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动态艺术在建筑与雕塑领域里的联系

动态艺术在建筑与雕塑领域里的联系

摘要:在这个强调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各种新的建筑思潮层出不穷,现代社会审美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20世纪开始,国内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创作形态的设计上打破了既定的规则,创造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动态形象。这些形态所具有的形式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强烈的动态特征与传统稳定、静止的形态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动态艺术在建筑和雕塑领域的殊途同归表现在哪些方面,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关键词:动态建筑;动态雕塑;仿生学;卡拉特拉瓦;安东尼•豪

1动态性在艺术创作的探索与发展

跨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艺术设计与创作的新思潮层出不穷,单一的审美标准早已成为过去时,造型上的“新、奇、特”也成了一种新的审美需求,传统的静态单一、稳定静止的形态被打破,而富于动态又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各种艺术形态,让原本是“死”的艺术作品“活”,动起来,呈现出一种活的形象,一种生命的形式,一种无比生动的动态之美。一些艺术家与设计师们突破艺术创作形式上的传统局限,通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倾向去追求一种富于动态的艺术形态,利用现代机械科技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创造出充满诗意、生命力,律动,动感的艺术创作和设计,视觉上颠覆传统形态上的认知,让观者产生具有震撼力的心理感受,而这种动态性在视觉领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也传达出了艺术家和设计师们追求动感,造型,科技,文化与生态的多维理念。下面会以建筑设计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和雕塑家安东尼•豪为例展开动态建筑与动态雕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

2动态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

2.1动态建筑的概念和类别

现阶段对于动态建筑的界定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设计师应用倾斜,扭曲,折叠,变形等等一系列的手法设计建筑的外形,这类建筑的动态性并不是指建筑在物理意义上的变化与运动,而指建筑形态因具有某种“倾向性的张力”,在视觉感知上的“不动之动”,它是艺术品和建筑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形态属性。如扎哈的代表作维特拉消防站,它倾覆了迪卡尔的正交空间,其中没有两道垂直或平行的墙,也没有一片水平的天花板,连室内的家具都是倾斜的。建筑的动态性特征体现在每个要素的错动、升起、弯曲、坠落的态势之中。整个建筑是运动的、凝固的,它表达了一种机警状态的张力,以及表达了一种随时爆炸的潜能[1]。第二种动态建筑的类型就是指建筑在物理意义上的变化与运动,利用机械动力使建筑的局部或者整个建筑单体甚至群体真正产生运动和移动,让建筑真正实现动态上的可运动和可变化,如同真正的生物一样。这种动态建筑正是我在本文中正在要论述的动态类型,而动态建筑的代表著名的西班牙设计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正是演绎“舞动的结构”的大师。

2.2卡拉特拉瓦——“舞动的结构”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是20世纪少有的通才建筑师,他将工程师的理性与艺术家的浪漫完满的结合,形成了以运动、力和仿生建筑形式为主要创作理念的独特建筑语言。他通过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把建筑的结构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建筑十分富有动感,既有真实可以运动的建筑,也有是形态具有动感的建筑。比如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密尔沃基美术馆,以纯粹的结构形式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之美,然而它们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呈现出强烈的动态性艺术特征。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通过有缆索的人行桥与之相连,从翘起的脊铰的每一边看它都是对称性的悬臂结构,有着根米到米的肋,形成以不同速率升降的动感雕塑,远远看去像鸟儿在挥舞着它的翅膀,展翅飞翔,极富生物运动的视觉冲击力。这也是卡拉特拉瓦最著名的仿生形态和力学结构的完美结合。而卡拉特拉瓦的经典案例还有很多,例如像眼睛一样可以睁开闭合的巴伦西亚科学城的天文馆,像笑脸一样折叠的厄恩斯汀仓库,像扇贝一样开合的紧急处理中心和Pfalzkeller画廊,像“金蝉脱壳”的科威特博览中心等等,仿生但又抽象的各种形态能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卡拉特拉瓦打破了建筑与结构之间的障碍,成功地找到了技术与艺术之间最佳的契合点,并以其独特的建筑语汇不断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建筑形象。而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独特的建筑?因为他讨厌呆板的建筑,热爱有生命的建筑,就像大自然亲手创造的一样。正是源于他对生命万物的热爱,让他把仿生形态的概念在他的设计作品当中运用得淋漓尽致,而支撑他把这些充满动感的建筑实现出来更是离不开他对力学结构的精通,才能将建筑、结构、机械完美地结合起来、将艺术和技术用诗意结合在一起。[2]

3动态性在雕塑创作中的表现

3.1动态雕塑的概念和类别

雕塑艺术从古至今,大多都是以一种静止的状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动态雕塑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这种静止,颠覆了传统的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一新型的形式使雕塑艺术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上面介绍过的动态建筑一样,动态雕塑也分为两类型,第一类型是外部形态在视觉上看起来有运动感或给予作品赋予运动的联想,如杜尚在1913年创作出装置作品《自行车》,他将车轮放在凳子上,也认为是能活动的雕塑;又如波丘尼的《空间里连续性的独特形式》,以静态雕塑的方式表现了速度与运动,通过各个角度的复杂曲面构成了一个在阔步向前的人物,作品本身并不动[3]。而另一种则是利用各种手段让雕塑真正动起来,就是可以活动的雕塑,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活动本身,公共空间因为它的存在多了几分灵动,同时它也拉近了雕塑与人、自然的关系,这正是我要论述的重点。

3.2“风中摇曳的钢铁生物”——安东尼•豪与他的动态雕塑

谈起安东尼•豪或许他的知名度并没有到众人皆知的程度,但他为2016年的巴西里约奥运会圣火台创作动态光环装置受到万众瞩目。本来点火方式毫无新意让人略为失望,然而,当圣火升空后其背后出现了一个无比璀璨的动态金属光环螺旋状不断向外旋转的,由很多反射镜组成的“镜花”立刻让人震撼了,这个动态雕塑直径12米,重达两吨,象征着太阳,优雅但有力转动的螺旋代表着生命。圣火盆的核心是一圈能够翻转的环,每一节环上附有四片风翼。相邻的风翼错开一点点角度,直到绕一圈回来也错开了一轮。这种形式感极强的动态模式几乎成了安东尼•豪作品的重要标志。而最大创新应该在于圣火盆使其上方空气温度升高,产生冷热循环气流驱动光环摆动,而非以往的自然风力,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美的完整统一!安东尼•豪的作品都是利用金属材质创造出各种类似生物运动的形态,从科幻作品微生物或天文模型构建对象的视觉参考范围,也是运用仿生学的理念,以不锈钢材质为主制成骨架,以锤造曲线形状或者平面形状的玻璃纤维碟片作为驱动力。如作品《Di-Octo》就像章鱼有规律地舞动触须,《海王星的金块》像一个游动的水母;而2015年最新创作的《InCloudLightIII》则像一棵被吹动的树,并且这些冰冷生硬的金属构件通过精密的设计,使它们活动起来非常的轻盈和柔软,安东尼•豪在冰冷的媒材里找到了生命的样态,雕塑活了,变成了一种“空间动物”。但如何实现让这么重的金属能用微风就轻盈柔软的运动起来呢?这与对机械力学的研究和精密设计是分不开的。安东尼•豪会先在脑海中想象各个部件的运动轨迹,再借助电脑技术辅助模拟演示雕塑在3D空间中的运动效果,模拟雕塑的部件在风中拂动的样子,雕塑的众多部件是在做出一个独立单元后,再经过多次复制,最后制作成为一个整体。动态雕塑须经过精准的计算,才能够确保在风力作用下实现均衡的摆动。在空气流动的动力下、整座雕塑随风浮动,从而呈现炫目的视觉效果。

4动态建筑与动态雕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

无论是卡拉特拉瓦的动态建筑还是安东尼•豪的动态雕塑,他们都有着相似的创作理念和灵感来源,都融合了动感,造型,科技,文化与生态等多维理念,并以机械动力和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对美学的思考以及营造独特视觉美感的创作手法,都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以下是将分三点总结他们俩在设计和创作上的共通之处:(1)源于自然:他们都崇尚自然将自然视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不但试图从中发现美的原则,还进行了大量有关生物生长性状的研究,从中寻找出建筑或雕塑形态的仿生联系。不仅仅是取生物的外形,还有生物的结构和活动规也激发出灵感,所以他们的作品造型都带有强烈的仿生形态的特征。如卡拉特拉瓦的躯扭大楼,为瑞典最高建筑。大厦由9个立方体组成,9个区层,每区层都旋转少许,从一楼到屋顶,整栋大厦合共旋转了90度,最高一层和最低一层呈直角,犹如扭动了身躯一般,用力学原理抽象简练的表迗了扭动时人体脊柱与初带、肌肉之间的平衡和较量的关系。该建筑不是简单的从形式模仿脊柱的扭动,而是将“扭躯干”所要表达的原理演化运用到工程中。[4]又如安东尼•豪在2013年创作的风力钢铁雕塑《SpineTower》(脊柱塔),巨大的球体由底座支撑,在风的作用下由四周向中心360度旋转,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漩涡状,在阳光下不锈钢金属表面会反射太阳光,耀眼夺目。(2)源于运动:这就是他们从自然中找到的答案,认为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存在方式是美的根源,运动首先是一种普遍而深刻的运动趋势,重力作用下的下落趋势,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是通过与运动的形态确立自己的存在形态,所以形态之美也即运动之美。他们都追求艺术中动态的美感,突破传统观念当中的静态艺术,作品都呈现出一种活的形象,一种生命的形式,一种无比生动的动态之美,不仅仅是外形具有动感,而且真正让作品的活动起来[5]。(3)源于力学结构:运动的存在使物体产生了荷载的分布,传递与平衡的受力关系,所以任何受力结构的确定都与运动有关,正是通过运动的存在产生了力与形式的概念,在观察和积累自然存在中的力学平衡模式。他们的作品都是把结构展露出来,让人能看得到的,当然,结构表现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暴露结构,而是根据受力的不同分解结构,由结构功能、材料属性分配材料在结构中的位置,既符合结构受力要求,又清晰地展现了整体结构特征。正是对力学的深入研究,才能把诗作品的结构能支撑动态的需求,才能成功的让作品真正的动起来。(4)源于科技与艺术之间的紧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代设计不管是建筑设还是雕塑设计,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越来越广泛,建筑设计自然是不在话下,各种绘图工具早已普及,今年来的参数化设计的运用更是越来越多,而作为传统艺术的雕塑设计也利用科技实现艺术表达,如安东尼•豪使用CAD进行最初的设计:先用T-SplineforRhino进行建模——通常从单一元素开始,进行多次复制,并决定每一元素的曲率——随后导出DXF文件,再将该文件导入切割程序里。安东尼•豪用一台等离子切割机将这些最初的部件一一制作出来,并在装配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灵感,不断调整设计。

5结束语

无论知名程度和涉及的创作领域是否相同,也无论造型和视觉上是否能直观的找到相似之处,每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设计还是艺术创作在灵感来源和创作核心思想,都存在的各种相似之处和殊途同归,我认为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内在联系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相似,更多的是思想层面和创作方向上的联系,同一条主线能在不同领域开枝散叶,结出丰硕的果实。每一种新的思潮的兴起和流行,都必然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值得我们认真的分析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颜昌文.建筑的动态性特征及其生成机制[R],[硕士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7.

[2]庄葳.技术的作用力——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形态解读[J].华中建筑,2007.

[3]韩娟.动态雕塑研究[R],.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4]麻省理工大学编,张育南译,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与学生的对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王嘉亮.仿生•动态•可持续[R],天津,天津大学,2011.

作者:李彦琳 单位: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