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探讨

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探讨

随着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根据社会的实际需出发,我国自2009年开始设置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科研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是以专业的实践方面为导向,重视的是实践和应用,着重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突出的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目前我国在不断加大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国内5年来在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上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从认识角度上出发,大量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没有把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大部分优秀生源即使将来的职业规划不是科研工作,其优先报考的仍然是学术型硕士,这导致了专业型研究生的生源相对较差。其次,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过多地依赖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第三,没有建立起独立、客观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探讨了理工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保障体系,以期对相关领域研究生培养有所借鉴。

一、环境工程专业型学位简介与培养保障体系构成

环境工程领域主要面向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环保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环境工程领域任职资格密切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要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环境工程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可行的培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国内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经验,该保障体系可以简单归纳为:培养方案+培养环境+培养质量评价。培养方案主要定位培养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和培养环节、确定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课题进行具体要求等。培养方案执行成功与否在于人才培养环境的优劣,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的物质条件(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的配置、图书和电子信息资料等)和师资条件等。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检验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的途径,及时调整相关培养环节的主要依据。

二、制定合理的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

目前大部分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都是在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改而来。首先从课程设置角度讲,不少院校的两套培养方案的区别度不大,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相似,而在培养方案执行中,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甚至在一起上课。在理论知识学习这一环节,还没有突出专业型硕士应当侧重的知识特点。很显然,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应当与专业型硕士将来职业化、技能化的特点密切结合。以水污染控制技术相关课程为例,学术型研究生应掌握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以期将来从事该领域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对于专业型硕士授课内容来说,除了解最前沿的理论研究进展外,更重要的是重视那些已经在工程中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即将在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技术,要掌握这些技术的原理、适用场合与条件、工艺参数的影响以及设计方法。再以对毕业课题的要求为例,不同于对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性的要求,相对而言专业型硕士论文在一定的创新基础上,更重视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专业型硕士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实际的环境工程问题。选题范围包括:

(1)环境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对国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的研发;

(2)环境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或设备、工艺的改进设计;

(3)环境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等的应用研究;

(4)对各种行业企事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预研课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培养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现有条件和自身的特长,不要盲目模仿其他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三、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是顺利实施培养方案的前提,硬件环境除了基础性的实验室条件外,还包括重要的师资条件及图书资料、电子信息资源等。专业型硕士培养在师资上有特殊的要求,即授课老师或导师要同时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水平。从目前大部分专业型硕士培养单位来看,相当数量导师的专业实践水平不能满足培养专业型硕士的要求,但实际上正承担着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工作。大部分硕士生导师,尤其是现在成长起来的年轻导师,普遍的经历是读书获得学位后就业到高校或科研单位成为硕士生导师,因此欠缺专业实践能力。对部分硕士生导师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再提高,是构建良好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环节。国内一些高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即聘请校外企业中具有较高专业实践水平的工程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前来看,如何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落实企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是“双导师制”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落实“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间的科研合作、技术服务也能为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举例说明,目前国内环保公司和生产企业寻找高校或专职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或新设备用于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处理处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学校和企业开展的这些活动中,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边学习边实践参与上述工作,可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由于这些工作主要面向企业实际的环境问题,因此恰恰符合了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此外,通过在一定规模的企业(如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大型污水处理厂、火力发电厂等)建立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也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举措。

四、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需要程度进行判断的过程。构建完善的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一般针对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评价,所需要的信息包括在校期间的理论课成绩、实践环节表现出的动手能力、毕业课题完成情况、情况、毕业答辩情况、企业实践情况及企业导师的评价、就业情况及在就业时的表现等。而若要针对一个专业型硕士学科点评价其研究生培养质量则要复杂很多,可以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一般认为该体系应包括:师资评价、实验设备与图书资料及电子资源评价、研究生评价、研究生管理措施执行情况评价、相关社会评价等。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而构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系统。对于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在评价的层面和指标上肯定有相通之处,而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具有导向性的,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的评价体系。举例说明,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中发表高水平论文是对其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尽管仍旧存在这一考察点,但其在对研究生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应相对下降。总之,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并没有评价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的成熟体系,如何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并通过评价体系的引导和反馈作用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工作是未来本领域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者:褚衍洋 钱翌 白卯娟 李玲玲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