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生教育管理研究(8篇)

学生教育管理研究(8篇)

第一篇:信息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这要求管理人员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探索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0引言

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互联网这一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容易受网络中意识形态的影响,会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会通过网络表达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网络技术[1],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趋于人性化。同时,网络虚拟化的特点,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环境的复杂性,要求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由此看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通过网络加强教育引导。

1信息时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手机平台是大学生目前课余时间最主要的交流媒介,他们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软件,并且有部分大学生成为“手机控”,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上课看手机,下课回宿舍还是看手机,成了所谓的“低头族”。这也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复杂多变

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深刻的改变,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尤其是学生。动态和直观的网络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广泛的覆盖面,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2]。网络中的一些言论信息对学生的渗透影响,加之学生自律性低,都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1.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出现新的挑战

网络中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很多负面思想的信息,比如反动言论、拜金主义、色情犯罪等。青年学生辨别能力较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诱惑。但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仍然是以说教为主,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1.3网络的消极影响

学生能够从网络快速获得大量信息,这是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给学生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对传统教育产生怀疑。学生总是看手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之间交流很少,长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2信息时代高校教育管理采取的措施

2.1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具有开放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使个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网络中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互相碰撞[3]。大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容易受不良事物影响,产生错误思想。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员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教育管理平台,平台内容包括团日活动、奖学金评定、学院新闻、通知公告、心理健康、就业信息等。要重视大学生网络民意的表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解答他们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疑惑,进行积极的解释和疏导。此外,教育管理人员也要积极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站上交流互动,正确引导大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和柔和的语言解除大学生内心的疑惑。

2.2结合网上管理和网下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要结合网上管理和网下管理,加强建设校园的硬件和软件,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世界的心理诉求得不到满足。高校要积极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现实中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使学生产生幸福感,内心得到充实。

2.3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学生

首先,要增加校园网络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校园网络上就能查询高校政策方针、通知等基本信息和经常用到的生活社交网络资源等,使校园网这一平台能够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其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组织要积极创新网络服务的潜在空间,可以在网络平台一些社会组织活动信息、校园讲座信息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

2.4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

充分了解和分析网络当前发展的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与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不断打击网络不文明和违法的行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应通过广泛宣传网络法律基本常识,增强学生的法律和安全意识,引导他们遵守法律,主动思考网络法纪问题。此外,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要引导学生结合他律和自律,相互监督,避免学生的网络不文明行为和违法行为。

3结语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完善自己的工作,积极发现网络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网络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培养思想正确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桂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78.

[2]何广东,宗金北,尹磊.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J].才智,2008(2):38.

[3]贺志燕.浅谈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4.

作者:杨海波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中等职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管理思考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重难点,且“单亲家庭的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规模比其他学校更大。本文就单亲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单亲学生;教育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又是一大重点和难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值十六七岁,他们和所有同龄的高中学生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想通过各种方法和各种渠道去探索。然而他们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很大差别。在初中他们是学业的“失败者”,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的确,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不规范,经常违反学校有关规定。而中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思考更多的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学生成为现在这个样子?针对不同的原因,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报以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笔者在中职院校一线任班主任工作多年,就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做了一些了解和分析,下面就中职院校班级中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阐述一下教育管理方法。

一、单亲家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1.性格孤僻,独来独往,不善交流

单亲给这些学生心灵的创伤是很难抚平的,表现为:平日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总是一个人出现在食堂、图书馆、教室,在寝室也不爱和别人交流,总是一个人早早就睡了。更有甚者,很难和班主任、家长沟通,沉默寡言,不愿意参与班级组织任何活动。

2.暴躁易怒,做事极端,以自我为中心

有的单亲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为了弥补孩子精神上的创伤,在物质条件上无原则地满足。导致这类学生做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由散漫,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而且后果往往较严重,甚至出现过离家出走等现象。

3.自卑内向,敏感多疑,厌学严重

多数单亲家庭的学生认为,父母离异或者伤亡总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所以他们的自卑感较强,不信任别人也缺乏自信。另外,他们总怀疑别人是否在说自己的坏话,别人是否信任自己。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厌学心理严重。

二、单亲学生性格、行为习惯的成因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学生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单亲家长的爱太过极端,要么溺爱,要么少爱。另外,他们还没有形成是非观,评判事物往往参考周围人、媒体等等。这样周围的一些评论就会影响他们,使他们对单亲这件事情产生恐慌、耻辱等感觉。这样的原因造成了他们孤僻、暴躁易怒、自卑内向,敏感多疑、厌学等性格特征。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成因、表现,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

三、中职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单亲家庭学生

1.多谈话、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

中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在与单亲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应做到“四多”,即多谈话、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要想清楚学生的状况,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那么课余时间多找其谈话交流是最有效果的。同时教师也应多给予鼓励,使学生有信心,要用信任、理解和尊重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从而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谈人生、谈理想、谈追求、谈未来

在与单亲学生相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四谈”,即谈人生、谈理想、谈追求、谈未来。中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忘过去、忘悲伤、忘压力、忘负担

在与单亲孩子相处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做到“四忘”,即忘过去、忘悲伤、忘压力、忘负担。父母的离异或伤亡对学生的影响那是不言而喻的,单亲学生往往忘不掉过去,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思想包袱重、压力大。那么中职教育工作者就要多与他们交流,借助其他方式使他们忘记过去的种种不快,重获动力,轻松前行,没有负担,没有烦恼,快快乐乐地成长。

4.有热心、有耐心、有真心、有爱心

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往往要比普通学生更困难些,常常会不被理解,有时甚至被学生恶言顶撞。但是教育工作者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未来,就应该具备“四有”,即有热心、有耐心、有真心、有爱心,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相信他们会生活得快乐、幸福。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中职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必须肩负起教育单亲家庭学生的责任,要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自强自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教师要成为一盏能够照亮单亲学生未来人生的明灯。

作者:王莹 单位:承德技师学院、承德工业学校

第三篇:汽车专业学生特点和教育管理策略

摘要:近年来,汽车专业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男生,这对学生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汽车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心理特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关键词:汽车专业;心理特点;对策

汽车专业是近几年新兴的专业,学生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而技工院校的招生不设门槛或门槛较低,以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技工院校学生大多在14至18岁之间,正处在一个青春的叛逆期,并且汽车相关专业的性别比例大大失衡,使得对汽车专业学生的管理比别的专业的学生管理更加复杂,现在通过学生特点的分析来研究相关的管理对策。

一、技工院校骑车专业学生特点

(一)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从初中或者高小开始,学习上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少,学生在学习上的挫败感非常强烈,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甚至还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而文化成绩较差。因其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并且在思想上仍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存有偏见,认为技工院校就是动手学技术,理论好坏无所谓,对上课不感兴趣,上课分心,下课活跃,平时上网,考试作弊,厌学情绪严重。即使是他们原先没有接触过的、零起点的专业课,也很难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这种情况在男生班里大量存在,整体学习气氛往往非常坏。

(二)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

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数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多数人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有多半学生是抱着找一份好工作的想法;有的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来上学的,还有的是想从学校里待几年,以后再做打算。还有的,则是觉得在家里自己一个人也没意思,并且现在国家减免学费,因此,来上学是为了和同学朋友在一起的。没有任何学习目标,就更别说什么进取心了。步入技工院校的学生,由于过去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使他们感到抬不起头、直不起腰,缺乏热情和兴趣。长期如此,这些学生就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往往自暴自弃,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就难以树立起来。

(三)自我意识不健全,自控能力差

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成人意识正逐渐增强,希望别人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总想自己独立行事,而实际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还未脱稚气,在心理发展上并未成熟。为了显示自己,他们学抽、喝酒,注重打扮,交异性朋友,不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和管理,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正确摆正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很容易寻找外界因素来为自己解脱,以维持自我心理平衡。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四)纪律是非感淡薄,人际行为有误

有的男生原来在家中非常“受宠”,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自私、纪律性差、承受能力差等种种负面心理特征十分明显,纪律观念淡薄,是非观念不强,我行我素,不懂宽容、尊重和理解别人,往往人云亦云盲目冲动。经常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和同学发生口角或大打出手,不考虑后果;有时候也会和老师发生不应该的冲突;出口脏话,无所顾忌,不请假外出、翻墙上网时常发生;宿舍物品随意乱放不加整理、随手乱丢垃圾、仪表和着装奇异等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

二、教育管理对策

(一)明确来校目的,提高学生信心

要让学生自己认清楚来校的目的,只有努力读书才能掌握技能,才能实现理想。并且告诉学生学校的就业推荐制度:提倡公平竞争,优先考虑优等生的原则。通过各种渠道使学生懂得,虽然目前汽车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不错,但各个岗位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摆正位置,正视现实,转变观念,根据社会需要和时展要求,认识自己,接受现实的自我。使他们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自觉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对学生的成功抱有信心,并不自觉地把这种期待暗示给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期望,从而增加自信和动力。除此而外,要使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正确运用强化原理,用表扬、鼓励、赏识、奖励等方法强化他们的优点,同时要包容甚至忽略他们的缺点,让他们的缺点逐步得到克服。

(二)激发学习动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学习动机,使之肯学。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在批改作业、课堂提问及技能训练等活动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切实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学生特长,搭建才华展示平台。

(三)加强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引导学生的成长

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是提高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径。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点继续发扬,确定随时发现并承认它、改正它,使学生形成“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班级的主人”和“我是学校的主人”的共识。可以发动学生进行讨论,用民主的方法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纪律公约》、《班级卫生公约》等制度,使每一个同学在正人与正已的碰撞中强化了自主、自立、自强意识,提高了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多和家长沟通,共同参与管理

学校教育很重要,但是如果不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也只能是“孤军作战”。学生管理是一门艺术,汽车专业的班级大部分是男生班,而男生班又是比较特殊的班级,要做好男生班的管理,更需要教师在里面付出更多的心血,不仅要信心、细致,在很多地方还要注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作者:杨亚南 单位:山东济宁技师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分析

摘要:大学生党员是党员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党组织就必须加强教育管理。作为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掌握并分析目前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理清思路,构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永葆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措施

0引言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迫切需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党的先进性必须以党员个体的先进性为基础,通过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党员队伍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大学生党员肩负着崇高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学生党员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示范功能,时时刻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1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意义

大学生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后备力量,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如何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推进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序发展,把大学生党员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今,大学生党员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知识经济的崛起、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身处变革时代的大学生的思想首当其冲。一方面,在思想领域不时出现一些诸如主张“全盘西化”,否定党的领导等错误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随着青年学生党员获取信息渠道拓宽,加之,改革开放往纵深方向发展带来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相应变化,这些都给他们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和造成行为选择上的困惑,导致有些大学生党员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信仰危机”。

2当前大学生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部分大学生党员由于思想不成熟,并受到外界影响,入党动机急功近利。有个别学生申请加入党组织时本身就带有不正确的目的和动机,在入党问题上表现为对入党“不感兴趣”,或者为获取党员称号、捞取“好处”而入党,把入党作为自己评奖评优择业竞争的砝码,在一些问题上不以党员的身份,而是以普通群众的身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党指指点点,关键时刻甚至有可能站错立场。

2)党员入党后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党员入党前积极,入党后落后,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党员进行考核,各个高校也缺乏健全的管理,缺乏对党员进行专门的教育。学生入党后的再教育工作主要落在几名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党员身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党员再教育方面的投入时间和精力。

3)有些基层党组织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思想。大部分高校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现象:提高比例数量是大,教育培养是小,因此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发展前的培养任务是大,发展后就认为任务完成了,忽略了党员的再教育工作,致学生入党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失去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党的基本理论学习浅尝辄止,理论功底薄弱,党性不强,尤其是缺乏政治理论知识,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淡化、政治素质下降、政治敏锐性退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不牢。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措施

1)健全学生党员发展体系,确保党员质量。要认真坚持和完善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标准和程序,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规定,积极而慎重地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确保新党员的质量。在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要严格确立“八项制度”,即共青团推优制度、联系人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入党介绍人负责制度、公示制度、票决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在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程序上把好“五关”,即推荐关、培养考察关、公示审查关、审批关、预备党员转正关;坚持“三审制”制度,即审查发展党员计划,预审拟发展党员材料,审查发展党员程序。

2)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加强对学生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和落实,如建立和健全党员学习制度、联系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预备党员转正考察制度、“”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缴纳党费制度等,坚持定期检查,认真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纳入支部和个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之中,使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有制度保证。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要强调组织纪律,要严格考核,强化管理,实行“学生党员承诺制”,学生党员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党员标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制定民主考评细则,每学期对党员进行考核,并将材料放进个人档案,以此促发展。

作者:张莹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思路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68-169.

作者:贾少颖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第六篇: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思路

[摘要]近年来,“校企协作,工学对接”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成熟模式,既是关键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提高其就业适岗能力的重要步骤,如何保证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始终在党的组织的教育管理之中,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船舶类高职学生党员顶岗实习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尝试探讨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近年来,“校企协作,工学对接”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成熟模式,既是关键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提高其就业适岗能力的重要步骤。目前高职学员在校两年至两年半,经一年的党校培训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一年的党组织考察培养,择优发展成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考察期与定岗实习期较差重叠三个月到半年不等,学生党员脱离学校党组织的直接教育管理,而实习单位又没有及时吸收其进入该单位党组织生活,使得部分学生党员极易出现接受党的教育不够、理想信念根子扎得不牢、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经常、党性党纪意识相对缺乏等问题。探索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可靠途径,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所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有关情况,对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等五个系200名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进行问卷调查,经对192份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整理、梳理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珍视自己的党员身份,但党员意识需加强

在问卷调查中,对“您对党员身份的认知情况如何”问题的回答,52%的选择“视为政治生命”,10%的学生党员表示“无所谓想放弃”;对“到顶岗实习后对党组织的认识”的回答中,55%的表示“坚信”,36%的认识有模糊,7%的甚至表示对党组织失去信心;当问到如何评价有缺点或犯错误的同志时,25%的选择“不敢或不愿”,62%的选择“批评要讲究艺术”,只有13%选择“敢于大胆批评”。这些情况表明,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比较珍视党员身份,但自身党性意识、党性原则、党性观念不强的问题也同时存在。

(二)顶岗实习单位分散范围广,常态性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大

对调查问题:“顶岗实习期间,如何与所在党组织的党员指导教师联系时”,有54%的回答没联系;对于“顶岗实习期您的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有变动时是否会想到与所在系党组织联系更改”这个问题,只有33%的学生回答会。由于顶岗实习单位远离院校、相对分散,加之通信联络手段多样多变,导致学校各级党组织很难有效实施对其所属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监督和管理,造成党员党的基本知识学习掌握不足,接受党的日常教育实施不够,组织对党员常态管理落实不到底等现实问题。

(三)顶岗实习单位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都是船舶企业,对于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做得往往不到位。在问到“您所在实习单位是否有党的组织?”时,62%的学生回答有,38%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在问到“个人参加所在单位党支部活动情况如何”时,只有18%的选择“积极参加,从未缺席”,说明实习单位缺乏对实习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

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问题成因剖析

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接受党的教育不够、理想信念根子扎得不牢、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经常、党性党纪意识相对缺乏等问题,既有所属院校、实习单位党组织关注不够、重视不高的问题,更有其制度建设上的成因,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重视不够

存在学生党员教育仅是辅导员的事,是学工部门的工作,个别党务工作者感到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应由其所在实习单位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个别院校党建部门以实习学员用人单位分布广、日常管理难度大为借口,放任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甚至认为党建专管人员少、日常教学任务多、在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管与不管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实际意义不大。

(二)高职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人数越来越多,而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现有在校学生近9000人,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人数和学生在位人数并不适应,所属8个系除专职总支书记外,学生党务工作者大都兼职,同时承担大量教学或行政等工作,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往往力不从心。加之各系辅导员本身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对党的理论、党的知识、党的组织制度缺乏深透掌握,很难胜任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三)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当前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地点分布全国各地,个别企业还没有健全党的各级组织,个别党组织党员教育仍然停留在念报纸,看新闻等传统形式,与学生党员的现实思想对接不上。问卷中“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开展对顶岗期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希望采用哪些方式?”有85%的学生党员选择网上党校、网上大讲堂和网上视频,而目前的教育形式常常是以会代教,缺乏手段创新,缺乏互动交流,缺乏吸引力和参与性,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三、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途径的思考与探索

通过深刻思考、尝试探索加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化认识、转换思维,高度重视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要注重将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贯穿学生党员培养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一是要加强党建工作的队伍建设,选拔那些党性强、作风好,具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又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担任专职学生党建工作。二是将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贯穿于学生党员培养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学生入党成为预备党员后,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学校党组织应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委托顶岗实习学生所在单位基层党支部培养考察预备党员,对其作出客观评价,而后作为系党总支考察预备党员转正的重要依据。

(二)聚焦问题、积极探索,找准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载体

着眼解决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应努力探索适合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常态化、不断线的教育管理方式。一是把集中组教与分类施教相结合。在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进行集中的党课培训的同时,要考虑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结构的差异,划开各类学生接受党的教育不同层次、不同标准、不同内容,扎实搞好分类施教、因人施教。二是将传统思想教育与网络思想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好网络,贴近学生生活方式建立“网上党校”,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途径,定期将学习资料发送给学生党员,让他们及时进行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三是要丰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载体。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必须借助于载体来实现。针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分散的特点,要注重搭建远程教育管理平台,建好“网络党支部”、“网络教育课堂”,积极组织在线学习交流,还可结合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开展主题讨论、网上评议、网络民主生活会等活动,不断线强化学生党员党员意识。

(三)完善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发挥既要靠个人自觉,又要靠严格的管理和制度监督。一是建立党建联系机制。学校可以按照实习区域或者实习专业类别成立顶岗实习临时党小组,选定党员小组长,建立顶岗实习微信群,组织好网络思想汇报。二是校企联合共同做好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学校可以聘请实习单位党务工作者作为学生党员培养联系人,及时了解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思想情况及日常表现,合力帮带帮助。同时,针对实习地点分布较广的实际,学生党支部可以采取定期联络、随机抽查、巡回轮查等方式加强对顶岗实习党员预备期的教育管理,把实习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评价作为学校党组织考察鉴定的重要依据,实习期间学生预备党员若面临转正,必须由实习单位出具相关鉴定材料,校企合作共育,可以有效改善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考察难度大的现状,必然是加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对于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素质,顺利毕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既要注重抓住顶岗实习难得契机加强岗位锻炼,在实习中砺练,在实践中提高,更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努力发挥自身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顶岗实习全程安全顺利,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树斌.如何加强学生实习期间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6).

[2]李思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钱施光,丁晓雯,孙作青.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

[4]张建华,张海娟.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

作者:马小荣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宣传部

第七篇: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新疆少数民族由于文化与历史背景较为特殊,再加上种族人员稀少,因此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民族群体。对于院校来说,新疆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一直是困扰许多院校多年的问题,并且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就成为了一个难点,因此,如何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各个院校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对象,对此,为了进一步分析对策本文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展开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管理工作

引言

为了使思政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各个院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改变传统落后和内容范围狭隘的教学方式,完善管理工作中的缺陷,并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性格特点等实施针对性的思政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培养学生成为政治人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水平[1]。

1.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落后

社会在随着时代而变化,而教育理念却一直没有改变。从我国新疆少数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看,许多院校都较为注重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过于落后,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上,学生缺少发言权,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教师无法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性格特点来有效的开展课程,另外,缺乏课堂沟通也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有疏离感,无法有效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度[2]。

(2)过于强调流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灵活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流程式教育无法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新疆少数民族大多都具有较强的艺术细胞,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较为热爱自由,能歌善舞,性格开朗奔放,若能够根据这些性格特点来适当的改变教育形式,定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良好的开展[3]。

(3)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过于单一,教育范围狭窄①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过于单一以我国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为例,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时常只会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并未经过相关的课程设计,而是按照教材内容来追随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讲解,缺乏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水平知识的考虑,在讲解内容时也未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色文化来进行相关介绍与讲解,这不仅表示着教师的教育方式欠缺考虑,也表示着我国到目前为止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上一直只关注于局部,忽视了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距,缺乏适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课程教材[4]。②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狭窄从思想政治学科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牵涉范围十分广泛,并不只局限于教材课程上的知识,其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政策、社会观念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内容上,所有的教育内容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只了解课程教材中的知识,对现代社会的观念发展以及政策方向都一无所知,在道德观念以及思想观念的教育上牵涉较少,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也模糊了我国开展该课程的主要目的[5]。

(4)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来说,新疆少数民族作为教学难点和重点,建设专业水平的教育管理队伍十分重要,然而,在我国的多所院校中,却一直缺乏专业水平较高的管理队伍,这与院校的重视程度有着直接关联。经专业人士调查,我国在2013年时期,全国多所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85%的教师都是属于专科毕业,还有一部分教师属于中专毕业,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在新疆多所院校中,许多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都是由业余教师以及文化水平有限的教师来完成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中还未有出现教授或博士级别的教师,教师队伍教学资历过浅,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这也是导致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这种教育形式,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是教育的必然选择[6]。

2.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策略

(1)改变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与社会动态息息相关的学科,其教学理念是十分灵活的,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将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融入教学过程中,以大局为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同时,教师应明确学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主体,一切的课程环节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并不跟随教师的意愿以及教材的内容来进行随意调节,为了使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更易展开,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课堂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通过交流与沟通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相应的转变教学态度,以情切和蔼以及尊重的态度来实施教学,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注重双方平等的交流方式,使思政政治教育理念能够更容易受到学生的认可。

(2)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是引导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良好观念的重要课程,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时代主题,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课程得到有效开展。教师可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国际节日,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传播我国的民族精神,将我国的精神教育融入至思想政治教学当中。例如,教师可开展相应的爱国活动,在九一八事件纪念日向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讲解我国抗战时期的事件,并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政治活动感受到祖国的复兴,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感受到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精神,从而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祖国产生责任感,拉近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奔放的特点,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可根据课程内容来进行提问,让学生们根据问题自由讨论,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来思考政治问题,减少对学生的约束,减少学生的叛逆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良好的开展。

(3)丰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①

将学生放于教学主体中心,开展丰富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需明确课程教学主体地位,将学生放于教学主体中心,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范围来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完整的吸收思想政治课程当中的重点知识,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发生学生因课程知识难度过大而出现消极情绪,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同时,教师可根据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学生个性特点,来将新疆传统文化适当的引进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如介绍新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将新疆当中各个民族如维吾尔族刺绣、蒙古族刺绣等具有民间特色的文化进行讲解,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内容感受到来自家乡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大多都较为薄弱,而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又是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由于民族的不同,语言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学生在开展课程时都无法有效听懂和理解教师的讲解含义,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院校可开设相应的语言课程,加强对学生普通话的训练,为了使思想政治课程能够有效开展,院校可邀请当地的新疆民族教会来实施教学,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同时,解决语言差异教学问题。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课程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牵涉范围十分广泛,对此,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不可只针对课程知识领域来进行讲解,应根据现代社会的政治时事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来开展相应的讨论教学,将社会中的实际案例融入至思想政治课程当中,通过不同的实际案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例如,教师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这个章节时,教师可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案例资料进行讲解:在某中校在中考前一天,有五名社会青年冲进该校殴打初三林某,林某在情急之下套出水果刀威胁这五名青年,某一名青年在冲过去殴打林某时被划伤,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在面对着这样的情形下林某需要负哪些法律责任?利用社会时事案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利用社会案例当中的反面教材来实施道德观念教育,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政策发展方向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通过社会实际教学使我国思想政治教学实现真正的教学意义。

(4)强化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培养工作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我国对教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新疆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我国教育部一直关注的教学项目,也是困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多年的教学问题,这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观念差异有着直接关联,对此,为了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院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培养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相应的师资培训工作,利用专业培训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手法,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从而不断的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与专业水平,另外,院校可另外聘请专业的教学教授或博士等较高水平教师来进行定期讲课,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学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丰富学生的内涵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专业的思想政治知识。(5)开展心理辅导,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更易开展新疆少数民族作为我国民族之一,我国实施教学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教师作为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长辈,教师应在情感上多给予学生关怀,让学生能够轻松面对陌生环境。在开学初期,思想政治教师可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风俗习惯,并让学生将心理的疑惑讲解给教师,让教师寻找解决对策,克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疑惑,消除新疆少数名族因到新学校所产生的文化和民族之间的疏离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疆少数民族在我国这个大民族中属于弱势群体,当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时常会感受到与现代社会观念以及人文观念之间的差异。因此,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来说一直是我国教育部门的关注重点,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更易开展,我国可从改变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关系、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学生放于教学主体中心,开展丰富的思想政治课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强化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培养工作、开展心理辅导,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更易开展等多个教学领域进行改革与实施,全面完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以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为教学主体,围绕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观念的差异感,并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得到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吐尔逊.塔瓦库力.对华中科技大学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J].学院学报,2011,14(3).47-49.

[2]杜纯梓.高等中医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索———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07).699-700.

[3]阿布力米提孜亚吾丁.浅析辅导员工作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1,30(15).7287-7289.

[4]买买提吐合提.浅谈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3,18(02).96-94.

[5]邢红旗.徐学彬.孙涛“.中国梦”引领下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4,30(04).11-17.

[6]徐建军,陈迎明,欧旭理.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0(02).23-24.

作者:王余银 单位:河南大学医学院

第八篇: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资助体系创建

摘要: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属于高校学生里的特殊群体,学校对该群体的教育及管理应持续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程度的资助,是国家所推行的绿色通道政策,是国家及人民极为关注的惠民政策,同时也是高校重要的教育任务。但是,因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诸多问题,这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有很多不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是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及确保社会和谐,基于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及资助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探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及管理问题,并提出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策略,以期提升国内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加强其资助体系构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困难学生;教育管理;资助体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为特殊,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使得该类群体规模逐渐扩大,该方面问题的持续显现也引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型资助体系构建非常重要。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且遵循机会均等与成本分担等十分重要,将无偿资助及有偿资助有效结合,不断健全相关法律及制度,从而使得国家及社会和个人需承担的责任充分明确,持续规范资助工作以提升资助效益。因此,分析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与资助体系建设对国家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确保教育公平、公正

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具备极强的公平性,教育公平亦可促进人类全方位发展,加快社会进步。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因经济困难而使得孩子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辍学打工而造成总体文化水平偏低,或者是不通文墨而制约社会发展;也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大学,却因高昂的学费及生活费使得家庭负担不了。高职院校实行资助工作可有效缓解贫困学生生活困难问题,从而提升其文化素养及道德素养,也确保其完成学业。所以,资助及育人工作的充分结合可实现教育公平。

2.确保社会和谐

21世纪提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且注重民主法治及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但是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却面临诸多问题,这是和谐社会不和谐因素。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20%学生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生活拮据,尽管其成绩优秀却很难安心,这也使其就业压力加大,身心多多少少会存在某些问题,这些学生逐渐成为学校的弱势群体。个别学生受到一点刺激便出现偏激行为,用这样的方式宣泄内心不满及仇恨,最终成为社会对立面的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校及社会和谐。高职院校应加强贫困生教育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帮助贫困学生,给予贫困生关爱及援助,应理解和尊重他们,对其给予适应的引导及教育,这样可解决物质上的需求,也使其得到精神上的关怀,从而化解他们心中的不满,及时遏制他们走向歧途。

二、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及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不完善,其界定标准较为模糊。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和家庭能筹集到的资金,还不能支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及生活费用的学生,这可以说是定性描述,模糊且操作困难。同时,认定依据非常单薄,诸多高职院校认定依据仅是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包括家庭所在地及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这也使得学生出具的相关证明可信度不高。同时其认定程序不规范,高职院校均实行的是先由学生申请,再提交经济证明材料,接下来是班级辅导员及学生代表综合评议,通过院系认定及名单公示和学校审核,这些均要求辅导员观察认定准确性较高,以及班级学生代表意见应客观公正;再者是,其间资助主体多元化及单一化并存,资助方式体系内部结构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式体系内部结构不健全,同时勤工助学途径及渠道应进一步开拓。助学贷款制度亦不健全,存在贷款对象限制极为严格,征信体系不完善,还款期限短且贷款减免优惠策略缺失和贷款利率高等问题。

三、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及管理探析

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及管理属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及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校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其自身务必认识该问题的重要性,这样亦能科学有效地展开各项工作。应避免将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简单化及经济化,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该阶段他们正处于三观树立及形成的主要时期,这时应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他们往往具备极强的自尊心,且敏感脆弱,应着眼于其实际情况而实行针对性策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以培养其成才。不应将家庭困难学生各方面问题简单经济化,应以人为本,严格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方面教育工作,以促使其全方位发展。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不小,该群体学生认定及管理极为关键。应严格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背景调查及建档工作,新生寄发录取通知单时,附以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一份,学生入校之后也给学生讲明国家和学校各方面的资助政策,应积极引导学生自愿申请,相关人员亦可于生活中深层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心理咨询及教育引导,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亦是教育界所关注及达成共识的一项教育工作,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在社会中极易因自身家庭经济困难而出现各种不良情绪,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所承受的压力亦是逐渐增大,而且该群体学生各方面压力要比同龄人更多,这时若出现心理问题而未能及时处理,则可能出现各类极端行为,所以应对该群体学生给予科学合理的咨询及引导,严禁不良事件及极端事件的出现。

四、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

应合理规划及分担教育成本,并加强政府投入。编制科学合理的学费价格体系,实行完全学分制及弹性学分制;明确国家主体责任以加强政府投入,国家应是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主体,国家责任主要是社会救助的体现,不断加大政府投入以适应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而出现的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需。增强法律及制度建设以促使资助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注重立法工作,使资助工作有法可依,并持续加强制度建设,使资助工作有章可循。再者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且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进社会保障体系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使其包括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灵活对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其可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政府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操作规程。健全基于助学贷款的资助策略,应合理整合到校资金,根据资金性质及用途进行划分,再经由学校统一发放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样可避免重复资助或是资助不足,从而将资金效益充分发挥;再构建基于助学贷款的资助分配体系,根据资金性质及用途构建分类资助体系。应注重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加强社会性资助,着眼于资助工作所需的社会资本,政府应不断加强该方面政策规划,使得更多社会性资本逐渐转进教育行业。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属于高校学生里的特殊群体,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程度的资助,是国家所推行的绿色通道政策,是国家及人民极为注重的惠民政策,同时也是高校重要的教育任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为特殊,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使得该类群体规模逐渐扩大,随着该方面问题的持续显现也引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快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型资助体系构建非常重要。因此,分析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与资助体系建设对国家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因此,深层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工作重要性,主要是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及确保社会和谐,基于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及资助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展开了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及管理探析,并提出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策略,以期提升国内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加强其资助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解军霞,李想.切实发挥心理资助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

[2]曾庆璋.建构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3]齐征,齐兰芬,张妍,杨春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调查与建议[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

作者:王海鹭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