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低碳经济发展变化途径

低碳经济发展变化途径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青海省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2009年单位GDP能耗为2.6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了6.46%,从2007年开始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为全面完成我省“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要实现青海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和延伸节能降耗工作,引入低碳经济理念,积极向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一、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又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利益的全球性重大进步和革命。所以,低碳经济从本质上讲,首先是一个技术创新问题,其次才是一个经济问题,最终应归属为政治问题。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中低碳化,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最小化或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产生的背景。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做法

1、国外表现。联合国及一些发达国家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计划和法案。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发展问题,并确立了解决问题采取的“公平原则”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2、国内表现。2007年,国家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时就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回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庄严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争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2009年8月全国人大十一届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重申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2009年8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低碳经济培育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启动,如:广东省已启动“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及促进政策研究”项目,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预计于2011年3月完成,并提出,建议将珠海申请为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吉林市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上海市已拟定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江西省政府已编制完成国内首个省级《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白皮书),总结、制定了江西省近年来促进低碳经济社会建设在科学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升级、区域布局、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及加快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河南省已率先组建了低碳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很好。今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湖北省拟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全国首批“低碳经济发展实验区”,实行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发展模式,重点推动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建设。而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将围绕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环保等五大产业,建设低碳经济类项目200余个,力争在2011年使这一重化工区域的整体能耗降低23%,污染物排放指标至少降低10%;湖南省2009年8月提出在长株潭建设全球首个低碳城市群试点,并提出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发展低碳产业、技术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安徽省正在谋划出台《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条例》,率全国之先,为发展低碳经济立法;河北省保定市是我国推行低碳经济的试点城市,该市采取了节约能源、新能源推广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加速了经济发展;无锡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上,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展上所具备产业基础和综合实力,为释放低碳经济的巨大活力奠定了扎实基础。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无锡市将加速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和风能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生物质能、核电装备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努力将无锡市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和新能源示范城市。

二、低碳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青海能源资源现状决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型省份,但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省内水电、矿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已相继建设投产了一批火力发电、有色及黑色冶金、石化等高能耗的企业。但资源的开发仅限于浅层面,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全省经济总量小,工业产业薄弱,未能形成产业集群。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形势下,青海又面临着能源供需平衡和环境改善的双重压力。因此,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我省必须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探索、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力争在低碳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

(二)青海高耗能行业多决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十一五”以来,全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的阶段。从产业结构上看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分别比2005年提高6.1和7.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内部主导行业以高耗能行业为主且集中度高。2009年,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79.2%,其能耗的增减变化左右了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规模和速度。

(三)青海煤炭占能源生产份额重决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青海省作为资源富省,能源生产不仅承担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需求和平衡任务,同时肩负青海经济发展的重任,煤炭、石油、天然气在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仍占很大比重。2009年能源生产结构中,原煤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37.96%,天然气占19.3%,水电占33.77%,原油占8.97%,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三、青海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

(一)自然资源优势

青海省地域辽阔,省内矿产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十分雄厚的发展低碳经济基础和实力。水利资源: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2008年,全省水资源总量657.78亿立方米,列全国第16位;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337.64万千瓦,列全国第5位,可开发装机为2196万千瓦,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优势。太阳能资源:青海省属典型的高原寒温气候带,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可利用光能潜力大,是中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全年平均日照2500—3650小时。到2015年,我省力争使太阳能产业逐步成为继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这四大支柱产业之后的第五大支柱产业。截至2009年,全省农牧区拥有太阳灶30余万台。“可燃冰”资源:“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国际社会一致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新型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是世界各国争相研究、勘探的重要对象。青海于2009年9月在天峻县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首次发现可燃冰,成功钻获。“可燃冰”的发现和利用将对我省发展低碳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二)特色产业优势

青海省有丰富的矿产能源资源、独特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神奇壮美的高原自然风光,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新型工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文化产业、高原特色旅游业的优势资源禀赋。近年来,借助于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我省发展了一大批特色产业。比如:生态农牧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水电、装备制造业、太阳能及光伏产业、农畜产品和中藏药加工,以及盐湖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和有色金属工业等精、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这些特色产业的低碳特征非常明显。

(三)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起步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环境资源丰富,闻名国内外的“三江源”是我国天然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区,为全国乃至全球源源不断地输送洁净的水和空气,是国内典型的低碳排放地区。省内城镇,借助天然的冷凉气候,夏季气温凉爽宜人,空调冷气排放量很低。2008年西宁市全年平均气温为5.7摄氏度,最高月份均温仅有17.9摄氏度。我省是多民族聚居区,2009年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数的46.3%。人民群众民风淳朴,生活方式简约而健康,餐饮食品以天然食品为主流,绿色能源消费成为时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起步。

(四)独特的高原生态旅游文化优势

青海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有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等自然景观;有青海“花儿”、玉树歌舞、土族的“安昭舞”、那达慕、赛马会、藏戏等独特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宗教文化,备受中外旅游者的青睐。到2009年末,全省有旅行社198个,星级饭店119个;2009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达1108.6万人次,同比增长22.5%;旅游总收入60.2亿元,同比增长26.6%。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旅游资源得到逐步开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得到提高,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等旅游环境有了极大的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

(五)良好的工作基础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已日见成效。各级职能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环保监管,加大治污减排力度,着力改善环境质量,为“两型”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全省关停落后产能铁合金30.7万吨、水泥116.6万吨、电解铝11.47万吨、电石2.8万吨、碳化硅14.3万吨等,减少用能183.4万吨。同时,企业环保工作不断加深,环保设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日益健全,广大职工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国国情和我省省情看,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

当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旺盛需求。目前,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我省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影响

“十一五”期间,我省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很突出。2009年我省三次产业比重为9.9:53.3:36.8,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化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这种历史上形成的现实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要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改变,难度相当大。

(三)节能和低碳技术落后,激励机制滞后使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尽管国家和我省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解决了一批配套资金,但仍难以满足需要。我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资金更显不足。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需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逐渐认同和广泛支持。

五、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建议

从根本上讲,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调整传统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从全省实际出发,正确把握省情,切实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升到全省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认真研究,逐步推进。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全社会的低碳文化意识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可以说萌生和启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国各个领域上下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而普遍认知的新的经济形态。我们必须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超前意识,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认真研究并抓紧制定符合我省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同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使各级政府、企业和每一个公民都逐渐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从生产环节上逐步以低碳或无碳能源产品替代碳基能源,消费环节上降低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节约能源、降低碳的排放和依赖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建设低碳工业园区、低碳城市等措施,倡导全社会低碳消费,进一步节能降耗,逐步创建和形成全社会以节能环保为重的低碳意识和文化氛围。

(二)优化工业结构,着力发展低能耗和高技术产业

工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其综合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我省工业经济结构的突出特征是重工业比重偏高,轻工业比重偏低,且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对较高,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且所占比重偏低。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省情和工业结构,我们必须下大的决心,花大的气力加快工业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一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促进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对传统高耗能、低产出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和壮大轻工业,使轻重工业的结构比例尽快趋于协调。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投资于高技术产业,使高技术产业的比重逐年稳步得到提高,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三是要严格限制高耗能工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能以牺牲能源等资源、恶化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四是继续贯彻国务院节能减排的要求,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有计划地关、停、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转移。

(三)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碳基能源消费比重

低碳经济的内涵既包含了低碳生产,也包含了低碳消费。低碳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从而逐步降低消费领域中碳基能源(煤、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费比重,以达到改善环境和抑制气候变化的目的。风能、水能、太阳能和核能是典型的非碳基能源,且多数具备可再生性。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核能项目的建设应是当前发展我省新能源产业的首选。我省地处高原,风能资源非常丰富,在全国居中上等水平,近年来风能发电进展较快,但规模仍小。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尽快扩大规模,在保证国家电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领域较为广泛,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照明、太阳能供热等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我省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潜力较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设备。与此同时,还要围绕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的开发利用发展和延长产业链。如光电、风电、节电、输变电等新能源设备的研发制造业都很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

(四)大力推广节能、低碳技术,全面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我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中,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组织实施重大科技研发与示范项目,力争在低碳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各个领域、多个行业全面促进节能减排工作。要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要在应用新能源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节能家电、环保农业等领域狠下功夫,抓出成效。要看到节能和低碳技术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力争使节能和低碳技术的转让、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业成为青海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要以超前发展的意识,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各级政府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对企业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鼓励节能技术、设备和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我省节能降耗工作,进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