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干部人事档案价值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干部人事档案价值

摘要: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出发,分析了干部人事档案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从历史凭证、社会依据和情感依托等方面论述了干部人事档案的价值。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干部人事档案;档案利用;档案价值

档案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1]。作为一种关系,档案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结合,主体需要是前提条件,客体属性是客观基础,当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求时便形成价值关系。档案价值关系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档案的作用,但又区别于档案作用。价值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体现总体上、一般意义上的有益性、有用性,具体积极作用;作用则比较具体,通常从具体的、个别的意义上表述,是价值的体现和扩展,包括正、负两个方面。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对档案价值和作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历史学家把档案当作史料,作为编纂史籍的参考依据;收藏家把档案当作古物进行收藏;行政家则把档案当作治事的工具。对于不同主体,干部人事档案也具有不同的价值。笔者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际出发,分析干部人事档案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论述干部人事档案的档案价值。

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化解“待遇差”的矛盾、破除养老“双轨制”,并实现人才合理流动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统筹互济的企业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实现了由“企业保险”到“社会保险”的转化。相对于企业养老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2],多年探索的改革重点是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养老保障改革的进程相对滞缓,总体上仍维持单位退休制度模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人员和事业人员养老“双轨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退休制度模式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一些地区和单位不堪重负;退休费的计算办法难以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相互转移接续困难,制约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退休费(养老金)待遇确定和调整难以统筹协调,同类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大,产生不平衡。继续深入人事制度改革,将由单位保障的退休制度转变为风险共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企事业养老“并轨”迫在眉睫。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部分地区和行业的事业单位开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盐城工学院就是试点单位之一。在试点改革过程中,参保对象和单位按比例逐月缴纳养老保险,人才流动时社保关系可以转入转出,但是退休仍沿用单位退休制度,退休待遇也采用原退休金计算办法,本质上参保和不参保不影响退休待遇。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化发放工作被提上了日程,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不再由退休单位核发,而改由当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核发。发放模式的改变引起人们对试点工作的关注并展开深入讨论,讨论重点集中在两方面:①如果是否参保不影响退休待遇标准的核算,那么参保的意义何在?参保个人缴费部分在退休后如何享受?②改单位发放为社会化发放是否意味着和单位脱离关系?退休老同志如何在社会化发放中找到归属感?讨论的结果是部分试点单位自行退出试点改革,试点失败。究其原因是缺乏统一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规范。2015年,国家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2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干部人事档案的利用

档案利用是指档案利用者通过档案利用工作系统,查阅、借阅、复制和摘录档案信息,满足其利用需求的行为过程,是档案信息资源潜在的利用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档案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衡量档案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志,对整个档案管理工作起着监督和推动的作用。干部人事档案是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在党的组织建设、干部人事管理、人才服务等工作中形成的,反映干部个人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思想认识、学习工作经历、专业素养、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以及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的历史记录材料[3]。干部人事档案作为个人信息的储存库,对其的查询利用贯穿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如参保登记、人员核定、退休待遇核定等等。①确定参保对象。近年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单位用人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人员性质纷繁复杂,有事业编制人员、人事人员、雇员制人员等等,有些经过改制的单位甚至还有企业性质人员。如何确定这些人员的身份,查阅干部人事档案是最权威的做法。②确定一次性补贴发放对象。干部人事档案中记载的关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材料、独生子女证明材料等,为确定退休人员一次性补贴发放对象提供直接而有效的证明。③为退休待遇核定提供依据。退休待遇核算办法中涉及的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习工作经历、法定退休时间、缴纳社会保险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查阅人事档案予以确定。但是,在档案利用过程中暴露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许多问题。

2.1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衡量管理水平和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档案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开发,以档案信息的开发应用引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从管档案实体提升到管档案信息数据,从手工操作发展为信息化智能化操作,从档案资源分散利用逐步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将“死”内容变成“活”信息。而事实上,我国现有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虽然国家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已经推广使用了专门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将干部人事信息录入到了系统中,但是受安全性等因素影响,这个系统相对独立,和其他干部信息系统之间不能直接做到信息共享。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录入中,且必须人工查找和复印大量的纸质档案材料作为佐证,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2.2档案材料不完整或遗失

由于档案管理部门对干部人事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档案材料存在不完整或者遗失现象。一种情况是知青下放材料缺失。知青下放是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号召,自愿下放到农村或兵团务农或开发保卫祖国边疆,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复杂的历史情况使得许多知青从下放到回城这段时间的原始档案材料为空白,仅能从自己的履历或者小结中获得只言片语,显然不能用来作为工作经历的权威佐证。另一种情况是引进人才档案缺失。21世纪初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和用人形式的多样化,一些高层次人才在流动过程中以重新建档的方式引进,原始档案被保留在原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流动过程中档案遗失现象也屡见不鲜,造成档案分散或不完整。

2.3档案信息记载前后不一致

由于个人对档案工作的轻视和不理解,在信息采集或填报时不规范,甚至随意,造成档案信息的记载前后不一致。以出生时间为例。档案中记载出生时间的最早材料有入团志愿书、学生登记表、入伍登记表、招工登记表等。个人在填写这些原始材料时或者因为年龄小、不知道档案的重要性而随意填写,或者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想当然的填写,结果造成档案记载的出生年月不准确,有的甚至与实际相差一到两年,等意识到问题想“拨乱反正”时,原始档案材料已经形成。更有甚者,档案中记载的出生年月是通过刻意修改而来的,这就涉及档案造假了。总之,干部人事档案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改革的进程。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了干部人事档案的价值,才能推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

3干部人事档案价值及价值体现

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和划分,档案价值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档案价值形态。研究档案的价值形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档案价值、完善档案价值理论体系及科学地鉴定档案的价值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档案价值实现领域和效果的不同,可分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根据档案价值实现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根据档案价值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对于形成者的价值和对于社会的价值。干部人事档案作为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不仅仅承担着历史的凭证及情报价值,更是历史发展过程的见证者以及漂泊心灵的精神寄托物,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1、3]。

3.1凭证价值

凭证价值是干部人事档案最根本的价值。人事档案收存社会主体的履历、自传、鉴定、政治历史、入党入团、奖励、处分、任免、工资等方面的有关文件材料,它记录了社会主体个人成长、思想发展的历史,展现了社会主体的家庭情况、专业情况、个人自然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社会主体的个人信息库,概括地反映社会主体的全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提供个人学习工作各个阶段的证明材料。以知青下放材料的归档为例。上山下乡人员登记表、知识青年政治审查表等原始材料,记载着知识青年们从下放到农村、在农村劳动和返城期间的所有历史信息,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凭证价值。而由于那个年代档案管理的不严谨和不规范,很多下放知青的个人档案中缺少上述证明材料,造成工作经历证明材料不完整,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补全材料。如到下放所在地的综合档案馆查询相关原始材料,或者到下放所在地开具权威证明,还可以通过派出所查询当年的户籍迁入迁出手续用于旁证。而针对21世纪初国家人才引进政策调整而造成的档案缺失情况,要根据具体缺失情况进行处理。如对于重新建档人员的补全档案办法,可以通过原始档案管理所在地找回原始档案,也可以到原学习、工作过的单位开具相关证明,完善现有档案。

3.2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干部人事档案最直接的反映。①为历史学家提供研究依据。档案作为一种社会记忆,必须是完整的、连续的,不能是残缺的、间断的,而且还必须是相互印证、相互支持的。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所有人的活动构成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干部人事档案贯穿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进程,通过干部人事档案,可以看出过去发生过的事,也可以对未来活动产生指导作用。以某教师的实际经历为例,他于1969年13岁时随父母举家下放,1975年在农村读完高中后留在农村务农,1976年返城后在水利工程队工作,1978年参加高考,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高校工作至退休。纵观这位教师的学习、工作经历,就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发展史,对研究那段历史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②为养老保险待遇核算提供直接依据。学龄和工龄一直是影响工资待遇的重要因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施后,工龄等同于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两部分。2014年10月以后的实际缴纳养老保险时间为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为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作时间,可以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发养老保险金。不同历史时期,视同缴费年限的计算办法是不一样的。例如,原国家职工于1970年~1978年之间考上大中专院校读书,学习期间可计算为工龄,即可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而1979年以后考上大学的一律计算为学龄,不能作为视同缴费年限。③为选人用人提供依据。干部人事档案一直是干部任免、人才引进的重要考察依据。《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新增了档案审核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干部人事档案在选人用人上的作用,明确了“凡提必审”“凡进必审”“凡转必审”的要求。

3.3情感价值

干部人事档案还承载着社会主体对社会的情感寄托。一份被认可的干部人事档案,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体的认可;而一份缺失的干部人事档案,将历史归于无形,同时也使社会主体的历史情感缺失。党团材料中的入团申请书、入党申请书等都真实地记录着入团、入党时的心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四重四亮”活动中,当党员同志们重读多年前自己亲手撰写的入党申请书时,心潮澎湃,通过文字回忆当年入党的过程,感慨万千。这种情感价值是普通文书档案刻板、冷硬的记载无法替代的。对于出生年月记载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原则上“按最先最早原则认定”,对于“能查找到形成时间更早的原始户籍档案材料的,在不重复得利的前提下,按照户籍档案材料记载认定”。这种一刀切的办法,简单易行,给档案审核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但是没有充分考虑造成这种现象的实际原因,不能还原历史事实。

4结束语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凭据,是事实、知识和经验的记录,无论是对社会个体,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我们只有在改革中不断探索,认清干部人事档案的价值、不断提高对干部人事档案的价值认知,才能还历史以真实,还情感以寄托。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褚福灵.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历程和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16,(7):18~21.

[3]周林兴,吕维.价值与认知:档案存毁之间的博弈[J].档案学通讯,2016,(5):29~33.

作者:钱德凤 单位:盐城工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