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模式探究(3篇)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模式探究(3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解析

摘要:新课改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比如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等,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历史教师的水准与日新月异的教改潮流不相适应,仍是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历史教师亟须重新摸索、设计一些新的教学方案来活跃中学历史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交流;主体;情境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恰当的教学方法会对历史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交流,塑造课堂的“互动”形象

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师生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学生们都喜欢那些尊重学生、和蔼可亲、诲人不倦的教师,不喜欢那些不负责任、重此轻彼、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教师,所以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应该用亲切的目光不断地环视学生,要表情和蔼,语言温馨,具有激励性。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动”去激活学生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们才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参与、表现的机会。如必要的留白,适当的提问,足够的思考时间等。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特别是要注意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尽量将各知识点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充分“动”起来,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不断地思考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为学生创设好的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提出和探究的问题要密切结合历史现实,如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学生可以感受或可以想见的事件、事物,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把历史知识与时展的相关内容相联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四、激励学生多渠道收集历史资料,培养自主精神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然后引导学生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把通过多渠道获得的信息拿到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如:课前让学生复习春秋五霸的资料,思考一下他们是怎么称霸的?一个小组查“一霸”,然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记录,达成共识,形成小组意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归纳,把老师的说教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了科学的历史观。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查找知识的能力以及知识的归纳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利用好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使记忆更形象更深刻

历史插图是一种直观教材,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运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辅助课堂教学,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秦始皇的图片,秦始皇头戴冠冕,身着龙袍,从装束和神情可以看出当时的秦王踌躇满志,一统天下的豪气。进而引导学生们对于皇帝制的理解。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插图还可以突出重点,深化主题。例如,在让学生回顾战国七雄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战国当时割据称雄的局面,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图中七国位置及都城在图中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六、利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历史教学的比较法指的是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共性中寻找规律性,从不同点中找出特殊性,避免混淆,达到准确记忆的目的,就是通常说的“有比较,才有区别”。第一,把不同时期但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如把北宋中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南宋的钟相和杨幺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几次农民起义的口号及农民想达到的要求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对农民战争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二,把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认清其实质。比如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二者虽然都是日本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但性质却不同,前者使日本从奴隶社会演变为封建社会,而后者使日本资本主义很快发展起来。通过二者的比较,使学生在鉴别中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第三,把中外历史事件或人物等横向比较。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综合、比较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使乏味的内容变得有趣,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运用讨论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讨论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选取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出现。教师要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最后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整理。这种方法虽然耗时多,但理顺后,这种方法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总之,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活跃中学历史教学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彭云松.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衔接联系”[J].广东教育,2005(9):42.

[2]李小明.高中历史教学探微[J].基础教育研究,2000(5):44-45.

作者:杨丹 单位:河北黄骅中学

第二篇:浅谈高中历史导学案编写的策略

【摘要】历史导学案的编写目标要明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做到突出重点,难点分散。同时,要根据“自主阅读,课前预习”环节、“新课导入,基础检测”、“合作探究,知识点讲解”、“拓展练习,强化训练”、“新课导学,作业布置”等环节的编写都要分别做到学生易于接受,操作易行。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学案;编写;实施策略

一、三维目标的设置和教学重难点的编写

在导学案的编写中,首先要明确目标,要明白此堂课要达到的目的,目标包括三个:任务目标、过程目标和效率目标。任务目标即为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要理解哪个概念,弄清楚哪些事件?过程目标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运用将要学习的概念,如何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同类题型。效率目标即为明确编写课内课外两段时间需要学生配合完成的任务以及完成情况。在编写的过程中,目标一定要细化并且便于测试。这样编写导学案有利于更好的指导课堂操作,实用高效。其次,在具体的用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编写出易于操作的方法案例。最后,在提升到重点难点的的编写中不但要强化记忆,而且要将重点难点编写在各类具体的题型之上,在设计案例时,一定要突出重点,难点可以分散到各个小环节,每一例必须突出重点,适可增加难点。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本堂课宗旨,掌握本堂课内容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发散思维,同以前学习的知识达到一个更好的衔接。

二、“自主阅读,课前预习”环节的编写

预习环节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环节,所以这个环节的编写要非常具体,预习哪一章哪一页或者到哪个知识点,都要精准到位。预习的时间要掌握在五到八分钟之间。预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下节课要讲到什么内容。预习时候注意自己能掌握的程度。预习不等于学习,所以不要求百分百掌握,学生对一些难点问题也不必花大量时间去弄的特别清楚,因为这样特别费时费力。对于预习的程度,学生只需明白哪些是可以掌握的,哪些弄不明白可以在课堂听讲的时候仔细听导师讲解。

三、“新课导入,基础检测”环节的编写

历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要接触新方法的时候,常常会导入一些基础课程做铺垫,所以基础检测也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基础检测的内容基本都是以前学习过的章节并且都是与本节课息息相关的知识。也可以包括一些预习知识。这种检测一般出题在3到4个小题目。以提问或者填空或者简答的形式出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以前学过的重要的概念或者所带的属性,或者以前要求掌握的重点题型等等。题目的编写难度不宜过难。涉及内容不要过偏。对于部分有难度的题目,也要充分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进行预习或者预习效果不佳,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带着问题先进行到下一环节。到学生熟练掌握本节内容之后在一并处理。

四、“合作探究,知识点讲解”环节的编写

对于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形式要多样,我们以问题情境的形式来说明,问题情境中的重点是问题的设置,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探究的主要目标,设置一定要准确,针对性要强,也要注意时效和多方位探究的灵活性。对于探究的问题要做到发散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层次高低不同,所以问题的设置要同时具备个性化。另外,应鼓励学生多做交流,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可以互相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自己的解题思路,可以展示自己的成熟作品,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自己,总结自己,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探究的内容往往可以是既定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散思维得来的新命题,可以分成两组对于新命题展开讨论,从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收获过程目标。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又能使知识在小组中快速的传播分解和消化。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对于既定的命题,小组互动过程中可以让导师参与,也可以学生之间直接组成。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距,所以在组成小组的过程中要注意讨论的双方实力均衡,这样才能使小组双方达到一个好的互动交流的目标,包括对新知识点的解析,对旧知识的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于历史理论的深刻认识。按照题目的难易程度和题目类型的多样化需求,适当的进行自我补充和自我调控。题量不用太大,两三题即可。在导学的例子中,此处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不必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这样有利用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架构,懂得自己的弱项与强项。从而实现对于自身认识的提高。

五、“拓展练习,强化训练”环节的编写

拓展训练往往是对已学知识的加深巩固过程。所以拓展训练的题目编写更是要主题鲜明。在量上要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而决定,对于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可以同类题型变化出现,对于要掌握的基础环节,可以适当拓展。拓展难度不宜过深,过深的拓展会挫伤学生自信心,产生厌学心理。当学生可以对于同类题型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的时候,拓展训练的目标就达到了。对于拓展训练的题目编写也应考虑各类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对于相对优秀的学生,可以编写难度程度较大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可以适当的给予点拨。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编写题目时应注意重点突出基础知识加强,在拓展训练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延伸、拓展和引申得到一个合理的引导,循序进进。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积累过程是一个“课本从薄到厚在到薄”的过程。

六、“新课导学,作业布置”环节的编写

在“新课题引导学习”的环节可以直接点拨出下堂课要学的知识,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预习新知识,总结本堂课的主题并且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下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使知识之间自然的链接,也可以使学生学习整章内容的时候融会贯通起来。“作业布置”的模块要注意根据学生学习层次不同,在量和难易程度上适当把握,使作业布置既体现同类型同重点又体现个别化个性化设置。“知识小结”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可以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思维障碍中的灵感启发,甚至态度转变等。此环节结束后老师要积极响应,对于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或者技巧,适当帮助梳理,形成系统的历史思想。在总结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方法和思想,也要牢记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引起所有学生的的注意,使以后的解题道路更加平坦。

作者:陆丽华 单位:吉林省集安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摘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于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进行表扬,把教师的激励和指导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用教学艺术引导和启发学生,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实现高效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主体;师生关系;情境教学

在以人为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向,使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积累历史知识,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改变灌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能有效掌握知识的本质,促进历史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高中历史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绝对领导和掌控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完历史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枯燥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很快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随着以人为本教学课堂的构建,高中历史教师在创新教学形式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探索空间,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阅读、分析和讨论。通过自主探究,学生的主动性获得了不断提高,他们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从学习活动中获得了收获,加深他们的学习体验。随着历史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提出疑问,使问题能够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中得到解决,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探究主动性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情境,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发挥探究积极性,有效掌握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探究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使课堂教学在情境的促进作用下高效进行。

(一)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历史教学中设计讨论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积极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讨论,让学生掌握了多种思维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在创设讨论情境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疑惑之处设计问题,让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说出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和感悟后,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对他们争执不下的问题进行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深刻理解历史知识,使讨论获得实效。通过讨论,让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越来越清晰,使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也越深刻。例如,在教学《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教师在让学生认真阅读了教材内容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及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认识了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通过讨论探究,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和能力,使课堂教学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高中历史知识中的知识点比较分散,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和掌握。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课堂上记住的知识也很容易遗忘。在多媒体进入到历史课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特点把抽象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整理,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影片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初步了解,并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后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在多媒体创设的直观情境中,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导下进行历史知识的深入分析,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收获,使他们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从教材中的重难点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思想的共鸣,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推动历史教学的高效进行。

(三)创设想象情境,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离学生所处的时代较远,很多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很难深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想象情境,用丰富的教学语言为他们描述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让他们跟随教师的描述进行想象,真正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历史事件的产生原因、过程和结果。通过想象,让学生仿佛进入到了历史事件当中,获得深刻的感受,让他们对历史知识有了独特的理解,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想象过程中,趣味新颖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了学习主动性,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在想象情境中深入理解,促使他们历史思维的有效发展,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在以人为本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他们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主动阅读教材中的内容,以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为知识轴,把分散的知识点和时间轴建立联系,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往知识网络中添加新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梅花.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考试周刊,2011(52):177.

[2]张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39-40.

作者:赵艳丽 单位:河北柏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