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语文教师“壮腰”能力探析

初中语文教师“壮腰”能力探析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为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初中语文教学处在中小学教育的中间地带,起到“腰身”的连接、支撑作用,是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为此,教师必须改变旧有教育思维模式和课堂教学弊端,在核心素养观照下,从理念、思维和文化涵养三个方面提升自己,有效发挥初中语文教学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担起“壮腰”的重任。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壮腰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教育理念

价值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内涵的确定必定带来教育价值理念的变化与更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位意识,以科学的、宏观的教育理念引领自己的语文教学。

(一)在学科教学中秉承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各个阶段的特点,也有着贯之始终的连续性。学生某一阶段的状态,不单单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而是过往经验的积累,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进行探索与思考,要回顾学生的过去,展望学生的未来。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内容,培养了哪些能力;初中阶段的知识点在小学阶段有没有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初中阶段该怎样与之衔接,对其进行深化。然后要明确,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达到哪些目标,为此初中阶段要向高中阶段输送怎样的学生。之后,要熟知新版课标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规定与要求,思考相同知识体系在不同学段的要求,紧密结合这些规定和要求,确定初中阶段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基本理念提出。正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不可切分一个整体,“立德树人”的理念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过程中进行身份认同、增强民族文化意识的过程;“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断自我对话,思考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进行价值建构的过程;“审美鉴赏与创造”就是学生提升鉴别善恶美丑、判断是非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提升审美品味的过程;“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学生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体会革命历史文化、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是学生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的过程。而“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产生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个自尊、自强、自立、心怀仁义的学生自然在语文学习上不会荒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学习材料特点、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等,自然发挥学科“立德树人”功能,不是为“立德”而“立德”,而是应该将语文教学和“立德树人”有机融合,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思考力

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思考力是不够的。很多教师教学离不开教参,课堂流程显得顺畅的却缺乏灵动性,这在问题设置、作业布置等方面都有表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的个体性和课堂的多变性,对语文教师个体能力的发挥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思考力。首先,要思考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调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乃至在陌生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其价值就是在不确定中实现学生的真实成长。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积极思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做不到这些,语文教学就有可能陷入“越认真,越失败”“越努力,越有害”的泥淖。今天的教师大多是从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缺少尊重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缺少积极的主体体验和思维习惯,但现在却要去打造出这样一个尊重学生主体、培养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真实的课堂。这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其次,要对各种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辨析。教育理论和今天的教师之间是有着时空间隔的。当前教师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大多从欧美传入,或是由欧美经苏联、日本传入,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针对其相关的教育乃至社会问题产生的理论解释。在历史发展和地域传播的过程中,有些理论因为各种各样原因经历了选择甚至是阉割,而脱离了最初本义。[3]因此不能断章取义,拿过来就用,而是要有思考,有探究,有选择。要有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运用教育理论对课堂现象与问题进行揭示与剖析的能力。目前教师学习的机会很多,很容易接触到名师学说和实践课堂,他们的学说和实践可以具有一个普遍的指导和启发意义,但在针对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时却不是万金良药。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是具有独特性和现实性的,需要教师将所见所学和课堂学情、教学风格、地域特点等融合起来进行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不断提升,从而形成“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理论修正—教学实践”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文化解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是一种习惯和能力,难以一蹴而就,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培养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必须得到发挥。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在“内容理解”的状态,字词掌握、段落划分、语句分析、主题概括的教学过程还是一种教学常态。推动课堂进程的主要是师生之间的问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呈现出随意化、片段化,问题之间逻辑联系不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是怎样答出“正确”的答案,多感性理解,少理性辨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谈不上提升。这对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究其原因,应试的压力是有的,但是也和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不够是分不开的。而这其中,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要熟悉教材,构建初中语文知识体系,要将教材知识内化,形成整体知识结构,建立前后知识链接,做到课堂教学有系统、有计划、有预设,能够游刃有余地应答课堂生成性问题,并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能力的再提升。

(二)要深入理解新教材人文主题

部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将知识、技能、方法语文三大要素融入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人文主题中去,以人文主题组建单元学习。初中语文教师要对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有一个很好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对孔孟之道、老庄思想等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有深度解读的能力;对中外优秀作家作品能够进行比较立体的认知与讲解;能将中华传统价值与现代精神视角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徜徉发展变化又一脉相承的文化河流;提高哲学思辨能力,对人生与社会有深刻的省察与洞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心无力——话说来说去、活动搞来搞去,却一直在表面层次流连,触不到点子上,让深厚的人文精神与内涵流于简单、空泛的词句概括。

(三)要丰富学科基础知识的文化储备和涵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说明语文教学绝不单单是语文知识要素的传授,而是涵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综合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拓宽文化视野,丰实自己的知识文化涵养,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内涵,扩大知识外延,提高审美能力,对优秀艺术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丰富个人知识结构,提升文化解读的能力,成为能够引领学生走进广阔语文天地的引路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改革和中高考精神,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提升思想站位高度,注重实践反思,在理念、思维和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升自己,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有效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意识更要有能力承担起“壮腰”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关于福建省2017年初中“壮腰”工程省级培训班学员参训的通知[Z].闽教院〔2017〕215号,2017-10-23.

[2]关于福建省2018年初中“壮腰”工程省级培训班学员参训的通知[Z].闽教院〔2018〕66号,2018-03-30.

[3]孙元涛.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再认识——兼论文化传译中的意义变迁[J].全球教育展望,2009(2):32-36.

作者:刘波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