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专业下地理教学论文3篇

高中专业下地理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1.在推广地理知识结构中出现的问题

1.1师生矛盾激化:在高中地理老师授课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的讲解方式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不同,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并切难以消化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1]这样使他们产生讨厌学习和讨厌老师认为老师的经验不足、能力不强的逆反心理。这样老师的讲课效果大打折扣,事半功倍。

1.2教学方式单一:现在板书式讲课这样传统的授课方式在高中地理老师中间还是很受欢迎的。因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容易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讲思考,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要点。然而我们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这种传授的方式太单一,地理课堂本身就不是一个气氛活跃课堂,长时间听老师讲课,会使同学们觉得枯燥无味,疲惫不堪,甚至在课堂上公然睡觉。老师的授课热情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1.3理论有余实践不足:高中地理学能让学生学到好多的知识,然而大多数高中地理老师在地理认知结构的推广过程中仅仅重视理论知识而已。在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今天,纸上谈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了,虽然学习了多年的地理学,学生们依然是“睁眼瞎”,对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还是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地理学对他们来说,只是打开大学之门的工具而已。没有达到素质教育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目的。

2解决在地理认知结构推广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对策

2.1考虑学生原有的地理认知结构: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中必然会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认知结构。这套认知结构不仅辅助他们思考,也能够反映出他们的思维模式。地理老师在推广地理认知结构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地理认知结构,因材施教,统筹兼顾绝大部分学生的思考方式。以下是某高中地理老师讲解的2012年浙江省某普通高中会考的试题。图14为我国局部地区某年2月26日~3月27日等降水线分布图(单位:mm)(1)读图示信息可知,此时云南省最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为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2)昆明素有“春城”之称,分析其冬无严寒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3)拉萨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作用_____(强或弱),有“日光城”的美誉。(4)四川省东、西部交通线路的密度差异很大,其中较密的是_____,影响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5)A城是著名的“山城”,长江对该城市的形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因为生活的地域的差异,地理认知结构的差异,学生们会对上题有不同的理解,或许会交出与标准答案完全相反的答卷。这时地理老师在讲解时就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们的地理认知结构的差异,详细的讲解四川省和云南省的地形,地势,气候,土壤,人文等知识。要让所讲地区的地理状况在他们的脑海中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必要时地理老师要播放有关视频,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到四川省和云南省的地理环境,正确的完成本道题。同时老师应该有技巧的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地理认知结构。

2.2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高中地理老师在推广地理认知结构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对于极其重要的内容进行板书,然后在下半节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地理知识的视频。通过动态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刺激学生们的视觉、听觉。[2]缓解因枯燥的讲解带来的疲劳感。人们通常对电视中的电影情节记忆深刻且长久的,动态的画面也能加深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当然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氛围更加融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完善学生们的认知结构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不得不提还有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师们板书的劳累感。

2.3加强实践教学:地理学从来不是高高在上,不识人间烟火的贵族。它深入到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时时刻刻的联系着生活。高中地理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讲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做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的实践。结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认知结构对同学们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地理认知结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力,健全自身的发展。当然老师在对学生地理认知结构的完善直至重建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老师们平时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充分的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适合他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然理论结合实践也很重要,在授课时地理老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引导。实践对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地理认知结构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施兴礼 单位:紫阳中学

第二篇

一、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

经过高一以及高二的地理学习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出现了偏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能深入的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学科产生了一定的误解。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若想学好地理,就需要正确的认识到高中地理学科额特点。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关于学习的侧重点,和初中有所不同,初中较为简单,需要了解的是有什么特点,在什么地区等等,而高中则需要分析规律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在内容方面,许多内容是需要记忆的,因此在这一方面,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才能够科学高效的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记忆。高中地理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了解地理事物出现的规律,对人类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再通过规律出现的原因,来形成相应的对策。所以在学习高中地理时,就需要对相关的地理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对其成因进行掌握,最终形成一定的对策。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高中地理若想学好,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来实现理解和具体应用。其次,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地理学习,都体现出了人地关系的特点。所以不管任何地理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学习时,就必须要把握好这条线路。第三,很多地理问题都是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如自然地理,可以合生物学、数学等挂钩,而人文地理方面则更多的会联系到政治等方面。这对于高中生来说,意义极为重大。

二、高中地理复习方法的指导

1.学习重点内容的指导。比如说对能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区分,内涵有明显不同,而外延上则存在相交的地方,可以通过圆圈方式来表示它们,二者的关系是不重合但相交。通过这一简单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这二者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二是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方面。一般在自然地理中会较多的体现出相应的试题。难度比较大,但是有极强的规律性,所以对其进行复习就可以采取理科方式来实现。三是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方面。如果采用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这程;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以及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2.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知识都是必须要整理的,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整理的过程,加工自己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

三、学习过程的指导

(1)如何预习。在人文地理的学习方面,如何做好预习工作?最初需要对预习具体的环节进行确定。首先:需要对教材进行通读,对其中主要的概念进行了解。在这部分教材中,区位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等都是最基本的概念。首先对于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概念进行阅读,随后尝试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并适当拓展延伸。如区位和一名词的概念,首先可以表示为事物具体的位置,另外也代指该事物和其他事物空间上的联系。在进行了解时,我们可以自己尝试问问自己,这里的位置表示的是什么呢,是事物的自然地理位置还是什么。另外如果我们以农业发展为例,农业发展是否可以跳脱在自然或者是经济条件之外呢,很显然是不能的。首先从自然位置来看,农业的生长需要合适的地理位置,需要适当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等,而农作物收货之后就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价值,具体能够卖出多少钱,还需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价格等。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到的位置绝不仅仅是自然和经济中的任何一个,必然是二者的融合。另外,对于课后练习我们还需要进行尝试,我们可以将碰到的问题带入到课堂中去,解决你面对的问题。虽然这样的做法,看似极为浪费时间,但是如果你能够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课堂的听课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升,课后作业将比原来花费的时间少很多,久而久之,学习就可以在你不断地探索中完成,你会发现学习的乐趣,最后用于预习的时间也将减少很多,复习效果自然也是极好的,对于学习来说,这是最高的境界。

(2)如何听课。在上一步骤中,我们能够对课文有充分的预习认识,因此在听课时,你会带着问题以及困惑进入其中,课堂仅仅40多分钟,所以你需要集中精力来聆听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解释,通过和同学的讨论来解决上述问题,必然会提升你的上课效率。同时,上课时,还需要适当的做笔记,将教师讲授的重点记录下来,重点部分是你自己的认识和教师讲解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是你在预习中没有看到的地方。同学以及老师提出的看法如果你认为较有价值你也可以记录下来。另外教师为了讲述清楚某一问题,具体的思路以及板书等,也需要记录下来。、

作者:贾艳霞 单位: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

一、利用一些新奇的地理现象或事物,创设教学情境

第一步,指导“模拟制作”,即指导学生用泥沙石等模拟制作沙盘模型、模拟堆成起伏的地表形态模型、模拟在弯曲的河流上游堆成山区模型、模拟在弯曲的河流中游堆成平原模型和模拟在弯曲的河流下游堆成三角洲模型。第二步,引导学生在模拟的山区的部分地区、中游平原的部分地区和三角洲的部分地区的地面放上苔藓,代表地表植被;将分别刺有大孔、中孔、小孔的空塑料瓶装满水,通过大孔、中孔、小孔分别向模拟地表喷水,代表不同强度的大气降水。第三步,进行科学实验,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个实验小组,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探究与讨论山区、平原、三角洲等地区流水侵蚀(向源侵蚀、下蚀、侧蚀)或流水堆积的作用,并描述看到的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创设实验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模拟河流的演化过程与侵蚀、堆积作用及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自行观察、讨论描述、撰写实验报告,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事实证明,当教师将新奇的地理事物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新奇,产生探究兴趣。这样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

二、寻找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创设教学情境

学习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感性化,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帮助学生运用旧知理解新知,并使之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高学习效率。那些与地理相关的谚语、民俗、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创设情境的素材,教师要以慧眼寻找生活与地理知识的最佳结合点,以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与合作。譬如,教学“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一内容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投影“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图,让学生了解各种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及其对大气和水等环境的污染程度,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选择工业的合理布局并说出理由。但笔者随后提问,如将有水污染的工业布局在流经居民区的河流下游,那下游的水是不是还是遭到了污染,扩大了污染范围?那对居住在河流下游的居民来说,这样做是否真的合适呢?再如,将有大气污染的工业设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跟冬夏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区,那么这个地方的郊区是不是遭受了大气污染?这样做是否又真的很合适呢?笔者在此基础上强调针对各种有污染的工业排放废弃物的情况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改造现有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废弃物须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三是综合利用,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做起,减少垃圾产生;四是加大执法力度,对未按要求排放废弃物的企业给予关停、整改等处罚措施。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对传统似乎已成定论的方案提出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得出有理有据的解释。

三、瞄准学生“最近发展区”,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瞄准学生认知能力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深度要略微超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触景生情,思维活跃,迅速投入到创设的情境中。譬如,教学“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时,笔者先让学生读懂课本上的插图,然后按如下顺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第一步,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回忆并画出已学过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模式图,在图上标出O°、30°、60°等纬度值;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并画出空白的洋流模式图,图上标出O°、30°、60°等纬度值;第三步,强调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盛行风吹拂,另外“陆地轮廓、地转偏向力”会对洋流的流向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四步,分别画出在东北信风、东南信风、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的吹拂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南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和南北半球的极地环流,再画出受陆地轮廓影响和海水运动的连续性、水平补偿作用下形成的赤道逆流和其他洋流,完成整个洋流模式图;第五步,结合各纬度的海区(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让学生找出不同海区的“顺”、“逆”时针的运动规律。反思这一教学过程,笔者先让学生大致了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情况,然后始终围绕洋流的成因展开教学,设计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在积极动手的同时主动思考,使手与脑得到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内化。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要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引发学生的互动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强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追求有趣,还要让趣味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探究顺利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关注自己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从中寻找教学素材。

作者:马艳 单位:新沂市瓦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