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设计专业管理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管理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管理篇1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的项目实践课程建设需顺应社会需求变化,积极探寻培养具备综合素质人才的新策略。文章分析了新时期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重点研究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建设与教学的创新途径和改革策略;通过实践总结和问题分析,提出建立以实践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制订结构合理、针对性强的实践课程环节及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路径,以期为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环境设计;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设计专业建设应随着学科和专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在新学科建设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名称和课程设置的调整,还应将专业向研究领域延伸,由单纯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艺术设计向环境空间设计的方向转变,以及针对专业问题解决向社会问题思考的层面扩展,范围延展至建筑物的外部空间乃至城市公共空间。在此趋势下,环境设计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1],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关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也应适时作出调整,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诸多院校都在顺应发展积极寻求改变,但在实践中还是不能跳出仅针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调整的封闭,根本性课程体系的改革却很难进行。虽然个中因素很多,但最终会导致适应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教学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不断地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课程体系是环境设计专业发展建设的重要路径。

一、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是跨学科、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工程技术、设计艺术、建筑规划、环境生态等多学科多领域[2];是关于空间界面、尺度、材料、体验感等因素是基于身体感知和体验的空间设计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其专业教学的特点是在多元化的视角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都强调理论和时间的交叉结合,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关键。项目实践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其课程内容是以实际的设计项目为主导,以解决不同问题和目标为前提的设计思维训练,目的是通过实际项目设计实施的过程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应设置在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目前很多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同其他设计类专业大体相仿,基本上仍采用典型的阶段式教学,即公共课程、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个独立的阶段授课,课程设置基本自成体系、内容缺乏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基础、核心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应存在的关联。按照阶段授课的模式,项目实践课程基本在三年级开设,导致针对专业项目实践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缺少训练,更缺少项目实践课程深度和广度的扩展,没有形成通过此环节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仍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差。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课程群并形成链条式课程体系,导致课程设计单一化,不能形成设计成果的滚动延伸和成果的激励作用,设计训练方法缺少创新,致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学习能力差。

(2)忽视教学评价环节和评价机制。此问题在其他类型的课程内也非常重要,但针对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却更为重要,忽视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就会导致课程缺乏探索创新和失去不断调整的方向。

(3)缺乏系统的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受制于教学条件和环境的限制,环境设计专业的项目实践课程缺少针对性和实操性的训练环节,大多是虚拟项目的“假题真做”。没有操作能力的训练,加之设备的欠缺导致学生不能动手实际操作,相关课程作业内容缺少实际制作的过程。

(4)缺少社会服务和实践平台的连接。实践课程设置虽然安排了实践环节,但仍以虚拟操作为主,缺少学生真正参与实践项目的平台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机制。缺少社会服务连接以及实践平台的教学过程,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到掌握技术层面的知识,导致实践项目设计理解和认识不高、对设计材料的认知和数据技术的支撑软件掌握不足。

(5)课程体系尚不完善。项目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不清晰,仅表现为阶段性的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课程之间的系统连接和逻辑关系以及课程内容的构成因素,没有形成对后续课程的有效引导。这种只是针对单一课程知识的掌握,会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正确认知无法建立,缺乏系统的实践项目设计过程就很难建立社会责任意识,缺乏价值思考和服务社会的设计观。因此,应建立以实践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制订结构合理、针对性强的实践课程环节及教学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教学体系尚需健全。

二、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实践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结构;确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创新性、综合性与研究性实践课程比例;通过实施积极有效地实践教学改革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意义在于完整课程体系的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增进和加强教学评价效果等方面。

(1)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以“项目带动教学”模式的课程结构为驱动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项目带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课程,即遵循“基础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三个层次,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实践课程改革落实“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制订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环节,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课内外结合,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课程的开设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供了保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增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环境设计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具备社会实践经验和大量实践积累。一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让教师在努力完成教学及科研任务之外,积极参与服务地方建设的社会实践项目,增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这种以实践项目为主导的科研工作对人才培养和教学也起着促进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提高,起到了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意义。

(4)加强教学的评价效果。完善学生和教师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教师评价以及同行评价等多个层面的教学评价机制,针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这个环节的重点。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为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与帮助,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

三、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随着设计市场向追求更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既能符合行业需求又具备理论和实践双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许多高校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作为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虽然目标明确,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针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没有真正确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也就无法建立。项目实践课程是作为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设计项目实践环节,也是环境设计教学中具有综合性的课程,课程体系包含了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和设计实践两部分。理论教学方面应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研究方向以及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与连贯以及知识点的融合;尤其是创新性的实践教学过程,更应以项目为支撑,环境设计工作流程为前提,完善结构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项目实践课程的改革策略可以从对应教学环节现存问题的五个维度展开: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设计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应从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着手。通过教师引导和辅助,改变以往老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被动关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激发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考[3]。

(1)利用设计经典案例引入或问题分析,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分析、调研和思考,改变课堂讲授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提高学生参与课程互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2)提升教师团队教学能力,强化示范带动的作用,改进教学方式,小团队或工作坊式教学模式为载体让项目实践课程更具教学成效,提升整体质量水平,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结合实践课程内容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3)环境设计专业的校内实训是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部分,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校内实训内涵由环境设计学科特性所决定,应予以足够重视和加强设置。根据环境设计专业领域实践性教学内涵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的同时,将设计企业引入校内共建实训基地,在校内提供实习机会。此外还可以走出去,充分利用设计机构资源,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学生和教师的主动参与,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应打破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改善项目实践课程框架的不足,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加强启发式教学和设问引导互动的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完善教学评价的措施

加强建立教师和学生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全方位考评学生学习成果是教学的关键一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建立在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基础上,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模式,可以为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与帮助。

(1)建立学生评教的机制,让更多学生参与对授课和教学的评价,总结课程学习过程的普遍性问题和对老师授课的情况汇总,使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更为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授课情况,帮助老师明确进一步改进课程内容。

(2)针对教师的综合式评价,无论是教师队伍、教材选定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要科学全面考评,让整体的评价结论更加切合实际,分析研究课堂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3)进行多元化评价,主要对学生的设计草图、方案汇报进行考核,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分析并解决问题。该评价方式可以由任课教师负责,也可以邀请校外专家、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参与。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评定。包括针对单独课程、阶段课程、课程群的评价,针对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的分析研究等,根据学生作业和取得的成果总结经验,分析研究课堂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社会同行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科学、全面的综合式评价,让整体的评价结论更加切合实际,可以达到“以评促建”的效果。

(三)建立全面的实践环节

项目实践环节以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实工作体验、提高专业适应能力为原则,以实际应用中提高专业认识为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基本工作能力、社会人文素养以及实践创新能力。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和实践课程的特点,实践项目都是围绕设计项目和课程开设的,充分利用实践项目资源和双师型教师的优势,交叉互补。学生在实践中目标明确,带着问题去大胆创新。学生在专题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从课程安排上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能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因此,环境设计专业专题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宗旨是:让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设计和工程中遇到的设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环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能在综合把握各种环境要素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创新性设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服务意识[4]。完善课程本身的理论构建性、强化对设计类专业学习的通用性、学科的前沿性、教育的科学性、项目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应用的通俗性、落地的时效性,实施教学。项目建设根据教学计划大纲的安排,提出优化目标,分期分步实施改进计划。实施个人与团队、单课与多课并联等建设方法,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整体推进课程建设。除实训实践外,在项目设计课程中促进多元化实践内容与教学互动。例如,在实践环节结合课程讲座和学术讲座,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全面修养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术视野,充分发挥大学多学科优势;还能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发挥教育功能,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鼓励课程结合专业赛事,让项目实践教学的项目利用适合的创新比赛,结合赛事命题内容布置学习内容,学生的课程作业形成赛事的设计作品提交,让学生在命题赛事中感受设计前沿和时代话题,关注社会问题和科技前沿等设计思考,是项目实践环节需要充分深入的。第三,推进项目实践环节参与大学生双创比赛,利用双创的比赛内容,学生可以将创新创业的主题设计融入实践项目。通过参与双创的赛事,补充了实践项目的内容,丰富了实践环节。通过组织开展大量学科知识及前沿内容的学术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双创活动和校内外实践活动,既能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知识面,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以灵活多元化的项目实践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5]。

(四)增进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一体化

社会实践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以实现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项目实践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通常组织较短而务实的校外活动,通过学生参与实践项目达到参与社会服务的目的,体现教学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过程。教师参与方面。环境设计的专业能力提高需要大量实践积累,需要具备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引领。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加横向课题研究,教师利用横向课题参与社会服务的同时,一方面可以提升专业能力,还可以利用课题的设计项目作为课程的实践项目,作为项目课程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此外,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支持教师将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通过改革,增进教师的科研工作和创新实践能力,形成适应专业发展、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以研促教”的结果,让“双师型”教师真正发挥作用。这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打开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带动其他教师并全面提高教师能力,把握当下的环境设计方向。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学校的实训项目与实践课程结合,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把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变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平台;注重针对课程、课题聘请行业知名的设计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的教学补充环节,在课堂理论讲授和项目实践之余,对国内外的行业信息、技术理念、设计方法进行全面了解,使学生充分的掌握课程的全部内容,扩宽了视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促进实践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教学活动,需要探索结合其与专业设计课程的有效连接。在授课体系内的顺序创新,理论、方法、创意设计、讨论与实操统筹并用,引导贯穿始终,形成支撑力量。并使其具有可在不同时段、不同专业、不同的训练模式下使用的独立性。

(五)加强实践课程的系统性

实践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环境设计专业的项目实践课程必须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结合,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以专业理论为引导,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利用网络、软件技术、手机等传播媒体,融入小团队的训练合作、讨论的每个环节中。强调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让学生建立正确服务社会的认识。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人文和情感因素,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感情。尤其是设计专业更应在设计实践环节中强调正确价值观和设计观的树立,仔细梳理蕴含于各专业课程的显性及隐性的价值思考,打破原有学科的思维束缚,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从而可以让专业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在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训练上得到加强,并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展开训练,这些改革和变化都有助于增强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以便适应当下社会对设计专业创新能力的新要求。项目实践课程中在设计环节应充分利用课堂结合实践项目的优势,形成交叉互补,完善以实践为主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这样会使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实践中目标明确,带着问题去大胆尝试。并提倡学生间相互沟通、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和难题,通过教学实践,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合作、研究的能力[6]。

四、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深入细致地探讨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现存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以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形成相对完整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接受到系统、实用、先进的环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解读和策略分析,建立以实践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制定结构合理、针对性强的实践课程及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路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与连贯以及知识点的融合;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以基于环境设计工作过程为前提,以项目为支撑,完善结构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制定前瞻性的教学目标,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研究方向;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升综合素质,建立正确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唐晔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管理篇2

环境设计专业在过去学生的学习及就业方向更多是倾向于室内住宅设计、室内商业空间设计及景观设计等。但随着城市的升级,乡村的变化发展,国家政策的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的选择更加的多元化了。从城市老旧小区的改造到商业空间中的舞台设计、会展空间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这些工作。而这些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结合当下学生的发展及学生就业的实际状况,把握社会新姿态的演变,对于实践课程体系的推动与改革更是需要多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1当前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缺乏创新性

实践教学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巩固和加深其理论知识的重要课程内容,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掌握得更加牢固。结合当前众多高校的实践课,不难发现目前的教学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一些高校当中,教师很多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没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于专业教学来说,很容易照本宣科,过多地是对理论知识地输出,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不足,输出又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相比较现在社会中的专业设计师,校内的专任教师还缺乏一定的实践性与创新性。环境设计作为一个紧跟潮流的行业,需要教师做好多方面的学习与创新。尤其是面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是多方面的,就业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那么对于目前教学模式的缺陷,应当及时进行改革,尤其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升级与改革,以更好地促进产、教、学、研之间的融合,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1]。

1.2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专业课程的学习是离不开教学计划的,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来说,其教学内容的不可控性更是要求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要系统性、连贯性。部分专业课程仍是以理论为主,未能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或是专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缺乏一定的目标性,课程设置也比较的单一,有的内容又过于广泛且没有针对性。一味地进行课堂输出,这样的教学模式制约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且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也不够合理[2]。

1.3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网络平台,还是一些硬件上的资源都属于教学资源。在许多高校中,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未应用新数字媒体技术,与环境设计课程相关的教材实物或是空间上的场景化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大大降低。在一些高校当中,学校对专业重视程度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展开,影响着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面的投入,导致教学资源缺乏,无法满足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些高校虽然校内有实践基地,但更多的是摆设,科研项目结束后就闲置下来,不能满足其他教学活动的开展,浪费了基地的建设。

1.4“校企合作”项目落实不到位在许多的高校中,会与一些当地的企业签订合同,进行相应的合作,尤其是实践课程上。在课程前期普遍是参观工厂,走访调研,相对来说只是进行简单的工厂认知,走马观花,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输出或是与该企业进行某些特定设计项目的合作。同时在一些实践课程上还缺乏企业的后期指导,容易出现学生的设计作业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如何将校企合作与高校的实践课程相结合,如何将企业项目与课程内容考核相联系,还需要再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2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实践调研的过程中,都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自主地去探索专业的问题,更好地吸收课程的内容。教师作为主导的角色在实践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了解教学难点,同时需要做到“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帮助学生构建适当的知识体系。在既定的目标与知识框架中,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做好实践课程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获得与学习的成果都要有所相应的评价与反馈,帮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找到问题,扬长避短,积极地排除学业上带来的心理障碍,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课程中获得满足感。

2.2创新性原则

社会的进程加快,信息时代的飞速变化,使创新成为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建设中需要落实的一个点。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除了将理论知识落实到位,更多还需要多方位的引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教学。首先,教师要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教学内容,从理论课的学习,再到实践课的训练,协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落实;其次,引进创新创业理念与“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好网络科技这个平台,不断提高环境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掌握着学生学习的整体方向,因此,教师除了自己找途径去增强自身的专业外,学校还应该帮助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学习,鼓励教师到合作院校进修或到相关企业锻炼,增加教师的实践机会,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紧跟时代的步伐。

2.3模块化原则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主要目标。在尝试加入思政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合理的制定课程的课时、学分及相应的课程目标。对已有的实践教学模块进行改善,增加创新实践模块,例如将创新创业训练或是相关的科学竞赛作为对应的实践课程。从而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掌握到科学的研究,再到专业的输出,更加高效地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教学评价机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尝试以课程为基础,科学化地将教学评价分为三步,将教学初期、中期与末期的表现,加入到综合考察的行列当中,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进入到学习当中。

3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策略

3.1提高教师素质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1.1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

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近些年来高校师资化的改革方向,“双师型”除了要求自身教学能力以外,也需要在其行业发展中有相应的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要故步自封,要不断地去学习与积累,通过实践课程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其工作岗位。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还需要多加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例如参与行业的新技术与新材料展会,积极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课程实践安排。除此以外,学校应依托其教育平台,多与其他优秀的院校进行一些课程合作。同时对专业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训,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教师的职业培养[3]。

3.1.2引入OBE教学理念

学生实践学习过程中会因为多方面的因素产生倦怠的心理与行为,导致对实践学习的厌烦。因此,在环境专业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安排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用OBE理念。OBE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斯巴迪提出的教育理念。其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完成最终成果为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4]。在确定的教学目标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可以主动利用现代化的媒体设备或是一些跨学科的理论作为教学手段,在实践中通过一些商业竞赛或者有意义的设计竞赛作为考核的内容(如图1),利用竞赛这个平台的项目合作,帮助和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增强团队配合的能力,以竞赛的最终成果作为教学成绩的评定更能让学生提高自豪感与荣誉感,从而增强他们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3.1.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应注重对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可以尝试从竞赛主题入手,充分地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尝试找出现存问题,通过自己分析并找到解决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或是通过主题性课程,与甲方进行相应的项目合作,通过甲方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用创造性的方式去表达个人的想法和设计概念。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不断地探索与思考,让学生更加明确设计是服务于人类,启发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此外,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中可以加入创新型实践内容。设置相应课时与学分,设置符合专业发展的教学大纲,保障适当的调研考察费用、教师的课时费和器材损耗费用。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在训练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在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工作岗位。

3.2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框架并结合“互联网”模式

对于应用型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框架,能让老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整个知识的架构,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建立一个知识学习框架。建立灵活的实践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际情况进行兴趣的植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课程内容。此外,可以尝试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例如,环境设计与视觉设计的会展类设计课程,又或者是舞蹈表演与环境设计表演类空间设计课程等跨学科的尝试。不断地将专业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联系,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满足现在大环境的发展。在体系框架的建设当中,要注重产、教、学、研的培养,制定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及考核评价。在课程建设中,还可以加入“互联网”模式,对于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那么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可以尝试通过多媒体主题教学、特定项目的实际训练或者丰富校园教学网络资源,例如,慕课、智慧校园或是翻转校园等一些学习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模拟实践场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引导下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在新时代下,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精准地指导操作。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掌握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需要顺应“互联网+”这个风向,顺势而发,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为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探索新的路径[5]。

3.3建设企业实践基地并与校内工作坊相结合

环境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与应用性较高的学科,工程项目建设与设计是其主要的专业学习内容,是为社会服务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与社会接轨,以实地落地建设为根本。实践课程的教学应当正确地引导学生和规范教学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建立良好的空间设计思维,同时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技能、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在校内建设适当的环境教学工作室,建设与课程相应的空间展厅,帮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不用出校门就能够进行项目实习。在校外,学校可以与一些工厂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在实践课中带领学生到该工厂进行参观学习或是实习(如图2)。此外,学校应该扩大与企业多方面的合作,实现相互合作的模式。校内建设设计工作坊,与企业相合作,以落地项目为主,个别课程与企业项目相结合,调研、出方案、汇报与跟现场,合理地利用这些平台,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教师教,学生学,企业输出,共同研发,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学习中提高兴趣,有更好的职业规划。同时,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聘请卓越的企业设计师,通过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帮助企业筛选优秀人才,签订相应的协议,从课程学习到实习再到工作,学生能够通过完整的实践课程落实到工作,解决就业的难题。

4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为社会进行设计与建设是其主要的服务内容,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对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够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可以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同时,坚持产、教、学、研一体化,利用互联网这个发展趋势,将设计教育与科技相结合,不断地提高学生创新设计思维,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践教学体系的更新与改革,这对于培养专业人才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也为培养适应社会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探索了新的方法与途径。

作者:杨斯 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管理篇3

景观设计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有效手段,城市化进程为景观设计行业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景观设计课程是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分支,其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所以,教师应积极探索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策略,强化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与实效性,提高学生与社会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1景观设计课程性质与定位

景观设计课程是环境艺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可帮助学生了解工程知识,还可培养学生景观设计基础知识与技术。并且,景观设计课程应有清晰明了的课程定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始终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开展课程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立足景观设计人才就业方向探索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方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通常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目标,立足课程定位制定教学计划,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计划,根据学生学习计划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开展方式,确保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与学生相契合,为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夯实基础[1]。景观设计课程开课时间较晚,学生在此阶段已掌握了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形成了室内空间感与思维方式,是前续课程的综合运用。同时,该课程需要根据景观设计岗位需求开展教学活动,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所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需紧跟时展步伐,破除传统教学观念,构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2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策略

2.1完善教学体系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应突出实践性,培养应用型景观设计人才。教师可构建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校企合作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手段,在课下开展慕课学习,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多维度开展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同时,院校应强化校企合作,为教师将企业真实设计项目引入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深入设计项目场地创设条件,帮助学生全面接触设计项目。

2.1.1采取案例式教学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避免一味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应积极将近年来国内外优质景观设计案例引入课堂,围绕景观设计前沿热点并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题开展案例式教学,如城市绿道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等,帮助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动态。教师应将案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可带领学生围绕本地某一景观设计方案与规划开展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提供重要参考。同时,教师应在课下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熟悉景观现场地形、交通及周边环境,推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考,提高案例式教学的实效性。

2.1.2翻转课堂

教师可按照景观设计项目实施流程运用情境教学、问题启发等教学方法开展翻转课堂。并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移动终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价值[2]。教师应在课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并依托慕课、学习任务单、PPT、电子教材等方式呈现该内容,帮助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不仅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还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思考学生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的问题,确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依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可为学生创设多元化教学环境,多维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1.3开展校企合作

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层次活动,帮助教师将公司设计项目引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并指导学生开展设计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绘制设计图纸,根据场地地形搭建实物等,切实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在此过程中,院校应邀请企业优秀设计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协助景观设计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及时给予学生专业指导,有效弥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全面推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工作。

2.2采用课题式教学

传统景观设计课程教学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并不懂得如何应用知识,极易使学生产生消极学习情绪。课题式教学是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基本理论、基础训练、方案设计、设计表达等内容融入课题中,在课题研究中完成景观设计教学任务,并将课题完成与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是优化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的有效手段[3]。课题完成需经历理论学习、案例介绍、集体研讨、分步实施等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充分、积极参与到各环节中,全面培养学生问题探究与解决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课题进程与实施步骤,带领学生逐步深入课题研究,并根据课题各阶段特点选择教学手段。在理论学习阶段,教师应积极依托多媒体技术开展理论知识教学活动。教师可将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依托图文结合等方式呈现给学生,并结合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讲述知识,提高景观设计理论知识教学活动趣味性,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理论知识,为学生构建完整理论知识体系筑牢根基,为学生开展景观设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在案例介绍阶段,教师可开展现场教学,深入景观实例现场,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与分析,并针对性开展讲解活动,使教师言中有物,使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理解景观设计理论知识,在实际空间中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理解认知,将理论知识场所化,多维度强化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效率。在集体研讨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与学习情况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并组织各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倾听小组集思广益得出的设计概念与构思,鼓励其他小组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踊跃参与到讨论中,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与点评,在帮助学生明晰自身短板与长处的同时拓宽其他学生知识面与视野,激发学生设计灵感。集体研讨环节可以使学生互通有无、相互学习,所以,教师应依托小组合作营造良好研讨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集体研讨的积极性与热情。在分步实施阶段,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在充分尊重学生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设计细节,并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设计流程,提高学生完善设计方案的能力,并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课题完成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实施效果进行总结汇报,在展示课题成果的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切实培养综合型景观设计人才。

2.3构建现代化教学平台

现代化教学平台功能完善、资源丰富,可协助教师开展备课、教学、作业布置、学生评价等工作,是教师开展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工作的有效手段,所以,院校应积极搭建现代化教学平台,并细化现代化教学平台功能,使其能够根据教师、学生实际需求推送内容,如,将详细讲解景观设计知识的视频推送给学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或深入理解景观设计理论知识,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供技术支持[4]。同时,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化教学平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功能,将教师景观设计课堂教学视频与校外优秀教师录制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视频上传至现代化教学平台,并允许教师或学生随时下载、观看,在丰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为教师观摩优秀教师教学活动创设条件,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除此之外,院校应积极创建景观设计课程公众号,并聘请专业运营人员负责公众号日常更新与维护,要求其及时将景观设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推送给学生,拓宽学生视野。同时,院校应为景观设计课程教师与专业运营人员搭建沟通桥梁,帮助专业运营人员了解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景观设计课程公众号内容的可读性与专业性,使学生能够从公众号中获取对自身有用的知识,提高公众号粉丝粘度,为公众号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价值夯实基础,将公众号发展为教师开展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2.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开展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院校应积极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传统景观设计课程专业师资队伍通常由建筑专业教师或纯美术专业教师组成;受专业限制,建筑专业教师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理论,忽视培养学生美术基础造型能力,直接阻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纯美术专业的教师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仅注重表现景观设计的艺术感,忽视传授学生与景观设计有关的工程技术。所以,景观设计课程师资队伍应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组成,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适应学科发展要求夯实基础。由此可见,景观设计课程师资队伍应以本专业教师为主,同时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成高水平景观设计课程师资队伍[5]。同时,景观设计行业发展速度较快,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完善优化中,但部分教师知识体系更新速度较慢,无法保证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效性。所以,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为高效开展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夯实基础。在教师聘用方面,院校应打破传统招聘思维,积极聘请景观设计行业顶尖设计师、企业优秀设计师、社会教育机构资深培训师担任景观设计课程兼职教师,在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注入新动力的同时提高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景观设计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兼职教师能够更好地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将景观设计课程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有效手段。

3结语

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难以适应时展趋势,会直接影响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所以院校与教师应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姿态,积极通过完善教学体系、引入课题式教学、构建现代化教学平台、提高师资队伍综合水平等策略开展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工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设计意识与艺术修养,并使学生踊跃参与到景观设计课程实践中,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优秀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圆圆.风景园林设计类实验课程的教学研究——以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2):24-29.

[2]徐宏,宗晓萌.学习分析视域下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块优化设计——以环境艺术专业“装置艺术创新与实践”课程为例[J].美术大观,2020(12):149-151.

[3]吴智雪,李晓芳.少数民族地区推动数字媒体环境艺术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5):211-214.

[4]陈晓刚,王苏宇.“互联网+”背景下景观设计课程TMCS混合教学实践探析[J].装饰,2019(8):126-127.

[5]娄钢,段渊古.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实习教学体系建构策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美术大观,2018(6):122-123.

作者:王堞凡 单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