一斤,输铁钱四百八十”。),据此推知罚铜也可以折合成一定数量的铜铁钱交纳,但具体的换算比例尚缺乏文献支持。至于罚铜与赎铜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二者是一回事,笔者不敢苟同,拟另具文讨论,此不赘述。[12]86

第二,罚金与赎金关系密切。例如后军统制韩世忠以不能戢所部,坐赎金。康言:“世忠无赫赫功,祗缘捕盗微劳,遂亚节钺。今其所部卒伍至夺御器,逼谏臣于死地,乃止罚金,何以惩后?”诏降世忠一官。[3]卷375《滕康传》在这条材料里,罚金和赎金是一回事。还有两例表明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例如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大理寺丞李颖士奏论“州县断狱蔽讼,赎金之弊,变成罚金,多至数百缗,人为破产”。再如“以本路将官宋整实病而摄入禁,致触阶而死”, 河东路经略使、龙图阁学士、朝请大夫曾布特降一官,管勾麟府军马赵宗本特追两官勒停,知麟州王景仁、通判魏缗罚金有差,并冲替,同签军马司事折克行赎金。[4]卷437《元五年正月己丑》戴建国认为:对朝廷官员来讲,罚金就是赎金,二者可以换称;对平民百姓而言,二者是不能等同的;少数民族犯人用来抵消刑罚的钱财称“罚金”,不叫“赎金”。[12]86

第三,宋代的罚金并不像沈家本所说的“恐即后来之罚俸也”。二者所适用的对象、处罚的方式等都不同:罚金既适用于官吏也适用于百姓,而罚俸只适用于有经济收入的朝廷官吏,是通过扣除俸禄来惩罚官吏犯罪行为的刑罚;罚金处罚时以“斤”、“ 两”论,而罚俸者以半月为一等[8]卷76《当赎门·罚赎·名例敕》,依官品高低定其数额。如太宗端拱元年大臣徐铉和张议定广安军安崇绪一案失误,各被罚一月俸。[9]卷170《刑九》宋律规定:凡给予罚俸处罚的官吏,“不在官荫减等之列”。[8]卷76《当赎门·罚赎·名例敕》罚俸与罚金相比显然不同,此外,它与罚铜也不同,例如右正言余靖言:“且以常情言之,若与贼斗,动有死亡之忧,避不击贼,止于罚铜及罚俸。谁惜数斤之铜,数月之俸,以冒死伤之患哉?”[4]卷141《庆历三年六月甲子》再如“甲辰,前权三司使李咨落枢密直学士,前领计置司刘筠、……周文质各罚铜三十斤,枢密副使张士逊、参知政事吕夷简鲁宗道各罚一月俸。”[4]卷104《天圣四年三月甲辰》

第四,据笔者所见,除罚金、罚铜、罚钱之外,宋代还有罚直、罚直食钱、罚俸、夺俸、赎铜、赎金等处罚形式,他们之间关系如何,笔者拟另撰文辨析。

[ 参 考 文 献 ]

[1]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北京:中华书局,l985.

[2] 邵维国.中西方社会罚金刑起源比较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15.

[3] 脱脱,等.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赵铁寒.宋史资料萃编.第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6] 李心传.旧闻证误[m]∥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7.

[7] 唐任伍.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j].史学月刊,1989(5):14-20.

[8] 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m].北京:中国书店,1981.

[9] 马端临.文献通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 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第9篇:黄金法则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伤寒论;麻黄升麻汤;经方;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c)-099-02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其原文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乃是为伤寒日久,表寒未解而里有邪热,医者不查,又行大下,致外寒不解,郁阳陷于阴血,阴阳两虚之上热下寒,虚实错杂之证而设。下面就本方的方义、历代医家对本证本方的某些争论以及历代医家对本方的应用作以简要阐述。

1证解及方解

本方乃伤寒日久,又经大下而成。大下之后,不惟不能祛逐外邪,反虚其脾之阳气及厥阴中相火升发之气,相火之气本为外邪所困,不能升发,今又遭削减,更无力出阴也;另大下后不惟伤阳,阴伤更重。是故出现相火被外来之寒邪收束入已虚之阴之形也。

1.1 阳郁化火毒――发越郁阳,解毒养阴

咽喉为诸阴经循行之地,今阳搏于阴,而出现咽喉痛等咽喉不适的症状;被郁之阳气不能升发,反灼血络,而成唾脓血之症,其治之之法,首当发郁阳于至寒之中,使寒邪随汗出而解,则麻黄为其君也,正如邹澍在其《本经疏证》中所言:“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为其可伸阳气于至阴之中也。”其次当除结于阴血之中的热毒,升发郁于血中之阳气,则升麻,当归又在所必用。此法在《金匮要略》阴阳毒升麻鳖甲汤中亦用,正如明赵以德所说:“本草谓:升麻,能解时气毒历,诸毒攻咽喉痛,与热毒成脓血,开壅闭,疗发斑;当归,能破恶血,补五脏肌肤。”而邹澍谓升麻“严厉之寒,包收肃之热,阳欲达而被阴束,是所以为毒也。使随木升而畅发焉,是即所谓解毒矣。”而当归则“治阳气踬于血分尽之矣。” 是则此两药当为臣。另大下后,阴液被伤,而阴伤之中又有阳邪踬于其中,则葳蕤、天冬、知母等能补阴又能提出其阳邪之药最为恰对,《本草经》谓:女蕤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天门冬主暴风湿偏痹;知母主消渴热中除邪气。可见此三药不仅能补阴之不足,亦能除邪气也。黄芩、石膏助清肺胃气分之热。

1.2 脾阳虚陷――温脾升阳举陷

大下之后,脾阳虚陷,则泄利不止,则以茯苓、白术、干姜以补之,升麻升举下陷之阳气,其用量小者,乃为其阳虚下寒不甚,不是目前主要矛盾,正如刘敏[1]所说此证在上热下寒诸方中,下寒最轻。

1.3 阴阳气不相顺接――调和阴阳

手足厥逆一证一则由脾阳不足,不能温养四末而致;更主要则为阳气被寒邪收束不能达于四肢,惟留阴气,故出现是证,正是仲景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也。故用药发阳气于阴寒之中,又补其脾之阳气,而桂枝、芍药、甘草合当归又有当归四逆之意,何愁厥逆之不除?

故本方集发越郁阳,清热解毒,补阴益阳、和营养血于一方。其用法虽多,而有所侧重;用药虽多,却并不驳杂。由此可见本方并非柯琴所谓:“广罗原野,冀获一兔” 。

2后世医家对此方的争论

2.1 对证候形成的争论

对此证的形成,仲景言“伤寒六七日,大下后” 。大多医家为其在厥阴病篇,故多从厥阴而论,有认为是伤寒六七日,大下后,邪陷厥阴,如沈目南:“误下邪陷厥阴也。六七日而大下后,寒邪陷入厥阴……” ;钱天来谓:“伤寒六七日,已在大下之后,则误下已在六七日之前。”有认为系病入厥阴而复大下之而成,如汪苓友言:“此条病系热厥下后之危证。”并引成注云:“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 ;张令韶认为此乃:“伤寒六七日,乃由阴出阳之期也。粗工以为大热不解而大下之” 。其言“由阳出阴之期”亦为病在厥阴而下也。但也有医家认为,此证并非厥阴证,如高学山在其《伤寒尚论辨似・厥阴经》中明确指出:“此亦太阳误下之坏病,而非厥阴之证。”

观仲景书中言“大下”者或变为津伤之证(或小便不利,59条;或大便不行,241条),或本有热邪但未成实者,则非但不能祛其热,反能引热陷里,并能虚其阳气(如78条桅子豉汤、80条桅子干姜汤等)。所以此证当是本有邪热而下后陷入阴分耳。当然,其可以从阳经来如146条之柴胡桂枝汤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若此时用大下,少阳之郁热可陷入阴分,加之大下伤津又虚脾阳,未始不可成为此上热下寒、虚实错杂之证。然厥阴乃两阴交尽,阴尽阳生之时,是少阳相火欲发之时,若此时感受风寒之邪,相火被郁,而成厥阴伤寒之证,加之厥阴病本就不足,阳气衰少,大下之后,寒邪收束不去,郁热陷入阴中而成此证也。故此证看成厥阴伤寒复又大下而成可能更为恰对。但在临床上不论此证由何而来,但有此上热下寒,虚实错杂,阴阳两虚之病机者,用之多能取效。这在诸多医家对此方的应用中可以看出。

2.2对“唾脓血”的争论

后世医家对此方之唾脓血多有分岐。成无己、喻嘉言、汪苓友都从肝经注肺循喉咙,而大下后亡津液,遂成肺萎,咽喉不利,而唾脓血立言,并引《金匮要略》:“肺萎之病,从何得之,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以证之,认为此方之唾脓血为肺萎之咳唾脓血。钱天来则谓此唾脓血为胃热阴伤而生脓血,并从原文言“唾”而不言“咳”,并认为“肝为木邪,多能伤土,虽或有侮所不胜,然不能伤金至甚”来证明此唾脓血病位在胃而非在肺。而沈目南则认为此乃“邪冲于上,则咽喉不利,痹着喉间营血,故唾脓血,乃发喉痹之谓也。” 从原文来看,仲景言咽喉不利,唾脓血并未明指其病位在肺在胃,而从内经“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则在肺在胃俱无不可。其实钱天来自己也说:“原文曰咽喉不利,盖咽通胃而喉通肺,仲景但统而言之者,非有肺胃之分也,不过指热邪在上而言耳。”可以说,此证乃阳气与寒邪交争,郁而化热,若邪痹于咽喉则发喉痹,若其郁热较重而犯肺伤胃,加之下后津伤,而致肺热腐化脓或胃热成脓在理亦通,然此争论纷纷终难以服人,而从医家对此方应用中似乎更能证之。

除少许医家,如柯琴、丹波元坚等认为其非仲景方外,大多数医家还是认为此方组方严谨,用药有法有度,对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上有很大启示。其认为非仲景法者,一是对方证分析有所偏颇,二是在临床实践中此等寒热虚实错杂之证不多见的缘故。正如郭文友[2]介绍吴棹仙先生经方验案中,吴先生在治一患此证的军人后写道“此证余五十余年仅见一例耳。”若非亲历,又如何信此平淡无奇之方可愈如此之重证哉。而吴先生此一案例又可以使我们更加相信此方为仲景所书无疑。

3 古代及近代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观仲景以后,诸医家虽对此方议论纷纷,但从诸多从此方中变通而成的治法及方药足以说明此乃仲景方无疑。下面就举几个宗此方别立新法的例子。

3.1 升阳发表、和营解毒法

麻黄升麻汤中麻黄、升麻、芍药、甘草同用乃是升阳发表、和营解毒之法。宋朝阎孝忠在其《阎氏小儿方论》中正是以此法治疗疫毒之邪郁于肌表之小儿麻疹初起,见疹出不透,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等证。只不过因其寒邪不重,而改麻黄为葛根耳。

3.2 升阳举陷、健脾温胃法

本方升麻与白术、干姜、茯苓、甘草等健脾温胃之药合用治疗脾阳虚陷之泄利。后世李东垣补中益气汤正是会仲景意用升麻、柴胡于补气健脾药之中而成千古之名方。只不过东垣重补脾胃,方中以补中益气健脾之药为重,加升麻、柴胡以升阳举陷。而麻黄升麻汤以其下寒不重,故健脾温胃之药用量少。而两者法则同矣。

3.3 滋阴发表法

本方麻、桂枝等与葳蕤、天门冬、知母、芍药等药同用,乃是滋阴发表之法。而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葳蕤汤及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之加减葳蕤汤正是以此法而立。千金葳蕤汤乃是引自《小品方》,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眩痛,喉咽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痛,亦治风温”等证候。而其方药组成为:葳蕤、麻黄、甘草、石膏、白薇、独活、杏仁、川芎、青木香。可以看出其与麻黄升麻汤关系很大,正是应用麻黄升麻汤滋阴解表之法变换而成,故清朝医家张璐玉称其“乃麻黄升麻汤之变方” 。而现代医家张浩良[3]在其《略论麻黄升麻汤》一文中更是认为麻黄升麻汤乃是“滋阴解表法” ,其适应证为“表实阴虚证”。

4 现代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总结现代医家对本方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呼吸、消化、口腔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的病变等。应用最多的就是呼吸方面的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气胸、肺结核等疾病[4-7];其次为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慢性肠炎、无菌性肠炎、痢疾、胃炎等[4-5,8]。另外对口腔科的牙龈炎,牙龈出血,口疮,扁桃体炎等有效[4-6,9]。另外很多医家认为厥阴病与现在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相似,如心性急躁、头昏、面烘、善太息、心悸或心跳急缓不一症状。并有医家报道用此方治疗此类疾病有效[9-10]。

但从各病例中可以看出,麻黄升麻汤所治多是迁延难愈之证,究其原因一是此类患者多为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证,而另一方面医者对这些患者的辨证不准确,正如尤在泾所说:“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而虚实冷热亦复混淆不清矣;是以欲治其阴,必伤其阳,欲补其虚,必碍其实,故曰此为难治。[7]”不仅很好的解释了仲景“为难治”的含义,而且说明了此类病证并不象《伤寒论》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所述之证,可以以缓急先后而治。很多医家在论述他们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也提到,往往出现治其热者,非但热不解而反增其里寒;治其里寒者,非但里寒不解,又多助其上热之势。可见有人说此方用药过杂过多,不似仲景方少而精,是不确切的。仲景组方用药固少而精,但并不一味追求用药少(包括药味与药量),只是“观其脉证,随证治之”[11-12]。

5总结

总之,麻黄升麻汤乃仲景精心所设之方,并非堆砌药物,对后世医家遣方用药有很大的影响及启发。正如张令韶在其《伤寒论直解》中谓“此方药虽驳杂,意义深长,学者宜潜心细玩可也。”读古人之言需与古人心心相印,而临床之时,辨证准确,宗仲景“随证治之”之意,何虑用药之简杂,又何患病之不除?至此乃悟孙思邈为医当“胆欲大而心欲小,行欲方而智欲圆”之不为虚矣。

[参考文献]

[1]刘敏.《伤寒论》上热下寒证辨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25-326.

[2]郭文友.吴棹仙先生经方验案续录[J].四川中医,1985,4(1):000.

[3]张浩良.地黄临床运用经验浅谈[J].新中医,2008,40(2):110-112.

[4]蔡丽慧.麻黄升麻汤验案举隅[J].陕西中医,2002,23(1):76-77.

[5]刘光西,庞兆荣.王灿勋应用麻黄升麻汤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1994,13(12):555-556.

[6]顾文忠.麻黄升麻汤治验一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8):36-37.

[7]熊学军,王保华,陈靖雯.李赛美教授运用麻黄升麻汤加减临床验案举隅[J].新中医,2010,42(7):107-108.

[8]和贵章.麻黄升麻汤治久泻[J].湖北中医杂志,1986,3:36-37.

[9]李寿山.麻黄升麻汤治验[J].新中医,1984,7(46):封三.

[10]郭险峰,李涛峰,乔作现.麻黄升麻汤调治疑难杂证探析[J].中医函授通讯,1999,18(6):19.

[11]刘水清.麻黄升麻汤应用举隅[J].四川中医,2000,18(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