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基础心理学理论范文

基础心理学理论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基础心理学理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基础心理学理论

古代文艺心理学教学研究

一、抽取、整合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思想,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心理学教学体系

在不断地努力和尝试下,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已经从“失语状态”获得了一定突破,作为中国古代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心理美学思想也开始逐渐为人们重视和挖掘,但整个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仍旧在处在西方理论体系的强势压制下,中国传统心理美学思想难以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我们对中国古代散见于诸多领域中的关于审美心理方面的思想言论进行抽取整合和系统研究的工作仍显不足,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是建立在西方现代审美心理学基础上的,但要发展中国自己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我们无法也不应回避中国古代丰富而精湛的心理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丰富的美学理论中,有着大量关于审美主体心理体验的精彩论述,如“虚静”“物我交融”“意境”“以意逆志”“发愤著书”“顿悟”“性灵”等等,这些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精妙之言无不涉及对艺术审美主体的心理问题的探讨。但是,相对西方系统的审美心理学理论,中国古代这些言论往往散见于哲学著作和大量的诗论、画论、书论、乐论以及戏剧理论中,缺乏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带有浓厚的评点式、感悟式色彩。因此,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自觉整理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思想,将零乱的阐述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理论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艺现实的文艺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国的文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理论体系要想真正建立起来,必须要寻求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话语,要建构起自己独特的模式,打破西方审美心理学体系长期统治文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体系的现状。我们的立足点和突破点就应该返身转向自己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学,在做好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思想的抽取、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体系。

二、立足中国传统心理美学,融汇西方审美心理学理论

我们当下的文艺心理学教学,大量引进和介绍西方各种文艺心理学流派的思想,并以西方审美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中国的文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体系。但在文艺心理学的实际研究和教学中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一直以来,我们对西方审美心理学理论的引进是缺乏指导性和目的性的。当我们盲目而不假思索地引进、阐释西方各种心理学流派及其文艺思想时却忽视了这些脱离中国本土的理论是否适应中国的文化传统,能否和中国的审美实践相契合,能否为中国文艺心理学的学习者们真正理解和消化。当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等西方审美心理学流派思想和著作大量涌入中国,开启了人们研究文艺心理学的热情,开阔了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奠定了西方审美心理学在现代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强势话语地位,造成了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思想在西方强大理论体系的压迫下难以显示出自己应有的理论价值。正如王先霈所说:“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特别是有关艺术心理的思想,与西方迥然有别;而我们的叙述和议论却不能不以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为参照和导引,这里显然存在思考和表达的双重困难。”要面对和解决这些困难,我们必须突破西方审美心理学理论体系对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强势影响,对于一直令人纠结的“中西”之争,我们不妨借鉴上世纪三十年代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中开启的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理论的接受是建立在其深厚的传统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他在对西方美学理论的介绍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维方式,结合了中国的艺术审美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打通了西方审美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使之融会贯通,为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中的中西理论结合问题做了开拓性的探索,成为我们今天建构新的文艺心理学教学体系中“中西古今”问题的重要参照。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学者马利奥•沙巴蒂尼曾经指出: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所以较多接受克罗齐美学的内容,主要是他从克罗齐美学中发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契合的东西,尤其是适合道家美学精神的概念和理论。因而从根本上说,《文艺心理学》是移西方美学思想之“花”,接中国传统道家文艺思想之“木”。朱光潜的“移花接木”之法不仅重视中西方理论的交融、嫁接,更给我们指出了这种融合的前提是把西方美学理论的“花”嫁接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之“木”上,其根本和立足点在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朱光潜在中西美学思想的融合中所提出的“移花接木”之法为我们今天的文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路,那就是,在中国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应该以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为底蕴,立足本国的文化传统,坚守文艺心理学理论的“民族性”,以“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学术立场来接受和消化西方审美心理学理论。正如刘伟林教授指出的:研究西方美学,是要以中国美学作为参照系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西方美学为我所用;反之,如果懂得多一点西方美学,又会促进对中国美学的研究并使之不断深化。“移花接木”之法不仅可以把中国古代心理美学中诸多直觉感悟式的理论思想与西方较为系统理性的审美心理学理论交融互补;同时也可以让西方审美心理学理论和中国传统心理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下的审美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充分体现这些理论思想的现实意义。“移花接木”之法为我们建构跨越不同文化的、具有普适性的文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思路。

三、促进中国古代心理美学的现代转型,加强文艺心理学教学的“当下性”和“实践性”

文艺心理学教学是以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过程中涉及的主体心理现象和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文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文艺心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能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去解读文艺作品,评论文艺创作心理现象,进一步提高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和文艺创作现象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整理和发掘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思想以及引进西方审美心理学理论都不是最终目的,文艺心理学的教学只有在转向现实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过程中才能展现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生命力。在文艺心理学的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仅仅运用中外文艺史上的一些经典事例和大家言论来确保理论的高度和说服力,却削弱了理论的亲和力和现实价值。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生活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加强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在文艺心理学教学中的地位,需要引导学生们积极有效地把这些文艺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转向当下中国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让这些理论思想能够显现出其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审美心理学的研究逐渐涉及文化、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文艺心理学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思想在阐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心理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也使得倾心于当下流行的文学作品、网络创作和影视媒体的学生们面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感到敬畏和冷漠,文艺心理学教学的这种窘境亟需得到正视和解决。因此,我们要确立新的文艺心理学教学体系,要充分发挥文艺心理学理论对当下审美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教学不能离开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现象,更不能脱离当下的审美实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文艺心理学理论知识关注自己身边的文化热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调整文艺心理学教学转向当下的审美实践,就要在文艺心理学的教学中积极促进中国古代心理美学“现代转型”和加强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当下性”“实践性”。在文艺心理学的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心理美学的“现代转型”,就是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当代现实生活以及审美和艺术实践需要出发,对中国传统心理美学思想中散见于诸多领域的各种学说、概念、范畴进行抽取整合,对之进行重新审视和创造性阐释,使其能与当代中国的审美实践相结合和对话,加强理论的“当下性”和“实践性”,展示其在今天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努力在教学中把中国传统古代心理美学思想的精华与当代中国的各种美学现象和艺术实践相融合,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传统心理美学思想的价值,让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传统心理美学思想成为现代文艺心理学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总结

点击查看全文

教育心理学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

教育心理学是为服务教学改革而提出的心理学理论,在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全新教育环境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注重人才专业素养建设,还要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复杂变化。因此,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相结合,发挥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引领作用,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整体效能,并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

美国心理学者罗伯特?斯莱文所著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不仅介绍了教育心理学领域诸多重要理论、概念、规律与方法,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利用大量真实案例佐证,有效实现教育心理学理论向课堂教学的迁移,帮助教师有意识开展心理学教育。第一章围绕教育心理学理论,提出教育心理学教学基础;第二章提出教育心理学认知、语言与读写能力的发展;第三章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提出社会与道德和情绪的发展;第四章重点探讨学生多元化教育现实问题;第五章对行为学习理论深人分析;第六章阐述学习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理论;第七章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进行深入阐释;第八章提出教学中学生中心与建构主义取向;第九章提出分别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技术;第十章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第十一章分析如何构造有效的教学环境;第十二章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特殊学习者教育方式;第十三章提出学生学习评估策略;第十四章阐述标准化测验与问责问题。该书坚持理论知识、多元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存,通过实际案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阐释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现实问题。同时,提供了“理论应用于实践”和“有意识的教师”两个专栏,重点探讨了实践策略,为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质量提供了借鉴。

该书指出,通过教育心理学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高等教育不断扩招背景下,大学生数量持续增长,且招生标准和范围扩大,导致学生素质差距明显。很多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难以承受高压学习环境,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教育心理学能够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管理,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各项挑战。其次,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高校是一个集体性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对学生集体意识有较高要求。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集体主义精神有限、团队配合与人际交往能力不足。教育心理学作为一种积极教育理念,将其与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集体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在团队中的价值定位,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优秀品格。最后,培养学生价值观。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价值观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教育心理学作为一种积极创新的教育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坚韧的品格。教育心理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价值观。

该书提出教育心理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结合的实践途径。其一,以教育心理学为基本理论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教育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表现出的自卑、自闭、人际交往能力差等问题深人调查,通过心理咨询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在增强自身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培养具有积极心理素质的优秀人才。其二,培养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意义,通过自学方式积极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同时,高校需要组织内部学习、短期培训、进修等教育活动,帮助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并建立应用考核体系,通过物质和精神鼓励方式,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融人教育心理学理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需要以教育心理学为思想导向,通过开设健康课程、优化课程安排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合理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结合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社会中常见的心理健康案例,有效增强学生积极性,同时,积极开展课堂创新活动,通过情境展示、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形式,为学生带来具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发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良好教育环境下养成积极的心理品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陈绮维 单位:毎南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生政治工作中教育心理学的运用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在20世纪80年代,部分学者便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倡议,旨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内容,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及实用性得以显著提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及感染力,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探讨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心理学理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分析比较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可知,两者在本质上存在必然关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合理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有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科学有序实施,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及认识得以升华。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教学活动开展中师生互动等环节展现出的多种心理活动和主要规律,将研究重点放在心理活动的层面,以深入研究具有普遍性的教学规律与生理机制,学生和教师便是开展此方面研究的主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将教师基本规律视为研究关键,基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多个层面,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思想等进行细致研究。综合以上内容可知,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均将人这一主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上来说,两者具有共性,且含有相同的地方,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所以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具有可行性。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1.个性特征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个性特征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人所表现出的可以有效区别他人的个体心理特征,抛开部分较为稳定或携带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主要涵盖个性心理特征及个性倾向性这两大方面内容。教育教学领域推崇的因材施教理论符合这一理论的特点和要求。通过科学运用个性特征理论,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能够让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得以提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在教育活动中,要贯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领域。在个性特征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实施时,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特点,实施分层次教学,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得以提升和发展,以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点击查看全文

产妇产后抑郁预防心理学理论应用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产妇;产后抑郁

引言

产后抑郁是指女性在产褥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往往于产后六周内出现。引起产后抑郁的因素较多,包括产后内分泌环境变化、产科因素、躯体疾病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1]。产后抑郁最为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产妇不仅会感到心情压抑,还会因为小事大发脾气。此外,产妇还会存在自我评价低、缺乏生活信心以及其他躯体症状等。多数产后抑郁产妇会在三至六个月自行恢复,但是负面情绪严重的产妇可能持续一至两年,严重降低产妇生活质量,还会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临床研究发现,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产妇情绪。而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可以进一步强化干预效果,达到防控产后抑郁的目的。本次研究以12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心理学理论在预防产后抑郁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医院进行生产的124例产妇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62),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初产妇42例,经产妇20例,年龄23~39岁,平均(28.71±2.58)岁;研究组初产妇41例,经产妇21例,年龄22~38岁,平均(28.69±2.63)岁。纳入标准:①无精神疾病史;②资料完整;③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②存在内科合并症或产后并发症;③依从性较差产妇。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纳入产妇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心理学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应与当下新的社会形势相适应,拓展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思路、新的途径,为社会培养更加优质的人才。当下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能够提高高职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高职教育管理作用

一、心理学理论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一)可对学生心理起到调节作用

我国正处于互联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速度传播极快,并且在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信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这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而学生需要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并由此能够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若不能正确识别互联网络信息,负面信息同样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若此时能够应用心理学理论,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负面情绪得以释放,最终能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二)心理学理论的应用使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心理学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同时能够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另外,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帮助教师学习到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缓解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以及厌烦的态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