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摘要:现阶段我国提出了乡村发展振兴战略,聚焦三农问题,积极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道路,力求农村建设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其中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新农村目标的实现起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结合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求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力求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引领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取得质量性的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管理;策略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创新有待完善

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目前,地方政府不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能支撑农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另外,农业科技也缺乏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这种现象导致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流失、农业科技创新力低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表现出滞后性

从古至今,我国农村地区的经营管理模式大部分以小农经济为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小农经济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农业大规模作业的要求。结合我国目前的农业环境来看,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此外,农业生产中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动力,很难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当下,我国农业生产企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的牵引力不足,这极大地束缚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企业的发展规模大多偏小,很难与当地的农户建立起密切的业务关联度,很难形成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农业发展机制。因为农户从农业生产企业得不到合理的利益,因此,农户对农业生产企业缺乏信任,彼此间没能建立起合作共赢的生产合作关系,很难形成企业带动农业发展的集约化模式。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农业生产缺乏动力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且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主要是农村的留守老人或农村妇女。此外,农产品骨干生产者的身份发生变化,即由农民转为市民,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闲置。近年来,受气候恶化、自然灾害、土质恶化等外在因素和农民农业生产缺乏技术指导的双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打击,家中重要劳动力越来越向往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很多人逃离农村,外出打工,由农民转为市民,造成大量土地闲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另外,目前我国农业作业缺乏专职农民,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生产科学知识缺乏,缺乏农业技术指导,导致农业生产缺乏科学的发展方向。

(四)农村金融体系和产销联合机制建设效率低下

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正朝农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努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农业的产业结构要进行升级。目前,我国农业经营管理者在金融体系方面还没有系统规范的安排,制约了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因此,虽然我国政府现阶段制定了很多的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农业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低下,难以充分发挥其效能。除此之外,农业经营管理者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没有建立起适宜本地特色的农产品产销联合机制,进而导致技术难以通过产销联合机制转化为农业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并健全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适应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推动并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合理有序进行。各地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在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的登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法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土地承包档案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征地制度的改革,其中要对纳入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流转项目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农村地区的经营管理应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管理的网络化,促进农村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使农民土地的合理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各地相关政府部门要规范土地的流转程序,在保证土地流转自主、自愿、合理、有序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此外,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的发展与土地流转相结合,从而更好的带动农业的发展。注意农村资金资源的整合,积极引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骨干。在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组织培养农业辅导员,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合理规模,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完善金融体系和产销联合机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各地相关政府部门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变传统侧重管理农作物生产水平的模式。过去的产业结构和种植单一,且过分追求粮食生产,这种管理模式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使农民收入水平有所突破,相关部门就要力求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此外,各地政府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整合当地优势资源,推进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发展,扩大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区域优势。另外,农业经济管理者要注重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生产,拉长农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初级农产品的价格一般都很低,且产品同质化明显,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销量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突破,农民收入很难提升上去。因此,农业经济管理者应当积极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不断完善农副产品的仓储技术和包装技术,降低其损耗率。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特色产品的研发,拉长农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业经济管理者还应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寻求农产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高类型产业的区域聚集,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集团化,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引入资金支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相关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机道路网和农业输变电配套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另外,部分农田缺乏水利设施,农业经济管理者注重田间水利工程的推进,注重维护其平稳运行,保证农田水利设施的稳产增收。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者应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总量,在质量有所保障的前提下,提升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节约农产品生产的时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对于不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农产品,如油菜、棉花等,农业科技工作者要积极研发,结合农业生产的具体实际情况,创新出适宜使用的机械设备。同时,严格规范农业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年限,确保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规范农业机械设备的维修市场,保证农业机械设备的供给机构,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设备的社会服务体系。

(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打造,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各级政府要加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保。坚持绿色兴农和质量兴农的理念,以农村绿色发展、环境靓丽为主攻方向,统筹山水、田林、草湖的系统治理,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协调推动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引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从而实现农民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着眼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着力打造宜居、共富、人文、乐活及善治相结合的目标乡村。充分发挥特色资源的优势,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各级政府应大力推进实地调研,对于那些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的特色农村,在注重优良民风民俗传承的同时充分整合开发特色村寨,完善特色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休闲旅游的服务质量,塑造特色村寨的形象。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大特色村寨的宣传力度,开发出旅游市场,发挥经济的附带效应,促进农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从而更好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翟晏彬,王一斌.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助推农村经济健康前行[J].吉林农业,2017(10).

[2]崔艳玲.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探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7(05).

作者: 李海宁 王军伟 邵阳 单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