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瑶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瑶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瑶语文)本科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是我校培养本科人才的一个新的挑战。广西民族大学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调适,在教学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课外实践等方面,都做出了科学的规划与设定,更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发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上不断创新改革是培养瑶语专业人才的一条可行性道路,也是应对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的最好途径。

关键词:瑶语本科人才培养;教学设置;教学方法;课外实践;教学成果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瑶语文)本科专业”(以下简称“瑶语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具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语言文字的管理、宣传、翻译、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为社会和时代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是一个全新的、重要的命题。本项目希望通过对瑶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经验和借鉴。目前广西民族大学是全世界唯一一所设立瑶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大学,故而相关领域的探讨还很少,但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少英、李静、刘劲荣等教师都曾经有过深入的思考,他们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订单式培养走出双语人才的新路子》等论文中,都指出了实践以及注重于服务民族地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这些结论为本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1全面科学的教学设置

瑶语班本科教育以培育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行为围绕学生展开,注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故而在教学设置方面,学院就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方面均有针对性地做出了调适,最大限度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最优培养方案[1]。

1.1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文学院坚持语言与文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突出“瑶汉双语双文兼通”的特点。目标明确指出,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注重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是瑶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调查研究、演讲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同时应注重思政教育,可从瑶族语言文化的角度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学与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自觉地加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时代使命感,树立年青一代学子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团结的观念以及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与人民的远大志向。

1.2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各科任教师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力图打造精品课程。学院依据专业特色开设了《现代瑶语》《瑶语文选阅读与翻译》《瑶语方言概论》《苗瑶语族语言概况》《瑶族古籍与文字》《瑶族民间文学》《瑶族民间风俗》《广西民族文人文学》《瑶族历史与文化》等有关瑶族语言文化的专业课程,在系统介绍瑶族语言文化知识理论的同时,注意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当中精益求精、不断打磨,争取把《现代瑶语》等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在专注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传承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设置“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及文化的魅力”“中国少数民族间文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传统美德”“瑶族文学与瑶族历史文化的关系”“瑶族文学与民族发展”等教学主题,打开学生视野,让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及文化有了更多了解,感受中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强大的文化影响力,重新建立了对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印象,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在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传承真善美的美德方面做出的贡献,从而建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确立为强国而读书的信念,并激发了更加强烈的民族感情及爱国热情,且对自身有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1.3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能力,经过学校领导及学院领导的多方努力,学院在金秀瑶族自治县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瑶语教育实践基地,为瑶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田野调查的平台。学院将田野调查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按期组织学生深入瑶山进行田野实训,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语言及文化等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并指导学生参与瑶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同时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瑶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为瑶族文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2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时代对人才有了更多的要求,而传统的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21世纪的大学课堂,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思考、求证、实践。可以说,新世纪、新时代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3]。任课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PPT、音频、视频等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思维导图训练等活动,并鼓励学生自制课件、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自导自演,在此过程中采用远程答疑模式随时与学生互动,多角度、多维度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2.1讲授部分结合

PPT、音频、视频等手段进行讲解课堂上单由任课教师纯粹的口头讲解,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图像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并播放相关音频、视频,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印象,则减少了学生对“理论”的畏惧,帮助学生针对抽象的概念、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感受[4]。

2.2采用云班课

APP辅助教学利用新的科技产品和手段促进教学效果是新时代的大学教师必须拥有的技能。文学院引入了云班课APP教学辅助软件,大大丰富了教师们的教学手段。云班课有几大功能,即资源功能:教师将资料上传云班课,让学生可以分享视频、PPT、文本资料、课外阅读电子书等材料,以便学生能够自学;活动功能:可以开展线上的投票问卷、答疑讨论、头脑风暴、测试、小组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监督功能:可以实行课堂点名签到、提供学生的课堂表现大数据让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督促、提醒和帮助学生。云班课APP的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内容,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连接,形成深度融合。

2.3增加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活动,能激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并且能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例如组织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组讨论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画思维导图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一些经典的神话、故事、传说,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加深对于瑶族民间文学和文化风俗的理解。这些课堂活动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感、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

3.1田野实训

实践是检验学习的最好途径。为贯彻学以致用的目标,几年来学院组织学生至防城、贺州、金秀、大化等瑶族村寨进行语言及文化考察。将安排学生到瑶族老乡家里居住,与瑶族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跟当地人用瑶语交流,在日常生活当中,将课堂学到的语言文化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在实践当中增强对瑶语的掌握和对瑶族文化的了解[5]。几年来的田野实训,累计参与人次多达140人。在田野实训的过程中,瑶语班学生利用访谈、录音、录像等手段,对瑶族的语言、历史、文化、人口、经济、住房、婚姻情况等进行了深入考察,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收集的歌谣、故事、师公唱本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高达几百G存量。田野调查的经历不但训练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对于本专业的热情,加深了对本专业的理解以及保护与传承瑶族文化的使命感。不少瑶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均与瑶族的语言文化相关,显然通过田野实训,学生们受到的触动极大,也愿意在这个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钻研。

3.2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2019年6月我校已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民宗局挂牌建立“广西民族大学教育实践基地”,首期的田野实训得到了基地领导的大力支持,使实训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并达成了长期合作的共识。在田野实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瑶族村寨的基层干部都非常重视我们的工作,态度非常热情真诚,给予了师生们巨大的帮助,提供了许多便利以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接触过程中,也逐渐加深了双方的感情。

3.3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校园活动当中

文学院每年举办的“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是一项已经非常成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教学活动,核心内容是组织学生将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研究并且撰写剧本,再由学生演出。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加深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6]。瑶语专业自成立以后,学生每年都积极踊跃地参加“读研写演”活动,演绎的剧目十分具有专业特色,多是瑶族历史上有名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学生们将这些瑶族民间故事传说搬上舞台,如15、16、17级都演绎过“盘王的传说”,接下来要把更多的瑶族故事呈献给全校师生,如伏羲兄妹、漂洋过海、熊人婆、吉冬诺等。每次活动几乎是全班学生参与,可以说是一项年度盛事。另外,每年文学院民语系都会开展的“专业朗诵比赛”,在比赛上,各少数民族学生都会用母语进行诗歌作品的朗读或表演唱歌,瑶语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踊跃参与,有效提高了瑶语朗诵水平。

3.4开展创新活动

引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科研项目,将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再创造等列入项目范围,实现学以致用。

4教学成果

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以及学校、学院给予的政策及经费支持,这几年瑶语本科教学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印证了它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

4.1教学成果

瑶语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加了使命感和文化自信。在专业课考试中,各科平均成绩达到85分以上。截至2020年6月,瑶族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率100%,为各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媒体部门、教育部门等各领域输送了优秀人才。应届及历届毕业生均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踊跃参考研究生考试,在历年的本科学位论文设计中也屡有学生获校级优秀论文荣誉。

4.2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几年来,瑶语班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7年《瑶字号康体养生项目》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民族大学选拔赛金奖、广西选拔赛银奖;《御衣大臣》项目获校赛银奖、广西选拔赛优秀奖。

4.3科研成果

在田野实训的基础上,学院及时组织师生们对调研成果进行了总结及成果开发利用。如故事、歌谣等直接运用于教学当中。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制作成果展示并对全院师生进行汇报。另外,瑶语班师生目前正在积极编写《瑶语班田野调查报告》,内容涵盖了田野考察地基本情况介绍,如对瑶族村寨的地理位置、人口、民族、语言、姓氏、民族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服饰、婚俗、宗教信仰等进行全面介绍;对不同支系的瑶族的服饰文化变迁、语言、宗教信仰、口头文化等情况的详细汇报总结和调查分析;以及作为瑶族文化的观察者们的心得体会和对瑶族历史文化、瑶民生存状态的理解。该报告还收录了8则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经典古籍原文及瑶语词汇表,并将制作配套的音频、视频光盘。该报告是几年来瑶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宝贵成果,也是瑶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一枚丰硕果实,它印证了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瑶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也承载了瑶族文化传承的希望。

5结语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越发认识到,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新世纪对人才有新的要求,对培养人才的方式有新的挑战,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够站在时代的列车上,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更多更好的人才,同时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作者:石丽芳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