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地理“问题教学”课堂实施

高中地理“问题教学”课堂实施

一、教研活动设计背景

高中地理学科的教研活动一直在学院“研训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的工作部署下进行。2017年版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以来,2017届高一年级的教研活动围绕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开展了四次教研活动,第三次教研活动以“问题教学”的实施为主要研讨内容,以反馈表为驱动工具,以观摩课和研讨为载体,引导教师们通过讨论掌握问题教学的含义、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教研活动流程

教研活动的主旨是让参与活动的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在每次活动中有所思有所获,能够将获得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为了达到目的,教研活动使用反馈表作为驱动工具。具体的活动内容如下。1.教研活动主题导入。主持人介绍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发放反馈表,本次教研活动的反馈表有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需要教师们观课后回答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本节课可斟酌的地方和今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教学的设想;第二部分是附在反馈表下方的问题教学的概念:问题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程序,包括创设情境、提出与分析地理问题、提出地理解决方案以及展示评价四个部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学生很多其他方面问题的思考,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引导、主动建构问题,发挥问题教学的效益。问题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个较上位的概念,单元式、项目式、主题式等教学方式,都可用于问题教学。2.观摩课教学。(1)观摩课的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二以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为主线,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为例探讨区位因素的内容和区位条件的分析方法。本章在农业地域研究的起点上开始教学,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看,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部门。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不大,这使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比农业灵活得多,也复杂得多,在本章的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中,就体现了由农业区位因素到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的变化,本节课《工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要素综合的基础上,注意比较法的使用。之后本章的第三节以传统工业和新工业为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地域的异同、形成条件和发展等。因此本章的第二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观摩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总的教学目标是“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细化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掌握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3)观摩课的教学设计本节课以案例为基础,设置问题,运用导学案进行基于问题的主题式教学。教学实施由预习准备、案例分析、课堂总结和课后反思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以导学案为载体呈现问题,贯穿其中的主题便是“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4)观摩课的教学实施第一部分:课前以问题引导预习在课前导学案中设计两个预习问题“工业联系有哪两种”和“工业集聚都有哪些优势”以帮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本节课前四段课文,掌握工业联系、工业联系的种类、工业集聚及工业集聚的优势等基本概念和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准备。并且可以在“我的疑惑”一栏中提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点或问题。第二部分:课上以问题解析导入课前,教师批阅了学生的预习案,展示了回答正确、书写工整的答案。同时展示一些学生在预习后提出的诸如“工业集聚现象是否会对环境有威胁?”“国家之间合作有何好处?”之类的问题,在一些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回答之后,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用图片和视频对我国战斗机的发展历史和制造地进行介绍。之后,进入案例的探讨环节。第三部分:运用案例明确主要概念课中案设计了两个案例,两个案例探讨的对象一致,都以成都飞机工业园区的工业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分别为成飞工业园区的工业集聚和成飞工业园区为波音公司提供零部件所体现出的工业分散现象。正是在对比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对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师生共同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相关问题。第一个案例的探讨和解析后,又举出一些现实的案例来理解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及其成因。第二个案例来理解工业分散的成因及工业分散布局的工业产品的特点。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都体现了工业之间的联系,侧面说明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更为复杂,工业地域的形成需要具备或有工序上的联系或共用基础设施的条件。第四部分:探究合作在以上内容探讨之后,结合上述探讨内容和所学的知识,继续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中国某飞机制造公司的CEO,成飞集团的生产模式和波音公司的生产模式,你将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在探究中,教师还技术性地将开课时学生提出的疑惑“工业集聚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和“合作效益”融入其中。这个教学环节升华了教学内容,树立了正确的区位观,进一步理解了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第五部分: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学生们的探讨做评价,并播放了一段“大国重器”的视频,展示我国工业强国之路和工业的成就。学生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陈述自己的收获。教师布置课后作业。3.反馈研讨。教师们在听完这节课之后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主持人与教师们就问题教学的定义、实施方法和在本节课中的体现做了互动,最终一致认为本节课的启示在于: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关注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知识蕴含的思想;其次,准备真实情境下的案例,以问题教学的方式做教学设计,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将相关的问题归类,以期实现运用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明确了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明确了本节课中几个地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之后,经过大量的资料准备,以“飞机”这个交通工具为主线,以“成飞工业园”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完成问题,并根据所学的方法解决一系列现实情境中的人文地理问题,这个过程变革了过分关注具体知识点的传统教学。

三、教研活动反思

每一轮课程改革都会树立教育的新愿景,课堂教学是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得以落实的阵地。从2003年的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案为承载的教学实施很普遍。新一轮课程改革,着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此为目标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需要从教学形式的关注转变到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做更多的研究。如何开展研究、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建议,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从2017届的高一教研活动开始,就着手和几位逐渐走向成熟期的青年地理教师联手设计了一系列课程,在每次教研活动中都与授课教师做大量准备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准备教学素材、做详细的教学设计、反复进行教学实验。只有经过这个过程,展示出的观摩课才能体现教研活动的研训主题,并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反馈单作为驱动工具的教研效果显著。每当组织一次具有新理念和新内容的讲座或者观摩课,研训教师都会设计一张反馈单,将概念性的内容呈现给参加教研的教师,并用问题引导教师们去看课和讨论,结果显示效率很高。在教研活动的反馈单中看到,经过几次问题教学的展示,大部分教师都能理解问题教学并尝试在地理课程中实施,也表示恰当展示案例和设问是关键,需要准确地把握教材和地理原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中有问题教学的案例,但需要高中地理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理解后落实,这次教研活动中的问题教学案例为高中地理教师在常规地理课中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

作者:韩金荣 单位:大连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