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代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研究

古代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研究

摘要: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元意象符号的特征,茶文化具有的“精行俭德”内涵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文化意义上的茶,不仅具有其本身代表的普遍元素,还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学意味与道德规范。意趣交融、志向与情感抒发、风俗文化、世俗背景都以茶文化为意象载体。本文从茶专著、茶诗词、茶小说与戏剧中的茶文化意象文学作品进行探究,以期能够对茶文化的传承价值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茶文化;意象符号;茶元素;思想建构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文士以茶为主题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仅包含了茶文化的普遍元素,更加意味着以茶文化为延伸的道德规范被广大的人民群体所接受和推广。茶与酒不同,作为品行高洁的饮品,与佛教文化的“茶禅一味”构建出的文化意义互相成就,从非日常性走向日常性,从佛教空间到世俗空间,中国茶文化在不断构筑下,逐渐成为一项有诗意、有审美、有哲思的高层次文化。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饮茶活动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体会其隐藏内涵的全新高度,从而实现人与茶叶之间进行精神传递与交流的目的。

1茶文化的发展史

为了更好的研究茶文化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首先应该梳理茶元素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从相关的研究看,茶的起源有三种假说:食用说、饮用说和药用说。食用说即指将茶叶揉碎作为“羹汤”的食材与其他调味品相互交融化为美食;饮用说即指最初的茶叶的使用以煮泡为主,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品质的饮用水,这是基于古代饮用水的过滤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而采用的烹炼方法。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相传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这是最受学界支持的观点。将历史推溯到南北朝时期,茶的种植和受众具有地域性,中国南方地区将茶作为日常饮用品,但在中国北方地区还未能找到发展空间。《洛阳伽蓝记》中王肃的“饮品革命”则打破了“茶与酒”的地位之争。饮茶现象逐渐发展为南北共同的生活习惯,在唐玄宗时期以前,茶还仅仅只是功能性的日常饮用品,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的文化符号意义。茶始于汉代,兴于唐代,盛于宋、明。这一时期(唐玄宗开元年间)茶则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被延伸,构建了茶文化。茶马古道和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对外输出的不仅有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同时伴随茶叶输出的还有中国精湛的茶文化。茶圣陆羽《茶经》中“精行俭德”专一践行自律品德,则明确提出了茶文化中自觉践行的道德自律问题。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强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赋诗作对的中国文人而言,“酒”和“茶”两大饮品是再好不过的“文学意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中国古代文人在酒和茶的身上下了不少功夫,茶开始与酒一样具有了特殊文化象征意义。酒常被引用在具有仪式色彩的场合,而茶则不然。酒很早就被采用为诗文的意象,而茶直到唐玄宗时期才有了深远的意境。作为日常饮品的“酒”和“茶”,酒具有迷人心智且价格昂贵的特点,而茶则有清醒明目价格低廉的特色。作为佛教五戒的酒找不到突破的端口,而茶这种清新自然,清雅和俭的植作更加适合寺庙的生存环境,于是“茶禅一道”的理念贯穿始终,奉为信仰,茶文化由南至北,也理顺了“茶道”的佛教空间脉络。《茶酒论》中作为“百草之首”的茶,“千劫万劫,诸佛相钦”,借茶之口与酒争斗则明确了茶文化已经被当作佛教空间走进世俗空间的重要工具。唐朝是外传佛教迅速发展并兴盛的时期,本土道教也同样如此,并且由于道教的出现及统治者的偏向,佛教的发展空间被极限压缩。佛教开始借助茶文化相互影响并最终奠定了发展的经济基础。文士雅客因茶文化而愈发接近佛教空间,陆羽与皎然均为佛教中人,李白、杜甫和王维等人开始将层层构建的茶文化内涵传播并注入到知识阶层,此时的茶在独特的审美趣味下获得了文化共识。

2中国古代专著中的茶文化

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品味”哲学。茶文化以茶为载体,成就了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并构筑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茶道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基于实用价值出发的中国古代茶专著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等,尤为重要的作品则是陆羽的《茶经》,以茶的根生元素为基础,介绍采茶、选茶、泡茶、饮茶等工序方式,后两部作品则增加了关于茶道、茶精神的论述,这一内容是除了茶具、茶器之外与茶相关的茶文化理念、精神境界和艺术体系,称之为茶文化的派生元素。茶专著的写作目的是帮助读者获取认识和体验茶文化的间接媒介,通过阅读茶专著作品能够提前获得鉴赏和先验的技能。中国古代文学专著大多数以某一话题为核心,详尽介绍与主题相关的特性,这种清晰直观的表达方式使得茶专著类似于茶文化的“工具书”。另一方面,《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理论,则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直接将“茶德”作为“品”人的工具,通过茶文化的理念使得百姓感悟茶内敛淡泊的性格,以道德自觉的方式催使百姓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以实现统治者对天下的治理目的。同时,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茶文化,以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为等方式实现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功能,不仅为西方世界带去了饮茶之风,同时也使得西方世界远隔千里便可感受到中国人传统内敛、稳重大气的风采。

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茶文化

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诗、词作品绝不是“无病呻吟”的滥觞,受到读者青睐和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往往有其创作的背景意义。鉴赏中国古代茶诗词作品不仅能够帮助历代读者以茶文化为突破口感受到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还能够探寻到作者当时当地的心境,甚至同一时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从诗词的文化渗透路径来看,浅层的茶文化仅仅只是作者拿来使用的“工具”,这个工具只是诗词创作的环境限制;深层的茶文化则具有了更加悠远的意境,使得创作者的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尘”指的是煎茶的过程,在品茶时不需要赋予任何的感情,只是因为“茶”这个工具恰如其分地出现在诗歌中。柳宗元《夏昼偶作》:“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指的是山童在夏季的日午时分捣炼新茶的场景,在宏大的境界中体现出寂静与隐约人声的交融。杜甫《重过何氏五首》:“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体现了作者在平淡安稳的时光中,心如止水、不骄不躁的心境。宋词用来吟唱的意味极其深刻,通过曲调填词,大量的情感因素便借以获得了发挥的空间,使得宋词中茶文化因素的渗透更加细腻。茶文化成为创作者描述茶之茗香、赞咏茶之意趣、表达品茗心境的绝佳契机。苏轼《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情”,品茶的过程简单美妙与国家之动荡对比,则具有了极佳的烘托效果。辛弃疾《减字木兰花》:“僧窗夜雨。茶鼎熏炉宜小住。却恨春风”,作者由茶、由窗、由雨、由他身边的一切生恨,这恨由无形化为有形,将无量的意味化作定量的情感。众多的以茶为意象的诗词不仅要求创作者品味出茶的风味和忧思,还要品出茶的心态,茶是自然之物,当人赋予了其当时当地的心态之后,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感方向,喜怒哀乐完全由创作者来主导。

4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茶文化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达到了发展的高潮,相继出现了《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不朽的小说佳作,而在古代小说中专以茶文化为题材、主题的倒不多见,茶文化的指代意义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市井背景、风俗文化、角色地位。明清时期,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茶普及在平常百姓的生活之中。虽然茶的价格有贵贱,但百姓在街头巷尾,亲友邻朋的家里随处可见茶的身影。饮茶则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意义。《儒林外史》中出现了众多以茶馆为主要背景的故事,每个角色的饮茶的偏好、习惯和个性都能在具体的细节中显露。茶文化渗透到小说中,扩大了小说塑造的范围,增加了小说的素材和内容。茶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特指”的风俗含义。具有特指意义的茶文化常出现在礼仪中,如漱口茶、待客茶、方定茶,这与茶道有诸多重合和类似的价值。小说中所涉及到的祭祀文化时,差人购买贡茶、纸钱的场景便可让读者感受到当时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祭祀场景。《红楼梦》中,访客登门喝普通茶,但是达官贵人,自家饮用则是有完整的一套礼仪的,不同的茶心态则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差异性,茶叶在《红楼梦》中出现不仅能够对角色的生活场景进行描述与呈现,而且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创作者在人物的塑造上无需多言,仅凭茶文化就能够让读者切实感受到每个人物角色的地位和整个社会背景。虽然角色映射的方式在小说中屡见不鲜,但是茶文化的代指符号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不可替代和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中国古代小说对茶文化的描写是绘声绘色,那么中国古代戏剧对茶文化的表现可以说是栩栩如生。《牡丹亭》中“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芽”对于农妇采茶情境进行的描写;还有《凤鸣记》中“吃茶”的情境,反映出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戏剧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思想和意象,深厚的文学思想底蕴既体现了茶文化的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地位,也体现了茶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除中国古代茶专著、茶诗词、茶小说与戏剧之外,还有茶联、茶画、茶谣等,不断建构的茶文化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文学创作不断发展的今天,茶文化同样保留着巨大的底蕴等待创作者的发掘。

参考文献:

[1]巴桑拉姆.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J].福建茶叶,2020(11):301-302.

[2]张映梅.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结合探讨[J].福建茶叶,2019(04):154-155.

[3]李盼.古代文学中茶文化的渗透路径的研究[J].福建茶叶,2021(03):275-276.

[4]胡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思想探究[J].福建茶叶,2021(02):269-271.

作者:翟高泉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