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初中教育范文

初中教育全文(5篇)

初中教育

第1篇:初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励志教育;初中德育教育;应用

励志教育主要是指囊括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及激励学理论的综合性教育形式,用以赋予学生拼搏向上、努力奋进的内在动力,唤醒学生求知欲、自信心,点燃学生学习实践热情,在成长历程中萌生生命自觉,积蓄成长能量。励志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有力补充,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及技能同时可升华思想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更优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努力回馈社会、回报家国。初中学生处于身心成熟关键时期,给予其正确价值导向尤为重要,需要班主任关注学生及其思想操守,通过励志教育使学生可以奋勇争先、积极实践、努力学习,削减班主任教书育人阻力,学生可以不断提升核心素养。基于此,为使初中班主任育人能力得以提升,探析励志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原则、要点、阻力及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励志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提高德育教育感染力。励志教育多以事件、实践活动、现实人物为依托科学展开,相较于灌输式育人活动,励志教育更有代入感,学生可以将自身放在事件、人物情境中换位思考,通过参加励志活动磨练品格,调整价值观念,继而提高德育教育感染力,为给予学生正向引导奠定基础。

2.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励志教育素材贯穿古今中外,例如我国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均可体现坚持不懈的励志精神,马克思图书馆的脚印、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科学考察团攀登喜马拉雅山等事件无不体现励志精神,励志教育素材丰富性可见一斑,为此将其应用在德育教育中可有效充实教育内容。

3.扩展德育教育范围。以往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仅围绕校园及教材展开,励志素材来源渠道较广,囊括真人真事、传统文化、实践经验、交流体悟,从形式上可拓展初中德育教育范围,同时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励活动,以实践为纽带回归社会并感受励志精神,跳脱固有德育教育思路,有效拓展德育教育范围[1]。

二.励志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1.真实可信。励志教育内容之所以深刻是源于其可引发学生共鸣,这就需要班主任围绕初中生探寻励志教育素材,确保其真实可信,发生在学生身边,使学生相信有相关的人与事并树立德育榜样,引导学生予以学习,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2.以人为本。学生个性喜好、理解能力、心理素质、学习需求不尽相同,班主任励志教育切忌千人一面,需在以人为本原则加持下多渠道输出励志教育内容,提高德育教育质量。例如,班主任在发现学生有“拜金主义”思想倾向时,可组织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乡村小学或幼儿园开展“一日小老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许多家庭还不够富足,幸福与快乐并非源于物质,同时学生在帮助他人过程中亦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继而通过参加励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价值观得以转变,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3.教育性强。在德育教育中应用励志教育目的是给予学生启发,引发学生共鸣,输出正确思想,使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为此励志教育需契合德育教育需求,避免出现“励志性有余、教育性不足”消极现象,需班主任根据德育教育规划妥善运用励志教育[2]。

三.励志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要点

1.创编校本化德育教材,助力励志教育活动顺利展开。为突出本校教育优势,帮助班主任完成励志教育应用育人任务,学校应整合励志教育素材,根据学生特点、年龄、心理状态有计划的开展励志教育活动,达到德育教育预期,使德育教育更富成效。

2.丰富多元赋予励志教育参与性及趣味性。为引发学生共鸣,班主任应让学生参与到励志教育活动中,丰富励志教育模式,使其兼具教育意义及趣味性,突出学生励志教育主体地位,为班主任围绕学生群体持续创新励志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3.科学总结弥补初中德育教育中励志教育缺陷。一方面班主任应创新争优,以优化配置励志教育资源为先导丰富教育形式,完成德育教育任务,另一方面班主任应懂得自省反思,在完成阶段性德育教育任务后反观其励志教育规划及实践优势与劣势,以此为由科学规划持续升级教育体系,旨在发挥励志教育优势[3]。

四.励志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阻力

1.励志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性不强。部分班主任将励志教育视为可以体现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一个侧面,未能将其作为初中德育教育关键一环,使励志教育与德育教育缺乏融合性,励志教育以子课题形式体现出来,影响励志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2.励志教育过于形式化。有些班主任为使学生可以在励志教育感染下端正思想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侧重增强励志教育煽动性,以励志故事主人公为依托要求学生向其学习。然而,学习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与学生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均未得到有效解决,使班主任励志教育质量随之降低,部分叛逆心理强的学生还会盲目抵触励志教育,认为其与自身成长无关,徒增班主任德育教育阻力。

3.励志教育体系发展滞后。为使励志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更加科学高效,班主任应从自身教书育人工作目的角度出发持续升级励志教育体系,明晰励志教育目的、方向、需求及意义,同时做好教育研究、评价、总结、调查等工作,使励志教育更为有效,达到初中德育教育目的[4]。

五.励志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略

1.增强励志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性。首先,班主任应根据校本化教材及学生心理状态、价值导向、理解能力、兴趣喜好等因素做好励志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发展规划工作,为优化配置励志教育资源奠定基础;其次,班主任应组织学生展开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赋予励志教育渗透性、参与性、趣味性、生本性;最后,班主任应从生活、学习、成长等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发展实况灵活调整励志教育方向、目的及内容,继而将德育教育与励志教育融合在一起。例如,班主任可组织学生群体根据自身喜好成立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如国学小组、街舞社团、诗文社、话剧团等,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合作排练、学习探讨、共同进步,其中学生群体共同研讨、练习、配合、实践、探索的过程,就是学生磨练意志品质,树立合作意识,坚持不懈学习进步的过程,使励志教育与学生成长、个性喜好等因素关联在一切。为使学生参与度更高,班主任可组织学生以社团为单位进行汇报演出,开展竞赛活动,参加社会性比赛,使学生在拼搏进取精神指引下提升自身表现力、创造力、自信心等素养,并将励志种子埋在学生心中,以学生兴趣喜好、实践体悟、活动感受为养料,滋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继而落实初中德育教育目标。

2.创新励志教育方法。创新是完成初中阶段励志教育应用任务重要渠道,班主任需具备创新意识及能力,可以根据教学实况灵活运用励志教育方法。例如,班主任在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展开励志教育活动时,可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书籍、网络、电视节目等渠道网罗传统文化中的励志经典,以情境表演、演讲、小品、相声等形式输出自学体悟,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励志教育内容,同时观看小组可进行点评,通过“生生互动”加深励志教育内容在学生群体中的印象,鼓励学生群体质疑辩论,碰撞励志思维火花,点燃求知热情,班主任则通过总结、评价升华励志教育内容,消除学生困惑,在完成励志教育任务基础上给予学生正确指引。再如,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开展“研学之旅”活动,如“重温革命历史”、“重走长征路”、“探寻自然界中的‘励志专家’”等,通过研学之旅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回归社会、回归自然,在本真状态下发现励志精神、励志行为、励志事件,在实践活动中汲取励志营养,感受励志魅力,习承励志品格,使学生成为励志教育主体,将自身思想观念与励志教育关联在一起,继而引发学生共鸣,提高初中德育教育质量。部分还没有条件展开研学之旅的院校可与当地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公共教育机构合作育人,丰富励志教育情境,充实励志教育内容,多渠道输出励志教育内涵,使励志教育可以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3.发展励志教育育人体系。首先,班主任应明晰励志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以完成德育教育任务为导向创设教案,整合励志教育资源,有计划的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其次,班主任应设立学生思想品行动态考核标准,建立德育教育档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励志教育方案,赋予励志教育实效性、发展性;最后,班主任应树立自学意识,能够主动学习先进、科学、高效励志教育观念及模式,将其应用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旨在提升自身励志教育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价基础上开展教研工作,得出教研结果并应用在育人过程中,使其励志教育质量得以提高,励志教育方法、思想、内涵随之优化,达到助推初中励志教育育人体系良性发展目的[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使初中德育教育水准得以提升,从行为习惯、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班主任应在肩负教书育人新时代使命基础上增强励志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性,创新励志教育方法,发展励志教育育人体系,继而提高德育教育感染力,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扩展德育教育范围,使励志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更加有效,达到高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俊.简述初中德育中励志教育的渗透[J].中文信息,2019(9):136.

[2]丁瑞军.初中德育中励志教育的渗透策略探析[J].新课程•下旬,2019(9):248.

[3]杨彩平.初中阶段德育中励志教育的渗透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7):104.

[4]卢文浩.简析励志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J].新智慧,2019(18):44,46.

第2篇:初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育;创新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形成

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完善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将学生们的学习理念和体育的运动素质更好地提升一个新的台阶,作为初中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在管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体育素养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和实现的内容,让学生们能在新时代的新型创新教育的模式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内涵,真正地将教育的内容落实在体育的课程中,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手段,真正地促进学生们身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为学生们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1]。

一、体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老套教学模式的陈旧老套,直接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难以形成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新时代的初中学生每天面对的教学形式还是传统的内容,对学习的兴趣也难以提升,在教学陈旧的情况下,学生们的发展素质和教学课堂的质量直线下降,现代的体育教育内容难以真正地落实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学的机遇难以真正的实现,学生们的学习动能难以体现出来。同时,我们不难看到,大部分学校把工作重点放在升学率上,学生们的体育课程由于不是关系着升学的关键性的课程,因此,导致学校不重视体育这一门学科,难以真正地将教育的能力和动力展示在体育的课程之中[2]。我们在现实的教学条件下分析发现,初中体育教师也是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中,由于长时间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初中体育教师对当前的教育事业产生了职业倦怠,不能积极投身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形式的创新上,最终导致教学模式的陈旧和老套的现状出现。很多的初中体育教师甚至有时候让学生们在体育的课堂上自由活动,不能合理地安排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和运动的项目。

(二)学生学习兴趣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受教师的影响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们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很多的学生在针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中,面对现实的问题,产生积极性不高的现状,长此以往形成一种体育课程教学的恶性循环,导致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差,学生们的兴趣低的现状[3]。现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单一,单一的教学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就不愿意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来。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讲解体育知识,然后进行简单的示范,一系列的过程都过于简单,同时,也没有真正地切入学生们的发展要求,在教师们的发展形成中,形成了难以磨灭的局面,体育的教学课堂之中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形成了一个闭环,难以突破教学的内容,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的实效性难以展示出来,尤其是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体验后,甚至不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程的斟酌和体育课程的训练中,难以提起兴趣,学生们的发展难以形成长远的提升[4]。

二、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是双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中,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对学生们的进步展示了全方位的动力。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要想真正提升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教师就要利用好初中体育的这门课程,将初中体育课程的形式和初中体育课程的内容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在进行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中,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精神,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进行完美的提升,学生们能在体育的课程中找到相应的归属感,并且能将体育运动的内容由课堂内延伸至课堂之外,发现体育运动的魅力,为学生们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相应的动力。在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提升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体育运动的过程,提升自身的竞技精神,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在运动中加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真正为学生们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新动能[5]。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能更好展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能力,在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道路中,彰显出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当前的初中学生们的发展中,将体育课程进行创新教育,利用不同的形式创新体育课堂的教学方式,在体育课程中展示出新的形式,为学生们的体育课程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真正将初中的体育课程变成学生们更加需求的,教师教学有方向的课程,让学生们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的目标,形成新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们身体和心理以及学习的动力。

三、体育教学创新措施

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虽然展示了新时代的教育新动力,也将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的内容更好的发挥和展示了出来,但是,初中的教师在初中体育教育的发展中,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在教育中,最关键的核心是“参与”,学生们的参与感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为前提,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切实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能力,为学生们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因此,针对初中的体育教学的现状,教师们一定要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机会,真正在学生们的教育形成过程中带来新的动能。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创新体育教学形式,改变传统教学课堂的第一步,因此,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初中的体育教师要融合当前的教育新模式以及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地武装自己的头脑,形成学习的丰富内涵,在初中的体育学习中,更好的形成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培训或者是公开课的形式,学习更多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形式,以及其产生的教学成果,在教育中更好的形成教育的新局面,真正考虑教育的成果,以及给学生们带来的教育效果,通过自主的专研和新时代教育形式的丰富,为学生们呈现更加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形式的丰富能更好展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更好地形成兴趣的发展理念,真正为学生们的兴趣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教学形式,切实地增强体育的教学形式,真正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6]。教师在摸底中和实际的教学中会发现,游戏对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形式,将游戏与体育教学相结合,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初中的教学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初中的体育课程作为学生们综合能力提升的跳板,为体育教学增添生机与活力。对此,体育教师必须要树立较强的游戏教学意识,在游戏的教学中,能融合传统的游戏教学形式,以及自己的想法,提升自身的游戏创编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适合自己年龄段的游戏,从而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对学生开展游戏教学,提升游戏教学的效果和效率[7]。例如,初中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运球接龙”游戏。利用运球游戏的形式,提升学生们对篮球的运动兴趣,了解篮球的性能,对学生们进行分组以后,让学生们站成一列,设置十米的终点,一个学生运球结束后传给下一个,中途掉球后,这位学生要返回起点重新运球,最终哪一组最快能轮完最后一个人,则哪一组胜利,教师能在游戏开始之前对学生们强调运球姿势和运球速度,让学生们根据要求自行发挥,这样的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为学生们的体育学习建立基础。

(三)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帮助初中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更加深厚的学习兴趣,并且能更好发挥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为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素养提升提供更多有效的平台。因此,在课程的体系性建设方面,教师要下足功夫,在创新体育教学形式的时候,不能单一针对某一节课,或者是某项运动进行简单的设计,而是要针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的目标进行教育,为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智力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教师在进行球类运动的教学时,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入方式,针对不同球类运动的性能和球类的特点进行方式的制定,并且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和接受程度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真正地为学生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让学生们愿意参与到初中的体育课程中来[8]。

四、结语

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课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地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真正地将体育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们愿意学习、乐于参与,提升综合素养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丁祎.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8):187.

[2]徐玖蔚,胡光明.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26):163.

[3]黄仁强.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成功:教育版,2012(2):169.

[4]韩明建.试论初中体育创新教育[J].读写算:教研版,2013(17).

[5]冯涛.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19).

[6]王阳春.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的探讨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7]任莲香,袁音.创新教育理念引导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3).

第3篇:初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赏识教育

初中美术教育所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各自不同的个体,每个学生的美术艺术行为或许在成人眼里是荒谬的,但对于初中学生的美术世界来说是合理的,所以赏识教育就是保护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它尊重每一个孩子作为不同个体的存在。赏识教育不仅只是赞美和鼓励,它更多是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一种认可,是对学生自信的培养。

一、初中美术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敏感的状态,他们的自信心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打击,由于自信是学习美术的一个重要心态,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都要带有一定的任性和坚定,缺少自信对学习美术来说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此时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赏识教育对于自信心的重塑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判断一个学生能否学好美术的重要条件,然而影响一个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学习的成果,这是一种循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每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希望得到的是表扬、赞赏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同,此时赏识教育便是保护他们心中学习动力最好的教育方式。

(三)培养学生心理品质

赏识教育是心灵教育的一种,通过激励,使初中生内心深处对自己学习成果产生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通过教师的赞美和鼓励这些行为一步一步建立的。当美术教师表扬学生的成果时,学生就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从而更加努力认真地学习美术,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可以提高初中生的美术学习效率。

二、初中美术教育中赏识教育的方式

(一)赏识学生,打破教材

在传统的观念里,教材是绝对正确的,是绝对不容怀疑的。一般来说,初中美术教师对于教材的合理性也不敢质疑,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获取知识,但初中学生思维大胆,往往敢于质疑教材的内容。我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就遇到过下列这一种情况:一次上美术课的途中,在一个关于绘画颜色对比度的问题上,由于教材上一个字的印刷错误,当时我并没有注意,滔滔不绝地进行着授课,其实如果按照错误的教材上的方式进行绘画,其效果是很糟糕的,当时一位女学生大胆地在课堂上打断了我的授课,我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主动地在课堂上承认错误,并及时表扬了那位女学生。自此以后,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挑战意识和超前意识在学生的作品里有着显著的提高,很多饶有趣味的作品被创造了出来。

(二)赏识学生优点,展示不同个性

初中学生处于好胜心很强的年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有包容性,以鼓励为主,不能磨平他们的个性。在具体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当不同对待,做到因材施教,考虑问题时尽量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作品的评价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绘画技巧、绘画特点,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品不足的同时,形成相对正确的学习态度,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赏识学生创意,培养创新意识

初中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当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变,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的美术作品与自身的理念不符合的时候,不能全盘否定它的价值,要发现其中的闪光点,理解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的教学中给学生发表自身观点的机会,要鼓励他们勇敢地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树立新的思考方向,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

(四)赏识落后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每一门学科都有着成绩不同的学生。美术是一门感性的学科,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现每一幅作品的美,应当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这是因为初中生处于一个竞争的大环境下,不管是多么差劲的学生,都有着属于这个年龄段的锐气,如何调动他们不服输的心理,是一个课题。对于所谓的差生,初中美术教师应当一视同仁,不抛弃他们,对于他们的作品,每一个闪光点都应该好好地赞扬,这才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激发他们好胜心的方式。

三、结语

在21世纪,教育理念应当与时俱进,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展开赏识教育,将学生放在美术课堂的主体位置上,认同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会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由于美术是发现美的一门学科,所以美术教师也应当是发现美的教师,我们要多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不同的美。

参考文献

[1]赵万泉.“赏识教育”再赏识[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5(04).

[2]高明.赏识教育利弊之浅析[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6(04).

[3]郑呈祥,王东红.推行赏识教育,提升班级管理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6(27).

第4篇:初中教育范文

一、励志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诸多变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自身健康成长。励志教育作为全校师生接受科学教育思想以及提高水平的机会,这一环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的重要所在[1]。因此,励志教育的广泛宣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及校园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及个人情怀。

二、励志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一)创造励志教育学习环境

励志教育应该建立在学生想听、要听的基础之上。因此,如何提高励志教育的吸引力成为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利用网络平台搜索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短片,例如《人生的十字架》《管道的故事》《鹰的故事》《勤奋的故事》等。素材的播放时间不应太长,尽量控制在三分钟左右,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穿插,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励志教育应该注重其差异性,注重主体的发展以及进步。根据不同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励志教育的时效性,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进步。在学校中应该开展励志教育主题活动,在每月实施以“励志成长”“明德励志”“文明礼仪”“自我发展”“提升自我”“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励志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2]。培养学生求知、健体以及做人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对理想的感知度。同时,开展励志主题班会,举办专场励志报告会,鼓励学生唱励志歌、讲励志故事等,并在校园内的宣传栏、广播台上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典范,弘扬励志文化等。

(二)建设全员励志教育导师制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出现问题的背景下,党中央发表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校必须要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落实德育具体工作,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德育工作的正确实施,加强学校的全方位管理。学校建立全员导师德育制度,目的是引导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者的理念,将德育的具体任务进行深化,实施全方位的教育以及管理。导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基本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励志教育,必须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等进行全面观察,并进行引导、教育。导师必须要每两周与学生谈心,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等情况进行了解,帮助学生制定提高学习成绩的相关计划[3]。导师必须要对自身负责的宿舍学生及时充分了解,同时建立指导学生的档案,记录学生的优缺点,并根据记录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培养计划。导师应该与班主任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全面掌握。这种制度的实施,必须应用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主要可以从导师过程材料、班主任评价、学生进步情况、家长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建立起奖惩措施,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导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促进工作的有效性提高。

(三)开发励志教育课程

励志德育教育课程可以从社会实践、问题研究、政治信念、学科深化、自主管理、利益安全等六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实施。课程设置必须要始终遵循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必须要将课程落实,促进德育课堂的有效发展,将励志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第5篇:初中教育范文

1.对教育管理进行准确定位

(1)确立目标。一所学校的目标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而定,确保目标定位与办学理念切实相符。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当前,许多初中学校也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要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从自身办学特点的角度出发,与自身师资力量相结合,将教育管理水平带动到一个新的层面。

(2)目标定位依据。初中学校所面向的学生年龄层约在12~16岁之间,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特性而言,学生基本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的办学理念便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重要的指导性影响,也意味着学校在树立办学理念时应充分以学生为主,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除此之外,不同的学校所具有的师资力量与硬件资源也各不相同,在确定目标定位依据时,应充分以客观的眼光对自身资源进行准确评判,并在这依据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一个健康的教学环境。

2.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相互结合

(1)规范岗位设置。校方应充分利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良好的指导与约束作用。如可采用以学生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方法来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高度发挥,成立相应的校园纪律管理小组、校园卫生管理小组等组织岗位,并将学生指派于校门口、操场、教室等处进行监督管理,对校内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2)加强家校交流。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德育指导,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高度配合。因此,要使德育教学的质量能够实现进一步提高,学校应不断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连理,实施将学生在校动态向家长进行准确汇报,并提醒家长做好离校后的指导工作,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稳定提升。

(3)实现劳逸结合。基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性,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难免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明显下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以劳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适当放松身心,在课余时间可组织学生进行校运动会或学习雷锋送爱心等活动,在获得放松的同时也可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3.打造精良的师资队伍

(1)进行互动合作学习。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当前,师资队伍的优良程度与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作为对学生具有重要引导意义的群体,教师更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修养,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合作式的教学关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不断加强与外校师资队伍之间的有效交流,为教师创造出更大的经验交流平台,实现全体师资质量的稳定提升。

(2)开展多方评价。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通常以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现今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改进,开展全文位评价,以学生、家长、校长等多个不同角度分别对教师进行评价。

4.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仅受自身职业道德的影响,学校的激励制度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为实现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建立起必要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便显得至关重要。学校在制定激励制度时,应充分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晋职机会及工资福利等因素相互结合,以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如出现班级总体成绩平衡的情况,应严格根据公平、公共的原则正确处理关于学生流转或分班等工作,通过竞赛、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进行客观考查。

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