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工作管理制度全文(5篇)

工作管理制度

第1篇: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立医院;党建工作

1问题的提出

《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8〕67号的出台和施行,对党政关系作出明确界定,并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的领导作用。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需要与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相互结合,以此满足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需求。从建国到现代化,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也开始逐渐打破了原有的建设机制,向着新的发展格局实施演变。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也行使着自主运行的权利。为了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效率性,就需要从政府的视角出发,建立统一的医疗机构。公立医院领导体制变迁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党政关系始终是轴心和焦点,如何将党建工作有机嵌入医院运行管理体系当中,如何提出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成为目前探究的重点。

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的任务和挑战

2.1任务

2.1.1把好政治方向从一定的程度上看,公立医院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核心作用下,将基本的建设框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过程当中。主要包含的内容就是,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明确公立医院党委职责,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医院章程,健全医院党委与行政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

2.1.2管好发展大局在决策程序上,公立医院发展规划、“三重一大”等重大事项,以及涉及医务人员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要经医院党组织会议研究同意,保证党组织意图在决策中得到充分体现。保持改革发展工作的稳定性,构建让人民满意的医院,保持现代化的延伸路径,以此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1.3保障工作落实公立医院建设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上到下保持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顺利推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知识分子的统一工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保证党的卫生和健康方针需要全面满足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延伸与发展。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下,公立医院也需要根据现代化的延伸路径,明确主要的任务,保持较强的作风建设,在和谐发展的视角上,让全院成为重要的“政治核心”,探寻现代化的延伸路径,让工作得到有效的保证与落实。

2.2挑战

2.2.1角色定位问题从现代化的视角上看,医院治理体系和管理体系都出现了深刻的变革,并且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基于此,医院需要保持组织结构的特色性,构建有效的领导格局,需要与传统的视角区分开,需要根据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对体系进行重新定位。

2.2.2作用机制问题医院的党政负责人,通常是在医院的上级任命下产生的。作为政治领导,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分析“三重一大”等问题,提升对应决策的科学性。此外,还需要将医院的行政职能和现代化管理制度相结合,在党组织当中,制定公立医院的核心制度,保证公立医院的运营得到规范,探索出有效的发展路径。

2.2.3工作模式问题医院党建工作需要在行业特色的基础上,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从现代化的视角看,医院管理制度从制定开始,就需要根据自身单位的特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新机制。转变原有的发展理念,将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以此建立全新的思路,推动公立医院的现代化发展。

3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的建设路径

3.1规范医院治理结构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公立医院需要最大限度地寻找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医院党建工作之间的融合点。在相容性的视角上,保持科学的一致性。在设置章程制度或者治理结构时,充分体现党对公立医院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提高创新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满足医院管理和建设的需求。

3.2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当前,医院需要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换而言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需要在人事管理规范的基础上,保持有效的衔接性。另外,要做好新时代党风政风监督工作,保持有效的监督性,并在考核的视角上,加强监督管理的进一步落实。

3.3开展具有行业特色和单位特点的党建工作

公立医院要以医疗服务为中心,关注职工的主要问题,结合行业的特色和单位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创新模式。从现代化的视角看,需要在“围绕医疗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医疗”的基础上,满足健康中国的建设需求,需要在改革深化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公益性。需要将党建工作和现代化医院的工作制度有机结合,以此来体现时代的特色性。使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网络、多媒体等多元化的网络方式,丰富党建活动内容,增强党工作的吸引力。同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引领科学民主决策。加固“四梁八柱”,强化内部制度建设,完善医院党委会制度,建立党委委员联系点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聚焦中流砥柱,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抓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通过制度激励,建立医务人员可持续、自我实现的人才体系。开展学习研讨会,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做好底层推动,增强改革先锋动力。及时公开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等形式组织建设,构建属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专题研讨会,为进一步的改革做好充足的准备。

3.4注重实践效果

在病毒肺炎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公立医院更应该在发挥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主心骨”作用的基础上,将现代化制度与党建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使用“以党建促业务,统筹部署抗‘疫’”的工作方式,加强正确的舆情引导,发挥基层组织的主要作用,并取得了有效的延伸成果。加强激励关怀,注重在疫情防控一线选树典型、锤炼干部。注重典型引领,充分发挥各宣传阵地优势,多视角、多维度宣传抗击疫情正面报道。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党建工作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职工的需求,主动地适应现代化医院的管理制度理念。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将现代化医院的管理制度呈现出来,彰显新的生机和发展活力。聚焦重点领域,发挥领导作用。形成党政合力,引领中心工作。发挥资源优势,丰富服务功能。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向天,梁金凤.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与公立大型综合医院改革的相关研究———以北京朝阳医院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12):21-23+90.

【2】李顺平,吴雪梅,贺礼旭.强化党建工作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中的落实机制[J].重庆行政,2019,20(01):74-75.

【3】万祥波,朱夫,杨扬.公立医院改革下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与创新———以江苏康复医疗集团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6):421-423.

【4】刘小洲,黄桂新,张武军,等.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探讨[J].现代医院,2018,18(03):368-371.

【5】方鹏骞,苏敏,闵锐,等.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1):4-7.

【6】李福军,张彦杰,吕金捍,等.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举措[J].现代医院,2020(1):1-4.

第2篇: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与原因;完善措施

企业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当前我国的各类型企业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企业在这场巨大变革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优良传统,对增强企业的战斗力与团结性、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指出:“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可见,在当前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应覆盖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多元社会思潮激荡的复杂环境中,为保证企业员工队伍的先进性,并使企业在全球化的洪流中增强市场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要依靠和发展好思想政治工作。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在全球视野下我国企业融入市场经济并赢得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其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企业中以企业全体组织成员为对象所开展的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目标,有目的地对企业成员施加意识形态和企业文化的影响,以提升企业成员思想水平的教育宣传行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坚定立场、增强信心、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的治理不仅需要制度的约束,同时还需要发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制度管理与思想疏导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模式。首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地凝心聚力,最大程度地形成思想认同。2017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激励人们创业创新创富,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企业的发展需要调动每一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员工创业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激励机制提供动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要求对教育对象进行充分的研究,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员工的思想深处,达到先进理论和理念入脑入心的效果。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将通过合理的内容和创新的方式增强企业核心精神的感召力,使全体员工受到鼓励,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并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践行企业的文化与核心宗旨,凝心聚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是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要方式。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制度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融入柔性因素。通过情感的传导、人文关怀、交流沟通等方式,弥补制度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短板”,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一步促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我国企业运行和社会发展实情的交融。最后,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增强企业在改革开放大格局中的发展潜力。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成效体现在员工思想素质的提升与行动力的加强,这些好的改变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直接发现员工的现实问题,提升员工管理的针对性,有效调动企业员工参与企业发展,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潜质,使员工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充分地统一起来,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的更高效益而努力奋斗。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然而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引入,部分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运行需求和特点。这些问题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理念滞后、保障不到位、专业化人员队伍缺乏等等。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弱化。在一些企业当中,相比于制度性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教化作用并不明显。许多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内容缺少内化,知行不一致,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工作持消极态度。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运行中的影响力不够,受众基础不牢靠。在部分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的问题比较明显,工作局面没有打开。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丰富。相比于政府部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比较单一,不够丰富。往往过于侧重对员工的“纠错”,教育内容主要是针对企业日常运行管理的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疏理不够。同时对员工的生态意识教育、新媒体素养教育以及道德能力等教育的内容缺少设计,缺乏时效性和代表性,比较空泛和理想化,造成员工转化教育时走入盲区。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亟待创新。目前多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纵向工作模式,不同层级的主管对直接下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企业内部的基层党组织、工会等与员工群体的融合度不够,对员工情况缺少了解。在工作方式上主要依靠理论宣讲和批评教育,对新媒体信息化教育、渗透式教育与人文关怀等方式驾驭不足,造成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弱化。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缺少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过于侧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对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重要作用。有的管理者片面地认为物质利益才是最好的激励,对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增强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缺乏,造成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实践无法进一步创新。其次,缺少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有的企业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是各部门的主管、小组负责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部分成员。这部分人员尽管熟悉企业的基本业务,对员工有着充分的了解,但是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功底和经验。有的企业由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完全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缺少能够熟练应用新媒体平台、具有创新意识、充分了解企业运行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人才。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的结构来看,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结构方面并不均衡,造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高效的开展。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只看重技术人才的选拔,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力资源补充不足,造成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质人力资源的匮乏。再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障不到位。一是缺乏资金保障。有的企业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有限,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融资困难、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时,再加之思想政治工作意识不到位,导致其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小,各项思想政治活动的组织水平较低。二是缺少硬件投入。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站建设、新媒体设备等数字化平台建设不到位。有的企业缺少思想政治工作独立的空间,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出现随意性。三是缺少制度保障。没有从制度层面上规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效果、内容以及责任界定,使思想政治工作常常要为企业的日常经营让路,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加剧了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漠视。最后,企业员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不足。企业员工的年龄层次、受教育水平、个人的价值取向、道德素质等千差万别,有的员工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不够,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抵触心理。加之功利思想的干扰,使有的员工形成了“金钱至上”的观念,即有物质激励才能努力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难以直达这部分员工的内心,造成了企业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认识,学习意识薄弱,不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与和谐。有的员工尽管具有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愿,但由于文化素养、新媒体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局限,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理论消化不足,理解不到位,导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弱化。

三、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首先,尽快确立现代化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加快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企业的管理者要率先转变观念,将求新、求变、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传递到企业当中。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作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创新性地融入当前社会领域的真实案例,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增加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生态知识教育、新媒体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社会责任、生命安全教育等。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创新。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间,“是基层舆论引导的新阵地”,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企业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以及QQ群等,制作和传播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题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借助新媒体平台与企业员工保持紧密的互动交流,形成高效对话。改变批评教育的传统模式,注重引入案例教育、情感疏导、人文关怀、社会实践等形式,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其次,精心打造专业化的优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很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基层党组织或工会,甚至包括一些中型企业在内,都缺少专业化、独立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此,要面向社会,广泛吸纳那些具有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人才,加强对其思想政治素养的考察。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与学历结构,注重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不断针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开展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心理沟通技巧培训等等。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立部门和组织,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感和独立性。再次,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一是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二是要加强硬件的投入。在官方网站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立板块,联合第三方机构设计企业的智能移动软件,畅通员工利益诉求渠道,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独立空间。三是要加强制度保障。在企业的制度设计中注重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倾斜,明确规定各个负责人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职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时间、考评标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最后,激活企业员工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完成顺利转型的有力工具,决定着企业的和谐、有序发展。而一个企业的运行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提升员工自觉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能动性十分重要。全体员工应重视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对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主动配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实践,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员工在参与新媒体活动时,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关注,加强对国计民生的了解,主动将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部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理念滞后、方法内容创新性不足、整体效果弱化等问题,需充分挖掘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树立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及方法的创新,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激发员工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2]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N].光明日报,2017-03-06(1).

第3篇: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教师工作量;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管理制度

一、高校教学工作量评价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绩效考核和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关注的焦点。18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简称AAUP)了第一份关于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活动关系的综合报告,为最初的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是,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教师工作量几乎被等同于教学工作量,高校往往仅以课堂教学时间来计算和测评教师的工作量,歪曲了高校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的本质。为此,AAUP在1969年了《关于教师工作量的声明》,规定美国高校教师的工作量由教学、研究和服务(Teaching,Research,Service)三部分组成,统称为教师的使命。教学工作量不能等同于课堂教学时数,但是教学工作量的评价则可以依据课堂教学时数或者说课程计划数来计算。因为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不仅与课堂讲授时间或者面授课时数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即使是课堂讲授教学以外的备课、批改作业、论文指导、实践教学等隐形教学工作量,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核算方式折算成相应的课堂教学时间。我国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高度关注教学工作量的评价问题了。教育部在1981年发出《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制度的通知》,针对部属院校颁发了《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的试行办法》(教干11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规定高校教师全年工作量不得低于1680小时,也就是按照全年42教学周、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进行计算。试行办法将教师工作量分为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两大部分,要求教学工作量应该占教师全部工作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余部分作为科研工作量。另外,关于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试行办法还针对教师不同的职称进行了区分: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年教学工作量按照教师承担的教学计划学时数的四至五倍折算;讲师则按照教学计划时数的五至六倍折算;助教则按照讲师的高限,即教学计划时数的六倍折算。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是国家第一次尝试对全国范围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对于高校教学工作量评价和管理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试行办法作为教学工作量评价量化分析的初次探索与尝试,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陷,还要在实践中面对来自高校各个层面的质疑,因此,试行办法关于教学工作量的规定在其颁布实施4年之后便被废止了。1985年教育部《关于当前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问题的意见》([85]教师管字004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对于试行办法中关于教学工作量的评价管理制度提出改革意见。一方面,意见规定各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要作定额要求;另一方面,意见指出,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可以多样,教育部不作统一规定”,各高等学校参照该办法,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学校岗位设置和定编要求,可以自行决定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定额标准和折算方案。意见颁布实施以后,全国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了不同的教学工作量标准,从200标准课时到450标准课时都有,因校而异[1]。可见,作为教师工作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作量一直都是各高校对于教师进行岗位考核、发放酬金、评定职称、评选优秀等工作绩效进行测评的基本依据。关于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任务,如果高校规定的标准过高,会导致教师的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时间被压缩,影响教师的业务提高和专业发展;如果高校关于教师教学工作量任务的要求过低,可能导致师资人员编制超额,增加学校超课时量津贴的支出,降低教师津贴的激励效用。因此,高校教学工作量定额标准科学合理的制定,既能促使教师保质保量的完成授课任务,又给教师留出时间进行业务提升和专业发展。

二、完善高校教学工作量评价管理制度的建议

各高校关于教学工作量评价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明确肯定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充分体现教师对于教学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成绩,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公平的教学工作量评价机制,这不仅有助于调动教师从事教学和开展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也是高校推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

(一)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工作量定额标准第一,教学工作量定额按照标准课时为单位进行核算,同时取消对于面授课时的定额要求。标准课时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教师投入在教学中的全部工作进行折算后的课时。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投入,不只体现在课堂讲授、组织课堂讨论、组织实验课程等这些显性教学工作中。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承担所授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包括:备课,例如教学法研究、编写教案、教学进度计划;布置及批改作业和实验报告;辅导、答疑;成绩考核,如期末考试出卷、批改试卷、报送成绩、论文答辩等;指导学生论文撰写、参加知识竞赛、辩论赛、创新大赛等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标准课时是对课堂授课和与教学密切相关工作进行统一折算后的课时单位,更能体现教师教学过程中显性工作和隐形工作等全部付出。第二,根据学科类型和课程设置制定不同的教学工作量定额标准。高校课程设置既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还有各种各样的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同时各个学科之间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也各有不同。这就导致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我们不能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而是要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设置情况以及教师所在学科的教学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工作量评价指标。

(二)构建教学工作量折算模型第一,教学工作量核算依据以及课时折算模型,以面授课时作为计算基础,考虑教学质量等级系数、授课人数、课程质量系数等主要权重系数,引导教师课堂教学创新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探索性的课程赋予较高的课时系数,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创新和缓解高校课时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高校教师工作量包括多个维度的范畴,不仅涉及教师工作量完成的结果,更要重视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给教师以更大的创新和发挥空间。例如研讨式案例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相比于传统授课方式,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找资料、备课、组织策划课堂授课,这中教学模式很有利于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推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应当对此类课程标准课时的折算给予更高的权重,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活动。第三,将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参加知识竞赛、辩论赛、创新大赛等实践性活动纳入教学工作量折算范围。调查中发现,教师对于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折算问题反映比较强烈。比如各类学科辩论赛、知识竞赛、创新大赛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教师却要比传统课堂教学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辅导。因此,对于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获奖的,除了学院给予奖励外,也应该从学校层面给予相应的肯定,纳入到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第4篇: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工作量;评价管理;改革探索

1民办高校教师工作量管理问题概述

对于当今民办高校老师来说,“工作量”已经是一个职业生涯中离不开的名词。每个高校对其定义各有不同,但其中一个是相同的,即高校教师每年必须完成的任务总量。所谓的工作量可以分为教学工作量和科学研究工作量。评价考核因学校自身的差异各不相同,有的会根据整体数据合并考核,有些高校则会分别考核每项工作的完成指标。教学工作量测评是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反映教师教学工作过程中教育付出量的活动之一。教师绩效考核的基础和前提是建立在合理、科学、公平的教育工作量测评体系上,它可以保证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教育行政机构了解教师工作情况的一个方式,对教师教育过程实施监督与管控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适当的评估与考核,可以充分激发高校教师积极进行教育并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

2民办高校教师工作量评价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2.1不同职级教师工作量设置均衡性不足

依据高校教师所取得的职称进行划分,并从数量的角度来看,学院教师的师资结构的特点是讲师人数最多,副教授第二多,教授数量最少。讲师属于民办高校教育任务的中流砥柱,至少就人数而言,讲师是高校未来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承担者。其中,讲师的工作量最大,副教授次之,教授更次之,助教最少。这也与高校中的职称人数相一致。与庞大的讲师人数密切联系,通常情况下,人数多的群体完成的工作量自然也最大。尤其是一部分年轻的老师几乎每天都在授课。这种不均的工作量分配的直接导致结果是讲师处于巨大的教育任务和压力之下。

2.2工作量考核评价设计标准一刀切

对于高校而言,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实现各个学校同质化发展,而是实现战略性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许多民办大学,由于发展时间短,学术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希望在短期内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盲目追求成果,甚至效仿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设置一个效仿式的评估标准,这严重制约了教师绩效评价标准制定的初衷。将高校排名标准分配到教师绩效评价上,虽然从表面上看,高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与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是协同一致的,但实际上,这样的标准使评估缺乏战略导向性,对学校发展战略没有做出正确的诠释,并未反映出其学科专业特征及定位,最终使得评价标准更倾向于一刀切。

2.3工作量考核评价主体的行政化

教师绩效评价是一个综合评价,其中包括众多类目,教师是高校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之一,是考核的重要对象之一。但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评价过程主要由行政权力主导。绩效考核方案是由相关管理部门参与设计的,大多数教师均不参与绩效评价的设计过程,虽然有少数教师的参与,但其影响也不大,大多数性能评估程序都是依据人事管理的相关知识设计的,教师对该方案的设计大多表示不认同。这样的评价方案通常围绕行政管理为中心,老师在整个评价过程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只是走过场当成一项待完成评价任务,这样的评价结果往往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3民办高校教师工作量评价管理的改革建议

3.1避免工作量设置中的不合理考核现象

中国民办大学教育的目标应兼顾解决就业的大局观和教育的根本性的问题。只有把教育目标问题解决,才能更好地去完善大学教育中的存在不足以及应当如何针对此类缺陷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当今许多民办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有太多指标偏离教育目标并导致工作量设置中出现不合理的考核现象。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工作量是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向来进行改革。从形式上来说,需要减少各种繁琐的评估要求,特别是可以先从减少各种评估表、申请表、统计表等着手,并聘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处理,即:各个学院、各个系等可以设置专人负责填写此类表格,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从内容上来说,应提高教师在教学实效性的评估上,对教育质量和学生教学成果进行重点关注。教师是否擅长教学,学生最具有直观感受的。如果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深刻的思考,学有所得,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得以显现。例如,亲自带领或指导学生参加不同的比赛和竞赛,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和实践中成长,获得更多的奖励与荣誉,从而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3.2科学合理配置师资人力资源

师资资源是大学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通常师资资源分为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三代,这三种类型的人力资源各有千秋,需要进行合理科学分配。青年教师,特别是新入职年轻教师,精力充沛,部分教师还具有特定的科研成果,他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也就是说,青年教师应该在近三年内专注于进行科学研究,可以通过减少其相关课程的数量或不参加课程教学,从而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将精力投入于科学研究工作过程中,比如,通过鼓励他们尽快评副教授,可以很好地激励他们全身心的进行科研工作。科学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应使青年教师上少花费时间去上课,给予更多时间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做出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中年教师可以增加上课数量,从而充分展示他们的教育经验,并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对于老年教师可以少量从事一些科学研究,不需要做出强制性要求,而应该鼓励他们经常去学校授课。

3.3构建特色化的工作量评价制度

特色化办学是我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工作量考核评价是教师个人活动与学校战略目标之间的桥梁,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个体与大学组织的协同发展。因此,进行绩效评价应综合考虑学校自身发展策略和教师特点。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策略,塑造符合发展规律和需求的科学评价机制。第一,建立独特的学校成绩评价机制,明确办学方向和宗旨,根据办学实际制定办学发展战略;第二,并非所有的大学都必须追求绩效指标来发表权威的刊物,而是发掘并探索独特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将重点转移到服务经济、建立应用型人才的指标;第三,内化特色学校的战略目标,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以使其与学校的战略发展相一致。

3.4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考核评价理念

绩效评价应与高校教师的学科属性密切相关,因此,绩效评价应综合考虑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突出知识工作者的特征,即对学术自由的追求及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高校管理者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绩效评价体系,除了关注大学教师的可控和明确的教育行为外,还应对教师情感投入和对组织的贡献等隐性因素加以重视。确保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情感投入,确保教师能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师评估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与热情。从最初的基于行政性质的评价监控变为教师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手段。同时,评价的组织者应根据高校教师的需求和特点,对绩效评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详细的调查并改进,使得绩效评价应建立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提高的基础上。此外,评估过程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尽量营造一个和谐、可靠的绩效评估氛围。

4结束语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教育工作量评价体系,可以充分体现并调动教师的奉献精神从而取得优异的教育成绩,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建立完整的测评系统,提供相关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可以帮助教育机构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也成为监督和规范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王务均,王洪才.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逻辑源起与深化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推进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8,(01).

[2]马骁.新时代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破“五唯”的问题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1,(6).

第5篇: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会计制度;高校;财务管理

引言

自2019年1月1日起,我国各类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实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与旧制度相比较,新制度在会计核算要素、科目、基础、记账模式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制度的相关规定下,各高校必须要顺应政策环境,依据自身情况不断调整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实现高校健康发展。

一、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对于高校来说,预算执行情况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客观反映高校的资产管理情况和预算收支情况,可能会影响后续的运营成本核算工作,也不利于管理层的投资决策。在会计制度下,高校主要采取“双基础”“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方式,即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财务会计分录,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预算会计分录。一方面,会计核算除了具备基础的财务数据核算功能,还具备预算会计功能,这两种功能相互联系又明显区别;另一方面,对高校已经发生的资产、债务等业务采取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方法,对收入、支出等会计业务采取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方法,并明确了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权责和归属关系,弥补了高校单项收付实现制的应用缺陷[1]。

(二)对会计要素的影响会计制度确定了“3+5”会计要素,即资产、净资产、收入、负债和费用;会计内容主要包含预算会计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其中预算会计核算主要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部分的内容,财务会计核算主要包括资产、净资产、收入、负债和费用[2]。

(三)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财务报告是直接客观反映高校财务管理状况的载体,在会计准则的影响下,一方面,高校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在以预算收支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预算结余科目,要求财务报告要全面反映高校的负债及资产管理情况,真实反映高校“家底”;另一方面,高校财务报告的编制形式发生了变化,即在“双基础”的核算模式下实现“双报告”,以高校为会计主体分别编制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并同时披露财务信息和决算信息。

(四)对收入确认的影响高校的收入内容可以细化为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捐赠收入、附属单位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在会计制度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按合同进度进行收入确认;同时,在付款结算环节则按照合同金额确认付款,及时反映高校的会计信息,监督账款的回收与结算工作。

(五)对资产处理的影响会计制度针对高校资产累计折旧与累计摊销进行了明确规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主体下的固定资产折旧进行了统一管理,要求各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金额应当依据用途计入当期费用或相关资产成本科目中。这种折旧的方法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还有助于会计核算工作。

二、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制度应用缺乏重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依据政策要求逐步推进和实施会计制度,针对会计处理工作进行了改革。新制度关系到相关单位业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高校加强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多方面的管理,还需要高校教务部门、科研部门、后勤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合同管理部门、基建管理部门等全力配合。但部分高校存在着对新制度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认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任务,其他业务部门配合程度不高,影响了新制度的逐步推进。此外,财务管理部门人员对相关政策掌握不足,认识不透彻,或是过分依赖财务软件,认为只要软件设置好即可实现功能,未能从本质上理解会计制度,导致在会计处理及会计科目设计方面存在着操作失误,影响高校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有待更新在会计制度下,高校需要依据制度要求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平行记账”,还需要编制不同的会计核算报表,如果依旧沿用当前的财务核算系统,显然会影响新制度的实施。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基于实际情况搭建合适的会计核算系统、保证系统更新质量,并在网络安全环境下完成数据迁移工作,这都是新制度应用需要不断完善与更新的内容。

(三)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待提升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高校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做好新政策的剖析和解读,还需要具备专业的会计处理能力。但目前,在会计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两方面问题,其一,新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工作具备复杂性,不利于会计操作。长期以来,高校的会计核算主要以简单的收付实现制为核算方式,日常管理工作也大多为预算执行监督、报销单据审核等,业务工作相对机械简单。但新制度实施以后,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强化了高校的财务会计功能,对财务人员财务管理、业务处理以及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和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资产计提分摊、清产核资工作的部署、会计科目的更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依据职业素养进行自行判断,这给会计工作带来了难度。其二,财务人员工作量大,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在财政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高校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会随之增加,会计人员缺乏学习动力,难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会计制度下高校改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随着会计制度的实施,以往使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会计准则,新旧管理制度之间的转化与衔接工作是高校实现财务管理改革的前提与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当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构建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平行管理体系,并基于高校的成本费用、资产情况以及债务风险等,重新定义财务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在内部控制理论的导向下,制定相应的预算经费审批流程及业务处理流程,包括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绩效考核方案等相关制度,为新政策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3]。以资产管理制度为例,首先,高校应当做好资产存量盘点工作,并制定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依据资产的规格、寿命以及价值等信息,确定折旧年限,采取合理的折旧方法和资产残净值计算方法,为资产折旧工作提供衡量标准,也能够更真实地掌握高校资产的实际价值;其次,为了保证固定资产账目与实际的一致性,高校还需要落实资产盘点制度,由库管部门、采购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联合,定期对资产数量进行盘点,并针对资产属性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式,避免资产价值流失;最后,在资产核算方面,高校应当依据新制度要求设置固定资产折旧相关科目,以资产使用年限、资产价值损益等作为会计科目主要内容,并及时更新系统数据,为后续的资产配置工作提供依据。

(二)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新政策的实施契机,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实现业财融合管理,将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进行对接,加快信息对流效率,从而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质量。例如:财务管理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之间的衔接能够实现科研项目与科研费用核算科目之间的一一对应;财务管理系统与教务管理系统衔接能够实现学籍管理与学费核算之间的对应。以学生费用收缴结算管理流程为例,在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下,高校的教务系统与收费系统进行对接,两个系统中的数据可以实现更新与转化,减少了财务审计的工作量。教务部门可以从共享平台上采集学生学费、考试费等相关缴费信息,办理课程安排、教材领取、毕业离校等相关业务;同时,财务部门也可以在共享平台上读取学生相关信息,包括学号、身份证号、所在班级、联系方式等,及时联系学生缴纳相关费用,进而提高财务处理的高效性。另外,高校还必须要对现存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在新财务核算软件的应用基础上设置财务会计记账自动生成预算凭证的功能,减少人工操作中存在着的失误性,借助财务管理辅助软件完成“平行记账”与会计科目对账,从而实现“智慧校园”。

(三)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新政策的推进过程中,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核算与政策执行的主力人群,因此,高校要想更好地实现新旧制度的衔接,就必须要重视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开展新政策学习研讨会、专家讲座、内部人员培训等方式,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新政策内容,并熟练操作新会计核算系统。此外,为了调动会计人员的主动学习性,高校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考核,让会计人员熟悉网络报账流程,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结语综上所述,会计制度对于高校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收入确认、报表编制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政策要求,高校应当立足于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人员综合素质等手段,逐步优化和改进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邬岚,陈诗.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J].纳税,2019(33):119.

[2]徐宏文.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J].纳税,2019(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