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贸易保护背后的国际贸易理论

贸易保护背后的国际贸易理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始终存在,很多国家为了扶持本国某些产业的发展,通过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来提高外国企业向本国出口的门槛,从而对本国市场起到保护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贸易保护;经济全球化;政策措施;理论支撑

很多因素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其中包括了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各国经济不断发展,在贸易的时候获得其他国家的市场、资金和技术,但是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在贸易的过程中处于顺差或者逆差,那么这种不平衡的关系很容易导致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同时过分依赖于进口产品,对于本国的企业会造成很多的影响,这样就导致本国的企业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影响到就业等情况,很多国家为了避免减小这种影响,纷纷采取政策措施来提高外国出口的门槛,比如提高关税,这样就使得外国的产品很难进入到本国市场,从而起到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但是这种行为是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的,本文重点研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从发展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贸易保护发展的历程。

一、贸易保护概述

贸易保护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是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它不利于资本、资金和技术的交流,扭曲了世界市场要素和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价格体系,但是从本国经济发展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国企业的发展,从而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和发达国家没有任何优势,如果在公平的条件下竞争,那么本国的产品很难取得优势。因此各个国家为了本国的发展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是正常的,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是存在这样的现象,但是大规模进行贸易保护是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二、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一)绝对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绝对生产成本的差异,当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相对其他国家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出口这种产品。如果世界各国按照这个原则去专业化的组织生产和贸易,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国际分工格局:每个国家都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出口,每个国家都进口没有绝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果就是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国的福利都会增加。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二)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国生产不具备绝对比较优势,也应该专业化生产成本优势相对明显的产品,并出口这种产品。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也应当去专业化生产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并出口这种产品。如果各国有按照这个原则去生产和交换,仍然能使世界福利增加。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李嘉图。

(三)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差异来自于资源禀赋。按照生产某种产品投入某种要素比例的大小,产品可以被分成不同的要素密集类型。比如纺织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钢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果一个国家的某种要素比较丰裕,就应当生产并出口这种丰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同时,由于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流动可以部分代替要素的跨国流动,国际贸易会使得要素价格存在均等化趋势。代表人物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四)规模经济理论

该理论用来解释具有相同要素禀赋国家之间的贸易行为,认为这些国家之间之所以能开展贸易并获利是因为规模经济的存在。如果国家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每个国家集中生产某些产品,这样单一国家某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就会变大,就可以获得规模经济从而降低平均成本。当所有国家都获得规模经济时,全球平均生产成本都降低了,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使得全球福利增加。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保罗•克鲁格曼。

(五)产业内贸易理论

该理论解释同一产业内部产品之间的交换以及中间产品的贸易,认为产品的差异化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框架里,一国可以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产业的产品,贸易伙伴国之间竞争的不再是产品的成本或者生产效率,而是产品的差异化,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在产业内贸易中,交易的商品要具备两个条件:1.商品互为替代品,或者有较好的相互替代性;2.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是相似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格鲁贝尔和斯蒂格利茨。

三、贸易保护理论综述

(一)重商主义理论

该理论是在贵金属本位制的背景下提出的。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流入代表财富的增加;财富的唯一获取方式就是对外贸易。利润产生于流通环节而不是生产环节。由于只有出口贸易才能带来贵金属货币的流入,所以重商主义理论的贸易政策是鼓励出口,通过关税限制进口,不断扩大本国对外贸易的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威廉和托马斯•孟。

(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该理论认为生产能力是创造财富的能力,只有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带来财富的积累。一国应当通过关税壁垒对本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幼稚产业进行一定时期的保护,即使这种贸易保护在开始阶段并不能带来社会福利的提高。贸易保护要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而不是当前利益最大化,要通过对国内幼稚产业的保护来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以提高长期的生产力优势。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李斯特和美国的汉密尔顿。

(三)超贸易保护理论

该理论认为贸易顺差过大时会导致国内货币供给量过多,商品价格过高,影响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顺差导致的国内货币供给量过多还会使国内利息率下降,造成资本外流。所以国家对顺差的干预不应当是长期的,而是只有在有效需求不足时才应当通过贸易政策鼓励扩大顺差。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凯恩斯。

(四)新贸易保护理论

该理论的两个主要流派一个是从发展经济学中衍生出来的“中心-”理论,另一个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中心-”理论框架下,工业化国家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非工业化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国家具有资本和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能够在现有国际分工中获得国际贸易的绝大多数利益;国家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劣势,只能向中心国家出口初级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下,由于工农业剪刀差的存在,享受不到国际贸易的利益。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当保护和扶持本国民族工业,走工业化道路,改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现象越来越普遍的背景下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政府应当干预不完全竞争企业的中长期战略行为,让市场向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方向发展,实现本国企业利益最大化。其政策主张有两方面,一个是对出口企业进行补贴,二是保护本国厂商所在的国内市场,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中心-”理论代表人物是阿根廷的普雷维什,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克鲁格曼。

四、美国贸易保护的理论解释

特朗普政府在上台以来,打着保护本国企业发展的口号对很多国家采取了贸易调查活动,因此得出来很多国家可能威胁本国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很多国家采取了增加关税的措施,其中涉及了日本、欧盟以及中国,这引起全世界的反抗,因为这种调查本身就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同时对传统的出口产品如农产品的生产企业或者农民进行补贴,这是典型的综合利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本国产业和国内市场进行贸易保护的政策。其目的是维护本国制造业利益,振兴已经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的制造业,同时对可能招致贸易伙伴国报复措施的出口产品进行保护,对冲可能出现的惩罚性关税成本。但由于美国无论是人工成本还是制造业新增投资跟其他国家比如东南亚相比都不具有优势,这种贸易保护只能在短期内限制国外产品的流入,并不能从根本上振兴制造业,而且会带来贸易伙伴国的报复措施,引发贸易战。从长期来看,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扭曲了供需关系和价格信号,增大了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容易引起全球市场的动荡,不利于全球福利的提升。

五、小结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起伏,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政策也交替出现,我们应当从现象出发,看到其理论基础,进而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佟家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J].《世界经济文汇》,2000.

[2]章元、陈钊、陆铭.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发展与局限[J].《经济学动态》,2002.[3]马弘、滕越、徐嫄.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战略思考--基于日本经验的视角[J].《国际贸易》,2018.

作者:周奕辰 单位:四川省彭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