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贸易企业的特点范文

贸易企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贸易企业的特点

第1篇:贸易企业的特点范文

一、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特点

1、浙江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特色鲜明

近八年,浙江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的比重稳定在76%以上,高出全国平均30多个百分点,与广东贸易方式结构完全相反,独树一帜。没有一般贸易,就没有浙江外贸。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全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数量贡献,更在于它是在中国加工贸易型外贸中、在沿海主要省市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花丛中,一株勃勃生长的绿草,对发展一般贸易出口具有标杆与示范作用。

2、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主体是民营企业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体,近8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99年到2006年,全省一般贸易出口中,国有企业占比从71.57%下降到20.74%,下降了50.8个百分点;外资企业从14.77%上升到25.91%,上升了11.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从13.66%上升到53.35%,上升了39.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去了国有企业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替补了国有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中的部分地位与作用。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越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整个出口占比也随之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此后四年一直成为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中的绝对主体,2005年起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超过了全省的一半。发展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靠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3、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2006年浙江省11个市中对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贡献最大的是宁波、杭州、绍兴,占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都在10%以上,特别是宁波,一个市一般贸易出口超过全省的四分之一。

从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来看,高于全省平均的有温州、湖州、绍兴、台州、金华、衢州和丽水等7个市。其中温台地区占比在90%以上,与这个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以轻工、机械产品为主相关,对全省一般贸易出口贡献在9%以上。宁波自身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与全省平均基本一致,典型地反映了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浙江外贸特征。近年来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对杭州加工贸易的强劲拉动。外商投资改变了杭州的产业结构,也改变了杭州的外贸结构,基本上成为加工贸易型,在浙江省走出了另一条出口发展道路。

4、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要以纺织品、机电产品为主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项下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逐年提高,从1999年的36.9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61.75亿美元,近7年年均增幅达到32.3%。年增速最高为2003年,达到46.48%。1999~2006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中纺织品、服装所占比重在33.8%~40%之间,基本上为一般贸易出口项下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但总体上比重在回落,2006年占比被机电产品超过3.5个百分点,退居第二。2001~2006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比重在81.86%到88.6%之间。即,浙江纺织品、服装80%以上以一般贸易形式出口,加工贸易出口的只有10%多一些。近7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项下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比纺织品、服装年均增长率高出7.3个百分点,是一般贸易出口项下增长最快的大类商品。

二、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成效

总体来看,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的贡献和综合效应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产业水平、制造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利用国际市场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直接经济效益高。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也多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为主。因此,全面认识浙江一般贸易出口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1、产业带动能力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一般贸易出口企业扎根于本土,一般贸易出口商品生产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几乎都取自国内,涉及国内的产业链比较长,对国内经济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强,对国内产业的带动力大。如化纤面料的出口,除了织造、印染企业得益,也带动了聚酯切片、化纤纺丝企业,各个环节都增加劳动就业、产生经济效益。2006年绍兴市纺织品出口占比达到67.3%,正是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拉动了绍兴纺织业的技术改造,使绍兴纺织业得以发展与提高,成为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与内资企业产业关联度低,国内配套水平低,“两头在外”,被称为“飞地工业”或“候鸟经济”。而且由于缺乏当地产业力量的支持,往往难以超越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的阶段。

运用EVIEWS软件对浙江与广东两省出口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一般贸易为主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强。浙江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26,表明浙江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026%;广东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19,表明广东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0.019%。由于支撑一般贸易出口的产业比支撑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链更长,其出口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比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要高。广东外贸对内部产业的边际效应也小于浙江。加工贸易主要局限于部分地区参加国民经济的“体外大循环”,企业往往在诸多业务环节价值链中只从事简单附加值低的加工环节,所得利润低,出口品牌战略更无从谈起。

2、产品附加值高,外贸顺差的质量更好

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只获得工缴费,而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除获得工缴费,还实现了产品增值,出口附加值相对加工贸易要高。如服装加工贸易的行业平均工缴费率在10%左右,也就是说国内企业开展服装加工贸易业务活动的人工、制造费、利润等合计只占出口价格的10%。而一般贸易服装出口的人工、制造费、利润等占出口价格的20%以上。可见,一般贸易出口的附加值相对要高于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顺差质量要高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基本上是依托国外原材料实现“大进大出”,往往表现为规模较大的进出口量和外贸顺差的转嫁。我国外贸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引起的,如果扣除加工贸易顺差,全国贸易呈逆差状态。从浙江的情况来看,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一般贸易。2006年浙江来自一般贸易的顺差占总顺差的89.2%,来自加工贸易的顺差仅占19.9%,两者之比为4.5∶1。而全国一般贸易顺差与加工贸易顺差之比为1∶2.1。从出口收汇率与结汇率来看,浙江明显高于广东、江苏等地。因此,浙江一般贸易顺差表现为高质量的产业外向度和外汇净收入。从近年对资本流入的监测来看,境外投机资本流入我国有大量是通过贸易顺差特别是加工贸易顺差来实现的。据高盛、渣打银行等估算,2005年我国顺差中约有2/3,即600亿美元属于隐蔽的资本流入,这主要反映在加工贸易顺差中。

3、出口波动性小,抗国际市场风险更强

一般贸易主要靠国内自产的原材料加工后出口,企业拥有独立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灵活调整市场和产品,获取从生产到销售的主动权和更多环节的利润,企业具有市场选择和价格竞争力的双重选择和双重优势。相对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受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小,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强,受市场波动性较弱。一般贸易受资本积累的约束,可能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比较缓慢、不那么显著,但其作用发挥持续性强、稳定性高。加工贸易受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变动影响显著,而与国内投资、消费的相关性不强,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起伏吻合度不高,甚至可能背道而驰,这也增加了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波动性。

2001年沿海主要省市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幅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特别是广东下降了5.39%,全国也仅增长了6.4%。这一年全国总出口同比增幅也仅为6.78%。当年全国外贸增速猛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贸易增速显著下降,且降低幅度超过预期;二是国际市场一些商品特别是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但这一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仍实现了18.57%的增张速度,浙江出口总额增长也达到了18.2%。这也证明了一般贸易出口比加工贸易出口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更强。

4、有助于缓解内需不足,消化产能过剩效果更好

浙江轻纺、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加工能力强、技术成熟、比较优势突出,但国内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通过一般贸易出口走向国际市场,这些产业获得了生存发展,加工能力与潜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和释放,有效地缓解了内需不足的问题。

出口是国内商品市场向外延伸的结果,是消化国内产能过剩、缓解内需不足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信贷规模过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产业积聚的产能必须通过出口来消化。加工贸易受制于“两头在外”,并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多数以看重我国廉价的要素价格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加工贸易也以简单组装或装配为主,缺乏消化国内产能过剩、解决内需不足的动力与效用。因此,要真正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最终必须通过一般贸易出口来实现。

如果剔除加工贸易进口重复统计部分,来测算出口依存度,2006年,浙江出口依存度是46.2%,全国是24.5%,江苏是31.9%,广东是50.4%。除了广东因近年强势推动一般贸易出口发展,2006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50%,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幅上升,导致出口依存度高于浙江,全国和江苏都低于浙江。这一点也说明浙江经济的外向度通过一般贸易出口的带动更实在。

5、有利于“富民强省”,发展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更有动力与条件

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积累贡献更大,是“富民强省”的有效途径。通过一般贸易出口,一大批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打拼中成为行业龙头,获得了财富积累,同时也惠及老百姓。而在外贸出口加工贸易型的地区,基本上以外资经济为主,有“只长骨头,不长肉”之称。以温州与苏州对比为例:温州的出口额只有苏州的1/12,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却高达94.8%(苏州的一般贸易出口只有5.1%),温州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大高于苏州。加工贸易发达能够给当地贡献一定的就业和财政收入,但最大利益获得者是外商,劳动者为外资企业生产加工服务得到的只是相对微薄的工资收入。从而,形成了前者“老板经济”,后者“打工经济”,两种贸易形式下付出与收益不难比较。可以认为,只有一般贸易为主的外贸出口才能实现既“富民”又“强省”,一般贸易出口是实现“创业富民”的有效途径。

此外,一般贸易出口为产业升级提供外汇,为进口国内短缺资源、能源提供支付能力,对创造社会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也比较明显。

三、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原因

一个区域的贸易结构与形式是由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决定的。浙江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发展道路,与其产业、区位等特色有关,是浙江外贸的必由之路。

1、浙江经济特点决定了一般贸易出口。浙江经济发展具有“轻、小、民、集”的特点。宁波服装、温州皮鞋、绍兴化纤面料、诸暨袜子、嵊州领带、义乌小商品、永康小五金、乐清低压电器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产品具有创新快、低成本、多品种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部分产品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出口90%以上采用一般贸易形式。“九五”时期以来,浙江省制造业技改投资大幅增长,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为相对较长时期内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2、浙江企业所有制特色促进了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发展。机制灵活、市场嗅觉灵敏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是外贸出口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浙江先于其他省市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浙江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浙江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步伐不断加快。伴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是,大批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这有别于广东、江苏等外资经济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模式。外资经济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进大出”的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贸结构,民营经济的特点则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入世”以后,大量浙江民营企业加入外贸经营者行列,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第一大主体。民营企业出口91.3%采用一般贸易形式。

3、浙江的区位特点限制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从区位来看,浙江不同于广东、福建与港澳台毗邻,也不同于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承接港台、日韩制造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不足。在本世纪前,浙江外商投资方面落后于广东、江苏、上海等沿海省份。引进外资相对滞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部级开发区数量也相对较少,造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企业出口规模相对较小,民营企业无法过多依赖“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开展国际化经营,只能靠承接国外的OEM等代工业务开展生产和出口,从而形成了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低、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格局。

4、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浙商精神”,也是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原因之一。浙江企业和浙江经济的成功靠的就是“浙商精神”,即浙江商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吃苦忍耐品行。为了摆脱贫困,他们敢为天下先,大胆“走出去”,满世界跑。哪里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没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去开拓。靠着爱打拼的胆量和“抱团”精神,浙江企业构筑起了纵横全球的“跨国网络”。百万浙江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他们把浙江的市场网络伸向全球每一个角落。浙江人以其全球化的视野和现代化的谋略,纷纷组建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实现了浙江民营企业的腾飞。如今,浙江民营企业纷纷与跨国公司联姻,合作经营,借助跨国公司的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扩大浙江生产基地的建设水平和生产能力。

在当前宏观调控形势下,地方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发展方式,其适应性更强、积极效应更明显,其特点和形成,值得其他地区在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人大出版社2006年7月

2、郑恒、董波《浙粤两省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统计与预测》2003.6

3、张小蒂、李晓钟《中国外贸三强省贸易模式比较分析》《管理世界》2002、第12期

第2篇:贸易企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1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 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第3篇:贸易企业的特点范文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厦门市大批贸易型企业正在转向工贸结合;创品牌、搞研发成为相当部分企业的自觉行动;不少企业开始结合厦门的口岸优势,发展现代贸易服务业,外贸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厦门同其他贸易伙伴组织一样,采纳和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厦门市工业制成品出口,使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比达到93:7。这一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60:40的平均值,也高于发达国家或OECD成员国80:20的平均值。

2、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合理化。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国际间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不断增多。为应对这一复杂局面,化解国际贸易风险,厦门市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拓展贸易空间,新兴市场出口增势强劲。2004年,厦门市对新兴市场、重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82.84%和61.98%;2005年,对北美洲出口410,568万美元,增长35.04%;对南美洲出口87,121万美元,增长28.96%;对东盟出口112,711万美元,增长31.61%。2006年,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海湾六国、南方共同体和南部非洲五国等经济合作组织出口1,083,698万美元,增长16.50%,增幅明显高于传统和发达市场。目前,厦门市出口市场已形成以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新加坡以及港台地区为重点,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

3、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随着出口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和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逐步加入到出口贸易队伍中来,经营主体结构形成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格局。在1998年以前厦门海关的统计资料中,没有民营外贸企业的出口数据。这是因为受国家政策的限制,民营企业无法进入外贸领域,这一政策直到2000年后才开始放松。而实际上,厦门外经贸主管部门利用特区的政策优势,从1998年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外贸领域,到2006年12月底,厦门市已有民营外贸企业4153家,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值也从1998年的4552万美元增至52.5884亿美元,增长了近116倍,成为厦门市最富生命力的外贸经营实体。

4、贸易方式多样化。改革开放之初,厦门市对外贸易方式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形式比较少。近年来在国家鼓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下,厦门市加工贸易从较为单一方式逐步发展到多种方式并存。如今,以家电、电子、信息、通信、航空、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为主要增长点的加工贸易,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成为厦门最主要的贸易方式。据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厦门加工贸易出口87.25亿美元,占当年厦门出口总额的42.60%。从具有较高技术资金密集度的机电产品出口看,增长势头也日益强劲,高科技产品出口也呈现出可喜的增长势头。

二、当前外贸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贸易顺差逐步扩大。在我国以“出口创汇”为基本贸易战略指导原则的指导下,厦门的对外贸易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2006年全市对外贸易顺差额达到82.25亿美元。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厦门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高出厦门GDP增长的速度。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至2006年7年间,外贸顺差平均增幅为39.9%,其中最近三年的顺差平均增幅达到51.39%。但是,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特别是出口退税已经成为外贸发展的巨大成本和代价。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盈余也会使得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外贸经营主体出现两极分化。近年来,厦门市进出口规模较大企业的外贸进出口发展形势良好,对推动厦门市外贸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企业进出口的良好增势与平缓的总体增势相比显示,厦门市外贸两极分化格局显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2006年,全市对外贸易企业5121家,其中,戴尔、太古等前50家外资企业和厦华、建发、国贸、夏新等前50家内企业进出口值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4.58%,其余5071家中小企业仅占35.42%,增幅也明显低于大企业,拉低了全市外贸整体增幅。

3、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厦门市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小且不断下降。2006年,厦门市外资企业出口1,178,964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7%;国有企业出口289,781万美元,仅占14%,而且,还呈现出口靠内资、进口靠外资拉动的格局。2006年,厦门市内资企业出口87.2亿美元,同比增长33.2%,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117.9亿美元,同比增长10.0%,远低于全国26.9%的增长水平。进口则正好相反。内资企业进口全年累计增幅仅5.4%;外资企业进口增幅为10.2%。这种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局面已持续多年。

4、加工贸易增速缓慢。2005年,厦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仅17.6%,比全国平均增速低了7.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低了10.3个百分点,进口低了4个百分点。2006年,厦门市加工贸易增速进一步放缓,出口增速仅7.0%,进口增速仅6.1%,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17.4%的增速。

5、对台贸易优势弱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厦门利用自身的对台优势,努力发展对台经贸,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近年来,厦门的对台经贸优势正在丧失,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是对台进出口增幅低。从2002年起,厦门市对台进出口额增幅逐年降低,2006年,对台进出口21.0454亿美元,增幅为-0.97%,比同期全市进出口增幅低了15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对台进出口的增幅低了近19个百分点,而且对台进口额还出现负增长。二是比兄弟省市对台进出口贸易发展慢。2006年,许多兄弟省市对台进出口增幅高于厦门市,厦门周边地区与台湾地区金马澎直接经贸往来也走到厦门的前面,厦门市在省内对台贸易的龙头地位逐渐丧失。

三、厦门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对策

1、重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厦门应该是注重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强化企业自身品牌战略的时候了。厦门外贸要摒弃那种不惜代价追求扩大出口的传统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同时,修正或取消不合时宜的出口鼓励政策,从出口创汇型的指导政策向出口创利和维护公平贸易环境的外贸指导政策转变,着重开发新产品、新款式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商品,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厦门市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厦门应根据国内产业升级的需求,对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目录作动态调整,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时,要以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为重点,完善吸引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引导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厦门市;要大力推动国内企业的加工贸易更多地进人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制造业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厦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严重失衡,已使货物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贸易服务业或贸易支援业发展不足的制约。同时,片面追求货物贸易的数量型增长也受到了资源及外贸易环境的约束。因此,协调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关系,拓展对外贸易新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提高厦门市货物贸易出口效益的必由之路。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普及服务贸易知识,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贸易培训;在巩固货物贸易优势的同时,制定鼓励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品出口;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国家服务外包培训中心,培育和壮大服务外包主体,打造服务外包龙头企业;高水平搭建国际会展平台,办好已形成的品牌展会,积极引进世界著名会展机构来及办展,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4、加大科技兴贸力度。近年来,厦门市加大了科技兴贸的力度,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厦门市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及其在厦门市外贸中所比重来看,仍未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导产品。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长期实施粗放性经营,导致利润率不高;缺乏长远发展理念,不重视也无力进行技术研发,致使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只有实现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增长,才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日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走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出口贸易整体竞争力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新兴工业化,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5、进一步扩大对台贸易。发挥厦门特区的优势,在对台贸易方面有更大作为,既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厦门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也是当前厦门外贸发展所面临的现实要求。要营造良好的对台经贸环境,加强对台经贸的政策引导,积极拓展两岸贸易渠道。一是要充分利用“投洽会”、“台交会”等载体,延伸展会的活动内容,扩大展会的联系作用,加大两岸经贸界的交流和交往。二是鼓励企业“登台”寻找商机。多组织赴台经贸团组,让更多的企业赴台寻找商机,开拓市场。三是加快发展与金门的经贸往来和合作。继续支持并推动对金门直接货物贸易,促进货物从金门中转台湾或出口。四是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台资在厦门设立贸易型公司。大陆即将开放外贸经营权的政策已引起一些台湾中小企业的关注,不少台资企业已不再大规模投入资金在大陆建厂,而准备转型进入外贸领域。所以,应抓住先机,制定可行的操作办法,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吸引台资到厦门设立贸易型企业。

6、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举措,着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如,采取贴息和资助办法,鼓励外贸企业开展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开展进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以及国际保理和出口押汇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并实施适应外贸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办法,确定服务外贸企业的专业担保机构,疏通外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中小外贸企业抵押、质押等小额贷款业务。加强组织引导,鼓励外贸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创业融资、股权融资、中小板上市等直接融资业务;鼓励外贸企业发行集合企业债券,拓展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应针对当前汇率市场变化情况,围绕外贸企业不断推出规避汇率风险的新产品。

7、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植。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制度上的创新,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充分发挥外贸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出口。对中小企业境外推销、境外商标注册、出口产品研发、产品境外认证和投保出口信用险等给予扶持;对中小企业参加应对“两反两保”(即反倾销和反补贴、一般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及贸易壁垒培训给予支持;对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的中小企业给予扶持;在“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境内外大型展会的展位分配上继续向中小企业倾斜;鼓励外贸专业公司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厦门市的外贸及整体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金轩.贸易经济教程[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2]宵.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

[4]刘新民.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及未来走势[J].经济前沿,2005,(10).

[5]熊衍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商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J].厦门国际经贸,2005,(4).

[61赵伟.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吴伟强,林荆州.入世后厦门企业面临的外贸环境简析[J].厦门国际经贸,2004,(3).

[8]傅如荣.打造外贸强市品牌[J].厦门国际经贸,2005,(4).

第4篇:贸易企业的特点范文

同志们:

刚才,我们一起收看全省加工贸易电视会议,省长、县长的讲话完全符合我县实际,各单位、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根据县里研究的意见,讲三个问题。

一、我县加工贸易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到××年底,全县共有加工贸易企业家,其中三资企业家,自营进出口企业家。涉及纺织服装、食品、玩具、机电、木器、化工等十多个行业。去年,全县加工贸易进出口贸易额万美元,占全县进出口总额的;其中加工贸易进口额万美元,占全县进口总额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万美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加工贸易总额位居(上级市)县第二。

涌现出了仁木、泸河、桑莎、兰凤、泰森大龙、裕泰针织、宜林燃料、中康公司等加工贸易大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不断进取、辛勤劳动的结晶。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工贸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长期制约加工贸易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我县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针织服装、食品、木器、化工行业,出口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含量、高创汇的集约增长型加工贸易项目少,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低。

二是加工贸易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县利用外资总体水平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加工贸易方面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大。多年来,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我县加工贸易的主力军,对推动加工贸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年我县三资企业加工贸易呈下降趋势,加工贸易出口仅万美元,同比下降。这从反面说明我们在加工贸易领域招商引资的不足。三是加工贸易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大项目、大企业的支撑与拉动。特别是由于加工

贸易涉及部门多、环节多,监管力度又高于一般贸易,致使部分做加工贸易的企业改做一般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加工贸易的发展。这些问题,既是工作的难点,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各部门、有关企业,要认清形势,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千方百计促进全县加工贸易业发展。

二、下步突出抓好的几项工作

进一步加快加工贸易发展,推动全县外贸出口长期稳定增长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外经贸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下步,要以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外商投资项目为重点,以优化经营环境为动力,努力为加工贸易企业搞好服务,着力提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创汇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实现全县加工贸易新一轮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

第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加工贸易企业扩张不快、规模偏小是制约全县加工贸易发展的突出问题。没有新的增量,仅仅依靠现有的老企业,加工贸易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加工贸易企业队伍快速发展。一是要重点加强对日韩企业的招商工作。近几年,日韩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向海外转移投资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要紧紧抓住他们这种加工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县的区位、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尽可能多地吸引日韩企业来我县投资设厂,开展加工贸易。二是把加工贸易领域的招商引资作为利用外资的一个重点突出起来。要按照全县招商引资的总体部署,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与跨国公司挂靠联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项目,建立加工贸易企业,大力引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创汇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关联配套”型加工贸易项目,为加工贸易发展增添活力。三是积极争取

企业自营进出口经营资格。这方面,有关部门要认真搞好指导和服务,为加工贸易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年内力争有加工贸易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大力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参与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分工是当前国际投资贸易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来说,这方面是个薄弱环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关部门和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政策集中支持、资源集中使用、精力集中投入”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增强加工贸易和外贸出口的发展后劲,努力培植我县在国际市场上的自有品牌。

第三,强化载体建设,为加工贸易发展搭建平台。今后,要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园区建设的重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为加工贸易发展培植优良载体,使园区特别是出口加工区真正成为全县加工贸易的示范区和亮点。在抓好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嫁接改造、扩张规模的基础上,结合招商引资,狠抓加工贸易新项目、新企业建设。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建立加工贸易重点企业信息库,及时跟踪了解情况,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四,发展配套产业,提高加工贸易水平。版权所有

今后要把培植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与聚集带,作为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抓紧抓好。不断拉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原材料,提高原材料的国产化率,密切加工贸易与县内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增强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5篇:贸易企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国际分工加工贸易国际贸易珠海市

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开展加工贸易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建立国际销售新渠道的重要方式。

一、珠海市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珠海市加工贸易发展之路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步慢慢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以迅猛的发展速度驰骋在中国加工贸易市场上。珠海市加工贸易呈现了稳步、迅速的特点。从整体格局来看,珠海市加工贸易总体上呈良好的发展趋势,2010年珠海的外贸总值重新冲上400亿美元大关,而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已成为珠海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亮点之一。但由于国内国际市场千变万化,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也面临着重重困境,国际市场信用风险持续上升,外贸出口的坏账越来越多,这些都使对外依赖度较高的珠海市加工贸易发展道路异常坎坷。

改革开放后初期,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以服装、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后,珠海市的加工贸易开始向科学技术电子、电气设备、电子、办公用品、生物制药、计算机以及通信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转化。进入2 1世纪之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快速增长,珠海市也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产品结构,不断提升机电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但是依然存在着加工类型单一,加工粗糙的问题。此外,珠海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身处于特区,加工贸易仍以外商投资为主。这就导致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外商所控制,中方只能参与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的简单加工装配环节,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珠海市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加工贸易的低技术含量、低层次加工,低产品增值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一直扮演着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来件装配角色。虽然珠海市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缺乏技术、先进设备以及重要的中间投资产品,珠海市加工贸易只能屈居于产业链低端的非核心部分,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阶段。不仅如此,珠海市加工贸易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初加工比重高,缺乏产品开发能力等劳动密集型环节。这种格局下,加工贸易规模越大,非但没有促进贸易收益的增加,反而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和迫害。加工贸易企业只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廉价利润,忽视技术开发和改造,最终造成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低,进而压低劳动力成本的恶性循环中。

2、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珠海市加工贸易企业类型主要是中小企业,而难融资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出口量大幅下降,产品价格被一再压缩,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些都严重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利润额的下降自然而然影响了资金的正常流通,资金紧张就成了加工贸易企业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而国内商业银行方面对这类的风险贷款慎之又慎,不会轻易冒险给中小企业贷款。因而在拥有丰厚的资金的外资面前,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企业处境逐步恶化,融资难度可想而知。珠海如果无法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很有可能被逼无奈最终只能破产或者被淘汰,这直接制约整个珠海市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3、营销能力差

一直以来,珠海市加工贸易企业都存在着营销能力差的问题,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只是单纯地追求降低劳动成本,却完全忽视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缺乏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更没有创立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的眼光。珠海市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所从事的大多是遵循客户要求进行加工制造,至于设计和销售环节则受制于外商,这不仅造成企业对外依赖性过强的风险,也降低了企业自身的自主性。除此以外,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即便拥有创立自有品牌意识,但终因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比较弱,贴牌出口就成了“家常便饭”,这都阻碍了企业的升级脚步。

4、不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

由于加工贸易行业具有加工环节多、产业链长的特点,但在我国却又存在着产业关联性差,产业波及效用小的弊端。加工贸易企业是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形式从事加工生产活动,这样企业就缺少在国内采购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品的环节,过分依赖进口。这种情况下,产业链条小,产业的带动性较小。甚至部分加工贸易产业的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更提不上什么产业带动了。即使加工贸易真的在国内采购部分材料,但大部分也是局限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对于珠海市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缺乏生产技术上的优势,制造高端材料和电子的能力不足,最终的优势只能体现在产品数量上。

5、日趋高级化的人才需求供不应求

随着加工贸易地不断发展,行业对高级化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但我国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所占的比重仅为3.5%,工作在一线人员大多存在着文化素质低,技术能力差的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生产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效率,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技术转化能力,影响了加工贸易的深入发展。当前,在我国依然普遍存在着科研发展与生产相脱节的情况,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也在珠海市加工贸易上有突出体现,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已经限制了珠海市加工贸易的发展步伐。

6、加工贸易企业对环境资源消耗过大

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也让珠海市付出了高昂的资源代价。盲目地向珠海转移电镀、化工等污染密集型产业,造成了珠海市生态环境的恶化。粗放型的加工贸易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和其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随着出口总量的增长,相应的资源代价和环境成本也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严重污染了珠海市的环境。此外,基于珠海特殊的地理位置,部分不良外商甚至将本国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垃圾、废物通过形式上的贸易与投资转移到珠海市,破坏了珠海的生存环境和水、土、空气等生态资源。

三、珠海市发展加工贸易的对策

1、大力扶持相应的配套设施

当前,产业的配套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投资已由过去单纯的低成本方向向产业集群转移,产业的生产加工配套设施地位日益凸显。落后的配套能力,低级的产业梯次,薄弱的技术更新能力和结构协调能力却成了阻碍珠海加工贸易大跨步发展的障碍。因此,有计划地重点发展一批具有集群特点的关联配套产业,建立与外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取代部分中间投入品对珠海市加工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宏观上有利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微观上也可以提高珠海市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加工增值率。

2、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珠海市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珠海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因而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成为了珠海市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珠海市政府要在继续提供原有金融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利用政府权利,结合相关社会力量,在与各商业银行加强合作,积极构建中小企业专属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千方百计地拓展融资渠道,不断创新各种新的合作形式,利用现有资源和引进外来资源,提供包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公司、企业联保协会等各种形式的平台,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融资。珠海市各商业银行也可以因时因地制宜,针对珠海市固有的特点和经济形势,针对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计划、贷款担保支持计划、直接贷款计划等金融服务。

3、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国际市场千变万化,需要我们及时更新思维,改变企业得到发展方式。单一的价格竞争已经过时,盲目地追求低成本也逐步为市场所淘汰。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企业改变过去发展的老路子,改变原本的数量型粗放式的加工贸易方式,积极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的发展战略。特别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应突破技术局限这个瓶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使珠海市加工贸易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而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企业与科研单位的互通合作,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企业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

特别一提的是即使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也应该有的放矢地实施品牌战略,根据消费者和市场发展需求,差异性地选择产品,创立自有品牌,逐步从简单的OEM(贴牌加工)向OBM(委托设计生产)和ODM(自有品牌营销)转变。

4、制定切合实际的营销策略

一直以来,我们的企业都是埋头苦干型,忽略了营销策略的重要性。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应该一改旧貌,积极培育自身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这是掌握经营的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实力比较强的制造业,除了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企业利润外,也可以尝试创造自己的品牌,构建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实力较弱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不能单纯模仿大企业的营销路径,而应该把重心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以及开发新产品等。中小企业应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创造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经营模式。中小企业还可尝试与贸易型进出口企业合作,取长补短,利用官方相关网站对自己产品加以宣传,拓展自己的营销渠道。

5、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在中国作为“加工型国家”的大背景下,珠海市更应该立足于本地实际,发挥本土优势,利用现有资源走出一条富有珠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的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企业与跨国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把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引入珠海,把“双高”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珠海。同时,珠海市政府也应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并进行二次自主创新,提升企业OEM(贴牌生产)的配套能力,加快向ODM(委托设计生产)和OBM(自主品牌营销)发展,逐步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加工贸易企业要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自主创新,积极拓宽加工贸易的内涵,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有能力、有信心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推进珠海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另一种特殊的作用方式在为我国参与国际的分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自主创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限制加工贸易企业从事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重、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加工,从而推进,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我国有必要而且是必须加强加工贸易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珠海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与整个国家的加工贸易发展历程基本上同步,从70年代末的一小渔村发展到工业基础相对雄厚的特区,珠海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加工贸易日益成为珠海非常重要的贸易方式的今天,加工贸易让珠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看世界,让珠海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低碳环保的理念下,珠海市的加工贸易适当改变发展策略,限制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附加值低的生产加工型企业的发展,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思午,南小渭.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东莞转型升级领衔试点[N].南方日报, 2008;12-20

[2]陶涛.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9;3-4

[3]谢恩魁,黄天柱,夏显力.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其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3-57

[4]江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08;11

第6篇:贸易企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传统外贸竞争优势弱化。虽然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但经济结构仍然有待完善、外贸质量有待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相比于传统外贸,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为保持经济外贸增长、促进创新创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产业转型的新业态、改革开放的新窗口,并在塑造互联网时代的国际经贸新规则。

一、内蒙古地区外贸的特点及问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统计,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进出口总额达994.2亿元人民币,同期GDP总额为17770.19亿元人民币,外贸总额占GDP比重为5.59%,与全国相比,所占份额严重偏低。同时,内蒙古的外贸企业也面临着能源、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上涨、出口市场萎缩不利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外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口大于出口,这样的差额还在不断地扩大。从外贸对象和对外贸易地区来看,都呈现出高度集中的趋势,内蒙古对外贸易地区主要集中在边境口岸地区和主要城市,尤其是内蒙古满洲里及二连浩特两地近年陆续被“升格”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后,其对内蒙古外贸进出口的“贡献”更是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

二、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设

1.专业简介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高职高专开设的财经类专业,主要面向外贸公司、工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外国公司驻我国办事处、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涉外物流公司、银行国际结算部等外经贸单位,能够胜任外贸跟单员工作,从事外贸业务、单证制作与审单、业务助理、国际采购、进出口货物报检、海关报关、国际结算、商务秘书等多项业务工作和中层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升读本科。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是能依据国际贸易惯例,按国际贸易工作流程及各岗位要求,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沟通,用电子商务这个工具处理各类国际商务信息,正确办理外贸业务、单证、跟单、外销、货代、报关等综合业务,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强沟通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门人才。

3.主干课程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岗位需求,将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等9门核心课程。

三、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需要的能力分析

1.跨境电子商务的崛起

受世界经济影响,而我国新劳动法实施以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的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进入平缓期。

截至2012年,全球贸易的平均关税已降至约2%,新兴市场也降至10%以下,约75%的国际贸易自由进行;WTO记录的贸易政策中,51%是促进贸易的,而且新增的贸易限制措施呈减少趋势。所以,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是大势所趋,贸易壁垒继续下降。跨境电子商务就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新模式。

2.跨境电商岗位划分

跨境电商产业链主要有三类玩家:生产商/制造商、跨境电商企业(含配套服务企业)、消费者/批发商/零售商(用户)。内蒙古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较晚,具有自身独特的方式。内蒙古幅员辽阔,北面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有大面积的接壤,二连浩特、满洲里在以上两国均有口岸。我区现有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传统的外贸企业转型,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售本公司的产品,扩大销售渠道;另一种是电子商务企业转型,自己建立平台吸引国内的工厂企业进驻到自己的平台,此类企业主要针对的目标顾客90%以上均为蒙古和俄罗斯的消费者。

内蒙古为全世界羊绒围巾的出口基地,呼和浩特和周边城市做羊绒围巾及制品的中小型企业百余家,它们大多数都从事着传统的OEM订单加工的工厂。从目前每年的广交会的交易量和往来国外客商,可以看出。这两年的OEM订单工厂,日子也大多不好过。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外的经济形式和跨境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跨境电商的出口,可能很多OEM工厂,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莫名的订单和客户少了那么多。他们的目标客户还放眼于大国外的超市商场、贸易公司、实体采购商。

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主要包括国际物流管理、跨境支付、跨国商务管理、网站建设、seo、网络营销、店铺运营、信息技术应用(包括网络及数据库管理)等,而同时兼具技术、贸易专业知识、经济常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欢迎的。

四、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建立

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国际贸易理论观察分析能力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能在外贸部门、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进行跨境电子商务的培养,就要在原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基础上,对人才的培养要进行改革,现有的课程也要进行相应的融合。

跨境电子商务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特点,但是跨境电商发展的核心是国际贸易,而电子商务只是工具。所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课程实施要注意分析职业的各种能力。按照学生学习的需求,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一下几个方面的课程。国际贸易类: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礼仪、跨境电子商务英语、国际物流、跨境支付等;电子商务类:电子商务基础、网络客服与管理、网站美工、网络营销等;市场营销类:国际市场营销、视觉营销;综合实训课:跨境电子商务基础、跨境电子商务实务等。

以“政、行、企、校”的合作模式,打造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国际贸易概论、外贸会计、商务英语、跨境电子商务基础、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跨境电子商务实务、外贸沟通技巧(含商务函电)、进出口单证实务、跨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与支付、跨境电子商务客户服务与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院校商贸流通行业相关专业跨境电子商务方向改建方案.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2015.

[2]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报告.阿里巴巴研究院,2015.

[3]遇冰琪.大数据对企业决策行为影响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4.

[4]孙艳艳.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

第7篇:贸易企业的特点范文

一、宁波市加工贸易现状

宁波市的加工贸易始于1987年,当年12月,宁波绣服厂与香港维大洋行签订了第一个来料加工丝绸绣衣的合同。此后近20年,宁波加工贸易取得一定的发展,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但同广东、苏南等地区相比,宁波加工贸易还有不少的差距。

1.加工贸易稳步发展,但整体规模不大2001~2005年,宁波市加工贸易持续稳定发展。2003年加工贸易出口增幅达到50.5%,首次超过了一般贸易出口增幅。2005年宁波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激增,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77.77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001年的17.08%提高到23.41%,提高了6个多百分点(表1)。资料来源:根据《宁波市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虽然宁波加工贸易近几年连续保持稳定增长,但与深圳、昆山、厦门、大连等地区相比,无论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还是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所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存在明显差距。以2005年为例,当年深圳、昆山、厦门、大连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249.93亿美元、261亿美元、176.6亿美元和146.8亿美元;这些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68.35%、78.57%、41.5%和57.37,宁波市加工贸易发展与这些地区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即使与全国平均水平(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为48.55%)相比,宁波市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也远远落后。

2.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为主,来料加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宁波的加工贸易方式中,进料加工始终占主导地位。从2000年到2005年,进料加工进出口总额占全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以2005年为例,进料加工进口总额为20.09亿美元,出口总额为46.6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的77.96%和89.77%。而加工贸易中的来料加工进口和出口分别只占22.04%和10.23%(表2)。

3.加工贸易主体以生产型企业为主,外商投资企业作用明显2005年宁波市加工贸易出口实绩企业达1241家,其中,一批重点生产型企业是加工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如:镇海炼化、波导股份、申洲针织、中集物流、新华昌、技嘉科技等加工贸易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2005年这6家企业合计出口14.24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全市增量的33%。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三星重工业(宁波)、奇美电子、技嘉科技、阿尔卑斯电子等外商投资企业,其贸易方式基本上100%为加工贸易出口,这些大型外资企业极大地拉动了宁波加工贸易的发展。

4.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产品附加值位居全国首位2005年在加工贸易进口商品中,主要有原油、钢材、初级形态的塑料、集成电路及电子组件等;在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中,集装箱、纺织服装、成品油、空调等机电产品是主要出口产品。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约为9.8亿美元,约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20%,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约为6亿美元,比重高达65%。计算机零配件、手机、液晶显示器、集成电路等主要IT产品的出口增幅都达到了三位数。此外,附加值较高的汽车零件、集装箱加工贸易出口也迅速增长。加工贸易产品结构逐级由传统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向电脑、半导体元件等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有极大的改善。这可从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同期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变化反映出来。宁波市加工贸易增值率逐年稳步提高,从2002年的89.%上升至2005年的101.79%,明显超过广东、江苏、上海等国内加工贸易的主要地区,居全国首位。宁波市加工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是加工贸易增值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5.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工贸易伙伴集中从内部的加工贸易区域结构看,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北仑新区(包括开发区)、慈溪、科技园区、鄞州区、余姚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这是因为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有丰富的原材料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加工贸易配套部门。而奉化、宁海、象山等“南三县”加工贸易业务相对较少。从外部加工贸易伙伴区域结构来说,加工贸易伙伴集中度仍然比较高,主要加工贸易国别、地区分别为台湾、欧盟、美国这些劳动力价格高、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前阶段的发达国家。加工贸易市场区域结构过度集中蕴涵着一定的风险。

二、宁波市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1.政府对加工贸易业引导不够相比广东、苏南等沿海先进地区政府对加工贸易的重视,宁波市政府对加工贸易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加工贸易的组织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宁波市才制订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推进加工贸易发展为重点”的外贸工作发展思路,2004年6月市政府才成立了市促进加工贸易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这标志着加工贸易首次被作为对外贸易的重点,成为了宁波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

2.加工贸易中小企业多,整体效应难以体现据统计,2004年宁波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共有1173家,占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的92.5%,这些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5.67亿美元,只占总数的29.38%。加工企业小而散,单体出口规模较小,不少中小加工贸易企业由于管理理念落后,生产模式和方法上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经营的要求,缺乏整体应对贸易风险的能力和机制。此外,许多中小加工贸易企业之间没有联合与协作,难以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生产率等整体效应。

3.加工贸易企业未能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加工贸易产业链短苏南、广东分别利用了毗邻上海和港澳的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宁波拥有北仑深水良港的优势条件,离上海也不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港口对加工贸易的发展优势不明显,临港工业除了原油化工以外,几乎没有上规模的加工贸易。尽管宁波也有不少上游原料加工贸易企业,且规模相对较大,但这些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的成品都深加工结转至外关区,本地结转的数量很少,而本地下游企业都是从国外直接采购。由此可见,宁波地区产业链明显比较短,这样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就业效应、经济的拉动效应就难以体现。

三、宁波市加工贸易良性发展的对策

1.确立加工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政府宣传、业务培训、媒体的信息传递等多种方式来更新企业经营理念,推动加工贸易发展。同时市政府其它各部门要出台相关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以确定加工贸易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只有这样各项工作的全面铺开才会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投资环境,重点加强物流业建设要适应国际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越来越注重综合环境因素和市场优势的新特点,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重点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治法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和社会信用环境、低成本的企业经营环境,其中重点应加强物流业的建设。这是因为对于“生产零库存、采购全球化”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物流速度加快,可降低大大降低成本,所以提高物流竞争力是宁波加工贸易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此,要充分发挥宁波深水良港的优势,同时拓展港口腹地,努力形成以港口为中心、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

3.积极利用内外各种资源发展加工贸易业注重引进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龙头推动作用的企业和项目。龙头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支撑着企业配套产品的发展,不仅会吸引国外中小企业纷纷来甬落户,同时也会使该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紧随其后。因此,要给予龙头企业特别的优惠和服务,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强“以外引外”的吸引力。此外,要充分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接受辐射和服务,充分利用上海在产业、金融、航运、人才、对外窗口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宁波加工贸易。

4.调整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培育加工贸易经营队伍在引进出口加工型外资项目同时,还要做好我市各类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培养。同时将宁波市民营的配套企业纳入外资企业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中,成为其产业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互动,使本土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上升到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环节。同时,要加快加工贸易产业的人才引进与集聚,这就要求宁波市政府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加快培养加工贸易产业急需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同时,要为加工贸易企业引进人才牵线搭桥,还要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就业定期人员进行各种业务培训。

第8篇:贸易企业的特点范文

一、网络经济概述

作为一种新经济的网络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有着受信息网络种种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诸多特点:(1)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这里所说的虚拟经济不是由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虚拟经济,而是指在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经济活动。经济的虚拟性源于网络的虚拟性。(2)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需按快速流动的信息来进行。产品老化在加快,创新周期在缩短,竞争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间的竞争。21世纪经济将是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注重速度的经济。(3)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把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了。(4)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每天24小时都在运转中,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很少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5)网络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信息网络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范围扩大了,也使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了。世界已进入大竞争时代,在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也是为了竞争。(6)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它源于高技术和互联网,但又超越高技术和互联网。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有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配合。创新来自创造性,创造性的存在,要有从无序中寻求有序的环境,而创造性的发挥,则要求从有序中冲刺出来,产生适度的无序。

二、传统贸易和网络贸易的内涵及特点

(一)传统贸易的内涵及特点

传统贸易方式是对外贸易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交易方式,包括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易货贸易、、展览会、边境贸易、国际贸易博览会、世界商品交易中心等方式,就是用户通过电话,传真,信函和传统媒体来实现商务交易和管理的过程。

传统贸易具有以下特点:(1)交易场所固定。同网络贸易相比,传统贸易交易地点固定,而不是象网络贸易那样虚拟化。(2)交易成本、交易费用比较高。(3)交易局部性。传统贸易的范围比较局限,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完成其交易活动。(4)安全度相对较高。传统贸易通过面对面交易,可信度比较高。

(二)网络贸易的内涵及特点

网络贸易是指通过网络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几乎所有程序都在网络上进行。网络贸易是将互联网应用到传统国际贸易中,使传统贸易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网络贸易的特点:(1)网络贸易将传统的贸易流程电子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提高了效率。(2)网络贸易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3)网络贸易使企业可以以相近的成本进入全球市场,使得中小企业可以拥有和大企业一样的信息资源,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4)网络贸易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可能直接交易。(5)网络贸易一方面破除了时空壁垒,另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各种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网络经济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变化

(一)网络贸易使支付过程更便捷

网络贸易的发展和应用创新了国际贸易方式,实现了以纸面贸易单据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变革。信息产业的深入发展,使发展迅速的国际贸易迫切要求实现全球贸易运作的信息化,节约资源和贸易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在传统贸易方式下,国际贸易流程以买方准备一份购物清单到登记应收款帐户冲帐,需要经历二十多个环节,而电子商务方式下却只需不到十个环节就可完成。电子商务实现了国际贸易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规模化,形成新的有效率的国际贸易模式,推动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二)网络贸易使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多元化

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的市场不同。传统市场受到国界限制,国际性的产品或商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干预。因此,从一国的角度出发,传统市场按地域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个市场的界限分明。工商企业的发展一般是从国内市场做起,然后再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从传统的经营概念出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经营活动的跨国扩展。而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网络贸易使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对全球市场,扩展了市场范围。

(三)网络贸易使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

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网络贸易则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战略。这种经营战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通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由进出口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贸易方式受到挑战,由于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改变。

(四)网络贸易增大了交易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网络贸易的发展,使现实各种经济贸易行为虚拟化,从而增大了交易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货币从有形走向无形,交易可以在双方不需见面的情况下完成,财富从可见的物质形态走向数字化,价值与价格分离,财富的聚集速度大幅提高,风险也随之增大,任何的失误或对信息的把握不当即可造成交易的失败,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使财富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和破灭更加成为可能。

四、网络时代对贸易企业的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国际贸易信息系统

面对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能力的差别越来越体现在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上,因此,有效信息的即时获取将对企业的发展存亡至关重要。建立一套企业自己的完备的国际贸易信息收集体系,广泛收集国际市场最新需求信息,准确研判行业发展方向成为了企业的重中之重。

(二)搭建网络营销平台,开拓新的经营方式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不断思考开拓新的经营方式,利用网络优势,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销售工具,使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可以更快更方便并以极低成本获取企业产品信息。

第9篇:贸易企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产业配套;产品附加值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20

加工贸易是指一个地区通过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利用本地区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制成品后再出口,以获得外汇来体现其产品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加工贸易按照所承接业务特点不同,主要分为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装配业务)两大类。近几年来,湖南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把握机遇,有效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湖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促进湖南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充分调研湖南加工贸易发展基本情况基础上,分析了湖南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湖南利用其土地、劳动力、地理区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使湖南加工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加工贸易总额呈现波动增长

近年来,湖南加工贸易企业抢抓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加工贸易总额从2009年44.81亿元增至2015年的近66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在50%以上。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2010年和2012年,增速均超过了100%。2011年湖南加工贸易受国际需求放缓,国内成本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下滑(当年增速是38.22%)。2013年以来,湖南加工贸易总体平稳增长,电子信息企业表现较为抢眼,如蓝思科技、富泰宏等企业成为当前新的增长点。2014年湖南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35.5亿元,增长了12.9%,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8.1%。2015年,湖南加工贸易进出口额99.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3.8%。

1.2 加工贸易主体和方式不断优化

从加工贸易主体来看,湖南加工贸易主体主要是外资和民营。外资投资主体的加工贸易额占全省加工贸易总额的70%左右,但近几年有所下降,2011年外资投资主体最高,占比达96.81%。2013年以来,民营加工贸易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基本与外资企业持平,两者加工贸易额总额占到了全省加工贸易总额的99.98%,相比而言,国有企业贡献的加工贸易额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从加工贸易方式来看,湖南原有的外贸加工企业主要是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类型。但自2011年以来,加工方式也逐步多样化,以2013年为例,进料加工89户,占比26.02%,来料加工19户,占比5.56%,其他经营方式高达达到223户,所占比重达65%。

1.3 加工贸易企业税收超常增长

近年来,湖南加工贸易企业贡献的税收收入(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大幅度上升,均高于全省税收收入平均增速,增速最快的2010年比上年增长了65倍,2011年增速达45.13%,高出全省税收增速20.2个百分点,2013年增速13.85%,仍高出全省同口径税收收入增速1.49个百分点。同时,湖南加工贸易企业税收占湖南税收收入的比重也在稳步提升。

2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不稳定,影响力不强

近年来,湖南加工贸易不断壮大,加工贸易总额逐年上升,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一般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0.17%升至2015年的33.8%。但从加工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来看,其波动性较大,且与全省GDP发展不相协调,这说明湖南加工贸易企业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受经济环境及相关政策的影响较大,暂未形成较为稳健的发展条件。从近几年湖南加工贸易企业户数来看,除2009年至2010年间,加工贸易企业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外,2011、2012、2013年湖南加工贸易企业始终徘徊在300家左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相距甚远,甚至落后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说明湖南加工贸易企业并未形成规模,湖南企业对加工贸易的参与度明显不足。现阶段,湖南加工贸易主要依靠龙头企业支撑,缺乏配套企业,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的局面,增加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运营成本。

2.2 结构不优,缺乏市场竞争力

从湖南加工贸易的加工方式来看,能提高加工附加值的进料加工方式不多,湖南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是以代加工为主,自创品牌很少,与湖南产业的关联度也很小,尚处于低级加工贸易阶段。从加工贸易产品看,湖南加工贸易主要是电子、服装、印染、农副产品、矿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缺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尽管近几年来,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逐渐成为拉动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产品单一,生产能力不足,缺乏高端研发能力和创新成果,仍处于简单加工阶段,仅获得低廉的加工费用,没有真正实现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同时,湖南加工贸易缺乏主导产业,更没有形成与之配套的产业集群。比如,LG飞利浦曙光算是湖南加工贸易的龙头企业,但在湖南本土能为其提品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很少。如果一个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缺乏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这样的加工贸易企业只能算作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

2.3 发展不平衡,经济辐射力不强

湖南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明显不平衡。从加工企业分布看,湖南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沙市,2009年一2013年,长沙外贸加工企业占全省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从加工贸易额分布来看,2013年长沙、湘潭、郴州3市加工贸易出口额达268.25亿元,占湖南加工贸易出口额的84.27%,对湖南加工贸易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长沙以其省会的优势占绝对主导地位,其加工贸易额占全省加工贸易额的55.51%,超过了一半。可以说湖南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不平衡,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湘西地区,由于资金、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得到相应发展,这一方面进一步拉大湖南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的后劲。

2.4 激励不配套,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

湖南加工贸易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措施不多,且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造成一些加工贸易企业无所适从。有些政策措施,比如深加工结转、出口退税等,已无法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求,可以说制度和政策都是滞后于加工贸易发展的。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从水域来看,仅有长江与沿海相通,陆路也要隔省与沿海相接,再加上湖南物流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与沿海省份相比,运输成本所造成的价格劣势是影响湖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发展加工贸易经济必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而近些年来,由于产业配套能力不强,湖南对船舶码头、集装箱装卸机械、车站等投入不大,也影响了湖南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加快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湖南发展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湖南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建立引进先进技术机制,从政策上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引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实现自我发展;二是建立支持加工贸易发展的服务体系,强化部门扶持意识,优化加工贸易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物流配送渠道,降低运输成本,为承接转移提供良好的配套条件;提升其产业价值链,推动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三是通过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金融支撑体系;四是要加大财政、税务、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做大做强加工贸易经济,促进湖南加工贸易跨越发展。

3.2 加大产业承接力度,完善产业链条

湖南应充分发挥连接沿海经济强省的地理优势,积极主动承接加工贸易配套产业转移。一是要大力引进与湖南机械装备、钢铁、有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相关的配套企业。二是要积极发挥湖南西部地区以及各州市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传统装配业和传统加工业与沿海经济的有效承接,优化湖南加工贸易产业布局。三是要提高现有加工贸易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从代加工向代设计直至自创品牌发展,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四是要完善物流配送和做好产品的国际营销。

3.3 强化区域经济合作,壮大加工贸易规模

湖南要以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为主要载体,找准区域特色,发挥各地的特色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强化省内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吸引外资、鼓励民资、政府支持的互补性加工贸易经济,形成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品牌的区域产业群。一是要进行合理布局。长株潭地区主要侧重承接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积极吸引研发、营销、服务等环节的转移。湖南其他地区则主要侧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加工贸易,比如,湘南地区、湘西地区主要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岳阳等湘北地区则主要承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大与港澳台地区的产业发展合作力度,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新格局。二是要加强合作。要加强与沿海地区加工贸易项目的合作,逐渐将沿海区域的加工贸易项目转移到湖南境内,形成一批区域联动的新加工贸易项目,逐步优化湖南加工贸易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布局,形成湖南各区域的加工贸易相互联动、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