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分析

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分析

摘要: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身体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心理素质等,对于一个人来说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影响到整个人综合素质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内在因素,只有心理素质成熟才可以说个体真正达到了成熟的标准,尤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阶段正是一个人各方面素质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加强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素质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学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以寻找通过心理教育加强综合素质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心理学知识;综合素质提高;教育关系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方面发展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受到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儿童阶段对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最重要,首先是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形成的最初的顺序,其次是环境因素,个体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个体接收的信息类型,潜移默化地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作用,好的环境对于个体特征的发掘会起到明显促进的作用,相反则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最大因素便是心理因素,具体来说就是某一个体对自己或是自己所处环境的看法以及对待各方面教育环境所持的态度,这些都会影响到个体对于素质教育活动本身的认识,所以对于某一个体来说需要在心理发展成熟之前准确把握心理各方面的变化,这样在素质教育活动中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在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每一个阶段中涉及的内容不仅是老师教学工作,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整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综合来看都有一定的规律,具体包括素质教育课堂活动的安排,具体知识的传授等工作,都需要老师对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分析,这样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规律基础上才能将实际的教学工作安排到位,所以说素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心理的分析应当是整个工作安排的基础所在,在学生心理活动变化的基础上安排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保证素质教育活动发挥出作用。

三、教育是目的

对于整个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说,不论是了解把握学生本身的心理变化还是安排教学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工作的完成,也就是说教育是心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把握,更多的应该是教育活动完成过程当中所运用到的一个有效工具之一,所以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者来说,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还是具体工作的目标都应该朝着教育来完成,不能出现整体方向的偏离,这样对于学生本身素质教育会出现忽视的情况。与此同时从教育心理学本身的性质以及特征来看最终目的也是能够将其本身真正应用到具体的教育工作当中,所以对于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以及老师来说,都需要将心理学的工作和实际教育工作实现深入的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心理学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在学生受教育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的心理学工作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小学心理学的研究,就有着很大的区别,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研究科目,其中最大的不同点是研究的侧重点。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心理活动方面的变化幅度也变得越来越大,对于老师来说需要针对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生活环境以及该阶段学习内容等多方面入手,综合研究学生在所处阶段最主要的心理特征,只有对学生面对的整体发展规律进行总结概括,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准确性。

四、素质教育下的心理学特征

想要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真正融入心理学的特征以及管理教学办法,首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工作下开展心理学工作需要考虑到的特性,准确把握这些特征,才能真正理解素质教育中心理学应用的方法。虽然对于学生来说在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变化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但是从整体角度入手把握能够发现心理学与素质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这二者的客观规律能够真正实现心理学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一)素质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素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融入大量的实践活动来验证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理论知识,所以在素质教育工作基础上的心理学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因此,在研究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学时需要严格按照联系实际的原则完成教育工作,在这一原则下开展教育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工作人员完成的是明确素质教育工作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根据对象的不同制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将心理学的内容应用到教育工作当中;第二,需要工作人员对于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学内容的研究形式以及工作形式进一步明确,对于学生来说本身的心理活动变化会通过实际的行为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与素质教育工作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确的关系,在研究的时候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活动形式来满足心理学的需求;第三,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某一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必然会存在不同年龄的受教育者,这种情况下单一的教育方式远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所以对于老师来说需要保证组织的教学活动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相对应,这样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才能实现真正的结合;最后一点便是实践,在素质教育工作当中依然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所以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安排大量的实践来检验老师给学生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达到了预计的效果。

(二)素质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性原则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教育学生、提高学生能力,所以对于教学活动来说选择的实际活动内容是否满足教育性原则是首先需要保证的一点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老师在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综合考虑到使用的教学活动内容会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某些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并不会被表现出来,也就是会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产生潜在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大一部分会是消极的,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师采取的教育活动没有真正符合教育学原则,在素质教育工作的心理学方面,教学活动选择过程中需要对选择教学活动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研究。

(三)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要是针对素质教育涉及的范围来说的,从目前实际教育工作来看个体的心理活动以及能够影响到心理的因素较多,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把握各方面不同的影响因素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处在可控的范围内,这对于寻找学生心理变化发展规律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对于学生来说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需要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学生心理变化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变化进行系统性的考量才能真正找出类似的外界因素如何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

五、结语

在目前社会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并不单纯限制在单一的专业技能层面,更多的是需要在心理等方面有较强的素质,这就要求在学生的教学工作中从整体入手,多方面研究可能会对学生综合素质产生影响的内容。素质教育工作方面的心理学是目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情况下需要教育工作管理人员以及老师对心理学如何融入素质教育中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真正把握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从而起到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景军.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电大理工,2017,(01):50-51.

[2]刘晨茜.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纳税,2017,(30).

[3]李静.从多学科的视角解析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J].科教导刊,2015,(06):166-167.

作者:刘红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