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学前教育岗前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学前教育岗前培训总结

第1篇:学前教育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字】岗前培训;现状;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正文】

一、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概述

1.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目的

在教师专业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化也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而教师的岗前培训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就是通过对教师进行任职前的培训,使新入校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学习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尽快适应教学工作,进入教师的角色,逐步走向教学专业化。

1.2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首先,自从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之前的精英教育已变为更大众化的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更多的高校教师来满足学生求学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更素质的教师来胜任这一工作,高校教师培训的需要也就随之扩大。其次,高校之间的竞争使高校更加重视师资力量建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争取更多、更优秀的生源,因此,可以说学校能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将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培养成才,关键要看是否有强硬的师资队伍。总之,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已经成为新教师在进行高校工作之前必须履行的一个过程。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与原因探究

虽然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已经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学校也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去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但是在真正进行教师的岗前培训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对其完善。

2.1岗前培训形式单一,内容单调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内容依然是《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为主,这种形式已经延续了十多年,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教育改革之后,这种培训方式就更显得死板。而培训的形式只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的内容少之又少,教学十分枯燥,实践性也不强。教师本来就是一个对实践要求十分高的职业,要求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学习结果,而且兴趣也不大,失去了岗前培训的意义。

2.2岗前培训的部分管理薄弱

总体上教师的岗前培训的管理还是比较科学的,只是在一些具体环节中还有欠缺---组织者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是主管地去安排课程,没有对新教师的需求做具体的分析,这无法让能力不同的学员都得到预期的结果。另外,虽然培训机构对各方面都有相关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况却不是很理想,迟到早退不出勤等情况依然存在。

2.3考核机制单一,监督、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和应试教育一样,现在接受岗前培训的新教师学习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获得培训合格证,而很少注重培训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因为组织者的监督力度不够、评价机制单一,另一方面,新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岗前培训的工作只停留在表面。还有,学员结束学习后,培训机构与学员之间的关系就停止,没有后期的跟踪检查和监督,培训机构对学员学习的情况并不了解,双方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对于结果和效果几乎无人问津,这是导致岗前培训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优化策略

各高校在实施教师的岗前培训过程中,虽然都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贯彻落实,但是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等原因,其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1加强组织者的管理力度

组织者应该从自身出发,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这样才能从思想上重视起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这样才能使教师培训的质量提高,保证培训的效果。组织方应该根据大部分学员的需求安排课程,即以人为本,同时结合整个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对教师的任课需求,认真负责地设置学员的课程。

另外,组织方也应该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包括培训的内容、形式、考核机制等各个过程都应该进行严谨细致的管理,加强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纪律管理,严格考察,督促学员学习,保证学习效果。

3.2学员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员对岗前培训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培训的效果。为数不少的受训教师仍然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只是以获得结业证书或者为以后升职等打基础,没有认识到岗前培训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国家制定相关的制度创造条件保证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但是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培训过程中业务水平的提高,不珍惜受训机会,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也是对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的表现。

3.3严谨安排岗前培训的课程

各高校的教学特色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岗前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将规定教材的内容适当取舍,可以在课堂上讲授比较重要的内容,而相对简单的部分可以让学员自学,对于学员的共性问题可以到课堂上讨论解决,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促进学员的交流与沟通。

在培训过程中,组织方一定要安排实践的内容,并且实践的内容应该占到很大的比重。对于教师来说,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教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理论内容,才能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逐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比如培训机构可以开展公开示范课,加强新教师之间的竞争,督促新教师相互学习;可以安排专题讲座,使学员对教育教学等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提高教学技能,尽快完成自己角色的转变,适应高校工作。

3.4加强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接受培训的新教师还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所以由什么样的培训教师对其进行教学和引导很重要。组织方对培训教师进行慎重的选拔聘任,对于教学经验丰富、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应该优先考虑,尤其是那些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更有资格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教师一定要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引导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理念,传授其理论知识,并将自己从教多年的实践经验一并传授,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技能。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多种观点的提出,岗前培训会逐步得到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师苏浙,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峰;王世娟;;高校青年教师刚岗前培训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郭礼智;邓俊超;;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3期

第2篇:学前教育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提高,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时效性

一、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1.岗前培训可以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是因为教师能以自己的高尚品质,言行一致地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感同身受。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尚的师德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备要素。通过岗前培训,有助于新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岗前培训可使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还应具备专业化的教学技能。目前多数高校招聘的新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都具有较深厚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多数新教师未曾接受过教学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教学方法和经验比较欠缺,不具备驾驭大学课堂教学的技能。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岗前培训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新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提高新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

4.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高校教学经历。高校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使他们从“以学习为己任”转变成“以教书为己任”,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大学教师的职业规范,培养其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

二、近年岗前培训成效

1.为新教师从教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新教师了解了教育的产生、发展和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树立了高校教师光荣的思想,有了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思想准备。

2.新教师初步掌握了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增强了学习自觉性

通过培训课程的系统学习,新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后经过考试的检验,绝大多数新教师的培训是令人满意的,收到了预期效果。

3.对岗前过培训的认识有所提高,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

经过岗前培训,新教师不但受到了职业启蒙教育,而且对岗前培训的认识有所提高,对教师职业有了深刻理解,自身综合素质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4.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培训措施,培养出一批教学基本技能好、教学效果突出的青年教学骨干,造就一支有一定影响的“青年教学骨干”队伍。

三、进一步完善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1.制订培训计划,确保培训最佳效果

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的总体计划,制订新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并将其分解成若干子目标,再根据子目标的要求,制订各阶段计划,配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计划的贯彻和落实。新教师岗前培训,应作为教师培训这一总体规划中的第一阶段,通过制订系统完善的阶段性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力争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从而为后续的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效借鉴,促使培训形式多样

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除了传统培训形式外,高校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培训方式。比如运用高科技丰富培训手段,包括人机对话、自我辅导培训、互联网远程培训等,这些方式适用于教授常识类或固定的规范性知识内容,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进行其他更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新教师也可以参加拓展训练,目前广为使用的拓展训练,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集体感和责任心。另外管理培训互动游戏也可以应用于新教师岗前培训,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游戏娱乐,而是集知识传授、技巧演练、经验分享于一体的培训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融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问答及讨论等形式为一体的互动游戏,强调团队参与,充分调新教师的积极性。

3.结合教学实际,丰富培训内容

⑴培训的内容应该更为广泛。高校要不断开拓培训范畴,不仅要培训新教师如何从事教学工作,唤起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而且还要传授其人际交往技巧,尤其是与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及家长等沟通的技巧。

⑵高校方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加强新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特殊性的认识,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⑶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师德教育,使新教师牢牢树立“从教德为先”的思想,用德行和爱心去感染学生,去教书育人。

⑷以人为本,教师薪酬福利等情况也应在培训中有所涉及,使新教师既打消不切实际的想法,又能减轻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为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倾尽全力。

4.举办新教师座谈会,使新教师了解学校和相关政策

新教师座谈会可以给新教师们提供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平台,也可使新老师尽快熟悉环境, 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相关政策。

座谈会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 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 了解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办学理念, 达到知校爱校的目的。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新教师介绍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与新教师交流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新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三是利用新教师座谈会这一平台,做好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宣传组织工作,让新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是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经的路径,以此彰显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5.召开师德教育专题报告会,进行师德教育

对新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是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可聘请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坚持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多次获得表彰的优秀教师为新教师做师德教育专题报告,让这些优秀教师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讲述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做法,使新教师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以此增强他们成长和成功的信心。同时这些优秀教师的毅力和勇气也能促使新教师自觉克服懒、散习惯以及过分追求享受的思想倾向。

6. 学习他人经验,开展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等理论知识具有普适性,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这些理论知识是教师从教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但是,除了学习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外,新教师更需要懂得如何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对新教师而言,学习他人经验仍是一种有效的入职途径。因此,要多给新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学校可以选择有显著教学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为新教师作观摩教学。通过现场听课,可以提升新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新教师解决在以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助于将理论性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总之,岗前培训是高校新教师上岗前必需的重要环节。高校要结合形势的要求,因时制宜地开展好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使岗前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 考 文 献

[1]陈飞.论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26期

[2]侯会美,李洪栋.高校新教师入职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护理研究,2009年第25期

[3]王正荣.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基地建设.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 第4期

[4]张建平. 论教师专业成长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新体系.教育与职业 .2006年第36期

第3篇:学前教育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转岗教师 幼教化培训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47-02

引言

对幼儿园转岗进行幼教化培训对幼儿教育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幼师的师资教育一直很缺乏,这就需要对富余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转岗,从而这就需要对从未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转岗教师进行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来帮助幼儿园转岗教师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专业理念,掌握专业的知识。下文将提出有效促进幼儿园转岗教师幼教化培训的措施。

1.幼儿园转岗教师存在的问题

对于转岗教师来说,他们在幼儿教育知识方面非常匮乏,不能很好地与幼儿进行沟通,因为大多数转岗教师基本上是由小学教师进行转岗而来的,年龄普遍偏大,在使用儿童化语言技能上极其的不熟练,很难适应幼儿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幼儿教育的经验,使得不能很好的管理幼儿园的儿童[1]。因为转岗教师是小学教师转岗而来,那么在教学对象上来说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而导致转岗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出现很大的不足,例如,有的教师原先是教五年级的小学生,现在却在教幼儿园小班儿童,在教学方式上肯定不能够适用,而且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强,不像小班的儿童,对很多事物都处于一个模糊的概念,使得教师不能沿用以往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就使得教师变得束手无策。另外,小学教师在小学工作中更加容易获得成就感,而转岗来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后,教师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心态,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才被转岗到幼儿园来工作的,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幼儿园教学时带有一个负面情绪,觉得自己很难融入幼儿园教师的全体,从而影响幼儿园教学质量。

2.促进幼儿园转岗教师幼教化培训的措施

2.1培养转岗教师的正确教育观

在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时一定要注重对转岗教师教育观的培养,观念对教师而言是尤为重要的,但是在进行转岗教师教育观培养之前需要将前期工作做好,即需要加强培训制度的落实,在对幼师培养的宣传过程中,需要加大力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听过行政干预,将教师培训工作的落实与行政领导的业绩进行挂钩,将培训真正落实到实处[2]。对于教师来说,也需要处理好培训与工作的冲突以及家庭与自我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技能,使得自己更好的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

在将培训制度加强后,就需要开始对转岗教师对正确教育观念进行培养,首先,转岗教师需要调节自己的心态,转变对工作的认识,形成积极的工作认同,这是成为一个幼儿教师的必要前提,虽然对于长期进行小学教育的转岗教师来言,观念转变很困难,但是可以通过教育活动本身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慢慢的培养转岗教师热爱岗位的情感;其次,转岗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儿童,充分认识到保教活动的特征和功能。学前教育与高等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具有相似性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但是这两种教育还是存在区别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在生理保护与I、心理导向与培养这两个方面进行对儿童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学前教育的内容更加宽广,因此,转岗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儿童,掌握保教活动的特征和基本内容,对保教活动进行有效地实施;最后,要培养转岗教师的与幼儿的沟通能力,使得转岗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起良性情感关系,在保教活动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转岗教师和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同时还要培养转岗教师内部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得教师内部能够互帮互助,进而实现转岗教师正确教育观的培养。

2.2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内容

在对转岗教师进行幼教化培训时必须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就要求培训内容必须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且改善与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积极地培训教师的行动和思维,从而使得转岗教师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得转岗教师不断获得新的经验。通过精选培训内容,其效果不仅能够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而且还能够高效率的培训转岗教师,使得转岗教师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并且在这基础上吸收更多的关于幼儿教育的新经验,尝试新的教学活动,体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乐趣,并且对自身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行调整后,使得转岗教师更加适应幼儿教育的环境,在这样的培训过程中,使得受训教师获得期望的知识技能和新经验,并且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幼儿园转岗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及时对转岗教师正确教育观的培训,转岗教师需要对自身的职业进行肯定和认同,明确自身的本职工作内容,在调整好自身的心态后,全心全意地投入幼儿教育工作中。

参考文献:

第4篇:学前教育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一、培训对象

2010年第二阶段招聘已在各县(区)教育局签约的“特岗教师”。

二、培训地点

8月5——6日威宁县第二阶段已签约的小学特岗教师(具体见培训名单)培训点:xx学院演播厅(由威宁县教育局的同志负责点名及纪律)

8月7——8日黔西、大方、织金、百里杜鹃、纳雍第二阶段已签约特岗教师及威宁县部级特岗教师培训点:xx学院演播厅(座位分县、区划定,由各县区教育局的同志负责点名及纪律)

三、培训时间及日程安排

培训时间2010年8月5日——8日(每天培训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2:30——5:30)

附课程表

四、培训内容方式

培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见课程表)。

五、培训要求

1、已签约“特岗教师”要按时参加培训(名单附后),不准请假,严禁迟到、早退、旷课,培训时必须遵守课堂纪律,不得吸烟,不得接听手机(手机调为振动或关闭)。培训合格者由地区教育局颁发《2010年特岗教师上岗报到证》。

2、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培训结束,9日下午交培训总结一份(1500——3000字),在xx学院现场所报考县(区)教育局政工股工作人员处交培训总结,领取培训生活补助及报到证。各特岗县教育局将培训总结装入特岗教师个人档案。

3、凡不参加培训、不认真培训或不交培训总结的教师,不得领取生活补助费,不得领取报到证。

4、参加培训的教师食宿自理,每人发放生活补助费100元。

5、参加培训的教师要爱护培训点的环境和设施,不能出现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

第5篇:学前教育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8-0020-04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404)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张军,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104)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信用管理。

一、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

目前,企业对本科学生最多的评价是:理论知识强,但是动手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不强。基于此,高职学生就需要在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上超越本科学生,只有这样,才有高职学生的出路。柔性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柔性教育正是采用弹性、灵活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1]其实,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才是高职教育与大众教育的不同处,才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

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总体上说是让自己成人成才。学生用功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走上工作单位能够立足,不要被企业领导、同事看低。但是,现在很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是,他们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知识都用不到,到了企业还是需要重新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应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做大幅度改革,以适应高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二)从高职院校视角考量

高职院校也存在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招生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分数线都和三本院校一样,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都去了三本院校。原因在于,家长都认为高职文凭肯定不如本科,高职没有什么特别的竞争优势。再这样下去,高职院校要么生源越来越少,要么分数线一降再降,生源质量难以保证。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高职院校只有进行教学改革,彰显高职特色,让社会认可,让学生认可,让家长认可。那么,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何为高职特色?就目前招生、就业形势来看,高职特色应该是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出发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采用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创办高职特色教学体系。

二、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基于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依据,高职柔性人才培养课题组构建了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一)基于专业群的课程教学体系

为拓宽高职学生知识的多元化视野,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课题组尝试制定了三维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把人才培养与学生的自身差异结合起来,培养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柔性人才。高职学生很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营销能力很强,有的学生管理能力很强,有的学生规划能力很强……据笔者所在学校就业部门跟踪统计,学生很多都是跨专业就业,或者是在现有的岗位上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针对这一现象,课题组设计了基于专业群的柔性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余时间选择与专业方向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道路。

(二)实训教学体系

基于高职办学特色,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笔者所在学院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建设实训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该体系分为五级,体现了实训教学由基础到创新,由具体岗位到综合岗位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2]

1.基础教育实训。

基础教育实训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30%。刚刚入校的新生,还是习惯使用高中的学习模式――题海战术等。他们普遍的认识是: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啃书本,做习题。作为已经踏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安排基础教育实训就是很好的教育措施,能帮助学生学做结合,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构建合理的高职学习规划。

2.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主要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8%。因为这个阶段,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只有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的专业岗位上活学活用,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专业技能实训是整个体系的重点,是能否培养柔性人才的基础,教师在内容安排上要体现专业特色,特别要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通过该层次的实训,应达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考核的要求。

3.单一岗位实训。

分岗位实训一般安排在二年级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达到柔性人才培养目标,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5%。在单一岗位实训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岗位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内容安排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设计,未来可能在职场上竞聘的岗位,以及该岗位涉及的工作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科学地进行分岗位实训,以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学生面对未来岗位才能游刃有余。

4.岗位综合实训。

岗位综合实训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上半学年,是在单一岗位实训熟练的基础上开设的串岗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5%,意在实现同专业不同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一人模拟多个岗位的业务活动,不仅锻炼了综合能力,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而且促进学生在不同岗位之间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才是企业的需要,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目标。在岗位综合实训中,最好分岗位聘请企业的一线工作者给学生讲解岗位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因为学校的教师大多实践经验少,对企业的岗位了解不多,企业一线人员的讲解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践意义,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掌握职场岗位的操作要点。能够一个人顶几个岗位的综合人才就是我们定义的柔性人才,所有的企业都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

5.创新实训。

创新实训主要是针对大三学生,是提高性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发现高职学生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创业大赛及各种竞赛做准备。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创新,企业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具有竞争力,吸引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的追求,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训教学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保证,是柔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应本着努力培养柔性人才的目标,不断研究,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为学生服务。

(三)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与社会链接的桥梁,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从原来实验室的仿真岗位迈入社会现实岗位,知识得到升华,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准就业”,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之前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都是为该体系服务的,都是为该体系的实施做准备的。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由三部分组成。当然,随着未来校外实践教学时间、内容的增加,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还会不断地被调整、改进,意在更好地为高职学生服务。

1.校外实习。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基地,目的是帮助学生就业锻炼,提高学生就业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存在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以弥补学生校内学习、实训的不足,这个不足包括内容、师资、环境等多方面。校内因为存在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与现实的企业还是有差距,通过校外实践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差距,使学生就业前得到很好的岗位锻炼,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其二,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与课题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校外实践也为教师研究课题提供方便。反过来,高职院校学生去实习基地实践,能力较强的就会被企业吸收为自己的员工,相关企业可以快人一步地挖掘到企业合适的人力资源。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因此,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的建设重点,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工学结合。

在毕业前两个月,笔者所在学院允许学生采用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寻找合适的企业,经学校审核通过,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合同后可以去企业实践。没有找到工学结合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校内实训或者校外实践。这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特点、特长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进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调研报告。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渐渐熟悉了职场。可见,工学结合这个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面对企业的结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3.毕业调研报告。

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毕业设计是以毕业调研报告为考核形式的。论文题目规范为“关于××公司的××的调查报告”。“××公司”必须是学生工学结合所在公司,“××的调查报告”一定要与所学专业有关。毕业调研报告的撰写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结合所学专业认真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是否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笔者所在学院正式启用毕业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查阅学生的工学结合情况,以便于督促学生,并下达新任务、进行中期检查等。学生需要按照系统要求的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阶段任务。

三、实施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

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教师柔性教育能力

既然学生要柔性,教师也需要提高相应的柔性教育能力。高职教师必须具有时代的超前意识,对社会的需求、对岗位的变化做出理性的分析,实时更新知识,掌握最近的技术并采用柔性的人才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抢手的柔性人才。教师柔性教育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学院的培养。如学院应该尽量多安排各类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目前,很多院校的培训名额少之又少,并且被安排外出学习的教师总是那几位专业负责人或者学科带头人。学院领导应该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师柔性教育能力。只有全面提高教师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另外,高职教师需要自己不断努力,比如参加企业实践,参加技术资格考试获取相应资格证书。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

(二)灵活运用柔性化教学方式

柔性化教学方式是实施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的保证,只有采用柔性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利用各方面信息进行教学,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个人自主学习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合理定位,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技能人才。随着竞争的加剧,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原本刚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学生全方位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柔性教学模式,并在此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适宜高职发展的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晖,刘建兰,曹黎华.实施柔性教育 发展高职教育[J].新余学院学报,2012(6).

[2]严明良,刘颖.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

[3]唐孝云,杨安.产学研结合推进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Flexible Talent Training Mode

ZHANG Jun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Jiangsu Province)

第6篇:学前教育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特岗教师;培训现状;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4-0033-03

我国自2006年实施“特岗计划”以来,共有192 123名中央特岗教师赴22个省区、886个县、16 402所农村学校任教,目前留任率平均达到87%。“特岗计划”逐步解决了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特岗教师作为新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缺乏以及非师范毕业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欠缺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特岗教师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依据 “特岗计划”课题调研成果,对目前特岗教师的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进行描述与分析,希望能够对特岗教师培训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特岗教师培训现状

评估调研数据显示,特岗教师中近16%为非师范类毕业生,普遍比较年轻,近99%的特岗教师年龄都在20~30岁之间。特岗教师主要担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工作,只有极少数从事行政方面的工作。特岗教师任教学科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课为主,其次是体育、音乐、美术,担任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的特岗教师比例并不高。

问卷统计结果发现,教学观念方面,部分特岗教师尚未完全认同新课改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有一半特岗教师认为通过公布学生排名等方法可激励学生。可见,特岗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待于提高。

在有关特岗教师培训效果的调查中,有近89%的县级负责人和近72%的特岗教师认同本县岗前培训的有效性。可见,总体上岗前培训的效果比较良好。而对于特岗教师的后续培训力度较弱,调查数据显示,60%的特岗教师入职以来至多只接受过1次校级以上的培训,近35%的特岗教师入职以来从未接受过校级以上的培训。课题组在实地走访调查中,也发现特岗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据当地特岗负责人介绍,在特岗教师分配到学校之前,县里会对学校领导进行有关“特岗计划”的培训,但县新进的特岗教师并未能获得与在职正式教师同样的培训机会,包括去大学脱岗进修的机会。

二、特岗教师培训形式与内容

特岗教师的培训形式主要有岗前培训及后续培训。

(一)岗前培训

实地调研发现,岗前培训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特岗教师单独岗前培训;第二种方式是与正式公招新教师一同培训;第三种方式是与新入职的县级公职人员一同培训。特岗教师单独岗前培训这种方式比较普遍,也最有针对性,多见于“特岗计划”实施力度较大,招聘人数较多的设岗县。部分省份如青海、新疆则采取了省级统一的专门针对特岗教师的职前培训活动。与正式公招新教师一同培训针对性稍弱,多见于特岗招聘与县级公招并行的设岗县。与新入职的县级公职人员一同培训的针对性最弱,多见于特岗教师招聘人数较少的设岗县。

(二)后续培训

后续培训方面,有的设岗县采取结对子的方式,让骨干教师承担起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有的设岗县或乡镇一级有常规的教研活动;有的省份在省级就有专门针对特岗教师的培训计划,如青海由省教育厅主办、青海师范大学承办的青海省特岗初中骨干教师培训班,但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其可持续性较差,覆盖面也不够广。

从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用一段话描述一下您最近一次参加培训的情况”,了解到特岗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有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法。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目前特岗教师的培训内容大多是特岗教师所在县的县情与教情,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尤其是针对非师范生的培训相当缺乏。

三、特岗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一) 特岗教师有着强烈的培训需求

调研组在《特岗教师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一道主观题目:“您认为‘特岗计划’政策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关于‘特岗计划’你还有哪些建议和想法?” 问卷中有17%的特岗教师提到了加强培训,这说明特岗教师有培训需求。

在问卷调查的开放性问题中,特岗教师表达了自己对培训的强烈需求。

希望定期参加培训。希望安排一些活动来增强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技能。

――山西省特岗教师

制定科学培训方案,可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对特岗教师进行师德培训、专业素养、职业技能、新课程实践与应用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江西省特岗教师

作为一名新聘的特岗教师,我希望多一些出去学习的机会,多组织一些教研活动。

――四川省特岗教师

(二)特岗教师希望的培训形式与内容

特岗教师上任初期,工作上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因而,了解特岗教师遇到困难时的解决方式以及需要的支持对接下来开展培训工作很有必要。评估数据显示,特岗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主要是请教本校有经验的老师,其次是利用网络资源。特岗教师在工作中对所需支持反映最多的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外出学习、教研人员或专家指导三个方面,这为今后特岗教师的培训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特岗教师最需要的支持方式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外出学习”以及“教研人员或专家的指导”,另外,“教育技术设备和网络交流平台”也是特岗教师反映较多的支持方式。

在有关特岗教师“希望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的问卷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课堂教学方法”,第二位是“教学基本技能”,第三位是“教育教学理论”。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特岗教师普遍比较欢迎以优秀一线教师为培训者的培训课程。作为新教师,特岗教师们需要适切的课堂教学指导,急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因此对于实践教学经验的渴求更为强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特岗教师的培训现状来看,对特岗教师的培训力度还不够

虽然“特岗计划”在开始实施时,就关注到培训上岗、专业支持的环节设计,但实际上从招聘工作结束到新学期到校工作,给予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的时间并不充分,在实地调研中很多特岗教师都提到培训次数太少,建议提供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但也有极个别地方的特岗教师认为,由于培训次数太多,反而打乱了正常的教学安排。

2.特岗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

从实地调研来看,有的特岗教师明确指出培训应该更有针对性,而不只是泛泛的培训,尤其是对一些非师范毕业或教非所学的特岗教师,其专业生活上以及对任教地区文化适应上的准备都有待加强,培训内容与方式都有待具体研究。有特岗教师建议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内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3.特岗教师的培训形式单一

对特岗教师的培训大多采用岗前培训方式,其次是外出培训形式。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大多采用专家讲授教育教学理论的方式,理论知识学习枯燥,老师们对此兴趣不是很浓。

(二)建议

1.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握培训力度

特岗教师作为新教师,且有不少的非师范毕业生,因此加大培训力度是非常必要的,这对特岗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对因培训过多导致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地区和学校则应该考虑适当减少外出培训时间。

2.加强特岗教师的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质量

针对特岗教师的专业背景、任教学科以及特岗教师的需求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尤其针对非师范毕业的特岗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同时根据特岗教师大多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情况,加强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培训。

第7篇:学前教育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1.1制定长期系统的培训计划

煤矿企业的管理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针对安全教育培训的长期性特点,要制定既有总体目标又要有阶段性目标的培训工作计划,特别是要落实好队组级培训计划的制定,使培训计划具有系统性、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2]。

1.2改善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

培训要紧紧围绕煤炭生产、生活,收集能触及职工内心的“身边事”、相关事故案例作为“药引子”,将培训内容贯穿于其中,更有利于提高安全教育培训效果。培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视频动画、现场模拟教学、兴趣教学等与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相比,更能使职工印象深刻,煤矿企业应设置多媒体培训教育、矿井仿真模拟系统,同时购置优质的、与时俱进的煤矿安全方面的报纸期刊等,拓宽职工的知识面。发动职工结合自身情况编写安全劝语、安全警句,组织职工开展安全演讲、安全知识问答、安全文艺节目表演,使职工自己成为培训的授课人。建立“送教到现场”的培训机制,通过开展现场案例培训和直观的实操培训,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

1.3改善岗位合格的监督方法

《矿山安全法》规定:“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的,方可上岗作业”[3]。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各煤矿企业都在认真开展职工强制性安全教育培训,但目前多数企业岗位合格的考核依据还是理论培训结果,在工作实际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考核未能和岗位合格有效挂钩。因此,企业有必要在开展好集团、矿、队、班“四级”安全教育培训的同时,将日常作业质量考核纳入岗位合格评定。

1.4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1)加强内部讲师的授课管理。作为公司培训的中坚力量,要求讲师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理论水平,且有良好的业绩,考核通过后方可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讲师要根据岗位职工的教育程度不同,理论知识掌握快慢不同准备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不仅有安全素质的培养,还应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以及安全态度,课件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便于职工的理解接受,在授课形式上要紧跟时代采用幻灯片、多媒体等视听相结合的方式。

2)加强讲师培训效果考核。按照标准化要求完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使讲师工资和培训结果挂钩,不但要根据培训任务确定讲师工资,同时要充分结合员工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职工培训后的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考核,促进讲师提高培训质量的主动性。

3)因材施教,定制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的受训群体,明确各类人员应必修的课程结构,高级管理人员总课时的80%应为管理类课程,中级管理人员总课时60%应为技术管理类课程,岗位职工总课时的80%应为技术和安全管理知识。同时,明确岗位的学历要求,保证新上岗职工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已在职的不具备学历要求的职工,开设基础理论进修班,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补长职工素质短板。

4)完善学员考核机制。建立各级人员每年应修学分标准,通过参加内部举办的各项培训活动,修满规定的学分(参加外部培训人员,经确认后可获得相应学分)。对于能够按要求修满学分的职工全额兑现各类奖金和工资,对于修完要求比例50%以上,但未修够学分的,同比例兑现各类奖金,50%以下的脱产培训并进行处罚。

1.5突出重点安全教育培训

1)班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班组长是安全管理的兵头将尾,是安全管理的最小单位,要通过持续有效地加强班组建设,夯实一线管理基础,实现班组安全管理从“零事故”向“零三违”转变。首先要做好班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班组长持证上岗制,班组长要加强对班组中作业人员的现场安全教育,对班组员工的安全绩效进行动态考核,并落实班组长连带考核机制。其次抓好对班组的集中培训,促进班组管理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员工互联保、个人保班组、班组保队组、队组保全矿的安全生产网络。

2)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属于技能岗,同时也属于高危岗,工种种类繁多,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培训中要作为重点进行监督和管理。要根据不同工种专业的特点,向工人传授该工种的专业操作技能,同时要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文化素质、安全技术知识和应急能力方面的教育培训,并结合相关特种作业事故案例教育,强化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1.6创新安全教育培训模式

1)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优秀的专业技术领导干部,也是将专业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工作实践中认识深刻的“优秀教师”,利用领导干部的榜样作用,通过现场指导,系统讲解,既弥补了专职理论教师实践知识匮乏的不足,建立了“和谐的干群关系”,同时也起到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专业技术骨干积极主动下队组、进现场掌握现场实际情况的作用。

2)订单式培养。“订单培养”是借鉴企业“订单生产”概念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培养”,指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定用人协议,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企业参与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施整个培养过程,学校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有效保证学校所输送人才的实用性。

3)“五轮驱动”培养人才。五轮驱动:即实习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彰显、综合评价、价值提升五个方面,其核心是“三个三”培养思路(三导师指导、三岗位培养、三渠道成才)。学校毕业生到矿后,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岗前培训和六个月实习锻炼,在实践导师、管理导师、技术导师的精心培养下,主要通过技术主管、跟班见习技术员、验收员或副验收员三岗位的轮岗交流,不断锻炼提高工作能力。此间,通过实施月度评价、季度测评、半年考评、年度综评的考评机制,以及动态转化、纳入后备人才、进行物质奖励等形式,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工作热情,全面盘活人才资源,经过坚持不懈的培养,逐步使大学生成长为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科队技术骨干、高级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

1.7加强安全文化熏陶,提升职工安全意识

企业的员工人数众多,在自身的修养方面各有差异,层次区分明显,因此对安全的理解深浅不一,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员工关注安全、体会安全、共同提高。日本经营业先驱松下幸之助指出:“企业可以凭借自己高尚的价值观,把全体员工的思想引导到自身意想不到的高境界,产生意想不到的激情和工作干劲,这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根本”。企业不断通过教育培训向员工灌输和渗透企业安全观,加强安全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切实做到安全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形成上下合力,增进企业活力。

2结语

第8篇:学前教育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篮球;教练员;建设

从根本上来讲,竞技篮球水平与教练员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提高教练员水平,抓好教练员队伍建设,则是我国竞技篮球运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近年来,不仅我国甲A俱乐部,而且国家队也同样大量聘请了外籍教练员。这从另一侧面,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目前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快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就成为我国篮球运动中一项尤为重要的任务。

通过了解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现状,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为提高我国篮球教练员职业综合能力,以及为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提出建议和改革措施。

1 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的现状

1.1 我国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现阶段我国篮球教练员整体年龄段分布呈现出跨度小的趋势。平均年龄42岁,最大年龄58岁,最小年龄24岁,教练员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占总数的77.2%,50岁以上教练员占总数的18%,30岁以下教练员仅占总数的4.8%,55岁以上教练员仅占4.8%。

与表2中NBA各支球队主教练年龄相比可以看出,目前NBA各支球队主教练平均年龄49.7岁,平均执教年限19.2年,其中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的64岁,50岁以上教练员占50%,其中55岁以上教练员占总数的30%,均具有丰富的执教经验。

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以及篮球运动专项特征表明,篮球教练员最佳年龄为50~65岁之间。NBA教练员队伍的年龄现状基本与此理论相同。而我国初级、中级、高级教练员均表现出年龄小的态势,高级教练员的年轻化程度更加明显,我国高水平篮球教练员整体趋于年轻化,主要是因为运动员过早退役和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不完善。根据“先培训,再上岗”的管理政策,我国篮球教练员实施“持证上岗”的注册管理制度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培训体系。年轻教练必须经过初级、中级教练员培训并达到一定年限之后才能晋升高级教练。然而由于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不完善,各地方机关对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执行不力,同时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得一部分刚刚退役的运动员未经培训就走上教练工作岗位,导致年轻教练员大量涌现。这种现象是必对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建立产生负面影响。

1.2 我国篮球教练员职称结构 职称是教练员政治思想、专业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这个行业的工作认可程度。现行中我国教练员职称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表4中数据表明,在我国所有已注册篮球教练员中,64.1%教练员具有高级等级,中级和初级教练员分别为26.4%和9.5%(图1)。教练员整体职称结构中,中、高级教练员占据90.5%之高,初级教练员人数不断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缺乏合理有效的篮球教练员后备人才结构。

1.3 我国篮球教练员学历结构特点 学历表示一个教练员接受系统职业教育的经历,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长久以来,由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特殊性,使运动员在受教育的阶段从事了职业训练。在作教练员时文化水平就显得较低。为了弥补这种教育的不足,近年来,政府为教练员提供多种机会进行补救。使得目前我国篮球教练员的学历大幅提高。

现阶段中我国教练员群体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55.42%,按照教练员等级分类中,大专学历在初、中、高级教练员中分别占31.25%、34.38%和37.14%,本科学历在各级教练员中分别占56.25%、59.38%和51.43%。他们绝大多数毕业于各省运动技术学院或体育院校函授班(表3)。

以上数据表明,年轻教练员具有学历逐渐升高的趋势。绝大多数教练员已经完成相应的学历教育,具备一定的运动训练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对其他相关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历较低教练员表示有继续深造获得高学历的意愿,以往教练员文化水平偏低的现象正在逐渐改善。

1.4 我国篮球教练员运动和执教经历状况 目前,高水平教练员的选择往往把具有高水平的运动经历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条件来看。从国家队,省级优秀队到基层业余训练,均表现出运动经历优秀者优先考虑的现象,并表现出执教级别越高,对教练员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也越高的趋势。但是目前仍然无法利用准确数据说明高学历和高水平哪一个因素对教练员的素质影响更大。在现有教练员中,有85%以上的教练员接受过省体校或专业队系统训练,具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运动水平较高,仅有少部分大学队教练只接受过业余体校或体育院校训练。

在执教年限方面,初级教练员平均年龄34.5岁,平均执教年限3a,个体执教时间由1~7a不等;中级教练员平均年龄41.6岁,平均执教年限13 a,个体执教时间由3~25 a不等;高级教练员平均年龄45.7岁,平均执教年限18a,个体执教年限由3~32 9不等(表4)。

2 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教练员知识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篮球教练员大多数来自于退役篮球运动员。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篮球技战术水平,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完成相应的学历教育,具备一定的运动训练学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仍然缺乏对篮球运动规律更深一步的认识,对篮球运动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对篮球训练理论探索不足,缺乏创新。并且缺乏相关的体育学科以及其他基础学科的基层知识。从而造成了教练员知识结构单一。对运动员的教育具有片面性、无法很好的把理论知识运用于训练实践中,训练仍停留在经验训练的低层次上,科学化训练水平不高。

2.2 各队教练员组成单一 系统内部结构对其整体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组成教练班子时若能根据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会发挥出更大的训练效益。教练组按其成员的知识结构可分为知识互补型和知识单一型两类。互补型是指组内成员在不同的知识领域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构成有一定层次和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达到优化组合。单一性是指班子内各成员知识结构相似,形成在某一方面突出,而其它方面则有严重的缺陷。

然而,目前我国各队篮球教练员队伍组成中,很少有球队具有健全的教练组。绝大多数球队仅仅配备一名或两名教练,教练员之间分工不够明确,职责不够专一,往往形成主教练全面开展工作的局面,无法满足系统内部的整体性,不少球队缺乏专业的体能教练、营养师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教练员。表现出教练组成员单一。

2.3 教练员岗位培训力度不够 教练员岗位培训是为提高教练员业务素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落实“科教兴国”方针和落实“奥运争光”、“全民健身”两个计划的重要步骤。

是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篮球教练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中国篮球竞技水平的提高、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篮球市场的繁荣和篮球事业的兴衰。

然而随着国家岗位培训整体工作及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新时期发展对岗位培训工作提出的各项新的要求,加之由于知识的飞速更新、发展和当今篮球运动的迅速进步,使得篮球教练员必须站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时刻了解最新的信息动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训练理念。而原有的培训制度和体系已经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如培训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发展,培训课程设置的不断变化,培训内容的与时俱进,培训形式的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岗位培训教材建设的不断深化,培训讲师的能力提高等等都是目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可是这些问题都在时刻影响着我国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开展。只有加大力度才能实现教练员水平的真正提高。

3 对新时期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1 不断完善篮球教练员知识能力结构 教练员的能力是一个由各种能力点组成的能力系统。根据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教练员的能力结构可有三层: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它们之间可相互迁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因而,教练员既要具有一般素质的群集职业能力,更要突出培养岗位专项能力:形成教练员良好的能力结构,形成一种高水平教练员综合职业素质。

3.2 改革教练员选拔和教练员队伍建设观念 逐渐扭转从运动员中直接选拔教练员的传统观念。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在有条件的体育院校设置教练专业,吸收有志于教练工作的优秀运动员入学,经系统培养后再担任教练工作。

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的优化组合,变教练员班子知识单一型为知识互补型,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运动员和掌握全面系统体育科学知识的体育院校出身的专业人才合理地搭配起来,充分发挥出教练组的整体效能。

3.3 改革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不断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体系 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体系是岗位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成分。因此,要运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不断发展岗位培训的指导思想,坚持培训课程设置的不断变化,培训内容的与时俱进,培训形式的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岗位培训教材建设的不断深化,培训讲师的能力提高等。使岗位培训长盛不衰,真正通过岗位培训这个科学途径,保障教练员不断获得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先进的职业技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4 结束语

第9篇:学前教育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1.提高员工素质是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员工的需要,实现公司内部人力、财力、物力的协调健康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实现长远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调整措施,强化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提升员工素质,保证永续发展。当前,诸多行业认为,对员工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训和教育。奖金、荣誉等诸多福利,可以激励员工不断进步,激发拼搏工作的热情,但是员工素质的提高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员工自身知识结构、工作能力、情感意志的全面发展。一个拥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员工,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像金子一样发光,做社会的有用人才。公司的员工,要想与时俱进,适应烟草行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就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公司开展的员工培训能够满足他们适应职场、适应形势的需要,体现了公司关爱员工、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

2.提高员工素质是烟草公司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公司的卷烟销量逐年攀升,利润逐年增加,实现利税越来越高,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员工是公司发展的主力军,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因素,是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提高员工素质能够为公司发展提供后劲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持,有利于推动公司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提高员工素质是建立一支勤勉敬业、高效廉洁、开拓进取员工队伍的需要

公司的任何决策都需要员工积极贯彻执行,都离不开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我公司积极开展员工教育培训取的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员工的培训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个人的力量的有限的,而集体和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利于打造高水平、高绩效的烟草公司员工队伍,促进勤勉敬业、高效廉洁、开拓进取员工队伍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新人,实现人才阶梯层次性成长,促进新老员工的快速融合,形成一个富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4.提高员工素质是建设生机勃勃企业文化的需要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方兴未艾,诸多政府机关也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拓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域,成为推动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公司的制度是一种硬性管理,用惩罚等手段维护公司正常运转的秩序;而企业文化属于软性管理,通过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目标,引导员工共同遵守群体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实现与硬性管理的互补,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新员工素质的提高,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生机勃勃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共同致力于企业建设,促进公司中心任务目标的实现。

5.提高员工素质是应对烟草专卖行业挑战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追逐经济利益成为诸多企业、商户和个人的目标,少数违法分子不惜践踏国家的法律,制造、贩卖劣质假烟,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危害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冲击了烟草市场,也影响了烟草公司的正常运行。由于如果员工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思想上容易出现麻痹大意,缺乏对事物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容易让个别违法分子钻了孔子。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的素质,有利于贯彻执行国家烟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打击假冒伪劣的能力,应对烟草市场的新挑战。

6.提高新员工素质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

加强员工素质建设,体现了公司对员工的关心爱护。在全国各行各业,由于职业素质较低导致干部员工失职、渎职、违法犯罪等现象比比皆是,结果造成了终生遗恨,影响了员工一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员工素质建设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增强责任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工作的技能,培养锻炼成有用的人才。

二、员工素质培训的内容

烟草公司是各特殊的行业,员工素质培训的内容应紧紧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相关内容,使内容结构合理科学。

1.相关法律知识和国家政策

公司不但站在烟草专卖的前沿阵地,而且还承担着监督市场、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烟草市场正常秩序的重任,员工掌握烟草专卖法、相关国家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带着法律意识去工作,才能做到高效、务实,遵纪守法。

2.公司制度以及企业文化

公司的具体管理制度、劳动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是指引员工开展工作的基本标准,也是引导员工增强责任意识、爱岗敬业热爱企业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培训教育,引导员工自觉遵守企业制度与岗位要求,主动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

3.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危机意识教育

强化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奉献意识是职工爱岗敬业的前提,也是员工干好本职工作的基本保障,在公司内部无论的管理岗位还是服务岗位,三种意识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利用各种策略手段加强三种意识培训。目前少数员工盲目乐观地认为我们的经营很好,今后的工资、福利有了一定的保障,失去了进取心,产生懈怠思想,放松了警惕,适当教育员工树立危机意识,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促使其具备争优创先的精神。

4.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

不同岗位具有不同特点,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比如销售岗位侧重于营销技巧,沟通协调能力;服务岗位突出服务技能和操作技能,因此要大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使之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重要条件,也是积极贡献力量推动公司发展的前提条件。

5.管理知识与技能

管理的内容不但包含对人的管理,而且涵盖了对物与财的管理,有些普通岗位员工虽然不需要较强的管理团队的能力,但是管理仓储、流通、统计、收费、电脑基本操作等能力还是必须的,所以要强化管理新知识的培训,使之掌握更多的技能,为立足岗位、履行好职责做好准备。

6.消防、安全等方面培训

安全生产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强调的方面,也是保障公司正常运营的首要条件,防火、防盗、防水,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相关培训也应该及时、到位。

三、员工素质培训基本原则

员工的素质培训,既应当着眼于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也应立足于长远,为公司实现人才的阶梯成长做好铺垫。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思想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原则

心理学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值得道德是员工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一个专业技能较强的员工,如果没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精神,工作起来就会松松垮垮,也不会出色工作,甚至会出现严重失误,造成恶劣影响。而如果一个员工具有勤勤恳恳的工作精神,但是缺乏劳动技能,那么也不会胜任工作,同样会影响公司的正常发展,因此两者必须并重,以德为先,培养德才兼备的员工队伍。

2.坚持素质提升与培训教育相结合

员工素质的提升,可以在学习培训中实现,也可以在自我教育中获得,还可以在实践工作中总结中实现,因人而异,有的员工悟性较高,善于总结,进步较快,有的员工较为被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比较慢,素质提升也较慢,总体看来,有意识有目标地进行培训是快速提升员工素质最为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强调教育培训的功能。

3.坚持教育培训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对新员工,既应该组织专门的集体教育学习活动,实现统一专门培训;也应当紧密结合工作实践,引导员工在实际岗位操作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因此需要积极创设“实践提素质”的平台,引导员工开展岗位竞争和争优创先,在岗位工作提升素质与技能。

4.坚持单位教育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原则

提升员工的素质,既需要统一的教育培训,从外部强化对员工的引导,同时也应该引导员工自我学习、自主培训、自我进步,自我培养。比如开展工作总结、工作日志等方式有利于帮助员工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实现素质的提升。

四、员工素质提升的策略和途径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学习培训

当前,电脑、互联网、多媒体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和快速便捷的传输优势,得到了广大教育培训部门的重视和青睐,众多的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脑的优势创新员工培训的方式。电脑和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公司员工家庭,成为员工学习、生活、娱乐的工具,大多数对电脑的互联网有着极大的兴趣,能够熟练操作,也乐于接受此种方式的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有利于激发新员工主动学习、自觉接受培训的兴趣,提高教育的成效。

1)充分利用电脑、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集体培训

集体培训的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重要途径,也是不可替代的一种必须方式,除了培训教师正常的授课讲课、板书外,教师还可以制作内容丰富多彩的课件,引导员工参与学习,不仅能够节省教师的劳动时间,还能够提高培训的效率,充分发挥电脑技术信息容量大、展示内容丰富、展示方式灵活的特点。比如,组织学习公司基本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培训教师可以提前制造好课件,把公司发展的历史、规模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把企业领导讲话精神和主要会议的视频也搬到多媒体,整理相关各种资料,做好培训准备。集体上课时,教师可以一边讲述,一遍展示图片和文字,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和不断演变的视频情节与一体,其立体的模式能够给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刺激学员眼睛、耳朵等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着灵活学习的原则,在课堂的中间或者结束还可以插播一些类似《感恩的心》《明天会更好》等感恩类、励志类歌曲,陶冶学员的情操,在听与合唱中,提高培训的成效。课堂训练与布置作业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展示速度快,节省了书写的麻烦,节约了培训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充分利用电脑互联网进行分散学习培训

在电脑互联网日渐普及的今天,很多行业出现了家庭办公的趋势,利用邮箱、QQ沟通与传输、网站资料下载,人们可以在家庭办公,将工作成果快速传递到单位。比如家庭办公秘书将单位传输来的材料进行整理;然后通过QQ聊天系统和QQ邮箱传给单位,既能节省电话费用,也免去了上班下班路途之苦。我公司新员工平时上班时间较为紧张,再加上很多新员工分散在基层单位的各个站点,集体培训时间和机会毕竟有限,如果把集体与分散培训结合起来,员工素质提升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因此借鉴这种方式,充分利用电脑互联网进行分散学习培训,学员可以在家里接受教育,也可以在单位接受培训,甚至在网吧也能学习。目前石油、银行一些单位出现了这种类型的培训活动。比如,单位针对员工的实际状况,可以每周组织一次考试,可以把考题发到每个员工的邮箱,也可以在公司网站进行下载,一周的时间完成,一周之内上交培训部门阅卷打分;为激励员工加强自我学习,把成绩划入考核内容之一,与奖金相挂钩,实行奖优罚劣,前三名有奖,后三名受罚,非特殊情况不参加者重罚;同时,出的题目难度要大,要起到引导其自学的目的;为防止学员之间相互抄袭,每份试题内容尽量不一致,难度相当,可以每周出10份试题,由学员自由选择,避免重复。通过这类开卷型的高难度考试,能够促进新员工的自学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再如,利用互联网进行异地讲座学习。目前很多大中城市的社会办学机构创立了很多“学习吧”,利用周末时间或者晚上休息时间,接受成人教育的学员既可以坐在家庭电脑跟前,也可以集中到学习吧的学习,进入科技公司开发的网络教育平台,学员可以自由选择教师,实现远程听课学习。负责远程教育授课的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按照教学计划,讲述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课程,电脑这边的学员可以自由选择补习的内容,还可以与在线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边提出问题,那边帮助解答,学员坐在家里,就可以听见教师讲课声音,看见教学生讲课风采,学习很多知识。我公司下属各个基层组织新员工较为分散,借鉴这种方式,可以进行异地讲座学习。公司可以引进这种异地教育培训软件,聘请公司内部外部专家进入这种系统进行讲座,分散在各个地区的学员,只需要在规定时间,坐在任何一部能够上网的电脑跟前,就可以看见专家的风采,听到丰富多彩的内容,实现在线交流,有问必答,节约了路程的时间,丰富了教育内容。

3)利用电脑互联网进行警示性和示范性两面教育

提高员工的素质,不但需要接受正面的教育,还需要总结反面的教训,进行警示性教育。可以寻找一些烟草系统优秀员工立志岗位成才的典型例子,制作成宣传片,利用先进人物和身边榜样的例子,引导员工立足岗位,加强学习,成功成才;也可以需找一些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反面案例,以视频的方式供学员观看,引导学员总结教训,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观看完成以后,结合所培训的目标,谈理想,谈感受,并且以书面形式写出心得体会,用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达到培训的目的和效果。

1.创设教育机会,在竞争与工作实践中提升员工素质

心理学家认为,竞争是提高团队活力的一种方式,人的目的和行为往往因为竞争而改变。竞争能够让员工体验成功的感觉,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实现人生的价值,刺激其不断发挥潜能。因此需要创造良性竞争和争优创先的机会,激发广大员工参与竞争的欲望,在工作实践中实现素质的提升。

2.积极组织岗位练兵大比武活动,创设新员工岗位锻炼的机会

针对公司各岗位常用的技能,比如电脑文字输入等,组织新员工每月一次岗位练兵大比武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内容,看谁做的又快又好,裁判评分,排名次,成绩优异者给予适当奖励。通过岗位比武活动,能够激励员工加强自我学习,提高具体操作技能和工作效率,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提升。当然,为了更好地促进开展竞赛活动,也可以各部门、各单位专门设立三面“优秀员工流动红旗”,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把学习情况、工作业绩、爱岗敬业、特殊贡献等方面结合起来,每月进行一次考核,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年终得红旗次数多者,可以年终先进工作者和干部提拔的候选人,从而刺激员工奋勇争先,不断提升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总之,提高员工素质,需要创设多种竞争的机会,营造竞争的氛围,让众多员工在良性、健康竞争环境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发展。

3.实行一对一帮教活动,建立导师制培训机制

公司既有青年员工,也有工龄10年以上的老员工,两者的比例几乎是1:1。由于大多数青年员工较为年轻,自我约束能力差,凭着青年人的热情,即使一时能够做出出色的成绩,但是往往出现难以长久坚持的现象。在过去新进青年员工中,有少数人刚刚进入的岗位的一年之内,还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工作的热情较为高涨,但是由于缺乏不断的鼓励和帮助,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懈怠,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减,表现平平。难以坚持不懈,难以锲而不舍,三天的情绪高涨,五天的情绪低落,这是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因此,作为青年员工,更需要周围的老员工和身边的领导用爱心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用热心鼓舞他们发愤图强,用真心指导他们不断进步,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用爱提升新员工素质的理念。所以建立导师制培训机制,实行一对一帮教活动,不但能够弥补集体培训的短期性,而且能够把培训教育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尽量达到教育培训的日常化和经常性,促进青年员工的快速健康成长。老员工是公司一笔宝贵财富,他们不但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工作经验丰富,阅历深,能够熟练应付工作中出现的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充分发挥老员工的光和热,使之参与到新员工教育培训与素质提升中来,有利于培养信任,创建一支和谐发展、团结奋进的优秀团队。因此可以选取一部分优秀的老员工和基层班组长或者其他基层领导,给予适当的补贴,兼职做工龄在10年以下青年员工的“导师”,与青年员工结成对子,实行一对一的帮助,既要随时了解青年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工作情况,又要指导青年员工参与岗位比武、演讲竞赛等;既要鼓励教育青年员工,又要传帮带,教授工作经验,传授技能技巧,全面关注青年员工的学业与职业发展。同时老员工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示范榜样的作用,成为青年员工走向职场岗位的领路人。严格要求导师们深入青年员工的心里,经常交流沟通,每周的谈心不得少于三次,每月的谈心不得少于十二次,并且需要有教育指导记录,指导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成效,都需要有明确的日志。为激励导师的参与热情,把青年员工的技术比武、日常工作等业绩和导师的成绩结合起来,学员取得优异成绩,导师也应受到相应的奖励,使之形成同甘苦、共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促进中年、青年员工的融合。

4.积极开展员工经验交流座谈会

公司有许多部门和站点,很多员工分散到各处,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同类岗位缺乏对比参考对象,他们客观上需要了解其他人是怎么做的,自己在同类岗位中达到了一个什么水平,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因此,可以每月组织一次同类岗位员工经验交流座谈会,把所有的相关员工召集在一起,每人都要发言,都要谈个人工作的经验体会,谈个人岗位成长的经历,总结自身的收获。除了统一的发言,还可以进行私下个别沟通,让员工在交流中认识自身的差距,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提升素质与技能。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员工和特殊贡献员工的榜样示范作用,还可以从优秀人才中选出典型人物,让他们在经验交流会上畅谈自己的成长经历,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经验,描绘自己的理想蓝图,引导广大员工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立志岗位成才。当然,经验交流会要结合现实,发言要务实,要深入新员工的心底,切实具有指导意义,防止夸夸其谈与走形式。

5.加强户外综合性拓展训练

对员工是素质培训应当灵活多样,单一在局限在公司内部和电脑跟前,容易感到枯燥无味,长此以往,影响培训效果,因此应把户外培训、集体教育、电脑互联网学习、竞赛比武和日常导师指导结合起来,五种方式相互搭配,交互应用,提高教育效果。户外拓展训练应强化它的综合性,既应包含思想教育目标,又应突出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目标;活动项目要多,内容应当丰富。比如,组织青年员工夏令营拓展训练活动,可以先去某圣地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爱国爱家的信念;然后再参观某工厂,感受劳动的艰辛,增强爱岗敬业的意识;再组织交流座谈,谈理想谈工作与学习;最后组织拓展训练;晚上可以组织晚会之类;回公司后要有书面学习体会总结,感想与收获如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