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研究(8篇)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研究(8篇)

第一篇: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课程教学及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对学生的教学体制有了较好的改革,但是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是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就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性课程的认识和目的意义、体系与实施办法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学生自主选题、教师关键环节把关指导、过程管理等措施,保证大学生在创新实验选题、实验设计和实施的各个阶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基本科研素养,为探索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创新性课程;创新实验;环境工程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目前中国的高等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还有一定不协调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为了优化这一教学体系,可以通过向国外高校借鉴相关经验来提升我国对于本科生科研的教育模式。教育部从2007年以来,率先在十所研究型大学进行试点研究,随后开展了大学生相关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这是专门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立的部级项目。由此可见,若能为大学生开设创新性课程,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提高其社会适应技能,成为当今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交融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我校近年来逐渐进行教育模式的转变,致力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教育质量和教学体制方面,经过多年的总结和改善,已经形成了多方位的创新型教学体系,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进行重点关注,从而持续推进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打造优秀工程师摇篮”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就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结合所授《大学生创新实验技能培养》课程,通过对于课程教学模式的变换和改进,对学生在相关实验计划制定、课题选择、实验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专业培训和深入探索。

1大学生创新课程开设的认识和目的意义

开设探索性创新性实验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科研设备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激发同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促进同学的创新意识,丰富同学的课外生活。《大学生创新实验技能培养》课程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今后进行进一步科学研究打好基础。主要包括如何进行文献的检索、如何针对课题进行调研、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处理、PPT制作与展示、科技论文的撰写等内容。通过对实验技能的深入了解和自主创新设计构思,培养学生的创新型实验设计能力。

2课程开设体系及其实施办法

我校开设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技能培养》课程总学时为32h,其中理论学时20h,实验学时12h。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能力,同时也设置一定学时的创新性实验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对应。例如,在实验方案设计上,原先的课程实验一般由教师制定实验方案并向学生讲解,学生只需机械性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即可,这是对以往科研成果进行验证的一类实验教学方式,这种方法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一旦离开教师指导或者走入工作岗位就难易独立完成相关项目。本课程则致力于指导学生自主的思维,通过鼓励学生或学生团体独自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步骤的合理安排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来培养他们的独立科研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起到了技术指导、辅助以及把关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学生意识的解放,并且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对于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对老师把控全局的能力做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因此,需要制定激励教师指导开放性实验的政策、管理导向,科学地核算开放性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要制定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成绩鉴定结果的奖励方案,对完成质量好具有独创性成果的项目,可推荐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项目成果奖。

3开设创新性课程所取得的成效

环境科学专业通过开设相关的创新性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首先,学生学到了课堂以外的知识,进一步扩大了知识面。创新课程是结合专业课的教学进行的,大部分同学所选的课题在教材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同学能够通过所学的知识,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其次,学生能够亲自接触许多先进仪器,通过该课程的实验,可以很熟练地使用很多新仪器,实践技能进一步提高。再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定,通过网络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实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和亲手实验,发现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最后,为老师的科研提供重要的研究信息和指导。探索性和创新性试验大多是别人以往没有做过或没有报道过的东西,学生在实验后会有许多新发现,这些对老师今后的研究以及对其他同学的进一步探索具有启发性和指导作用。

4结论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因此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从而解决这方面相关的科学问题。课程教授学生在文献检索、论文选题、实验设计、成果展示、论文撰写等各个阶段的专业技能,并且着力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性。使学生在理论基础扎实的条件下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思考。在教师素质方面,则是着重强调导师对学生实验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把关,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为我国环保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辉,沈玉志.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21-323.

[2]梁艳,徐敏乐.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4):17-18.

[3]姚宏,李进,于晓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5):59-61.

[4]刘波.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4,(6).

作者:王吟 张晓东 陶红 黄远东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

第二篇: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研究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校企联合指导环境工程毕业论文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国家近期在环境保护方面相继出台了《“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等政策,对提升基本环境公共服务、实现节能环保、改善环境质量等重大环保民生工程显得更加重视,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毕业生不仅需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尤其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教学和死抱书本的学习方法都无法满足这一新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实践教学作是高校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纽带,学生可先进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开展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毕业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打下基础。

一、现阶段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毕业论文积极性不高,就业压力大

传统的毕业设计绝大多数是由指导教师先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出现多个学生做同一题目、一个指导老师连续几年题目不变现象,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真题少,缺乏针对性、综合性和知识的更新,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教学资源和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教学资源紧缺已成为众多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如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只能满足平时教学环节的需要,对于毕业论文这样特殊的教学环节略显不足;还有毕业论文教学中出现一个教师指导十多个学生的现象;经费不足,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科学数据的获得是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收集,有的还需要进行实验、试点、走访、调查等工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由于体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时间不足,因受就业压力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忙于求职应聘,一部分学生忙于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相关考试,以扩大他们的就职面,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考研,忙于研究生的复试、调剂。

3、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增强

长期以来,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匮乏,工程技术师资队伍弱,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形成了重视课堂书本教学“轻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校内完成,学生很少有真正面向生产实际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优势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是指利用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企业的经费、场地、设备优势联合指导毕业论文,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拟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以学校为主实行双导师制度,共同监管。

1、有利于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的社会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实习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论联系实践,并深入了解所从事的专业,拓展视野,增加社会经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2、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模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毕业生从企业中获得了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为未来的工作进行了一次预演,缩短了进入工作岗位后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增加了实际工作的经验。企业通过学生在现场工作的表现对学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可以从中聘用适岗的员工,降低了企业人才聘用的风险和成本。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企业要发展,必须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学校可以发挥技术优势,为企业培训技术骨干,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另外,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工程建设,为企业分忧;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从中选聘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员工,提高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

作者:蒋朝晖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第三篇: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只是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而已。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专业教育全过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种教育教学理论和模式。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来实现。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目前,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其关键问题是自主创新人才缺乏。在我国,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高校改变教育理论,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是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专业教育在创新性、创业性的集中体现。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只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即可,实则不然。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专业教育全过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种教育教学理论和模式。环境工程专业是一种工程性、应用性都很强的朝阳专业,在以往我们只关注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很少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那么现在我们如何在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呢?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优化课程体系

随着技术经济的飞跃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日益强烈,高等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变革,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来达成教学目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部分组成。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未来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结构是多元化知识结构,也就是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某一专业方面的专精。因此,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结构必须实现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的合理结合,在以专业教育课程为主导的同时,也要强调知识的普适性和广度,拓宽综合素质和专业基础,以提供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广度,变传统的专业教育为厚基础的专业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更新教学内容

在保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要及时吸收环境工程专业的最新成果和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强研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把教师们的研究课题和项目通过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现出先进性、综合性、研究性,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监测手段和方法在不断地改进和提升,环境标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监测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把握在基本监测理论和原理的基础上,先把老方法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分析老方法的不足,以及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老方法的不足,最后再把最新的监测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并要让学生对新老方法进行对比和思考,那么在以后碰到相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知道如何来进行改进创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进行大学教育,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习一点专业知识就行,还要让学生在接收知识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从而可以把显性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隐性能力上。教学内容确定好以后,这些内容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呢?如果还是以满堂灌的形式来传授的话,对于再认真的学生也只是接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而已,思维开拓有限,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针对不同课程性质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它的工程应用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很强,针对这门课,我们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首先,教师把相关的基本理论给学生进行介绍,然后给学生项目,让学生们在课外查阅资料进行设计和计算,再然后在课堂上对项目进行分析和讨论,比较各组设计的优点和不足,最后让学生对项目的设计进一步优化,教师对优化后的项目设计进行点评。“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在对设计逐步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提升。总的来讲,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整个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来实施的。

作者:张蔚萍 单位:九江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四篇:环境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摘要】现在本科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单位的需求有很大的脱节,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本科院校来说,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重新修订学生培养方案,加大实验实践的教学课时,同时增设一些实用课程,这样可以使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本文对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环境专业;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院校,今年申请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同年9月份申请教育部批准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更名为沈阳科技学院。在申请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加大力度进行教学、科研以及实验室建设,同时修改了学生培养方案,从2015级新生起就实行新的学生培养方案。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基本情况

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紧紧围绕未来环保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坚持立足区域,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相关产业、工程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服务环境工程领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二、应用型学生培养的学期和课程设置

环境与生物工程系现设置环境工程专业方向,属工科。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为3+1模式,即第1至3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及进行相关实验、课程实践,第4年进行社会实践,即第7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第8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此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分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此外,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加大了实验及实践占总学时的比例,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增加了环境工程制图与CAD、中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环境监理等课程,同时增加了环境化学实验,加大了原有的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的实验学时,也适当增加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课程设计的学时;在环境工程方向的专业方向课里增加了物理性污染控制、环保设备及中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三门课程,在环境咨询的专业方向课里增加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与管理;同时也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课时,最后环境工程的实验实践课占总学时的比例可达到35%以上,这样就可以解决本科毕业生走向社会存在的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在环境生态方向增加了环境生态工程、生态修复和环境生物技术三门方向课,让学生了解学习生态修复报告的编制过程、学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生物学规律及对生物的影响和危害,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与去除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影响因素等。

三、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

1.核心课程:环境学概论、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化学、环境仪器分析、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制图与CAD、环保设备、环境监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工程专业外语、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

2.特色课程:环保设备、环境工程制图与CAD、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生态修复和环境生物技术等。

四、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具有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五、结语

在环境工程专业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将增开三个方向的专业课,分别为环境工程方向:课程为物理性污染控制、环保设备及中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环境咨询方向:课程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生态方向:为环境生态工程、生态修复和环境生物技术三门课程。这样,学生在系统学习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同时,又能掌握一些拓展的知识,对学生毕业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咨询、科研等都能起到辅助作用,让学生掌握的环境知识更加全面、系统,能够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这样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更快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陆豪,吴祖良,江博琼,李济吾.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1,00:206-209.

[2]吴奇,金文,雒新峰,俞赞琪,刘小冲,高宇.环境专业教学体系结构改革探索——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

[3]徐建平,蔡昌凤.环境专业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2011,01:59-62.

[4]陶飞牛超明皓.关于环境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的研究[J].才智,2015,09:91.

作者:明皓 陶飞 牛超 郭若凡 王松博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系

第五篇:环境工程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整合教师资源、调整教学内容、引入实践教学及细化评分模式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专业英语;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交叉学科,涉及到流体、化学、材料等多个学科。中国环境工程起步晚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仍需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及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85%的科技资料用英语出版,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也以英语为主[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英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2012年对重庆地区调查表明,有50.45%的单位希望毕业生能用英语参加技术或学术交流[2]。环境工程的学生有必要加强专业英语能力培养,能够阅读和利用英文资料,获取最新信息,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拓展,中国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国际领域与世界开展交流与合作,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具有良好外语交流能力的国际型人才。教育部在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专业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学生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词汇,了解专业论文行文特点,提高阅读英语文献的的能力,并具有一定专业英语概括和写作的能力,对本科生在专业方面进行英语的系统训练,专业英语教学担负着促使学生完成从学习阶段到使用阶段过渡的任务。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学生学完一部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后,学时不多,但包括的内容又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要将所有的内容都在课堂上来讲是不可能很好的完成的,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倦怠情绪

考虑到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需要一定专业基础,英语一般安排在第6或第7学期,与大学英语衔接不够紧密。而很多同学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对英语存在着倦怠的情绪,大多数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专业英语的存在,完成大学英语课程之后,就将英语抛在脑后,所以接触到专业英语时,体现群体性的抵触、厌恶心理,从而放弃专业英语的学习。

(二)课程定位及教材的局限性

大学英语包括了国外的风土人情、奇闻异事,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讲述的都是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与之前英语学习相比,专业英语缺乏趣味性,同学倾向将其归类于专业课程,而非可用于交流的语言。目前通用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为钟理编撰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共42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一篇课文和一篇阅读材料组成,共计84篇,涵盖了环境工程概述,大气、水体、固废、噪声的污染及防治,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等内容。总体而言,该教材结构合理,内容全面,并有大量的练习,但70.24%的课文及阅读材料源于上世纪的教材或刊物。对103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其中认为教材陈旧的,占58.53%,专业英语只是将他们熟悉的内容用复杂的英文长句表达而已,学生不能从中学到新的专业知识点。教改实践之前,只有9.13%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有较大的收益,31.57%学生认为收益甚微。

(三)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单一

教学模式,考试方法等方面也颇受学生的诟病。在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采用简单的“翻译法”,即教师备课时按教材内容先查阅生词,划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逐词解释,逐句翻译;对整个知识体系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讲解[4]。61.72%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课程枯燥无趣。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采用教师出题进行期末考试的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绝对的权重。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英语就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的想法,专业英语水平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为了增加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一)整合教师资源

环境工程教师需要不断地研习国外最新的论文、研究成果,专业英语的是必备之技能,每位教师在其研究领域相关的英语运用有显著优势,而在其他领域可能稍逊一筹。基于此可参照部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模式,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分配给数位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师选择最擅长的章节进行教学,实现最优师资组合。此外,不同教师授课的风格、技巧不同,可为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是实现教学活动多样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这样模式需要大量前期的调整、协调,每一课时授课教师、内容都需要预先确定,避免无序混乱的情况发生。

(二)调整教学内容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不再是唯一的教材,采取阶段性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我校专业英语共为32学时,前12个学时精选课文中的代表性篇章、重点语句进行讲解,要求学生熟悉英文文献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13至20学时,对环境工程经典实验,仪器说明书等进行深入讲解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单位、符号、公式、化学反应式等的写法和读法,另外安排1个课时用于讲解英文简历的格式和书写,要求学生撰写个人英文简历,体现专业特色;21至32学时,挑选4至6篇最新相关领域的SCI论文,在要求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完成翻译,再进行课堂讲解及讨论。

(三)将实践引入专业英语教学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学生不应该被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5]。实践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一个良好途径,我们尝试了采用两种方式将实验与专业英语教学结合方式:其一,从环境工程众多的实验课程中挑选了3次实验课,采用中英双语授课,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实验报告,这是英语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英语基础好的同学能够轻松完成这项实践,超过30%的学生有些吃力。其二,额外布置了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结合大气污染相关章节内容完成室内甲醛污染的检测,涉及到微生物章节时,可开展酸奶制作。教师只提供所需实验材料,要求学生研究方法于课后完成,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英文短篇,要求包含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实验材料与方法、结论与讨论以及参考文献等论文必要的组成结构。这部分的重点考虑趣味性,无需局限于专业,学生对于酸奶制作的小实验更感兴趣,调制了多种水果口味的酸奶,用英文详细记录了制作过程,评比最佳配比,加以分析讨论,书写成文。

(四)评分模式的改革

取消传统期末考试,细化评分,最终成绩由一下各部分综合得出:鼓励学生发言,每次正确答题,都可获得2分,总计不超过10分;开展5次课堂小测验,考核学生对于词汇、语法的掌握情况,这部分占成绩的25%;简历写作占10%;3次实验报告占15%;2篇英语短篇,共计20%;每位学生翻译一整篇英文文章,占30%,题目由各自导师指定,要求有一定的篇幅,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周内完成。

三、结论

经过一系类教学改革后,88.46%的学生认为有较大的收获,认为课程枯燥的比例降至38.46%,基本实现了促进学生完成从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到英语应用阶段过渡的目标,培养了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并且能用英语进行基础的学术交流。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考核细化,任务繁重,难度升级,超过80%的学生认为课程较难,产生过抵触甚至放弃的心理,今后还将做一步的调整,将学习强度及难度调整到适宜的范围。总之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决策的过程[5],衡量教学活动的好坏,不能只看学生说了多少或写了多少,而是要看他们动脑筋思考了多少,自己解决了多少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季惠惠,李峻青.材料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06,(4):116

[2]张雪梅.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3]李志芳,谢红梅,何贵青.专业外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1:86-88.

[4]高琼仙.工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研讨[J].云南教育,2003,21(36):69-72.

[5]HutchinsonT.MakingmaterialsworkingintheESPclassroom[A].ELTDocuments128:ESPintheClassroom:PracticeandEvaluation[C].BritishCouncil,1988.71-75.

作者:王敏艳 张进(通讯作者) 单位:1.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2.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第六篇: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完善策略

[摘要]文章从校内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以及校外实习实践三个方面对加强与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讨。对这三个方面对加强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环境工程;理论与实践

高校中的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专业,实践教学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各大高校不断对环境工程实践教学领域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领域的各项工作[2]。本文结合作者实际的教学经验,从校内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以及校外实习实践三个方面对加强与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1校内理论教学

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是通过理论教学体系获得,因此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讲授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多讲授并强调本课程所涉及的实践方面的内容,对加强与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1.1教师实地考察

组织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对环保设施进行实地考察。教师可以考察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站等环境企业,对其中的环保设施的运行原理、过程、效果、以及设备操作等指标做实地了解。教师在考察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将较为容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听课有兴趣,并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对这些环保设施的操作建立了初步的认识,为水处理模拟设备专业实验的动手操作方面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例如,深圳某污水处理厂使用厌氧生物滤池进行污水处理,可以达到去除BOD以及脱氮的效果。这个例子可以融入到厌氧处理、生物滤池以及总氮去除等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之中,使学生在做这些相关内容的实验时对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有着更加完善的理解。

1.2动画和模拟

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环境设备运行原理动画和模拟部分的展示。部分环境设备运行原理相对复杂,只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理解接受较有难度。通过动画和模拟的展示,一目了然,从感观角度增强了知识的传授效果。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了理解,又有助于实践部分的学习和领悟。例如,在环境监测授课中通过动画模拟溶解氧仪的使用,使得学生在实验中很容易对溶解氧仪的操作进行掌握。

1.3视频播放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播放一些本课程实践领域的相关视频。视频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更加形象地将课程所涉及到的一些实践内容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别人的做法,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实践的内容加深了印象。例如,环境监测授课中播放烟道气监测的操作视频,使得学生对烟道气监测点布设、监测设备使用、监测数据采集等方面形成更加清晰的轮廓;同时也使授课不再单调,知识可以通过多渠道进行传授。

1.4专题讲座

聘请有经验的环境工程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在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境企业一线工作的环境工程师,具有丰富的实地操作经验。他们若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带着兴趣去听,也必然对环境工程的实践领域加强了认识,为提高实验方面的动手能力做了很好的铺垫。

2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包括环境工程相关的基础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部分,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组成部分。对校内实践教学进行大胆地改革和创新,能够更加有效地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2.1环境工程相关的基础实验

环境工程相关的基础实验包括环境工程基础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等等。实验课程一般包括两个部分:教师的实验讲解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师在实验讲解中应强调实验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使得学生更加明确实验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做实验有较强的目的性。另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应强调和实验相关联的工业化操作过程,使学生明白所做的实验在现实中的实际用途。此外,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应进行巡视,发现实验操作问题尽快解决并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实验加深印象。在实验报告的思考题中可以增加和本实验相关联的工业化操作流程问题,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做基础实验的内涵和外延。

2.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应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项目进行安排。教师的科研项目具备较好的创新性,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开阔眼界,并在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查阅相关领域的资料,对相关领域的前沿性研究做广泛细致的了解。此外,教师在安排毕业设计时应做到严格要求,对开题报告、进展报告、论文正文、摘要翻译等部分进行严格把关,力求学生论文中正文的内容、引用的格式、图表的标注等细节符合毕业论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接受一次较为系统的实践训练。

2.3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主要是针对大二、大三阶段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开放性实验主要也是结合着教师自身的科研项目而安排,但是难度上较毕业设计应相应降低,主要发挥它的提高学生科研兴趣的作用。教师在设计开放性实验内容时,应首先考虑实验的启发性,是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其次,要考虑实验的锻炼目的,是否能够给予学生充分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最后,要考虑实验的预期结果,是否能够给学生设立一个目标并通过努力而实现。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带着兴趣、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达到目标,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同时实现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实际提高。

2.4创新工作坊

创新工作坊主要是为了充分培养发挥学生创新能力而设。在创新工作坊中应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对学生做出要求,并给予一定的经费,鼓励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自己的任务或项目。在创新工作坊中应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因此,创新工作坊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给予学生一定的经费使用权,学生可以决定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购买的试剂耗材,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做项目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二,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对项目中装置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等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充分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第三,由于创新工作坊宽容失败,学生在局部环节失败的时候依然可以继续想办法、再调试,逐步向成功迈进,这样就锻炼了学生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

3校外实习实践

校外实习实践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校内实践教学构成了有益的补充。本着“学以致用”的观点,大学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操作最终还是要应用于社会中环境问题的解决。因此,学生不仅要在校园内进行理论的学习和实验的操作,也要关注校外环境工程实践的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学习不脱离实际;同时,通过对校外环境工程实践方式方法的了解,学生也可以对毕业后未来自己发展的方向做一个较为实际的判断。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3.1校外观摩

校外观摩是对课本学习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补充。经常组织学生对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境企业进行观摩,有助于学生从最直观的角度对课本所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同时对这些设施处理污染物的相关操作加深印象。例如,学生观摩了深圳某啤酒厂的UASB废水处理装置后,对UASB的运行原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解答UASB相关题目中能够普遍获得较高的分数。

3.2校外实习

如果说校外观摩是“用眼看”,那么校外实习则是更进一步,“动手做”。也就是说,学生要走出校园,到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真正的污染处理设施中进行操作并解决一些问题。这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校外实习作为一项课程在各大高校广泛实施。我们认为校外实习是个难得的机会,不能走过场,要利用这个机会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所以对校外实习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环境工程系应与环保企事业单位(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与环保企事业单位进行协商,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对动手能力进行充分的锻炼。第三,安排一些在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们进行解决,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本文从校内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以及校外实习实践三个方面对加强与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了这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其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春杰,贾金平,王文华,等.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和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2:18-22.

[2]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环境科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方法研究[J].2003,5:28-31.

作者:刘长坤 朱虹 赵绪新 乐小芳 单位:深圳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孔材料与锂离子电池重点实验室

第七篇:环境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

[摘要]化工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针对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工程思想培养、增设实验内容等方面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工程;化工原理;课程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问题,是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的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化工原理》课程也是南京晓庄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城市和现代工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水、气、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规划、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够在环保部门、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火力发电厂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开发工作。环境工程专业中涉及的水、气、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与《化工原理》课程讲述的相应的单元操作具有共性,同时,由于环境工程专业与化学工程等化工类专相比还有其特性,因此化工原理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紧抓共性,凸显专业特点。本文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宗旨,结合本人的研究背景和学生实际,探讨«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1,2]。

1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学时较少(42学时),而《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众多,通常都包括绪论、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传热、气体吸收、蒸馏、气液传质设备、萃取、干燥、蒸发、其他传质分离过程等内容。贯彻“少而精,学到手”的原则,以赵宜江,李琳主编的《化工原理简明教程》作为教材,其中又选取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流体流动及输送机械、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传热、气体吸收、其他传质分离技术五部分作为精讲内容。在“流体流动与输送机械”章节,以伯努利方程作为主线,着重讲了水及给水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液体输送装置离心泵的工作原理、选型、安装及调试、常见故障的起因及排除,并以典型例题做了详细介绍。特别增加了液下泵、潜污泵的介绍。在“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章节,重点讲了“过滤”单元操作,分离含尘气体的装置“降尘室”和“旋风分离器”。结合水处理过程中的一级处理方法,以斯托克斯公式为基础,又补充了“混凝、气浮、沉淀”的作用原理以及格栅、平流式沉淀池、曝气池、电除尘器等常用水处理设备的工作原理。在“其他传质分离技术”章节,除了讲授教材列出的吸附、膜分离方法,还结合环境领域发展的前沿,介绍了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及新技术:以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光催化材料,在生物处理法基础上研制的生物膜反应器,以秸秆再利用为基础的生物质燃料,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绿色电池等。总之,在讲授化工原理课程的同时,也补充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为后面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等专业课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宽了知识面,深受学生的好评。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1探究式教学法,提升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探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引出相关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上“非均相混合物分离”章节,由当前环境问题的现状,提出什么是PM2.5,生活中采用哪些方法可以预防或处理PM2.5?据规定,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由于颗粒粒径很小,常规的降尘室、旋风分离器是达不到处理效果的,这些装置在生活中也不适用。我们可以采用过滤法,包括安装加湿器、空气清新器等,优点是明显降低PM2.5的浓度,缺点是滤膜需要清洗或更换;水吸附法,如添加超声雾化器、室内放置水池、鱼缸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亲水性PM2.5,缺点是增加湿度,憎水性PM2.5不能有效去除;植物吸收法,如种植吊兰、滴水观音等叶片具有较大表面积的植物,而叶片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PM2.5。课堂上我们还可以问:“为什么在夏天,人们常常感到闷热难受,容易中暑?”多数学生以为是气温高的原因,我们可以引导其认识到更重要的原因是空气的湿度大。湿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而让人们感觉不舒服的原因是因相对湿度大。当空气温度在30℃左右,相对湿度达到60%时,空气吸湿能力较差,人体排出的汗液很难蒸发,浑身大汗淋漓,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容易中暑[3,4]。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导探究,由此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留书面作业的同时,亦布置些思考题或论述题,而这些可通过搜索先进的网络平台获得丰富的资讯,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2启发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我在课堂上经常以火炉烧开水为例讲解传热和换热器问题,因为火炉烧水过程不仅涉及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传热方式,而且包含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的传热。热量由火炉周围的空气向水壶内水的传递过程包括三部分:热空气向水壶外壁的对流传热、管外壁向管内壁的热传导、管内壁向管内软化水的对流传热,它们各自对应的传热推动力、传热阻力各是什么?此外,我们可以问学生:用火炉烧开水,壶底的温度是接近火焰的温度还是接近水的温度(不考虑壶底金属材料的热阻和污垢热阻)?由此,我们就可以引出液固间的对流传热系数远高于气固间的对流传热系数,由牛顿冷却定律,火焰和壶底的温度差远大于壶底和水的温度差,也就是说,壶底和水的温度差值很小,壶底的温度接近水的温度。总体而言,换热器的壁温总是接近对流传热系数较高一侧的流体温度[1,5,6]。

2.3归纳式教学法,突出教学重点

归纳式教学法是教师用简单明了、准确简练的语言和图表等方法,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比如,在讲授“气体吸收”这一章的“气液相平衡关系”时,对于稀溶液或难溶气体,在温度一定、气体总压不高时,互成平衡的气液两相组成间的关系可用亨利定律来表示,而亨利定律就有四种表示方式,参数较多,关系复杂。为此,总结如下:(1)降温、增压有利于吸收操作;(2)难溶气体的亨利系数E值大,升温或减压会使E值增大;(3)易溶气体的溶解度系数H值大,降温或增压使得H值增大;(4)难溶气体的相平衡常数m值大,升温或减压会使m值增大。经过归纳后,方便学生比较和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改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效果

以前的课程大都采用板书式教学方式,板书式教学有清晰、详细的优点,但也存在耗时、枯燥等问题。多媒体、投影仪及电脑系统的使用在大学课堂上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放映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形象地展现化工设备的内部结构、更加立体地展示设备操作过程,使得复杂的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抽象的概念得以简化,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7,8]。

3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实验课是学生学习、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实验课可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更好的理解、消化理论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从工程的角度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加强这一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建设,保留原先实验项目不变,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需求,又开设了两个应用型实验:(1)工业钛白粉的提纯及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2)膜法处理乳化油废水。经过两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反馈通过实验明白了所学课本理论知识的作用,对环境工程专业也有了进一步认识[9]。此外,我们还购买了单元操作实训仿真软件,培养学生对实验中比较复杂工艺的动手操作能力、现场感知能力、模拟实验故障的处理能力,加深学生工程概念的理解和训练。综上所述,结合化工原理课程和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围绕我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增设实验项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为培养具有工程概念的环境科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宜江,李琳主编.化工原理简明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2]宋勇,彭霞辉,刘静宇.环境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初探[J].广州化工,2011,39(19):122-123.

[3]谭淑梅,薛建中.生活中的化工原理[J].高校教育研究,2008,16:156.

[4]李裕.化工原理课堂教学中生活常识联想[J].化工高等教育,2015,2:32-33.

[5]潘鹤林,张辉,齐鸣斋,等.化工原理(少学时)课程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5,1:47-51.

[6]张进.谈三本《化工原理》的教学方法[J].广东化工,2011,10:78-79.

[7]宋连香,胡育,孙国锋.“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研究浅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1):58-60.

[8]杨斌,夏茹,鲁非雪,等.对于非化工类专业《化工原理》理论教学的改革[J].广州化工,2014,40(20):235-236.

[9]胡洪波,王威,彭华松,等.面向生物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3,1:42-44.

作者:张进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

第八篇: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思考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所需的是“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因此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今后高校发展的关键。贵州师范大学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依托,多年来积极探索和实践校-所(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文章主要通过解析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简述我校校-所(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就校-所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诸多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环境工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各行业的欢迎。大多数高等院校多年来都无法兼顾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因此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走校-所(企)联合培养人才道路,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企业的资源,节约高校办学成本,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理论研究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早在几十年前,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就创立了“MIT”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MIT创业教育带动实现“创业型大学”[1-3]。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部分院校也在不断尝试“五位一体”、“四方联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4],“教学+科研+生产+开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5]以及“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6]等,这些模式的尝试表明了新时期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新思考。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多年来与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尝试为例,就校-所(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

1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是一种应用型学位,研究生在系统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主要侧重于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具备从事环境工程职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而现实中,对于环境工程等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仍然按照传统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的思路进行,这种模式的照搬就会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后果。会严重限制其实践的锻炼和应用的提高,在社会对应用人才急需的大环境下,这种人才供应和社会需求的错位,就会产生“就业即失业”的后果,造成“就业困惑”。

1.2应用型导师缺乏,导师队伍需不断优化

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够有效链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提高。目前,大多数导师存在“厚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就无法有效的进行实践应用的指导。而广大新进校的年轻博士实践应用能力很强,但理论知识有所欠缺。这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成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之痛”。因此,怎样将“老教授”的理论与“新博士”的技术有效的结合,成为“解痛”的关键。

1.3实验实训平台缺乏,实践应用薄弱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应用需要大量的实验平台作为保障,而高校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很难构建相关的足够数量的实验实训设备。这种实验实训平台的缺乏,就会产生实践应用的“空洞”,更无法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只有书本的“泛泛而谈”,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是无法满足就业的需求。因此,转变传统培养模式,走校-所(企)联合培养之路,可以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缺少实验实训平台的薄弱环节。实现高校的“理论”研究与研究所、企业的“实验实训”的有机结合是解决传统培养模式实验平台缺乏,实践应用薄弱的新途径。

2校-所(企)联合培养模式基本问题讨论

2.1联合培养模式实践简述

2.1.1联合招生培养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于2008年开始与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进行联合招生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这种培养通过“双导师制”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串接,同时以重大科研项目为平台,实现研究生独自攻关、团队合作、有序推进,实现研究生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同时双方积极推进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发表,在成果发表方面明确权、责、利等承担主体,有效的解决了署名权、专利权、归属权等问题。同时会利用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与大型环保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推进研究生的参与,使他们尽早感受工作的氛围,感受市场认知。

2.1.2私下联合培养

除了与贵州省环科院进行联合招生培养外,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导师还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进行以项目为依托的私下联合培养。这种联合培养主要以重大的科研项目为平台,通过导师关系,私下的请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短期或中长期的合作。通过对中科院地化所科研项目的参与使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实践上得到应用、技术上不断学习和理论上进一步升华,同时也能获得相关研究领域一线专家、教授的指导,对于他们来说受益匪浅。但这种私下的联合培养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在联合培养期间的生活管理、科研成果的发表、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使其不断规范化。

2.2校-所(企)联合培养模式具体管理措施

2.2.1课程的开设

在环境工程专业理论课程开设方面,不仅开设了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积极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如:GIS、遥感、绘画几何与工程制图等,这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高等院校一般均储备了大量理论基础深厚,专业配备齐全的导师,所以理论课程的开设以高校为主,部分课程也邀请科研院所人员进行授课,实现理论知识与试验实践的有效衔接。同时,利用远程教学视频或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相关的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见解。在实践课程开设方面,积极利用在本校设立的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实验中心,开设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利用贵州省环科院与中科院地化所,科研设备完善,科研队伍理论强的优势,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实际与社会现实需求,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这些课程注重试验实践的操作和成果的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为主。

2.2.2科研项目合作机制

本校建立的校-所(企)联合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模式主要以重大科研项目为平台,实现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通力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科研项目合作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外泄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建立相应的科研项目合作机制,能够有效的保证双方合作的有序进行,明确权、责、利的担当体,保证双方和学生在科研项目合作中的利益。通过科研项目合作机制的建立,有效的将高校理论知识强、师资力量雄厚的优点与科研院所科研条件好、科研队伍丰富的优点结合起来,将高校的“理论”与研究所的“实践”共同在科研项目中融合。这样研究生就能通过科研项目实行理论的实践化,这对他们将来的就业是有利的。

2.2.3科研成果的发表

本校在与贵州省环科院联合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过程中。双方在项目立项前,就已经签署了技术合同,并明确了权、责、利等承担主体,而且要求今后的合作严格按照合同规定事项进行。其中就成果发表有明确规定,确定了、署名权、申请专利等权利的归属关系。对于研究生来说,毕业论文是成果发表的重中之重。在毕业论文方面,我校与环科院通力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我校具有高级人才集中,科技信息通达,教学资源丰富等优势;为研究生毕业论文提供专业理论导师、相关信息资源的帮助,为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指导。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环科院的科学科研和实验平台的优势,为毕业论文设计、试验提供相关设备、器材、场地的支持,并配备相应的科研导师对科研就行指导和帮助。最终,实现毕业论文的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做到有理有据。

2.2.4建立评估体系,实现有效反馈

我校积极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的要求,在合作双方自我评估的基础上;邀请校外的一些专家、教授、毕业学生等组成评估小组,从合作效果、职责执行、素质表现等方面对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查漏补缺”,点明优点,指出不足。通过评估体系的建设,能有效的进行反馈,促进联合培养模式更加合理、优化、有效。与实际要求、社会需求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

3校-所(企)联合培养模式未来发展的设想

3.1教育主管部门应将联合培养模式规范化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发挥其引领和规范教育发展的功能,结合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的经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制定相关的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的指导条例,使联合培养更加规范化、有序化。使高等院校在建立联合培养模式过程中少走弯路,并能够结合高校实际科学、有序、合理的构建符合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3.2培养周期由2年调整为3年

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培养周期为2年。2年的培养周期对于研究生来说时间较仓促,学到的理论知识有限,参与的科研项目不多,能够提升的实践能力也与就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延长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周期已成为我校未来进行联合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问题。培养周期若调整为3年,那么研究生就有更多的的时间对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进行消化吸收,这样也使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更加科学、有序、合理。目前,我校正积极向教育部申请3年制的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

3.3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目前,我校主要与科研院所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而与企业的合作还处于空白,因此加强校企的合作已经成为将来拓宽联合培养机制的重要载体。而贵阳市目前拥有几十家的大型环保公司,它们也急缺相关的环境工程的专业人才,而对于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它们也表达了积极的态度。因此,这种“供”与“需”的“不谋而合”,将助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尽快建立。目前,我校正积极与贵州澳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环保企业进行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与磋商。

3.4建立“1+1+1”的联合培养机制

目前,我校实行的是“1+1”的联合培养机制,即1年在校跟着专业导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1年在科研院所跟着科研导师进行科研的实验与实践。如果能建立3年的培养周期和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那么对应的就会构建“1+1+1”新的联合培养机制,除了1年在校跟着专业导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1年在科研院所跟着科研导师进行科研的实验、实践外,还有1年在合作企业进行就业的实习,这样就实现理论、科研和就业的有效衔接。但三者并不是孤立、割裂、单独存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涵盖、有机的结合。以利用重大科研项目为平台实现知识链、科研链和就业链的有效衔接,专业导师和科研导师的共同指导,这样“1+1+1”就会产生大于3的效果。

4结语

校-所(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不仅创新了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式,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弥补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错位,这也许就是将来高校改革的方向。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建立的校-所(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既为社会培养了急需的专业人才,又发展和丰富了自身的专业建设,同时又促进了导师团队的优化。在取得许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屏蔽和忽视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和应用中不断去发展和完善,让这种模式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WendlerC,BridgemanB,ClineF,etal.ThePathForward:TheFutureofGraduate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R].Priceton,NJ: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2010.

[2]陈子辰.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2-128.

[3]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9,29(4):116-119.

[4]王东旭,郑群,马修真.“五位一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66-68.

[5]张家泉,钟松,肖文胜,等.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30(3):60-63.

[6]赵光,张婷,张震斌,等.基于就业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89-90.

作者:颜蒙蒙 蔡雄飞 梅再美 王济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