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子影像学范文

分子影像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子影像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子影像学

第1篇:分子影像学范文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MRI;B超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154-0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肿瘤之一,80%发生于绝经年龄妇女。以前对内膜癌术前影像检查主要依靠诊刮和B超 ,随着高场强MRI 扫描仪的出现,内膜癌的术前诊断与分期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本研究探讨子宫内膜癌的MRI 与B超影像学特点,同时评价MRI 及B超对其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4例患者均已婚,12例生育,年龄38~40岁,患者宫内无节育环且均为月经后第3~4天做MRI检查。检查前经诊刮病理为内膜癌的有9例。临床主要症状: ①持续或间歇性阴道出血。②2例阴道液为脓液。③下腹痛。1例患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经子宫全切术后病理最终证实。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公司生产1.5TMR 机型行T1WI、T2WI及脂肪抑制成像,层厚5 mm,层间距 2 mm。10例行增强扫描。采用ACCUSON 公司生产的ASPEN 彩超仪经阴道途径多方位实时动态扫描。

2 结果

2.1 MRI影像学特点

全部患者均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信号不均,其中2例表现为局部增厚;子宫肌层侵犯<1/2 者6例,其中,结合带部分断裂4例,完全断裂2例;肌层侵犯>1/2者5例,其中子宫颈受侵3例;1例肿物穿过子宫浆膜外,阴道受侵,盆腔淋巴结转移。

2.2 B超影像学特点

内膜增厚、局限增厚2例;回声不均匀、子宫肌层内膜基底线消失受累5例;深肌层受侵3例;宫颈受累2例;盆腔肿物1例。

2.3 术后病理表现

14例患者中12例为内膜样腺癌,Ⅰ期为10例,Ⅱ期为3例,Ⅲ期为1例。2例为内膜肉瘤。

3讨论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尚不详,主要观点有:①长期应用雌激素刺激,使本病的危险性增加2~8倍;②子宫上皮肉瘤样变,包括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原位癌;③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内膜癌;④遗传因素。患者临床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临床多用有创性诊刮诊断内膜癌。

3.1子宫内膜癌的MRI与B超影像学特点

3.1.1 MRI影像学特点T2WI子宫内膜厚超过5 mm,或内膜在正常范围内,癌破坏内膜形成局限性、弥漫性缺损。若肌层受侵,结合带断裂,肌层内异常信号;若向下侵及宫颈,宫颈变为高信号;若穿过浆膜,浆膜不完整,正常低信号被肿瘤代替,同时盆腔内淋巴结肿大,邻近脏器侵犯等。

3.1.2 B超影像表现内膜增厚,局限性或弥漫性不均匀回声;当病变侵及肌层时,局部内膜基底线消失,肌层病变区域内见片状或不规则回声;当宫颈受累时,宫颈肥大、变形,宫颈回声明显增强或结构不清;当肿瘤侵犯宫体外时,宫旁出现低回声块影。

3.2 子宫内膜癌的MRI与B超影像比较分析

子宫内膜癌及其病理分期制定,要求影像能清晰地分辨子宫各层结构,B超分辨不出结合带,子宫与周围组织界限不如MRI分辨明了,对判断肌层浸润程度和宫颈受累的有无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不能作出子宫内膜癌分期的较好指标。 而MRI是目前分辨子宫内膜内外各组织、结构最为清晰的影像检查,且分辨肿瘤与组织差异敏感度最好,是目前对临床提供病理分期最为准确、全面的影像检查。

3.3 临床评价

对于子宫内膜癌影像诊断,MRI及B超均有较高的特异性。但MRI有着比B超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尤其对临床诊刮及宫颈检查不能判断内膜癌肌层浸润情况及病变侵犯范围时,基于简便,应首先做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提供结果,选择再做MRI扫描,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术前病理分期。

综上所述,如条件许可,MRI检查可更全面、细致地显示病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术前分期,MR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精确度更高,特异性更好。

[参考文献]

[1]周康荣. 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47-1150.

[2]汪龙霞.妇科与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92-95.

第2篇:分子影像学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子宫输卵管造影术中有明显对比剂逆流的患者共56例,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岁。原发不孕17侧,占30%,继发不孕39例,占69.6%(其中22例有刮宫史,占继发不孕的56%,10例有自然流产史,5例有剖腹产史,2例有自然分娩史)。56例中47例进行了诊刮,病理结果显示,炎性病变38例,内膜过度增生6例,内膜结核3例。

    2.方法 所有检查均在数字化胃肠机或电视透视下进行,通常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术前常规进行碘过敏试验,试验结果呈阴性患者可进行造影检查。术前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和宫颈,将导管插入宫颈内口,向气囊注气,使气囊封住宫颈内口,阻止对比剂外溢。对比剂采用60%泛影葡胺或碘海醇10~20 ml,以10 ml/min的速度推注,同时在电视透视下观察,并摄子宫输卵管充盈像3张,撤管后患者如无不适可步行至观察室。30分钟后摄片观察对比剂在盆腔内的弥散情况。

    结 果 1.子宫、输卵管情况 本组56例有逆流征象的病例中,54例子宫大小形态均未发现明显异常;2例为单角子宫;双侧输卵管伞端不通27例,单侧通而不畅22例,双侧输卵管间质部梗阻5例,单侧输卵管峡部梗阻2例。术中均出现逆流现象,对比剂逆流表现分三种[1]:其中静脉逆流14例,间质淋巴逆流24例,混合性逆流18例。病因以炎性病变最多见(47例)。

    2.逆流的X线表现 ①间质淋巴逆流:对比剂进入子宫间质淋巴网,于宫腔或输卵管周围形成云雾状、网状、斑点状阴影(见封三图1);或进入淋巴管及淋巴结,在盆腔内出现线条、斑点状影,斑点状影位于中央,线条状影呈放射状分布,呈现出“辐射征”(见封三图2),这是碘水造影时发生淋巴逆流的特殊表现,在碘油逆流中未见此征象报道。②静脉逆流:对比剂进入子宫壁基底细小静脉、弓状静脉丛,可显示为宫腔周围细小网状影;卵巢周围静脉及髂内静脉的各分支,通常是位于相应部位出现条带状、蚓状或树枝状影(见封三图3)。③混合逆流:X线表现颇为复杂,通常是间质淋巴逆流和静脉逆流X线征象同时出现(见封三图4),但程度通常不一致。

    讨 论 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以清楚显示子宫腔的大小、形态,可以准确对输卵管梗阻部位进行定位,是正确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首选方法。刘惕生等[2]行数字减影快速子宫输卵管造影,研究表明,数字减影快速子宫输卵管造影与传统方法比较,造影质量与效率方面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显着改善,但该检查方法对仪器要求较高,基层医院尚无法普及。1929年Pujol等首次提出静脉逆流问题之后,国内相继有多篇文献报道,韩丽萍等报道其发生率为0.82%[3]。以碘水作为对比剂,明显降低了检查的风险,同时获取更多的信息量,能对诊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1.逆流的病理生理 ①子宫输卵管感染性病变,如炎症、结核等,病变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增加逆流发生的机会;②感染性病变引发宫腔的粘连、缩小、输卵管梗阻,积水不通或通而不畅,加大压力以确保子宫输卵管充盈,亦增加了逆流发生概率;③造影检查时间把控,月经干净后过早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由于子宫内膜尚未完全修复,血管暴露,逆流机会较高;④子宫发育异常,宫腔较小或输卵管先天发育异常患者,易出现逆流征象;⑤各类流产术,流产时子宫内膜损伤、清宫不全、消毒不严、吸宫负压过大等多种因素,均可引发子宫内膜损伤,也常导致子宫输卵管的梗阻性病变,增加了逆流的发生机率;⑥医源性因素,器械损伤、插管过深、过快造成内膜损伤等。

    2.碘水造影的优势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中并发造影剂逆流并非少见,由于碘油逆流引发肺动脉碘油栓塞曾有报道。现临床上常使用碘水作为对比剂,以泛影葡胺较为常见,其黏稠度较小,流动较快,吸收快,能有效避免静脉逆流后发生血管栓塞,不仅能显示子宫输卵管的大体解剖和输卵管的梗阻情况及性质,而且显示子宫输卵管细微结构明显优于碘油,有利于发现较小病变,且副作用少,是一种理想的子宫输卵管造影剂[4]。许承志等[5]利用低浓度复方泛影葡胺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均获得满意效果,对比剂进入人体内30分钟后即被吸收,检查时间短,不引起异物性肉芽肿,逆流后不发生栓塞,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笔者发现,泛影葡胺碘过敏反应较高,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亦可发生过敏反应。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作为常规对比剂,仍出现轻度过敏反应者,但未发现中重度过敏反应病例。由于安全性能良好,剂量可适量加大,检查中压力可以适度增高,对于输卵管粘连者,能起到一定通液的效果,即便发生逆流,也不必担心并发症的出现。但也应注意因为逆流造成的阴道、子宫、输卵管内病原菌胞,因为逆流而引发其他组织器官蔓延。

    综上所述,用碘水作为对比剂,即便是在造影术中发生对比剂逆流现象,由于无动脉栓塞之虞,同时能获取更多的影像学信息,完成造影检查的同时,兼备一定的治疗作用,使该项检查具有了更大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郑玄中.子宫输卵管造影术中造影剂逆流分析[J].医学影像杂志,1997,1(2):2021.

    [2]刘惕生,黄彦妮,杨宁涛,等.数字减影快速子宫输卵管造影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2008,30(3):350351.

    [3]韩丽萍,李一冬,刘 芳.子宫输卵管造影致肺栓塞40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4):240241.

第3篇:分子影像学范文

【摘要】:影像物理学是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肿瘤放射治疗学和核医学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影像物理学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影像物理学在四大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影像物理学知识解决了放射医学和核医学所涉及的物理问题,为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影像物理学;声学;核磁共振;放射性核素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 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 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 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 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分子影像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现状;未来;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4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X线、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CT、数字减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装置、磁共振成像所组成的医学影像学家族已经成为临床主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医院现在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及医院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展望综述如下。

1 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型射线(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为夫人拍摄了一张手部x线照片,也是人类第一张x线影像。随后,x线被广泛的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射治疗学。x线还用于疾病的预防、康复和预后随访。在医学之外,还用于x线衍射分析和工业探伤等多种用途。因此,x线的发现对人类作了重大贡献。1971年亨氏菲尔德发明了CT,将传统的X线的直接成像转变为间接成像,从而奠定了现在影像学的基础,随后出现的MRI、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等影像学技术,以及近期出现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医学影像学在显示形态学状态之外,还能完成组织器官功能检查,并最终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显示组织、器官的化学成分和代谢变化。

2 医学影像学现状

曾经在我国长期使用用的x线透视检查的应用逐年减少, 大型医院或者发达地区的中小医院已逐步取消透视, 而代之 以x线摄影检查, 且以DR检查占主导地位。传统 X线造影检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线脊髓造影检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结合光学内镜逐步取代 X线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和胆道造影等检查;然后是 DSA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随设备的逐步普及,CT已经成为临床(尤其急诊)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具有无创伤、 无射线辐射危 害,成像参数多、获得的信息量大,软组织对比度最佳等显著优点,是最活跃的影像学研究手段,已经成为很多重要疾病的确证诊断方法。超声以其设备普及、价格低廉、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可在病床旁边实施和便于复查等优点, 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主要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技术。以早年的CT为起点,CT、MRI等设备开始提供横断层面影像。同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今天已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上述的信息“重组”(reformation)为三维的、分别显示兴趣结构的、带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内窥镜的信息模式显示的“直观信息”。举例说,一个重度创伤的病人可能会有骨折、颅脑损伤、内脏损伤、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今天,只需用CT从头到脚在数十秒钟内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症处理,而放射科医师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别显示出骨骼、颅脑、内脏、血管等结构与病变,并给急症医师提供“直观的”兴趣结构的三维的、彩色仿真的诊断信息。这样的信息已经超越了大体解剖学的可视能力,达到了即使在手术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 型化、专门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临床普及应用。虽然目前MSCT主要生产厂家的设计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导致彼此设备的差异巨大,但是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CT机的构造(包括发生器、X线球管的结构和数量、探测器种类和排数等) 将发生实质性变改, 也许球管和探测器的旋转速度更快,使MSCT的时间分辨力突破50 ms大关,使心脏得到真正的“冻结”,而探测器材质的改进能显著提高MSCT的空间分辨力。 各种介入治疗成为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医学影像学设备也在不断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及时、 准确,治疗效果更佳。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外科手术方案、 由影像导航 系统直接引导外科手术入路、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并在术中直接应用MRI对病灶切除范围进行现场评价会逐渐普及应用。在影像学网络化的基础上,医学图像处理将成为常规,而服务器软件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同时后处理,并使图像后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伴随远程影像学的普及和宽频带网络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为快捷,图像更加清楚,影像学科医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诊断报告。

分子成像是医学影像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伴随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会有多种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问世,这些新型对比剂能显示特定基因表达、 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对比增强效果更佳、诊断的特异性更强,真正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开发疗效监测对比剂(或称分子探针),以在最短时间得到治疗的反馈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除PET外, 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也能直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监测疗效,在活体早期、连续观察药物或基因治疗 的机制和效果,以利于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将得到持续改进,并开发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学新技术。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还将导致影像学科内部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物理师、数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计算机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占影像科室人员的比例越来越高,针对某种重大疾病可以组建包含内、外科和影像学医生的新型科室。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法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 贺延莉,王亚蓉,殷茜,等.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6):657-659

[2] 刘卫宾,韩冬.浅析普通X射线摄影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115-115

[3] 蒋震,沈钧康,宦坚,等.医学影像学研究生读书报告的方法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79-1181

[4] 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第5篇:分子影像学范文

【关键词】 艾滋病;肺孢子肺炎;CT 影像特征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083

肺孢子菌肺炎(PCP)又被称之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1], 起初临床认为肺孢子虫是一种原虫, 后来发现其 DNA与真菌极为类似, 目前已经把肺孢子虫归为真菌, 即肺孢子菌, 当肺部感染肺孢子菌时发病肺孢子菌肺炎。PCP 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最容易并发的感染, 可伴随整个病程, 并且常反复感染。现择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76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 进一步了解 CT 扫描的影像特征, 以便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76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 男41例, 女35例。年龄26~64岁, 平均年龄(39.49±8.15)岁。全部患者经 HIV 抗体初筛、确认试验结果均为阳性;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发现肺孢子菌, 确诊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 胸痛者10例, 进行性呼吸困难者42例, 咳嗽者57例, 咳痰者24例, 发热者56例(体温37.0~39.8℃)。化验检查显示: CD4+ T淋巴细胞计数均

1. 2 诊断标准 参考《艾滋病诊疗指南》的临床诊断标准:①支气管肺泡灌洗化验PC或者支气管镜活检、痰液检查结果均为阳性。②满足AIDS的临床诊断标准, 或是其他严重的免疫力低下。③CD4≤200/mm3。④具有胸痛、发热、呼吸困难、干咳、体重下降等症状, 并且胸部体征不典型。⑤存在明显的胸部 X 线片影像征。⑥通过经验性抗 PCP 治疗后,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⑦连续3次化验显示, 血清内乳酸脱氢酶( LDH)含量逐渐增高。具备上述诊断标准的第①项或者 ②~⑦项中的4项, 即可诊断为肺孢子菌肺炎。

1. 3 方法 选用 GE 64 排螺旋 CT 机进行扫描。扫描参数[2]:层距5.0 mm, 层厚5.0 mm。其中, 28例患者进行薄层重建检查, 35例患者进行两次以上 CT 扫描检查, 5例患者进行 CT 增强扫描。所获影像图由2名以上影像医生及临床医生共同观察会诊进行诊断, 同时对影像图进行分类分析。

2 结果

2. 1 CT表现 CT扫描显示双肺磨玻璃状、云雾样改变者59例, 占77.63%。其影像图可见为双肺弥漫密度升高, 且肺野透亮度减弱, 轻者可见云雾样, 重者可见磨玻璃状, 严重时可见肺实变, 显示支气管气像;双肺表现磨玻璃影伴有网状、条索状影者25例, 占32.89%。其影像可见为双肺弥漫密度升高, 且肺野透亮度减弱, 同时表现密度更高的索条状、网织状影;碎石路征者19例, 占25.00%。其影像图可见为斑片状或弥漫磨玻璃影, 有碎石路, 呈不规则分布, 可观察到小叶间隔增厚的线状影;合并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结节灶、局限性肺气肿、散在斑片影者8例, 占10.53%。

2. 2 治疗后 CT 影像改变 抗感染合理治疗1~2周, 病变没有显著吸收, 其中38例增大、增多, 改为抗 PCP 药物治疗, 然后反复复查;56例患者病灶减少、吸收, 20例无显著改变, 10例患者病情恶化。

3 讨论

随着艾滋病病程的进展, 患者细胞体液免疫功能与免疫功能不断下降, 经常并发其他感染。临床上通常以外周血每微升 CD4 细胞计数作为判断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抑制程度的标准, 一般与呼吸系统的某些疾病发生具有密切的关联性[3], 典型的肺孢子菌肺炎发病于CD4细胞计数200个/μl。本次试验中, 患者CD4细胞计数

全部患者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实验结果发现, 肺泡间隔增厚或者纤维化, 肺泡腔中存在较多嗜酸性泡沫样渗出物, 与影像学表现完全吻合。尽管碎石路征、网状影、磨玻璃样改变、云雾样等影像特征也可能出现于肺泡癌、肺泡蛋白沉积症、其他机型间质性肺炎等疾病[5], 但是也是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CT 扫描观察肺实质, 效果明显优于胸片, 尤其是对临床诊断疑似病例或不典型病例, CT 扫描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可显示出小的支气管充气像、肺气囊样变、小叶间隔增厚等影像特征, CT 检查必不可少。

肺孢子菌肺炎的主要特征为对称性、弥漫性分布的磨玻璃密度影、网织结节影, 临床上应该特别注意区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以及肺泡蛋白沉积征等疾病。磨玻璃密度影说明实质累及, 常见于急性期, 肺孢子菌肺炎时肺磨玻璃密度影表现为弥漫性、对称性分布, 一般发生于双侧中下肺野或者肺门周围, 在双侧肺凸面胸膜下或者肺尖形成边界清晰、弧带状低密度影[6]。

综上研究结果及结论可知,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 CT 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并且 CT 检查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艾滋病患者伴有发热、咳嗽时,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 需尽可能快的给予胸部 CT 检查, 对碎石路征、网状影、磨玻璃样改变、双肺云雾样的胸部表现及时给予肺孢子菌肺炎的确切诊断。在进行病原学确诊的同时还应该及早给予对症治疗, 以便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国云, 侯刚, 田克凰.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影像表现分析.江西医药, 2012, 47(1):75-76.

[2] 陆普选, 邓莹莹, 刘水腾, 等.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分型.放射学实践, 2012, 24(9):948-951.

[3] 孟祥, 高剑波, 赵青霞, 等.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24(5):688-691.

[4] 李盛祥, 朱章萍, 刘军, 等.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胸部影像学特征.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7(1):99-100.

[5] 陆普选, 邓莹莹, 刘水腾, 等.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分型.放射学实践, 2012, 24(9):948-949.

第6篇:分子影像学范文

摘要:影像是没有国界、勿需翻译的直观的符号,他的诉说和叙事力量是其他叙事符号如:文字等符号所没有办法比拟的,电子商务影像正是这些符号中的一种。电子商务影像语言作为众多语言中的一种,用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带给我们的可能的世界的各种形态。叙事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与生存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类的叙事符号有很多种,影像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电子商务影像;影像叙事;淘宝

1电子商务影像的现状

电子商务影像众多,但是现在,在中国,运用电子商务影像最多的应属于淘宝,从那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现在的电子商务影像良莠不齐,有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简洁画面,超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背后那透着的拍摄者对被摄产品的无尽的文化展现和自我对产品的理解;然而有些却不尽人意。淘宝的摄影者对自己拍摄的产品的解读完全的通过影像来展示给潜在的消费对象,因为电子商务是一对多的传播形式,他们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有的只是拍摄者自己对产品的自我理解,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展现给不确定的消费对象,从而通过影像语言与未知的消费对象产生共鸣。

电子商务影像语言作为众多语言中的一种,用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示世界的各种可能的形态。电子商务影像在影像的大海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当我们面对不同产品电子商务影像的时候,我们不禁对现在的影像语言感动、惊讶、甚至怀疑、或是平静如水。我们通过各类电子商务影像而认识生活、感受世界。我们创造了各种电子商务影像,同时我们也被各类电子商务影像所创造着。西方学者提出了“图像转向”之后,我国学界已经陆续展开了对影像和电子商务影像的研究,展开对视觉文化现象研究。电子商务影像如其他叙事符号一样,也是一种叙事语言,是没有国界、不用翻译的世界通俗语言,电子商务影像这个叙事符号通过蒙太奇的手法组成自己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

现在电子商务影像非常的多,更多的是反映的是简单的产品,摄影在他们手中是一个认识手段和反映产品的工具。现在的电子商务影像的现状就像侯登科先生说的纪实影像那样:“现在的照片大量的表达了这样一种意识的选择:他没有事件、没有意义指向、没有哲理,他是一种或然状态的东西。他就像撒了一把黄土,落在那儿,就这样,自自然然的飘落。”

2从淘宝看电子商务影像叙事现状

叙事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与生存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类的叙事符号有很多种,像岩画、石窟壁画等。电子商务影像也是现代叙事符号中的一种。有人说,我们的观看正在被技术化了,曾经可以直接观看的一切,现在正在被种种技术化所表征,其实这种技术化我们很难说是好是坏。这种技术化把我们是视野无限的拓宽、拓远,但是在很多时候也在“限制”我们的视域。在我们当代生活的视野范围之中,运用影像符号进行叙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为这是个缺少耐心,但又想知道很多的时代,所以这个方式正逐渐变成现代的主要表达方式。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其特征就是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的视觉性和视觉化。就如海德格尔在19世纪的时候就提出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的时代”,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

因为影像这个符号的没有国界、不要翻译,所以他的诉说和叙事力量是其他叙事符号如:文字等符号所没有办法比拟的。电子商务摄影也是这样,像现在的大量的淘宝产品,它不需要太多的文字类符号的叙说,非常直观的向人们展示了产品,运用影像向不确定的消费者完成了自己理解的叙事。

淘宝上会有很多的电子商务的影像,比如说服装就是其中的一项。在众多的服装的,我们可以随便的搜索到同类同质的商品,在众多是商品中,我们什么样的商品会更加的吸引受众呢,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哪些有用影像叙事的商品自然会好很多。现在的人买东西除了自己使用的需要,更多是心里的需要,我们在我们商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影像符号表达会让人更容易接受。

就像什么是商业摄影的定义一样,究竟什么是影像叙事到目前的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影像叙事是一种记录与传播的手段,是以影像为表意符号来进行表情达意的系统。运用影像符号来进行表情达意需要凭借现代传播的多媒体作为传播的媒介。现在也有学者将影像叙事认为是“通过图像形式记录人类文化,传播信息,成为视觉人类学安身立命的基点”,是用人类学的观点将影像叙事总结为一种记录与传播的手段。现代的传播媒介使得电子商务影像产生了一些影像的增值效应,但是影像的增殖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构成信息的有效性,反而消磨了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例如很多商品拍摄出来的影像,还有很多质疑存在;这些正是在当代技术背景中的真实性问题而引致的对商业信任的危机。

影像叙事和电子商务影像在很多方面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文化领域、艺术领域、商业领域等方面。影像逐渐的涉及到哲学领域、社会学领域、传播学领域等诸多领域。现在的电子商务影像和一些其他影像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焦点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电子商务影像与影像叙事予以极大的关注,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伊格尔顿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这在现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从电子商务影像理解叙事影像的特殊性

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直线方式来界定和描述什么是电子商务影像,什么是影像叙事。影像的概念和电子商务影像叙事的类别都显示出交叉的态势,再运用传统的艺术分类的方法来认识和界定现在的影像和电子商务影像叙事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两者现在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互为表里。

作为我们的研究范围,我们应当关注当代叙事符号对视觉性是怎样依赖的,影像叙事对电子商务影像的思维的形成所带来的那些影响。对于种种形态纠合的具体影像的表现方式我们不能刻意的将其进行强行的区分。如果一定要进行区分的话,可以从它们所借助的传播媒介的不同来进行区分,比如是平面影像的还是三维的影像。

4结语

影像叙事借助影像的语言,与政治和娱乐等方面进行结合,不断的满足了受众对视觉的要求,因此,影像叙事借助影像这个语言逐渐的主导了现代社会的叙事领域。影像叙事借助影像符号作为叙述的语言,这对传统的运用文字符号作为叙述语言来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借着大众传播的东风,小可以覆盖到一本杂志的封面,大可以触及一场战争。现在的传播在各个环节都在进行影像化,在传播的视觉效果上也是不断的追求精益求精。这些是影像叙事的主要特点,正是基于此,影像叙事的电子商务影像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铮.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J].社会观察,2004(10):36.

[2] 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M].(《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21.

[3] 邓启耀.视觉表达与图像叙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4]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第7篇:分子影像学范文

关键词:水;光学特性;水下成像

水下光学成像技术是当前探索水下奥秘的基本方法之一,在生物学、地质学、港口工程等多个领域内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水本身的性质,其作为介质时的光学性质与空气有所不同,光线在水下传播时水体对光线的吸收和后向散射会造成很大的图像噪声,降低图像质量,加之传输距离有限,一般的成像系统在水中使用时像差会发生变化,色差和畸变明显增大,成像质量差,图像清晰度低,因此有必要对水的光学特性及其对水下光学成像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为适用于水下环境的特殊成像系统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

一、水的光学特性

光在水介质和空气介质中的传输有着较大的差异,介质的密度对光的吸收和散射有着很大的影响,空气的密度小因而对光的吸收和散射也相对较小,水的密度为空气的800多倍,对可见光有着严重的吸收和散射作用。水对光波的散射和吸收可造成光在水中的衰减,即使是在最纯净的水中,水对光也有着严重的衰减,且是按指数规律迅速衰减,水介质对光的衰减特性通常是使用衰减长度表示。

(一)水对光的选择吸收特性

水对光的吸收在不同的光谱区域是不同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水对光谱中的紫外和红外部分表现出强烈的吸收,在可见光谱区段,吸收最大的分别是红色、黄色和淡绿光谱区域。纯净水和清的大洋水在光谱的蓝-绿区域透射比量大,其中波长为462-475nm的蓝光衰减最少。但在这个蓝-绿窗口,水的吸收也足以使光的强度每米衰减约百分之四。其它颜色的光被吸收得更多,几米之外几乎完全消失了。

(二)水对光的散射特性

如果水下仅存在对光能量的吸收,可以通过加大照明光源功率来提高水下成像距离,但水对光的散射现象随着照明的增强更趋严重,使水下成像更为困难。水中光散射是指光在水中传播时,受到介质微粒的作用,偏离原来直线传播的方向。水中散射有两种,即纯水本身产生的散射和由悬浮粒子所引起的散射。散射方式主要有前向散射和后向散射。比入射光波长小很多的无吸收粒子的散射遵从瑞利定律,散射粒子的大小接近于入射光的波长时,存在着一个比较复杂的共振状态,称为米氏散射。

二、水的光学特性对水下光学成像质量的影响

(一)水中光衰减对光学成像的影响

光在水中的衰减是在吸收和散射这两个不相关的物理过程作用下发生的,光子消失的过程称为吸收,被吸收的光子转化为热能从光束中被吸收,光子前进方向发生变化称为散射,除散射粒子外,水折射率的微小变化也可能引起光的散射,被散射的光子不同于被吸收的光子,其并未消失且有可能再次叠加入光束中,通常水对光的散射引起的光衰减多于水对光的吸收引起的光衰减,在清澈透明的水中,水中光衰减有60%是由散射引起,40%为吸收引起,而在浑浊的水中,由于悬浮粒子的增加,水对光散射增强,由散射引起的光衰减还会增加。

(二)水中光的吸收特性对光学成像的影响

水分子是极化分子,在紫外和红外谱带上有着强烈的由电子激发的紫外共振和由分子激发的红外共振,因此对此区域吸收强烈,尤其是对红外的吸收十分强烈。水对光吸收宽带效应使得光在水中传播时虽然不存在光在空气传播中存在的“窗口”,但在蓝绿区域水对光的吸收达到最小值,习惯上将此区域认为是光在水中传播时的“窗口”。

光束在水中传播时,水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使得白光照射下,随着拍摄物体所处深度的增加其颜色也会发生变化,通常在水下1-2m内近距离拍摄时,物体的颜色基本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来,而超过2m后被拍摄物体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一般在水下6m时红色就会基本消失,在水下20m时黄色会消失,同时红色会变成黑色,在30m时物体基本完全变成蓝色或者蓝绿色。

(三)水中光的散射特性对光学成像的影响

水对光的散射可对成像距离增加困难,使图像对比度下降,随着成像距离的增大,水下成像的画面反差随之降低,细节画面也会随距离增加而更模糊。

水对光的散射系数与散射粒子的大小相关,水中散射粒子的大小分布是不一致的,水分子、可溶性物质、悬浮的无机颗粒、微生物等可对光产生散射作用的粒子大小从零点几纳米到几毫米不等,对于水分子来说,其对光的散射遵循瑞利散射规律,即是散射光强B与入射波长λ的四次方成反比。

在波长为480nm时,水分子引起的瑞利散射衰减系数约为0.004m-1,而纯净的蒸馏水光束的有效衰竭系数约为0.037m-1,可知水分子的瑞利散射衰减只是水中光衰减中的一小部分。

水中对光束可产生散射作用的散射粒子直径与入射光波长接近时,散射粒子对光的散射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共振状态,此时散射光强与波长几乎没有关系,而遵循米氏散射定律,其衰减系数SM以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R表示散射粒子半径,N为每立方米水体中的离子数,Ks为实际散射截面与几何截面的比值,当散射粒子的尺度远大于波长时,近似考虑为散射截面与几何截面相等,即Ks取1。

(四)水中照明对光学成像的影响

水中照明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自然光源在水中传播时,随着深度增加更为分散直至趋于只与天顶角相关的渐进分布,在浅层水摄影中,若天气为晴朗的白天,则自然光所提供的照明已足够进行水下拍摄,而在深层水拍摄或夜晚摄影时,水下的光照度很低,水下使用成像系统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照明系统,因此有必要将水下照明对光学成像的影响进行考虑。

三、结语

水对光波有着吸收和散射作用,可造成光在水中的衰减,水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可使水下拍摄物体的颜色随着其所处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水对光的散射可降低像的衬度,使成像系统不能接受到有用的信息。在设计成像系统时应充分认识得到水的光学特性对水下光学成像的影响,提高系统设计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水下成像系统整体性能。

参考文献:

[1]邵建岗.基于非均匀光场的水下图像去噪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第8篇:分子影像学范文

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照射下,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一个倒立的人影。对此,墨家解释说,“光之煦(照)人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即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进行的,人的头部遮住上面来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下面来的光,成影在上边,就形成了倒立的影。这是墨家所作的著名实验之一,既明确地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又科学地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现象。

《墨经》对运动着的物体的影子动与不动的关系作了辩证的说明。它指出:“景(影)不徙,说在改为”,“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其意为在某一特定的瞬间,运动物体的影子是不动的,影子看起来在移动,只是旧影不断消失,新影不断产生的结果。《墨经》还解释了本影与半影现象。指出一个物体有两个影子,是由于它受到双重光源的照射。当两个光源照射一物时,就有两个半影夹持着一个本影,一个光源照射物体,只有一个影子。光被遮挡之处就生成影子,此即所谓“景二,说在重”,“二

光,夹,一光,一。光者(堵),景也。”

我国有十分古老与发达的铜镜制造技术。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有铜镜四面,证明我国至迟在殷商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已经发明了这种技术。出土的商周以后的铜镜数量很多,其中大多是平面镜,有些则是微凸面镜,凸面镜可以在镜面较小的情况下,收到照出整个人面的效果,所以凸面镜的出现是人们对其光学性质有所认识的结果。凹面镜大多是用于取火的阳燧。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实验,阐明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不同情况,是墨家的研究课题之一。

关于平面镜成像,《墨经》指出:“临鉴而立,景倒”,“正鉴,景寡。……鉴、景,当俱就;去亦当俱,俱用背”。意即若人站在平面镜之上,其像是倒立着的。平面镜所成的像只有一种,当人走向镜面,像随之;离开镜子,像亦随之。

《墨经》正确地指出,“鉴团(即凸面镜),景一”。“景过正,估矢召(形容短)” ,就是说对凸面镜而言,物体不管在什么位置上,像仅有一种,而且总是在镜面的另一侧,并总比原物体小。这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情况是一致的。

第9篇:分子影像学范文

关键词:多糖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中图分类号】O6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63-02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继X射线、CT之后又一医学影像领域的重要诊断技术,由于具有分辨率高、成像参数多、可任意层面断层和对人体无电离辐射损伤等优点,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新兴学科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为了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40%左右的MRI诊断需要使用造影剂。顺磁性金属离子(通常为Gd3+、Mn2+和Fe3+)具有较大磁矩和长的电子弛豫时间,其配合物成为MRI造影剂的主要研究对象。

糖类作为生物大分子之一,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多数以多糖为载体的药物作用位点是细胞表面,因此这类药物对整个细胞进而对整个机体的干扰要比直接进入细胞膜、细胞质内药物小得多,且在生物体不同细胞存在着特定的多糖受体,特定多糖通过受体可靶向定位到机体定部位,进而对该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开发以多糖为载体的MRI造影剂成为人们研究造影剂的一个重要方向。

1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原理

氢核的MRI信号是多种组织的MRI信号源,MRI造影剂不产生信号,它的作用在于改变组织内部氢核系统的弛豫时间,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MRI信号强度与物理和化学参数相关,如质子密度ρ、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T1、T2参数控制了成象的对比强度。在软组织中氢质子密度变化很小,因此在诊断中使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造影剂的功能依赖于它在组织中的浓度及在组织中质子密度及运动情况。

MRI造影剂为顺磁性或超顺磁性物质,能同氢核发生磁性的相互作用。它们进入人体后,将引起纵向弛豫速率(1/T1)和横向弛豫速率(1/T2)的改变。在顺磁物质存在下,其抗磁和顺磁贡献具有加和性,即:

葡聚糖与DTPA的连接物,并进行了理化性质、毒性和药物动力学研究。Ranney[4]改进了这类造影剂的制备方法,使之对肿瘤部位有更好的选择性。他们用专利制剂Gd-DTPA-dextran-70与Gd-DTPA作了对比,Gd-DTPA-dextran-70能持续对肿瘤增强显影2.5h以上,而Gd-DTPA于1h后完全消失。Brasch等[5]发明了以葡聚糖等聚合物为骨架,上接大量侧臂,臂端至少有一顺磁性金属配合单元的造影剂。侧臂不仅增大了分子量,而且使试剂的某些性质也得到了改善,这类造影剂可用于血池造影。

肖研等选择并合成了以阿拉伯半乳糖(AG),西洋参多糖(PQPS)和树舌多糖(GAPS)等天然多糖及葡聚糖(CMD)修饰物为载体的MRI像造影剂,研究了它们的各种性质[6~9]。它们的分子量在7~54kDa,每个多糖分子结合6~40个Gd,有较高的弛豫效率7.6~9.2L/(mmol·s),约为Gd-DTPA的2~2.5倍。大鼠实验表明,此类造影剂能在短时间内对肝脏产生明显信号,并且信号在较长时间内无明显减弱趋势,对肝脏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其中AG为载体的造影剂对肝脏的成像效果最佳,这可能是AG上的半乳糖残基与肝脏表面的去唾液酸糖酐蛋白受体的专一性识别有关。该课题组同时也研究了不同分子量造影剂对成像效果的影响,选择分子量分别为500,200和100kDa的沙枣多糖,成像实验表明,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对肝脏的成像效果呈现出升高趋势。多糖的分子量大小影响其在肝脏的分布,分子量越大,越易于在肝脏中积累。以天然多糖为载体的化合物有望成为有前景的肝脏选择性造影剂。

糖作为体内的信息分子,在许多识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细胞表面存在许多糖的受体可以和糖发生相互作用,例如存在于肝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asialoglycoprotein)受体可以与半乳糖残基相互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卓仁禧等[10]将D-半乳糖引入DTPA中,Moats等[11]将半乳糖引入DOTA中制造肝靶向造影剂,Josephson等则用阿拉伯半乳聚糖包埋氧化铁纳米微粒制得超顺磁性氧化铁造影剂,成像实验表明这些造影剂对肝脏都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由于大分子在体内排泄较慢限制了在临床中的应用。人们开始研究在体内可降解的大分子造影剂,如将二硫键,聚乳酸等可生物降解物质,引入大分子含Gd配合物中,此类造影剂以大分子的形式进入体内,在脉管系统和肿瘤组织处具有很好的造影效果之后,在体内可较快、较容易地分解为小分子,从而快速排除体外。肖研等将葡聚糖和Gd-DTPA通过含二硫键的胱胺相连,利用哺乳动物体内含有能与二硫键作用的自由硫醇的特点,在磁共振成像检查后,在硫醇作用下断开二硫键,释放出可由肾脏迅速排除的小分子Gd-DTPA配合物,但在实验过程中显示出了较大的毒性,原因可能为本身的高电荷产生较高的渗透压,导致了其较高的毒性,能否作为血池造影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MRI造影剂的研究飞速发展。多糖作为一种天然产物,资源丰富,因各地气象差异悬殊,种类繁多,且性质各异,天然糖类化合物作为载体的药物作用位点是细胞表面,因此这类药物对整个细胞进而对整个机体的干扰要比直接进入细胞膜、细胞质内药物小得多,且在生物体不同细胞存在着特定的化合物受体,特定天然化合物通过受体可靶向定位到机体定部位,进而对该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这种靶向性不仅能进一步减小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能降低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多糖为载体的MRI造影剂由于其各方面良好的性质,有望通过系统的生物体内分布,药代动力学实验,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从实验阶段走向临床应用,开拓更为有效的靶向体系和解决传送大量造影剂到靶物的途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解决给药途径,减小给药量,降低毒性和制备成本等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具有靶向性,弛豫效率高,使用性安全的以多糖为载体的MRI造影剂必将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热点和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Rinck P. 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 4thed. Blackwell, 2001

[2]Meyer D,Schaefer M,Chamon C,Beaute B.Invest.Radiol.,1994,29(Suppl2): S90~S92

[3]Braybrook J H, Hall L D.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parmagnetic particulates as contrast agents for MRI[J] .Carbohyd Res, 1989, 187:C6

[4]Ranney D F. Physically and chemically stabilized polyatomic clusters for MRIand spectral enhancement[P]. WO:9217214 (CA18:3150), 1992

[5]Brasch R C, Mann J S, Nitecki D E. Macromolecular contrast media for MRI[P]. WO 9427498, 1994 (CA122 :155305)

[6]SUN Guo-Ying,FENG Jiang-Hua,JING Feng-Ying,PEI Feng-Kui(孙国英,冯江华,景凤英,裴奉奎).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23(10):1837~1841

[7]Sun G Y,Feng J H,Jing F Y,Pei F K,Liu M L.J.Magn.Magn.Mater,2003,265(2): 123 ~ 129

[8]Li W S,Li Z F,Jing F Y,Deng Y F,Wei L,Liao P Q,Yang X G,Li X J,Pei F K,Wang X X,Lei H.Carbohydr.Res.,2008,343(4): 685~694

[9]LI Wei-Sheng,JING Feng-Ying,LI Xiao-Jing,PEI Feng-Kui,WANG Xu-Xia,LEI Hao(李伟生,景凤英,李晓晶,裴奉奎,王旭霞,雷皓).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Na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Conference.(第十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8,10:13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