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作室教学法在高校服装设计的探究

工作室教学法在高校服装设计的探究

摘要:文章在目前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工作室教学法的特色和创新点,并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评价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工作室教学法的构建思路,提供了一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方法。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应用型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引言

“工作室”诞生于德国包豪斯教育体系,20世纪9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是典型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目前正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工作室教学法对传统教学起到补充调整的作用,作为第二课堂,其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的师生互动、多变的教学环境、多元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环节有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实践案例,该教学模式实践比重小,且实践案例辐射范围窄,深度不够;校外实践则以顶岗实习为主,到生产一线参与生产实践,该形式虽然在技能提升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学生专业技能无法与企业人员相比,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同时对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服装设计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2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时尚嗅觉。目前高等教育在教学硬件和软件方面,无法很好地为培养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提供保障,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零散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践方式单一刻板等问题。

2.1知识点零散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虽然每门课程都根据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知识的重难点也经过筛选和考量,但这些仅仅是从微观方面考虑,对于人才的培养还要从宏观角度去规划。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制约,很多专业知识无法很好地在不同课程之间流动,例如学生前期学习了服装手绘技法,若在时间安排上没有衔接好,学生在学习电脑时装画就容易将手绘知识淡忘,以致在后期的综合性课程中,无法将之前所学的知识点串联,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2.2教材内容陈旧

服装设计专业侧重实践,对技术能力要求高,而现用教材的内容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实践案例比重少,重复内容多。同时,教材对知识、技术、工艺材料等内容更新慢,与实际生产要求不同步,脱离实际。

2.3教学评价片面单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在特定知识范围内,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是一种结果性评价。其内容、标准单一,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从而无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评价一个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法的特点

3.1教学任务项目化

工作室教学以科研、赛事和学生双创项目为驱动,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全方位地体验设计过程,通过设计实践项目提高自身的综合专业水平。项目驱动教学目的明确、要求明晰,可根据主讲教师的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工作室,每个服装设计工作室都有明确的教学方向和任务,例如企业导师工作室,可以其品牌特色命名,带入企业项目。此外,还可根据各个工作室的特点,将一些课程与工作室相结合,如《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服装一体化设计》等,通过相应的项目设计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2教学模式团队化

教师工作室采用“团队教学”模式,根据项目类型按照项目进展阶段进行分组,学生依据个人的专业水平、兴趣特长等选择不同阶段的项目小组,教师督促学生完成每个小组的相关任务,同时给予指导。以企业导师工作室的服装品牌研发项目为例,将整个研发项目分为市场调研分析、设计定位、项目流程建设、设计深化、面料选择、成衣制作、后期宣传推广等多个小组。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加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企业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校内专任教师作为项目助理,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和研究。

3.3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师工作室采用多元化评价制度,考核辐射面广。教师工作室的教学评价既可按照项目阶段,如分别针对前期的调研策划、方案设计,中期的设计深化、样衣制作与修改以及项目后期的展演和成果转化等阶段进行考评;也可根据项目的类别,如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等不同任务类别进行考评[1]。根据不同阶段或任务,设置不同的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工作室教学法的优势

4.1突破课堂制教学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地给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被动地学习,其主动性容易被忽视和压抑,尤其是单一的理论教学,对于设计类的学生来说,更是容易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不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师工作室是以团队教学为主,师生间积极互动,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打破重教材现象

传统的教学是根据课程大纲,以教材为主进行授课,但设计实践部分却无法很好地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工作室教学法是以实际项目为平台,每个工作室通常配有专业的机器设备和完善的教学设施,可通过模拟实际场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所授知识和技能专业化,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4.3丰富教学评价形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而教师工作室的教学评价可以是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也可以是对若干子项目进行分解评价,这样能够在项目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及时地指导,给予学生以信心和激发积极性[2]。

4.4避免形成知识孤岛

在传统教学中,每门课都相对独立,由于师资和硬件等方面原因,知识无法很好地在各课程之间流动,容易造成知识零散,框架不清晰。通过工作室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对于综合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师生之间互动频繁,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4.5优化师资结构

校内专任教师以教学见长,而专业名师和企业导师的专业技能强,将二者组建成教学团队,相互补充,使专业名师和企业导师“教师化”,校内教师“名师化”,提高教师结构的异质性,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5工作室教学法的构建思路

工作室教学法采用小班互动式的教学,即从不同年级分别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组成约二十人的团队,由一名主讲教师和两名助教负责和执行工作室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边看边实践,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服装设计工作室通常采用两种形式:一是“专业名师工作室”,该工作室以业务能力强的高职称教师牵头,将校企科研项目、专业课程和赛事融进教学工作中;二是“企业导师工作室”,该工作室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邀请企业高技术人才为主讲教师,设置两名校内专任教师作为助教,以企业项目研发为主,师生共同参与设计生产。

5.1组建梯队,明确分工

分别从中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他们年龄相近,但年级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梯队性团队。工作室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分解,根据子项目的难易程度形成不同的任务小组,并设置明确的实训目标。例如企业导师工作室,根据服装研发流程将团队分为初级梯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初级梯队成员主要由中年级学生组成,负责设计助理工作,包括设计资料、数据整理、前期的款式绘制以及演示文稿制作;第二梯队主要由部分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组成,负责加工图、效果图的设计和深化以及成衣的制作等;第三梯队主要由部分高年学生组成,主要任务包括整个方案的设计和规划以及部分业务的洽谈和项目后期事务等[3]。通过组建梯队性团队,使内部成员的结构差异化,便于产生辐射互助效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5.2分解任务,明细目标

企业的顶岗实习虽然在提升专业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大部分都是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岗位相对固定,因此所学技能较单一,而教师工作室设计实训的教学内容分解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根据设计工作流程,各个成员之间既有相对独立的办公单元,又有互动的交流学习空间[4]。同时,工作室的学习起到衔接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企业实习实训作用。企业顶岗实习,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较企业员工低,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5]。工作室教学基于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可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构建知识框架,为学生在以后的实习实训夯实基础。

5.3因岗受教,考评结合

根据不同岗位任务和要求,可将教学评价分为以下几种:5.3.1设计任务评价,即将设计研发项目进行分解,分为市场调研、创意草案、效果图绘制、成衣制作等不同阶段的项目任务,根据学生在任务中的执行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该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执行能力,在不同阶段均能给予学生指导和激励,明确任务方向和目的。5.3.2汇报答辩评价,即在任务执行的各个阶段,学生对自己的调研结果、设计构思、设计作品成果等进行汇报。该评价方式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逻辑思维能力。5.3.3设计展示评价,即在项目结束后,集中展示学生的设计成果。通过专家、老师和同学间等多层次多方位的评价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设计作品的优缺点。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宣传工作室教学的成果,将其影响从校内辐射到校外。

6结语

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以及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要结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为目标,突破“课堂制”教学,丰富教学方式,合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校内教师走出去,将企业导师和专业大师请进来,形成双向互动,丰富师资结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以项目为驱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项目设计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发现自己的潜能,树立自信心。同时,通过多元化的项目引进,丰富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平.“教师工作室”对传统“师徒制”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9):58-60.

[2]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王刚.基于工作室制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艺术生活,2013,(2):58-59.

[4]沈宏,陈良雨.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类工作室创业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9):146,178.

[5]宋廷菊.服装工作室与企业项目合作教学的探讨索[J].艺术科技,2016,(9):361.

作者:张冬冬 林晓芳 单位:闽南理工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