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劳动教育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劳动教育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摘要: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教育当中是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培养素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可以帮助发挥劳动教育特殊的应用价值。强化高校劳动教育本身是一项具有较强逻辑思维性质、实践发展意义的活动,也是实现高校政治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入新时代以后,劳动教育的内在含义不断向外拓宽,其中很多发展要素都发生了根本形式的变化,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借助已有的教学资源来搭建互助平台,努力在课程教育发展环节不断优化其体系,强化劳动教育本身的价值意义,帮助搭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引言

劳动教育本身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关键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发展进程,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劳动技能,优化价值取向,塑造更为全面的三观。[1]近些年来,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常常处于边缘地位,高校教育领导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对此,中国中央国务院委员会针对于高校以及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出台了相关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国家教育部门应当做好监管工作,密切关注各项教育政策是否有效落实,将劳动教育看作是人才素质培养的必要环节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被看作是大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重点方式,将劳动教育的理念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代培养专业能力较强人才的核心所在,可以充分体现出劳动育人的特殊意义。

一、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内在含义

高校在课程体系中汇入劳动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另一种生动体现,也是发挥历史教育特色的主要要求,其中具有强有力的逻辑体系证明方法,还有一套完善的历史实践体系。

(一)高校应当强化劳动教育内在的深刻价值

理论观念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另外一种形式,并具有实现个人价值的作用。在马克思基本观点中,认为生产劳动和体育运动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强化社会的生产水平,帮助优化人一系列的综合素质,强化整体的素养。因此,将劳动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部分。首先,劳动能够焕发人的生机,并且不断优化人的发展,使得人们朝向更加积极的方面发展。劳动和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是促进人们发展、素质培养的一个主要途径。与此同时,还指出了开展劳动教育的特殊意义,不仅仅可以帮助调整人的基础行为模式,还可以为人的持续化发展带来便捷条件,奠定良好基础。此外,马克思针对于教育劳动提出了一种观点,其中分析到,在资本主义生产背景下,人的劳动方式本身是扭曲的,已不再是体系式的劳动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背景之下,人们将会通过自身的劳动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强化自身专业能力,从根本上满足人的实践发展需求。其次,劳动可以促进人的意识不断深化发展,劳动可以加深人们对于各个事件的深刻认知,并且指导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指引性作用。劳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新的认知和对事物的看法所衍生,同时又促进意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了解事物本身的真相。再次,人们数千年以来劳动的发展创造了很多传统优秀文化,并且带来了较高的历史价值。有学者认为,劳动是维持人们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持人们数千年来不断发展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

在中国古代人们和自然不断的斗争历史中,衍生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也孕育了中华民族坚强意志的品格,形成了宝贵的劳动思想,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一直具有借鉴性意义。古代劳动思想不断发展,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到现如今的现代工业文明,一直都伴随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身影。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距所在,开始通过教育强化国民的综合素养,众多教育家开始认同实用劳动主义的发展,倡导尊重劳动者的价值意义,提出将职业教育作为强国的主要途径,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不断发展,进一步强化国人的综合素质。学者陶行知提出了劳动对生活的关键意义,他指出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学实践的统一体,他认为在教育领域中应当坚持劳动教育的理念,不仅仅是在强化学生的身心和体魄还能够从整体上强化国民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政府没有充分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国家倡导学生勤工俭学。毛泽东为了培养出有素质、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素养的劳动者。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建设的发展重点,还提出了教育方针的改变,应当坚持多元化的教育发展理念,要让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进行有效结合。进入新时代以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劳动意义不断被深化,人们更倾向从劳动中获取个人发展的意义,获得更多成就感。因此,坚持劳动者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也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科学主题。虽然不同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劳动价值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这一理念一直在持续进步,这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优化提供了新的方式。

(三)高校应当强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意义

高校在教学体系中的加入劳动教育是实践的有效选择,也是长时间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历史教育理念一直都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固化思想,常常会让人被错误思想所诱导,导致一部分家庭缺乏主观教育理念,使得大学生往往不珍惜劳动成果,不重视劳动对于成长的关键意义。结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情况进行分析,其中持有享乐主义的大学生占比高达五成左右,这和国家一直注重劳动教育的理念相悖。事实证明,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实践活动失败时,往往缺乏抵御的能力,不具有创新意识,在遭遇问题时会抱怨生活。对于这些现实性问题,高校应当强化教育培训理念,构建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理念,培养新时代人才。除此以外,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环节当中,将其作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方针不断优化,充分显示了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彰显出了对于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意义。

二、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要求

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新时期发展环境下,劳动形态本身是特殊的,内涵是可以不断外延的,优化的,形式载体越来越多元化,其影响因素产生了巨大变化,高校需要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理念纳入到思想政治发展中,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坚持总书记对于劳动的阐述,将其作为行动指南

近代以来,我国青年崛起意识较强,开始追求民族梦想的实现,始终坚持和中国一起进步,将中国的命运和自身的命运紧密结合到一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已经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接力,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梦想。在中国梦的发展历程当中,大学生具备很强的生命力,也是具有创新发展精神的一代青年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之路不仅仅需要丰富的见识和远大的情怀,还需要培养他们热爱劳动,敢于投身到实践中的美好品质。高校应当重视将劳动教育纳入到课程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以,帮助培养大学生扎根于基层,努力为国家做贡献的情怀。与此同时,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情怀教育行动中,不断强化劳动教育体系的深化,帮助大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让他们为肩负民族复兴使命而感到光荣。

(二)建设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有效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开始出现改变,经济开始逐渐转向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资源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一定程度上已经限制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多新兴产业发展面临困境。在进入新时期以后,国家政策领导者开始就未来发展制定规划,对于经济发展构建新的格局,进一步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变革,这就需要有一支技术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大军作为后盾,帮助完成国家的战略前景目标。明确指出了要发挥先进个人的带动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敬业风气,不断培养高知识、扎实技能型的工人生产队伍,并出台了大量相关文件进行指示,其中阐述了近几年的劳动人员就业比重分析情况,就劳动者来看,希望在2021年年末时,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体比例四分之一或以上,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在核心人才中所占的比例。此外,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还应当着重深化基层,在强化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还应优化创新意识,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专业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育人趋向

“推进思政课的课程形式创新,不仅仅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课程体系的统一,还需要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以强有力的科学知识体系作为培养人的核心所在,不断推进思政课的实践发展意义,将思政课堂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以经典案例去影响更多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这一论述为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率提供了基本价值理论。高校思想教育内容本身理论化较强,内部涵盖了多元的概念性内容,要想完全了解抽象的理论,就不能脱离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需要和现代特点思想科学结合到一起,加深对于生活的理解,与社会的需求进行统一,与学生的实践目标达成相一致,进一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调节大学生的需求层次。除此以外,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帮助强化大学生的劳动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仅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还可以彰显出实践育人的核心所在,坚持理论知识和意识责任内容的有效统一,强化课程成果[1]。

三、劳动教育理念应当被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当中

将劳动教育的理念汇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需要遵循课程体系搭建的基础规律,不断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努力整合资源,挖掘劳动教育背后的价值意义和属性理念,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应当搭建专业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仅仅要重视思想价值观的培育,还应当注重发展性劳动理念的培育,明确这两者的联系不仅仅需要有效融合教学理念,还应当涵盖众多教学内容,将其结合新时展理念进一步糅合到一起,构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首先,需要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价值理论阐述进行分析,形成专业的机制理论体系,与高校当前的教学机制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内涵所在,深刻明确劳动教育本身的意义。其次,可以在大学生课堂教育环节中纳入一些新时代的先进精神,比如说红船精神、劳动精神等,树立学生在劳动环节的自信心,构建价值信念价值。学生党员往往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积极分子,在大学生的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可以起到带动示范性作用。因此,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培育活动时,可以定期开展讲座,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参与到会议中,还可以邀请一些积极的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会谈当中,发挥先进人物的引领性作用,帮助强化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再次,应当结合时展的主要特征和当下社会主流的价值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回应时展要求,塑造科学的劳动价值观。为了应对当下全球瞬息万变的科技革命形势,我国领导者从国家发展全局着手,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重新做出了战略部署。作为劳动性质的创新创业过程,是一项过程性的、充满了未知因素的活动,很多潜在的风险因素都会消磨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怀揣的热情。在开展高校劳动教育过程环节中,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事实,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创新创业风险,强化他们面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增强其抗挫能力,帮助有想法、有能力的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积极参与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创业活动中去,感受到个人价值意义的实现[2]。

(二)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完善思政课劳动教育教学体系

在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堂时,需要完善课堂教学形式,构建专业的课堂发展理念。因此,高校应当不断整合与劳动教育发展相关的概念,充分结合当下社会主义背景对于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念影响并进行综合性的探讨,努力寻找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模式,分析大学生当前所关心的热点话题和主要的课程参与形式,形成多元一体化的思政课劳动教育体系。比如说在设计思修课教学方案时,如果只是单一的讲解一些复杂冗长的理论,那么课堂氛围过于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从价值观和情感层面出发,帮助大学生强化对于劳动价值的观念意义,明确在情感认知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学习更多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念,强化劳动观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认识指引。除此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通过解读一些具体的法令法规,让学生学习一些与劳动者相关的权利义务知识,以及一些维权的理论,帮助学生在自己的世界中架构与劳动相关的发展体系,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更多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并自觉应用这些理念投入到生活当中去,强化实践能力。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时,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可以结合市场对于劳动力的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和就业观,从多个领域当中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市场的形势所在。在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理念的认识,可以就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劳动教育的演进历程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劳动教育的发展背景和主要应用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认识到中国如今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努力,希望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活力[3]。

(三)搭建专业的信息资源平台,聚焦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在原有教学理论上的进一步延伸,其中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育实践在内容本质上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在促进劳动能力的发展环节过程中大学生将意识自觉转化为行动能力,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的实效性。除此以外,高校需要借鉴已经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已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之上不断挖掘新的建设性教学方案,依托于事业单位去搭建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场地,用真实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感受到劳动本身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去了解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真正在劳动中体会到生活的艰辛,逐渐形成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国家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不断优化的关键所在。本文着重分析了劳动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意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在培养人才方面提供一些科学的参照意见。

参考文献

[1]张瑀,姜威.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6):5.

[2]周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2021(2):100.

[3]方晨光,张明华,阮望舒.协同育人视角下本科生导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2):4.

作者:程明霞 单位:哈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