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短板探究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短板探究

摘要: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涵的发展,再通过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社会服务时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从教师个人能力的缺失、学校管理上的不足、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1]。其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高职院校水平的重要内容。“双高计划”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提升服务发展水平”。2021年4月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求“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各种途径激励教师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开展为当地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创新、工艺改造、社会文化传承、职业技能鉴定、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4]。

1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概念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概念也不断变化,其范围不断扩大,原来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是“应面向区域积极开展社会培训,为行业企业提供科技服务”[5],也就是技术服务与培训服务两方面。而国家“双高计划”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提升服务发展水平”,高职院校要以技术服务解决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研发力度和产业化力度,贴近地方产业。另外还提出了要促进民族工艺与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再创新,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面向农村和农业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同时还有服务社区等[6],由此可见,高校社会服务的内涵是在不断扩展的。

2高校技术服务的制约因素

在所有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中,技术服务是一种最基本的职能,这也是大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主要社会服务职责,但是这项职责在很多高校开展的并不好,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2.1企业和高职院校教师间缺乏有效及时沟通的桥梁

企业在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技术难题或工程难题,这些难题依靠企业的力量无法解决,而他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可能会去求助大型设计院或一些知名大学的相关专家,去这些机构基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往往企业的问题都不算大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而且很多小微企业在遇到问题时,去大型设计院或大学寻求解决方法,大型设计院或大学是不愿意接待这些小项目小问题的,即便愿意解决也会收费不菲,往往这些小微企业难以承受。另外,很多小微企业都没有地处大城市,周围缺乏大型设计院或大学机构。最主要的一点是,企业需求与高校教师能提供的服务之间缺乏好的平台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流,没有将高职院校教师理论知识扎实的优势发挥出来。很多地方政府或高校建立过企业服务平台,但是实际起到的作用也是比较有限。因此,建立起信息及时有效的沟通平台是一件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2.2教师的交际面窄,主动开拓市场能力差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交际面窄,往往仅限于与同事交往,每天家里学校两点一线的模式,期望等着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寻求技术支持,这是不对的观念。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而高职院校教师为了要能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往往需要主动开拓相关业务,这就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能力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与企业家等建立起良好的联系,获取企业第一手的资料,掌握企业技术现状,了解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另外,目前来说,如果将企业需求比作买方,而教师提供服务比作卖方,那么现在的教师技术服务这一块是属于买方市场的,企业要找寻服务是相对容易的一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能主动出击,主动去开拓市场,去企业调研,及时掌握相关需求,通过前期对4所株洲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教师进行的32问卷调查数据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都有从事社会服务的愿望,但是具体实施的就比较少,甚至想过要去实施的教师也不多。

2.3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

高职院校教师技术服务做的不好,归根结底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师大多都来源于普通高校,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对企业需求了解比较少,对生产实践仅限于书本知识,而且知识老旧,不能掌握企业技术现状。因此社会服务能力、水平不能适应企业需求,这也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一头热”的原因,没有丰富实践知识的高职院校教师在从事技术服务时常常会被企业认为是“书呆子”,甚至被企业瞧不起,自然技术服务是无法开展的。讲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提高了职业院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企业才会愿意跟院校间建立坚实的联系。相比于复杂的理论知识,企业的实践知识是相对更容易掌握的,但是实践知识的学习途径却也不同于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能从书籍、论文中学来,而实践知识大多只能在实践中学来,但是学习的渠道却没有建立起来,虽然有提出过“一人一月一线”的概念,但却大多都没有有效实施起来,究其原因也是企业不愿意接纳,企业不晓得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来后该怎么用他们,该给他们安排什么样的工作,反而成为企业的一个负担和安全隐患,自然合作是长久不了的。

2.4缺乏领军人物,团队组建培养困难

部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做的好,往往这样的高校技术服务越做越好,路越走越宽,而有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却迟迟打不开路子,或者路越走越窄,呈现出马太效应。这些社会服务做的不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一个好的领军人物,这样的领军人物不一定是行政上的领导。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往往是以点带面,通过个别能力突出教师的社会服务,带动一个团队的社会服务,进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本科院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这样的教师不少,但是高职院校这样的人才就比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也不仅是所处平台的原因。另外一个即便有了好的领军人物,团队成员上也难以培养、难以固定下来,这使得很多项目负责人更愿意将项目内的工作外委或者找寻其他机构的人员合作也不太愿意与本校教师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根据走访,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最近这些年的社会服务、技术服务工作做得比较好,究其原因就是具有一批领军人物,而且这批领军人物都是他们自己培养的,在技术服务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另外他们在团队成员的选择和培养上,也是贯彻“先让教师具有扎实的科学素养,再去培养其实践素养,实践素养好培养而科学素养难培养些”“在做项目过程中逐步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的理念。这个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可惜的是很多高职院校缺乏这种理念。

2.5缺乏社会服务的环境和文化

近些年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教学、技能竞赛方面非常重视,并成为学校层次和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的重要标准,而且所占比重较大。而社会服务所占的比重较小,有些高职院校管理层甚至认为企业技术服务是教师个人的事情,甚至还有的认为这是教师“不务正业”,为了自己走穴赚钱。这种观念导致高职院校普遍对教师的社会服务不够重视,在政策上也基本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另外,高职院校教师的额定工作量普遍比本科院校的多,课时计算方面一般都只计算上课课时,不像本科院校担任研究生导师等都可以计算工作量,这就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的时间自由度不如本科院校教师。还有,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层级更加明显、规章制度更加复杂、执行更加严格,虽然这一方面对教师的行为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的才能发挥上要差一些,导致教师很难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很多高职院校虽然一直强调要鼓励教师进行社会服务,但是却缺乏相应的扶持及激励政策,导致实际的效果并不太好。而且,与很多双一流高校不同,高职院校主要以教学为主,这导致科研与技术服务成为薄弱环节,学校定位不同,历史积淀不同,缺乏社会服务的氛围和环境,这些都导致教师社会服务开展情况不佳。

2.6平台能提供的作用不同

双一流高校自带光环,其教师被社会尊敬、其职业被社会普遍羡慕,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也能享受到这种荣耀。但是高职院校因为招生分数低,甚至有些时候要使用各种方法来吸引生源,这导致了高职院校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与本科院校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也会影响到企业对其教师的态度,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水平远不如双一流高校及普通本科院校,合作的意愿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在谈合作合同时候的溢价率也会大打折扣。这是无法回避也很现实的一点。

3结语

只有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社会服务时的一些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法。希望通过社会工作者对教师社会服务的研究,能够对教师服务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反过来指导教师社会服务工作。

作者:徐祥斌 曹慧君 禹练英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