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古代艺术史范文

古代艺术史全文(5篇)

古代艺术史

第1篇:古代艺术史范文

两汉时期使用的植物造纸原料主要为麻类植物,但当时造纸技术工艺水平有限,尤其制浆过程对麻的腐蚀、舂捣不够精细,纸浆中大量的植物纤维未帚化,有较多纤维束存在,抄造的纸张纤维交织松散,透眼多而大,纸张质地粗糙,纸张使用范围不足以与当时普遍的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抗衡,所以,迄今尚未发现西汉的纸张档案和书籍。东汉末年,造纸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纸张品质,虽然已有麻纸文书出土证明当时纸张的存在,但官府文书书写材料依然以简牍、缣帛为主。三国时期,虽然造纸技术传播和推广缓慢,但在这期间生产的纸张长度和质量仍有所提升。虽然有观点认为早在汉代就已有染纸技术,但三国时期孟康注释“染纸素令赤而书之,若今黄纸也”,至少说明在三国时期染纸技术已经被使用。这里染纸使用的溶液为黄柏汁,汁液中的黄柏碱能起到杀虫的效果,对纸张起到保护作用。

二、成长时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加工技术有相当发展,晋代南北方都已以麻纸为主,并且开始出现树皮纤维原料的纸。相比较汉代,晋代造纸技术制造的纸浆纤维细胞已被破坏,纤维束含量较少,抄造纸张技术方面采用帘纹模抄纸,纸张质地相对较薄,透眼少。根据帘纹模不同制造纸张的品级也不同,细帘纹模用来抄造上等纸,粗帘纹模抄造中、下等纸。到东晋末年时,豪族桓玄颁令停止使用简牍,自此纸张最终完全取代简牍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2]由此开启了纸张档案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旧采用染黄技术驱蠹,并且染纸技术已相当成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浸蘖汁入黄,凡潢纸灭白便是......写迄入潢,辟蛀也。”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五》载[3]:“黄柏一斤槌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时……”针对黄蘖染纸后可能出现漏染或染渍不均的现象,又出现了用研磨呈粉状的雌黄搭配胶清的补染技术,雌黄是一种有毒的矿物质,也能起到杀虫效果。此外,此时期施胶技术一般使用淀粉作为施胶材料,施胶虽能增加纸张韧性、防止字迹晕染,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纸张对水分的吸收,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增加了虫蛀的风险。晋代则是在纸张表面涂一层矿物性白粉防止墨迹晕染,其成分可能是用白垩、石灰或蜃灰制成,相比较淀粉,采用矿物性原料对纸张的损坏性更小。

三、繁荣时期——隋唐、宋元

(一)隋唐时期隋唐是我国造纸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依旧以麻类纤维作为造纸原料并且达到鼎峰。除此以外,也使用其他种类植物纤维。如遗留下来的纸质档案载体材料既有麻纸,也有皮纸,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还出现了狼毒纸、东巴纸。其次,抄造纸张的篇幅上,相比较晋代纸张高度,唐代纸张篇幅略高,一般为25-27厘米,书写时需要用糨糊将纸张首尾相连。而糨糊的制作也是极其注意对纸张的保护。面粉制成的糨糊因含有蛋白质易导致纸张腐烂生霉,张彦远便提出“凡煮糊,必去筋......余往往入少细薰陆香木,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4][5]古人还在糨糊中加入白芨汁、川椒末、明胶、皂角、藿香等原料,既能保持糨糊的一定黏度,又能达到除湿防腐的效果。唐代在纸张单面或双面涂蜡,或使用油脂涂布技术增强了纸张的防水性能,生产出该时期的纸中上品——硬黄纸。该种纸张制作时先用黄檗汁染成淡黄色,用黄蜡涂布,然后再用细石砑光,又称为“黄蜡笺”,对防蛀抗水有很好的效果。唐代的施胶技术已由之前的淀粉变成胶矾,纸张的可塑性、抗湿性能显著提高。为防止纸张发生霉变,出现了用白矾加入造纸过程制作成防霉纸,或将白矾制成防霉剂,或溶于水直接涂布在档案纸张上的防霉变技术,白矾能让微生物脱水而死,达到纸张不被虫蛀的效果。

(二)宋元时期宋朝造纸技术生产的纸张主要以皮纸为主,大幅优质皮纸的涌现是此时期不同于前代的特点。麻纸发展到皮纸是个技术进步,而由木本植物韧皮纤维造纸发展到用整个植物茎杆造纸是技术性的飞跃。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内府写本《景祐乾象新书》,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内府写本《洪范政鉴》等都是以皮纸作为档案载体材料。这时期的纸张篇幅高度能达到30-45厘米,甚至出现了长达三丈无接缝的巨型匹纸,纸张篇幅增大能按照等级要求制定出各种规格的纸张,还能有效减少因涂抹糨糊导致虫蛀的风险。宋元时期使用的造纸原料不仅仅局限于皮质植物,竹纸和稻麦杆纸的生产表明了造纸史新纪元的诞生。早期的竹纸品质并不高,北宋学者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说:“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说明北宋抄造的竹纸拉力不大,容易折裂,多用作写密信用,所以宋代官府明文规定官文用纸不使用竹纸。其次,该时期不同种类的纤维原料混合更为普遍,例如米芾《寒光帖》是竹与楮皮混料纸,《高氏三图诗》是麻、楮混料纸。混料纸虽能兼收不同原料的优点,但纸张的保管相比单一用料纸张难度要大。驱虫防蠹方面,在广泛使用黄檗染纸避蠹法的同时,宋元时期还用蜀椒果实的水浸液即椒水处理纸,以此来提高纸张的保存寿命。如南宋时期出现了“以椒染纸”防蠹法生产的“椒纸”,染纸所用的花椒溶液中含有能杀虫的香茅醛、水芹菇等成分,纸张浸染之后也就具备驱虫杀虫效果。此外,宋代的纸也用胶矾处理,提高纸的抗湿性及不透水性。

四、鼎盛时期——明清两代

明清是造纸技术的鼎盛时期,造纸工艺集古代技术之大成,生产纸张品类繁多、琳琅满目,据明人王宗沐所著《江西大志》中记载,仅江西官府公文用纸就多达28种[6]。虽然竹纸和混合料纸占生产纸张的极大比重,但在档案用纸上,明清时期依旧以“黄纸”为主,重要的档案采用上好宣纸、皮纸制作,如诰命档案、圣旨档案、祭典档案、黄册档案、官员档案。在纸张保护方面,因明清竹纸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竹纸的品类和质量都有大幅改善,加之竹纸价格相对低廉,使用范围更加平常可见,成为纸质档案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广东佛山一带在对竹纸刊本的保护中,出现用“万年红”纸张作为刊本的首页和尾页的做法。“万年红”是将红丹涂布在纸张表面,使纸张呈桔红而得名。这种纸含有的四氧化三铅能有效杀虫而能起到保护刊本的作用,这种利用“万年红”纸张驱虫的做法到清代时得到广泛应用。

结语

尽管各历史时期造纸技术发展程度不同,对档案纸张耐久性产生不同影响,但古人仍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从档案用纸的选料、加入药剂以及对种类选择几个方面实现对纸张保护的目的,体现出古人从前端控制加强对纸张档案保护的思想。而在造纸过程中加入天然植物或药物,使生产的纸张本身就具有驱虫避蠹功效的做法,对于当今纸质档案防虫害也具有极强的现实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国经.中华明清珍档指南[M].人民出版社,1994:26.

[2]陈勇,王瀚.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J].北京档案,2020:14-18.

[3]欧秀花.古代档案用纸——黄纸的复原及其性能的初步研究[J].档案管理:2015,(5):32-35.

[4]罗吉鹏,程瑶.唐代档案保护制度与技术探析[J].北京档案,2018:14-17.

[5]唐彦远.历代名画记:卷2[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第2篇:古代艺术史范文

1食品包装的性质、功能作用及其发展现状

从字面意义进行理解,食品包装是利用包装材料(主要是聚乙烯塑料、纸质材料、纤维材料、金属材料、玻璃、橡胶、石料和其他天然材料或人工合成材料)对食品进行包覆,实现对食品的保存、美化、主要产品信息说明、营销推广等。在广告营销产业不发达的前工业时期,食品包装的主要功能是食品保存和推广营销,提高产品的艺术审美力等附加价值还不是食品包装的应有之义。然而到了现代化食品工业时期,在强化食品包装食品保存和营销推广功能的同时,食品包装的艺术美化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在追求食品食用价值以及包装对食品的保存性能的同时,也对食品包装的艺术审美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成为食品包装设计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食品包装几乎与食品工业同时产生并不断更新发展,食品包装的制造工艺不断提升,在材料使用和生产技术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并逐渐朝着集优异保存功能、强大营销推广能力和丰富艺术审美价值于一身的方向发展,不断刷新着人们对食品包装性质功能的认知。纵观当前食品包装市场,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从材料使用看,从以往简单的聚乙烯塑料和各种天然材料发展至今,各种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也登上食品包装的舞台,这些新型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物理或化学性能,如良好的密封性、抗氧化、隔热抗冻、防腐蚀、保鲜性能等,能够使食品在更加理想的环境中得到保存,很好地保存了食品的食用价值。从食品包装的艺术设计来看,市面上的食品包装艺术设计相比前工业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营销能力。从包装的主题内容上看,市面上的食品包装除了以精致的食品图片作为主体图案,还有大量以动漫人物、明星照片、简笔画、书法艺术、色彩搭配以及其他富有创新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图案设计,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但是,就单个产品种类来说,由于现代工业生产的快节奏和消费者审美疲劳值下降,以及食品包装设计者设计素养不足等原因,市面上的食品包装呈现出同质化严重等现象,导致食品包装设计的艺术审美价值大打折扣,影响了食品包装美化功能和品牌营销功能的发挥。

2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和推广传播价值

中国古代山水画是传统国画艺术的巅峰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出现了一大批造诣很高的山水画家,如顾恺之、王冕、董源、范宽、李成、徐熙、沈周等,他们对古代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山水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山川河流为主要刻画对象的作品,寄托作者闲逸旷达的人生乐趣,表达作者艺术审美志趣的中国画作品。山水画由于其以山水自然为主要描绘内容,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意义指向,可以根据场合灵活进行审美评价,因此适合用在各种不同领域,表达一种或清新自然、或闲逸旷达、或清丽脱俗、或是一种泛指的美好寄托,适宜用作不同类型食品的包装图案。早在民国时期,就有许多企业以古代山水画作为产品的包装图案,起到不错的营销推广效果。古代山水画给人的审美感觉是清逸、闲趣、美好、自然,无论是休闲零食还是节日食品,无论是传统小吃还是现代精致的甜品,无论是五谷杂粮还是肉禽蛋类,无论是传统白酒还是葡萄酒和其他饮料,都可以很容易和古代山水画搭上关联。因为一切的现代食品都是从产自田野自然的原材料加工而成的,一切的食品原材料都是生长在山水之间的动植物,都是大自然山川河流的丰饶产物。如此,以极具审美价值和韵味独特的古代山水画来作为各类食品的包装灵感,无疑是非常合宜的。从产品的营销和品牌文化传播角度看,古代山水画的融入使产品的包装设计内涵更加丰富、凸显出产品的性质和文化特征,能够较为明显地提升产品的销量和曝光度。此外,将中国古代山水画作为企业文化宣传的一个文化标识,能够提升企业文化的内蕴和辨识度,使食品企业在众多企业中实现文化突围。

3古代山水画在食品包装艺术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山水画作为平面视觉艺术中的一种,在食品包装艺术中,最常见的运用方式是将其印刷在食品包装表面,以此呈现食品企业的文化内涵、明确产品的基本信息,并传达出食品背后的艺术文化韵味。从食品包装设计流程来看,首先,设计者要对食品产品的性质、风味、食用价值、文化特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是确定产品属性、设计方向、产品文化传播导向、设计理念等基本信息的基础。其次,设计者要具备足够的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力,能够根据食品产品特征创作出符合产品定位的山水画作品,并根据食品保存要求和前期制定的整体包装方案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如硬纸壳、塑料袋、金属盒或玻璃制品等,最后将山水画作品以合适的加工工艺(如印刷、压铸、鎏金、手绘、雕刻等)移到产品包装上。这其中要注意山水画图案印刷的位置,居中或偏上下,也要注重各部分包装图案协调性,使得产品包装整体协调性好、排版设计佳,能够完整传达食品包装的文化韵味和艺术审美格调。具体来看,以硬壳纸类材料作为食品包装材料更适合古代山水画的绘制,纸壳的颜色要选择与古画作品的纸张颜色近似,这样山水画作品绘制上去就会显得更加合宜且有气质。同时纸壳材料方便山水作品的印刷或手绘,减小了加工难度。而金属材料的食品包装可以用压铸的方式将山水画作品印制在上面,呈现出浮雕一般的效果,使山水画作品以若隐若现的形式呈现,艺术观感更佳。这种金属盒的包装密封性较好,适合包装那些对保存环境要求较高的食品,如月饼、糍粑等,可防止食品受潮变质。而以大理石等材料的食品包装则以雕刻的手法进行图案绘制会更加合适,能够突显出产品包装的品质,也利于山水画艺术气质的体现,使整体包装显得协调。这类包装适合包装那些高档食品,能够凸显出产品的品位与品质。

4以古代山水画提升食品包装设计质量的实践方式

第3篇:古代艺术史范文

1中央公园回廊设计效果图

传统古滇装饰性美学的体现在于相关装饰元素的科学组合,根据不同环境空间的结构布局特点,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中央公园在装饰性元素的选择方面主要参考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左侧大理石回廊顶部以实木框架进行装饰,这与传统古典装饰性美学的材料组合形态相—致,而廊门的金属仿古装饰则进—步增加了其古典美,以充分体现材料与结构形态在古典装饰设计中的融合效果。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水体景观的结构化线条与回廊相似,在艺术造型方面严格遵守了传统古典装饰性美学的整体性要求。

2中央公园中心广场设计效果图

传统古典装饰性美学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还体现装饰性元素的空间布局方面,中央公园中心广场采用了环抱式的设计风格,在视觉效果上更加整齐。半圆形的花坛设计,在环境艺术效果上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的装饰美学相吻合,并能够融合水体景观构建山水园林的意境。同时,中国传统古典装饰性美学中的相关环境要素结构布局的艺术效果不仅与平面空间相关,垂向空间的环境要素分布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得以体现。

3中央公园水体景观设计效果图

第4篇:古代艺术史范文

关键词:古埃及;服饰艺术;现代服饰

一、古埃及的服饰特点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尼罗河流域因河水泛滥和聚积的沃土带来了丰盛的产物。亚麻、棉布、丝绸以及皮革的盛产为古埃及人提供了丰富的服装原料。对古埃及人而言,衣服能够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严格奉行等级制的本质,它突出了不同的社会等级的差别。直到第十八王朝时,随着宗教信仰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文化的交流融合,新式的服装才流行起来。由于气候风土的原因,亚麻布成为古埃及人主要的衣用原料。虽然当时的纺织技术已达到极其精巧的程度,但由于生产能力所限,衣料的供给是有限的。古埃及男子的衣服主要是用一块白色亚麻布缠绕在腰上构成的,叫作腰衣,是一种最古老、最基本的衣服形态。上层阶级经常用浆糊把布固定出很密的直线褶,并在腰衣外面系上一条三角形围裙,围裙上常装饰着金银饰物或刺绣,镶嵌着宝石,以示特权。中王国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女子衣料样式有变,渐渐地演化成了无袖有袖两种。除此之外,披肩开始流行起来,这种披肩能遮住胸部。而男子服饰方面:出现长袍,一般到脚跟。下身包缠式围裙,通常是亚麻布。法老的褶裙后会垂下狮尾,士兵则穿着带有条纹或彩色布料的褶裙。到了新王国时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影响,古代埃及服装又产生了新的变化。简略的缠腰布仍然是平民和百姓的外穿格式,而在贵族中已退化成了亵服。贯头衣也是新王朝时期流行的一种外套,同时人们也赋予了它多种穿法:保持宽松的状态;在胸口系结;用细带收腰,余量向前收拢构成较繁杂的形态。古时人们佩戴首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人们为了乞求生存,制作了一些如:铁镯、皮腕、骨环等戴在手腕上,以保护自身不受植物的伤害,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外族敌人造成的伤害。在社会的不断进化过程中,饰品的种类、样式、材质等也趋于多元化。但是由于不同的阶层,人们佩戴的饰物也是不一样的。法老、贵族、官吏所使用的饰物多半是由贵重的金属和宝石制成,而商人、平民佩戴的饰物由琥珀、贝壳、玛瑙等材料制成。古埃及人对外貌和自身的妆容十分看重,这不仅是因为审美和信仰的关系,而且跟古埃及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古埃及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中运用

2016秋冬时装秀场重现古埃及服饰文化,Givenchy这一季在设计时,独创古埃及饰纹刺绣作为点睛之笔。埃及肖像已呈现出丰富的几何元素,洋溢着迷幻和神秘主义,荷叶边呼唤着久远时期的矜雅气息,以丝绸及蕾丝带出女性的特有的风情,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圣洁古典交织出一幅华丽图景。2017年春夏时装周,设计师用几条发散线最终汇集的点成为了新系列的起点,系列中的一件衣服上就印有汇聚左胯部的几条发散线条。同时随意缠绕、围裹的方式,让我们无法找寻衣服本身的缝合线路。虽然从外表上看这一季的服饰有些像埃及古老的木乃伊,但这种全新的设计方式确实很有效,它让服装穿起来更具动感。这一系列服装像极了古埃及妇女所穿的“卷衣”——多莱帕里,像袈裟一样缠卷披挂在身上,组合美丽的褶皱,粗略的在下身环绕一圈之后把剩余的布披在左肩。古埃及服装可以用“衣料绕体”这四个字来概括。从早期的几个简单的款式,经过几个朝代的更迭,服装在款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了衬衫、长袍、卷衣等,无形中古埃及服装渐渐地形成了一种风格,为后人在设计中所借鉴运用。古埃及服饰典型的特点就是褶皱,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褶皱也是服饰设计中常见的元素。而女子服饰常见的是贴身长裙,其典型特色是紧身直筒裙上做很多固定的褶皱,在今天,不少女装设计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经典的服装造型。从十八王朝起,披肩成了古埃及流行的款式,男女穿法通常是从左前胸向后过肩膀到臀部,围绕臀部一周到身体的后部,然后包裹住右肩。这种服饰特色逐渐的在现代也流行起来,并且转变成了多种不同的样式。

三、古埃及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中产生的影响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现代服装设计总脱离不了传统服装给予的影响,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是承前启后,人们总有着怀旧、追忆心理和表达民族情怀的感情因素等。而古埃及服饰给予现代服装最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服装造型、色彩、面料、配饰等等方面。服装的款式造型是服装的外部轮廓造型和部件细节造型,是设计变化的基础。服装的外部轮廓造型形成了服装的线条,并直接影响到了款式的流行与否。服装的部件造型包括了领型、袖型、口袋、裁剪结构甚至衣褶、拉链、扣子的设计。由于古埃及气候炎热,古埃及女子服饰典型造型是贴身长裙,以直筒裙为主,在一侧缝合,从胸垂直到脚踝。现代服装设计中,不少都充分运用了古埃及遗留下来的服装文化及服饰元素,如婚纱、礼服、连衣裙上都有很多的应用。服装面料对服装的影响尤为重要,它主要影响了服装的服用性能。面料的厚薄,软硬,光滑粗涩,立体平滑之间的差异以及面料不同的悬垂感,光泽感,清透感,厚重感和不同弹力等对服装的影响很重要。古埃及现代服装中亚麻布是最常见的面料,既不热,也不重,还可以形成简单的褶皱,清洗起来也比较方便。而现代不少服装面料仍然沿用着亚麻布这种面料,同时也根据现代人的使用需求进行了改良,制造出了更加适合现代服装需求的面料。古埃及艺术十分讲究形式美,特别是构图的秩序性。古埃及服装造型简单,但是褶皱的变化形成了丰富的立体层次和明暗效果,这是构成古埃及服装魅力的重要手段。往往服饰配件会与象形文字结合,这也是古埃及艺术品的一大特点。现代设计中,我们也常常追求一致性、协调性、秩序性,不少典型的时装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简单的线条和褶皱,却使服装的整体表现得非常有层次感和秩序性。通过研究古埃及服饰艺术后,我们发现,如今人们向往简约舒适、精致优雅、年轻的生活情调,但是又不愿意让自己穿得太过于成熟,于是,古埃及服饰那种集简约、优雅、年轻以及丰富的造型为一身的风格得到了现代人们的追捧。服装设计大师们给古埃及服饰艺术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了新的流行趋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着装水平与着装理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不再盲目去追求时尚,而是越来越关注古典服饰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张竞琼.现代中外服装史纲[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8.

[2]陈丽霞.原始服饰艺术思维的当代影响剖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9年3月.

[3]许星.服饰配件艺术[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9年.

[4]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11月.

[5]赵克仁.古埃及妇女的服饰与审美[J].装饰.2006年04期

第5篇:古代艺术史范文

关键词气韵;陶瓷绘画;东方传统审美

1中国古代艺术审美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艺术与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秩序和象征表达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中国古代艺术有着其独特、完善的审美评价标准,与西方的古代艺术审美不同,中国古代审美艺术中重在其“气”与“韵”,重在自然性、和谐性,融于自然、置身自然,以“淡”、“雅”为高,不在于尽实描绘,讲究其意境氛围,与西方古代审美追求的写实、强烈的风格大相径庭。(1)古代审美中的“气”与“韵”“气”是指创作主体的生命力与活力,表达其气质个性在其作品中的体现。“气韵”中的“气”主要就是指生命的原初动力,并且指的是自身的活力、精神、状态;其次,是用“气”来泛指表现出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活动的性格、情感以及气质等。而“韵”指的不仅仅是描绘的画面与其审美对象的意向或形式相似,同时还要具有使人感受到蕴含在画面其中的开与合、放与廉、张与弛、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等画面的对比所产生的生命律动。“气”与“韵”是东方艺术所特有的一种审美追求,可以从古代的绘画、书法中感悟古代审美的气韵。东晋画家顾恺之了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三幅流芳百世的传世佳作,虽无真迹,皆为后世临摹,但从临本就可见一斑。画面宏大篇幅长,用以犹如书法般抑扬顿挫的线条勾勒,虽纤细但富含变化。简单的几笔线条勾勒出人物、马、山水、神兽的动态模样,生动富有神韵。附以淡淡的色彩,整个画面和谐统一,画面人物山水仿佛融为一体,就犹如置身其中,加以书法、印章艺术,使其更富有文化韵味。除了留下的三幅佳作外,顾恺之还提出了“以形写神”这个绘画美学中的经典理论。(2)中国绘画美学的经典命题顾恺之所提出的“以神写形”与南朝齐梁间画家谢赫提出“六法”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经典命题,对后世的艺术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古代传统绘画评价的标准与画家创作者创作时所追求的境界。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首先要重形,即对客观形体刻画。“形”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只有通过对形的把握才能进而表现对象的神,也只有表现出了“神”,“形”才能更生动鲜活起来,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形写神、实对通神、晤对通神是其绘画一步一步更高层次的追求,而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提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将“气韵”用在品画上,后来“气韵”成为一个普遍的美学范畴,所有艺术品评都可以用上“气韵”这一概念。

2中国传统陶瓷绘画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陶瓷作为中国的一张享誉全球的文化名片,陶瓷绘画在其中至关重要。通过历朝历代以及当今的陶瓷绘画艺术作品可感受到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它既表现了陶瓷艺术,又包含绘画的文化内涵。绘画通过陶瓷表现,运用陶瓷工艺加以再创作,在陶瓷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它的窑变、粉化、随机性无法预知,这些都为绘画艺术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绘画艺术充满了灵动的色彩,让冰冷、色彩单一的陶瓷有了生机和艺术生命。(1)中国陶瓷绘画的起源与发展陶瓷艺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而由于烧成温度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只能是陶器,直到东汉时期才出现瓷器。而伴随着技术、科技逐渐的发展,战国、汉代的彩绘陶,唐代的低温铅釉唐三彩、宋三彩,元开始出现的青花,明代的青花、斗彩,清代的五彩、粉彩,多种多样的陶瓷绘画形式不断出现,是我国丰富的陶瓷文化享誉全球的因素之一。陶瓷绘画艺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工艺的精湛逐渐地发展完善,呈现出当代陶瓷绘画百花齐放的态势。(2)传统陶瓷绘画传统陶瓷绘画要从以程门为代表的皖南新安派画家创作的浅绛彩陶瓷绘画算起,其将带有文人气息、文人志向情趣的作品嫁接至陶瓷的艺术创作之中,在器皿之上用陶瓷的绘画来抒发文人情趣,表达自我感情。主要描绘画家们目光所及之处的自然景色,自然风光之中常常夹杂着创作者的个人情趣。而在后来的“珠山八友”则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地与绘画相融合,他们的作品集文人情趣与工艺为一体,这就属于传统的陶瓷绘画。“珠山八友”时期才真正把绘画运用在瓷板上,在平面的画面上绘画,而非装饰陶瓷器皿,将陶瓷绘画区分于陶瓷装饰与绘画。这种将传统的绘画模式中的“诗、书、画、印”、“墨分五色”、“梅、竹、兰、菊”等传统绘画方式、技法、题材嫁接到陶瓷上的绘画才算是传统陶瓷绘画。传统的陶瓷绘画和古代传统画一样讲究的是意境美、讲究“气韵”,讲究笔法与用墨的技巧美。与传统的绘画一样讲究布局的疏密有致。无论是恰到好处的布局,还是在图案、技艺等多种元素综合之下,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绘画中的统一性与别具一格的文化性。

3当代陶瓷绘画的发展现状

陶瓷绘画发展至今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当代陶瓷绘画的作品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元素。西方艺术思潮与东方艺术思潮激烈地碰撞在一起。印象派、风格派、极简主义、达达主义等西方风格的陶瓷艺术绘画纷纷出现。无数的信息冲击着当代的艺术工作者,从事陶瓷绘画的艺术家们常常受东西方艺术的影响,创作出结合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气韵的作品。在现代的陶瓷绘画创作中,陶瓷绘画的表现手法是在传统工艺上采用现代新材料、新工艺进行的创新。但陶瓷绘画延续千年,其创造手法、审美代代传承,虽受到西方信息的冲击与洗礼,但在陶瓷绘画上仍以中国古代审美作为主流。无论是陶瓷的制作工艺、手法代代传承,其血脉、审美及主流圈子认可的风格也一直在传承,且大规模的陶瓷创作中心仍在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培育着一代一代的陶瓷制作者,其陶瓷绘画的起源审美仍一直影响、熏陶着来此创作的陶瓷艺术家。当代陶瓷绘画仍在其传统中国画中传承与发展,无论以传统陶瓷绘画的方式在白瓷板上钩、蹭、点、染描绘工笔画,还是结合多彩多变的颜色釉创作的山水花鸟,都可以看到画面中对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中国古代审美气韵的追求。

4结语

当代陶瓷绘画离不开明清时期的青花、斗彩、粉彩等传统的陶瓷绘画形式,是在其之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工艺材料的突破、烧成技术的提高,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绘画方式,如新彩、颜色釉等,但其本质还是低温铅釉作画,不过是其颜色、质感较之以往不一样。在当代陶瓷绘画的作品中,能看到古代审美气韵蕴含其中。以陶瓷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当代的陶瓷绘画延续了过去,连接着未来,从过去中继承、演变、发展,但又不同于过去,因为其是现今的艺术家在当下社会中进行的创作,受当下社会、审美、艺术、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虽不同于过去,但可以从中看到千年前审美气韵的踪迹与对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望衡.中国美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3]迈克尔,苏立文.中国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