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7篇)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7篇)

第一篇:微课中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

【摘要】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今天,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微课作为现今教学方式的一种新型手段,也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文章以应用型院校为背景,探讨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可能解决传统教育中的那些问题。

【关键词】微课;应用型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微课作为对现代教育方式的补充,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在高校方面的研究更是有限。自2012年末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举办以来,全国高校积极响应,至此拉开了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帷幕。随后,各省份积极组织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甚至在高校内部也有微课教学比赛的举办。微课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由此也产生了一批丰富的微课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微课在高校方面的研究已存在一定的尝试与探索。然而应用型院校作为高校群体中的一员,有着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特点。一方面,该类院校希望培养出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用型院校的招生生源和学生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自身的特点,那么,如何行之有效地在应用型院校开展微课进课堂的工作成为当今应用型院校面临的新挑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教学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所有大一新生入校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作为专业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基础,以及培养非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首门课程,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手段,强调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对教学过程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通常通过短短几分钟的教学时间,讲解一个重点或难点知识,内容精炼、针对性强,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携带、学习和观摩,有望受到学生的喜爱。因此,将微课这种新兴教学手段引进《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创新与尝试。

一、应用型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定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应用型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应用型院校中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上机操作实践,使学生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概念,熟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应用领域和发展历程。了解计算机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掌握文字编辑软件Word、电子表软件Excel以及演示文稿PowerPoint的操作使用,了解有关计算机安全的知识,掌握防治计算机病毒的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二、应用型院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微课的必要性

1.应用型院校学生基础较差且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鉴于应用型院校的生源情况,学生在学习方面整体表现为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同时,应用型院校学生由于区域位置,家庭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上的较大差异。引入计算机微课教学,可以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采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方法,缩小计算机应用水平上的差异。

2.应用型院校学生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

应用型院校的学生高中时期一般不是班里的优秀生,学习成绩也不够突出。因此,造就了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持抵触或畏惧心理、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等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注意如何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问题。所以,在课堂中融入更加丰富的微课形式,增强学习趣味性显得非常重要。

3.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容易遗忘且不易复习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式通常分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实验操作两大部分。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师一次讲授或演示某个较完整的知识点,然后再由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的过程。该方法可能会造成基础较差的同学随堂练习时就将知识点遗忘,且课堂演示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而微课的引入,旨在为学生实验操作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与复习,促进实践操作的效果。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微课,制作合适的微课教程,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4.应用型院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实际教学效果不够显著

应用型院校不同于其它高校的学生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教学中,存在大量的实践教学。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尝试各种教学方式,但学生的整体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如何结合传统教学形式,更好地利用微课,促进实践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应用型院校的实践动手能力。

5.《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点较多,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操作应用

《大学计算基础》是一门既包含理论知识又包含操作应用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软件PowerPoint,Internet网络应用等。因此,如何合理统筹各个知识点在微课教学中的形式,也将有助于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较多的问题。

6.课时有限,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不能完全展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知识点多、可扩充的内容也较多,但限于课时,教师往往讲授的是最基本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于那些与生活密切相关或者较难的知识点难于做到充分的展开。因此,引入微课,制作课外扩展知识,供学生课后学习,也将有助于微课在应用型院校中解决课时有限的问题。

三、拟解决的问题和方法

1.解决学生容易遗忘不易复习的问题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点操作及知识点录制成3至9分钟的微课视频,供学生课后复习和反复查看。微课形式可采用屏幕录制、教师讲解、动画等形式展现。

2.解决课时有限的问题

受限于课堂时间,教师在课程讲述中往往不能扩展太多的知识点。通过录制微课可以扩展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外知识。如:将毕业论文中所用到的各种Word排版操作,录制成微课视频。

3.解决课程中知识点较多的问题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知识点较多的问题,将根据课程中各模块的不同特点,设计形式不同的微课教程,以满足应用型院校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本部分涉及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计算机发展、系统组成、工作原理等,知识构成上相对枯燥、不易理解。拟采取的方法:动画微课、提问式微课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原有讲授基础上插入一些生动的微课视频,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制作动画微课讲解计算机发展史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微课提问的方式引入计算机工作原理的讲解。第二部分,操作部分:其中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软件PowerPoint,该部分实践性较强,操作步骤较多,也是学生最易遗忘的知识点。拟采取的方法:操作型、演示、实例型微课,为学生提供课前课后的学习资料。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录制操作中的重要步骤,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微课形式可以是屏幕录播、教师讲授(可以是画外音)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是录制操作实例型微课。第三部分,Internet网络应用:本部分包括网络发展、组成、Internet信息服务等。其中涉及到计算机的网络知识和各种日常的网络应用。拟采取的方法:教师演示微课,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通过录制演示微课加强学生的网络知识和应用能力,如:通过教师演示法,设计路由配置的微课教程。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王琦,余胜泉.从学习元看微课评价的设计[J].中国教育网络.2015(10).

[3]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和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5(1).

作者:周瑞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第二篇:微课中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越来越频繁地应用到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微课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应用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结合本校学生学习情况和医学专业要求的具体性和严谨性,证明了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可行性,逐渐让微课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形式。本文详细介绍了微课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过程,并针对开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究,而且提出了一些有效解决的方案。微课的应用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医学课程

一、引言

在国外,微课的模型最早见于60秒课程[1]和10分钟演讲[2],自从微课的概念提出来以后,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应用越来越频繁,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微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以及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熟练地使用各种计算机软件。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上机能力,满足当今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医学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专业和扎实的医学知识,微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凭借其自身优势,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10分钟之内的一个小视频快速掌握书本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将微课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在高等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的特点是:(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3)资源容量较小:“微课”视频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4)资源组成“情景化”:“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造就了一种真实逼真的“微教学资源环境”[3]。(5)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研发内容一定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6)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易表达、研究成果易转化。(7)反馈及时、针对性强。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

三、微课在医学院校的教学过程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可以运用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下面我们以医学院校的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子,说明微课的教学过程。制作微课: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把不易讲解清楚的内容进行对比讲解。在讲解计算机二进制转换时,要用简短的时间讲解清楚概念、过程,并且能让学生分清楚二进制和十进制的概念,结合具体事例进一步讲解,完成教学目标[4]。上传到微课学习的网络平台:教师将制作好的视频上传到供学生学习的网站,学生就可以登陆上去提前学习,掌握重点。教师上课时使用微课课件辅助教学:老师要利用上课短短的时间讲清楚一章的内容甚至更多内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且很难讲透彻,让学生理解二进制时结合微课讲解,让学生可以看到这个过程,加深理解,强化记忆[5]。

四、微课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

1.面临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微课?只要涉及到“课程”一词,其意义就难免会陷入众说纷纭的境地。因为人们在提及“课程”的时候,它的意义也许是“学科科目”,也许是“教学内容”,医学院校的课程要求知识点的详细化和具体化,在制作微课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目的上不够明确,动机上各不相同,不少一线教师对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目的还不够清晰明确,不少微课作品的设计开发源于微课比赛,一些微课设计开发以参赛为主要意图。应用上普遍较弱,教学模式创新乏力,由于不少微课作品的设计、开发与制作并不主要以应用为目标,导致现有不少微课作品在应用上普遍较弱,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普遍乏力。尽管微课平台不断涌现,但是好的微课平台依旧比较罕见。2.应对措施。提升对微课的认识水平,微课创作者应首先全面了解微课的时代背景、现实需求、核心本质、教育价值、应用领域、优势短板和发展趋势;然后再熟悉微课的设计原则、创作方法和制作技术。从微课选题、创意、设计理念、内容呈现、制作技术等方面分析、借鉴全国性微课大赛的获奖优秀作品,学习其优点。做好整体设计,从某个专题或某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设计和制作系列紧密联系的微课程。遵循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首先创设学习情境,承接先前知识,唤醒先前经验,接着解决重难点,最后引出后续知识点。将先前知识和后续知识串联,架设起联结学习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巧妙设计系列问题进行层层引导,触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

五、结束语

我们利用微课的优势,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优的效果。微课这种教学方式解决了医学院校学生课时量大、学习时间少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既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又强化了知识的内化。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30-33.

[2]岑健林,等.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教育信息技术,2013(4):118-119.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63-67.

[4]许冬明,等.微课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9):86.

[5]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1):126-127.

作者:刘东 王金社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理学院

第三篇:谈微课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

摘要:微课是近年来逐渐流行起来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在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本文就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起到的作用进行详细探讨。学校将微课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能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微课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已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各大高校对非专业计算机类的学生专门开设了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多媒体自动化办公能力,为后续学习计程序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还依赖于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手段,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不重视,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严峻考验。微课的出现能有效解决教学难的问题。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把一些完整的知识点拆分成不同的小知识点,把这些小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重新组建了一门完整的课程。它包括教学所需的相关课件和教学视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也有其他教师的点评多个内容。微课是以呈现许多小知识点作为主要内容,精简了教学内容,明朗了那些琐碎的错中复杂的问题,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目的。微课教学不仅能在课堂上使用,还可以通过更广阔的网络平台在线直播观看,学生可以在各种地方进行学习。除此之外,教师之间还可以相互分享教学内容,分享教学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课程利用率。

二、微课的教学过程

1.微课的制作。将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仔细划分,划分成内容不同的小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多样,内容精彩细致,方便学生记录。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录制的视频应短小而精湛,每段视频的时长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这样达到的效果最佳。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进行活动策划,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指导共同进步。在内容上主题突出,点对点地把小知识点进行分类教学。微课的信息资源容量不宜过大,几十兆即可,方便学生下载使用。可以压缩为视频,同时可以直播观看。在微课的教学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后期编辑对整个教学视频来讲很重要。后期编辑主要是把录制过程里出现的小瑕疵小问题进行编辑剪辑,使制做出的视频可以精美、实用。2.微课的应用。设计课程时,教师要考虑课程的内容,尽量选择一些基础知识针对性较强的内容进行整理,选取教学课程每章节划分出的各个小知识点的学习内容,把这些选择并制作出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在视频制作中,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选择的事例也要生动形象,全面概括讲解知识点。教师把视频分享到网络平台中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学生通过各种终端设备登录网络完成上各项学习任务。学生除了要完成基础的学习任务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选择其他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全面发展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网络平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还可以提供讨论组,学生与同组或其他小组同学进行问题交流,同时有相关教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在线解答,学生直接和教师进行沟通互动。微课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解决学生面对枯燥的知识提不起兴趣的问题。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知识点将微课灵活地应用起来,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对一些理论性强的内容,讲解为主,再具体操作,实现理论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丰富教课内容。学生在视频学习中遇到问题,教师及时通过平台解答,避免出现失误误导学生。此外,面对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应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统计在课前实际操作中有什么问题,再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个别指导同学存在的其他问题。集中展示一些优秀学生作品,做出评价,鼓励学生。对完成作品相对较差的一些同学,应指导他们发现作品中存在什么问题,沟通解决办法,使作品质量提高。有问题的同学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看到自身的不足,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能够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避免错误再次出现。教学结束后,课后互动环节要丰富多彩,学生在课后应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这个环节主要是依靠学生自身,通过课后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学生在课后学习内容巩固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微课网络平台找寻教学相关视频,对相应知识点进一步理解学习,直到能够掌握教学内容为止。

三、微课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教师的角度。微课作为计算机教学领域的一种新型资源,呈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完成。通常需要备课、微课的编导、视频的录制以及后期的剪辑,增加了备课时间。教师需要适应这种新型的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的角度。微课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减小。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摆脱惰性,是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四、结束语

经过实践研究,微课的应用已经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微课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微时代的来临已经使微课充分地被认可,推动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作聪,曲明鑫.微课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

[2]祁博.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

作者:程宇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第四篇: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目前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对地方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素养不断提高,对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部高教司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目标、要求和指导意见。在此“意见”指导下,我校结合自身实际,从如何更好地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开展了持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其中的一些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2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2.1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但差别较大

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受到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能力;部分学生受到家庭条件、学校设备条件、师资条件等限制,没有受到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一知半解。[2]如何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情况,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面前的难题。

2.2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兴趣不大

以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大的问题。虽然针对上述问题,学校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改革措施,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对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不够明确,不知道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等软件跟自己的专业学习有什么关系,对将来的工作有什么用途,学生的学习陷入迷茫之中。

2.3实验学时安排过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学分制的实行,一些公共基础课的学时不断被压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由原来的72学时逐步压缩到了32学时。同时,在进行课程设计及学时分配时,一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为1:1;在教学安排时,一般是每周4学时,其中2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有一半课程的时间是坐在教室里看着老师讲操作,实际动手机会大大减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3.1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对课程重新进行科学设计,把讲课地点全部安排在了机房,把6个学时的理论内容做成小课件,穿插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其次是将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整合为:基础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模块、文字处理模块、电子表格模块、演示文稿模块、网站设计模块、数据库模块等七个模块,同时根据各专业需要增加了文献检索模块和专业应用软件简介模块。并为每个模块分别设置了必修与选修属性,由各个专业自主进行模块选择与“积木式”组合,形成本专业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

3.2以任务为主线,改革教学内容

对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又包含必要知识点内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比如文字处理模块,设计了3个任务:简单文档排版、电子板报设计、复杂文档排版。第一个任务包含了Word的基本操作,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基本都能轻松完成。第二个任务时先为学生展示事先做好的电子板报,然后让学生自主确定主题进行板报设计、在网上搜集素材,教师采用个别指导与适时集中讲解的方式进行辅导。第三个任务用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为模板,将去掉了所有格式的文章作为素材提供给学生,指导他们对照模板去进行格式设计。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利用和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体验到了计算机技能的作用,而且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达成了学习的目标。

3.3以过程式考核为主导,改革考核方式

强化过程式学习的地位和分量,不断增加平时学习成绩所占的比重,逐步实行全过程考核。即学生的课程成绩全部由平时作业成绩得到,考核方式更趋科学合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每个任务、每个知识点学习的重视程度。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我校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全新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中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等仍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代小红,王光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28(3):322-326.

[2]张国荣.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思路[J].大学教育,2013,(7):135-137.

作者:王海燕 单位:滨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第五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方法思考

摘要:根据教学经验,从课程教学需求分析、课程教学特点分析、组织教学的基本思路、学员学习效果的掌控四个方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思考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员、学员、教学媒体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教员需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不仅要考虑有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考虑教学情境,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因素,并用系统论的方法加以统筹规划、组织,较多地考虑学员“如何学”,教员如何“帮助和促进学员学”,从而使教学活动真正达到优化的效果。

一、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前提

需求分析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重要开端,它提供尽可能准确可靠的概述,指导教学设计往下进行,在我的课程教学设计中,我将需求分析定位为课程需求和学员需求。在课程需求分析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文中简称《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模块中的一门必修考试课程,是培养学员信息素质的核心基础课。在学员需求分析中,我从三个方面对知识传授要求和能力素质培养要求进行了阐述,简单说就是,第一,学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提升学员自主学习、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第三,学员形成善于钻研、善于进取、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和责任意识。

二、课程教学特点分析———基础

1.课程内容特点分析遵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采用图解分析法对《课程》知识结构进行了概括,它由基础知识、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计算机应用四大部分组成。采用归纳分类法对该课程特点进行了总结:知识点杂、综合性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基础性强、工具性强,发展快、更新快。2.教学对象特点分析要取得课程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员的分析。为了对学员特点摸排清楚,开课前通过多种形式,对所有学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学员学习该课程已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和学员学习该课程的心理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3.教学实施条件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需要设施完备的多媒体教室、局域网连接的多媒体机房、配套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及相关教材。到这里,通过前面“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和“课程教学特点分析”两个大问题,我已经解决五个问题:为什么要教学,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需要教学哪些东西,教学从哪里开始,教学的实施条件有哪些?接下来我面临的问题是:为了实现目标,满足需要,应该采取哪些教与学的行为,即要回答一个如何教学的问题,也就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组织教学的基本思路。

三、组织教学的基本思路———关键

1.教学总体思路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需求分析,遵循满足实际需要的原则,以适应学员长远发展,提高学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着眼点,《课程》采取了理论课程与上机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结构安排。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员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我运用大量的与军事有关的教学资源,并将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灵活运用于教学中,充分发挥它们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上机实践中,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前我给出明确的实验内容,并要求学员复习和掌握与本次实验有关的教学内容。对于个别学员的创新点,我提倡由学员在大屏幕上演示,从中培养学员团队协作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2.具体落实措施以教学总体思路为指引,根据《课程》知识结构特点,我从涉及章节、教学目的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对该课程的四大部分和上机实践及双语实施部分进行了详细设计。在设计中,我遵循“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原则,选择性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迁移法、强化法、反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将上机实践及双语实施内容适当融入教学,注重培养学员团队协作、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反省思维等良好学习品质。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我设计了教员教设计和学员学设计。(1)教员教设计教员教设计,教员不在单单是教学的设计者,而是一个学习的指导者、知识的传授者、行为的示范者、兴趣的激发者、心理的疏导者的综合角色。(2)学员学设计学员学设计中,学员不在单单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者、行为的模仿者、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探究者、自主发展者的综合角色。

四、学员学习效果的掌控———反馈

学员学习效果的掌控实质就是一种反馈,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员和学员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我将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有机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对学员学习效果进行掌控。

作者:韩丹 王光宇 赵智 单位: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

第六篇:大学计算机基础供给侧改革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中学阶段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推广,以及信息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年以来执行的教学纲要,在教学供给侧方面已经严重滞后。整个教学纲要及教学过程,远不符合信息化建设新思路新要求,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研究。这里将从信息化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及供给侧新要求出发,逐一破解教材陈旧,内容形式单一,供给侧严重不足等难题。首先从教材改革入手,围绕信息化建设万众创新思路,从教材、教法、教学思路、组织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讨,既要保证基础内容的全面教学,又要保证教学内容符合信息化时代新思路、新要求,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符合信息化建设新要求的教育模式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供给侧;信息化;计算机基础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发展,以及信息化新形势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新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经远远滞后于市场需求,滞后于学生需求,就整门课程而言,供给侧已经存在许多问题。

1.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滞后

关于教材滞后问题,若用传统教学模式来彻底改变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一般教材的编写过程是,首先是教材编写者熟练掌握在市场已经全面应用的东西以后,再编写教材,接下来再运用到课堂教学。这个过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导致许多知识点,在教材编写完投入使用之前就已经落后于市场。导致学生学习到的内容是落后于市场的内容,再加上好多教材一用就是好几年,更进一步导致了教材的滞后。

1.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严重滞后,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学内容滞后,尤其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教学内容陈旧,比如办公软件还停留在很老的菜单式版本(Office2003),操作系统也还在使用Win-dowsxp版本教学,从每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时候,还沿用老版本考试的学校数量上,就足以看出许多学校存在教材内容严重滞后。

1.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单一

因为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搞分级教学。再加上教学纲要的基本要求,所以学校的教学内容一直都是按照一个办公平台加上一个模块的教学模式统一教学。这对于中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办公软件部分的教学就属于重复教学,所以对于整个教学供给侧要求而言,课程教学内容显得单一,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

1.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

由于纲要的限制,教材就只能按照纲要而编写,只能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目前信息化新形势要求下,再继续按照这个纲要来进行教学,已经远远不符合信息化建设新思路的要求。这个主要表现在教学纲要不符合,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模式不符合,教学内容不符合等诸多方面。

1.5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供给侧严重不足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前执行的教学纲要,就是一个平台(办公软件平台),再另外加上一个模块(根据学生专业大致选择数据库或者网页以及图形图像处理模块)的教学模式安排教学。随着中学阶段将办公软件基本内容纳入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目前的教育纲要,在办公软件教学方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供给侧要求。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因为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同,而存在一定的供给侧需求。比如来自城市和来自山区的学生,学生实际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就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纲要和实际教学内容而言,存在严重的教学供给侧不足问题。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存在的教材滞后、内容单一、知识陈旧,教学思维模式固化等一系列问题,逐一提出改革思路和方案。

2.1用互联网+高校云方案弥补教材滞后问题

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许多行业兴起了以信息化建设为指导思想的新投入,以教育为中心的行业也不甘落后。比如金智教育与阿里云、华为、腾讯四方共同参与的“互联网+高校云”生态推进计划概念的提出,就是以解决课堂教学知识陈旧问题为研究思路的。一旦这个平台能成功推进,那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严重滞后问题就能得以有效解决,将带来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以学习者的身份,通过云平台获取最新的知识。互联网+高校云平台的搭建,是解决教材滞后问题的有力武器。

2.2用信息化建设思维解决内容单一问题

为了解决教学内容单一问题,我们可以在教材里面增加几个动态学习模块。起到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内容可以自由安排。第一,可以增加一个常识性的信息安全模块,这个模块只需要提纲,这个模块专门用于学生从现实生活和网络收集信息安全方面的最新内容,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和学习信息安全常识。只需要一两个开放、宽松的讨论课时,即可达到教学要求。第二,可以增加一个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展望模块,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得出一个可能的推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个教学模块中,教师或许因为不熟悉学生所学专业,只可能是课堂的组织者,虽然只需要花费两个学时,但是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完全能够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可以增加一个信息化动态模块,用于总结和搜集信息化在当前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关注各个领域信息化方向的最新动态,这个模块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在各领域的新思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并扩大知识面。第四,可以增加一个很接地气的微信、QQ模块。要求学生学会过滤垃圾信息和无效信息,提取各类有效信息,从海量内容里面获取充满正能量的知识。以上诸多内容模块的内容,虽然看起来有点多,但就整个教学要求而言,增加的课时量不会超过八个学时。但是带来的教学效果或许令人惊喜。

2.3创新教学模式

我们通过增加上述各个教学模块,使得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是完全开放和相同的。所以教师在这些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担当好组织者的角色,并实现教学相长,从学生的身上学习更多的新东西、新思维。因为最前沿的新事物,以及最新领域动态,学生往往会因此而将知识掌握得更丰满更全面。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思维模式,也不能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材应增加几个点睛式的教学模块,但是这些模块是否能达到创新模式新要求,组织者的组织模式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用培养信息化建设者的新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4用信息化思维教学模式解决供给侧矛盾

在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一定要有根本转变,必须用信息化新要求下的教学思维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供给侧严重不符合信息时代新要求的问题。学生毕竟由于时代背景和成长阅历等的局限,以及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倾向于依赖教师。因而要用信息化思维教学模式改变教学供给侧问题,要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组织能力便显得非常重要。

2.5用创新思维模式引领专业课程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之外,还担负着另外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效帮助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凡是涉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都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掌握框架性学习方法。另外,通过该课程的各个附加教学模块的组织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的后续发展预测模块的教学,将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3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因为其教学涉及学生面广泛,所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供给侧改革模式研究,担负着全面培养信息化建设者、基础工程建设者的重任。搞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供给侧改革,符合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路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供给侧改革是符合信息化进程新要求的。

参考文献

[1]李爱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6.11.

[2]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

[3]王少华.供给侧改革:城区社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社区教育,2016.5.

[4]黄剑.论创新驱动理念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9.

[5]胡杨.地方高校云计算应用实践探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作者:訾永所 赵云薇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第七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分析

【内容摘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上入手,落实能力培养导向目标,完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能力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就现如今的社会发展来说,计算机办公已经成为人才能力的一种基本构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落实能力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的教学要求以及对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从而为工作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介绍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目标

高校要坚持从学生的特点与课程内容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1]。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及要求

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含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基础理论、操作系统的使用以及网络基础知识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结构,熟悉操作系统相关的概念与使用知识[2]。

(三)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象的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上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教师要坚持从能力培养上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吸引学生的目光。同时在课下也要鼓励学生进行持续学习,以此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3]。

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确立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结合现阶段的教学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从多个学科入手,不仅要涉及到系统平台以及程序设计,同时也要包含数据库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专业知识运用等领域[4]。学校依据计算机学科的实际人才培养要求,明确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公共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结构,数据库,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以及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多方面内容。

(二)开发计算机基础立体学习资源

目前,学校教师已经重新整合了计算机二级考试MSOFFICE高级应用的核心考点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核心知识,通过吐故纳新、删繁就简,设计了适合民办高校本科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内容。在关注教学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计算机案例教学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纸质教材。一是借助启发式案例教学法等,结合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来对纸质教材进行编写,确保教材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二是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解决好实际问题。通过不断引入全新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做好在线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从而实现知识拓展与训练的目标。事实证明,借助在线学习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机综合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借助辅助光盘进行学习。课堂中通过针对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微课视频制作,来帮助学生掌握好相关知识。在课后学生也可以借助光盘中的微课视频教学内容实现自主学习,主动解决重点与难点知识。第四,建立实践操作试题库。在教学中要坚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做好实验实践的教学内容,建立题型丰富、考核内容完善的试题库。[5]。

(三)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坚持做好融合工作,凸显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能力的特点,同时还要培养好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说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就是要从学生的特点上入手,以实践运用为主线,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性。第一,要借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第二,突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逻辑思维。第三,要满足专业需求,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知识来解决专业问题,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可以从分层教学入手,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教育[6]。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校大一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将使得任课教师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校要坚持从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与专业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学校需要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构建以信息素养为主线的多层次教学体系,为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奠定基础。第一,要掌握好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借助硬件与软件等原理来进行技能训练。第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与设计能力。通过综合性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来实现培养的目标。第三,要做好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来进行的,或是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计算机竞赛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利用局域网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在教学机房中,需要安装学生端程序以及教师端程序。教师端程序的主要作用是发送指令,通过软件进行教学展示,并且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熟悉操作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录屏,把相应的操作难点和重点传达给学生。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模拟题库的试题内容当作教学核心内容。课堂讲授的实际案例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以及工作需求,还要融合PPT,Word和Excel的二级核心考点内容。例如,指导学生使用表格制作成绩单统计表,使用PPT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使用Word完成毕业设计报告等长文档编辑等。具体教学方法如下。第一,基本技能型教学。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来说,教师要运用边讲边操作的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直观认识软件与硬件的使用,第二,协助任务驱动式来进行教学。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要将教学任务设计成为一个或是多个任务,在任务中要具备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锻炼,让一组学生通过相互协助完成各自任务从而完成全部实践。第三,案例式教学。在教学中采取案例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保证案例的生动性与形象性[2]。第四,主题研究型教学。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每个小组安排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并且指导学生完成阶段性报告和开题报告。在结束课程之后,需要让每个小组提交总结报告以及相关作品。

(五)建设多元化信息资源与学习平台

所谓的多元化信息资源与学习平台,集合了基于网络的在线测试系统和在线学习系统。在信息资源与学习平台中,包括网上答疑与讨论、作业、点播与下载、教学资源下载和上传等功能。通过构建这样的平台,能够有效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的测试环境和学习环境,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网上辅导和教学,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学生在进入平台之后,需要自主上机操作并且学习基础知识,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并且根据学习需求进行自主训练。自主测试系统包括丰富的阅卷和题型功能,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学生完成相关测试之后,还可以进行自动阅卷,给出详细的解答及标准的答案,学生根据相应的题目,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改进自己的不足。

(六)实施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

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已经从传统的笔试转变为以证代考的方式。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MSOFFICE高级应用二级考试,可以考查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如果学生通过考核,则可以从事关于计算机企业和计算机培训机构的相关工作。全国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有着一定的规范性,所以在实际中就要借助相应的考证原则来对学校中的考试进行创新,通过执行统一的标准与内容,以此来确保学生获得证书的水平上具有平等性。可以说以证代考属于系统性的工作内容之一,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制定出完善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大纲的准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以证代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同时也可以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所以学校方面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到培训中去,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市场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就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采取适当的授课方法,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谷岩,宋文,刘敏华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245~247

[2]訾秀玲.突出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2:163~166

[3]王建彬,李响,孙京恩.基于能力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2:208~208

[4]杨临秋.基于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8:144~145

[5]刘丽晶.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3:251~252

[6]孔颖.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0:130~131

[7]陈素丽.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启发式教育思考[D].知音励志,2017,2

[8]许明霞.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探讨[J].考试与评价,2016,12

[9]姚向荣.基于工学结合的计算机安全技术核心课程教学理念创新设计[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5

[10]赵淑宇.创设和谐课堂的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5.

作者:颜萌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