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贸易经济范文

贸易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贸易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贸易经济

第1篇:贸易经济范文

一、推动技术创新

在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发展飞速的新时代,科学技术是新经济的发展保障,我国对于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不断加大对经济发展中创新研发的投资力度,反映出的则是我国科技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寻求转型升级,要求转型的核心要从数量转移到质量上,不仅需要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提升产品附加值,还需要通过提高产品竞争力,来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比重,以期推动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进而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

二、完善和改进对外经济贸易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变得日益密切。首先,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使独具中国特色的品牌能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让独具中国特色的品牌提高在国际经济市场的影响。其次,企业发展结构优化调整,优化资源做到合理配置,把企业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放到首要位置,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最后是合理优化企业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确保企业整体始终处于高水平的发展位置。不断对我国外贸进行结构调整,鼓励地方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资源市场的竞争中,借助国际资本来实现地方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增强贸易风险防范,提高应对贸易摩擦能力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企业管理者应转变传统贸易思维,不断加强和提高贸易风险意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对贸易风险的有效规避:第一,在贸易活动中,注重信息的获取,助于实时掌握国际市场动态以及国际政治形势,准确判断发展走势;第二,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为防止掉进贸易陷阱,审阅合同条款时应谨慎仔细,明确条款的实际性质,减少合同违约等相关纠纷和问题的发生;第三,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遇到问题时可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确保经济贸易活动正常运行;第四,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通过产品创新,提高产品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更好地形成技术竞争优势,这对于规避贸易风险十分重要。在国际市场环境下,贸易摩擦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必须正确认识贸易摩擦才能有效地应对,企业在积极创造发展的同时,还须实时关注国际市场,了解国际规则,把握国际走向,不断提高贸易服务水平,一旦出现贸易摩擦就要敢于应对、积极应对,要善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以辩证的思维,客观冷静的态度去面对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

四、加大人才培养和利用率

第2篇:贸易经济范文

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手段落后,也是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体,以网络教学、实验软件等为补充。多媒体教学由于过于程式化,导致部分学生课堂只记笔记,以应付考试;网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但由于资料更新慢,技术支撑能力不高,因而教学参与程度较低。而实验软件在选择上由于成本较高,以及适用性比较狭窄,加上课时所限,所以利用程度也不高。

二、贸易经济改革思路

(一)课程体系改革

1.当网络经济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经济社会中后,贸易经济问题已经冲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其他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配合,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业态和贸易形式,所以在基本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新的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是必须的,课程主要有流通经济学、商业史、商品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消费心理学、零售学、广告学、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2.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内外贸有机结合,从事国内外贸易研究和工作的人,同时面临大量的国际贸易的问题,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市场的需要。因此,贸易经济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商务函电、商贸英语等特色课程,将奠定复合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3.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适时增加新的理论性课程,把最新的贸易经济理论研究成果融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专业选修课,其课程有商业创新、区域贸易等,同时开设各种专题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

4.合理配置课程模块,突出方向性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的“新”和“特”,增强课程的引导性和学生的选择性,使课程设置更能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匹配、更具效率,并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方向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是教学活动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特别适应贸易经济课程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坚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必须将教学的聚焦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学生怎样学上来,在必要指导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应符合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践。既要让学生掌握贸易经济基本原理,了解我国贸易经济领域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又要让学生学到解决贸易实践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一是实践教学环节。贸易经济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科研实训和毕业实习等五个方面。此外,还应安排其他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化实践活动,如语言能力测试、军学共建和商学共建等活动。二是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组织包括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小组和学生实践小组等。实践教学小组根据统一的课程实验计划、社会专题调研计划及其考评制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专业建设和专业模块方向遴选出实践性强、操作效果好的商贸流通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拓展外省实习基地。每个基地指派一名教师负责。实习去向根据学生意愿,实行双向选择;实习中,要求学生及时分析、主动与实习指导老师和业务人员沟通交流;实习后,学生必须根据实习的实际情况,撰写实习报告,并由实习基地统一考核与鉴定。

三、一个发展方向

第3篇:贸易经济范文

[关键词] 贸易经济学 内容体系 构建

一、贸易经济学存在的必要性

贸易,就是商品的买卖活动;贸易经济,就是商品买卖活动所表现出的总体特征;贸易经济学就是研究贸易、贸易经济运行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人对贸易经济学存在的必要性还持怀疑态度。其实,贸易经济学存在的必要性与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存在的必要性一样,完全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建设贸易经济学科,其主要功能是纠正和解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的背景下人们对贸易、贸易经济存的偏见和错误认识。比如,一些商人、企业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却同时否定、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买卖双方在交易完成后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双赢结果,因此没有相互尊重和感恩的感觉和想法;一些学者对贸易经济的研究不屑一顾,等等。这些种种错误认识,已经使得理论工作者的贸易经济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必然会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高水平的贸易经济学著作应运而生。

二、已有贸易经济学内容体系的落后性

贸易经济学教材是贸易经济研究水平的集中反映,也是传播贸易经济理论的重要渠道。我国已有的贸易经济学教材对贸易经济理论研究、传播和经济实践曾经起到了不可否定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落后性也越来越明显。概括地说,这种落后性表现为三点:老,少,矛盾。

老,就是说已有贸易经济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反映经济学最新发展。与时俱进,是对学科发展的重要要求。贸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应该跟上现代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水平。已有的贸易经济学教材大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显得陈旧。

少,就是说贸易经济学相关教材和专著都很少,以贸易经济学命名的教材只有几本,流通、商业领域的专著和教材也少得可怜。

矛盾,就是说有的贸易经济学教材的内容前后矛盾,降低了贸易经济学的科学性。有的教材在开始出版时完全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比如对价值的劳动理解,对交换的等价理解等,而后来再版时为了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加进了一些现代经济学的内容,结果,书中出现两种范式矛盾的痕迹。

三、贸易经济学新内容体系的构建

1.构建贸易经济学新内容体系的基本要求

新的贸易经济学内容体系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四个体现:

(1)明确贸易与流通、商业的区别,体现贸易经济学的独立性。

(2)以现代经济学为基础,体现贸易经济学内容的时代性。

(3)以贸易经济的界定为基础展开,体现贸易经济学内容体系的逻辑性。

(4)以贸易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体现贸易经济学的文化特色。

2.贸易经济学新内容体系的大致安排

作者在自己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贸易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作了以下安排:

第一章,绪论――贸易、贸易经济和贸易经济学。

第二章,交易。

第三章,市场营销。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

第五章,市场结构。

第六章,批发。

第七章,零售。

第八章,贸易技术。

第九章,贸易集聚。

第十章,区域贸易。

第十一章,贸易文化。

第十二章,贸易政策。

第4篇:贸易经济范文

 

德国一直被视为世界出口冠军,也因此为其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越来越怀疑德国经济的世界竞争力,因为其强大的出口优势是建立在廉价进口品的基础上的。德国出口产品的价值将会不再包含本国人自己创造的价值。由此,在德国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二、关于转口贸易经济

 

(一)转口贸易经济提出的历史背景

 

德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显得不容乐观:低增长,高失业。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尽管德国仍旧在世界,在欧洲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显得信心不足,因为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渐渐失去了一些竞争优势:

 

德国(与瑞士,挪威一样)因其高工资成本而闻名于世。高工资成本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受的,结果便是一些企业要么破产,要么转移到国外生产。

 

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也使德国失去了以往基于贸易壁垒存在而获得的批量生产的成本优势。这意味着,一些小的欧盟成员国现在可以凭借降低的运输成本而出口价格便宜的产品。特别具有威胁性的是欧盟成员国的东扩,因为现在他们也有机会直接享有来自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成本优势。

 

总的说来,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德国存在着竞争问题,这—问题又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其劳动力市场上。高工资成本的逻辑性结果便是逐步增强的国内生产转移,且转移向低成本的他国。由此,SimH.W.说“德国正在朝着转口贸易国的方向发展,它提供给世界高质量但却价格适中的产品,只是这些产品不再在德国本土生产。”统计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工业产品总值增长了15%,快于其实际价值创造,因为它只增长了5%,可以解释的便是不断增长的产品前端生产进口。例如,大众汽车的许多部件在东欧完成,在德国进行的只是组装,但一样算作纯德国的产品出口。

 

(二转口贸易经济的定义及其特征

 

Sinn认为转口贸易经济是指一国不再生产,而只是从事交易。绝大部分的部件从国外进口,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最后销售到世界各国,或者千脆直接进口成品,然后再卖往其他国家。所有的这些都冠以“德国制造”的商标,尽管产品中很少或不再包含德国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

 

转口贸易经济因此具有下列突出的特性:高进口份额,低价值创造份额。产品由本国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少,因为在本国进行最后的组装是最好的事情。

 

三、检验:德国是否走向转口贸易经济?

 

(一)德国出口经济的竞争力检验

 

1.投入一产出分析。Hickel.R,(2004认为借助投入一产出的分析便于区别研究德国国内与国外价值创造的构成。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德国的大多数制造业领域(德国出口业的支柱,产品价值的增长快于其毛产值(这里指产品价值减去其中包含的前期部件价值Vorleistung的增长。有数据为证:在1995—2000年期间,德国产品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而产品毛价值增长每年仅为2.2%,这之间的差距便证实了不断增长的价值链的前端价值创造。但是,这部分价值的增长并不只是来源于进口,还源于本国供应商的创造。从1995—2000年间德国制造业产值增长了22%,其中9.4%来自于本国供应商创造的价值,9.1%源于进口制造商创造的价值,3.5%是由需求创造的毛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其它领域内制造商所创造的部件价值同样构成了国内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Dieckheuer,G(2004为此指出“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价值创造不是来源于直接所涉及的领域,而是来自于其它领域的交织。”尽管只有7.23%的生产领域,其前端产品部件的价值创造高于国外进口的部分,但这些生产领域却占了德国整体经济的45%,由此尚不能得出德国正发展成为转口贸易国的结论。

 

在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迁的进程中,传统工业领域前期价值创造的部分越来越多地通过与工业领域相近的服务业领域所替代。如果这一趋势发展到国境之外,便出现了加深的国际分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德国汽车工业,其日益增加的“Outsourcing”反映了国内不断下降的生产深度,目的主要是为了区分核心和非核心的生产活动。因汽车工业在德国工业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其相对较高的进口价值便作用于德国工业的整体平均水平,使其整体的进口水平显得较高。但毕竟仅凭汽车工业还不足于说明德国经济的整体特征,。

 

借助投入一产出的分析还有助于确定由出口所引致的进口。主要包括:为出口所直接安装的进口部件;从国内供应商那里购得的部件,其部件中已含有进口的价值;进口的产品再直接卖给国外。有数据表明,从1991—2002年,德国出口产品中所含的进口份额从26.7%上升到38.8%,相应地,国内价值创造的比重从73.3%下降到61.2%。对此,Dieck-heuer,G(2004利用OLS估计进行了描述:WX=143.6-0.27MX-0.17XA®R2=0,99。因此,转口贸易国的假说可以得到支持:下降的国内价值创造比重可以通过不断增强的价值转移(主要是转移到廉价劳动力国家来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有必要研究一下与出口产品生产相关的价值创造。从1991—2002年,德国出口产品中本国创造的价值不仅在绝对数字上增长,而且在国民经济毛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

 

外贸上不断增加的与廉价劳动力国之间的关系只是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的体现。在正常的,积极的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进口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应该并行。产品中日益增加的进口比重对出口的增长是一个积极的推动。1991—2002年间,德国出口创值从374.12亿欧元增长到732.53亿欧元,对此RobertC.Feenstra和GordonHanson(2001)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得出,不断增长的“outsourcing”可以有效促进出口增长。尽管,如果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放缓,那么德国出口产品中自我创造的价值可能会很大,但同时可以预见的是,其出口产值也会绝对下降,当然包括与此相应的本国价值创造也会绝对下降。所以,日益加深的国际化分工带来双赢的局面。

 

2.出口一进口分析:净出口额作为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指向标。德国经济研究所(DIW,2004)视净出口额为具有说服力的经济竞争力指标。使用这一指标最大的好处在于,其不仅包括工业领域,而且还包括了服务业领域以及一些不大重要的基础领域的分析考量,因而避免了将工业领域的结论适用于整个德国经济的错误,尽管其工业领域占较大比重。积极的净出口额可以证明本国创造的价值比起进口来说更多,而不是相反。

 

德国净出口额在1991—2002年间从11.2亿欧元上升到126.2亿欧元。但是,不断增加的净出口额还不能马上就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强弱的指标来使用,因为增加的数额很有可能是由于弱势的国内需求,或强势的国外需求,或汇率波动等因素造成的,因此需要用适当的方法来消除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线性模拟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它只适用于净出口额是静态的时间序列,即它的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与时间无关。借助ADF检验可以检验,是否净出口额是静态的。

 

3.国际间的比较。如果其他国家产品中的进口份额比德国增长的慢,那么也许德国就真的存在竞争问题。在此,笔者主要针对德国的制造业进行研究。此外,还研究一下德国出口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

 

通过比较德国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的制造业在1970—2005年间进出口的比值,可以看出德国和日本的出口/进口比值>1,而美国和英国则<1。据此,人们无法断定德国制造业不断增长的进口份额是否意味着不断下降的出口/进口比值。进一步观察各国制造业价值创造的份额,可以清晰地得出,大部分国家的大部分毛产值都集中在服务业领域。

 

再观察德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可以得出,德国贸易份额在过去20年间有所下降,但其他国家也一样在此期间走下坡路。这不奇怪,因为此间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以中国为代表,参与了世界竞争,以至于其他工业国的世界份额必然下降。如果人们再观察一下过去的40年,就会发现德国的份额基本保持不变,上下也就波动10%左右而已。总之,人们无法得出德国出口竞争力每况愈下的结论。

 

关于对德国国内就业的影响一般来讲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增加了的劳动密集型失业效果,主要集中在家具业领域。二是由此使国内从事最后生产的劳动岗位变得更加稳固了的效果。

 

根据转口贸易经济持有者的见解,生产链的转移仅仅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但这并不能反映全貌。Hartmam,M(2〇〇4)认为,对此个同样重要的理由是国际市场开拓的需要,其他重要的理由如质量,信用度,弹性的考量等等,也会导致生产链的转移。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人们对此都还无法找到可信的数据去进行统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低技术劳动者的失业并不能有效解释整体失业现状,因为不断增加的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在德国所有的进口中只占很小的比重。

 

另外,一个现象是德国的弱工业化进程,因为在服务业领域内就业的人数从1999一2003年增加了一百多万,远远超出了在制造业领域内失业的人数(82000),从整体来看,就业人数在此期间反而增加了。尽管如此,德国的失业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总而言之,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考察,人们尚不能清晰地得出转口贸易国的结论。

 

四、总结和展望

 

通过对投入一产出,出口一进口,国际间的比较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人们无法得出,德国经济在整体层面上有发展成为转口贸易国的普遍趋势,虽然在一些工业领域的确存在着增加了的转口贸易行为。同样值得强调的是,尽管经济整体上并没有发生转移,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据此解释企业微观层面的转移现象。

第5篇:贸易经济范文

关键词 对外贸易 经济效益 分析

一、前言

21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仍呈现着下滑的趋势,因此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应提高对经济效益问题的重视,进而根据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采取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特点的途径来实现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提升的目标。以下就是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的浅析,望其能为我国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致使我国在竞争日益剧烈的背景下,能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二、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概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力推动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方面仍处在较低的水平。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外贸易甚至开始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对于此现象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在产品生产方面,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导致我国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引进而来,因而生产率较低。因此,促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引进来的产品比走出去的产品要更多,致使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第二,由于我国商品结构的设置不符合对外贸易的发展,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了限制了其健康的发展。因而,我国应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发展放到我国社会发展任务的首位,以便促使其能带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升。[1]

三、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

为了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首先,我国相关部门应针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提升策略的提出提供有利的条件。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具体的作用的方向尚未得到有效的统一。部分人认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关系,即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例如,部分专业学者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估计出了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因而证明了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的销售带动经济的增长,并同时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另一部分人认为对外贸易只是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而并无因果关系,有专家学者在发表观点的过程中利用了各种方法估计出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进而间接地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必然会从中找出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2]

四、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

在传统的对外贸易活动中,进出口结构的设置不符合经济效益的增长需求。因而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必须从优化进出口结构入手。在优化进出口结构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变传统进出口结构中只注重产品引进来的贸易形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以便为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途径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在优化进出口结构的过程中,注重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扩大,以便满足社会发展对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时,也应采取相应的途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避免其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服务质量。对于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法律机制,进而实现限制不符合对外贸易要求的产品的出口。第三,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提升过程中实施科技兴贸工程,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便促使我国部分企业在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能通过自身的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并推动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对外贸易企业的扶持和管理

在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转变政府的职能,促使政府在职能转变后能为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政府职能转变后首先可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树立一个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进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提高相关企业对对外贸易的重视,并致使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提升上。其次,转变政府职能,也可对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提供有利的条件,并推动企业逐渐向股份制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并间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再次,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促使企业为了顺应时代的进步而加强技术水平的提升,并因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也要求企业在经济核算的过程中要更为谨慎认真,并在节约开支的基础上对加强核算能力,为我国对外贸易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3]

(三)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的平衡型发展战略

就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出口导向是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提升的有效战略,但是由于在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数量存在着一定差异的问题,因而致使该战略的实施无法促使我国在对外贸易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情况应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对于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现状来说,实施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的平衡型发展战略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对平衡型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对我国的资源、资本和技术现状进行分析,以便确保在战略实施之前可以对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有助于平衡型发展战略的实施能落到实处。其次,在实施平衡型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也应合理运用国外的资源来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增长的策略,促使我国国际经济日益增长的环境下,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加强。[4]

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的平衡型发展战略,从而促使我国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五、结论

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对于此现象的发生,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有效利用我国的相关资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提升提供有效的途径。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在制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增长的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战略的实施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其次,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应突出我国贸易发展中的特点,以便吸引国际投资,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竞争力的同时,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菲.中国对外贸易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03):112-114.

[2] 黄丽萍.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2011,16(09):213-215.

第6篇:贸易经济范文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问题解决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加强,其中一个很显著的转折点就是我国在2004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但是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却和预期不符,这就导致最终结果与对外贸易的目的即效益最大化相违背,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其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了对应问题的解决。

一、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状态

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对外贸易的程度也越来愈大,这就保证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水平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这能够从方方面面得到体现,例如对外贸易规模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对外贸易结构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这都能够体现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阶段。除此以外,也能够从近几年的对外经济贸易的数据得以体现,如2006年的时候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达到了一万七千亿美元,其增长的幅度相当大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三,这说明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真的处于一个发展的状态。

但是,虽然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经济处于如此发展迅速的状态,但实际上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比如说低收益、高成本等等。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欧洲发展国家之间的金融竞争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也越来越强烈,这也就让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我国的经济发展越迅速,对外经济贸易中突显的问题也将越来越多。如何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成了目前我国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案

要想保证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取得持续发展,且其中的对外经济贸易效益也能够和对外贸易经济水平一起增长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经济手段和措施。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及其措施保证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能够避免一些没必要的损失,提高整体对外经济贸易,真正意义上达到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

(一)扩大我国内需

我国居民的国内消费水平普遍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总体上消费水平还是不高,这是我国目前国情所决定的。消费率低下的状况就导致了我国对外需的需求非常的大,这就导致外部发展优于内部发展,而内部发展无法支撑外部发展,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始终得不到大的提升的原因。因此,我国应该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对我国内需进行扩大,保证我国的居民内部消费水平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使我国的内部发展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最后再利用内需带动外需,让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能够得到支撑。从而保证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机制能够有效的进行,最终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整体发展。

(二)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产业结构

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的产业结构最主要的部分为制造业,但事实上,要想让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产业结构最优,在其对外贸易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其最终的部分应该是服务业。对于我国来说,服务业仍然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服务业的起步比较晚,其发展度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不能够将服务业作为其最基本最重要的结构。但是我国的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我国服务业的重视程度,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努力将服务业的比重进行提升,从而达到对外贸易经济的产业结构最优化。

(三)提高对外贸易经济劳动者的专业素质

具有专业素质的优秀的劳动者团队对于对外贸易经济能够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在对外贸易经济的过程中,人才能够让最终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另外,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经济劳动者专业素质不够高,对于对外贸易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去解决,这就导致对外贸易经济得到损失,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对对外贸易经济相关的人才进行培养,例如外贸型人才等等,通过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对对外贸易经济进行专业的操作与掌控,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对外贸易经济的效益。

结语: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就是扩大内需,第二就是优化对外产业结构,第三就是培养对外贸易相关人才,通过这三条对策,可以让对外贸易经济现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本文争对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还只是做了简单的分析,但是我相信,只要对对外贸易经济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来解决,最终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就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增长。

作者:汪欣等

参考文献: 

[1]李雨缪.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业贸易出版社2009(21). 

第7篇:贸易经济范文

(一)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

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已成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的焦点问题。深加工结转政策涉及面广,据调查,山东约25%,江苏、浙江约40%,福建、广东约60%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需要深加工结转后再出口(《关于研究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据海关统计,2000年深圳市80%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20%;苏州市21%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12%。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意见的通知》规定,对深加工结转业务,国家有关部门视同进出口贸易实行保税监管。但是,税务部门认为,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属于国内销售行为,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应该征收增值税,出口时再予退税;如果使用国产料件加工成半成品后结转,不能退税。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自2001年1月1日始,所有企业的间接出口应统一执行中间环节征税,出口环节退税的政策。显然,税务部门的政策与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规定并不一致。

对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抵、退”政策,改变了以往的深加工结转货物保税政策,在出口退税手续繁琐、周期长的问题仍没解决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变化将直接打击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加长国内产业链的积极性。这种政策上的不一致造成了具体执行政策中的混乱,不同地区的作法存在明显的差别,大部分地区没有征税,有些地区采取挂帐,有些地区给予免税。

(二)不同部门的政策不配套

加工贸易管理涉及海关、质检、外汇、税务、外经贸等多个部门,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对于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部门分别制定政策,缺乏正式的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因此,部门间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运作。例如,由于退税不及时,加工贸易“一日游”现象日趋严重,降低了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了企业运行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发挥现有保税区的功能,可以替代香港的中转作用,境外“一日游”将大大减少。但是,海关与税务部门对保税区的规定是不配套的,海关认为货物运到保税区视同出口,但税务部门认为只有货物离境才能享受出口退税。税务部门的这一规定,不仅使加工贸易境内“一日游”取代境外“一日游”成为不可能,而且也大大阻碍了保税区建立国际采购中心、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实际上,税务部门关于退税的规定,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就存在差别,国内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可以享受出口退税。

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将“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视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与管理中存在的第一位问题(参见表1)。

(三)一些政策违背了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的方向

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是三个:即上规模、上档次和提高附加价值。满足第一个目标,需要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营造一个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制度环境。针对第二个目标,则需要吸引技术水平更高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提高附加价值则需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长国内产业链,分别向上游零部件产业上溯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鼓励其提高国内采购率。提高附加价值不仅关系到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可能得到多少实际经济利益,而且可以使加工贸易从“无根工业”变成根植于我国的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但是,近年来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各个部门往往从本部门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较多地关注了如何防止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走私”、“骗退税”,忽视了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有的政策客观上甚至不利于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例如:

出口退税按计划而不是按出口实绩进行,导致欠退税越来越多,加大了企业财务负担,阻碍了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的积极性,是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境外“一日游”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实行的对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降低了来料加工国内采购的积极性。1994年税制改革以前,增值税率很低,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大体相当,来料加工国内增值率为23.1%,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高出2.22个百分点。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为46.32%,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则已经达到61.58%,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已经比进料加工贸易低15.26个百分点。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国内增值率变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退税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具有重要的影响。

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但因为我国现行政策中存在不少与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目标相矛盾的规定,加工贸易企业感觉现行政策与政府宣传的目标不尽一致,从调查结果看,企业认为“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是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位列第四位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政策调整方向与长期政策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暴露出我国现行政策制定机制的弊端。各个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从本部门的目标与管理出发,例如,海关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走私,税务部门关心的是如何防止税收流失,对于如何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从而提高其对国民经济贡献这个根本的政策目标,却考虑得较少。因此,部门的有关政策虽然有利于局部目标的实现,但却有损于宏观目标的实现,政策的机会成本相当高。要保证具体的政策规定有利于实现宏观目标,就必须有超越部门之上的强有力政策协调机制。这正是目前我国政策制定机制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四)加工贸易中的一些政策与管理手段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上对我国产业转移的速度与力度均大大加强,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现行政策与管理手段未能针对加工贸易的新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实际运作中政策与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管理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90年代中期以来,以台湾对大陆投资为导因,境外大量IT产业转移到我国,从事出口加工贸易活动。目前,IT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IT产业是一个国际分工非常明显的行业,其运作具有“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这就大大缩短了从采购到交货的周期,对于货物通关效率提出了比传统产品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管理依然采取80年代初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不能适应IT产业加工贸易的要求。例如,IT产品加工贸易只有电子订单,没有合同,为了适应加工贸易需要经外贸部门审批合同的规定,企业只好人为地编造一个毫无意义的合同;IT产品对通关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我国通关效率不高,不少跨国公司将其高端产品的加工贸易放在中国境外进行,国内只能开展低端IT产品的加工贸易,这不利于实现我国提高加工贸易档次的政策目标。苏州和深圳已经开始了改革这种监管模式的尝试。苏州海关对关区内的四家IT企业进行了联网管理。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料件繁多,用手册管理困难大。具体的监管程序是外经贸局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总量备案,海关与被监管企业实行联网,海关直接从指定的数据库提取数据,抽查核对产品单耗,定期查验库存,查验时间与企业盘点一致,最后进行核算核销,对差异进行核销。深圳实行的是联网保税工厂的方式,即利用网络和电子摄像技术对整个企业实行全封闭的监管,整个工厂相当于一个保税区。与苏州海关的做法相比,这种方式在防范结转过程中的走私、“飞料”方面效果更明显,但投入较大,一般的企业可能无法负担。无论哪种方式,对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联网监管是今后加工贸易管理发展的方向。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快统一思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比较一致的做法,避免因地区间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损失。

现行政策与管理规定不适应在华建立采购与配送业务中心的要求。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制造业能力,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重要的出口基地,因此,不少大型跨国公司计划在华建立采购配送中心,同时发展物流业务。但是,由于我国在保税区退税政策、保税区(仓库)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大大阻碍了加工贸易向下游产业的延伸。

(五)某些新的政策调整脱离了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实,政策效果低于预期

以出口加工区政策为例。出口加工区是国际上不少国家采用的加工贸易管理方式,而且成效卓着。我国参照国际经验建立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提高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但是,出口加工区政策出台以来,实际运作效率并不理想,不少出口加工区入区企业很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出口加工区有关规定脱离了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

加工贸易企业迁入出口加工区的愿望比较低。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参见表2),86%的受调查企业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准备将现有工厂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只占2.6%。

现有加工贸易企业之所以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参见表3)。对于现有企业而言,搬迁成本高昂,58%的受调查的企业将此作为不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另外,31%的受调查企业因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而拒绝做出搬入的决定。除这两项原因之外,某些具体的规定由于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阻碍企业入区的原因。目前,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都不再是“大进大出”的100%出口企业,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已经成为主流。出口加工区的管理政策,对于“大进大出”型的企业而言,监管效率大大提高,但对于与国内产业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加工贸易企业,则存在诸多不便。例如,出口加工区企业可以不实行手册管理,但区外的深加工结转企业必须用手册,区内企业没手册就无法与区外的企业做生意。对于部分产品内销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加工区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只需按进口零部件税率补交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和增值税。但区内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产品时,补交关税时适用成品关税税率,在大部分情况下,成品的关税水平高于零部件,由此将加大区内企业内销的成本,削弱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之,出口加工区的有关规定,实质上削弱了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的联系,这对于大多数已经兼顾内外两个市场的企业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而且,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联系的削弱,与加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发展目标也是不符合的。这就决定了出口加工区只适合那些新建的100%出口型的加工贸易企业,而且国内采购不能太多,对于这样的企业,区内监管效率方面是存在一定优势的。对于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绝大部分仍然将留在区外,因此,出口加工区政策只能有利于加工贸易增量部分的合理布局,不能改变目前已经存在的加工贸易“放养”现象。如果将出口加工区政策定位于给“大进大出”的100%出口型企业创造一个监管效率更高的局部小环境,出口加工区政策将是成功的,如果定位于以此改变加工贸易“放养”的状态,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则注定是不会取得明显效果的。

二、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未来调整的方向

政策是对现实的反映,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促进发展。加工贸易政策应该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出发,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其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加长产业链的潜力。为此,加工贸易政策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进口额为289亿美元,占全部加工贸易进口额的30.7%。受现行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的影响,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低15个百分点。如果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退税,将有力地促进来料加工贸易企业扩大使用国内料件,带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出口,加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按来料加工出口的国内采购率达到进料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计算,2001年来料加工国内采购值约可增加44亿美元,而且,随着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逐年增长,其国内采购值也将逐年增长。但需要强调的是,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延长与监管成本和风险的增加成正比,因此在采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延长的同时,要研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的办法。

(二)完善深加工结转政策

深加工结转涉及面广,情况非常复杂。深加工结转政策实质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进口料件在国内加工后转厂时,是否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另一个问题则是对深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国产料件是否退税。由于这两个问题高度的复杂性,不同部门对深加工结转政策调整存在不同意见。

对于第一个问题,经贸主管部门倾向于维持现行的保(免)税政策;财税部门则主张实行“免、抵、退”政策;监管部门结合了上述两种政策选择,主张对部分优秀、守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对其他企业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则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

对于第二个问题,各部门分歧更大,经贸主管部门认为应该对深加工结转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即对加工贸易企业使用的国产原材料在结转时给予退税,由海关对结转产品(其中含国产原材料成分)进行保税监管;财税部门认为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税收风险过大,操作困难;监管部门则认为如对国产材料进行保税监管,将进一步加大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

结合各部门的意见,课题组认为,对于深加工结转政策,应该统筹考虑,分步实施,短期内为了避免对加工贸易产生过大冲击,应该总体上保持现行政策的稳定性,只作局部性改进,中长期则应该按照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和附加值的原则,以及提高监管效率的原则,对现行政策进行根本调整。为了合理引导企业,确实落实吴仪同志“优化存量、控制增量,规范经营,提高水平”的指示精神,政策设计方案一经确定,就应该公布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实施的时间表。

具体而言,短期内(例如3年内):

———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仍维持现行政策,即对结转环节视同出口,免征增值税,由海关对结转进口料件继续实行保税监管。

———对深加工结转环节所采用的国产料件维持不征不退的办法,增值税进入产品成本。

———对销售给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企业视为出口,即深加工结转产品出口到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当作出口办理核销手续;国产品进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给予出口退税。

———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销售给区外企业的产品视为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的可以实行保税监管。这样,至少可以用“境内一日游”替代“境外一日游”,节省加工贸易成本,同时,增加了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引导企业逐渐进入区内。

———对易于管理的大宗原材料商品参照钢材“以产顶进”做法,在生产企业销售给加工出口企业时视同出口并办理增值税退税。

中长期(3年后):

保留短期政策的后三条,除此之外,另进行如下调整:

———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实行分类管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区外实行电子联网监管的加工贸易企业,其深加工结转实行保税监管。其他加工贸易企业产品可出口到境外或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如要进行深加工结转,海关对第一环节结转企业按加工贸易内销规定办理。其他环节结转,则视同国内销售,按规定向税务部门照章纳税。转入企业将其作为国产料件,享受“免、抵、退”政策。这样,海关只需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电子联网企业的深加工实行联网监管,监管效率将大大提高。

———对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

———取消现行不符合WTO有关规则的各级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所结余资金用于对出口退税不及时造成的企业利息损失进行补偿。这样,即使退税有时滞,企业也不会承受过大的财务损失,实质上保证了及时退税。

———足额退税,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与增值税征收税率相同,保证出口产品国内增值税的零税率。

(三)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进步

———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制度。现行的手册、合同管理办法,比较适合上下游企业关系稳定、价格变化慢的传统产品加工贸易的管理,但不适应国际市场价格瞬息万变、生产配套企业众多的电子产品的加工贸易。因此,要适应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改革现行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取消不必要的合同审批环节,探索电子手册管理办法,提高监管效率。

———提高通关效率。上海海关实施的“大通关”试点,为提高口岸管理部门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摸索了很多好的经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加以总结,向全国各个口岸推广。

———加强各监管部门工作的配合,提高监管效率。

———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在其基础上进行技术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制造平台,国家应加强对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R&D活动的开展。

(四)促进加工贸易向下游采购、配送领域延伸

———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国际采购、配送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的内在要求。发展加工贸易的下游采购配送业务,将大大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附加价值。

第8篇:贸易经济范文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只有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产品新型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这就必须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应该具备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监督以及产品质量检验,另外还有原材料质量监管等多项制度,外贸产品品牌管理制度具体应该有产品品牌培育、延伸以及维护等多项制度。对于产品创新管理制度,为了实现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贸易产品结构升级、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就必须足够重视产品创新能力这一重要基础。

    基于企业视角的制度安排

    中国实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必须将企业放在主体地位,企业是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实施中的最小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企业发展创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必须加强企业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从企业这个视角出发,中国应该从企业低碳环保、现代管理以及自主创新制度几方面完成制度安排。中国企业要想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体从企业产权、管理以及组织制度几方面入手;中国要想提升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必须重视外贸企业自主创新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具体从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激励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几个制度的制订入手;中国还必须着重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

第9篇:贸易经济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作者:邹积军

自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远发展,对外贸易的总量持续稳定增加。但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中,自从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得到健康发展中很大的障碍,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一系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自身的现状,找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效益下降的本质原因,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现状及对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都保持着十分迅速的增长,这也就从本质上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平稳和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对外贸易连续四年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进行增长,在2005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位居全球的第三位,在2006年中,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达到一万七千亿美元,和2005年相比,净增长三千三百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百分之二十三,实现了我国贸易顺差为一千七百亿美元,外贸的出口达到九千六百亿美元,增幅回落了一点二个百分点,进口达到了七千九百亿美元,增幅上升了二点四个百分点。在每一年,我国的商务部门都会对外贸易的形势报告,报告中会明确指出这一年度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速和走势。

在我国对外贸易得到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必须要看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低收益、高依赖、高投入和高消耗等问题。面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的冲击,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全新的挑战,包括一些新的隐患和问题,面对这些隐患和问题,应该怎么样将我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的局面进行维护,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对策

我国的对外贸易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和隐患问题,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十分显著,为了保证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较快的增长,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以及隐患的时候,必须要对其进行研究,进而采取一些可行和积极的措施,最终为实现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快速发展扫除障碍。

(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扩大内需

我国自身的消费率一直都比较低,甚至会比某些新型的市场经济体更低,同样低于很多发达国家,这一现象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导致的。这也就使得我国经济对外需过度地依赖,而且对投资过度依赖。我国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将普通居民自身消费水平提升,进而将我国居民的消费率提升。在我国的内需市场中,存在着很多发展空间。再加上今天世界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这也就使得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必须要将以内需带动外需,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进行推动,使得我国国民经济中,消费发挥自身重要的作用,进而有效保障我国经济得到正常运行,不会受到外来环境产生的干扰。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能够降低国家对于外贸经济的依存程度,进而将国家贸易的竞争力提升,在GDP扩展经济规模的过程中,对一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贸易结构改善。因为受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将制造业作为主要产业,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服务业自身的起步比较晚,我国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人们必须要积极参与到贸易自由化以及区域合作之中来,对我国服务业存在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有效改善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的情况,进而对我国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三)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提升劳动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