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困境与对策浅议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困境与对策浅议

摘要:在“双高”建设的背景下,围绕“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劳动育人的方式方法上不断探索,面对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精神和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紧迫性以及开展劳动育人的现实意义,分析劳动育人的现实困境,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劳动育人目标;建立五课融合的课堂教育主渠道;建立三方联动的交互式劳动育人全链条;建立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建立劳动育人实践平台等,实现五育并举,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困境;对策

0前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和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高职院校在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双高”建设的任务中,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2]。从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对劳动教育的本义和价值产生不利影响。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传承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时代新人的必要措施。

1高职院校开展劳动育人的现实意义

1.1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需要

人类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育人饱含着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诉求,在人才培养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大力弘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以劳动育人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点,从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凝聚起抗疫服务的志愿精神和劳动力量,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劳动的时代精神。

1.2提升职业理想和职业素养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是培养劳动者的教育,职业活动不仅需要必备的劳动技能,更需要坚强意志、劳动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育人深入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在劳动中艰苦奋斗,锤炼品质,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素养,在实践中发现自我,努力成为知识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人才。

1.3五育并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劳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是人作为人之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劳动过程中展现出的奋斗精神、热爱劳动的真实情感、手脑的协调配合、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强身健体以及蓬勃向上的朝气之美等,对德智体美都有促进作用。劳动教育发挥着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只有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和劳动精神,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回归人之本质、回归学生自身,发挥主体教育的作用,才能使其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以劳育德、以劳益智、以劳滋美、以劳促体。

2“双高”建设中劳动育人的现实困境

2.1认知困境:片面化的认知方式

依据人们固有观念,劳动教育通常被认为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劳动教育甚至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易产生思想懒惰和行为懒惰。一部分学生狭义的理解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课程、实践活动,未能深层次的理解劳动观念、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如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热门词汇“躺平”“佛系”“啃老”“巨婴”等充分说明了劳动精神的缺失。同时,少数学生也存在不劳而获的想法,产生“校园贷”“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不良财富观的问题。在自我价值的生成过程中,劳动教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形成自我实现的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进一步感受到主体存在的价值,增强对劳动精神的深入理解,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以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2.2制度困境:碎片化的育人方式

劳动教育并不是育人体系中的新内容,高职院校虽开设了劳动课程,但整体的规划部署未能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体化部署,存在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培养、课程建设、考核评价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3]。第一,“三全育人”劳动教育的大环境尚未形成,简单的将劳动教育由某个部门单方面的实施,劳动教育氛围缺失,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第二,缺乏科学设计的劳动教育内容,譬如校园内打扫卫生等成为常见现象,面对这种技术含量低、内容枯燥的劳动内容,学生固然不会排斥,但是对劳动教育的全面了解,对培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敬业精神,提高劳动技能的作用甚微;第三,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融合不够深入,劳动指导教师对劳动课的跟踪管理不够,造成劳动教育走过场的问题,导致劳动课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不高。

2.3形式困境:简单化的教育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多以传统的课程教育为主,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中心,向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和内涵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在劳动精神内涵的挖掘、培育新时代劳动态度和意识方面存在不足。劳动形式常见于打扫校园公共卫生及宿舍卫生等实践方式,比如,陕西某高校每学期开设集中劳动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清扫校园主干道卫生;广东某高校要求学生必须在食堂或者图书馆从事不少于10小时的劳动志愿。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且内容枯燥,导致学生本身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从而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不高,很难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需求。劳动育人过程中过于注重的体力活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融合不够深入,在学生认可劳动教育、向往劳动教育等方面缺乏力度,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产生不利影响。

3“双高”建设中高职院校劳动育人的对策

3.1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劳动育人目标

“双高”建设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强化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围绕新时代育人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竞赛育人、企业育人、实习育人、文化育人、工匠育人等形式,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劳动教育的德育属性、智育价值、体力认知和美育转化,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3.2建立五课融合的课堂教育主渠道

高职院校要以全面提升劳动素养为着力点,科学构建劳动课、思政课、专业课、创新创业课、就业指导课等五课融合的课程育人体系,抓好教育教学主渠道。首先,合理科学的开设劳动必修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选修课,加强对劳动内容的开发,既可以是校园公共卫生打扫、宿舍卫生打扫、教室清洁等,也可以是专业技能、企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公益劳动等,确保劳动育人最高效。其次,宣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新时代内涵。第三,充分培育以劳动教育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开展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举办技能大赛等,不断提升劳动素养和职业素养。最后,通过创新创业和就业课程,用理论促进成果转化,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心,提升劳动实践能力。

3.3建立三方联动的交互式劳动育人全链条

劳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化的育人工程,要求管理实施的统筹协同度高。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以高校教育为支撑、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方联动的交互式劳动育人全链条。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育和引导,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良好条件,促使其提升职业素养和劳动技能,激发奋斗奉献的热情。整合校内外劳动资源,优化劳动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建立起劳动育人的长效机制。家庭的劳动教育应该作为高职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父母可鼓励高职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开展假期劳动打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其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4建立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

将劳动理论、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等要素纳入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评价结果作为衡量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奖评优、入党团、推荐就业等重要参考指标。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对高职学生课内外的劳动过程、劳动结果进行追踪和记录,采取定量与非定量评价、结果与过程评价、短期与长期评价等方法,关注个体差异,坚持发挥劳动育人导向和功能,实施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考核。

3.5建立劳动育人实践平台

新时代劳动育人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因此,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4]。加强新时代劳动育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劳动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良好品格,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职院校应在实验实训、日常生活、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建立劳动育人实践基地和平台,以陕西Y所农林类高职院校为例,建设农耕文化馆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农业实践,在春种、秋收等时节,组织学生在农场、林场、试验田等参加农业生产,增强学农爱农情怀。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加强顶岗实习的培训与管理,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结合日常教育管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奉献精神;结合创新创业,树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创业路上发挥无穷引领力等。

4结语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发挥“双高”建设的优势,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在获得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而成长为技能硬、素质强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成就出彩人生。

作者:孙洁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