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改革探索

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改革探索

摘要:整合式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医学实验课的优势,将基础医学中的形态与机能实验相结合建设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模拟疾病诊疗的全过程,观察在疾病过程中功能代谢、生化指标、组织切片的变化,整合医学相关课程内容,是医学生早期感知、认识临床疾病较理想的情景,是早期培养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临床思维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整合课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统筹优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规范临床实习管理,提升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探索开展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式教学[1]。整合式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医学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任务[2]。医学实验教学如何建设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医学整合实验的必要性和意义

传统医学教育多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故相应的实验教学也被分为自然学科实验、基础教学阶段的医学实验和临床教学过程中的临床实践。基础实验教学主要围绕本学科的内容设计相关实验,大多为验证型实验,以帮助医学生理解相关课程抽象的理论知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实验过程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但是对于医学生科研能力、科研素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有欠缺[3]。因此,全国各医学院校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大多以课程特点将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建立了解剖学实验中心、形态中心和机能中心,对实验课程进行了整合,开设了一系列综合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但是这些实验仍建立在特定学科基础之上,在各学科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延伸[4]。机能学综合实验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主要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除了功能代谢的变化,还有形态学改变,故将机能、形态实验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是符合医学整体观的选择[5]。机能、形态实验整合教学符合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其次,机能、形态实验整合教学可相对完整地模拟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机体系统、组织、器官、乃至细胞(分子)水平的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过程。因此,机能、形态实验整合教学不仅是医学相关课程理论学习的整合,也是医学生早期感知、认知临床疾病较理想的情景与场所,更是早期培养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模式与基本能力乃至医学人文关怀的最佳途径之一[6]。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从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形态与机能的角度对某一系统进行讲述,更符合医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2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方案

2.1构建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教学体系

以机能综合实验为基础,以临床病例为引导,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重组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从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形态与机能的角度对某一系统疾病进行讲述,更符合医学生对疾病的认知过程,使其系统化掌握疾病过程中机体功能、代谢以及形态结构的变化。

2.2基础医学整合实验的组织实施过程

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将整合实验内容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两种类型。“规定动作”是指定完成的整合实验内容,由教师团队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和设备情况,设计相关实验内容,通常是步骤明确、结果可以预期的实验。所谓“自选动作”属于设计性实验部分,指由学生自行选题、设定实验方案、建立团队,进行课题设计汇报后在实验平台内完成的相应实验内容。在整合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设计都要包含正常生理和异常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的相关指标。2.2.1规定整合实验实施过程。安排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在实验中有一些未接触的实验操作可能会成为实验难点。以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脏形态结构与功能改变为例,首先通过复制心脏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使学生熟悉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复制方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包括药物注射、插管和局部解剖等;利用生物信息采集系统,观察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功能的变化,包括观察动物呼吸、心率、中心静脉压、动脉血压等指标的变化,从功能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取动物组织后,利用生物化学的方式检测心肌和血液中心肌损伤的相关指标,如乳酸脱氢酶(LDH);再带领学生完成组织切片制作与观察,各组学生完成组织取材、固定、包埋、浸透、切片和染色等制片的全过程,观察并讨论病变标本大体及光镜下的病理改变。通过此过程,充分发挥医学实验课的优势,将基础医学中的形态与机能实验相结合,模拟疾病诊疗的全过程,观察在疾病过程中功能代谢、生化指标、组织切片的变化,整合了医学相关课程内容,是医学生早期感知、认知临床疾病较理想的情景与场所,更是早期培养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临床思维模式的有效途径。2.2.2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各教研室的教师组成授课团队。课前同学们自由选择实验内容,四人一组,通过文献检索,确定观察指标、技术关键、技术路线等,完成开题报告的书写。每个小组制作PPT,讲解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答辩,就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教师团队对各组实验设计进行修改,确定实验方案,选择部分具有可操作性、实验设备能支持的相关课题进行实验。通过完整的实验设计过程,有助于学生建立科研思维,了解科研全过程,提高其创新能力,建立探索精神。2.2.3撰写实验报告。整合实验完成后,要求每位同学撰写实验报告。对于实验报告,核心和主题是实验报告的结果和讨论部分。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如实记录在结果中,讨论最能反映学生对实验和相关理论的了解程度。在实验报告中,还应体现出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实验结果应包括数据统计过程。

2.3改革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能够更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及时反馈,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6]。课程终评成绩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效。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出勤、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设计性实验汇报成绩、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重点关注学生实验态度、实验参与度和团队协作情况,结合实验完成结果给出一个综合得分。终结性评价包括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技能操作考试主要进行机能学相关基础实验技术考核,如动物捉拿、颈部基本手术操作、各种插管、药物注射方式等;期末考试则利用我校考试系统,从题库中随机组卷,进行考核。

3基础医学整合实验经验和反思

3.1实验整合度不够

实践过程中主要以疾病为导向,将机体功能指标、形态变化以及生化指标相联系,但是在整体上还缺少微生物、免疫、寄生虫等课程的相关实验内容,对基础医学相关课程内容的整合度尚有欠缺。在今后教学大纲修订中,会把这些课程的经典实验引入整合实验中,复制实验模型,观察机体出现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

3.2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过程性评价中团队协作能力等评价指标存在主观性,故单一由教师评价的方式存在片面性。未来将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学生互评方式,更全面地反映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情况。

3.3设计性实验的条件支持不足

同学们通过查阅文献等方式进行了实验设计。部分实验设计较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局限,或实验设备不能满足等原因,不能完成所有设计性实验,只能在众多设计中选择部分实验条件能满足的实验实施,存在一些遗憾。随着不断完善实验条件和设备,终将解决这一问题。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基础医学实验整合,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纵贯器官、系统的问题,以疾病动物模型为基础,辐射临床课程的部分疾病和知识点,进而将形态、功能、生化和病理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融入其中,是融知识、素质、能力的同步培养为一体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课程。通过基础医学整合实验,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夯实医学知识,建立系统化、整体化的思维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将继续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改进,实现医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璐,管又飞,刘薇薇,等.我国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10):765-768.

[2]胡吉富,李利华,李绍波,等.建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推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2):119-120.

[3]黄冠华,严丹华.以医学生实验问题为牵引的三理实验项目整合设计的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374-375.

[4]陈立松,盖晓东,历春.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体系建立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6,37(1):74-75.

[5]马琪,张建龙,金辉,等.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1-13.

[6]苏文霞,陆长亮,谭春艳,等.基于临床案例的自主设计性生理实验在医学课程整合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4):116-117.

作者:孙湛 罗晶晶 张荣 郭英惠 凌灿 巩雪俐 白生宾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 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机能中心 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办;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