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基础科研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科技投入与投向
从科研活动类型上看,我国2012年基础研究经费比例为4.8%,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大多在20%左右,相对较低的日本也在10%以上。受我国科技投入基础研究比例偏低影响,水利科技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也一直停留在低水平,2012年仅为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农业、林业的水平。
2科研力量布局
在科研力量布局方面,主要介绍国土面积较大、人口也较多的美国和俄罗斯的情况,并与我国进行对比。美国联邦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陆军工程兵团水道试验站、内政部垦务局技术服务中心、内政部地质调查局水资源研究处、国家气象局水文实验室、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水土保持实验室。流域层面没有下属的科研单位,其科研任务主要由大学、相关研究所和企业承担。各州虽说有成立自己水利科研机构的权力,但是大多都设在州立大学中,如爱荷华大学水力学研究所、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水资源研究所、托莱多大学伊利湖水资源研究中心、德克萨斯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美国的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与水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其科研布局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设置,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土保持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多数挂靠在高校,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部分科研机构特色鲜明,如托莱多大学伊利湖水资源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生态系统的水问题;学研结合紧密,人员培养与研究相结合,创新能力较强。俄罗斯联邦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国家水文研究所、土壤改良科学研究院、水工科学研究院股份公司。流域层面没有下属的科研单位。各研究总院基本都在地方设立了分院,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设立了8个分院,覆盖了俄罗斯全境,分别负责各地区水利科研工作。俄罗斯的水利科研资源高度集中,有利于攻克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按照水资源、水文、水工、水土保持设置研究所,分工明确;基本不存在竞争;缺乏激励机制,难以淘汰低水平研究人员;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能力较弱。我国国家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水科院、南科院、中科院涉水研究所、部分教育部高校。流域层面有长科院、黄科院、珠科院等科研机构。地方层面有26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省级水利科研机构,部分地方高校也承担一些科研任务。我国的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与水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密切相关。优势是科研机构可直接服务水利行业;科研与流域、区域发展结合紧密;能够吸引人才从事长期研究,并且熟悉流域和地方情况。劣势是存在区域分割,竞争不足;区域的特殊性问题不一定能支撑地方科研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流域、区域、地方高校科研平台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能力不强。
3科技项目管理
在科技项目承担主体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产学研结合的联合申请,如日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组成技术创新联盟承担政府部门科研项目。欧盟科技框架计划每个项目申请要求至少3名合作者,并且具有互补性。我国水利行业由于缺乏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在科研中发挥的作用不足,且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在项目立项评审方面,同行评议是目前比较普遍的评审形式,国外基本都采取了分类立项评估的方式,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建立了不同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注重评审专家的独立客观性,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如欧盟科技框架计划通过招标方式公开遴选评审专家,通过签署一系列合同和协议,避免专家与所评审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确保专家作为独立人参加评审。在项目组织实施方面,我国科技项目管理“重立项、轻管理”问题比较严重。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和德国会对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预期进度的吻合度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提出下一步建议,甚至取消项目资助。在科研诚信制度方面,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科研不端行为,一些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处理科研诚信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水利科技计划实施中失信行为惩处力度不够。如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对于失信行为除了取消未来几年内申请科技项目的资格外,还建立了违约赔偿金和罚款制度。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国外十分重视对科研间接成本和人力资本的合理补偿。美国对间接费用占直接费用的比例没有设置上限,间接成本率为58%左右;人员费用根据项目研究需要申请,如国家科学基金人员费用可以占到总经费比例的80%,在职科研人员约25%的工资可从基金项目经费中支出。我国科研经费对间接费用考虑不足,劳务费和绩效支出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科技成果评估方面,国外一般采用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对不同类型科研项目采取分类评估,基础研究注重其创新性,应用研究注重其应用和推广前景。此外,除了对单个项目的评估之外,特别重视对科研机构的整体绩效评估。
4科技转化与推广
摘要:以“泡菜中降解亚硝酸盐乳酸菌的筛选及生物学功能研究”为主线,构建了食品微生物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科研课题形成的实验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微生物基础实验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关键词:科研项目;食品微生物学实验;科教融合;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高校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000年后,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科研和教学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双翼,教学是大学之根本任务,科研是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大学教育环境下,要以教学为本,让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实现科教融合。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是一门实验课程,是食品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对于食品科学类学生和食品领域从业人员来说,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必备的实验技能[2]。该课程主要包含微生物基础实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微生物发酵实验技术等。从类型上又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多个基础验证性实验的连续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提升。传统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项目的设置受制于理论课程,验证性实验项目过多,且容易忽略实验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各项目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内在联系,严重制约着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4]。探索将整个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为综合性研究型实验,将本科微生物实验教学向探索型、研究型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整合食品微生物相关实验,利用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开设新型综合实验,使学生既学会基础实验操作,又能初步接触科学研究理念,营造创新性氛围,以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设计、分析及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尝试引入郭志华老师的安徽省教育厅优秀人才项目“泡菜中降解亚硝酸盐乳酸菌的筛选及生物学功能研究”作为综合设计性实验案例,将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巧妙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性、研究性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此次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深化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1构建食品微生物学综合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实验课程,操作多,技能要求高,国内食品专业一般都开设了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类。基础实验大多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严格、规范和准确地进行各类操作,包括操作训练和微生物的特征观察等,前者包括材料准备、灭菌以及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后者包括微生物的计数、生理生化特征和生物学活性研究等。综合实验是综合运用基础实验技能和方法,大多为测定或分离等工作,如稀释培养测数法(MPN)测定水中总大肠菌群等。这些教学内容主要在教师全程指导下完成,工作不连续,内容比较零散,结果可预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把握,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的培养[5]。因此,在实验课学时有限、教学内容多、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以科研提升教学,将科研实验转化为教学内容,并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向科研工作的延伸,对于学生了解最新实验技术与手段、提高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6]。“泡菜中降解亚硝酸盐乳酸菌的筛选及生物学功能研究”科研项目具有微生物实验的代表性、安全性、可行性、趣味性、先进性等优点,不仅能锻炼学生微生物的实验操作,而且能增加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2以“泡菜中降解亚硝酸盐乳酸菌的筛选及生物学功能研究”
为主线的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学内容泡菜是以新鲜蔬菜为原料,在乳酸菌和酵母菌等菌群的作用下通过厌氧发酵生成的一种发酵食品[7]。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亚硝酸盐,过量的亚硝酸盐能够与胃内食物中的仲胺类物质相互作用,转化为亚硝胺,而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乳酸菌在泡菜发酵过程中具有降低亚硝酸盐含量的作用。这是由于乳酸菌产生的亚硝酸还原酶和代谢产物乳酸可以降解和清除亚硝酸盐。此项目主要是从泡菜中筛选降解亚硝酸盐的乳酸菌并进行菌株鉴定,研究乳酸菌产酸能力、降低亚硝酸盐能力、耐酸性、耐胆盐、抑菌性和耐药性等生物学特性,为生产优质、安全泡菜提供优良发酵剂。此科研项目的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根据文献资料和实验教学的客观情况,对部分实验内容进行了完善,使之成为食品微生物综合研究实验(表1):既分离和观察乳酸菌,也分离和观察在泡菜发酵中存在的酵母菌;既观察个体形态、菌落特征等表型特征,又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相结合,用16SrRNA序列鉴定乳酸菌;用实验中分离的乳酸菌制作泡菜,研究乳酸菌在泡菜中的作用;同时检测乳酸菌的安全性。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微生物学研究课题,突出微生物学知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联特征,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发酵实验和微生物检验实验。实验内容贴近生活、有趣、安全,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这个实验采用食品微生物经典方法和研究路线,解决了有代表性的微生物学问题,研究过程较为完整和系统,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着力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兼具安全、有趣等特征,适合在本科生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开设。
【内容摘要】基础医学实验室是高校医学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重要阵地。通过介绍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近年来在科研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办法,旨在为参与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工作人员提供思路与参考,进而促进实现医学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室;科研管理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场所,是高校财力物力的集中地,也是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的基地。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建设水平体现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科研水平和服务水平[1]。充分认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高校实验室按照职能不同分为: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教学一般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其中基础医学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实验操作要求较高:涉及化学、生物学、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领域。基础医学前沿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基础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一、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办法
(一)集中场地,统筹建设与管理。由于在学院建设初期缺乏全局考虑,形成各教研室建设各自为阵,造成了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以及人力、物力的浪费。近年来,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将分散的教研室集中起来,将相关性大的教研室合并。这样既能增加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用地的利用率;又能增加专门科研实验室用地占有率,降低实验室的闲置频率。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于2014年3月成立,拥有约1000平方米实验办公用房,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干细胞和实验动物五大研究平台。这五大平台现已实现对外开放,不仅满足本所的实验需求,更服务于校内外,加速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
(二)鼓励平台开放,网络化管理实现实验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研究所可以建立统一网络化预约和使用仪器的平台,采取收费制度,这样既能保证仪器的高效运转,又可将收入作为仪器维护的经费,保证仪器的可持续性使用。同时,仪器管理人员可以清晰地掌握仪器的使用情况以及时刻追踪仪器的状态便于维修与保养。目前,限制科研发展进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重要的大型贵重仪器,而小型仪器重复购置,造成设备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可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平台,集中资金采购大型贵重仪器,并对外开放,避免常见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科学研究的含金量。
(三)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科研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一般由专职科研人员、有教学任务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学生组成。多年来,医学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管理造成了“重物轻人”的普遍现象:过分重视实验仪器的购买而忽视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及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待遇低,晋升困难,是导致在职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低,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难以引进的主要原因[2]。学院技术人员根据具体的工作性质主要分为三种:以承担实验课程为主的教辅人员,管理维护大型仪器的平台技术人员和以承担和参与各项科研课题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建议采取多种考核评比制度,结合实际情况拓宽技术人员的晋升通道。例如打破单一的以基金、文章为主的考核制度,添加服务量、服务态度和机器使用频率等指标。这样既可以为科研人员“减负”,又能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必须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实验室稳定有效的运行。
摘要: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生迈进医学大门的基石,是实现进一步医学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分重要。本文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实验课堂教学、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建立实践综合考核体系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医学生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医学生。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教学思考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联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必要桥梁。它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中基础的基础,扎实掌握基础医学对医学生进一步学习高年级课程及走上临床岗位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加强基础医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从课前、课中、课后创新课堂教学,注重课外的实践活动,并从考核等方面保障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建设开放型实验室,发挥实验室载体作用。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大本营,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本科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旨在服务学生。教学者应转变“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工作”的片面认识,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实验室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验并重。实验设备和场地不足、实验课时间仓促等原因,都使目前的实践教学难以满足需求。因此,要扩大基地建设,增加实验课程,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充分体现专业岗位要求的教学方法,发挥实验室的载体作用。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验室应适应这一目标,建设开放型实验室。开放型实验室不仅包括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还要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开放,每学期每个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定数量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开放实验项目,配备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有基础性的、综合性的、科研性的等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和实操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
基础医学专业是我校为适应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新开设的专业,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扎实的基础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潜力,将来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医院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临床医学实验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1]。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有力保证[2]。如何建立适合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适应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是生物化学专业教师亟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目前,医学院校的传统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主要模式、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下:①理论课程方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却不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使用方面,基础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同样的教材,无法满足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需要。另外英语授课的比例不高。多年来,在对生物化学的授课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课件和参考资料中除了专业名词做了英语注解外基本上都是中文,课堂上也是以中文授课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英文论文的撰写以及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②实验课程方面:实验课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整体科研思维的需要。部分实验内容陈旧过时,不少生化实验仍然采用已经被淘汰的技术方法,与生物化学的理论发展完全脱节,与临床实践也毫无联系,因此这些实验需彻底摈弃更换。另外实验教学模式大都是课前实验技术人员做好准备,上课时教师照本宣科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照方抓药”式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完成实验报告。整个实验模式貌似紧凑完善,但学生思维参与度不高,很多时候都是应付差事似的操作,这样的教学突出实验技术的过程,而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的连贯性,无法熟练地运用这些技术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因此,如何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开设了生物化学以及高级生物化学两门相关课程。我们结合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为今后的实际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全面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1.1理论教学要制定合适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
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高级生物化学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前者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的阐明,后者主要侧重于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技术。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基础理论-临床科研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首先介绍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和现状,帮助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接着具体讲授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完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然后在临床案例和科研论文情境中讲解各种疾病或技术,总结和提炼具体案例中的研究思想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的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对于这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对基本内容进行详细、重点的讲解。部分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加深理解。②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这部分内容应结合具体科研文献进行讲解。③疾病的发病机制,该部分内容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系统介绍,可以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案例分析[3]。强调关注疾病具体的分子机制。由于生物化学发展非常迅速,由此衍生出的交叉学科的知识更是日新月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最新成就、最新进展不断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实验教学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技术,更新整合
现有实验内容我们对现有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去除陈旧过时的实验,下一步将尝试:
①在每个实验开始引入合适的案例,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实验意图,有效地和临床、科研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