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服装设计创新教学理念及实践

服装设计创新教学理念及实践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其对服装设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我国的服装设计教学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历经多年发展已卓有成效。目前,全国各艺术类院校及综合大学普遍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实践课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应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理念

服装设计是综合性的艺术实践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艺术的标准因个人喜好和所处时代背景难以界定优劣,而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可以通过市场的反应判定其价值。企业家苗鸿冰曾说过“市场是检验设计师的重要标准”,消费者的购买结果能够较好地判定设计师的作品是否成功。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对此展开思考。基于此,笔者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创新思路提出如下观点。

一、转变观念,创新教学理念

以往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多是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在固有的观念里,服装设计专业是美术学的一个分支,服装设计专业是建立在绘画基础上的艺术创作。考入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专业测试,通常为素描、色彩、速写等科目。因此,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学生在入学后学习的专业课程通常为素描、色彩等美术基础课程,这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服装设计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美术,服装设计工作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这样,部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只考虑服装的艺术性、审美性,忽略了其功能性。高校开设素描与色彩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塑形能力、增强其审美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服务于下一阶段服装设计的艺术创作,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服装设计的过程与结果都是在艺术的启发、推进下以人为本的工艺实践过程。综观历年服装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单从服装本身看,每件作品都具有较强的形式感。设计者往往注重从服装的面料、廓形、结构处理方面进行创作。然而,服装本身是依托于人的存在,其装饰意义是为了体现人体的美。如果服装设计虽然有艺术作为创作理念的支撑,但是缺乏实用性,那么其设计本身就失去了价值。可以说,服装设计是在艺术基础上进行的、结合工艺和结构的创作过程。因此,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转变理念,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理解服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二、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主要有服装效果图、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四类,很多高校将这些课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安排在不同学期,每门课程的课时量被设置为32课时或48课时。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部分学生在每次课程临近结束时才开始进入状态,但是根据课程安排,其很快就要进入下一科目的学习,这导致专业课程教学缺少延续性。然而,由于每个学期教学周课时量的限制,服装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又不得不如此安排。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使教学与学习具有延续性。进入第四学年,服装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每个学期都会安排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课程。基于此,在开课之前,三门课程的教师可以制订学期内教学成果演示计划,有机结合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如,在结构设计课程中,教师选择学生在分类设计课上完成的优秀设计作品,通过基础结构理论知识,辅导学生进行结构设计,然后在工艺课程上让学生将设计好的服装版型制作成成衣作品,最后将三门课程一起进行教学成果观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实际问题,如:在设计过程中会考虑结构是否合理;在制版的过程中会考虑工艺处理方法;在成衣制作中会考虑面料是否能够获得预期设计效果;等等。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学生的设计、创作只停留在纸面,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结语

服装设计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实用性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应从艺术创作培养转变为艺术理念指导下的服装产品设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市场的实际需要,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方面结合市场需求动向,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朝晖.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纺织教育,2011(4).

[2]张振岳.关于我国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1).

[3]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崔金玲 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