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区域地理教学实践探析

区域地理教学实践探析

摘要中学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繁多,但学习思路大致相同,教学中常出现课堂教法重复、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兴趣索然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整合教学思想,用于指导区域地理教学。

关键词区域地理整合教学教学实践

一、明确问题,重整教材结构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和状况,结合当前新课程提倡的“学习对生活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转变为“重能力方法迁移”的案例载体教学和长程两段式教学。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改变以往区域横向并列教学为地理要素结构专题教学,整合出学习区域地理需要优先掌握的要素及描述方法,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等方面掌握地理要素的学习方法,并探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提炼,提升地理视角,举一反三,迁移到不同的区域。

二、梳理方法,整合教学思路

下面以区域地形要素教学为例,展示整合教学的思路。

1.由浅入深,认识地形

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都完成于不同的地形之上,不同的地形在海拔髙度和地形起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研究区域地形特征之前,需要让学生回顾如何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区分不同的地形,突出把握不同地形的海拔和起伏程度的特征。以日本为例,从其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看,日本的地表颜色多为黄、棕色,对照高度表读出海拔髙度在500米以上。另外,不同地区之间的颜色变化明显,这意味着不同地区的海拔变化比较大,因而得出日本地形多山地的结论。

2、以图导学,探究特点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通过图中颜色、符号传递的地理信息,探究区域要素的特征,使学生有效建立起区域地理的空间概念。对于区域地形特征的探究,一般从地形图中先找到区域的主要地形区,根据主要地形区的面积大小排序,确定区域以哪一种或哪几种地形为主;结合方位,找到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进而描述区域地形的分布特征;通过地形所隐含的海拔高度,结合阅读地形剖面图,明确区域的地势特征,最后归纳概括出区域的地形特征。以亚洲为例,首先,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到青藏髙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髙原、蒙古髙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髙原等面积比较大的地形区以及喜马拉雅山脉和一些平原。按照面积汇总,高原这种地形类型所占面积最大。此外,髙原之中夹杂着山脉,所占面积比重也较大。因而总结亚洲地形类型以髙原、山地为主。其次,结合方位,这些髙原、山地主要位于亚洲的中部,而四周大多是平原,因而得出亚洲中部是高原、山地,四周是平原的地形分布特点。最后,结合地形剖面图,读出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3.掌握方法,迁移运用

基于长程两段式教学思想进行迁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方法的训练以及新区域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有效认知过程。例如,对地形特征的研究,以“亚洲”为例进行授课,总结出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出示"北美洲的地形图”,学生分析北美洲的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地势特征,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4.对比提升,综合思维

每个区域的地理要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区域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对地形和气候之间关系的分析,分析“北美洲和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存在形成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读图探究后,能够让学生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阅读“中国地形和地势图”,找到中国主要河流的流向,能够了解到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三、结语

整合区域地理学习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对各地理要素的扎实学习,学生可牢固掌握区域要素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各要素的整合能更好地进行区域认知,更好地对比、感知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和典型性。整合教学是在地理实践基础上,落实区域认知、重视方法能力迁移运用的一种教学实践。如何促使地理教学更好发展,还需要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