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贸易技术范文

贸易技术全文(5篇)

贸易技术

第1篇:贸易技术范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肯定列表制度

1引言

2012年11月,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式启动,但其自启动以来进展缓慢.当前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在几个领域中的模式谈判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有望进入实质性谈判.而农业一直是多边贸易体制下的敏感性问题,日韩一直对农产品贸易采取较为消极的态度,我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成为阻碍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发展的因素之一.日本和韩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但是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本文将通过探究日韩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机制,为缓解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摩擦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2技术性贸易壁垒

2.1技术性贸易壁垒定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关税壁垒正在逐渐降低,而WTO也在严格限制直接非关税壁垒.所以,间接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GersToTrade,简称TBT),因其较好的隐蔽性和针对性成为了各国保护其产业的重要手段.根据TBT协定和SPS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通过严格的技术标准,增加进口难度而限制进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联合国贸发会议2015年?贸易政策重要数据及趋势?报告,2014年,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到70%的世界贸易;而从行业来看,农业受非关税措施影响最大,绝大部分农产品贸易都受到检验检疫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2.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是积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保护进口国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使消费者享受到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社会效率.王志明、袁建新(2003)指出技术性贸易措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被滥用而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通过制定严苛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提高准入标准,以此保护国内的产业.Baldwin(1970)则认为TBT具有很大负面影响,应该被消除.这样的双重特性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纷争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尤其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等为由,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制定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其出口,而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

2.3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2001年至2015年间,农产品的TBT-SPS通报占通报总数的66%,且有关农产品通报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而我国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国,主要出口市场为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比如依托严格的标准体系,欧盟构建了一套完整且运行有序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而根据2014年数据,欧盟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企业出口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对中国造成的损失占直接总损失近三分之一.

3日本和韩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1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日本一直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但是近年来,因为日本严格的TBT限制,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比例在逐渐下降,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30%左右.2006年开始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极大提高了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门槛,在该制度下,农业化学品的残留限量包括五大类型,其中“一律标准”类型包含了大部分的农业化学品,但是其限定的农业化学品最大残留限量不得超过0.001毫克/公斤.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项制度要求进入日本市场的任何农产品都没有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大增加了产品的检测费用,延长了出口检疫通关时间,引发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成本和风险.

3.2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中国与韩国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凭借地理位置优势,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但是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韩国对中国的农产品进口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农产品TBT.首先,韩国拥有十分健全的农产品进口法规和标准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水产品、谷物、家畜等,几乎把所有的农产品都纳入了质量安全和检疫检验法规的保护之下,一些农产品甚至需要满足多项标准.其次,韩国国内对农产品实施全面的义务认证制度和生产履历制度,规定了正在销售的农产品必须标明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以及栽培过程等详细信息.韩国的农产品TBT已经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抑制作用.

4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影响

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重影响,损失金额不断增加,而且受阻形式愈发复杂,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根据张小蒂(2004)、李春顶(2005)等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短期和长期贸易效应研究,我们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分析日韩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1短期贸易效应从短期来看,严格的TBT限制对贸易产生抑制效应:

(1)数量抑制效应.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会限制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数量.日本和韩国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但是因为其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大量农产品因为没有达到其标准而被限制进入出口国市场.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供应增多,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这样一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大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速度和规模,也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2)价格控制效应.日本和韩国复杂的农产品检验体系和标准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成本.日本和韩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农产品,而且对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提出了十分复杂的要求.中国的出口商一方面要为了达到对方的技术要求而不断改变生产工艺,引进新设备,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出口商也要负担较为高昂的检验检疫费用及时间成本,成本的提高将使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丧失竞争力,出口商利润下降.

4.2长期贸易效应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措施可以引导我国农产品生产逐步走向规范,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表现为贸易促进效应.因为国外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势必要改变生产方式,借鉴国外经验,进行技术创新,引进更加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否则将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农产品一直存在监管不严格,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弊病,国外的TBT可以为我国规范农产品检验体系、规范评价标准提供很好的参考,督促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企业加快创新速度,增加贸易量,即存在贸易促进效应.

5结论与政策建议

出于食品安全和保护本国农业等因素考虑,日本和韩国出台了较为严格的措施保护他们的农业,成为阻碍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的重要原因.面对日本和韩国对中国农业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们有必要在三方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寻求缓解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最佳方案.

(1)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诸多隐患,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国内并没有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做出严格的规范,我国农产品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鉴于以上问题,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生产企业应该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的经验,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含量,建立完善的仓储、运输体系,为农产品出口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2)优化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一直以来,我国的水产品和蔬菜制品一直在日韩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这两类产品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出口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多元化及结构升级.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改变出口方式,有效缓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3)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监管机制.政府应当通过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制定相关法律来规范农产品生产,并加大监管力度.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及时公告国外TBT,使我国出口企业了解到最新生产标准;当出现农产品贸易摩擦时,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也应当持续积极参与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利用主动地位,促进达成有关农产品出口共识,争取更大程度的开放.

参考文献

[1]江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6).

[2]王志明,袁建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2003,(7):31G34.

[4]陈晓娟,穆月英.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7):121G127.

[5]张小蒂,李晓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双重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4,(71):37G38.

第2篇:贸易技术范文

1.1网络信息安全性有待提升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应用,很多都基于互联网平台。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不断推广,针对国际贸易在线交易平台的网络安全危险也日益严重。2015年1月,英国知名的跨国贸易电商Office的美洲区贸易服务器被黑客攻击,超过100万客户的信息被曝光;2013年3月,全球电商龙头亚马逊旗下Twitch遭黑客攻击,数以千计的用户信息泄漏。上述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为电商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得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2应用型人才素养不高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而支撑该方向实现优化发展的基础,便是人才。然而,就现有的情况而言,国内各企业中,兼具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双方面技术素养的人才十分稀缺,企业在构建信息贸易平台、产品的过程中,大多依靠外包的形式完成,即:委托专业的信息技术企业完成。在上述背景下,一旦信息化贸易平台、产品出现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便容易显得束手无策。

2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的优化发展建议

2.1提升国际贸易信息化平台的网络安全性

1)加大对平台硬件安全的建设维护。

各级国贸企业应不断完善现有的平台建设维护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与管理系统硬件供应商进行即时沟通,对硬件安全系统的更新主要包含:系统安全硬件模块的更新、系统功能模块的更新及系统硬件设施的更新几部分。

2)注重对平台的软件安全建设与维护。

主要包含对系统网络运行软件、操作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处理。此外,构建合适的防火墙系统,对信息化国贸平台的安全性进行软件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软件维护内容。

2.2大力培养兼具信息技术和国贸知识的“两栖”人才

1)加强企业两栖应用人员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含:系统总体结构的知识、系统网络的操作与使用、数据库及相关开发工具的应用常识、系统维护的操作方式、系统统计功能的操作方式、系统的参数设置方式、系统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2)培养专属的两栖类人才。

在对应用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各级企业还应通过“外引内培”的方法,逐步培养营区专属的数字化系统开发、维护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掌握“人员多极化”培训的原则,制定“两栖类课程”规划,内容应既包含信息化平台开发、维护,又包含国际贸易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知识,打造企业专属的信息化国贸平台“开发-应用”一体化人才体系。

3结论

第3篇:贸易技术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区域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和基点处。而大量研究发现一国或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强弱往往会对国际贸易技术溢出产生重大影响(kellerandWoflgang,2001)。然而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虽然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无论是在理论方面的探讨,还是在相关的实证检验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能否提升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能力依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存在巨大争议。因此从理论上梳理我国国际贸易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对加快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理论与影响机制分析

(一)国际贸易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

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已经成为发展中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发展中国家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在降低创新成本的同时提高技术创新的变迁速度。就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进口国外先进资本品是吸收技术溢出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其影响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先进资本品输入发展中国家后,由于技术差距的存在,输入国产生模仿动机,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模仿、吸收和再创新,进口国的技术创新水平有所提升;其次,当进口商品本身需要复杂的技术指导,伴随着商品进口而来的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对本地生产商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最后,由于进口商品挤占了大量国内市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出于自身发展和生存的考虑,进口方企业会提升自主创新意识,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活动。但是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的创新的影响受到输入国家现有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市场环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进口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影响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创新效应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一旦实行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会限制本地企业对进口先进商品的模仿,丧失其仿制和再创新的能力,从而使得发达国家先进产品在南方市场更具有竞争力,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最终影响我国企业对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吸收效果。因此,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影响,却受到我国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制约。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取决于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即使是技术最为领先国家与地区也会依赖技术的交流和引进。然而无论是自身创新能力提升还是对引进技术的学习和模仿均受到本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影响。总结已有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创新存在双向影响,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取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影响现有知识技术的传播与交流,不利于知识技术的再创新,另外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会加剧现有技术领先企业的垄断状态,保证垄断利润的同时减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机;反之,由于创新活动存在较大外部性,较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无法保证创新企业付出巨额创新成本之后能够有效的获取创新所带来的利润,较低的模仿成本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减弱。对于国际技术溢出而言,东道国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限制了本地企业对先进商品、技术的学习模仿,不利于对国际技术溢出的吸收和再创新,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的存在,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减弱更会造成本地企业长期处于低端技术的困境;相反,东道国一旦实行弱知识产权保护,发达国家出于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会人为的限制先进商品和技术的出口,进口国家获得的技术溢出也会随之减少,不利于东道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各区域存在最优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自身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和区域创新能力相适应。

三、结论与启示

上述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一,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外贸结构相匹配。东部沿海地区应将产业转移与外贸结构升级相结合,转移落后产业的同时,引进更加先进的产业和技术,突破对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吸收的“瓶颈期”;而内陆欠发达地区则应在产业承接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现有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模仿,提升自身区域创新能力。第二,实行“梯度”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适应本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仅有利于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更能发挥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创新效应。沿海地区应提升区域知识保护水平,保护自身创新成果,吸引更为先进技术,内陆地区应执行较为宽松的保护水平,在创新发展初期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外来先进技术,促进技术的传播和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蔡伟毅、陈学识,(2010)“国际知识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6期。

[2]陈凤仙、王琛伟,(2015)“从模仿到创新——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最优知识产权保护,”《财贸经济》第1期。胡立君、郑玉,(2014)“知识产权保护、FDI技术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审计与经济研究》第5期。

[3]孔伟杰、苏为华,(2012)“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技术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科研管理》第6期。

[4]刘思明、侯鹏、赵彦云,(2015)“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工业创新能力——来自升级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3期。

第4篇:贸易技术范文

关键词:技术;国际贸易;收入与分配;影响因素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升,但我国居民收入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在201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0.4的国际警戒线。由此,为了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平衡社会发展速度,本文主要对技术和国际贸易对收入与分配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贸易总额也在稳步上升,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持续发展的几十年里,我国一直结合实践需求调节贸易结构,优化产业形式,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出口机遇越来越多,为国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优质平台。同时,在发展中我国一直注重突破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形式的约束,增加技术革新,发展科技理念,推广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将原本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过度,加速产业结构,以此引导我国社会经济稳步上升。但在社会经济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收入差距也达到极端。(二)研究的意义通过研究技术与国际贸易对收入和分配带来的影响,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减少收入差距,控制社会不公平现象,解决社会矛盾是现阶段发展的重要课题。国外发达国家与我国对比来说,他们具备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发展变得越来越迅猛。早在1500年前,国外发达国家就开始推广国际贸易,大都是依据殖民扩张带来的贸易活动,并在近展中持续发展,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我国。通过研究初期的西方贸易市场可知,他们也存在收入分配不平衡矛盾,但是因为他们具备的社会福利优越,人们基本都可以保障生活,因此没有产生重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外发达国家一直关注技术探索,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推广技术产业,目前他们拥有的第三产业已经越来越成熟,社会收入与分配基本持平,由此,产生的矛盾与我国相比要小很多。但也不能忽视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在1920、1930年前后,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在H-O理论中提出,他们认为,不同国家的要素不同,生产的能力也不同,供给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对商品的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941年,在要素票赋论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伯和萨缪尔森推提出了S-S定理,出口生产的要素报酬提高,进口报酬降低。(二)国内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关的理论也在不断地构建中。牟少英研究了对外贸易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表明对外贸易能够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陈钦的“对外贸易与收入分配———基于福建的实证研究”通过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证实了发展对外贸易只会在短期内扩大差距,长期会缩小差距。在短期内会扩大收入不平等,而在长期将会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刘力的“对外贸易、收入分配与区域差距”研究结论是:区域要素禀赋差异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影响区域贸易规模。(三)本研究的新特点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研究,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收入分配的检测,技术和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以供参考。

三、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

第一,国际贸易是指国与国间有关商品与劳务的交易活动,其中包含进口与出口贸易两种方式。其一,国际贸易中包含的国家非常多,且每一个国家都设有不同的法律规定,相应的贸易标准和规定也存在差异性,由此在交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冲突,这也就致使国际贸易中存在复杂性;其二,国际贸易包含的贸易数额与产品数量非常大,在出现突发问题时,若是受到影响,最终损耗的利益也会很大。同时又受到国际贸易复杂性的影响,致使交易中出现更多无法预计的损耗,再受到国际贸易间货物物流成本和运输途中风险的影响,导致国际贸易面对的问题难以预料;国际贸易不但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法律规定以及政府要求等,还要面对不断整改的国际形势,及时结合规定调节贸易方案,所以在发展中具备很强的不平稳性[1]。第二,不一致的国际贸易理论指导思想对外贸易会衍生出不同的贸易政策和方案。自由贸易理论提出要注重减少影响贸易发展的方案,如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而保护贸易理论提出要结合自身产业的发展需求,提出与之相关的关税与非关税等方案,以此控制部分产品的进口,支持部分产品的出口。不同的国家政策对进出口带来的影响也是存在区别的,要想明确哪种方案是有效的,哪些方案需要整合应用,就需要设计专门的研究组织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了解现代国际贸易实践方案可知,国际贸易市场中不但存在竞争关系,而且有国家间的合作关系。由此,不同国家也会依据结缔各项契约或者是参与某种国际经济组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规定和经济组织会为成员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需要研究者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而在了解实际情况后可知,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着国家间的经济效益,由此国家提出的贸易政策方案要从政治、军事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研究。国际贸易对参与贸易的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影响。

四、收入与分配的检测

收入与分配一般情况下是对劳动成果的再次分配,其中有国民、个人方面的分配,也就是指对国民经济的再分配经济过程。国民经济的收入与分配会影响国家的劳动生产效率,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收入与分配也会受各项因素的影响,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依据,如收入与分配的不平衡会影响国民劳动效率,或不同区域的发展,影响严重的会约束国民劳动的积极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性[2]。第一,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平衡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标准,其中检测的标准主要分为以下五种:其一,明确进口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评估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附情况;其二,外资带来的不均衡性,会提升国民经济的投资数额,增加部分就业机遇,提高部分劳动者的收支,但也会让这一部分劳动者与另一部分不符合外资企业劳动需求的劳动者收入水平出现差异性;其三,结合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研究可知,收入分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改变;其四,结合萨繆尔定理研究可知,一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种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贸易活动中提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后,相对也会增加劳动的价格,资本的实际报酬会减少。但是在贸易活动提升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后,也会提升资本的实际报酬,降低劳动的实际报酬,从这一理论研究中可以有效判断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贸易中占据的比例;其五,可以明确我国第二与第三产业占据人口比例和对收入差距构成的影响[3]。第二,明确检测模型,检测的模型是以基尼系数为基础构建的,公式如下所示:上述公式中,GINI表示基尼系数;x表示贸易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M表示贸易进口数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投资额度;L表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总体数额中占据的比例;JOB代表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ε表示线性回归假定的随机项。

五、技术和国际贸易对收入与分配构成的影响

第一,进出口的影响,进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依附情况会随着基尼系数的提升而提升,两者呈现正比例关系,所以进口贸易的提升会增加我国收入与分配的距离。通过与出口贸易对比研究,我国的进口贸易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价格问题,很容易让贸易条件越发严重,增加居民收入与分配的距离。但是出口贸易在国内生产总数值的衣服情况小于百分之十,就会与基尼系数构成反比,所以此时对整改我国收入与分配不均衡问题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现阶段,在出口导向的引导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渐向城镇移动,这对城乡协调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4]。第二,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影响着娴熟与非娴熟劳动者的工资和收入,且很容易提升娴熟劳动者密集产品的价格,并对增加收入与分配不平衡性构成影响。国际贸易在增加我国娴熟与非娴熟劳动者收入与分配不平衡性的同时,对不同区域的工资区别有缓和作用,不同区域娴熟与非娴熟工作者收入与分配出现的差距会随着贸易的提升而减少。由此可知,国际贸易发展虽然提升了了我国整体收入与分配的距离,但是也控制了区域之间的收入与分配差别。国际贸易在价格中会受产品的优劣性所影响,若是产品具备优势,那么价格也会随之提升,以此提升与之相关的收入与分配;若是产品具备劣势,那么价格也会随之降低,并减少了劳动者的收入。由此可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通过增加优势产业,控制劣势产业来控制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影响国内市场,引导国内市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整改,进而调节国内产业结构。国内产业具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拓展优势大的产业,促使那些具备劣势或没有竞争力的产业逐渐消亡。产业结构的调节直接影响产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有助于控制产业间劳动者的收入与分配距离[5]。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这方面对我国居民收入与分配而言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因为各个区域存在差异性,所以外商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东部地区更为注重技术的产业投资,很容易拉大娴熟与非娴熟劳动者之间的收支距离,但在中西部区域的投资更注重劳动与资本的产业投资,这为控制我国中西部收入距离有积极的引导作用[6]。第四,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同基尼系数构成的反比关系越来越明显,可以有效缩短我国居民收入与分配的距离。在发展中,我国一直向着构建出口导向型投资的目标前进,注重展现我国劳动力具备的优势,这对控制我国居民整体收入与分配的距离有引导作用。第五,国际贸易对技术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市场中,我国对国外的现代化技术和设施都在加以关注,这也是我国要想超越发达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只依据国际贸易来引导技术创新,很容易让技术向着资本主导的方向前进,忽视了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的选择。劳动力的变化会逐渐提升资本与国际贸易的依附情况,进而致使技术进步受到国际贸易投资方向的影响,并对收入与分配构成影响[7]。第六,技术进步的影响,国际贸易在发展中,为我国带来了很多现代化的设施和管理方案,由此在劳动力应用上更多选择娴熟的劳动者,以此提升了我国娴熟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分析优化了我国居民的收入与分配,但对增加娴熟与非娴熟劳动者间的收入与分配距离也有影响[8]。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会增加社会的就业人口,这对控制基尼系数而言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由此引导第二、三产业发展,可以控制我国居民收入与分配的距离。我国第二、三产业也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主要行业,以这两大行业发展为基础,引导第一产业发展,可以优化我国第一产业劳动者的收入与分配差距。

六、未来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经济贸易在全球各地都有推广,生产要素也结合全球市场实施自主流通和配备,企业面对的竞争就是全世界的企业,而企业面临的市场也是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由此,全球经济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化逐渐演变为多元化,经济区域化发展方向越来越明显,如亚太经济、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组织的构建,都证明全球化经济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而此时,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更符合自身国际贸易发展方案所需的政策,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任务[6]。在科技技术不断整改的背景下,全球各国的生产要素贯通越来越自由,其会向着需要它的区域传递,以此实现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工作的效率。国际贸易的目标和主体范围也会不断拓展,国际贸易不再只受实物影响,而是向着技术、服务以及投资等方向创新。同时,随着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越来越多,促使跨国企业的数量也在上升,也会为国际贸易发展自由化提供了依据[10]。随着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国际竞争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要以整合经验、不断学习为基础,引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方针,优化企业的生产能力,整改企业管理工作,以此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竞争水平。企业可以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的生产地位,控制生产成本,并寻找符合自身所需的市场环境,提升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地位。在国际贸易中不断整改内部结构,增强国际竞争水平,可以优化国家整体经济能力,完善国家构建的产业结构,促使全球化的贸易有序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和科技化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是企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现阶段,国际贸易发展形式也逐渐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约束,构建了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型发展形式,企业、国家以及工作人员可以在网络平台传递所需的贸易信息,解决了以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问题,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平台[11]。通过对技术和国际贸易研究,明确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认识到技术和国际贸易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出口可以提升我国收入和分配的水平,而进口不能平衡我国收入与分配的差异。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对提升我国收入与分配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经济增长却与之相反。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的内容越来越多,开始引用更多现代化的科技技术,这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正面影响,但要注意的是技术和国际贸易影响着我国收入与分配情况,很容易引发收入与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由此,政府在发展中要整合研究技术和国际贸易带来的各项问题,依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全面革新发展的方案和方向,以此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罗海蓉.贸易结构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

[2]曾国彪.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4.

[3]尹文静.产品内贸易对我国收入分配影响的差异性分析[J].山东大学,2016.

[4]张娟.贸易自由化对行业相对工资的影响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2015.

[5]彭吉伟.产业内贸易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J].重庆大学,2014.

[6]余官胜.贸易开放的劳动力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武汉大学,2014.

[7]夏惟佳.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不均的影响[J].浙江工业大学,2015.

[8]王丽.外贸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分析[J].湖南大学,2015.

[9]张惠.国际贸易对苏南、苏北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J].江南大学,2015.

[10]王莉.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研究[J].武汉大学,2015.

第5篇:贸易技术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国际贸易支付;应用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对账机制,可以实现多人共同记账,而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记录方式,形同一个大型数据库,其中包括了分布式数据储存、点对点运输、加密算法等多种技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对于国际贸易支付而言,区块链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大幅度提升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和实际效率。对于传统贸易支付结算模式而言,其面临的最大阻碍就是信用难题,而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支付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破除这一难题,对于推动国际贸易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国际贸易支付的发展现状

2008年,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的过程中,国际贸易作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截至2018年,全球贸易总额接近4000万亿美元。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实际的国际贸易支付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各种交易文件和报关流程繁杂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报告来看,在当前的国际空运贸易发展过程中,每运输一批货物可能会涉及到30多个文件或相关手续,如此不仅大大增加了货物流转时间,同时也使得贸易成本有所提升,外加文件的多次流转为商业欺诈提供了条件和空间,这显然是对国际贸易支付发展的限制。另外,国际贸易发展还存在另外一大难题,即付款方式。对于传统的电汇付款而言,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风险:一是采用货到付款模式进行国际贸易时,可能存在出口商将货物送达但没有收到货款的风险。所以这一付款模式的应用要以进口商的商业信用为基础,因为一旦货物开始运输,出口商就失去了对货物的控制,此时如果进口商无法支付货款或者不愿意支付货款,这就意味着出口商将面临应收账款债权风险。总之,在使用货到付款的模式进行国际贸易时,货到付款模式会增大出口商所面临的商业风险。二是通过预付货款进行国际贸易,此时可能发生进口商支付了货款而无法收到货物的风险,这一付款模式的应用应该要以出口商的信用为基础,如果进口商在未收到货或未验货之前就交付了货款,而出口商无法如期提供货物,就会增大进口商所面临的商业风险。由此可见,对于传统国际贸易支付模式而言,只有在贸易双方商业信用背书的情形之下才能顺利完成,而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践情况来看,贸易双方的商业信用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体呈现不确定性特征。对于托收而言,它与电汇比较相似,也是通过商业信用担保进行国际贸易支付,而银行没有义务对其单据进行检查。信用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用难题,可以依靠银行信用,但存在中间人多、交易成本高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国际贸易支付发展过程中,找到一个可信任的机制保障既是当务之急,又是大势所趋,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其成为了可能。

二、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支付中的应用策略

1.贸易文件线上流转。对于当前的国际贸易支付而言,通过快递邮寄的方式进行纸质贸易单据传送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这种方式正在逐渐被淘汰,而以加密的形式在区块链系统中进行线上核对和传输的模式成为了国际贸易支付未来的发展方向。金融机构人工核对单据的方式也将不复存在,而是朝着区块链线上核对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下的国际贸易支付可以有效提升电子数据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可以让被许可的相关参与方同时查看这些电子数据,这样也能有效确保这些数据不会被随意篡改,而且费用支付和汇款安全也能得到有效保证,即大大降低了出口商和进口商所面临的商业风险。另外,除了进口商、出口商和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国际贸易支付以外,监管部门、国际物流企业等也可以作为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参与群体,将其运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文件进行加密保护,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国际贸易在信任机制上的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之,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支付中有利于构建信任生态,在此情形之下,传统国际贸易支付方式下的银行信用中介职能也会逐步弱化。

2.数字货币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区块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知名度,一定离不开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作用。根据比特币发展的实践情况来看,其完全避开了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管控,同时也增加了洗钱、贩卖等违法风险。然而根据当前银行间的区块链实验结果来看,银行间构建的区块链在进行国际贸易支付之时仍然会应用数字货币,其中这一数字货币主要包括央行发行的主权数字货币,以及部分金融机构为实现跨境支付便利而发行的数字货币。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笔者从花旗银行的区块链跨境支付实验入手,其主要验证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花旗银行内部发行的数字货币,即花旗币进行国际贸易支付;二是通过有效连接花旗币系统和法定货币记账系统,实现花旗币法定货币之间的快速兑换和流通;三是从资产负债表入手,致力于实现区块链上贸易双方的跨境结算。因此,无论是进口商还是出口商,都可以通过银行区块链系统中所发行的数字货币进行国际贸易支付,有效实现了贸易双方的货币流通与兑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也推动着银行逐步探究新的定位点。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一类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的实际价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很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这就要求相关机构和部门要对数字货币和主权货币的汇率因素予以深入研究,要避免由于汇率变化而造成数字货币过度贬值。除此之外,就央行发行的主权数字货币而言,它可以直接通过区块链发行和交易,当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开始研究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主权数字货币发行的可能性,而我国也要跟随时代的潮流,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内金融发展环境的稳定性以及对外贸易跨境支付的可靠性。

3.区块链的种类选择。回顾比特币区块链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区块链1.0、区块链2.0和区块链3.0这三个阶段,其形式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特征,而银行业之所以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区块链系统中,主要原因在于创新是区块链的出现。当前,根据区块链开放程度的视角来看,其主要包括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的三种类型。公有链的核心就是比特币区块链系统,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加密性以及完全去中心化,但是根据比特币区块链系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过度开放为许多犯罪分子提供了犯罪空间,而加密性又阻碍了相关监管部门对犯罪案件的调查。而且由于每个节点的储存都会受到多方面的干扰,可能出现交易请求失败的现象,每秒钟能完成的比特币交易数量也会受到限制。由此可见,这类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支付的应用中还存在一定进步空间。私有链是与公有链相对应的一种区块链,它不具有去中心化特征,但呈现了分布式设计特点,其中心控制者掌握了决定进行交易验证的成员的权利。而联盟链是由多个联盟成员组成,其中包括政府单位、金融机构、券商等,它要求根据一定审核标准进行准入。由此可见,大部分金融机构在进行区块链种类选择时,会更倾向于联盟链和私有链。这两种区块链系统可以由央行领头构建,同时其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可作为参与成员,并且在区块链内制定完善的权限规则,避免参与方数据的过度公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传统国际贸易支付方式而言,其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为进口商和出口商带来巨大商业风险,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国际贸易支付方式正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国际贸易支付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支付当中,既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贸易成本,又可以有效提升国际贸易支付效率和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贸易双方利益最大化。具体来讲,在区块链与国际贸易支付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从贸易文件信息化传输、数字货币的合理应用以及区块链种类选择这三方面入手,为实现国际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喜,张海菠.区块链技术在国际支付中的应用模式探析[J].会计之友,2021(02):155-160.

[2]黄蓉.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支付中的应用与挑战[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06):8-11.

[3]萧胤钧.论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支付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12):89-91.

[4]张志,李军祥,刘洁,黄芳旧.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9,42(11):44-46.

[5]姚稳.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支付模式的应用探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9,37(0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