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

农业旅游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农业旅游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农业旅游论文

第1篇:农业旅游论文范文

(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代农村人民的生活现状更加受到政府和社会的赶住,休闲农业是解决农村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因而一直受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2013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营业收入2700亿元,带动2900万名农民受益。2014年上半年,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5亿人次,营业收入1500亿元,带动3000万名农民受益。[2]休闲农业旅游很好的满足了我国城市居民平日休闲娱乐的需求,可以想见的是,在市场的推动下,休闲农业旅游将在很长的一个阶段里呈现出长足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拉美国家的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自身以及非政府组织在信息传播和技术推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自发的管理和培育,形成了行业内部的良好的竞争氛围,是行业发展的有效推手。而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正规的行业协会却出现了缺位或者职能缺失的现象,各个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通常是各自为战,没有经过规划就匆匆上马,这就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整体上的同质化或差异化,总之达不到内部的和谐。首先,我国休闲农业旅游,以地区为单元,从业者自身向政府争取资源或者政策的现象很少,几乎没有。目前,我国关于休闲农业旅游的政策、构想都是由上而下的,地方从业者在政策制定方面几乎失语。这就导致了政策制定不到位,不符合当地情况的现象发生,直接导致地方旅游发展方向出现错误。其次,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从业人员本身素质不高的背景下,自身的水平也难以得到提升。从管理上,休闲农业旅游管理思路比较落后,实行家族式经营,服务水平跟不上,餐饮卫生不达标,在整体旅游项目的规模化、科技水平以及经营方面都处于低水平。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长此以往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会导致整个行业自身的消退。再次,很多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由于匆匆上马,对于地方固有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很多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就是传统产品的简单复制在复制,例如,在旅游活动项目上,目前主要呈现为农家乐餐饮、果实采摘、钓鱼骑马等活动。虽然这种热热闹闹的项目能够留住一批消费者多次消费,然而缺乏本地的文化特点,会很容易被同质化的旅游产品替代。最后,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虽然在地域上出现了一定的积聚化现象,然而内部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游客资源、技术设施资源都没有很有效的进行共享,导致很多重复建设的情况出现。而且,诸多小型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自身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然而现状是许多管理者小农经济的意识又开始作祟,难以以企业管理的视角来维护旅游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在休闲农业旅游“红海”泛起的未来,这种资源的不共享、不合作的现象最终会导致休闲农业旅游永远在小、散、乱的模式下生存,不正当竞争也会愈演愈烈。

二、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社区营造强调的是一种社群内部关系的建立以及共同契约的遵守,说白了就是区域内部的各个元素能够“抱团”,从而形成整体的发展。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我国的休闲农业从业者、管理者首先需要做到,在一个地域或者地区,形成一个稍紧密的“社区”,由从业者、管理者资源参与,以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为标准。在这一前提下,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应当如下:

(一)社区内部合作管理实现和政府的有效对接

社区内部要实现合作管理,休闲农业旅游的从业者、经营者要形成协会,以集体的名义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于本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支持。要对于上级下拨的提升旅游项目发展的建设资金和财政资金向旅游项目进行倾斜,按照实际的需求,或提升休闲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或提高旅游服务项目的水平。对于当地政府进行的相关政策制定、执行工作要切实加强监督,保证相关资金、人力真正运用到位。其次,在社区协会平时的工作当中,要把握好政府下拨资金,做好规划和预算,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要在内部有效条件的情况下,形成地域性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基金,专项提升地方的旅游产业水平。除此之外,社区内部的合作还应当积极融资,鼓励地方的银行为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要放开搞活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允许各种资本进入到休闲农业的项目中来,允许多种资本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和经营,为本地的休闲农业旅游“输血”。

(二)社区统一开发理念统一制定旅游服务标准

社区需要统一本地域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理念,为地域找到特点,同时以有效的服务来支撑开发理念成为现实。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或者修改时,社区要以协会或者其他集体组织的名义,积极提供自己的意见,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积极的建言献策,维护地域内部产业发展的利益。在法律法规制定之后,则要通过社区协会来进行贯彻和执行,同时要争取政府的强力支持,双方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逐步稳步推进行业不断向前发展。这就保证了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将社区统一的开发理念写入进去,为本地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休闲农业文化是休闲农业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市场效应,是休闲农业的生命力所在,无法照抄,但它对休闲农业来说,往往会产生异乎寻常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社区的协会需要根据本身地域的特色,在明确开发理念的基础上统一开发策略和业态形态,统一制定旅游服务的标准,使得其既符合本地的开发理念,又能够实现休闲旅游服务水平的统一,对于本地各个休闲旅游项目的共同发展,避免不正当竞争有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社区协会还要充分调节行业内部、地区内部的行业从业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多方的利益问题,对于本地的休闲农业的经营提出一定的总体的规划,从而避免地域内部和行业内部的不正当竞争,从而使得地方休闲农业产业进入到良性循环之中。

(三)社区营造旅游文化彰显本地独特的文化气息

以社区为龙头,以协会为抓手,地方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时,要加强对于本地人文资源、民族资源、乡村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和大力的资金支持,从而确保这些文化能够被充分的合理的进行开发和展示。要寻求合理的方式对于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不能够降低文化的格调和档次,可以利用大型节庆、演出等方式集中的进行文化的展示,同时又能够与休闲农业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得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双重的显现。另一方面,还要将文化牌打好,打出去。酒香还怕巷子深,目前的营销,一定要找准消费者的心理,要用特殊的风情和地域文化打动人,触动消费者内心的好奇心和猎奇心,要加强宣传,同时注重宣传的技巧,以神秘感来吸引游客,以独特性来打动游客。总而言之,加强各地人文资源的抢救、挖掘工作不仅是保留地域特色,延续地域文化的需要,也是充分利用、展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社区实现有效互助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效流通

第2篇:农业旅游论文范文

1.1农业生态旅游能够将传统旅游与传统农业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两者相互促进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巨大的收入,从而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使得旅游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得以提升。

1.2强调生态保护是农业生态旅游区别与传统旅游的的重要特征

很多旅游项目,特别是很多自然景观旅游项目的过度开发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使得旅游经济无法持续。而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强调绿色环保与生态保护,从而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

1.3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是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之一

各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都与当地农业发展特色相结合,带有非常强的地域特征进行差异化发展,从而增强对游客的吸引。例如在我国新疆很多地区在葡萄、哈密瓜成熟的季节进行采摘体验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参与当地时令瓜果的采摘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对相关瓜果的栽培等生产活动进行一定的讲解,通过增加游客的亲身体验来提高乐趣。

2农业生态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转移剩余劳动力,带动服务业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必然会带来庞大的人力资本需求。包括农事生产、观光表演、餐饮服务、土特产销售、周边产业等方面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都较为普遍。同时,农业生态旅游也能够促进品牌意识的形成,围绕品牌带动周边产业经济辐射,使当地的生态农业资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升知名度。

2.2促进优势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饮食健康和餐桌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态农业,作为健康绿色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广大民众中必定会得到广泛的认可。而农业生态旅游,正是要抓住这一契机,打造优势拳头产品,通过游客对生态农业设施和场所的参观、体验,亲自参与农产品生产,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游客树立健康、绿色的土特产产品形象。

3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3.1推进农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在于生态农业,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又取决于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要求大量掌握一定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石。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请农业院校的相关专家对当地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讲解与培训,也可以以“送出去”的方式选送当地的业务骨干到相关院所进行学习,从而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3.2合理布局,构建立体旅游体系

旅游产品的开发作为现代服务和消费的重要体系之一,在农业生态旅游中需要着重予以考虑,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是卖点,旅游是手段和途径,即使生态农业建设的好,如果对旅游产业发展认识不清,旅游设施和相关建设不到位,那么希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带动经济发展也是空谈。因此,必须在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同时,构建现代化的旅游产业支撑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管理部门的推介、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地方品牌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引导,与生态农业发展协调促进,共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3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第3篇:农业旅游论文范文

(一)现代都市依托型

国内外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都是从大城市的周边即环城一带开始出现进而衍生。现代都市依托型景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半小时车程范围内的农村或郊区,以周末休闲度假游为主要形式。太原青草坡乡村庄园、清徐葡峰山庄、晋中明乐庄园等都属于环太原市区的现代都市依托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

(二)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休闲园区的经营方向是强化景区的观光、游览功能,围绕周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进行开发,以自然景观、风俗民宿、文化古迹为特色的农家游为主打,带动其它涉农产业的发展。山西一些著名的景区,如皇城相府、王莽岭、太行山大峡谷周边的乡村都在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型休闲农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主导产业依托型

近年来,山西省八大主导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应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显著生态经济效益的休闲农业产业园。依托山西发展多年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项目,将特色优势农业资源整合为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以特色产业促动乡村旅游发展。清徐县葡峰山庄、忻州原平大营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晋城沁水县示范牧场等都是较好的范例。

(四)龙头企业依托型

在“521”政策的支持下,山西涌现出很多大型的龙头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可以围绕这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将产业链向前后延伸,形成集休闲观光、现代科技、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比如,围绕六味斋、双合成、水塔醋业、冠云平遥牛肉、杏花村汾酒集团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

(五)特色文化依托型

山西地处中部,历史悠久,范围内的特色文化包括边塞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寻根文化、盐池文化、黄河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如昔阳的太行山石埂梯田耕作文化,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一道靓丽景观。依托文化资源,发掘各地特色民俗艺术,晋中社火,晋南、晋北的面塑花馍村,北广灵、南浮山的剪纸村,太谷的花灯,黎城的布老虎等特色旅游项目也对城市游人非常具有吸引力。

(六)现代农村依托型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山西出现很多生态环境优良、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农村兼具城市的生活条件和乡村的生态条件,有很好的基础设施。比如卫生模范村泽州县东四义村、村民共同富裕的汾阳市贾家庄村、发展科技农业致富的忻州市前郝村等,都可以培育为现代农村依托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观光景区。

二、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然而,山西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文化内涵少

山西省内的休闲农业项目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不少项目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品牌项目不多,大多停留在“观农业、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阶段,对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难以满足,大部分项目内容单调,缺乏主题创意,生态内涵不高,文化底蕴不足,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齐全。

(二)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利用率低

很多园区缺少科学论证和系统性规划,定位不准确,重复建设情况很常见。高品位、上档次、综合性、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较少,大多数园区档次低、规模小、内容单一、设施简陋。园区中可以游玩的项目较少,就容易受季节制约,造成资源闲置。不少休闲农业园区一年只营业半年,淡季来临就解散员工、关门歇业。

(三)投资不足,土地难流转

休闲农业是综合性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普通农户往往投资不起,纯粹政府投资又会产生效率问题,较好的投资主体是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的民营企业。近年来山西一些煤焦企业寻求转型,投资发展休闲农业取得了成功,但仍有巨大的潜力亟待开发。另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越来昂贵,流转土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协调解决。(四)企业分散经营,缺乏合作由于缺乏总体的布局规划,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缺少沟通,导致大量基础设施和项目重复建设。经营主体之间缺乏信息交流,不能很好地吸收同行的经验教训,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严重。缺乏合作和学习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低水平徘徊。

(五)产业链简单,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山西省休闲农业项目大多停留在游览自然人文景观、体验农家生活、参与种植和采摘、牧放动物,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产品衍生品的销售、农业科技的展示、农业知识的传播、农耕艺术的传承方面开发力度不足。农业产业链的扩展和延伸,将产生专精的分工和合作以及大量的衍生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助力农村经济腾飞的核心动力。应将符合和代表消费发展新趋势、新潮流的元素融入休闲农业中,在吃、住、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游、购、娱的潜力。

三、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该在宏观上进行把握和布局,积极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打造强势品牌,积极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建立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宏观上总体把握、分类布局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立足区域优势,根据本省特有的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既要展示山西省壮美秀丽的乡村自然风光,又要展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内涵,打造强势旅游文化。山西省应构建以太原、大同、临汾等较大城市为核心的现代都市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皇城相府、太行山、乌金山等为中心的景区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晋商文化、根祖文化、红色文化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

(二)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以及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大都是城市居民,在欣赏乡村风光、乡土风情的同时需要较高的住宿条件和服务水平。乡村宾馆和客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要按照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设计旅馆和客栈,要实现“生活设施现代化,服务标准城市化”,具备冲水马桶、空调、有线电视、互联网接口等条件。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大都是农村闲散劳动力,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具备基本的服务礼仪、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另外,欲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做大做强,需由基层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解决好停车场、垃圾回收处理、下水上水、空调暖气等问题。

(三)挖掘优势特色,打造强势品牌

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的建设规模较大、档次较高、活动项目较丰富、文化特色较鲜明、接待服务较规范、经营管理较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进行打造和提升,挖掘优势特色产品和文化内涵,创建全国一流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可以通过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促进会、座谈会和研讨会,现场参观,开展星级评定等形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收入。利用现代传媒和营销手段,发动媒体和网民,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和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对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点的进行宣传、报道、推介,吸引周边省市居民游玩,打造知名品牌。

(四)积极推动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构建产业链。从横向来看,应促使乡村旅游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调共生的稳定联盟,逐步发展成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点对接和文化融合的深度合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可以从纵向上分为上、中、下游(农民、农业公司、农业基地、景点商品供应商、景区服务提供商是产业链的上游,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村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农村旅游服务中介是产业链的中游,游客、旅行社是产业链的下游)。通过纵向产业链的集成,可以增强产业链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在产业链集成的基础上,逐渐构建分工合理、高度合作、无缝衔接、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区域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五)加强部门合作,建立行业管理规范

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山西省休闲农业规模化、服务和管理标准化、功能多样化。相关部门应牵头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从市场信息、技术推广、服务规范、安全卫生、项目支持等多方面对经营者进行指导,并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对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评级、促使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无安全事故发生。

第4篇:农业旅游论文范文

1.1评价结果分析

当得分≥90分,为五级资源;当得分为75~89分,为四级资源;当得分为60-74分,为三级资源;当得分为45-59分,为二级资源。结合安康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现状及调查数据,依据表2,安康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结果如下:五级资源8个,占安康资源总数的0.83%;四级资源24个,占安康资源总数的2.49%;三级资源43个,占安康资源总数的4.46%;二级以下及未上级别的884个,占安康资源总数的92.22%。为了最终分析安康生态旅游资源方面优势,起到指导开发目的,对安康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各项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并计算得分率。经比较发现:安康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资源自身价值较高,各项指标所得分率最高,占到83.2%;其次生态环境条件评价指标各项得分也居前,可见生态稳定性、环境适宜性比较适合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的也较好,一些县域像镇坪、宁陕的森林覆盖率都可达80%,生态环境处于原真状态。旅游开发条件得分率较低,主要是区域经济条件、配套设施条件等需要进一步改善加强。

1.2问题体现

依据安康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定量分析评价,评价系统里个别项目得分较低,如资源自身价值系统里农事体验价值C2和历史文化价值C4得分较低;资源历史方面的文化价值资源、民俗方面的文化价值得分也较低,需要加强提升。突出表现在:

1.2.1规划不合理,农业生态旅游缺乏本土特色,创新性不足。安康生态农业旅游的本土特色性差,政府及企业片面地注重对生态农业自然资源种苗产业园、花卉苗木园及休闲山庄、农家乐等的开发建设,对当地农耕文化、地域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等区域农业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生态农业与传统旅游景点间不能紧密合作,无法相互促进。休闲农庄的很多建筑都是白瓷砖贴面,缺乏农家个性化色彩。有的农家乐住宿建筑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与特色,产品单一,“雷同化”严重。许多农家乐推出的旅游产品重复,项目雷同,层次低,就是“住农家院子,吃农家饭,摘农家果”。

1.2.2农业与旅游缺少融合,农业生态旅游产品整合力度不够。农业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在于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把静态农业资源变为旅游资源,把封闭式的园林变成开放式的、观赏性强的旅游吸引地,安康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没有突出农旅结合的优势。旅游贵在体验,旅游体验的核心在于参与性。农业生态旅游是要把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结合起来。而安康一些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只重视单一模式的游览过程,忽视游览与其它几大要素的融合,使游客在众多农业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中找不到结合点和平衡感。新型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应该把(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全部整合起来,在每一个环节都让游客感受到旅游项目的独特性。

2安康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2.1要遵循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安康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依托资源的原真性,应在当地选择符合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原汁韵味和特色民间文化项目,使开发出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原汁原味。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中还应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景区内的建筑材料要选用环保材料,景区能源要尽可能使用自然能源,做到节能减排。

2.2提升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和格局

陕西安康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安康市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品时应对当地特色性的资源建立特色模式,提升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和格局:

(1)针对安康市游客体验性最多的休闲农家、休闲农庄,应避免“千店一面”,没有特色,要提升休闲农家的旅游档次,注重规划指导,形成“一镇(乡)一色”、“一村一品”的休闲农家旅游发展模式。

(2)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应做好与民俗节庆的融合。安康农业生态旅游应充分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资源设计举办不同的农家乐旅游节庆,如城固的柑橘节、安康的油菜花节、紫阳富硒茶文化节等,使农家乐旅游“一年四季,季季有节,节节各异”。

(3)应把农业特色产品与当地旅游结合起来。安康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把农业特色产品与当地旅游结合起来,如陕西安康紫阳一带山清水秀,漫山遍野都是富硒茶树,安康可以考虑开展“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让游客在这些天然的大茶寮里“采茶、赏茶、品茶”,在茶文化的线路里,懂茶礼、品茶香,把茶文化旅游与当地特色旅游线路整合起来,让游客在轻松的游玩中了解安康富硒茶。

2.3注重培养安康山地农业体验游

第5篇:农业旅游论文范文

目前,虽然我国有较多乡村在发展农业旅游,且不少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较多都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一部署,特别是中小城市附近的乡镇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

1.1旅游特色缺失

人们走出户外是希望看见不一样的田园景观,体验别致的田园生活。但是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同质化比较严重。目前郊区推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多是“看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虽然这些都异于城市生活,但如果处处都一样、次次都相同,也难以吸引游人,所以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就会下降。

1.2旅游景点分散

目前,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多是小打小闹,而且处于比较分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所有的农业资源都分散在各自乡镇,缺少合作,各自为战。同时景点的知名度尚未展开,这些都成为发展的瓶颈所在。

1.3规划难以实施

旅游项目的前期投入较大,且成本的回收需要较长时间。在现今较多实施的项目中,由于资金问题,前期规划的深度不够,难以指导项目的实施,且缺乏宏观意识和远见。由于缺失规划,各类用地参差不齐,必要的公共设施又比较简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乡村道路建设缺乏远见,整体风格难以形成,难以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

2川店镇双店村休闲农业旅游规划

2.1旅游基地概况

荆州川店镇地处荆州古城西北隅,毗邻荆门、当阳两市。人文景观奇特,享誉三楚。三国遗址、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就是川店悠远而深渊历史文化的见证。全镇版图面积164km2,耕地面积4930hm2,人口3.49万。双店村位于川店镇中部,毗邻川店镇政府,被荆川公路贯穿,位于川店镇政府确定的荆川线旅游服务经济带,是荆州城区到熊家冢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基地处在丘陵地区,地形有一定的高差起伏,地质地貌条件良好。基地内大部分为农田,中心有两片较大的居民区,一片为原有的居民点,一片为还建小区,小区东北面有一片较大的水域。荆川公路沿线以及基地东南面有两片较大的林地,整个基地被水渠环绕。荆州市旅游规划将长江北岸的八岭山地区及长湖地区作为荆州古城游览区。主要景点有荆州古城、楚纪南城遗址、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荆州水利文化景观及沙市都市观光风景。荆州城区的旅游影响将通过熊家冢的吸引作用辐射到川店镇,将给川店镇的农业观光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力发展荆川线沿线的农业观光服务,将使双店村成为向观光游客展示川店镇新农村风貌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成为去熊家冢旅游的一个休息娱乐场所。

2.2旅游开发策略

2.2.1文化策略川店镇文化深厚、人杰地灵、享誉三楚。熊家冢的开发为川店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旅游成为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熊家冢的旅游服务事业正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一定能带动周边旅游的发展。川店镇有香樟、土鸡、鲤鱼等一些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农村土特产。这些地方特色文化都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

2.2.2环境策略休闲农业旅游具体类型较多,在规划过程中力求打造休闲种植业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是一个集吃、住、玩、游、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体验园。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充满自然生态气息的环境,因此优美环境的塑造是决定农业观光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园区环境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保持原貌,适度改造。游客来到农村观光,主要是来体验农村生活的趣味,找到一种返璞归真之感,因此,园区环境的塑造应该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适度地进行改造,体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农家旅游乐趣。双店本身被开发改造较少,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在环境方面有巨大的优势。第二,注重细节,突出创意。观光园的档次除了表现于自然景观的整体效果外,更表现在一些细节之处,不论是花草的放置,还是亭桥的位置,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景观的设置需要注重创意,既能体现农村文化风貌又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第三,有机联系,共生共融。每个区块的环境要有有机的联系,从一个景观节点到另一个景观观节点要有衔接和过度,使游客舒适方便地穿梭于各个景观流线。

2.2.3建筑策略从市域范围来看荆州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三国文化和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融入了荆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很高的文化认同感。从镇域范围看,川店镇有熊家冢古墓,传统文化同样占主导地位,这些都决定了双店村农业观光园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应遵循古朴的原则。观光园公共建筑的建造应当在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削弱乡土文化的吸引力。

2.3功能分区

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有地物地貌,借鉴现代休闲创意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规划组织各个区块的功能,使之有机联系形成一个自然连贯的旅游流线。将休闲创意农业园区分为:入口接待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瓜果采摘区、林木观光区、生态渔庄、民生民俗体验区、新农村住宅区、农家乐餐饮区、传统农业观光区、精品农业生产区等10个区块。在毗邻荆川公路的地方设置入口接待区。在进入观光园中心的主要道路两边设置瓜果采摘区。在原来有林地的位置设置观光林业区,有水塘的地方设置生态渔庄。对原来住宅集中的地方进行适当地装修改造,设置民俗民生体验区。将观光园末端的住宅区修建改造成休闲农家乐餐饮区。荆川公路另一侧的大片农田区域设置成传统农业观光区和精品农业生产区,作为二期发展备用地。

2.4效益分析

2.4.1生态效益规划的实施对于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有明显的作用。特别是生物物种共生模式及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在莲菜种植中的运用,将对规划区内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既丰富规划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周边山水等自然要素的保护与利用。同时,通过生态农业与旅游服务的联动开发,推动规划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条件。

2.4.2经济效益无论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还是旅游服务业发展经营模式,都是适合规划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有效地解决规划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问题,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值;同时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丰富和提升规划区的产业结构,成为规划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为规划区带来更多的产品效益,也为当地村民增收带来可靠保障。

友情链接